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我们家有钱吗?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上班?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回答

发布时间:2021-10-28

小学语文教案生词一定要写吗。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我们家有钱吗?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上班?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回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小朋友的脑袋里总有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不太容易回答,比如:你到底最爱谁?我们家有钱吗?你什么时候会死?为什么你们会吵架?小明为什么今天不和我玩了?我为什么早上不能再多睡一会儿...你们怎么答???孩子渐渐长大,我越来越觉得为人父母真是需要点智慧滴,不然就好好学习呗,比如以下这些问题,儿童心理专家们是这么建议的~

“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上班?”

Betsy Braun

美国儿童发育和行为专家,著有《Just Tell me What to Say:Simple s for Perplexed Parents》等。

1.小朋友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要听一长串你去上班的理由,Ta就是要告诉你:“我想和你在一起,我要你陪我”。

2.与其解释你需要上班挣钱买这买那,不如接受Ta的感受,然后再将话题转向积极的方向。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是希望我别去上班多陪你。你不在妈妈身边的时候我也会想你,所以我办公室有很多你的照片,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你,这提醒我,很快就可以见到你了。”

3.别说你也希望自己能不上班,因为这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并不喜欢你的工作。你可以这样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还有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

3.如果小朋友继续问,“为什么有的家长可以不上班待在家里?”你可以告诉Ta,“每个家庭都会做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决定(Every family decides what is best for them)。

4.你还可以这样说:“我做很多事情呢!你看,我既是一个妈妈,也是一个妻子,我还是...,我愿意花时间去做好每一件事。“

个人体验:对于一直全职上班的我,曾被小朋友问过无数次。“妈妈你为什么又要去上班?Emily妈妈为什么不上班?”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每次被问我都很心虚,因为照实说应该是这样,“妈妈挺喜欢上班的,如果妈妈不上班每天在家里(......),我会很不开心的(估计要疯掉)。” 不过说出口来是这样的,“宝贝儿妈妈也很想在家陪你们玩啊,可是我不上班就不能给你们买好吃的蛋糕和好玩的玩具了,还有可能要搬家...”呵呵,就这样勉强混过去几次,但后来小朋友会说,“我不要蛋糕和玩具,我只要你陪我。”呃,很显然我的回答不够好。 直到有一天,我去老大的班级义务教了一次科学课,她回家后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知道你为什么要去上班了,因为你的工作很酷!我很想知道你还做些什么!”哈,小朋友的回应让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就尝试让小朋友深入了解我的“个人生活”,我的办公室里有什么?我每天上班干点什么?和谁在一起?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工作?...现在她们再也不问那个问题了,还会提醒我别忘了开会,帮我换墙上的照片,在办公室的黑板上留下温馨的话...

“同学有,我为什么不可以有?”

Wendy Mogel

Ph.D

美国心理学家及育儿专家,著有《The Blessing of a Skinned Knee: Using Jewish Teaching to Raise Self-Reliant Children》等。

1.大多孩子都是激进的谈判者,他们会反复地,热情地,有说服力地提要求哈。

2.不要用生气或教育式的口气回答他们:“你东西已经很多了...”,你既要尊重他们,又要坚定地表达你的决定。

3.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想要星球大战的光剑,你可以把它列入你的生日清单,或者,你还可以把买剑的钱存起来。”

4.你也可以这样说:“是的,Ashley有iPhone,但每个家庭在不同的事情上会做出不同的决定(Every family makes different decisions)。"如果这时孩子的回应是更长的呜咽,你可以告诉Ta:“这件事我们就谈到这里。”

我的个人体验:特别认可“尊重和坚定”两个关键词。我理解的尊重就是对孩子提的每个要求要认真听,并尝试了解(Ta为什么要买这个?)。坚定就是在了解孩子的需求后做出选择(买还是不买?何时买?)并坚持(全家一致,不妥协)。如果孩子拿别人来举例,就坚定地告诉Ta,“Every family makes different decisions.” (超爱这句)

“我们家有钱吗?”

Lee Hausner

Ph.D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及育儿专家,著有《Children of Paradise:Successful Parenting for Prosperous Families》等。

1.大多数小孩子还不知道“富/有钱”的真正含义,所以他们关于财务的问题其实来源于比较(比如操场上一个孩子吹嘘自己家有个湖边的别墅),或者是出于安全感(如果爸爸没了工作,我们会不会无家可归?)

2.在回答前先问一下孩子,“富/有钱”对你意味什么?”或者“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Ta可能听你们谈论过缺钱或失业的问题,所以很担心,或许Ta只是想要买一样东西。一旦你明确了孩子问的真正目的,你就可以更准确地回答了。

3.如果你家目前的财务状况不佳,你可以说,“我们需要小心一些,别花太多钱在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上,但是你不用担心,我们会永远照顾好你的。” 如果小朋友需要更具体的答案,你可以这样说:“我们比一些人有钱,比一些人少一些,”或者,“我们有足够的钱按我们的方式生活,做我们喜欢的事。”

4.如果你们家很富有,别假装这不存在。如果孩子有一天问你,“Jonny说我们家很有钱,我一辈子都不需要工作,是吗?”你可以这样回答:“如果你问的是,我们家是否有除了自己吃穿住行之外多余的钱,那么是的,所以我们才会捐钱给那些需要的人。不过这些钱是我们挣的,并不属于你,你未来必须要自己努力。”

“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我?”

Wendy Mogel

M.D.

美国UCLA精神系医学博士,副教授及育儿专家,著有《Permission to Parent: How to Raise Your Child With Love and Limits》等。

1.大多家长碰到这种情况,一般都忍不住会说:“怎么会呢(傻啊),他们当然喜欢你!”可是你要知道,否定孩子的感受永远不会让这些感受消失。

2.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再讲讲事情的发生经过。先搞清楚只是今天休息时没人和Ta玩呢,还是从来就没有小朋友和他玩。要得到这些基本信息,你可以问,“你可以说说是怎么回事吗?”或者,“发生了什么让你这样觉得?”

3.与此同时你一定要肯定小朋友的感受,“这一定让你有些伤心,还有一点生气。”然后问他,“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呢(来改善这种情况?” 这样问会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学会处理情绪和社交难题,是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经历让孩子来学习。

4.分享一些你的童年经历能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而最终都会解决的。另外,和老师沟通确认一下真实情况,是否孩子做的某些事或某些行为导致了同学们疏远Ta。

个人体验:害羞的孩子在初入学校/幼儿园时尤其容易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家老大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尝试了不少方法帮助她建立社交,比如邀请小朋友来家Playdate,学各种团队游戏,阅读关于友谊的绘本,做Classroom Parent等等,现在的她自信大方,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将单独写文分享)。我的最大体会是要肯定孩子的感受,接受Ta的不同。嫌弃(你看看小明多大方,你怎么胆子这么小),责怪(扭扭捏捏的,真没出息),强迫(你上去啊,不然我们就不玩回家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

“奶奶是不是快要死了?”

Betsy Braun

美国儿童发育和行为专家,著有《Just Tell me What to Say:Simple s for Perplexed Parents》等。

1.认为孩子太小而听不得坏消息,所以把家人严重疾病或死亡的消息当作秘密,这不是个好主意。孩子知道你在为什么事担心,如果你不解释发生了什么,他可能会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他的错。

2.当你不得不要宣布一个悲伤的消息时,等到你能控制你的情绪时再说。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奶奶的身体出了些问题,我们希望她能活很久,但我们永远都不能保证。医生们正在尽全力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很好地照顾她。”

3.你还可以这么说,“奶奶患有癌症。有些癌症可以治愈,但她的这种癌症目前还无法治愈。是的,她可能无法生存下去,她可能会死。”

4.孩子最怕的是,“你也会死吗?”你可以明确地告诉Ta,“我会活很久很久,我的身体很健康,而且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你二年级的时候,你去夏令营的时候,你上中学的时候,大学的时候,我一直都会在,都是你的妈妈。”

个人体验:关于如何和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有很多很棒的绘本故事可以帮我们回答,我将单独写文分享。www.YJS21.Com

“我为什么会生病?”

Dr. Sanghavi

美国儿科医生,著有《A Map of the Child: A Pediatrician's Tour of the Body》等。

1.告诉小朋友,生病通常是因为细菌。这些微小的“动物”可以通过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吃的食物,或者当我们没有洗手时摸嘴巴或者眼睛时,溜进我们的身体。

2.让小朋友知道,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细菌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但有时候,我们的身体无法打败它们-于是我们就生病了。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身体不能正常运转而生病。孩子生病时很想知道他们会不会好起来,告诉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休息和服用药物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痊愈。

3.我们还应该让小朋友了解普通疾病(如:流感)和严重疾病(如:癌症)的区别。告诉孩子大多数严重的疾病通常要到老年才会发生,小朋友的疾病通常很容易治愈。

4.这个时候,你正好可以告诉小朋友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的好处,比如勤洗手就可以防止细菌等。

*本文原创编译晓杨,家有两娃,全职科研,常驻洛杉矶,授权自公号“理想家庭”(ID: familyfuntime)。感恩分享!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老师,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


01、关注儿童发展需求才有快乐学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常规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从教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教育迎来春天。

为了把失去的损失尽快补回来,我使出浑身解数,教出“高分学生”成为我教学的唯一追求。

天道酬勤,我所教的毕业班学生成绩优秀,我所辅导的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赢得了社会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孩子们尚带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儿童竟变得暮气沉沉。我原有的冲动与激情几乎降到了冰点。

我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能否探究出一条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之路?”

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的艰辛探索。

我第一次提出“重组教材,根据内在联系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群”的教学主张。

我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单一教学方式,提出“自学”“讨论”“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方式,并总结了多种思维训练方法。

特别是在考试方式与评价方法上,进行了“叛逆式”的改革,将单一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时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纸笔测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与评价。

这样的改革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超前的,但它适应了孩子们的需求,为孩子的重新跃起创造了新的机会。

孩子们的小脸渐渐有了笑容,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明显增强。

该项实验获得“北京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引起教育界同行的关注。

关注儿童需求,不仅开启了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如今的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02、哲学思想的引入让学生思维更深刻

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数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割。

哲学以数学等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哲学又为数学等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善于沟通二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思维更加深刻,这对学生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把哲学原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抓准数学的本质,建构良好结构的数学知识群,自然形成有效的问题链,帮助儿童解开数学学习中难解的结。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一切东西的。我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规律,打乱教材安排的顺序,将数学教材中一对对易混且“互相矛盾”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的手段揭示概念内涵。

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中,充满了矛盾的对立面。

例如:

“正比例与反比例”“因数与倍数”“乘法与除法”“无限和有限”“偶然和必然”等有关知识概念。

我把这些内容按专题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的两个方面,体会数学中一对对概念的“互相依存”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

又例如:

在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推导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放手让儿童操作,通过“割、补、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把陌生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熟悉图形,再根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在变化的图形现象中抓住面积、体积不变的实质”,感悟辩证唯物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正是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抽出了“主要关系”,把问题中的“次要矛盾”“次要关系”先撇在一边,经过合理的简化步骤,推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我在教学中较好地处理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所以儿童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一种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与自信的美好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辩证思维的方法。

03、儿童心理学是儿童数学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儿童心理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儿童、看教育、看儿童教育、看儿童数学。

我第一次听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的关于儿童心理学报告时,“心理健康”“心理安全”“心理效应”“人文精神”“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些新名词、新理念一下子涌入我的脑海……

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全都挂在心上。

那一刻开始,我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儿童数学教育”的理念慢慢完善起来。

经过课堂实践的探索与检验,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提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的数学教育,促进儿童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同时以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好吃”又有“营养”的双重价值追求,让儿童拥有自信和好奇,从而更加喜爱数学学习。

实现知识、智慧、人格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儿童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智慧的发展,完善人格。

使数学教育成为教人有自信、教人做真人、教人守规则、教人要自律、教人懂责任、教人有毅力、教人会自省的育人平台,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构建8种特色课堂模式和多种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创造了“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等8种各具特色的课堂和“让儿童在良好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等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不知不觉中,在我脑子里,“小学数学教学”被“儿童数学教学”取代了。“儿童”从那个时刻走入了我的心中,且越走越深……

04、挖掘数学教育中的育人潜能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走入深水区,我再一次叩问儿童教育的本质,再一次追问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此时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慢慢地,我领悟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幸福,“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魂,它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我们要不忘初心!

于是,我第一次提出了“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的主张。

将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引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此时的我对儿童数学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刻理解。

我继而再追问“如何在具体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

慢慢地,一个清晰的思路又一次呈现在我脑海——用心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育人潜能。

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

于是我提出了“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五颗数学的印”。

即“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健全人格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回顾从教40余载,我更加坚信,儿童教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

有一个群体,永远不能忽视——儿童;

有一个核心,永远不能忘却——尊重;

有一个坚守,永远不能丢失——情怀。

我们要把儿童放在心中,做温暖的教育,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你是怎么回答的?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为人父母者都是怎样回答的呢?切记,你的回答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内心的安全感,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教故事: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一、孩子将传承的是什么?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

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

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

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不是在刻意比较这两种教育的好坏,但有一点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财商很重要。

二、财商≠财富能力

实际上,财商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仅是财富能力的教育,更是一种品格教育和责任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是一种美德,这没有错,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减少攀比心和虚荣心,而不是让孩子不在乎金钱,大手大脚,更不是让孩子坐享其成,让孩子变成啃老族。

家长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首先,不要把压岁钱存起来当作教育孩子理财的唯一方法。其次,家长们要定期给孩子一些钱,要鼓励他们到超市购买自己喜爱的零食、玩具、学习用品、礼物,甚至衣服。在孩子每次消费后,家长要和孩子及时地交流一下购物感受,如问一下孩子总结消费的经验和教训,慢慢地帮助孩子学会理智和科学地理财。

理财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种消费观,更重要是带给孩子一些内心的安全感。安全感是我们近年来家庭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经常提及,而且颇受重视的一个概念。但安全感被人们强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方面的依恋。实际上,对孩子来说,金钱方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

三、“藏富”和“哭穷”要适度

目前,一些富人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于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和“哭穷”,这种做法需要适度。适度的“藏富”和“哭穷”可以变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如果过度,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造成金钱方面的不安全感。

大家试想,一个整日看着父母为钱发愁和抱怨的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吗?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长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为什么他们家比我们家有钱?


这是个尴尬和敏感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被孩子问到这类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事实已经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以下的情景:

曾经的同窗好友邀请去他家大House做客,宽敞明亮的大厅,数不清的卫生间,开放式的大厨房,漂亮的儿童房,这些不仅会让我们眼界大开,也会让孩子产生别样的情绪。而对比自己家两室一厅的“鸽子窝”,孩子难免会要求说,妈妈,我也想要一间公主房。

和闺蜜带着孩子一起逛街,朋友大包小包给她的孩子买了一堆名牌衣服豪华玩具,而我们的预算只能让孩子选择一个玩具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哭着问,为什么我不能买那个玩具?

同班同学穿着漂亮的名牌衣服名牌鞋,孩子回来说想要一双一模一样的运动鞋。同学家长开着豪车接送,而我们只能骑着电动或者开着八手捷达,孩子羡慕的说,同学家的汽车真漂亮。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下面几种答案我们一定都听到或者曾经对孩子说过。

1、打肿脸充胖子型:

他们家有的咱也有,你想要什么妈妈也给你买。于是,今天孩子看上同班同学的名牌运动鞋,爷爷奶奶拿着半个月的工资也要给宝贝孙子买个同款。暂且不说这样宠溺的方式会不会害了孩子,你能确定你的钱能让孩子想要什么要什么吗?不会因此破产?

2、自欺欺人型:

不要看XXX家有钱,他们家一点都不好。这种“诋毁”的方式其实只会让孩子更加困惑,因为他们家明明就很好,我就是很羡慕,为什么妈妈说不好?你能看到的事实孩子也能看到,你无法蒙住孩子的眼睛。

3、认命型:

咱们家就是穷,没有他们家有钱,所以你要节俭,不要乱花钱,不要跟同学攀比。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自卑感,跟同学的相处也会让孩子特别不自信。

4、教育型:

更多的家长可能会说,你要多读书,多学习,努力考上好大学,这样就能和他们一样有钱了。我个人觉得这种回答完全是误导!因为我们都知道,读书和有钱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我们曾经以为的学渣可能现在就是企业老板。如果利用这个教育孩子,等孩子真的遇到现实时,会不会很挫败甚至绝望?那些高材生跳楼自杀的还少吗?

我在一个妈妈论坛上正好看到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这个妈妈的回复让我印象深刻。

“我跟孩子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富强的国家,爸妈也有稳定的收入,所以相比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一个人是否有钱是要自身努力加上运气。有的人贫穷是因为不够努力,也有人很努力但是就是不幸运。如果自己努力了又运气很好,变成了有钱人,要帮助不幸运的人。如果自己努力了,但是运气不好,也不要伤心,因为我们没有遗憾。无论有钱没钱,要心怀善意做个好人,善有善报,也会改变运气。

父母不是万能的,即便我们没有很多钱,对你的爱也不会少,我们会努力给你带来好的生活。”

对于很多小小孩,这样的回答其实根本听不懂。而这个妈妈的回答,戳中我的是她对于孩子的这种问题,并没有指责也没有掩饰,而是正面直接的用自己的方式引导了孩子。

很多人会说,这种问题孩子根本不该问,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从小就是拜金、金钱至上,甚至会说是家长教育的有问题。可是请问我们这些大人,就没有过这种困扰吗?看到自己昔日同窗或者同事,现在住着大别墅开着豪车穿着名牌,我们大人有时还难以消化,更不用说阅历尚浅的孩子们。这都是很正常的心里,所以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这种攀比。

而对于像小V这样年纪的孩子,当他们问出这类问题时,其实并没有等价的金钱概念,他们只是单纯的想要某种让自己开心的东西而已。所以,即便我们暂时不能给孩子一个超级豪华的公主房,其实搭个小帐篷孩子可能也同样开心。

小V在电视上看到过一次黄色的出租车,每次出门都吵着要出租车。于是有一次我特意出门和他坐了一次出租车,孩子特别开心。他当然不知道出租车的价钱和宝马车的区别,但我肯定他比坐在宝马上更开心。

没有拜金的孩子,只有拜金的家长。在孩子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天谈论的都是车子房子票子,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受到这些影响。当孩子问到此类问题时,如果我们传达的只是有钱、穷富这样的字眼,那才真的是教育孩子拜金!我们只要读懂孩子的需求,正确的引导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孩子自然就会自信阳光。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上学时,班里最自信快乐的同学,是不是最有钱的?我仔细想了想,还真不是。一般最自信的孩子都是学习好,能力强,人缘好,家庭幸福的。而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都不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些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家长,很多都是忙的根本不管孩子,只能靠物质来补偿孩子,而孩子也觉得是父母欠自己,亲子关系特别不好,孩子也并不快乐。靠物质攀比才能自信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自卑,缺少父母的关爱。用钱代替教育,代替关心,代替陪伴就万事大吉?根本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所以,作为家长,无论穷富,其实我们都能让孩子成为最富有的人,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引导。宁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也不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其实,有趣的人生远比有钱的人生更值得羡慕,不是吗?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情况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的不断扩大、改善和充实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智慧品质和个性特征日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其整个成长过程,都受个体自身的遗传因素、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及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们多年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订了各种测量儿童体格发育、语言、智力和性格发展等等的常模和量表。家长们如果运用这些测量工具,对儿童进行测查,并将测量的结果与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常模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发展比较迟缓,可以有的放失地帮助孩子克服不足之处;如果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属于正常发展状态,则可按常规进行教养;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超常表现,可以按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特殊教育措施,以加速孩子智慧的发展。

你知道儿童心理健康基本条件吗


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教师对儿童爱得不够,往往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为对儿童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儿童,嫌弃冷淡资质愚笨、容貌不佳的儿童,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

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在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里,教师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艺术的陶冶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健康的躯体

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得要。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我,如经常与同伴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父母的直接影响等,这些都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宝贝: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 ?


孩子六七岁是自主意识增强的时期,一方面,孩子入学使他的生活圈子扩大了,外部信息也加大了,孩子不再把父母当做权威,而是把老师当作了权威。这一时期的孩子信奉老师的话,而轻视父母的话,他们会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甚至经常用老师的话来搪塞父母。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所以这时候的家长会感到孩子的理由很多,喜欢以种种理由拒绝父母,还经常强词夺理。许多孩子会质问父母“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实际上他们在向父母的权威挑战,是自主意识增强的体现。

另一方面,父母习惯了自己说了算,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长期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更不知道留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过多的压制与限制,使得孩子无法心悦诚服。两种矛盾一结合,孩子不听话也就在所难免了。

周末家庭聚餐,在午饭时。

妈妈:“好孩子听话,先吃饭,吃完再看电视。”

孩子说:“我想先看电视再吃饭。”

妈妈:“先吃饭再看电视,听话。”

孩子:“好妈妈,等吃完饭动画片就演完了。”

妈妈:“那也不行,必须先吃饭。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好孩子听话。”

孩子:“听话听话,为啥我一定得听你的话呢?”

妈妈:“因为我是妈妈。”

孩子:“是谁规定的孩子一定要听妈妈的话?”

妈妈:“......”

妈妈的苦衷:

孩子,听到你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知道你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你很气愤。可是妈妈不是你想的那样,什么都想让你听我的话。其实,妈妈没有你想的那么专横,妈妈就是想让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去做。就像今天,你听妈妈的话,复习完功课再下去玩,你会玩得很痛快,这个道理,妈妈已经给你讲过了,你为什么偏不听呢?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话的孩子会走很多弯路。妈妈是过来人,妈妈有许多人生的经验可以无私地传授给你,妈妈希望你少走弯路,长大做个有出息的人。孩子,妈妈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你还小,好多事情还不懂,你需要虚心听妈妈的话,如果你现在不听话,不好好学习,长大会后悔的。孩子,你能理解妈妈的苦心吗?

其实,我知道孩子不会真正理解我此时的心情。我现在很担心,担心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逆反了。如果孩子真的这样,那可就坏了。最近一段时间,有许多事情已经暴露出这样的苗头了。我们有时甚至不敢再坚持原则了,是担心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他真的不愿听我们的话了,那可就麻烦了。然而,我们听之任之,也不是个办法,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建议支招

换个角度想孩子出现的问题。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假如爱迪生听话,那么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怎样?假如伽利略听话,假如哥白尼听话......假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听话......也许这一切无法无法再做假设,可人类的历史进步是离不开无数人的不听话的。

冷处理,巧限制。

强制休息片刻。对于过于兴奋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关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的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放在房间的门上设一只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的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子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听话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制定计划或列表,白纸黑字记录等,久而久之,他会学会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多沟通拉近距离。做一个真心了解孩子的父母吧。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不要因自己不喜欢就断然加以拒绝,要多和他们商量,想办法,问问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把她当朋友看,他就会拉近与父母的距离。因此,下面的话要经常说:

孩子,你想怎么做呢?(让孩子学会选择,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的意见妈妈能接受,但你能听听妈妈的意见吗?(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这样做对你来说没什么,但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别人会批评妈妈。(让孩子明白,孩子是有某些特权的,孩子与成人是不同的)

哦,那正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做做看。(让孩子尊重自己,享受受尊重的权利)

从心理学视角看亲子关系


大家好,我是东南大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的一名老师,非常高兴新东方能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话题。

在开始课程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儿为人父母的体会。我的女儿是名小学生,在她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一种工作,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是,我们却没有专门训练父母的学校,做父母好像是件无师自通的事儿。事实上,即使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了十几年儿童心理研究的人来说,养育自己的孩子,仍然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

我们都想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且她还要掌握生活技能,会才艺,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希望孩子是自律和快乐的。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们却常常感到不满,无聊,低落,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出现心理行为障碍。我们经常不知道该拿孩子们怎么办?!

做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们已经知道,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对待当今的孩子了,但是我们一定也会有疑问,不用传统的方式,那用什么方式呢?

虽然很多父母都能接触到教育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说法却各不相同,只能让父母更加困惑,或者无法付诸实践。那怎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操作和应用呢?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父母们不断的学习,需要父母们时刻保持警醒和觉察,因时因事调整策略。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进步。

而我们开始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从心理学视角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子女是最近的直系血亲,亲子关系是家庭法律关系的核心。而心理学所说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在生活互动中所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人的一生中有三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密朋友关系,夫妻关系,还有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生命中的第一份关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被替代。

亲子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雏形。成年以后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无数次复制和演化。就像我们在陌生人群体中能找到最顺眼的那个人,在那一刻影响我们的,就是生命中最初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决定和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人际关系,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将了解父母或者家庭的特征将对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育儿的过程,也是育己的过程;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深刻领悟这两句话,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亲子关系模式,我们将会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不同的影响。比如,一对父母喜欢支配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照管过多,这样亲子关系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会表现出温顺、亲切,但是消极、被动、依赖、胆怯;不善社交。而一个任性、反叛、横蛮、粗暴;自私、缺乏责任心;人际关系差的孩子,往往是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

另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又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方面,孩子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会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策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教育困惑,孩子更加的累。而在另一方面,父母所应对的社会压力也更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卖力的工作。都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与孩子的交集时间还能有多少呢?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来实现。那么高质量的陪伴到底是怎样的陪伴呢?在后续课程中我们将涉及这一内容。

说完父母的一端,我们再看看在亲子关系的另一端。孩子本身的人格特征对亲子关系也会产生影响。在生命的最初,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就影响了养育者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按抚养类型划分,40%的孩子是容易抚养型,10%的孩子属于抚养困难型,15%的孩子是发展缓慢型。其他部分属于混合型。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指孩子的人格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依据自己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来施加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式。

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率,取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特征的匹配程度。父母越了解孩子,亲子匹配程度就会越好,教育成功率就会越高。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阶段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亲子关系也会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发生变化。

比如,在小学阶段,经过幼小衔接的过渡,孩子们进入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时期,家长的待人处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状态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以小学生为例,重点讲解一些亲子互动的技巧,帮助父母和孩子在互动上更为有效。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育儿即育己”,我们将通过学习正念养育,改善父母的认知,教给家长自我情绪的有效方法,实实在在的做到陪作业不吼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们还将通过学习什么是共情,拉近亲子距离,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通过“成长型沟通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孩子应对压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教你回答孩子:“妈妈,为什么要上班?”


多数小孩都不太明白:大人们每天上班究竟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总会在某一天问妈妈你为什么上班?”、“你为什么总回来的那么晚?”、“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去?”……面对这些或奇怪或平常的问题,怎样回答才算是最聪明的、最适合的?

为什么你总要去办公室?

“因为这样我可以得到工资。爸爸和我挣的钱要供我们付房租、食物、每天所买的东西,还有咱们的度假。另外,我还喜欢和其他人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像你要在学校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交很多的朋友一样,在工作中,我也能帮助很多人,使他们满意。”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当你的孩子问到,为什么他最好的朋友的妈妈却不用去上班的时候,你可以解释给他听,一些妈妈、爸爸更喜欢呆在家里。但是他们在家里也是要工作的,比如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这样的解释非常有用,使孩子认识到工作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你每天都能得到钱吗?

“不是,我的老板并不会每天给我一些纸币和硬币。而是到了每个月的月底,我们公司的计算机就会自动告诉银行的计算机,妈妈的账户上应该有多少钱。之后,妈妈就可以拿着银行卡从自动提款机上取纸币了。”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如果孩子没有接着再提问,这些信息暂时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觉得和孩子解释起来很费劲,不妨反过来问问孩子,这样就可以知道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有关钱物的交换是孩子很感兴趣,也有必要让他们明白的话题。

你为什么总回来的那么晚?

“妈妈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事情,为了将这些事情做到完美,妈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就像你在学校里面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作业一样,妈妈也有每天的任务。所以为了将这些事情完成,妈妈才会回来这么晚。”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总会有些如梗在喉的感觉。因为你发现,所有的解释在孩子看来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爸爸、妈妈总要离开。你不必完全打消孩子的这种想法,因为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也没有必要。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上班妈妈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发育是同步的,他们,他们没有因此而会遭受更多的心理上的干扰。

你上班时都做什么?

“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台电脑,我用它查资料、写邮件、整理文件。此外,我还要打或者接很多电话。有的时候,我还会和来拜访的客户见面。”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关于工作在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印象对孩子很有益处,虽然他们可能对具体的细节并不太感兴趣。也许你应该找个半天带孩子来上班。不过,如果你是护士或者超市的收银员就不太现实了。但是,你可以在不当班的时候,带孩子来简单地参观一下,或者带他到你们的食堂去吃顿午饭也好。

和你一起工作的都是你的朋友吗?

“有些人我非常喜欢,所以,在不上班的时候,我们也会经常聚会,一起去吃饭。当然,也有些人让我觉得不是那么可爱,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有争吵。就像你们玩过家家或其他游戏时一样,总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是吗?”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这是一个为孩子提供思考有关人际交往的问题,孩子会明白人和人之间有差异,我们不必喜欢所有人,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尝试着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去?

“你可以去参观妈妈工作的地方。但是,不能和妈妈一起工作,我们办公室没有你的工作位置,你工作的地方在学校。你想想,要是妈妈天天陪你呆在学校里会多挤。”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在他工作前,先要经过学习阶段,首先是幼儿园,然后是学校,之后是职业学校或者大学。如果,在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分离的痛苦,那么你一定要让孩子相信,只要他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妈妈的――当然,一定是真有麻烦的时候。

你们也要午睡吗?

“如果能午睡当然好了。但是,我最好还是把工作尽快地做完,这样就不用加班了,也不用晚回家了。而且,我们的办公室也没有像你们的幼儿园那么舒服的床。”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告诉孩子职场和家里完全是两套规矩是不太容易的。问卷调查表明,即便是上了学的孩子,也不太明白大人上班究竟在干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而是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培养,是家长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一次,我去一位朋友那里办事。下午的时候,朋友接到她7岁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跟妈妈说,他已经把米饭焖上了,正在炒菜呢,发现冰箱里没有西红柿了。当朋友把这些内容告诉我时,我吃惊不小。一个7岁的小男孩,怎么懂得在妈妈没有回家的时候主动去做饭?问朋友是怎么做到的,朋友说儿子上小学后,她做饭的时候会把儿子叫到厨房,告诉儿子哪些菜怎么做,有时候她下班回家晚了,就会打电话让儿子去做她教过儿子的那些菜,让儿子做好了等妈妈回来吃。慢慢地习惯了,儿子回家看妈妈不在,就会自己张罗着做饭吃。

这位朋友还告诉我,她的儿子不仅能自己做饭,在妈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还会照顾妈妈。一次她说有点头疼,在沙发上躺着,儿子就给她倒了一杯水,并给她身上盖了床毯子,自己才去写作业了。这位朋友是做家庭教育工作的,她说没有别的诀窍,只要让孩子去做,孩子就愿意去做而且能很快学会做。至于孝顺,她说你只要告诉孩子说你不舒服,孩子自然就会照顾你。也就是说,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为妈妈做一些事情,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心。

还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总是把自己的鞋子弄得很脏,刷洗起来很费劲。朋友就让女儿自己洗了一次鞋子。朋友跟我分享,她女儿一边洗一边嘟囔说,没想到鞋子这么难洗。后来,她女儿穿鞋就十分注意,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鞋弄得很脏了。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其目的不是为父母分忧解劳,父母们也不要往这个方面去想,让孩子做家务,是我们对孩子从身体到心灵的一系列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

1、帮助孩子练习动作技能。心灵手巧的孩子大多会一些家务或者手工活,不同的家务可以锻炼到不同的部位,叠衣服可练习到小肌肉,擦地板则可以锻炼到大肌肉。2、让孩子练习分类归纳。分类和收纳的意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类归纳才能理清,学习知识也要分类归纳才能融会贯通。让孩子从小养成分类归纳的好习惯,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让他一生受益。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先从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做起,再扩展到其他家人,从小学着为家中尽一份心力,便可培养出家庭责任感。孩子会更爱家,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承担。

4、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年纪还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并从中获得自信。5、培养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刚开始学习做家务,一定有做不好的时候,但是妈妈不需要着急,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会观察妈妈的做法,妈妈也可一步一步地进行示范讲解,让孩子通过模仿妈妈的动作来完成家务,这样能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我们家有钱吗?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上班?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回答》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语文教案生词一定要写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老师,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 01、关注儿童发展需求才有快乐学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常规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从教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教育迎来春天。 ...
    2021-11-02 阅读全文
  •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你是怎么回答的?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为人父母者都是怎样回答的呢?切记,你的回答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内心的安全感,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教故事: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
    2021-01-25 阅读全文
  • 为什么他们家比我们家有钱? 这是个尴尬和敏感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被孩子问到这类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事实已经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以下的情景: 曾经的同...
    2021-08-12 阅读全文
  • 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健康名言名句经典 (39句) 时间一晃而过,在这个独属于心理健康的节日里,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心理健康祝福语怎么写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健康名言名句经典》,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05-14 阅读全文
  •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情况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的不断扩大、改善和充实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智慧品质和个性特征日益形成和...
    2021-10-29 阅读全文

01、关注儿童发展需求才有快乐学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常规被打乱,教学秩序被破坏,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从教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教育迎来春天。 ...

2021-11-02 阅读全文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为人父母者都是怎样回答的呢?切记,你的回答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内心的安全感,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教故事: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

2021-01-25 阅读全文

这是个尴尬和敏感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被孩子问到这类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事实已经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以下的情景: 曾经的同...

2021-08-12 阅读全文

时间一晃而过,在这个独属于心理健康的节日里,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心理健康祝福语怎么写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健康名言名句经典》,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05-14 阅读全文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的不断扩大、改善和充实的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智慧品质和个性特征日益形成和...

2021-10-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