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1-10-0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导读:许多父母都有过宝宝为了一点点事情或是根本不为什么就大哭大闹的经历,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为止。事实上,这无关宝宝的任性,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意,可是宝宝又为什么不满意呢?
许多父母都有过宝宝为了一点点事情或是根本不为什么就大哭大闹的经历,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为止。事实上,这无关宝宝的任性,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意,可是宝宝又为什么不满意呢?
如果家里的宝宝还未满3岁,做父母的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而止。2岁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让做父母的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爱都化作泡影,从而对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那么,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原因一:他们毕竟太小,还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用言语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伤害表达出来;但同时,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喜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自我”观念,却苦于无法表达。这让他们像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让父母防不胜防。
原因二: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对事物有所控制,但他们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无能”。在看到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时,小家伙们除了叫喊和眼泪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原因三:正像水开后被放了气的高压锅一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为了一件小事发火,那也是对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的释放。父母可千万别搞错了,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发作总是要传递一个这样那样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读的信息。
第一、家庭要有平和的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源自家长。如果家长一遇事情就着急上火,大声说话;和爱人意见一旦相左,就立刻针锋相对、大发脾气甚至发展到吵架。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多数是爱发火的。因为孩子看到的就是这样,爸爸妈妈就是用发火、争吵来解决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自然就学会了这样来表达自己。尽管多数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温和处事,但是身教远大于言教。所以为了孩子,家长应该改变自己。
第二、不同的发火原因,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要把孩子发火当成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不正确的、过激的表达方式。家长没有必要一看到孩子发火耍脾气就气急败坏,不分场合急于纠正,甚至动用武力,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然也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发火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的孩子是因为无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有一天,邻居的孩子在家里大哭大闹,究其原因,是吃了两根冰棒后还要吃两根。爸爸不同意,先斥责了一通;妈妈让他坐在沙发上好好想想自己的错误,哭好了再说话,孩子在沙发继续大哭。奶奶过来,没有斥责宝宝,只是问宝宝,吃了两根冰棍再吃两根冰棍一共几根?宝宝注意力被分散了,回答四根。奶奶接着问:“小朋友一下子吃四根冰棒会怎么样?”答:“会很凉快。”奶奶说:“对,是会很凉快。可是吃了四根冰棒,肚子会怎么样?”答:“肚子会疼。”“宝宝现在还要吃吗?”“不能吃了,我不想肚子疼。”显然,在一问一答间,孩子的情绪变得平静了。事后,奶奶又告诉宝宝,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好好和大人说,不要发脾气更不要哭闹不休,宝宝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我觉得奶奶的方法很好,让孩子知道凡事应该好好说,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达到目的。(WwW.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网)
有一次,儿子出去玩,不一会就回来了,一进门就把玩沙的小水壶扔在地上。我很恼火,但没有理他。没想到,这孩子又补了一脚,把小壶踢到了我的跟前,嘴里还大叫:“我不要水壶,不要水壶。”我没好气地说:“那你就换个玩具。你这么不爱惜小壶,乱扔乱踢,我就送给弟弟吧。”儿子忽然扑到怀里大哭起来,“妈妈,妈妈”地一边叫一边打我。我突然觉得儿子的大哭和我要把小壶送出去没有关系,我只好把批评他不爱惜玩具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告诉妈妈为什么呀?”他抽抽答答地说:“洋洋和浩浩他们都有小桶。”“你不是有小壶吗?”“小壶不好,小壶不能装好多沙沙,他们都不带我玩大沙堆了。”“哦——”我故做夸张:“走,妈妈让你知道小壶也很好。”我和儿子一起在沙沙上种小草,然后用小壶撒水,我们还用水壶撒出的水在水泥地上画画。一会,洋洋和浩浩也来了,几个孩子又一起高高兴兴了。我仔细一想,其实儿子回来扔水壶就是想让我注意他,一个孩子只是用错了表达方式,而我却错用了别人的忠告——孩子发火时,不要理他。好在我及时地问了原因,而没有批评他不该发火,应该爱惜玩具等等。当他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告别时,我提着小壶说:“多好的小壶啊,你扔了的时候,我还以为你不喜欢了,差点就送给弟弟了。下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和妈妈说,不要乱扔东西。”“妈妈,我错了。”儿子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
适当的方法会使孩子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也发现,其实可以好好地和别人交流,并不是发火才能解决问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对付孩子哭闹有妙招
都说小孩子越大越难带,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满周岁的孩子就开始表示“愤怒”了,而且往往以“哭闹”为手段,很多父母亲对此束手无策。更痛苦的是,这种“斗争”要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以后。面对此种情况,家长们是否有应对的妙招呢?
换个角度看“愤怒”
家长多数只了解“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我认为幼儿的愤怒还有另一面积极的意义,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性质。这种愤怒一般是在幼儿的身体、心理受到限制时所产生的反应,它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我意识萌发所产生的向外、有冲力的情绪。他在向父母和外界宣告:我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人”了,别把我当你们的附属品,我有我的独立性。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都无视孩子的这种心理成长,或采取粗暴的形式,或表现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
“哭闹”有时是孩子的武器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在超市买东西时,孩子想买一个玩具没得到满足,于是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坐在地上不起来了。开始时,父母不予理会,等到哭声愈来愈大时,就会责备孩子。紧接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来目光,父母开始感到尴尬,于是就不得不顺从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这种情况下懂得了一个“战胜”父母的“秘诀”——哭闹。下次,当他有要求时,他就会使出这个杀手锏,而父母则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这种以哭闹作为武器来“要挟”父母的“战争”就像阶梯似地逐步升级。这时,父母只有举手投降一件事可做了。
善用你手中的“情感武器”
要知道,当孩子用哭闹来提要求时,他会一面用手揉眼睛,一边还偷偷从指头缝里偷看你的反应呢。而且我们要知道: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爸爸妈妈不爱他,这就是运用“情感武器”的有力依据。
方法1:冷处理法
刘艳工作很繁忙,她的女儿莲莲却因为一件小事对她大哭大闹。刘艳冷静一想,不能打孩子。她决定采取“冷处理”,不理睬孩子的哭闹,掉头就走。孩子见哭闹的对象都走了,就不哭了。等晚上下班回家,刘艳一反常态,既不问寒问暖,也不亲热,而是冷冷地对女儿说:“莲莲,吃饭吧,早点上床睡觉。”这时女儿感到惶惑了,感到不妙:妈妈不爱我了,平常妈妈不是这样的呀。
终于,孩子受不了这种冷淡的场面,开口说:“妈妈,别这样,我以后再不闹了。”这时,刘艳才改变态度,认真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大哭大闹,妈妈很生气。你只要不哭闹了,妈妈还是爱你的!”于是一切恢复了常态。这件事让莲莲知道:哭闹无用,这次无用,今后也无用。
方法2:低声批评孩子法
批评孩子是讲究技巧的。有的妈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以尖锐的声音厉斥大声哭闹的孩子。结果是,你愈是歇斯底里,孩子将以更大的哭闹作为回报。所以,责备孩子时要注意:声音和语调一定要比平常说话声低。这种方式意味着:你能够突破孩子哭闹的感性围墙。用这种不寻常的口吻,可让孩子感觉,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决定。其次,低音调促使孩子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忘记自己的哭闹。另外,使用较低的声音似乎在强调没有第三者介入,只是我们母子之间的“私人声音”,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这个方法建议家长不妨试试,效果一定不错。
对付孩子的哭闹妈妈有好法
儿子在月子里非常乖,每天就是吃饭和睡觉。哭的原因也很单一,不是饿了就是纸尿裤脏了。他的哭声非常特别,饿的时候哭起来好象咳嗽一般,发出的是短音节。急躁得把头左右乱摆,只要奶嘴一碰到嘴唇,哭声就能嘎然而止,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吃奶上。拉屎了的哭声更加有特点,哭声是这样的:“拉~~拉~~拉~~”他用的是婴儿语言,翻译大人的语言就是:“我拉了,我拉了。”
不过我把这个结论告诉老公,他总说我是自作多情,把这么神话的事强加到儿子的头上,幸好有婆婆作证,老公才勉强相信了儿子的聪明。
出了月子,儿子有了自己的生物钟,每天傍晚的6:00是他雷打不动的“开闹”时间。6:00,公公下班,吃饭时间到了。儿子睡在小床中做着他的春秋大梦,我捏手捏脚的走到他的床前检查被子是否盖好,然后就到了餐桌前,享受每天最丰盛的一顿饭。
刚吃两口,哭声乍起,哭闹的第一阶段开始了。起初的哭声还比较弱,哼哼唧唧,断断续续。这是他在半睡半醒中发出的预告;接着,进入第二阶段。他发现没有人理他,哭声变得连贯缠绵起来,“啊~啊~啊~”,像弹棉花般节奏分明;第三阶段:电闪雷鸣式的哭法。哭声错落有致,力道实足,仿佛被谁使劲掐了一下屁股,委屈得不能自拔。最后阶段:声嘶力竭。这时候,我们能听到片刻的安静。数秒钟后,如小鸭般嘶哑的哭声接踵而来,声音中宣告着他愤怒的情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当然,我们一般是到了第三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就会选出代表去把儿子抱起来。
孩子哭闹是否属于正常现象?
导读: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并不是任凭孩子哭闹而不去管他。这种现象不太常见。
但是,它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服的问题。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还不到半岁的时候,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学会了执拗地拒绝上床。第二种发生在大一点儿的孩子身上,特点是,半夜醒来以后拒绝再次回床睡觉。这通常发生在6个月往后到1岁零几个月的孩子身上。这两类孩子拒绝上床睡觉的习惯都是由心地善良、顺从的父母给惯的。他们—次又一次地试图把孩子放到床上,但是,当孩子哭闹着拒绝的时候,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打消自己的念头。因此,尽管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但是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要求,一次比一次更加霸道。
虽然我一直主张要善待孩子和父母,但是经验告诉我,要成功地纠正这种抗拒睡觉的习惯,就要说服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屈服。要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理智的,并且要坚决地按照理智的想法去做。我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肯定,虽然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可能在几个星期里,甚至在几个月里变得更加严重,但是只要父母坚持让孩子到了晚上就睡觉,而且半夜醒来以后还必须继续睡觉,那么,这个问题通常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之内就能被解决。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气愤地哭闹20分钟,然后慢慢地减少到10分钟,再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就不会再哭了。
另外,父母也不要回到孩子的房间里,不要打开灯,更不要把孩抱起来。这些信号将使孩子误认为家长又要让步了,从而再次引发孩子哭闹的决心,一直闹得父母把他抱起来在房间里走动为止。
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