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需扮演的三个“角色”

发布时间:2021-10-05

小学三个年级数学教案大全集。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父母需扮演的三个“角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聪明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啦啦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wwW.YjS21.cOM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父母各自承担什么角色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将男孩子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从0岁到18岁的发育特点、父母各自该承担怎样角色、培养孩子时该注意的问题都列了出来,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又具有操作性。文章略长,建议父母多花几分钟阅读,会对你家的宝贝帮助很大。

当今,普遍而言,女孩子们比男孩学习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工作努力,而很多男孩子学习差,没有目标,和人关系处理不好,卷入打架争端。研究发现,15岁以后男孩因为各种原因(如意外、暴力、自杀等)早死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但如果男孩子培养得当,他们可以成为非常棒的爱人、父亲和工作伙伴,展现男性的美好一面:能干、会照顾人和稳重。

那么男孩子究竟如何成长的呢?我们父母在他们的成长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关注男孩成长的心理学家们把男孩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温柔幼年

这段时期里虽然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但男孩主要是妈妈的宝宝。他们需要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发展特点

男孩还是婴儿时,他的需求和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他需要和一个抚育他的人建立特殊的亲密连接,这个抚育者往往是母亲,母亲提供他最需要的奶水、安抚和拥抱。父亲这时候会和孩子玩一些让他兴奋的游戏,比如抛高,举高,骑肩上等,这些是母亲一般不会做的。

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开始慢慢出现,女孩子比男孩更会认脸,触觉更敏锐。而男孩子生长的更快,从2、3岁开始玩的时候会占用更多空间,喜欢使用物品,喜欢把积木搭高,而女孩子喜欢比较低的搭积木。

父母的作用

如果母亲是男孩的主要抚育者,他会把母亲当作亲密关系和爱的学习榜样。如果母亲温柔但坚定地设定规矩,不是用打骂或羞辱的方式,他会接受这些规矩而且进步很快。他知道妈妈爱他。

如果母亲喜欢教他说话,他大脑的语言能力会发展更快,让他更爱和人交往。而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或交流能力是很多男孩长大后的弱点,母亲在男孩幼年期就可以弥补这一点。

如果母亲经常情绪悲伤,对男孩缺乏关注,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变成容易悲伤难过。如果母亲总是生气,打骂他,他会迷惑母亲是否爱他,缺乏安全感。所以母亲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休息好,才能做好抚育孩子这项重要的工作。母亲也需要被照顾,她才能照顾好孩子。

母亲应该接受男孩爱冒险的天性。当男孩捉了一只小蜥蜴或者用泥土堆了一团东西时,母亲应该感到骄傲和快乐,而不是催他洗手换衣服。父亲可以逗他玩,和他假装摔跤,同时是温和的,也照料他,给他读书,在他生病时照顾他。小男孩就会知道:男人可以是让人激动的、友好的、爱读书的,也可以分担家里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和母亲分离,男孩会有更强的焦虑症,如果感觉被抛弃,他更容易关闭内心,不和外界交流。如果可能,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家人照顾,那种孩子很多,班级很大的托儿所或幼儿园特别不适合小男孩。有分离焦虑症的男孩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的好动或者有攻击性,大人们很可能会他贴标签,说他好动爱打人,而这个标签可能会一直跟随他。

如果是由家人照顾或者是在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型家庭式托儿所由有爱心的老师照顾,男孩会适应更好,分离焦虑症会降低。三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和把他放在心里特殊的位置的人度过幼年期。男孩们最早需要学到是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这些幼年时体验到的感情会帮助他更平稳的度过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平衡他爱冒险和爱竞争的天性。

总结:六岁之前,男孩和女孩没有根本的区别。母亲可以是主要的抚育者,但父亲也可以承担这个角色。重要的是有一两个关键的人爱他,在他的幼年期,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他会一生都有内在的安全感,他的大脑会获得亲密交流的技能,喜爱学习和互动。

第二个阶段(6-14岁)

学习男性的一面

大概在6岁左右,男孩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他开始模仿超人、蝙蝠侠等这类的男性英雄的动作,喜欢挥枪舞棒,制造一大堆的噪声(和麻烦),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很粘父亲,如果父亲缺位,那么他会粘身边的其它成年男性,向他学习,模仿他。如果得不到父亲的注意和关怀,很多男孩开始出现行为问题,如打架、具有攻击性、在学校不服管教等。

父母的作用

1)母亲

虽然男孩开始粘爸爸,但不意味着母亲就不重要了。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通常是坚毅顽强,其实能够勇于面对内心情感,有温柔、爱心一面的男性人格更完善,婚姻和人际关系更加协调。

母亲应该让男孩知道她一直会支持他爱他,男孩还可以和母亲很亲密,保持柔软的内心。有的父亲抱怨儿子和妈妈太亲了,其实不是妻子做的太多,而是他和儿子的互动太少。如果父亲怀着抱怨的态度或者对儿子期待太高,只会把儿子推得更远。

如果母亲为了让男孩坚强,突然疏离他。男孩为了压抑悲伤,会关闭自己原本和母亲相通的一面:爱意和温柔,因为这些情感不再得到母亲的回应。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往往人际关系僵硬,感情单调。所以母亲们,不论你的儿子是五岁还是十五岁,你都可以多多拥抱他。

2)父亲

虽然6-14岁的男孩依然依恋妈妈,但他的兴趣已经改变了,他更加专注于男性角色能够给予他的东西。相比母亲,他们更注意父亲说的话,更愿意向父亲学习。

6-14岁这短短几年是父亲影响儿子的最宝贵的时机,父亲这段时间应该花更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如果父亲缺位,那么男孩会转向寻找其他能够教导他的男性。很可惜在当今的学校里男教师越来越少,很多男孩只能在年长一些的同伴中吸取力量,所以在学校中会有男孩的小团体甚至帮派。没有年长、值得尊敬的男性的引导,这些同龄人的团体在混乱中探寻方向,接触如暴力、过早的对性的认识、吸烟等不良影响。

父亲这时需要真正承担父亲的角色,深入儿子的生活,扶持他的成长,在人际关系、品格力量、家庭婚姻、价值导向等方面做儿子的模范,成为儿子和成年男性世界之间的桥梁。下面一些基本的为父之道,可以供工作繁忙的父亲一些参考:

1.挤出时间

这是做父亲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你一周工作50-60小时,你很难成为好父亲。如果你的儿子在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是你的责任。父亲应该拿出时间和儿子玩耍欢笑、教导儿子。

2.表达你的感情

男孩子喜欢拥抱、玩耍、摔跤,但父亲们也通过读书、讲故事、并坐聊天、和听音乐等安静一点的活动和儿子建立感情联系,要真诚的夸赞孩子的聪慧、努力或者创意。有些爸爸害怕这些会让儿子娘娘腔,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同性恋因为缺乏父爱而寻找与其他男性的亲密感情。

3.放松一点

不要仅仅出于压力或者责任感去和儿子在一起。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选择你们两个人都喜欢的活动,不要把和亲子时间变成学习时间,降低对儿子的压力,逐步教会孩子你的技能,和孩子一起体会体育运动、远足、种植等等活动的快乐。

4.也要做严父

有些父亲喜欢做轻松的慈父,把难做的部分如管教孩子、分担家务、监督作业、为孩子做出选择等交给妻子。有些妻子半开玩笑的说:我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我的丈夫。不要让你的妻子陷入这样的境地,不仅仅做孩子的朋友,还要和妻子分担养育和引导孩子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地方

6-14岁的男孩会面临幼儿期没有碰过的问题,如霸凌、歧视、同龄人和社会过早带来的性信息等,需要父母密切关注这些问题的表征。比如在学校受到霸凌的男孩会有不想上学、缺乏同学朋友、零花钱丢失等现象。而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男孩在这段时间的心智成熟度比女孩晚半年到一年,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入学,好抢先一步,其实男孩如果晚一年上学,才会和女孩同学旗鼓相当,才能比较自信顺利的学习和适应学校生活。

总结:男孩6-14岁是父亲为之奠定男性基础的宝贵时期,再忙的父亲在这几年也应该挤出时间多关注儿子,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夏夜散步、和儿子聊聊自己的成长过程、一起打球、拍拍儿子的肩膀告诉他他很棒。这些美好的记忆会滋养男孩,伴随他的成长。

第三个阶段(14岁-成年)

成年的定义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从14岁到成年的过程顺理成章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发展课外特长,进入理想的大学,然后找到体面工作。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包括我自己。

但直到最近这两年,在面临职业、家庭、环境的很多变化时,在失败和尝试、辛苦和快乐中,我才明白:我以前的自尊、骄傲、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很大程度来自于我的技能、学位和工作,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和家人、丈夫的关系,我对别人的判断更多基于他的学位和职业,我从未真正关注过我社会阶层之外的人,我也从未真正后悔过自己的过失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我才意识到:如果没有自给自足的心灵,如果爱只保留给自己,如果总是沾沾自喜的点数一些物质的收获,我离成年还远。

真正成年的人有自己的原则、有跌倒了爬起来的勇气、有不役与外物的能力、有对朋友和家人的爱。这样的成年人能面对家庭的矛盾、处理自身健康的问题、面对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职场技能更替的挑战,他对自身的认同、和家人的关系和幸福感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轻易改变。

所以在孩子14岁到成年的这段时间,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名牌大学,而是如何培养他成年,我们要做的应该与男孩的前面两个发展阶段相反:继续爱他,但要后退一步,让他接触外界的优秀的人,给他更广阔的视野,给他帮助别人的机会,给他做决定和承担责任的经验。

男孩在14岁到成年期间的发展特点

Donand Jeanne Elium 在Raising A Son书中很好的描述了男孩在青春期的特点:

1.思考

男孩在这段时间里发育的重心其实在于他的头脑。可以说青春期是男孩开始思考的年纪,他开始抽象思维,开始批判、分析自己、他人和他身边的世界。青春期的男孩经常说这样的话:“我父母总是说他们支持我,但他们不让我去探索真正的自我”、“我爱我爸爸,但他说话会有种族歧视”、“我妈妈人很好,但她总是让别人左右她”等等。他开始有沉默独处的时候,用来思考、吸收、理清自己的感受,分析生活中事件的意义。父母们这时要相信我们在他幼年奠定的基础,要信任他。

2.多变

青春期的男孩是多变的,容易情绪化。为了探索自我,他会尝试不同的行为方式,他可能会一时很自信,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时又忧郁害羞。一会像个学究型,一会像个嬉皮士。父母们有时会很不喜欢他的一些言行,比如染头发、带耳环、批判别人等,但只要我们记得一点,就可以平静的对待他,与他沟通.他的行为不是针对我们的,不是故意让我们难堪生气的,他只是在探索自己,去了解这个世界,或者通过一些言行,希望被他的朋友们接纳。

3.从否定到肯定

Between Form and Freedom一书指出,青春期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从13岁到16岁左右(大概就是高中阶段),男孩子们带着美好的希翼去探索世界,他们期待发现真善美,但却失望的发现丑陋、不公和人性的缺点,他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持否定态度,他们对事情的批判会毫不留情、犀利准确。但到了青春期的末尾(大概是进入大学后),男孩们从希望破灭到接受现实,希望改变现实中的不公,开始期待新生活。

4.精力旺盛

这段时间里,男孩的荷尔蒙会是幼年期的800倍,身体飞速发育,很多男孩整天坐立不安,打球跑步等成了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所有的男孩这时都应该有体育活动,父母们应该帮助他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虽然篮球、足球等非常盛行,但不是所有的男孩都喜欢或适合团体运动,内向一点的孩子可以练习游泳、自行车、摔跤等个体运动。

父母的角色

1.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男孩的荷尔蒙和身体发育推动男孩进入成年人的角色,他们渴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互动,希望能够追随激情和梦想。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只是给了男孩们更多的课业。那些让父母恐惧的事情比如吸毒、犯罪、醉酒等往往是因为男孩找不到可以追求光荣和实现英雄梦的途径,他们看着广漠的社会,找不到可以信仰和跟随的人。

2.建立沟通的基础

父母要做的不是关注于男孩这时让你烦恼的表面问题,如染发、肥腿裤等。我们要透过这些表面,去发现男孩内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在男孩们抱怨的话里,理解他们的正面述求。比如“爸爸,你总是不理解我”,是否意味着他其实需要你的支持和认可?“我恨你!”是否是表达他感到受伤?“我找什么样的女朋友不关你的事”是否意味着“我需要隐私,我需要更好的把控我自己的生活”?

3.避免过度养育

现代父母往往过度关注孩子的成功,他们为孩子聘请昂贵的私教,送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和比赛,拼命把孩子往名牌大学里推,帮助孩子选择研究生学院,甚至帮助孩子投递简历。这种over parenting不仅限制孩子成为独立的人,而且人为的把孩子的发展划定了一个框框,限制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和孩子的想象力,甚至导致孩子抑郁和焦虑。2011年田纳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来自富裕家庭的青春期孩子的抑郁和焦虑比例和在监狱中的少年犯接近。这应该警醒我们过度关注的家长们。

4.迈向成年

我们无论怎样希望孩子避免犯错误,或者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把他们扶起来,让他们重新振作,我们无法替代他们去感受悲伤、失望和痛苦。而不经过弯路和错误,男孩无法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习得勇气和坚持。我们能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接受更多优秀的成年人的辅导(Mentoring),迈向成年(Initiation)。

家庭可以在男孩一定的年龄,举行小小的仪式,宣布他将成年,告诉他成年人的责任和对他的期许,讨论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性、交友问题、饮酒等。另一重要部分是为他寻找一位或几位Mentor,比如一位体育教练、教会的领袖、叔伯等。Mentor愿意关注他成长、愿意辅导引领他、给他提出挑战、关心他不要犯致命错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家庭结成Mentoring小组,爸爸们或者叔叔们会定期带男孩们去远足野营,分享成长的经验,讨论一些问题,回答男孩们的疑问,每一个男孩都会有一个男人代表他、捍卫他、提升他。

总结:在14岁到成年的阶段,男孩渐渐脱离家庭,渴望成为更好更独立的人。我们父母需要把视线超越上大学这个门槛,关注成年的真正意义,为他寻求可以辅导引领他的优秀成年人,给他独立发展的空间和经验。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扮演好的四个角色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扮演好的四个角色

守护者——照顾好孩子但是不能插手过多

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在这里说的照顾并不是事事代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遇到了一点困难就忍不住插手,这样其实是让孩子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这里并不要父母撒手不管,在管之前先对这件事情的难度有一个简单的评估,如果确实是孩子自己无法完成的,父母可以做一些指导。

伯乐——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

当今社会孩子成绩优秀并不算的什么优势,还要让孩子有特长。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的特质,家长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特质,并且把这个变成孩子的优势。家长可以每天都表扬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自信,这样孩子们会变得更加优秀,但是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让孩子觉得大人表扬只是一种敷衍。

导师——给孩子生活的建议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孩子的生活导师。再做孩子的导师之前,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孩子知道,父母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做孩子的导师不能过于武断,不要觉得自己有百分百的权威,就给孩子立规矩、定条件,我们就是给孩子提供建议的,和孩子是平等的,这样孩子才能听进去大人的建议。

伙伴——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路上的烦恼

大人也有小时候,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呢?孩子也需要一个成长的伙伴和他一起分担成长中的烦恼。父母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的伙伴,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面对,共同商讨应对策略。

评析现代父母的三个家教观念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 观念之一:我们很尊重孩子,也很民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观念陈述:常听到一些父母非常骄傲地说自己很尊重孩子,只要是没有什么危险,孩子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在这些家长看来,既然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尊重孩子,那尊重就是随着孩子的需要来。既然他不愿意做,那也就不勉强。 这样的家长是过多地顺从孩子,仅仅考虑到孩子个人的需要以及短暂的当前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到个人需要和公众需要的协调以及未来长远的需要。 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娇惯、自我、缺少纪律性和规则性,很多的时候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意识不到他人的需要,合作、分享等有时候会发生一定的困难,而在幼儿园或者社会上是有一定规则的,在人际交往上就很容易遭受到困难和挫折,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和特点,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认识到尊重不等于放纵,孩子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条规则就是“使自己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与他人和周边环境和谐地相处”。 二是对于不恰当的行为要坚决制止,态度要坚定和认真,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他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事前可以先给个警告,这样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 三是要有耐心,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注重行动中进行,纯粹大道理的灌输容易使孩子心口不一,正所谓“行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信仰”。 观念之二:孩子只要吃好、玩好就行了 观念陈述:在幼儿园,有时会遇到一些孩子只要提到学习的事就退缩的情况。他们整天吃吃睡睡,也不干什么事情。据教师反映,这些孩子的家长多半不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孩子进幼儿园只要能够照顾得比较好就行了。不需要孩子学习什么,幼儿园差不多就是“高级保姆”。这样的家长主要是关注孩子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没有对孩子人生中所必需的学习给予一定的重视。 可能的后果:这些在家庭中不被要求学习的幼儿,常常会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出现一定的学习障碍。比如,有的幼儿只要是要动手做的事,就不愿意参加,动动嘴倒是挺乐意的;有的是可以动手操作,但是不想参与稍微动脑筋的事情;还有的会在某个具体领域,如绘画、音乐等表现出一种畏惧、害怕等情绪,从而影响了幼儿在教育机构中的正常学习。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和特点,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反思一下您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是否不自觉地流露出只要吃好玩好就行的思想,如果有,以后就要避免这种想法,告知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在幼儿园参加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应该的。 二是与教师一起鼓励孩子,让孩子逐渐地尝试,摆脱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或者注重从孩子的一些强势方面逐渐迁移到弱势的方面,让孩子更自信。 三是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反馈,留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坚持不懈地使孩子不断成长。 观念之三:“武装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是将来孩子的需要 观念陈述:这是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家教观念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们越来越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特长”,为的是将来能够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于是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办得红红火火,而好多幼儿学得很累、很苦。这种现象一方面家长可能是出于认为学有一技之长,对孩子将来很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认为别人的孩子有特长,自己的孩子要是没有什么特长,就觉得颜面无光。 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将来的需要,而忽视当前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至于考虑面子的家长则是把自己的需要转嫁成孩子的需要。当然我们不能够一概说兴趣班、特长班有什么不好,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看待。 可能的后果:过多的“兴趣班”的学习,占用了幼儿用于发展其他更有价值的能力的时间,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而过度的不科学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会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幼儿的厌学情绪,也会影响到幼儿后面的学习和发展。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各种兴趣班,而且也表现出很累、很烦的情绪,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认识到培养孩子一定的兴趣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孩子长大以后有可“玩味之物”,但是不要太多,而且可能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参加各种兴趣班的过程对于幼儿兴趣、个性等的培养,比如坚持性、耐力、创造力等,不要太关注技术技巧的练习和结果。 二是如果选择了一种兴趣,就要让孩子坚持下去,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让孩子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会累的,也都有烦的时候,“坚持一下看看,不是也没有什么嘛!”[!--empirenews.page--] 三是如果孩子真的学得很不错,也很喜欢,不要为某种目的随意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否则就会出现新时代的“伤仲永”,或者孩子会因为想获得和以前一样的奖品而变得畏首畏尾。 我们的观点:尊重孩子不是一味地放任和顺从孩子,否则就变成“伪民主”;孩子的吃和玩是首要的,但是也应该参与正常的教育和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可行的,但是主要目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幼儿个性、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应仅仅注重结果。

父母需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导读:当今社会,现代家长角色定位模糊,钱志亮提出,我们需要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理应扮演的那些角色。这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夫妻有别,“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角色扮演上是有区别的。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强调夫妻有别,严父慈母。然而,当今社会让这些区别变得难免有些模糊。

“今天有多少父亲是‘严’的,有多少母亲还‘慈’呢?”钱志亮教授向妈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没打过自己孩子的母亲能有多少呢?“今天,无论身为人父、人母,都应在孩子成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所分工。我呼吁我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要无为而治。”今天的社会,男人每天都在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沉重的社会压力会让他们不得不辛苦地在外劳作,但是事业的成功是一时,家庭的幸福是一世,尤其是孩子的成长,更是一辈子的事情。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父亲的后劲越足。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传统女性更多为家庭主妇,而今,除了要相夫教子外,女性还要到社会上工作,更沉重的负担也被加在了她们身上。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生活的习惯一定会向孩子的学习习惯迁移;母亲对孩子的另外一个影响则在于“情”的培养。

除了父母的角色外,独生子女面临的其他家庭变化也同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异。传统家庭人伦中,特别强调兄弟有替,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而现在的孩子希望有“替”,却无人能“替”,孩子与同辈交往的缺失让他们很难理解什么叫做友爱、宽容、仁慈。传统文化当中特别强调长幼有序,出家门谁先谁后,可今天长幼已经没有序了,爷爷是孙子,孙子反成了爷爷。“社会的变迁使得我们当今家庭教育下的很多孩子被异化了,不少成为了有知识无智慧,有成绩无常识,有能力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但不懂节制,有目标但缺失理想,有技能无灵魂,有学位没品位,有个性不懂合作,有心动却没有行动,有的是效率忽视的是公平等。”钱志亮提出,我们需要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理应扮演的那些角色。

中国父母家庭教育中的三个悲哀


总结一下几位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我也想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刚才听那么多家长介绍"育儿经",我发现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早教三个重点


早教三个重点

目前许多家长都意识到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那么,真正的早教该如何入手?专家提出了三个着重点,希望能给关注早教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实施了早教,针对一些家长在孩子早教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在此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1.养护和教育分不开: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养护、保健是分不开的。孩子最初的发展能力是最快的,对他的一生影响重要,机会决不要错过。在养护时,与宝宝进行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进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宝宝感知、认识的过程,宝宝爬、站、走都是一种教育。

2.包办、放任都不可取:包办孩子应该学,应该做的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有时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帮孩子弄好。这点阳光宝贝的专家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兴的,孩子探索时,反复的过程是必须的。意识到包办不好,于是年轻的现代父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任孩子自由发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岁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有头无尾,不认真做事的坏习惯。

3.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抢了,第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第二位母亲让孩子要大度点;而第三位母亲让孩子自己想该怎么做。阳光宝贝专家分析:“第一位的母亲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亲都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孩子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之中;第二位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是第三位的母亲做法比较可取,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培养宝宝睡姿的三个方法


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宝宝的吃喝拉撒睡时,纷纷抱怨宝宝的睡相太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现在宝宝睡相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睡着以后挥拳蹬腿地大练“少林武当功”不说,自己还常常几个连滚就坠下床去了,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把睡在身边的爸妈给挤下床。

以前的宝宝睡相都很好,因为睡觉的空间很小。大多数宝宝都是和爸妈一起睡,靠墙睡在角落,爸妈一般也不会刻意给宝宝留出很大的空间,还有许多宝宝被打了蜡烛包,当然睡相很好。

打蜡烛包现在是不提倡的,四肢得到自由以后的宝宝睡在小床里就不老实了。

半夜里爸妈听到宝宝的头撞床栏,觉得心疼就把他移到大床上来睡。爸妈爱子心切,担心宝宝睡在中间会缺氧,自己就会贴紧床沿睡,把大片“中原地带”都留给宝宝,结果坠床者变成了爸妈自己。有的爸爸觉得三人挤一张床睡不好,干脆和妈妈分床,这样宝宝的空间就更大了。有的家庭怕宝宝坠床,甚至把席梦思放在地上,这样宝宝就可能入睡时在床上,天亮时却在屋角呼呼大睡。

怎样培养宝宝好睡相?

宝宝睡觉的空间太大是睡相差的一个原因。当宝宝会翻身、会爬行以后,爸妈提供的空间越大,宝宝睡着后的活动范围也越大。给宝宝相对狭小的空间,他反而会睡得踏实。

1.坚持让宝宝独睡

让宝宝独自睡在小床上,空间比较小就不可能乱翻乱滚,四周有护栏也不会坠床。如果担心宝宝头撞到护栏会痛,可以挂上床围。

2.睡得不熟别担心

睡眠有深睡眠和浅睡眠之分,新生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缺乏安全感,浅睡眠比较多。睡着后翻白眼、挥拳头、使力、蹬腿都是正常的现象,爸妈完全不用担心。当宝宝会认人以后,就进入第二个睡眠不安的高发时期,主要表现是浅睡眠的时候会哭着坐起来找人,这时只需让平时带他的人出言安抚或拍几下就会重新安睡。宝宝会翻身以后,特别是会爬以后,睡着睡着就坐起来,迷迷糊糊地从床头换到床尾去睡也是正常的,不属于梦游。

3.奇怪睡姿别紧张

很多宝宝会翻身以后,半夜里会突然趴着、蜷起腿、撅着屁股,像小青蛙一样。爸妈看到这种睡姿会觉得宝宝一定很难受,试图帮他改换舒服点的姿式,常常是不成功的。其实,宝宝自己知道怎样睡舒服,爸妈不用刻意去纠正他的睡姿,把他弄醒了反而不好办,双臂高举的“投降式”睡姿更是宝宝们的最爱请爸妈放宽心,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奇怪的睡姿会越来越少的。

男孩成长必经的三个阶段


男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你给他们做饭洗衣,然后希望某天一觉醒来,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活力都会令我们吃惊。但是人们的困惑在于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他们的需要,也不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给予。男孩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一点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每当我和父母们谈论这一点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是的”,因为我所说的这三个阶段与男孩的成长经历完全吻合。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他是“她”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还是属于她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阶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第二阶段:6岁~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虽然男孩与母亲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更广阔的世界开始向他招手。)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男孩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男人而感到高兴。第三阶段: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在这一阶段,男孩参加成人社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活动将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通过了解这三个阶段,我们知道了养育男孩的过程中许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对于那些身为6岁~13岁之间男孩的父亲来说,他们不应该再把精力只放在工作上。父亲常常缺席家庭活动会给男孩造成不良影响,会让男孩感觉不到来自父亲的支持。这样的父亲必然会伤害他们的儿子。(然而,在20世纪,绝大多数父亲却一直在这样做——我们孩童时期的记忆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三个阶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男孩十几岁的时候,我们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支持。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朝着更为广阔的世界前进,却没人为他们指引道路。因此,对他们来说,青少年和刚成人这一阶段非常危险。有些男孩永远也无法跨越这一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永远也长不大。男孩之所以会遇到一些问题,完全是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不知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存在这几个阶段,也没有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这三个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从而制定更好的应对方案。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完成的工作。

喜欢《父母需扮演的三个“角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三个年级数学教案大全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父母各自承担什么角色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将男孩子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从0岁到18岁的发育特点、父母各自该承担怎样角色、培养孩子时该注意的问题都列了出来,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又具有操作性。文章略长,建议父...
    2021-01-12 阅读全文
  •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扮演好的四个角色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扮演好的四个角色 守护者——照顾好孩子但是不能插手过多 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在这里说的照顾并不是事事代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遇到了一点困难就忍不住插手,这样其...
    2020-09-29 阅读全文
  • 父母要扮演好自己参与的角色 吃完午饭,带孩子们出去散步,走到综合楼楼下时,我听萌萌对旁边的孩子说你敢从这个楼上跳下来吗?旁边的文文说,敢啊,为什么不敢!接着旁边又有几个孩子加入到这个话题中来,有的说我可以像猪猪侠一样飞下来,还有...
    2021-04-25 阅读全文
  • 评析现代父母的三个家教观念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观念之一:...
    2022-01-08 阅读全文
  •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角色 角色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入了游戏。妍妍搬着椅子来到“小吃店”坐下,手里不停的搓着橡皮泥,可眼睛却一直盯着“超市”里来来往往的人。不一会儿,她从椅子上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还是搬着椅子...
    2021-10-01 阅读全文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将男孩子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从0岁到18岁的发育特点、父母各自该承担怎样角色、培养孩子时该注意的问题都列了出来,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又具有操作性。文章略长,建议父...

2021-01-12 阅读全文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扮演好的四个角色 守护者——照顾好孩子但是不能插手过多 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在这里说的照顾并不是事事代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遇到了一点困难就忍不住插手,这样其...

2020-09-29 阅读全文

吃完午饭,带孩子们出去散步,走到综合楼楼下时,我听萌萌对旁边的孩子说你敢从这个楼上跳下来吗?旁边的文文说,敢啊,为什么不敢!接着旁边又有几个孩子加入到这个话题中来,有的说我可以像猪猪侠一样飞下来,还有...

2021-04-25 阅读全文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观念之一:...

2022-01-08 阅读全文

角色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入了游戏。妍妍搬着椅子来到“小吃店”坐下,手里不停的搓着橡皮泥,可眼睛却一直盯着“超市”里来来往往的人。不一会儿,她从椅子上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还是搬着椅子...

2021-10-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