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玩具好?
发布时间:2021-10-05 幼儿园玩具的教案 玩具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好朋友的教案导读:孩子都是这样,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是好的,对自己的东西不感兴趣。作为家长要弄清其中的原因,并解决问题。
宝宝是否喜欢拿别人的玩具来玩,对自己的玩具却兴致低落,你知道这背后的几大原因吗?是宝宝喜欢新奇事物的天性使然还是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呢?
1.父母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宝贝的需求
有的父母娇惯宝贝,只要宝贝一提要求,马上就满足,结果宝贝就会养成总是提要求的习惯。也有的父母在宝贝提出购买玩具,因得不到满足而拼命哭闹时,只想尽快避免宝贝哭闹的尴尬,处于无奈而满足宝贝的要求,这也会无意中鼓励宝贝的这种行为习惯。
2.父母过低地估计了宝贝的承受能力
不能拒绝宝贝,有时并非宝贝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受不了他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玩具时的可怜模样。实际上,宝贝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好,虽然他前一秒还在为获得某个玩具而哭闹,但后一秒,他可能就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很快忘了自己的欲望。真正适应不了的往往是父母自己,正是父母纵容宝贝养成了这样“贪婪”的习惯。
3.喜欢新奇事物是宝贝的天性
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是人的天性。对宝贝来说,由于集中注意的时间本来就比较短,所以一个新玩具到他手里,玩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别的事物吸引,进而对手中的玩具失去兴趣。宝贝喜欢新玩具,喜欢花样翻新的游戏,这是他的天性。
4.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
当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特别是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时候,常常没有时间和宝贝玩耍。不少父母为了让宝贝安安静静待上一会儿,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玩具来承担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常常塞给宝贝一堆玩具,然后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事情。这样也会导致宝贝对玩具产生依赖感,从而提出更多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5.宝贝不会玩或者缺乏创造性的玩法
一个玩具拿到手,宝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玩。尤其那些不适龄适性的玩具,宝贝更是难以驾驭,这样就会降低他对玩具的兴趣。另外,即便宝贝掌握了某个玩具的玩法,但是因为无法创造性地寻觅到一些新的玩法,或者父母提供的玩具不符合宝贝的性格年龄特征,他也会很快就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进而提出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丢失的玩具
案例:
一次午睡起床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正在忙碌着穿衣服和裤子,这时,然然指着椅子上的一条裤子对我说:“李老师,你看徐海翔的裤子口袋里有玩具!”听她这么说,我赶紧过来看看,翻开裤子口袋里面有好多玩具——这是平时小朋友吃完饭后的手头玩具,孩子们都特别喜欢。那这些玩具为什么会在翔翔的裤子里呢?
我把翔翔叫到跟前小声地问他:“小朋友在你口袋里发现了好多玩具,是你拿的吗?”他赶紧反驳我:“不是我拿的,我不知道。”“那是谁拿的呢?”“肯定是有别人放到我口袋里的。”我接着问他:“是吗?那我们一会去看看监控录像,看看是谁放的?”他很紧张地说:“不行不行。”“为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到底是谁放的不就明白了吗?”他沉默不语。我看懂了他的意思,于是问他:“这些玩具是你拿的对不对?”他点了点头。“为什么要拿玩具呢?”“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想回家玩儿。”我说道:“喜欢这个玩具很好,但是这是大家的玩具,如果要拿走要征求大家的同意对吗?”他点了点头。
下午翔翔姥姥来接他的时候,我把事情的经过向她叙述了一下,翔翔姥姥说:“对了李老师,前几天他也拿回家这样的玩具,他说是老师奖励他的,我就没有在意。原来是他偷拿的呀!”我赶紧解释:“姥姥您别着急,咱现在不能说孩子是偷玩具,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意识到集体的和个人的区别,他只是喜欢所以想拿回家玩,我们要慢慢地引导他,告诉他集体的东西是大家一起玩的。”听了我这么说,翔翔姥姥平静了许多,她说:“我回家会慢慢和他说,让他主动把玩具拿回来。”
分析与反思:
1、针对“翔翔把幼儿园玩具拿回家”的现象,我们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的行为,翔翔因为喜欢玩具而想把玩具据为己有,这种想法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东西的区别,喜欢就拿,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自我中心”的一个表现,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如果想拿要征求大家的同意。
2、及时和家长沟通和交流,提高家园合作效力。我第一时间和翔翔的姥姥进行了交谈,并把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一一向她做了分析,打消了家长认为的“偷玩具”的概念。当孩子有这种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给孩子定位于“偷”,这样会吓着孩子,而要循序渐进地向幼儿讲道理,只有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格。
推拉玩具—独立行走的适宜玩具
各式各样的小推车和手拉车,是小儿学习迈步到脱离扶持、独立行走的适宜玩具。在学习独立行走的过程中,发展了手臂和腿部动作的协调,学会独立行走可帮助小儿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的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小儿感知觉、注意力和记忆力、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
初学推小推车,大人应和小儿一起推车,慢慢地大人逐渐减少帮助,让小儿自己推车,推小车要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大人要经常给予鼓励和照顾,防止小儿因推力过猛或转弯过大而脱手摔倒。
小拉车种类很多,有鸭子车或其它动物形象的拉车,还有些小拉车能发出响声,如大象转伞、小熊打鼓、鸭子背蛋等,小儿对这些小拉车比较感兴趣。开始小儿走路不稳时,大人拉着小儿一只手,再叫小儿拉着小车往前走,也可以训练小儿拉着小车侧身走、倒退走、转弯走,使他行走更加熟练、稳定。玩耍时大人可结合随时发生的情况对小儿进行一些教育,如车倒了、坐在小车里面娃娃摔了出来,可以讲“娃娃不哭,娃娃勇敢,让它坐好,咱们继续向前走吧。”还可以让小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推车游戏,使小儿建立最初的伙伴概念,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小儿与别人一起玩的愉快情绪。
电视与玩具的关系
导读:减少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有助于减少孩子们对玩具的需求。新研究表明,孩子们看到的广告越少,他们对玩具的欲求就越小。
几十年来,美国人一直在担心孩子们接触太多的电视广告。据6月号《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数据,自70年代以来,美国儿童人均每年接触的广告数量已经翻了一番,从每年大约20000条增加到40000条。由于一半的广告都是向孩子们兜售玩具的,所以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控制,那么父母们的钱包将会越来越瘪。
为了研究限制看电视时间是否可以减小孩子们的购买欲,罗宾逊博士研究小组对两所公立学校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控制对比研究,其中一所学校的学生在6个月的研究期内减少看电视、录像的时间。
研究结束时,科研人员发现,受控制的学生平均收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1/3,而且这些孩子与对比组的孩子相比,对玩具的需求大约降低了70%。罗宾逊博士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电视与孩子的玩具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因果关系。这项小规模的研究显示,控制孩子收看电视的时间是减小广告对儿童行为影响的有效途径。
案例: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首先感受玩具的颜色,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玩具颜色的不同,同时建立红色和绿色的颜色概念.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并为幼儿初步学习分类的活动打下了一个伏笔.
第三环节: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加深对于颜色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语言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边说边进行操作
1.师“:我们来和玩具做个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
(1)提问:你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玩具?
(2)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和自己玩具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自己的篮子里
2、认识颜色标记,按标记分类
师“:这儿有两种颜色卡片,请小朋友给你的玩具找朋友吧!想一想,该找哪一种颜色的卡片做朋友呢?
师“: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我们喊一喊它的名字!
红绿标记说:我这儿是红绿玩具的家,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
3、检察幼儿活动,集体纠正。
师“是什么标记,这个颜色的玩具住在哪里,请你送它回家吧!”
活动小结:小朋友都把玩具送回了家,它们很高兴。你们手上的标记也想找朋友,我们到外面去给它找朋友吧。
幼:我拿的是红色的.
幼:我拿的是绿色的片片.
我拿的是红色的雪花插片.
幼:我找到了红色的太阳花.
我找到了红色的积木.
幼:我要找红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要找绿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也要找绿卡片做朋友..
幼::拿的是红色的卡片
我拿的是绿色的卡片.
幼:我要送红色的玩具回家
我要送绿色的玩具回家.
幼:红色的玩具.
红色的玩具在这里.
红玩具我送你回家.
幼:绿色的玩具.
绿色的玩具在这里.
绿玩具我送你回家.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并有讲述操作过程的兴趣.能认识颜色标记,并学习按颜色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对教室周围环境中颜色的感知,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在游戏送玩具回家的过程中理解颜色标记的简单问题。但我觉的这个活动不仅局限在一节课当中,在辅导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开展此项活动,加深幼儿对于这个活动的巩固和认识。
孩子认为别人的总是好的
导读:宝宝是否喜欢拿别人的玩具来玩,对自己的玩具却兴致低落,你知道这背后的几大原因吗?是宝宝喜欢新奇事物的天性使然还是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呢?
1.父母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宝贝的需求
有的父母娇惯宝贝,只要宝贝一提要求,马上就满足,结果宝贝就会养成总是提要求的习惯。也有的父母在宝贝提出购买玩具,因得不到满足而拼命哭闹时,只想尽快避免宝贝哭闹的尴尬,处于无奈而满足宝贝的要求,这也会无意中鼓励宝贝的这种行为习惯。
2.父母过低地估计了宝贝的承受能力
不能拒绝宝贝,有时并非宝贝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受不了他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玩具时的可怜模样。实际上,宝贝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好,虽然他前一秒还在为获得某个玩具而哭闹,但后一秒,他可能就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很快忘了自己的欲望。真正适应不了的往往是父母自己,正是父母纵容宝贝养成了这样“贪婪”的习惯。
3.喜欢新奇事物是宝贝的天性
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是人的天性。对宝贝来说,由于集中注意的时间本来就比较短,所以一个新玩具到他手里,玩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别的事物吸引,进而对手中的玩具失去兴趣。宝贝喜欢新玩具,喜欢花样翻新的游戏,这是他的天性。
4.父母过于依赖玩具来安慰宝贝
当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特别是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时候,常常没有时间和宝贝玩耍。不少父母为了让宝贝安安静静待上一会儿,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玩具来承担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常常塞给宝贝一堆玩具,然后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事情。这样也会导致宝贝对玩具产生依赖感,从而提出更多购买新玩具的要求。
5.宝贝不会玩或者缺乏创造性的玩法
一个玩具拿到手,宝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玩。尤其那些不适龄适性的玩具,宝贝更是难以驾驭,这样就会降低他对玩具的兴趣。另外,即便宝贝掌握了某个玩具的玩法,但是因为无法创造性地寻觅到一些新的玩法,或者父母提供的玩具不符合宝贝的性格年龄特征,他也会很快就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进而提出购买新玩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