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发布时间:2021-10-04

家庭教育。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家庭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家庭中亲情和血肉的力量,使孩子对家庭有了最高的信任度。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要求以及对孩子的信心都是最具支配力的。

另一方面,儿童尚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及选择能力。他们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好的家庭教育状态,不同的家长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只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安;还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的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待,无所谓对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品格高尚的人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第一是孩子应该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诚实守信、热爱和平、宽容理解、与人合作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品质,是一个家庭给予孩子所有教育的重要根基。第二是要传递给孩子所在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主流的价值观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不会去崇洋媚外,不会丧失中国人的气节,但是与此同时,孩子又要有世界的眼光。至于孩子们的学习、未来能有多大能耐,则是随着孩子的禀赋和机会来造就的。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庭教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亲生后母”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实在让人心痛。孩子是她们亲生的,她们从主观方面、从内心非常爱孩子,但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陕师大附小第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陕西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少梅教授认为,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家长们要不断交流、学习一些好的教育观点,并从自身做起,做最好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做好榜样,才会远离“亲生后母”现象,把孩子培养得健康、阳光。

包办和不陪伴是常见的“亲生后母”现象

“亲生后母”现象主要有哪些不好的表现?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媒体曾报道过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有的亲生父母,因孩子的不听话,或成绩差,就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甚至能把孩子打死,这是最极端的“亲生后母”。

其他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陪伴问题,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多陪伴,但现在父母多以工作忙、需挣钱、没时间等理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即使和孩子在一起时,也是不停地打电话、看手机、玩电脑等,种种行为表现出对孩子的漠视,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还有的“后母”,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如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早上醒来,“后母”为孩子穿衣,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盛好饭、收拾好书包、系好红领巾……结果等孩子上中学、上大学了,还是没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嘲笑,自卑、怨恨由此产生。

种种“亲生后母”现象,给孩子最终带来的都是苦恼、茫然不知所措。

陪伴成长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

远离“亲生后母”现象,家长的学习很重要。李少梅教授说,身教重于言教,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做了父母,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有可能做好父母。

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的困惑是,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很关注,各种家庭教育的讲座、书籍层出不穷,众多的方法、理论也很多,但听完看完后,还是觉得很茫然。听得太多,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李少梅教授建议,家长学习很重要,但学完以后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内省,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才会有所提升。另外,对于家长来说,不需要懂太多家庭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好情绪,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并不是自己一定要放弃工作,在家一心一意带孩子。

因为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并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举个例子,在《爸爸去哪儿》的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把父亲和孩子放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一小时,看他们如何交流,这其实也是看父亲的教育方式。当时刘晔一直在看手机,而孩子一个人在旁边玩,这种“陪伴”孩子显然感受不到父亲的爱,陪伴效果很差。

真正的陪伴是营造出和谐氛围,和孩子平等交流,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管是学习、玩乐、阅读,都非常快乐!

好习惯养出来 再不要为孩子整理书包了

培养孩子的各种好习惯,将会让他受益一生。而这些好习惯,李少梅教授总结主要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等。

生活习惯贯穿在家庭生活当中,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证孩子日常生活规律性,家长不要包办。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后,每天的书包就应该自己整理,开始对自己负责。最好是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根据课表,将第二天上课用的书本、文具等,装进书包,看似小事一桩,其实是孩子为自己负责的开始。如果一直是忙整理书包,偶尔拉了课本,孩子就会埋怨家长,将怨气、责任推到家长这边。所以,从今天起,家长们再不要为孩子整理书包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要从自身做起,不要车窗抛物、随便丢垃圾、闯红灯、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等,孩子自然会跟着家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习惯一定要养成,越小、越早养成,孩子越早受益,因为阅读可以使人思考、宁静、反思,不会冲动,而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定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挑选适合的读物。图画书画家、太阳娃儿童美育课程总监黄丽女士认为亲子阅读列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孩子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会合乎规范,遇到一些问题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习习惯养成,家长切忌不要打扰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学习时,一会送水果,一会提醒他这错了、那写得不好,这样会严重打扰他的专注力,造成学习不专心、做作业拖拉的毛病。

好沟通听出来 多观察多听孩子说

放学后,一年级的凡凡回家给妈妈说:“妈妈,亮亮是坏蛋,他朝我洒水,还弄湿了我的书,撕烂了我的本子,我很想打他。”

听到这样的话,有的家长会说:“没事,你打他,不要害怕,不能让他欺负你!”

有的家长会说:“你告诉老师呀,一定要让老师知道他的不对,要老师帮忙,要不以后再欺负你怎么办?”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不会吧?亮亮不是你很好的朋友吗?怎么会做这种事?”

…………

以上的命令、说教、怀疑式的家长回答,其实都是不良沟通。良好的沟通应该先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语气等,引导孩子说出更多的内容,确认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武断地告诉他怎么做。

再举个例子,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但家里又来客人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会直接命令:“把电视关了,到一边去!”有的会训斥、责骂:“没看到家里有客人吗?这么没礼貌,把电视关了!”……

李少梅教授建议,良好的沟通应该是分三步走,“行为+感受+影响”,可以告诉孩子,你这种把电视声音开很大的行为不好,可以这样沟通:“电视声音太大了,我心里很烦,因为影响到我和客人谈话了,你能不能关掉电视机或把声音放小点?”

这种尊重孩子的沟通方式,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当然,有时对一些不良习惯养成的孩子不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经常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很阳光。

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你中招了吗?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疲倦,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钢琴等;

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家庭教育-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与脾气。人世间没有两片脉络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禀赋与习性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统一的标准和效率,孩子们性格中那些不符合统一法则的凹凸有致的特点,被学校这部机器无情地删减。或许,这也成为以个体为对象的家庭教育与注重整体的学校教育之间必然产生的差异和矛盾。

导言:教育作为社会必需品,它属于中国少数开放不够、竞争不足的产业。尤其是义务教育,统一的教育标准已经很难满足中国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其他领域越开放,就越显得义务教育领域如平原上垒起的城堡,防卫森严,高墙林立。

“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 安德雷格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新手父母的焦虑感明显增强。而随着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开始生儿育女,喂奶、添辅食、早教、择校……,养育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看到父母们的无限焦虑。

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如果你没有孩子以外的生活,或者当你的孩子出了一点小问题,比如磕破头皮,和别的孩子发生一点口角和争执,你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法承受一点意外发生,你可能就是这可怜又可厌的家长中的一位。”而沉溺于焦虑泥潭,过于儿女情长的父母,都被研究者定性为弊大于利。他们比放任的父母更加毁坏孩子的未来——伴随焦虑而来的过度控制,不仅毁掉孩子之所以为孩子的生活乐趣,还会毁坏他长大成人的能力:比如自信、独立、忍耐力。过于苦口婆心的父母被社会学家们总结为“失去自己人生目标的人”,“通常人们说到对孩子的担心时,他们是将自己对人生的恐惧移情到了孩子身上”。中国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的爱惜之情,使得养育变得格外谨慎。从备孕开始,“七零”“八零”后家长们,发挥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劲头,在论坛里、书本上、朋友圈里认真研习每一个需要注意的步骤,仿佛是奔着生产一台精密仪器的架势而去。小孩还没到三岁,一些父母就已经焦急地把孩子幼儿园、小学、中学之路规划好了。看到朋友送孩子去国外留学,自己就难免焦急:我是不是在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付出的是不是还不够多?

“七零”“八零“后的家长们,与自己的父辈们不一样,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赶上了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人口大迁徙,不少人通过个人奋斗进入了城市的中产阶层,他们不惧折腾,从崇尚欧美的化妆品、蓝天白云到崇尚起欧美的教育,希望孩子比自己年少时眼界更开阔、英语更标准、更具有世界公民的潜质。过去三十多年膨胀起来的个人财富,使得不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有能力去做更多选择。

教育作为社会必需品,它属于中国少数开放不够、竞争不足的产业。尤其是义务教育,统一的教育标准已经很难满足中国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我们所处的社会里,其他领域越开放,就越显得义务教育领域如平原上垒起的城堡,防卫森严,高墙林立。

家长个人对于义务教育的呼吁和反馈,往往如小石子投入大海,激不起多少浪花。一些茫然而不甘的家长们开始离开教育大道,去寻觅可能更适合自己孩子的羊肠小径。近些年来低龄留学、国际学校的持续升温,一批家庭开始探路,去寻找能够结合东西方文化的最佳教育方式。而家长们寻找新教育方式的起因,基本都源于对眼下学校教育的困惑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中国的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生活在种种诱惑和痛苦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生活在惶惶不安和忧虑之中。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固然,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但仅仅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还是不够。如果没有教育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巧,家长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会让孩子不领情,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反感。因为父母可能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压制、破坏孩子的成长。

我原本是研究“教师教育”的,两年前转向“家庭教育”。因为我发现,仅仅谈论“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够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为孩子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

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意志坚强的性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当的家庭教育、父母过分溺爱形成家庭的“温室效应”,容易使孩子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畏惧和回避的心理,觉得只有家里才是温暖的,从而难以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对此,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仍信奉树大自然直,殊不知一旦孩子长大,则悔之晚矣!

狼的故事:透视家庭教育重要性

很久以前,公狼和母狼产下狼崽儿,它们很兴奋,满心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孩子能长得像它们一样威猛英俊。狼爸、狼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小狼崽儿想要的,它们就想方设法弄来给它。它们为小狼垒了一个窝,好让它无忧无虑地生活。时间慢慢过去,公狼和母狼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像一匹威猛的狼,倒好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公狼和母狼让小狼去捕食,小狼对忧心忡忡的父母说:“做一匹狼太辛苦了!还要自己捕食,忍受风吹雨打,我还是想做一只由别人喂食的小羊!”

看了这则寓言故事,您想到了什么?您想要您的孩子长大后仍然由您给他“捕食”,还是想要他能够独立自主?您希望您的孩子将来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是一点责任都害怕承担?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家长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打造出来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会造就孩子不同的个性。

童年,每个人只有一次。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及一生留下什么?有的父母会感觉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们会用我们的所有、尽我们的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懂得,而有的父母即使懂得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也还是任由感性的宠爱、溺爱驾驭理性的培养、教育。

优秀家教:关注子女成长的重心

明智的父母都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是“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完美结合。

所谓“有限责任制”就是指父母不会“义不容辞”地把孩子的事情全包下来,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做孩子的超级保姆和完美看护,而是以孩子自身的发展为导向;“无限责任制”是指父母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培养和教育负有无限的责任。具体表现在:

第一,给予自主的空间——培养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使孩子形成负责的思维方式,从而在行动中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个人责任心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朋友、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属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

《颜氏家训》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家庭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让孩子可以有一定的空间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只有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才会产生“独当一面”的意识,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认识。如果一切都是父母包办,孩子没有发言的权利,那所有的后果当然是父母负责,孩子还能为什么负责呢?

具体而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包括穿衣、洗漱、收拾房间、整理文具等等。就拿整理学习文具来说,如果孩子自己收拾,当到了学校发现漏拿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非常注意。而如果是父母包办收拾的呢?那孩子发现自己要用的文具没有带的时候,就会埋怨父母没有整理好,而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负责。

因此,为孩子时时处处、全全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而让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做事、自己负责,并不是父母责任心的缺失,这种“半责任心”反而能培养孩子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量力而行——培养自信心。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布置的任务要考虑孩子的能力,让孩子量力而行。现在许多孩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患了“失败综合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习和生活上的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在校学习不好,老师批评;在家父母逼迫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这使得孩子产生很深的挫败感,从而屡战屡败。要避免这种弊病,除了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外,还要鼓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提高其自我成就感,培养其屡败屡战的自信心。

第三,儿童的自立教育——培养独立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可是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独立的——独立地工作和生活,父母能包办一时,但不能包办一世。所以,作为明智和负责的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心,使孩子在您放手时,能让您放心。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勤劳的习惯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凡事依赖父母。中国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责任心超重。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父母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的事情。代替孩子寻找学习资料,代替孩子制订学习计划,使孩子几乎失去自理能力,独立性极差,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往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在风浪面前,会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更会怨天尤人。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

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年龄小,让他们自己学习自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吃很多的苦。家长难免心疼,拿不出“铁石心肠”来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但是哪个人不是从跌倒、爬起、再跌到、再爬起的反复中学会走路、做人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不能心太软,要严格要求,用自己的理性和知识指导孩子怎样对待挫折,必要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只有高明理智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只有科学理智的家庭教育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

家庭教育的“五好”原则


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2.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3.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4.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5.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有多高。

重视家庭教育 形成好的家风


人一生会接受许多教育:胎教、早教、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等,但无论什么教育的基础都是家庭教育,简称“家教”。

家教说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词典称“家教是指,家庭中的礼法或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是家风,门风的传承,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等都是一代一代一脉相承。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的弘扬,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这样代代传承。良好的家教教育出来的人具有许多优秀品质:有责任感、敢担当、诚实守信、忠诚善良、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等。没有家教的人就会做出一些恶劣行径,破坏社会、破坏家庭、损人利己、品质恶劣、道德败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人真没家教。家教的传承主要是父母教育孩子,祖辈、父辈、子辈、孙辈,代代相承,形成家风。记得以前四合院门口的大门上会写着“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教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行为举止、语言谈吐都无时无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

中国人自古注重家教,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流传。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乔致庸等等,都留有家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组采访人们各家的家风是什么,这是一个老话题,各家的家风不同,家教就不同,一代一代培养出来的子子孙孙就不一样,但是这也是21世纪的新话题,随着岁月的长河,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被弱化了,妄自菲薄,取之而来的是一些糟粕,影响着今天的安定团结,弱化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着中国梦的实现。很难想像一个张口就骂人,扬手就打人,开车窗就扔垃圾的人会教育出好的子女。

最近看电视连续剧《大丈夫》中的主角顾晓珺,就是一个没有同情心、不懂得付出,缺少家教的人物。她的凡事以自己合适为标准,对丈夫欧阳剑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对父母只有训斥,不关心不孝顺;对姐姐姐夫蛮横不讲理。追根朔源是他们的家教出了问题,他的父亲顾大海,什么事都是拳头解决问题,打了二女婿,又打大女婿,三句话说不到一起就掀桌子,就拳打脚踢。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一生的是非标准、思维模式、处事的方式方法,即使他有再高的学历。今天社会上什么都用拳头、暴力来解决问题,就足以说明我们今天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延续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等等,给人们的错误观念就是谁横,谁敢动武,谁就厉害,谁就能解决问题。今天的医闹、杀人案件层出不穷就是明证。

去天津在梁启超故居看见这样的前言:[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身处激荡变革的社会中,始终与时俱进,是位“善变”的豪杰。但他无论怎样变,爱国救国之心始终不变,尤为可贵的是,他把这种爱国情怀传承给子女,成为梁式家风的主旋律。

家风是具有独立性的文化传承。在梁式家风的传承中,梁启超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既受益于祖父、父母的言传身教,又继承和丰富了这个家族的家风家教。梁式家风的核心内容是“读书育人”,重点不在知识的灌输和功利的诉求,而是更强调立志和做人。在他看来,教育子女绝非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私事,教育的好坏,与国家的兴旺、天下的兴亡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的家教,始终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民。他的九个子女七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回到祖国,他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所有的行为都体现了家风的传承,践行了梁启超一生的理念:“我的中心思想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救国”也让我们看到了梁氏家族一代代的拳拳赤子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此我们推出梁启超家风展,向大家介绍梁氏家族独特的家风家教和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希望人们能够借鉴并从中得到启迪。]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要重视自身的修为,要重视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尤其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榜样,《朱子家训》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去做,恶事多么小也不能做。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叛变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就会贪赃枉法,最后弄到家破身亡,连累父母,这就不仅是败类,而是父母当初教育失败了。南怀瑾也说过,大家骂政府不好,政府只是一所楼房,是里面的官员不好,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才使他们当官后营私舞弊,鱼肉百姓。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自私自利、脾气暴躁、做事不负责任、不懂尊重别人,不热爱祖国,不懂刻苦努力、铺张浪费等等坏习惯和坏的世界观追根朔源是来自家庭教育。希望我们做父母的和准备做父母的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好的家风。细节决定成败、事无巨细都是说我们从小节就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修为,才能教育和培养出道德品质优秀的孩子。我们每个人要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热爱祖国,逐渐优化我们的社会风气,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和谐,民族更团结,祖国更富强。

家庭教育:爱是最好的教育


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马上就要开始高中三年的住校生活了,从她出生到现在,还从未真正离开过家,相信她应该很快会融入集体生活,也很快会开始投入到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而我也需要转变角色,慢慢适应小鸟离巢的失落。

女儿从咿呀学语的小婴儿到今天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似乎只是转瞬间,回首来时路,有烦恼有辛劳但更多的还是甜蜜与幸福。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经验,作为过来人,把初中三年的些许感悟与年轻妈妈们分享一下吧。

以我与孩子十五年多的陪伴心得来讲,我觉得,爱是最好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差不了!

一、关于性格培养

孩子属于那种不是特别自信外向的孩子,但也并不自卑拘谨(幼儿时有些敏感胆怯,多进行鼓励之后慢慢改变了好多),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善良、阳光、温和、沉稳的少年(孩子会说所有的爸妈都这么想~),有一位年长的朋友曾经评价过孩子是“每临大事有静气”。刚上初中时担心过青春期逆反的问题,但目前来看孩子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脾气肯定有急躁的时候,对父母的话也时常有反驳,但不严重,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她的苦恼与快乐都能及时与我们分享,有意见分歧也可以理性平和地和我们进行沟通交流。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所谓逆反是父母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家长在指责孩子逆反的时候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换一种方式会不会更容易相互理解?

二、关于家庭氛围

作为父母,如果说要给自己打分的话,其实我觉得我们差不多可以打80分以上吧。一直以来始终是以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引导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兴趣爱好都能够及时地关注支持保障,遇到问题也基本上可以积极面对,努力解决,不焦虑、不回避、不放弃,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也要努力做好,孝敬父母、认真工作、诚恳待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同时,家庭的气氛比较轻松和谐,让孩子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当然,我们也存在很多不足。其实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存在问题的折射,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情况,父母一定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家庭教育出现了缺陷,特别是自身哪里还有很大不足,否则再训斥孩子再严格要求也于事无补。这个观点我一直是认同的,但是在实际教育中还是难免会言行不够一致。比如说丫头的性子有些急,细细想来其实我也如此,平常有事儿难免着急,慢慢的孩子也就受到影响了;再比如我在生活中有些懒惰,母亲在这里时常常把家务活全都包揽了而我乐在其中,这种惰习也传染给了孩子;还有老公对孩子生活方面限制较多,虽然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是也影响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等等。希望我们能更加冷静、更加理性、更加平和地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平等地对待她,尊重她的想法,积极主动沟通,也要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行为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三观,这样的亲子关系才可以更和谐。

三、关于成绩看待

孩子初中阶段的成绩起伏不定,好的时候年级一百来名,差的时候也到过四百多,语数英三科都有过滑坡,其他科目也常有反复,孩子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也是在慢慢转变中。说实话,成绩下滑的时候不着急那是假话,中考毕竟是需要用分数说话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是一点可能也没有。但是,光着急也是没有用的。作为家长无法替代孩子学习,但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她支持她。

一方面要多学习研究教育政策,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帮孩子树立正常的学习思维和人生目标,必要时该报班就得报班,该严盯也要严盯,完全依靠孩子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记得从初三下学期开始我们按照班主任老师的要求每天进行打卡(主要是针对自觉性不够高的孩子),就是每天晚上做好计划,最后的完成情况发给老师,孩子一开始不以为然也嫌麻烦,可我觉得既然是老师要求的,同时也能够督促自己提高效率,增强责任感,就一直盯着她每天打卡,最后基本上是坚持到了中考,我觉得对于她的成绩提高很有用处。再有英语的百词斩,最初是新东方的老师建议的,每天30个单词背诵,我设置了闹钟提醒,每晚9点半雷打不动背单词打卡,即使她不愿意我也严格督促绝不让步,慢慢就成了一种习惯,中考前一天也没有漏掉,现在还在坚持中。要相信点滴的力量!

生活方面则应该多放手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生活上自立的孩子学习上也可以自主学习,这是相辅相成的能力。当然,必要的后勤保障也是很重要的,孩子学习确实辛苦,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作为父母,则一定要克服情绪化,不推卸责任不回避问题,真正去爱孩子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她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成绩的提高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焦虑烦躁。我一直跟孩子说,我们尽力了就好,努力之后就坦然接受结果;但同时,我又告诉她,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进步,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中考前我们全家一直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几乎没有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的情况。我觉得孩子中考发挥出色这也算是一个重要因素吧。

四、关于兴趣爱好

孩子从小喜欢画画,大概是从小学开始学习,儿童画、国画、水粉、素描都涉猎过,她最喜欢的就是动漫,虽然到了初三绘画课基本属于停滞,但她随手涂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基本上每本课本、演算纸上都有一个个的小人儿,每每我也担心这样会影响学习,不过想想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吧,孩子说过将来也许大学会选择动漫设计专业,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她确定这个选择,我会支持她的!最近为了犒劳自己还网购了电子绘画板,天天号称“摸鱼”~还参加了几次漫展,虽然穿得奇装异服我完全欣赏不了也假装拍手叫好。。。

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说到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我绝对可以骄傲,从她幼儿园开始我就不断地买书、订杂志,一直到现在每年用在阅读上的花费少说也得有上千,我觉得读书就是一种需要,就像吃饭、呼吸一样,而且读书也可以让孩子减少沉溺电子产品的时间,更别说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能力,提升情商,塑造品格,百利无一害。有时候我总想给她推荐一些名著,但往往无效,对于看什么书她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许这个阶段她读的书没有那么经典,但总是开卷有益,更何况过一阶段她可能又喜欢上另外的类型了。虽然并不一定能直接体现在成绩的提高上,但长期积累,总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候,希望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下去吧!

五、关于共同成长

网上有人说“想想就害怕,在所有的职业中最需要训练却最没有训练的职业,那就是父母这个职业。”也因此就有学者强烈提议:“既然承担着教育职能,作为父母的人就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对经过考试及格者发个作为父母的资格证书。”仔细想想确实是非常有道理,所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父母并不曾经由我们的同意就制造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那也必须对这个宝贵的生命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来,否则就是极不负责的自私的行为!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成熟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父母,都是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历练提高。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关注的内容都不一样,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不同。特别是孩子越来越大,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父母不能紧跟孩子的步伐,不断汲取新的营养知识,就会落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深。我的作法就是努力跟随孩子的爱好和每个阶段的特点,读她爱看的书,了解她喜欢的游戏,熟悉她当下关注的热点,始终保持与她同频共振,有共同的话题。比如说,她最近特别喜欢《魔道祖师》、《镇魂》,我就也去看书,看动漫或者电视剧,哪怕是看不进去,也要大概涉猎一下,起码混个脸熟,她跟我聊的时候我能时不时地回应一下。另外,即使是她的兴趣和爱好只要不存在原则性问题,即使我欣赏不动或者无法认同,也不动辄大惊小怪甚至无端指责反对,尊重、信任并包容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参加漫展或者玩手机游戏,只要是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并合理地进行时间规划我都是允许的,我还甚至在我的手机上装上了她喜欢的游戏,试着玩了一下结果很悲摧地像个白痴一样乱转,学了好几天也没有学会,被闺女取笑了好久,但是我这种谦虚好学且始终保持与她的同步性还是受到了表扬。。。因为她初三学业紧张,我也曾受她嘱托每天登录她的奇迹暖暖帮她签到并操作一些我至今都没有搞明白的步骤获取奖励。还有给她买的书一般情况下我也都会翻看一下,我们经常就书中的情节展开热烈讨论,因此她也经常给我推荐她喜欢的小说。这些虽然都是细微的小事儿,但做起来也并不容易,不过收获还是蛮大的,我与女儿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聊友关系,相互推荐喜欢的帖子、图片,也时常交流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其乐融融。

孩子住校以后,两个周才能回来一次(中间一周的周末可以一起吃饭),也不能带手机,平常交流的机会可能会比较少了,但我相信,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距离疏远。我可以预想到,每次见面时我们会有说不完的话,她会有更多的快乐与我分享。

孩子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要远离我的怀抱,走向属于她的远方。但,只要有爱在,我们的心就会永远在一起。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庭教育征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很多家长都会跟我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教育是一名有缺憾的艺术”,因为它有不可预见性,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一个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主张谨言慎行,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性格,他就能完全凭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每当朋友们夸赞李逸涵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既自豪又羞愧,因为儿子在一些方面是比较出色,但是也有他刻意隐藏的缺点,宋老师要求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时,我就把儿子的优点、缺点列了一个表格:

优点:开朗、热情,爱读书、理解能力强(阅读理解题目一般不出错,能很快的给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总结出比较准确的含义),想象力丰富(每当读到一篇好文章时,很容易身临其境,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浮现在脑海里。这是李逸涵自己的话),喜欢交往(到陌生的环境会主动与别人交谈,询问行走路线,家里来了客人主动问好,招呼用水果等),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去年越野赛、3年级时的礼仪队,儿子很轻松的跟我谈到他没有入选,原因呢,因为自己体型较胖,会不美观。当我问及他会不会觉得很失望时,他说“哎呀,妈妈,你儿子学习挺好,爱读书、爱写作,爱唱歌,不就这一点不擅长吗,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老师这样选是正确的,当我适时提出咱俩一起减个肥时,他竟然毫不在乎的说不就是胖一点吗,身体健康就行。)既然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阴影我就尊重儿子的选择。

缺点:自我整理能力差(书桌里总是乱七八糟,书包里有好多废纸,家里的书桌不提醒不整理)

不喜欢、不擅长运动(在家很难叫出门去,喜欢在家里玩拼接玩具、看书,动画片,玩电脑)

做事过分追求完美,可以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跳绳,没有把握不去做事情)

书写能力差、做事不够细心等

分析的不够全面,这是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其他方面还请老师作评价,那么针对我自己和大家对李逸涵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他的优缺点的形成都是习惯养成的产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尽管我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计划性的人,但是自己在家庭中一些无意的却是正确的表现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榜样,让孩子可以正确的成长,而孩子那些不良的习惯也跟我息息相关,令我汗颜。好习惯培养我们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榜样的力量

喜欢读书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婴儿期开始我比较关注《为了孩子》之类的杂志,根据书上的指导给孩子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家里的家具上贴满汉字,我想大多是家长都是这样做的,固定时间个孩子讲故事,到大班后识字量很大,我就开始给他买文字多的书看,母子各看各的,由于认识的字多,上小学后从来不需要家长为他读题、分析题意,因为他总拿不认识的字问我,打扰我看书,学拼音后赶紧教会了他查字典,这样虽然没上学前班,因为经常查字典的缘故,拼音除了书写不太规范掌握的倒很扎实,而读书多的好处随着李逸涵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长越发显现出来,比如薄老师说他知识面广,大概是2年级的时候老师说最小的数字是零,他说是负数,他会在北京旅游的时候跟一个80多的老先生谈论什么墨西哥的名胜古迹,西班牙的美味佳肴,那是我也插不上嘴的话题,理解、现象、写作能力的逐渐提高,发在我博客上的作文得到大家的好评“西湖的水很清,清的能看到水底,一些小鱼游来游去、嬉戏玩耍。湖底的泥土看上去软软的,仿佛一脚踩下就要落下去似的。放眼望去,湖中心有许多小岛,小岛上长满了青青的芦苇,看起来生机勃勃

家园共育《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庭教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亲生后母”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实在让人心痛。孩子是她们亲生的,她们从主观方面、从内心非常爱孩子,但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陕师大附小第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论...
    2021-01-27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什么是育儿焦虑症?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与脾气。人世间没有两片脉络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禀赋与习性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统一的标准和效率,孩子...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中国的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生活在种种诱惑和痛苦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生活在惶惶不安和忧虑之中。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
    2021-04-04 阅读全文
  •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为孩子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 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
    2022-01-28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的“五好”原则 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
    2021-12-15 阅读全文

“亲生后母”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实在让人心痛。孩子是她们亲生的,她们从主观方面、从内心非常爱孩子,但由于观念陈旧,方法错误,好心办了坏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陕师大附小第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论...

2021-01-27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与脾气。人世间没有两片脉络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禀赋与习性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的欣喜。然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统一的标准和效率,孩子...

2021-01-25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中国的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生活在种种诱惑和痛苦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生活在惶惶不安和忧虑之中。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

2021-04-04 阅读全文

今天的家庭教育:缺什么?教什么? 为孩子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着想的父母并不是最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的这种“全方位”的责任心,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零责任心”。 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

2022-01-28 阅读全文

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

2021-12-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