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纠正儿童攀比心理

发布时间:2021-09-0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纠正儿童攀比心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如何纠正儿童攀比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

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YJs21.COm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积极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学习、品行、技能等,切勿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同时要注意别让孩子压力过大,防止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让他放松心情。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孩子提出每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资源。

当孩子提出越来越多的"我也要"时,建议家长做到"四应四忌":应言传身教忌单纯说教;应合理引导忌过分溺爱;应培养好习惯忌随心所欲;应正视优缺点忌厚此薄彼。

儿童攀比心理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

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应对三岁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何应对三岁孩子的攀比心理眼下,我生命里最重要的小公主很多时候已经能让我觉得很欣慰了。

有时候看着熟睡中的她,真盼望着她慢点长,永远能停留在这个最可爱、最纯真的童年。

有一天,丫头放学回来,臭美的伸着手指头让我看:妈妈,我抹指甲油了,漂亮吧?你没有不?

看着满手的星星点点,肯定是老师在幼儿园里给抹的,小女孩天生爱臭美,老师也乐意去打扮这些爱臭美的小丫头,我觉得倒是挺好。

又过了两天,丫头放学回来又对我说:妈妈,糖糖抹指甲油了,我也要!

我:老师不是也给你抹了吗,你也有啊?

丫头:糖糖的不是老师抹的,是她自己抹的,她有指甲油,xx也要!

一直觉得孩子抹指甲油不是太好,有时候还习惯把手放嘴里,所以就拒绝了。

可是这丫头,一个指甲油,在我耳边唠叨了好几天,真的是早上刚睁眼也要,睡觉也要,最后没办法,还是买了一瓶。

拿着她的指甲油,给我抹,给她婶婶抹,给奶奶抹。叔叔爷爷回来也非要给抹,给她解释说男孩子不能抹,好说歹说,这丫头才算放过了她叔叔和爷爷。

接连几天,上学都要带着她的指甲油,每天都要抹上一抹,我们仍然不放过。

又是一天放学,丫头对我说:妈妈,我要带小兔子的鞋。浩天穿带小兔子的鞋。(浩天是个小男孩)

我和她婶婶都给她说:你看你的鞋多漂亮啊,上面有长颈鹿,比小兔子漂亮多了。

不管我们怎么解释,就是听不进去。

我敷衍着说:等明天妈妈给买!

这丫头长了不少心眼子,对着我说:现在去买,一会天就黑了,超市就关门了!

好哄歹哄得,好歹算是安静下来了。

第二天刚睁眼,还是给我要兔子鞋,我说:你先去上幼儿园啊,等你放学妈妈就给你买回来了!

不愿意,对着我大声说:先去买鞋,然后回来再去幼儿园!

我觉得我小时候反应也没这么快啊,别说小时候了,就现在反应都得慢半拍,没想到这丫头这点一点也不随我。

她的小脾气上来,我就不能脾气对脾气了,她来硬的,我得改改自己的坏毛病,咱来软的。

于是,对她说:你要是再哭,妈妈可真生气了,以后你要什么都不给你买了。一会老师就来接你了,赶紧的不哭了,好好的去上幼儿园,要不老师也不喜欢你了。等你放学,妈妈一定带你去买!

有时候虽然这丫头很拧,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能听得进去劝的。

到了放学,刚一下车,还是继续要小兔子的鞋,没办法,答应她了,就得带她去买。

看到鞋店就进去,让她自己看,可是看了三家都没有看到小兔子的鞋,我都不知道这鞋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只能她去选。

到了第四家,看了一圈,果真看到一双上面带有小兔子的鞋,是运动鞋样式的,粉红色的。难道她班那个小男孩,也是穿的粉红的?有点不可思议。

老板说,这款带小兔子的鞋是去年的款,号也不全了,然后又拿出一双上面带光头强的粉色红色的鞋说,这是今年的新款,而且鞋底踩下去可以亮。

xx被那一闪一闪的亮光吸引了,又改口说要光头强的鞋。

在避免回家给我闹的前提下,我问了她好几遍:你确定要这双光头强的,那回家以后不能再给我要小兔子的鞋了!

丫头点点头,不说话。

付了钱,丫头就换上了新鞋,回到家对着家里人一阵炫耀。

到今天为止都三天了,每天都穿着这双鞋,睡觉的时候,都必须把鞋放在床头,不能放远了。

在我心里,其实我是最拒绝孩子有攀比心理的,可是这丫头才三岁,班里小朋友有点什么,回家就对着我要,虽然自己很排斥这种现象,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答应了丫头的要求。

因为自己至少有能力去满足她这样小小的要求,不想让孩子心理有遗憾,觉得别的小朋友有,自己没有,心里全是羡慕。

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很多时候看着别的小朋友有,自己心里那么羡慕,真的好羡慕。但是也不会张嘴和妈妈要,因为我知道,我要了,妈妈也不会给我买,因为买不起。

小时候,多么渴望自己能有一件漂亮的连衣裙,有一个好玩的玩具,能尝一尝那永远也不知道味道的零食。这种小小的缺憾,在我心理是一个小小的阴影。那时候就发誓,自己不能得到的东西,孩子不能亏了,更不能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的孩子光看着,眼馋着却得不到。

都说女孩子富养,可是在我心里却是那么的含糊,我不知道我这种做法是纵容了孩子攀比的性格,还是属于富养的一种。

这样下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自己现在一点都不清楚。

如何纠正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如何纠正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据介绍,处在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比较弱,其中约有3%—5%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父母在平时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会好,从而造成人为的注意力问题。

虽然幼年的行为问题不是什么器质性疾病,但极有可能会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因此,及早发现和矫治显得尤为重要。

宝宝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吗?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因此,我们对于宝宝,特别是3岁以前的宝宝,不能过分苛求宝宝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妈咪应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慢慢地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乳儿期

0-1岁的宝宝也被称为乳儿。乳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对这么大的宝宝不必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妈咪可以把注意力的锻炼放在宝宝进行的各种日常活动之中,如喂食、玩耍等。在互动交往中,让宝宝的注意力走向稳定。

宝宝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1.慢动作

由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发达,他们难于区分并理解成人有意施加的各种刺激。因此,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要温柔,以免引起他们的厌倦、急躁和反感。在他们眼前晃动醒目物体时也要放慢速度,并要在他们的视线中持续一段时间。在宝宝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前,最好不要将刺激物拿走。

2.多重复

孤立的刺激很容易被遗忘,而重复行为和奖励效应可以强化刺激的效果,增强宝宝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咪给宝宝讲优美的小故事,或放动听的音乐,可以重复几遍,让宝宝产生熟悉感后,再更换新的内容。

3.近距离

宝宝的认知能力较弱,太远的刺激物很难产生效果。从视觉注意来说,近距离能够让宝宝的视野更多地被刺激物填充,视觉干扰会大大减少,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因此,新生儿醒来时,家长可以拿一个醒目的东西放到他眼前20厘米处让他看。

4.选择适当的刺激物

在培养宝宝视觉、触觉和听觉时,要选择一个好的刺激物。比如视觉培养,最好选择颜色鲜艳、色块大、易于区分的刺激物,不要让其他细节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父母的脸最容易得到宝宝的欢喜和注意,因此父母要多在宝宝面前“露脸”。那些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宝宝的注意,用它们来培养宝宝的注意力,既简单又方便。

5.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吸引注意

动态的物体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比如飞着的蝴蝶比静止的蝴蝶更容易获得宝宝的认知。但和注意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互动。注意在互动中加强,如果不存在互动,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婴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正常人具有将 “自我”扩大的本能和趋势,更容易接受受自己活动影响的事物。无论哪个年龄层次,能够对自己行为产生回应的事物往往都能够处于注意的焦点,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

6.讲述正确的名称

不管宝宝能不能听懂,一旦发现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刺激物上,就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名称。比如皮球,要告诉宝宝这是“皮球”或“球”,而不要说“圆圆 ”;汽车就要说“汽车”或“车”,不要说“嘟嘟”。这样能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影像概念。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潜能,在他们5个月的时候,父母如果根据他的注意指向告诉他物体的正确名称,并将他们抱近物体,比如冰箱、台灯等,每次当他们注意到这些物体时再强化相应的词语,一两个月内就能培养他们对物体的反应。这样到宝宝7个月大,父母在厨房众多家电面前说“冰箱”,宝宝就会看向冰箱,这就是有意注意的萌芽。

学步儿期

宝宝在1岁到2岁半之间,从开始学步,到能够完全自如地行走、活动并初步学会语言,整个阶段叫做学步儿期。

那么这个阶段,宝宝注意力的培养有哪些有效方法呢?

1.拼图、下棋

让宝宝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宝宝们对这类游戏有时能达到十分入迷的程度,玩起来,二三十分钟都不停止。

2.听故事前提问

让宝宝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听完后回答。对于语言发展较好的宝宝,还可以让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

3.帮助拿各类小东西

宝宝能听懂话时,可以交给他一些小任务,让他帮助你拿一件到几件日常用品,要求在一次中完成。如:“请你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和一些纸巾。”

4.传口信

时不时让宝宝给大人传传口信,也可以培养宝宝的有意注意。如:“告诉外公,晚上9点中央电视台有他喜欢的节目。”刚开始可以简短一些,然后逐渐到这种长一些的语句。

5.听和看配音图书

现在市场上有录音磁带和图书画面内容相一致的配套图书,这种图书与电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宝宝对电视故事的理解取自于画面,也就是用看来理解故事,但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损害。而这种图书却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宝宝将来的学校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宝宝在听、看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安静、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的好习惯。

6.尝试一些专门的训练游戏

让宝宝把你规定的几样东西看上1-2分钟,然后撤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请宝宝猜出是什么东西被撤掉。

教宝宝跟随你说话,你完整地说一句话后,你说前面的半句,让宝宝来说后面的半句。

把几种不同形状的东西放在宝宝看不见的口袋里,让宝宝闭上眼睛去摸,然后提问宝宝:“有几样东西?都是些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妈咪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在游戏与生活之中对宝宝进行有趣的互动练习。切忌不要把宝宝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看成是注意力不集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宝宝的生活,为宝宝注意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营造让宝宝专注的氛围

宝宝注意力持续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安时,不要只忙着指责孩子,而必须要先查明其中的原因。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非常多,但大致可有以下几种:

1.宝宝本身年龄尚小,不具备长时间的注意力。

2.宝宝的兴趣不在这件事上。

3.学习的环境不好,干扰了宝宝,无法集中注意力。

一般而言,在家中培养宝宝的专注力,父母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的。

营造有利于专注的家居环境

1. 营造温馨的家庭生活

家人和睦,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安全的首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宝宝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如果家人不合,经常争吵、或父母离异,宝宝的心灵会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也会在注意力上表现出来。

2. 给予不受打扰的环境

宝宝专心做一件事时,不要总去打扰他,比如他在玩积木时,不要一会叫他喝水,一会叫他吃苹果,人为地干扰他的注意力,而应当让他安静地玩一会儿。

3. 除掉影响注意力的东西

如果宝宝在玩小汽车,就不要在旁边放上毛绒玩具、拼插玩具等,这样的话,可能宝宝玩着小汽车,眼睛又盯上了其它的玩具,结果是哪样都玩不了多会儿,哪样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4. 合适的光线

如果宝宝和妈妈一起看书,那合适的光线是必须的。不能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读,也不能在较暗的灯光下读,这种不适的环境会让宝宝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阅读时光线要柔和,让眼睛感觉舒适。

5. 柔和的心灵音乐,以古典音乐为佳

完全的安静并非就是最好的。可以视孩子的情況在玩耍的地方播放柔和的音乐,安定孩子的心灵。据说古典音乐最有效果。

6. 美丽的绿色

家中多摆些绿色的观叶植物,有助情绪的缓和及安定,缓解不安情绪。

7.整洁、安静的环境

物品摆放有规律、有秩序,居室安静无噪音、无过多的人吵闹、聊天。

营造宝宝自身的专注力

1. 随时留意宝宝的生理状況

宝宝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首先要看看他是否有生理上的不舒服或异常。有的宝宝还不会表达,父母就要特別留意,只要排除了他的生理困扰,自然可以专注。比如玩玩具时烦躁不安,可以考虑他是不是尿湿了,是不是想大便,是不是热了等等。

2. 生活有规律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宝宝在该放松时放松,在需要专注时则专注。如果打乱了他的生活,宝宝困了、精神不振时仍让他看风景,那再好的风景对他来说也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3. 以宝宝的兴趣为主

任何的学习、游戏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如果孩子没兴趣,动力就会不足,当然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喜欢玩球,而不喜欢看书,那就和他一起玩球好了,谁说玩球不是一种学习呢,它一样能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4.考虑宝宝的能力

不要强迫2岁的宝宝去做四五岁宝宝才做的事,比如认字。虽然有些宝宝能认字,但如果你家宝宝没这个兴趣,就不要强迫,否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就会拒绝学习。在学习、游戏时,尽量选择与他的年龄适合的,这才符合他的身心需要。

5. 培养宝宝的兴趣

如果宝宝喜欢唱歌或跳舞,当他唱歌或跳舞后,及时表扬他,那当他再次学习唱歌时就会更上心,学得也更快,也更有兴趣。注意力当然集中了。

营造自由的心灵空间

1. 不强迫孩子学习

有些宝宝11个月就会走了,而有些宝宝到了13个月还不会。这时,做妈妈的不免心急,时时刻刻都想训练宝宝走路。

每个孩子的成长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上也有优先顺序,孩子不喜欢的话就没有兴趣学习,注意力当然也就不集中了。因此,家长应当是引导,巧妙地利用一些好办法,诱导宝宝学走,而不是强迫他站立、迈步,免得造成宝宝反感。

2. 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喜爱替孩子做决定

许多父母更容易用自己的判断力来为孩子做决定。比如,你觉得《白雪公主》好看,而宝宝偏喜欢《小猫钓鱼》,当然你为他读《白雪公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不够了。

3. 不必唠叨不休

宝宝初次搭建积木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你不必因为宝宝搭得不直,就嘴里说着手中又替他重新摆,一会说他这个不正确,一会儿那个不正确,反而打扰他自己的探索,放手让他自己去玩,说不定也能玩得很有趣呢!

4.看着宝宝说话

如果快3岁的宝宝总是记不住你说的话,你可以蹲下来,将宝宝放在身前,双臂扶着他,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告诉他,这样能提高宝宝对你所说的话的注意力,从而记住这句话。

心理诱导纠正小儿偏食


一、利用幼儿幼稚的追星心理,引导孩子认识食物的好处。幼儿虽然幼稚,但有其单纯美好的理想,例如,当一名演员、运动员、飞行员或者科学家等。父母亲可利用孩子的这些美好愿望,在看电影、电视、画报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启发他们对食物产生兴趣。例如看到媒体上的足球运动员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看,这些叔叔的身体多棒,因为他们经常吃萝卜、白菜、鱼和肉,你长大了不是想当一名足球运动员吗?那从现在开始就要吃这些菜呀!”在孩子对食物发生兴趣后,还要不断地强化这些观点,使孩子对这些食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这种做法要循序渐进,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

二、利用幼儿喜爱模拟的心理,设法消除孩子厌食的情绪。各种形状的玩具、动物图案饼干常可吸引孩子,这就是利用了孩子对模拟物特别喜爱的心理。借鉴此法,可把孩子不爱吃的猪肝、香干等切成手枪、刀、剑、火箭、小兔等形状,从而引起孩子的食欲。

三、利用幼儿盼望奖励的心理,促使孩子多吃平时不爱吃的食物。如一些孩子不爱吃蛋黄,父母和孩子一起吃蛋时,鼓励孩子把蛋黄也吃下去。并许愿吃下后给买某种玩具,带他到公园去玩等。当然父母应说到做到,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不会厌烦这些食物了。

四、利用幼儿单纯的信任心理,培养孩子对多种食物的兴趣。幼儿接触食物少,把他不爱吃的食物变换制作或多种混合后,他就不易分清了。由于孩子思想单纯、疑心少、信任父母,待吃完后再告诉他,他没有感到难吃,也就消除了对这些食物的排斥心理。

如何纠正孩子拖拉


一、磨蹭拖拉的表现特征

孩子磨蹭拖拉,一般表现为做事、做作业心不在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去厕所,一会儿又吃零食,大量时间被磨蹭掉。譬如有的孩子,坐下来想学习,又觉得该歇一会儿。这样歇一会儿,玩一会儿,胡思乱想一会儿,一个小时便过去了。一想还剩下几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今天就这样算了,明天再抓紧吧。第二天又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把昨天的毛病再重复一遍。

磨蹭拖拉的习惯往往使人经常在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里临时突击,工作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磨蹭拖拉的习惯还往往使本来很轻松的小事拖延成一个紧迫的问题。磨蹭拖拉的结果往往是给人带来压力,使人陷入焦虑。

二、磨蹭拖拉的形成原因

孩子喜欢磨蹭拖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1、孩子找不到学习的兴趣。

学孩子找不到学习的兴趣,习主动性不强,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孩子写作业时心不在焉,动作慢,往往是因为他饱尝了学习的痛苦,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的家长很贪心,孩子本来写作业速度很快,一个小时就把作业写完了,可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立马给孩子又布置了一些作业。其结果,孩子做得越快,家长加得越多,只有看见孩子在做作业,家长才安心。孩子不做作业时,他就放不下心。孩子知道,无论怎么做,也得到十点才能休息,干脆,边做边玩,停停做做,做做停停。

2、是家长长期暗示的结果。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接到的一个咨询,一位母亲说自己12岁的孩子动作特别慢。专家问:“你的性子是不是比较急啊?”家长就说:“是的,我和爱人的性子就是比较急,看不得孩子慢吞吞的样子。”专家告诉家长:“您忽略了一点,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父母可能没有你们这样的急性子。孩子从小到大在您身边长大,您从他开始记事起,就对孩子强调说,你这也慢,你那也慢,这种暗示就使孩子按您说的方向发展了。”

我们都知道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个过程。在他小的时候,做很多事情,在家长看来的确是笨手笨脚的,如果家长缺乏耐性的话,看孩子穿件衣服要花半个小时,扣个扣子要花十分钟,就耐不住了,往往呢,就选择取而代之,我来帮他做。而家长取而代之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缺乏生活当中必要的动手锻炼的机会,就会越显笨拙。家长又会指责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慢啊?一天到晚磨磨蹭蹭的,好像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于是很多家长会选择一个共同的动作,催,会不断地说,你快点啊,你快点啊。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会更为缺乏实践的经验,还有缺少必要的信心,在做事情时的心态、动作和节奏远远跟不上同龄孩子的发展。因为这时他认为他就这么笨,他就这么慢。孩子从小做事就被人督促,自己没有了时间观念。没有人监督就不知道做事的节奏,所以干什么事都慢慢腾腾。

3、和家长有消极对抗。

有些孩子学习起来磨蹭,是为了对抗家长。现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另一件任务又来了。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做完了额外作业,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着!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反正做的越快,任务也就越多!

磨蹭拖拉的毛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磨蹭拖拉的人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

三、磨蹭拖拉的习惯如何矫正

如何矫正孩子磨蹭拖拉的习惯?

1、进行专时专用的计时性专项训练活动。

训练初期,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每次训练用1分钟时间即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训练时间可以稍微长些,但最长不要超过5分钟。训练过程中,每次的训练时间可逐步延长。

(1)训练孩子专心做题。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根据年级不同,难度可以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让孩子感觉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写不出一个小题。

(2)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书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有的孩子的数字书写特别差,而且非常慢。这时我们让他每天练习一分钟“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发现,原来一分钟最多能写5组,现在最多可以写9组,而且还写得工整好看一些。

(4)一分钟记单词,并把每次的记忆效果记录下来,形成对比,用成就感促其进步。

训练初期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习三至五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练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宜。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问答、计时劳动等。有时候,也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教育。比如,说好了外出参观游乐园、动物园,如果在多长时间内穿不好衣服、准备不好外出的事情,就取消外出。在外出、走路、参观的时候,如果磨蹭,就再不带他外出等方法,对纠正孩子磨蹭也有较好效果。

以上训练能给孩子找到“我也能动作快”的感觉,纠正了孩子“我本来就动作慢”的心理暗示。而在孩子动作快的时候就给予表扬。

这些训练让孩子体会到了“原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珍贵。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写字速度、做题的速度以及记忆的速度。

2、停止催促,坚持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喊,不断的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慢,家长就更生气。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发现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时,就表扬。如家长可以给孩子出几道简单的题,给1分或2分钟,孩子会很快做好,家长要作大吃一惊状呼道:“还不到一分钟呢!”总之,很夸张的样子。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

3、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布置一些家族内部的作业,比如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会布置什么读英语,孩子刚读完英语,家长又安排做奥数题。等等。总之家长给孩子安排得相当充分。孩子也看出问题的所在,那就是,只要有孩子空闲时间,家长就会安排任务。所以,孩子的对策是,化整为零,在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这样拖很长的时间,由于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会另外安排任务。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就玩了。

我们应该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家长布置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4、经常与孩子进行速度比赛。

一位家长说,她女儿早上起床穿一双袜子要十分钟,孩子在床上把袜子理呀理,理得家长冒火。什么吃饭,穿衣,洗漱能拖时间,尽量地拖时间。这时,你可以与孩子进行一些有助于提升做事效率的比赛游戏。比如,可以利用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争强好胜的心理,与孩子一起进行一些小的竞赛,看看谁吃饭比较快,谁穿衣服比较快等等。在比赛之前先教孩子怎么穿得快的方法,手把手地训练。然后,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某一项活动最初时用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这一项活动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家长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然后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要求,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样的方法,有助于缩短孩子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比较直接办法之一。当然,在这个比赛期间,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来进行,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激励手段,千万不能强迫孩子服从,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然,要注意一点就是,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实际的能力水平,适当放慢自己的步骤,让孩子有一些取胜的机会,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然后,随着孩子这项活动的水平不断提升,再适当地加快速度。另外,在做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来促进孩子的积极性。

以上几点,对纠正孩子行动迟缓、学习磨蹭有一定效果,家长不妨一试。

如何加强儿童的心理素质


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生活经验的逐渐积累,孩子的健康成长让许多家长头疼起来。如何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成了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1.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做事情的独立性。在做每件事之前,让孩子养成思考的好习惯,然后再开始做。鼓励孩子到外面去接触新鲜事,多和同龄小朋友交往,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2.锻炼孩子判断问题的能力

家长要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在遇到困境和难题时,父母要耐心仔细的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利弊和解决办法,让他们在分析教导中学到有益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使他们在面临新环境的变化时,能过尽快地了解新的要求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3.客观地认识自己

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4.多鼓励,少打击

孩子犯错时常有的事,家长切勿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对孩子恶语批评教育。打骂和恶语讥讽只能使孩子形成自卑自贱的心理,家长应该从正面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走出问题的错误之处。

5.不要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家长在孩子考试没考好时,不要总是提别的孩子聪明,学习好考的也好等。这样会使孩子形成虚荣心理。

6.加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要培养孩子坚韧、果断、顽强的精神和自我监控的意识及调节能力,还要有对人对事的宽容态度和豁达的胸怀。

人的心理素质虽然具有一般的特点,但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性。呵护好自己的孩子不是随意满足好孩子的各种要求,而是要做到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引导好他们的健康成长。

幼儿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及利弊


张凯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陈丽小朋友的书包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哥哥留给的旧书包,不想上学,妈妈为哄他上学只好答应买新书给他。几天后,张凯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黄平小朋友有一部高档的机器人玩具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如上所说的张凯小朋友就存在着一种被家长忽视的早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虽然在青少年、成年人中曾遍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根据对某园大班100多名幼儿进行家庭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5%的幼儿有过攀比别人的玩具、书包等现象。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家长、教应本着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攀比心理,采取一些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心理。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

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如何纠正孩子“自私”的毛病?


有家长问:现代婴幼儿由于环境、社会、条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现出“自私”的天性。请问,在教育历程中家长该怎样正确引导?

小孩子“显得”很“自私”的实质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显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许别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许别人吃,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动。

我的外孙子小时候到孙女家,外孙子要玩孙女的玩具,孙女一把就夺了过去,说“这是我的”,不让玩;孙女到外孙子家,同样也是这样,孙女一动外孙子的自行车,外孙子就拽孙女下来,也说“这是我的”,也不让骑。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训斥。一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讲大道理,等于对牛弹琴;二是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可能注意到了:孩子从刚学会说话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其实,一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我”字的含义,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一切体验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处在“自我中心”年龄阶段。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刚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属于谁的,孩子都认为“是我的”。

因此,不能把总是说“我的”定性为“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应看做是“所有权”这个模糊概念的初步形成。

小孩子“自私”原因和纠正办法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孩子太过“自我”,让人感觉很“自私”,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孩子共处、共享、合作、携手、相互谦让的经历,所有大人都让着他,宠着他。存在决定意识。比如买来好吃的,家长就说“这是宝贝的”;买来玩具,就说“这是给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养成一切独占、独霸、独享、垄断的习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主持进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励孩子把大个的、好的让给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还没下班,要启发孩子主动地给爸爸留一份。

还可以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方式,多让小孩子共处,有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动拿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块玩。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要事先嘱咐跟小朋友团结友爱,不争抢玩具,或带玩具去跟小朋友交换玩具玩。

孩子这样做了,就及时给予表扬。别的孩子做得好,也表扬别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榜样。经过不断地强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渐渐地心里有别人,学会与人分享了。

如何纠正孩子常见坏习惯


妈妈应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常见坏习惯呢?孩子有些坏习惯是容易犯的,妈妈对于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可不能视而不见,一定要好好纠正,以下就是建议!

不主动收拾玩具

孩子的东西总是很多,他的房间也是乱糟糟的:衣服、鞋袜到处乱放;游戏时,玩具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但当游戏结束,家长要求孩子收拾时,孩子总会说,我不会,你来帮我收拾吧。

专家建议: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表示,家长首先要降低期望值,不要将过多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不愿意收拾的时候,可以尝试 以下几 种方法,与孩子对话时,用“一……就……”开头,比如“玩具一收拾好,我们就出去玩”;家长也可以将收拾玩具当一项游戏,比如设定宝宝在5分钟之内收拾 好,收拾不好的玩具就归妈妈所有;最好在让孩子收拾的时候,让他有所选择,比如“你想先收拾积木还是弹珠?”这样的提问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去收拾。实际上, 有很多习惯孩子会跟父母学习,所以父母在用完东西后,最好也能将其归还原位。

吃饭不按点儿,要追着喂饭

“欣欣,来吃一口吧,你不吃妈妈就把这些好吃的都吃掉了。”一到吃饭的时间,欣欣妈就会一手拿着勺子和碗,一手拿着欣欣喜爱的玩具,从餐厅到客厅,满屋子追着喂饭。这种喂饭方法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甚至成了家长的心病。

专家建议:会满屋子跑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知道饥饱,此时最重要的是培养他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首先,固定进餐 地点和时间;其次,尝试行为疗法,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不要祈求央告,稍微“冷落”一下,之后孩子可能会自己找家长要吃的;最后,设置一些奖励和比赛。比如 设立一个奖励表,孩子吃饭专心时,就及时在表里贴上一个小贴画,这样也能鼓励孩子好好吃饭。或者跟大人进行吃饭比赛,通常有这样的激励,孩子会更愿意主动 吃。

抓着零食不放手

无论是小商店还是家里,孩子们的身边总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饼干、糖果、膨化食品、果脯、果冻、冰淇淋……不少孩子正餐不好好吃,零食却不离手,甚至吃饭都热衷于选择洋快餐。

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控制住给孩子买零食的量,越小的孩子越要控制。其次,多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些新鲜的食物,比如颜色鲜艳的番茄、土豆等,培养孩子对天然食物的兴趣。最后,如果实在要选择零食,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添加剂的坚果类食物,转移孩子对零食的注意力。

特别爱看电视

许多孩子被电视里的动画片、广告片吸引,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可以不吃不睡。还有孩子爱玩新兴的平板电脑,触控游戏一玩就停不下来。

专家建议:要逐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不要强行关掉,可以慢慢减少。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电视节目,并从电视中学到知识。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霸道,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好吃的东西习惯“独享”,喜欢的玩具不准别人碰,和小伙伴玩耍时总要别人让着。

专家建议:对孩子的这种霸道行为,千万不能着急,要循序渐进的改进。孩子的游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平行游戏,孩子各玩各的;然后是合作游戏,两个孩子一起完成;最后是集体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霸道,而限制他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

孩子爱说大话如何纠正


孩子爱说大话如何纠正孩子说大话的毛病!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

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本篇文章将介绍幼儿说大话的心理和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其实,不少幼儿都有过“吹牛”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

孩子为什么会有说大话的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孩子说大话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喜欢《如何纠正儿童攀比心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应对三岁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何应对三岁孩子的攀比心理眼下,我生命里最重要的小公主很多时候已经能让我觉得很欣慰了。 有时候看着熟睡中的她,真盼望着她慢点长,永远能停留在这个最可爱、最纯真的童年。 有一天,丫头放学回来,臭美的伸着...
    2020-11-17 阅读全文
  • 如何纠正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如何纠正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据介绍,处在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比较弱,其中约有3%—5%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父母在平时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会好,从而造成人为的注意力问题。 虽...
    2022-01-17 阅读全文
  • 怎样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
    2021-05-14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的攀比心理 教育随笔:孩子的攀比心理 近日,发现我班孩子之间都在进行攀比,且日渐增长。 一天小智小朋友带来一盒彩色荧光笔,离园活动时,小智拿了新买的荧光笔做画,画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的确很 漂亮。大家都来看了,...
    2021-06-16 阅读全文
  • 孩子攀比心理要不得 昨天早晨,王玥来到我跟前说:“张老师早上好”,表情不太自然。我忽然发现她只穿了件秋衣,就说:“玥,今天怎么就穿这点衣服?” “等妈妈打电话。” 我没听明白就问:“没穿羊毛衫吗?” “穿了。” “赶紧穿...
    2020-12-09 阅读全文

如何应对三岁孩子的攀比心理眼下,我生命里最重要的小公主很多时候已经能让我觉得很欣慰了。 有时候看着熟睡中的她,真盼望着她慢点长,永远能停留在这个最可爱、最纯真的童年。 有一天,丫头放学回来,臭美的伸着...

2020-11-17 阅读全文

如何纠正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 据介绍,处在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比较弱,其中约有3%—5%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父母在平时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会好,从而造成人为的注意力问题。 虽...

2022-01-17 阅读全文

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

2021-05-14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孩子的攀比心理 近日,发现我班孩子之间都在进行攀比,且日渐增长。 一天小智小朋友带来一盒彩色荧光笔,离园活动时,小智拿了新买的荧光笔做画,画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的确很 漂亮。大家都来看了,...

2021-06-16 阅读全文

昨天早晨,王玥来到我跟前说:“张老师早上好”,表情不太自然。我忽然发现她只穿了件秋衣,就说:“玥,今天怎么就穿这点衣服?” “等妈妈打电话。” 我没听明白就问:“没穿羊毛衫吗?” “穿了。” “赶紧穿...

2020-12-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