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发布时间:2021-12-04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测试: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判定孩子是否口吃得到5岁
导读:5岁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语言不流利,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构造词句,但是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1~4岁的孩子口吃是正常现象。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专家章依文指出,口吃有真假之分,5岁才是鉴别真性口吃的分水岭,如发现问题务必立即就医,不及时进行矫正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对口吃病没有特效药,需要家长更多耐心、倾听和鼓励。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人群中口吃发生率约1%,但5%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口吃。章依文指出,5岁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语言不流利,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构造词句,但是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孩子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消失。
语言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将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章依文建议,家长要耐心地听孩子在讲什么,而不是听他怎么讲;对他讲话的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作出反应。不要打断他的讲话,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与此同时,家长要保证每天至少花5分钟和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另外,儿童最初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本身要有很好的语言习惯。
孩子心理健康标准
导读: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着、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玻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态症、强迫症、狐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并非良好。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问题。
善于与人交往善于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凌弱欺小行为等。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
“心情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心情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如由于美国的破碎家庭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些学校专门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设立课后辅导班,委婉地将这种辅导班称为“香蕉班”或“彩虹班”。辅导班上,老师鼓励孩子们倾吐内心深处的隐痛,排解因父母离异带来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然而,这样做能否达到学校的初衷,尚不得而知。
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在不少国家,“心情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这种人格素质在孩子成人后,运用到社会上去与其他人相处,从而建立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这种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轻松。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