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教随笔:教学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1-08-14

教育教学随笔。

不容置疑的是当我们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幼教随笔:教学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个个素材点,只有在属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地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

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个个素材点,只有在属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地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

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在教学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中二班的幼儿也喜欢过生日,不少幼儿也有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挂历上看年、月、日的经验。因此,尽管一开始在回忆和交流过生日的快乐体验时也很热闹,但之后的报生日找朋友,在挂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环节就出现了冷场。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也难以深入展开。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该幼儿非那幼儿。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二、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如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儿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幼儿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晴转雷阵雨的天气呢?幼儿顿时回过神,非常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幼教随笔:朗读在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

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

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幼教随笔:玩 中 学


教育没有固定场所,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的指导者,就能激起孩子好奇的火花,孩子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

今天我带小朋友到科学发现室,孩子们对几面哈哈镜特感兴趣,但我发现他们只注意扭曲的、多变的滑稽可笑的形象,并不去思考它的成因。于是,我问:“为什么人会变样?”孩子们发现“镜子是弯来弯去的”,“上面凹进去把脑袋照的那么长,下面鼓出来,我们成了小短腿”……孩子们激烈的议论着。我乘机进一步启发:“你们家有哈哈镜吗?”“没有”。我又肯定的说:“有的,家里有,车上有,路上也有。想一想,什么东西我们用它一照就变样?”“我在我家的门把手上一照就变形。”别的孩子受到了启发,七嘴八舌的喊起来:“我家的打气筒很亮,我一照就变形。”“汽车外面的圆镜也是哈哈镜。”我家的不锈钢盆能照见人,我一动脸就变形。”孩子们愉快的议论着,轻松的学习着……

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在家里,可让孩子看看各种用具是什么做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在路上,可让孩子看看太阳早晨在那里,晚上在那里,影子有什么变化:在郊外,可以让孩子认一认各种植物,也可分辨一下那些是益虫那些是害虫。

教育没有固定场所,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的指导者,就能激起孩子好奇的火花,孩子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

幼教随笔:在户外活动中的体会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的在空中上下盘旋、还有的时而结成团,时而散开,象团体操表演;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呀!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的在空中上下盘旋、还有的时而结成团,时而散开,象团体操表演;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呀!

于是我就带着孩子来到了户外的草地上,这面草地里来了很多新伙伴,它们是高高的树妈妈送给小草的礼物,它是谁?幼儿看看身旁的大树都想到了树叶。怡怡想到了大树妈妈与树叶娃娃的歌,大声地对我说:“树妈妈的宝宝离开了她,她会哭的。”于是我就说:“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安慰大树妈妈呢?”她说我们一起唱歌给她听吧,在她的建议下我们一起唱了大树妈妈和树叶娃娃的歌。这时韬韬说:“我们帮大树妈妈找孩子吧。”我说:“好啊!哪里能找到树叶娃娃呢?”有的说:“我看见了在我的脚底下。”有的说:“我看见树叶在飘。”有的说:“树叶在跑。”我说:“你们的眼睛真尖,这些树叶娃娃是谁的孩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和孩子们正在寻找时,就听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找到了一片红红的叶子。”有的孩子说:“我的树叶是黄的。”有的孩子说:“我的是绿的。”有的孩子说:“我的叶子很大。”有的孩子说:“我的叶子很小。”有的孩子说:“我的叶了中间红的边上有的黄了。”有的孩子说:“我的树叶真奇怪,两片连在一起的。”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咦,还真有这样奇怪的叶子。”这时炜炜说:“我的树叶是咖啡色的。”边说边递给我,就在这时,树叶坏了,炜炜很难过。于是我就引导旁边的孩子安慰他,“炜炜很伤心,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别难过,我们再去捡一片。”有的说:“你让我看看你的叶子。”比较后说:“你的叶子太干了,又轻又脆,一碰就碎了,我的红叶子比你的软。”边说边弯了弯手里的叶子。这一说,引得很多小朋友做了相同的举动。

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和我已经在草地上待了快半小时了,可是孩子们还在不断地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这让我感受到丰富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大课堂,里面到处都是有趣的知识点,只要细心巧妙地引导,会让孩子有很多新发现;同时我也感受到我们主题活动没有安排得很满是很好的,有利于当活动充满可连续性时的有机协调。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

导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的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使儿童成长为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敢冒险的身心健康的人。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应利用这一特殊工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比较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原文复述,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儿童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

3、教学形式上却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的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鉴于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设置提问的。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上课和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

幼儿自发的个别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采取小组活动,幼儿三三两两活动、幼儿一对一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讨论、协商、延续共同关注的话题,自由的交流、学习语言的运用。

再有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形式,促使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李桂梅

教育随笔:多媒体教学提升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让幼儿感受画画的乐趣,喜欢画画,愿意画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幼儿画画。

例如:在教孩子如何画直线条,和弯曲的线条是,我选用了现有的课件《扭扭宝宝》。这个课件动态的演示了直线条变成了绳子,变成了蚯蚓,又变成了波浪,小鱼在海里游。形象而又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和画画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主动性。又如:小班美术《盖棉被》活动目标是在情景中感受冬天的景象,并乐意用棉签蘸上颜料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涂色。在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ppt.第一个ppt的运用起导入的作用。老师将各种冬天的景象如:下雪,圣诞节的气氛做成ppt.引入话题:老师说:冬天了,我们给小动物设计一些暖暖的棉被吧!怎么设计呢?”接着播放第二个ppt.出示几幅棉被的图片,让孩子说说你喜欢哪一条。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怎样均匀的涂色。在电脑上画的好处是能让每个幼儿看清楚,而且节约时间。

幼教随笔:游戏中的艺术 艺术中的杰作


游戏还在继续……杰作尚未完成……

案例一:"你知道吗?我昨天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很灵的车!""是吗?什么车啊?""我爸爸告诉我说是奔驰的,你知道挖?""奔驰我知道的,我爸爸也很喜欢的,以前我坐过的……"在一次角色游戏中,聪聪和张翔云两人反坐在两把小椅子上谈论着。"我们也来搭一辆车好吗?我们开出租车。"说着,聪聪用两把小椅子一前一后地拼搭成了一辆小汽车。两个人绕有兴致地开起了出租车。聪聪坐在前面,张翔云坐在后面。聪聪把小椅子往前搬动一下,张翔云就跟着想前挪动一下。就这样,两个人虽费力但快乐地开着他们的"出租车"……反思:和孩子们闲聊时发现他们对车子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但知道许多车子的名称,还了解不少有关车子的配置等。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从书本上能吸收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而从大自然与大社会获得的知识是活的和直接的。"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结合二期课改的活动内容,我们走进了新教材的主题活动--在马路上。由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孩子们去消防队参观了消防车;去马路上寻找各种车子;在教室里建造起了马路和高架;还收集了大量关于车的书籍。经过这样一场车辆大革命,孩子们的兴趣完全投入到了主题活动中……案例二:盛盛、辰辰、聪聪等人翻阅着其他孩子带来的有关车辆的书籍,不停地感叹着:"你看,这辆车很灵的!"辰辰说:"我们也来做一辆吧!"聪聪问:"我们就是用小椅子搭出来的,可是一点也不方便的……"辰辰说:"我看到的小汽车都是前面两个位置,后面三个位置的,像你这样一前一后的,不对的!"于是,大家忙着搬椅子,前面放两把,后面放三把。不一会儿,辰辰所形容的车就造了出来。正巧5个孩子都坐了上去,大家很是高兴。都争着说要开去什么地方。这时,娃娃家里的妈妈--嘟嘟大喊:"下雨啦!快收衣服啊!"做在副驾驶上的张翔云说:"下雨了!快开雨刮器!"驾驶员聪聪说:"没有雨刮器的!挡风玻璃也没有!"这时,盛盛说:"走!我们去材料箱找找看,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做的。"反思:孩子们能想到运用其他材料来自制车子的创意非常不错,可是无奈,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这时,我在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要把材料直接推荐给他们吗?还是多放一些在材料箱里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呢?如果我想让他们选择的材料他们没有运用怎么办?这时,"活教育"启发了我,让我在犹豫中决定:在材料角中投放多种材料,不过我所准备的只是教师自己的预备,而不能替他们件件都准备停当,因为儿童是可以不假思索的来享受的。我们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幼儿驾御游戏材料的自由度,以及幼儿在游戏中作用于材料的方式。于是,我在材料角中投放了布、罐头、箱子、积木等多种材料。案例三:角色游戏一开始,龙龙、辰辰、聪聪、张翔云就围在材料箱旁寻找着,聪聪说:"布头好象有用的……可以挡在前面的!"龙龙一声不响地拿了很多积木块;辰辰拿了一块纸板,他们各取所需。等他们各自拿完材料后,一起来到了教室最空的地方,把材料放了下来。聪聪首先问:"我们该怎么搭呢?"……大家想了几秒钟后,龙龙说:"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用小椅子的,把椅子先搭好!""对!"大家都同意后,纷纷搬来了椅子,前面两个,后面三个。可是聪聪拿来的布该怎么放呢?本来说要挡在前面的,可是根本没办法撑起来。聪聪、辰辰和龙龙尝试了很多次,可是都失败了。其他的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来用他们的材料。这时,我走近他们,问一句:"昨天你们不是说要有雨刮器的吗?"张翔云连忙说:"对的!"我接着说:"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有个顶啊?"聪聪经我这么一提醒,笑笑说:"是的,我们怎么没想到啊!张翔云,我们去那个箱子来!"反思: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开始有了一些头绪。他们开始想到要用合适并且合理的东西来完成他们的计划。对我来说,在幼儿游戏时,教师的介入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什么时候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一直是我思考的。怎么来把握这个度呢?幼儿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尝试错误"中获得经验,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尝试中获得情感与智慧的平衡,这就是游戏的本质。所以,我就找了一个切入点,在他们要放弃之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交流,给予适度的支持和帮助。案例四:自从选择了用箱子来做主要材料后,孩子们似乎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他们在材料箱里找了一张塑封纸做挡风玻璃;把两根长长的积木当作雨刮器;找了两个小盒子,粘在车头的两边,说是后视镜;他们用笔在车头上写了一串数字,聪聪说这是车牌。做完这些,聪聪和张翔云得意扬扬地做进了他们的车,准备玩起来。突然张翔云叫了起来:"怎么没有方向盘的啦?"聪聪不假思索的说:"我来画一个!""还要在旁边画个空调和一个可以放音乐的喇叭!"两个人商量着,最后聪聪在箱子的里面画上了这些东西。反思:孩子们越来越会找合适的材料来进行代替,他们在游戏中自我满足着,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因为急需看到结果,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所造的车子已经成功了,已经不需要再加以修饰了。所以,根据陈先生对于课程组织的分析,我把他们现在所造的车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小结,对他们进行了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的兴趣继续维持。并再进一步的对他们引导,此时,我把谈话式的引导改成了观察事物的引导。我带孩子们再次来到了马路上,让他们看看马路上的车和我们造的车又什么不一样。结果,孩子们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发现了很多东西!我想,这就是源自幼儿真实生活中的课程,更能够揭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意义。案例五:从马路上回来后,孩子们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他们觉得我们的车也应该有颜色,于是我们给他们提供了颜料和刷子,他们乐此不疲地做着粉刷匠;他们觉得我们的车也应该有牌子,于是他们讨论并一致决定要给我们的车装上宝马的牌子;他们觉得我们的宝马车也应该有天窗,于是他们自己在车顶画了一个长方形,挖了一个洞;他们觉得我们的车里也应该有安全带和排挡,于是他们找来了绳子和积木……虽然大家一致同意要把它变成宝马车,但是宝马的标志怎么画呢?聪聪能大致说出一点:"好象是……"张翔云说:"我也忘记了!"聪聪连忙想到来问我:"袁老师,宝马车的标志怎么画的啊?"我装傻笑笑说:"呵呵,我不知道呀!你们查查资料吧!"我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他来到了图书角开始翻书(收集了很多有关车的书籍),可是怎么找也没找到宝马车的图片,孩子们有些失望了。此时,我悄悄的把动动叫到身边,让她把她带来的那辆宝马的模型车去拿给聪聪他们。当聪聪,张翔云,盛盛看到模型车后兴奋的叫了起来:"对啊!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他们围在一起画下了他们的宝马标志……案例六:随着一步步对车的细致化创作,他们对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想到要有引擎和排气管;刹车和油门。他们找来了奶粉罐头和卷桶纸的芯子,把它们一个个的接起来,一直从车头接到车尾;当他们正享受着自己的杰作时,他们发现先前做的后视镜不能反光,看不到后面,于是他们找来了大大的扇贝壳;当他们想5个人一起坐进去的时候,他们发现后排的空间太小,挤不下;当他们想把玻璃窗变成自动上下开关时,他们发现自己造的门很容易坏……反思: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直是我在游戏中提倡的。我间接的帮助他们,不让他们失去信心,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在"做中学",重视"做"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陈鹤琴认为"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做,是与理论相结合的做,做更能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用。案例七:反复改造了这辆宝马后,孩子们对自己的杰作相当满意。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这个游戏,但又考虑到游戏的效果,同时游戏时的人数不易太多,所以大家决定在造一辆一样的车。可是,之前没有参与制作的天天、冯汇一等孩子遇到了和聪聪、张翔云等孩子刚开始时遇到的相同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而聪聪、张翔云、辰辰又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不能一直帮助他们。怎么办呢?这时,天天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把它画出来吧!我们看了就知道了!"此时的聪聪和张翔云他们很有成就感,他们一口答应了,每个人都去拿了一张画纸,认认真真地画起了制造图纸,做起了记录。反思:幼儿在游戏中做也做了,学也学了,他们下意识的开始了他们的记录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个经验的回顾、整理和总结。在记录的时候,虽然天天、冯汇一这些孩子只需要一张图纸,但聪聪、张翔云、盛盛、龙龙每个人都画了一张,这,我是赞成的。在同一游戏中,有许多活动要几个人合作的,但也有许多活动需要平行操作,个体独立进行的,在他们这个游戏群体中可以有个别幼儿做领袖,也可以所有的幼儿都是领袖。此时,孩子们对他们的车的热爱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游戏还在继续……杰作尚未完成……

幼教随笔:有趣的观察活动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陷阱”,勾起了孩子们观察的欲望……

最近,种植角的两棵白菜开花了,孩子们在短暂的惊奇之后,便不再理会它们,只留下淡淡的花香飘在教室里.这样一个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大好机会,怎么能够让它消失呢?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陷阱”,勾起了孩子们观察的欲望……

“刘老师,我们的白菜不见了。”张淑琦小朋友慌慌张张地跑过来。“那不是吗?”我指着其中的一盆问她。她说:“还有一盆呢?”“是啊,那一盆呢?”我也着急起来。“我们快快找找吧。”其他孩子们纷纷提议。我说:“可是,小朋友们认识白菜花吗?知道它的花是什么颜色吗?张文琪抢着回答:“是黄色的!”“花瓣是什么形状的?”呼啦一下,孩子们围住了幸存的那棵白菜,仔细的观察起来:“花瓣是圆形、花蕊是黄色的,有一股香味。”“咦?还有一些黄色的花末。”“对,粘到我鼻头上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高兴。我不失时机地插了一句:“黄粉末是它的花粉。”“现在我们快去找吧!”根据白菜花的特征,“失踪”的白菜很快就被找到。

“游戏是快乐的学习,学习是求知的游戏。”在教育中,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抓住一切教育机遇,将枯燥的活动变得有趣,真正使学习与游戏融为一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这才是称职的教育者应该做的。

幼教随笔:幼儿活动的基础


经过不断的练习,夏熙博慢慢变得勇敢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断的练习可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一、经验幼儿活动的基础

今天我将继续主题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昨天的制作,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材料方面,我比昨天准备的更充分了。

早晨,小朋友一入园就投入到一种“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制作,有了昨天的经验,今天他们做起来得心应手。他们有的正在认真的画;有的正在认真的剪;有的正在一起讨论怎样装饰,怎样摆放这些已做好的材料;有的正在帮助小朋友教她如何折花……虽然今天的制作过程也出现了问题,但一经解决他们马上又会重新投入“工作”。看着小朋友这样井然有序,回想起昨天:我参与到每一个组,对每一个小朋友都进行一些引导,然后一个一个的回答他们的问题。相比之下,今天的小朋友似乎更“成熟”、更“稳重”。

想着想着……突然觉得教师应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获得一些直接或间接性的经验。以此经验为基础,引导幼儿更有兴趣、更有自信的进行活动。像“小小设计师”这样,我将活动安排成两天,目标重点放在第二天,这样对于小朋友来说,第一天先是适应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练手”,充分理解、知道这个活动的相应的规则和做法。第一次接触小朋友肯定会有许多问题,老师要解答,但要有选择性的解答。留下一部分可以实践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兴趣继续第二天的活动。这样,再进行活动时,幼儿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些印象。这些印象就像小火苗,老师要准备充分的材料作为燃料,撒向小火苗,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激发起幼儿的创作思维,将活动过程变得丰富多采。或者将活动提起前渗透到区角活动或谈话活动当中,给幼儿以间接经验。这样再进行

活动时,幼儿会感到这个活动并不陌生,然后带着自信的投入活动。

二、他变得勇敢了

夏熙博一直是班里比较受人瞩目的一个特小朋友,因为他的动作发展不太好,所以在户外集体活动或游戏比赛时我总是降低对他的要求,小朋友也总在这个时候主动的照顾他、帮助他。

一次体育活动时走平衡木,其他小朋友能很迅速的走过平衡木,唯有他紧紧抓住我的手,慢慢的一步一步地向前挪,非常吃力。下午的户外活动时,我便叫过他一起练习走平衡木。

开始时,只要有小朋友碰到或站在平衡木上,他就不敢走不敢动了。紧紧握住我的手,一步一步往前挪。“夏熙博,你要勇敢!别的小朋友能走,你也肯定能行!”我不断给他加油。几分钟后,他拉着我的手来回走了四五次之后,能慢慢的松开我的手了。尝试自己一个人走,虽然慢,但他在努力适应。在松开手走了三次之后,我开始纠正他的脚步。因为还是害怕,所以他的脚还是左脚找右脚,很慢。我提醒他将左右脚交替,并请李奕来示范,他能用很小的步子,但还是需要老师的帮助。我扶着他左右脚交替走了几个来回,进行腿脚的练习,松开手后他能坚持走,虽然看上去还是很吃力,但比起刚开始时他已经进步了很多,而且他不怕累,一遍一遍地进行练习,没有说一句放弃的话。

有一次玩大型玩具时,我和他一起来到大型玩具的最高点。在上的过程中,他的手一直紧紧握着我的手。上去之后我下来了想让他从上面滑下来。但他却跪在那里,手从栏杆里伸出来,叫着我,叫着他的妈妈。“夏熙博,加油!”站在我旁边的王紫怡向上面喊道,小朋友陆陆续续的都过来了,“加油!”“加油!夏熙博”……他不说话了,看着我们,考虑到有可能他会真的害怕或者出现其它状况,我找一个能力强的小朋友上去陪他,和他一起滑下来。他看上去很好,并没有太害怕的表现。我又让他在小朋友的陪伴下滑了几次,效果都比较好,他很高兴,并能邀请我和他一起玩儿。

经过不断的练习,夏熙博慢慢变得勇敢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断的练习可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教随笔:教学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教学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教随笔:朗读在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
    2021-08-13 阅读全文
  • 幼教随笔:玩 中 学 教育没有固定场所,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的指导者,就能激起孩子好奇的火花,孩子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 今天我带小朋友到科学发现室,孩子们对几面哈哈镜特感兴趣,但我发现他们只注意扭曲的、多变的滑稽可笑的形象,...
    2021-08-09 阅读全文
  • 幼教随笔:在户外活动中的体会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的在空中上下盘旋、还有的时而结成团,时而散开,象团体操表演;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呀!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
    2021-08-13 阅读全文
  •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的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
    2021-09-0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多媒体教学提升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让幼儿感受画画的乐趣,喜欢画画,愿意画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幼儿画画。 例如:在教孩子如何画直线条,和弯曲的线条是,我选用了现有的课件《扭扭宝宝》。...
    2021-06-16 阅读全文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

2021-08-13 阅读全文

教育没有固定场所,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的指导者,就能激起孩子好奇的火花,孩子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 今天我带小朋友到科学发现室,孩子们对几面哈哈镜特感兴趣,但我发现他们只注意扭曲的、多变的滑稽可笑的形象,...

2021-08-09 阅读全文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的在空中上下盘旋、还有的时而结成团,时而散开,象团体操表演;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呀!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

2021-08-13 阅读全文

-->导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的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

2021-09-07 阅读全文

幼儿的注意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让幼儿感受画画的乐趣,喜欢画画,愿意画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幼儿画画。 例如:在教孩子如何画直线条,和弯曲的线条是,我选用了现有的课件《扭扭宝宝》。...

2021-06-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