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奶嘴的10个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14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关于奶嘴的10个热点问题”,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要不要给宝贝用安抚奶嘴一直有争议,很多妈咪对安抚奶嘴的认识可能都是片面的。那么,到底能不能让宝贝使用安抚奶嘴呢?让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安抚奶嘴吧!

1宝贝需要安抚奶嘴吗?

关注程度:★★★★★

小宝贝是需要安抚奶嘴帮助的。宝贝来到这个世界,需要慢慢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当宝贝疲倦或者烦躁时,除了妈咪温暖的怀抱,吸吮安抚奶嘴能带给宝贝满足感。

其实,小宝贝最早的吸吮反射出现在胎儿期。胎宝贝在羊水里无所事事时,就会吸吮自己的大拇指。出生后宝贝出现的非哺育性吸吮(如吸手指、吸奶嘴),也都是宝贝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因为宝贝需要持续满足吸吮反射才会有安全感。安抚奶嘴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宝贝的吸吮本能。

2宝贝开始吸吮手指了,可以用安抚奶嘴代替吗?

关注程度:★★★

可以用安抚奶嘴替代。小宝贝到2~3个月大时,嘴唇和口腔的感觉比较敏锐,是依靠嘴唇来认识世界的。当宝贝的肢体发育能达到把自己的小手自由地放到嘴里时,宝贝就会开始吸吮手指,来感觉自己的存在,体会到满足感和安抚感。

宝贝吸手指虽然能满足吸吮欲,但小手指可能不会每时每刻都保持卫生,而且,宝贝手指的皮肤长期浸湿变脆弱后很容易咬伤发炎,长久下来手指可能会出现变形的现象。所以当宝贝在早期出现吃手指的现象时,可以选择用安抚奶嘴代替。

3安抚奶嘴能帮助调节宝贝情绪吗?

关注程度:★★★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安抚奶嘴确实可以给宝贝带来满足感,进而达到安抚宝贝情绪的效果,避免因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因缺乏安全感而导致悲观、退缩等行为。

4使用安抚奶嘴可以减少宝贝猝死吗?

关注程度:★★★★★

研究并没证明安抚奶嘴能减少婴儿猝死,只是使用安抚奶嘴和婴儿猝死风险降低有很密切的关系。

最新的研究中,通过对500个有小宝贝的美国家庭的对比调查发现,睡觉时使用安抚奶嘴的宝贝发生猝死的几率要比没使用的宝贝低3倍。因为安抚奶嘴会让宝贝保持仰卧或者侧卧的睡姿,避免俯卧,从而降低猝死的几率。并且,使用安抚奶嘴的宝贝睡觉时都比较敏感,如有不舒服的感觉会主动醒过来,这些特点都可以防止宝贝发生猝死。

我们身边的很多妈咪喜欢和宝贝睡在一张床上,当妈咪翻身时很可能会压到宝贝,会增加婴儿猝死发生的风险。用安抚奶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儿发生猝死的风险。也建议妈咪和宝贝在一个房间,但让宝贝睡在自己的小床上,这样发生猝死的风险较低。

5.安抚奶嘴有助于让宝贝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吗?

关注程度:★★★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宝贝刚出生的时候是用鼻子呼吸的,4~5个月之后,吃断奶食品和开始发声时就会变为用嘴呼吸。

这种呼吸方法的弊端是加大吸入外在的病毒和病原菌的几率,从而加大宝贝生病的可能性。而宝贝在使用安抚奶嘴的过程中,能养成闭口的习惯,自然就促使他学着用鼻呼吸。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关于爱动宝宝的问题


导读: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很爱动?爱动宝宝成为很多家庭的烦恼,关于孩子爱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的关注。

你会为孩子活泼好动而欣喜,也会为孩子没“长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烦恼。对于专家们常说的“ADHD”,妈妈们更是有一大堆疑问。我们总结了妈妈们最关心的35个问题,到里面找你想要的答案吧。

关于“ADHD”

Q:“ADHD”是什么意思?

A:“ADHD”是英语单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的缩写,意思是“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指跟普通孩子相比,注意力欠缺、多动、行为冲动等症状尤为明显,出现不能适应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障碍。

Q:所有孩子似乎都有过一些多动现象,多动就是ADHD吗?

A:不是。多动只是ADHD的一项代表症状,并不等于注意力缺乏,自闭症、重听以及精神迟滞的孩子也有多动的症状显现。

Q:如何区分普通孩子的不安分与ADHD?

A: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主要看孩子的多动症状是否在多个场所出现,而且到了令你不能容忍的地步。如果只是比普通孩子稍微不安分一点的话,应该不必担心。

Q:有多少人患有注意力缺乏症?都是儿童吗?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患有此症,一般开始于4至7岁,大概在8至10岁达到高峰,多数人没有得到治疗,成年后仍会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并且容易冲动。

Q:注意力缺乏的孩子通常智力迟钝吗?

A: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因为注意力缺乏而产生智力迟钝的现象。相反,没有智力迟钝是判断ADHD的标准之一。

症状表现

Q:注意力缺乏的孩子有什么特定症状?

A:三大特征:(1)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2)多动(坐不定,手脚不停);(3)冲动(易发火)。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精神疾患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对此有具体说明(参见知识链接)。

Q:我家宝宝在幼儿园里常丢三落四,对周围的事物也好像漠不关心,这属于注意力缺乏吗?

A:判断的标准不在于有无上述症状,而在于这些症状的程度以及发生频度是否太过极端,以至于造成孩子在幼儿园不能正常生活。只要能正常学习生活,就不是ADHD。

Q:我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多动,怎么办?

A:“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判断标准是非常主观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在孩子身上“贴标签”,而是通过对他的帮助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最重要的。

Q:我的孩子尽管注意力不能集中,但从没有出现过偏激行为,这也是注意力缺乏症吗?

A:注意力缺乏症分为三种:“粗心大意型”、“多动冲动型”和两种症状都很明显的“混合型”。单方面出现粗心大意或多动冲动,而另一方面完全没有症状显现的病例几乎没有。

Q:我的孩子总是不好好听大人说话,非常麻烦,怎么办才好?

A:要让孩子认认真真听清你的话,就要创造一个让他容易集中注意力、刺激和信息量少的环境,比如没有声音的安静房间。一次谈话只讲一个问题,确认他明白后再讲下一个。

Q:我的孩子没有朋友,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怎么办呢?

A:你的孩子很可能自尊心受到伤害,丧失了自信。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性格就是这样”,“这并不是你的责任”,强调这两点让他不至于陷入自我厌恶的局面,并鼓励他过集体生活。同时,向老师和同学家长进行说明,寻求他们的支持。

病因

Q:注意力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A:目前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原因。有研究认为主要是因脑内缺乏某种化学物质或新陈代谢异常,影响了集中和专注能力。幼儿脑部铅中毒或胎儿在母体中受到感染,也可能引发此症。

Q:注意力缺乏会遗传吗?

A:研究显示,注意力缺乏可能有遗传因素,父母中一方有此异常,孩子有一半可能也有。

Q:营养不足会不会导致注意力缺乏?

A:不会,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注意力缺乏与饮食有关。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均衡的营养无论何时都是必须的。

Q:孩子缺乏注意力,与教育方法有关系吗?

A:没有关系。注意力缺乏的孩子单靠管教是治不好的,只能说,症状的程度会因教育方法而改变。

治疗方法

Q:孩子出现什么症状后必须去医院就诊?

A:当孩子在2个以上场合出现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明显不适应集体生活,被同学疏远,老师提出这个孩子很难应付,他自己也为此烦恼消沉时,就是带孩子去医院的时机了。

Q:有没有专门治疗ADHD的医院?

A:目前还没有。可带孩子到小儿科的神经、心理部门或精神科的小儿部门就诊。

Q: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A:事先多搜集孩子在家、在园的不适应表现,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描述孩子的具体症状。

Q:有什么治疗ADHD的特效药吗?长期使用有无副作用?

A:目前使用最广的药是利他林(Ritalin),可以安全有效地减轻ADHD的症状,但长期服用易引起失眠和食欲不振,还有极少的易刺激性和头痛。

Q:有没有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

A:行为治疗,即对父母和老师进行教育,训练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能力。临床观察和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Q:是不是越早接受治疗越好?

A:不是。只有当孩子出现社会性不适应现象后,才有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必要。一般上小学是诊断时机的一个大致基准。

Q:注意力缺乏是否长大后会自然痊愈?

A:不会。随着孩子身心发育以及社会经验的累积,进入青春期后症状一般会减轻,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人阶段。

家庭对策

Q:要不要告诉孩子他得了ADHD呢?

A:孩子被贴上“调皮鬼”的标签,自己也会闷闷不乐。父母就必须用他容易接受的说法让他了解,“你的性格就是比别人易动、坐立不安”,同时鼓励他为了弥补“性格上的差异”,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

Q:孩子在家根本不做作业,怎么办才好?

A:如果是孩子忘了有作业,可以做一本家园联系册提醒他记下作业内容;如果是作业太难做不了,则需要为孩子联系老师进行补习;如果孩子集中不了注意力,就有必要找一间刺激少、安静的房间,父母坐在旁边督阵了。

Q:孩子实在不听话,我常常忍不住动手打他,怎么办呢?

A:深呼吸,告诉自己“冷静”,努力理解孩子不受控制的所作所为。别对孩子期望太多,纠正他错误的行为是必要的,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限制太多只会让大家都痛苦不堪。

Q: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要注意些什么?

A:表扬不能光靠语言,而要给孩子看得见的奖励,如贴五角星、买糖果等;批评没有用处,但孩子会随着训练逐渐学会自控,因此,说“加油,试试看”对孩子很重要。

Q:有什么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的好办法吗?

A:没有什么妙招可以立竿见影。日常生活中,一般采取表扬和劝告相结合的对策,鼓励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如果症状过于明显,建议服药治疗。

Q:为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我该怎么做呢?

A:四个字:以身作则。发动家庭所有成员作好表率,严格遵守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饮食规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Q:究竟应该对孩子严厉一点还是宽松一点呢?

A: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故意丢三落四,而是障碍引起的。因此,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说“NO”很重要,对正确的行为表示赞赏更为重要。

幼儿园应对

Q:我的孩子能不能上幼儿园?

A:完全可以。ADHD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入园后产生不适应了,可以与老师沟通,麻烦她多关心一下。

Q:我的孩子被老师建议去特殊班级,怎么办?

A:如果孩子症状特别激烈,危及其他孩子的生活,有必要考虑特殊班级这一建议。一般情况下,建议在普通班学习为好。

Q:怎样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家长的理解呢?

A:客观地向老师和家长说明病症和治疗方法,提供相关内容的书籍。尤其注意避免说出“精神病的一种”、“有遗传性”、“服用类似兴奋剂的药物”等字眼,以免引起误解。

Q:孩子不听话,连老师也没有办法,我该怎么办呢?

A:尝试把孩子是ADHD的情况告诉老师,取得老师的理解和配合,然后把从医生那里得到的建议向老师说明,在座位的安排、分小组时的对手安排等方面予以照顾。

Q: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听课,学习落下了很多,需要为孩子请一位家庭老师吗?

A: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一对一的教育方法有较强的管制力,对ADHD孩子最合适,赶上学习中落下的差距也能给孩子自信。

Q:被老师体罚后,孩子受了严重的打击,我怎么办呢?

A:体罚有百害而无一利,父母在开导孩子,防止他出现自责之外,应以此为契机,取得老师对该病的理解与配合,切不可敌视老师。

关于孩子怕黑问题


导读:孩子胆小怕黑不是天生的,基本发生在3岁以后,是孩子开始初步接触外界并渐渐懂事后才出现的。孩子胆小怕黑,与成人的吓唬有关,也有的是因幼儿胆小、娇气和孤独造成的。外界的环境、成人的言行是形成孩子胆小怕黑心理的主要因素。

胆小怕黑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轻度怕黑是正常的,但过分怕黑,甚至惧怕黑夜,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孩子胆小怕黑不是天生的,基本发生在3岁以后,是孩子开始初步接触外界并渐渐懂事后才出现的。孩子胆小怕黑,与成人的吓唬有关,也有的是因幼儿胆小、娇气和孤独造成的。外界的环境、成人的言行是形成孩子胆小怕黑心理的主要因素。

8个月大的婴儿开始有了记忆,并且当母亲离开其视线时会感到思念。专家称这一时期为“第8月危机”,因为婴儿对离开母亲会感到焦虑。6个月到1岁的婴儿会在半夜惊醒。此时家长可以进行安慰,让孩子平静下来,重新入睡。两岁半到5岁的儿童,幻想多于现实,会对自己思索或想象到的事情感到恐惧。这并不是普通的睡梦或是噩梦,而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感知的产物。

消除孩子胆小怕黑的恐惧心理,应做到以下几点:永远不要对小孩说“不要害怕”之类的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不会安慰他,还会影响其真实的感觉;永远不要嘲笑孩子,也不要用“来吧,你不是胆小鬼”等语言来强迫孩子做事,更不要威胁孩子;要有选择地引导孩子观看影视作品,不要让孩子观看影视中的一些恐怖镜头,如伴随着黑夜出现的蒙面人、妖魔鬼怪等,防止给孩子造成“黑夜等于魔鬼”、“黑暗都是可怕”的心理定势;吓唬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可取的。在孩子面前,家长应扮演勇敢的角色,如孩子进入房间害怕时,家长可先打开灯进去,在孩子面前对房子搜寻一番,告诉孩子:房间和白天一样是安全的。

关于孩子睡眠问题


导读:简而言之,在宝宝入睡前,要先建立一个爱意融融的睡前程序,比如给宝宝唱唱摇篮曲,轻摇宝宝,或是读一本书,程序完成后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把他(她)放上床,让宝宝自己入睡。

从怀孕起,我就被各种各样的有关婴儿睡眠的文章吸引,主要是因为宝宝的睡眠似乎是仅次于喂养的重大问题。而使我受用至今的是美国著名的儿童睡眠专家法伯(Ferber)的理论。

法伯介绍

理查法伯(RichardFerber)是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睡眠疾病中心的主任,他的著作《如何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使他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同时也是争议颇大的儿童睡眠专家。

法伯理论的精髓

法伯提倡所谓“逐步过渡”的方法来使宝宝养成自己入睡的习惯。

简而言之,在宝宝入睡前,要先建立一个爱意融融的睡前程序,比如给宝宝唱唱摇篮曲,轻摇宝宝,或是读一本书,程序完成后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把他(她)放上床,让宝宝自己入睡。

注意:这个“在宝宝还醒着的时候把他/她放上床”是十分关键的,这直接影响着培养宝宝自己入睡的成功与否。

在宝宝上床后,离开房间。这时如果宝宝哭闹,你要等一段时间后再去看他。而这“一段时间”取决于你的接受程度,和当晚第几次去看他,和这是施行该法的第几天。每去看一次,其后等待的时间要延长一点。比如第一次等10分钟,看过后假如宝宝还哭闹,第二次等15分钟再去看。去看宝宝的时候,可以轻轻地拍拍他,用温柔的话语安抚他,但一定不能抱起他,摇他,或是给他喂奶。每天等待的时间也要延长,比如第一天等了10分钟,第二天就等15分钟,第三天20分钟……采用该法一般只需一周左右,你的宝宝就会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从而学会自己入睡.

争议之处

法伯理论出台后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认为此法十分有效,但也引来不少争议。其中主要的反对有以下方面:

该法宣扬不要去安慰宝宝

其实不然。法伯只是让父母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前去安抚宝宝,并不是对宝宝置之不理。

该法是让宝宝哭得吐出来

孩子哭得很厉害时,有时是会吐出来。但法伯认为对孩子的这种小伎俩要平静处之,如果孩子吐了,给他清理干净,然后仍离开房间。要不他就知道自己大发脾气是可以行得通的。

多大的孩子可以开始用该法

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使用了。法伯认为只要孩子是足月出生的,一般三个月以上就可以睡过夜了。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基本上是不再需要夜里那顿奶的,假如孩子要吃奶,那是她“想要”,而不是“需要”。法伯建议如有必要,可以用一个“过渡物”,比如一个毛玩具,或心爱的毯子,来取代吃奶。

关于儿童安全问题的思考


导读: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位置。《纲要》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如何采用安全措施,防范各种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要研究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2000年6月,本人承担了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校级重点研究项目,专门研究幼儿的安全教育问题。我们从探寻造成儿童伤害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入手,帮助幼儿园制定安全规范,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现将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一、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造成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保健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检查手段、新的治疗方法、新药、新疫苗的使用以及完善的预防措施的实施,肺炎、腹泻、破伤风、肺结核等过去对儿童生命威胁很大的疾病,现已被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从儿童总死亡率的逐年下降,死亡原因排序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儿童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又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关部门对意外事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这一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人们生活水平、儿童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相对而言,教师较好),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儿童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又如,1998年6月的一天中午,江苏某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等待着吃午饭,保育员将刚烧好的饭菜从食堂拿到教室,随手将盛满热汤的铝桶放在教室进门处,桶上没有加盖,两位老师给小朋友们分饭菜时,在汤桶边与小朋友一起排队领饭菜的某某突然被身后的小朋友碰撞了一下,跌进滚烫的汤桶里,造成深度烫伤。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3~6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例如,南方某市一名6岁男童在家属院玩耍,院内有一套配电设施,这名儿童本注意看配电设施周围铁栅门上的高压标志,沿扶梯爬上操作平台被电流击伤,造成高位截瘫。此案例说明,由于成人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忽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儿童没有相应的安全知识,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对某幼儿园152名大班儿童“认辨交通标志”的测查中发现,能完全通过测查的儿童只有74名,但家长和教师估计能通过测试的幼儿人数分别是102名和104名。这也是造成孩子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还有些监护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只是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4.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质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可以看出儿童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

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监护人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调查发现,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因此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时刻把儿童的安危放在心上。幼儿园教师及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安全意识,把儿童的安全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幼儿园应制定和执行健全的安全值班制度,凡是儿童在园期间都要安排教师值班,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家长应与幼儿园配合,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时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

3.培养、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躲避伤害。例如,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机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4.加强幼儿的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目前我国尤其是城市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其心,肺等内脏的功能却落后于身体的发育水平,这是由于缺乏锻炼造成的。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

为此,幼儿园、家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于孩子流口水问题


导读:孩子较小时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流口水几乎是每个宝宝都会有的一个经历。妈妈们是不是觉得宝宝流口水很正常呢?

你有没有注意到多数的宝宝流口水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口水,让我们看看宝宝的口水在诉说什么吧。

宝宝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孩子较小时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是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新生儿的口水仅能足够湿润口腔黏膜,宝宝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才会明显增加。

宝宝4~5个月大时,开始添加辅食。饮食中逐渐加入了含淀粉等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会漫过“大堤”,流出口外。

6~7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第一颗牙齿。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此时,看到半岁多小宝宝流口水,往往提示宝宝要长牙了,年轻妈妈应该高兴才是呀。

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指头、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由于每个宝宝的成长发育情况不同,发育较快的孩子一岁半时就会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孩子在两岁之前,也会因为肌肉运动功能的成熟,能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停止流口水。

宝宝流口水利弊谈

1.当宝宝的牙齿要突破牙肉组织时,难免会造成组织的肿胀而有疼感,多一些唾液可以起润滑作用,减少牙齿周围容易发炎的状况。

2.口水可保持口腔潮湿。

3.口水可刺激宝宝的味蕾,也会促进吞咽动作的形成。

4.可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说话。

5.可保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还有抗菌作用,口水可在牙齿上形成一层无细胞成分的薄膜,有助于防范蛀牙的发生。

1.影响外观、清洁麻烦。

2.由于唾液偏酸性,且里面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在口腔内因有粘膜的保护,所以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则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3.如果到了两岁以后还是如此,则不但影响外观,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说话和社交能力。

流口水多--反映口腔疾病的镜子

如果宝宝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要去医院检查,看宝宝口腔内有无异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必须进行诊治。

如果宝宝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围出现水泡,表示宝宝的口腔内可能有溃疡,有可能患了口腔炎。

如果宝宝的出现颌面部外伤、口腔粘膜受损、破溃、发炎或烂牙等病变,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会流口水。有的还带有黄色或淡红色粘液,有臭味,这时应到口腔科诊治。

幼师资料《关于奶嘴的10个热点问题》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性别教育:妈妈关心的热点问题 Q:儿子喜欢玩女孩子的洋娃娃,可以让他玩吗? A:男孩玩汽车,女孩玩娃娃,这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尽管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同性游戏,但也有其局限性。当代心理学家对单维的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提出...
    2022-01-11 阅读全文
  • 入园热点问题汇总及园长解答 对即将入园的宝宝,家长们一定有很多担心和疑问,今天小编就给您解答一下家长们最关心的入园问题! Q:如何让宝宝较快地结交朋友? A:入园为宝宝与同龄孩子接触如同打开了一扇交往之门。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
    2021-05-06 阅读全文
  • 父母必须跟孩子聊的10个问题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就站在了人生节点上。有些话,你不跟他说,没有人会跟他说。做父母的,需要好好工作;做孩子的,需要好好读书。谁都希望不为谁操心。那么,下面的10个问题,你必须跟孩子聊一聊。1、目标 人...
    2021-01-23 阅读全文
  • 妈妈一定要问孩子的10个问题 做为一个好妈妈,这10个问题,一定要考考孩子! ①陌生人让你领路怎么办? ②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 ③被高年级孩子“威胁”了怎么办? ④你独自在家里,有个陌生人和你说爸爸出事故了,带你去看爸...
    2020-12-31 阅读全文
  • “独二代”普遍存在的10个小问题 步入21世纪,第一代独生子女渐为人父母,于是,“独二代”便产生了。伴随独二代的成长,诸多问题呈现出来。从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据我们调查,目前这些孩子较普遍的存在着10个“小”问题。如果不尽快...
    2021-04-03 阅读全文

Q:儿子喜欢玩女孩子的洋娃娃,可以让他玩吗? A:男孩玩汽车,女孩玩娃娃,这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尽管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同性游戏,但也有其局限性。当代心理学家对单维的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提出...

2022-01-11 阅读全文

对即将入园的宝宝,家长们一定有很多担心和疑问,今天小编就给您解答一下家长们最关心的入园问题! Q:如何让宝宝较快地结交朋友? A:入园为宝宝与同龄孩子接触如同打开了一扇交往之门。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

2021-05-06 阅读全文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就站在了人生节点上。有些话,你不跟他说,没有人会跟他说。做父母的,需要好好工作;做孩子的,需要好好读书。谁都希望不为谁操心。那么,下面的10个问题,你必须跟孩子聊一聊。1、目标 人...

2021-01-23 阅读全文

做为一个好妈妈,这10个问题,一定要考考孩子! ①陌生人让你领路怎么办? ②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 ③被高年级孩子“威胁”了怎么办? ④你独自在家里,有个陌生人和你说爸爸出事故了,带你去看爸...

2020-12-31 阅读全文

步入21世纪,第一代独生子女渐为人父母,于是,“独二代”便产生了。伴随独二代的成长,诸多问题呈现出来。从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据我们调查,目前这些孩子较普遍的存在着10个“小”问题。如果不尽快...

2021-04-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