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的万全之策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8-13

幸福是什么教案。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万全之策到底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起万全之策一定会有人持否定态度,对于持否定态度的人,我只能对其表示遗憾,遗憾他因为否定万全之策的存在而错过了掌握万全之策的机会。

万全之策虽然存在,但并非人人有掌握万全之策的机会,因为只有明白道理,拥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掌握万全之策的,否则即使知道万全之策的存在,也无法拥有与掌握它,更别说利用它了!

万全之策并非是某一种策略或方式方法,而是所有策略与方式方法的总和。从古至今,万全之策一直被少数人所拥有,这少数的人就是被常人称之为圣人,智者的人。这少数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在他们的眼中没有问题的存在,甚至连答案也没有,这就是拥有万全之策的特征。

圣人与智者从不提问题,但是却可以为提问者提供答案,如果没有提问者存在,那么答案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圣人与智者深知,问题与答案不过是手心与手背的关系,当一方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同时也就不存在了,问题与答案不过是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可以说问题即是答案,也可以说答案即是问题!

对于问题即是答案,答案即是问题这一说法,会有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这也是许多人难以拥有万全之策的根本原因,因为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此话中明显的矛盾之处,却看不到其中的万全之策。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只能看到矛盾之处,却看不到万全之策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明白道理的,因为不明白道理,也就无法拥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只能看到矛盾,因此,看不到、得不到万全之策也就不奇怪了,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其实,拥有万全之策也并非难事,只要明白道理就可以了,明白道理就可以拥有智慧了,有了智慧自然就可以掌握万全之策了,掌握万全之策,所谓的问题自然也就不足为虑了!

当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与他人讲道理时,对方常常会说大道理谁都知道,你只讲方式方法好了,完全不考虑这方式方法从何而来,更不会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懂得道理、明白道理。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常人思维,也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损失的行为表现,此种思维与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常有本末倒置之事,常说虚假狂妄之言,常行令人生厌之举,总之,常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一直处于矛盾纠结之中而难以自拔。

然而,更有趣的是,人们虽然会莫名的抗拒道理,但是却都推崇智慧,羡慕智慧,并渴望得到智慧。从古至今,人们一直确认知识中蕴含着智慧,一直确认学习知识是拥有智慧的唯一途径,并甘愿为此付出诸多努力。然而,人们在努力学习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学的知识是否完整?虽然知识中蕴含着智慧,但智慧只蕴含在完整的知识中,却并不在缺失知识中,也就是说,只有学到完整的知识才能拥有智慧,否则是难以得到智慧的。

由于人们缺少衡量智慧的标准,缺少判断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的依据,因此,绝大多数的人是难以衡量与判断的,所以只能选择盲从、盲教、盲学了,这虽是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令人遗憾之事!

事实上,这令人遗憾之事本不应发生,因为在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本来就存有衡量的标准与判断的依据,只是没有被众人发现和利用而已,那么可以成为衡量标准与判断依据的是什么呢?在说之前,我们不妨来解读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可以给予我们答案。“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被许多人奉为经典之语,却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因为大多数的人都认同这句话,并没有看出或听出这句话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事实却不知这样的,因为这句话是有漏洞的,是不完整的,其漏洞与不完整之处在于对此话还可以进行延伸提问。如果说选择大于努力,那么什么会大于选择呢?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前的衡量标准与判断依据又是什么呢?由此我们就不难得到答案,期答案就是:“道理二字”

道理二字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都明白,明白道理,就拥有了智慧与万全之策,反之,也就仅仅是知道而已,并非是明道。由此,就不难衡量与判断自己是知道还是明道了,是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了,是有万全之策还是没有万全之策了!

综上所述,明白道理是拥有智慧与万全之策的关键,只有明白道理才可以拥有智慧与万全之策,才会有衡量的标准与判断的依据,否则,所拥有的除了自以为是就没有其它的了!

道理并不难懂,也并不难以明白,所以难,是因为我们不相信道理是简单的,尽管我们都知道“大道至简”这句话,但我们依然不信,依然会有莫名的抗拒,依然会觉得自己是知道道理的,所以才会位列于不懂道理的人群中,这不能不称之为一件憾事!至于导致这憾事发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说说教育一事了。

关于教育一事,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一直处于无序的混乱之中,在此混乱的现状之下,显露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教育领域中缺少衡量的标准与判断的依据。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衡量的标准与判断的依据,陷入混乱之中那是必然。

由于不明白道理,导致教育领域与行业间的混乱,从而使得不教者不知该如何教,不知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使得学习者不知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不知如何学,不知如何问,不知为什么学,不知学了有什么用。使得选择者不知如何选,不知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不知为什么选,不知选的有什么用。总之,大多数人都因为不明白道理而处于盲从、盲动,无所适从之中,无奈之下,只能做出自以为是的选择,尽管时常会有后悔之意,也只能感叹是命运的安排了!

教育一事本来就是用来讲道理的,可当前的教育却偏偏不讲道理而讲规则、规矩与方式方法,如此的教育之下,人们又如何能明白道理、讲道理呢?只有讲道理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不讲道理的教育是不足以称之为教育的。

令人惋惜的是,纵观教育领域之中,讲道理的教育寥寥无几,不讲道理的教育却泛滥成灾,如此的教育环境之下,人们又怎么能拥有智慧与万全之策呢?又怎么能摆脱这不讲道理的教育所带来的烦恼、困扰及焦躁的情绪呢?

面对诸多问题的困扰,需要的不是抱怨与抗拒,而是寻求化解之道。可以化解问题的终极答案是道理,想要明白道理就离不开教育,想要接受教育就要找到讲道理的教育,想要找到讲道理的教育就要用心去找,而不是用眼、用耳去找。所以要寻找讲道理的教育,是因为只有讲道理的教育才能使你明白道理,拥有智慧与万全之策,才能化解你诸多困惑与烦恼。

当前的诸多教育形式所以不讲道理,并不是他们不想讲道理,而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道理,讲不明白道理,所以只能讲规则、规矩和方式方法的。规则与规矩是为不明白道理的人设定的,也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设定的,因为对于懂道理的人而言,既不需要为他人设定规则与规矩,也不会去做有违道理的事情。方式方法是为不会学习的人而创造的,因为会学习的人自己会创造方式方法,用他人的方式方法学习是痛苦的,二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是快乐的,学习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不会学习,所以会快乐,是因为会学习。会学习的人视学习为享受,不会学习的人只能忍受学习的痛苦。对从教者而言也是一样,会教的体验的是快乐,不会教的感受的则是痛苦。

懂道理的人以付出为乐,不懂道理的人以索取为荣。懂道理的人明白,帮人如帮己,不懂道理的人不明白的是,伤人如伤己。

教育过程是认知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明白道理的过程,是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并不是改变他人的过程。教育是简单快乐的,道理是简单易懂的,问题是可以化解的,前提是你要对此要持有相信的态度,因为怀疑与抗拒是明白道理与教育的最大障碍,也是偷走智慧的窃贼!

拥有智慧并不难,只需要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即可拥有智慧,拥有智慧就可以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听人说不听,思人所不思,言人所不言,行人所不行,容人所不容,忍人所不忍,爱人所不爱,从而使自己心常平,气常和,神常静,身常安,处于无忧长乐之境。

人之一生,所思、所言、所行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独有的快乐,持久的快乐即是幸福的感受。幸福的感受源自于明白道理,只有明白道理的人才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才能体会到接受与付出中的快乐。yjS21.COM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教育,都源自于讲道理的教育,讲道理的教育会让你拥用智慧,体验幸福与快乐的感受,会让你掌握万全之策,拥有化解诸多问题的能力。反之会让你得到你不想、不愿得到的结果。

不要感叹命运,而应感叹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自查自己!不要自以为是,而应寻求道理!

道理一直在,教育一直在,智慧一直在,万全之策一直在,幸福与快乐也一直在,只要你愿意,这一切都将属于你,这一切既非神话也非谎言,因为这一切从来都属于明白道理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父母都会陪孩子,但是我们的父母陪孩子时是什么样的呢?一边玩手机、一边坐在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自己玩。

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太多的场合看到过。在公园、游乐场、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睡觉时都在玩手机。

然后当我们的孩子提出质疑:你都没好好陪我!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会说:“我一直坐在你的身边,怎么就不是陪你呢?”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很多父母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想起了网上有段时间流行的父母逼婚时的那句话:“你和他/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怎么就不能产生爱情呢!”你看,如出一辙!

那么,孩子想要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只要我们想,就一定能好好陪孩子,但是前提是在每一个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娱乐、读书、吃饭、睡觉的那个时间段,请你放下手机,还有什么事能比陪孩子更重要呢?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的陪伴是啥呢?我们随机在校园门口采访了几位1-2年级的小朋友。

根据他们的叙说,总结出6-8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想要的高质量的陪伴。

01.带孩子进厨房一起煮饭,煮什么不要紧,能让孩子参与这看起来很复杂/危险的工作,让孩子为主导做一些饭菜那就更赞了!

02.在客厅铺上毯子或者在客厅搭一个帐篷,然后一起玩,可以一起读书、游戏、或者就是闲聊天。

03.一起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最好能买一大桶爆米花,一边吃一边看。

04.一起玩孩子最喜欢的棋盘类游戏,扑克也行。

05.和孩子一起去游乐场、图书馆之类从场所,一起选书、一起玩一些好玩的刺激性项目。

06.一起去踏青,在公园支起帐篷、吊床,一起玩耍。

07.尝试在家里办各种有趣的聚会,同学聚会、好友聚会,大人的聚会不要把孩子赶走,让他们安静的坐着/听着,让他们偶尔也说说话。

08.偶尔给孩子找一个特色的餐厅,全家一起吃一顿美食,让孩子点餐、付款(包括开发票)。

09.全家一起组织生日聚会,简单的/小型的/三五个好朋友参与的生日聚会,妈妈吹气球、爸爸买蛋糕、一起准备各种派对小礼物。

10.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小冒险、吓唬人的小游戏、躲猫猫、枪战。

11.一起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什么好玩的游戏都行。

12.安静的陪着在孩子的身边,当他们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要拿着手机陪。

13.经常带他们去菜场买菜,让他们选择、付钱。

14.永远想着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他们一起玩,一起成长,听他们认真的说话。

还有类似很多孩子的诉求,其实总结完看起来都真的好简单,每个家长都能做到。

其实也不一定都要做到,有那么几件事、几个瞬间、几个片段让孩子感觉到你真的在乎他们,真的在陪伴他们,未来孩子回忆起来也都是美好。

就像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记得的只有那么几个美好的瞬间(还有一些失落的瞬间),不是吗?

家长都报名的三一口语考试,到底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三一口语的重要性,纷纷鼓励孩子报名参加,但是同时也有很大一批家长,他们并不了解这个考试,更别说让孩子去参加了。

那到底什么是三一口语?它为什么能受到家长的青睐?又能为考生带来什么?今天,Aaron老师将一一为您解答。

内容框架

一、考试背景

了解一个考试的背景对于认识考试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GESE考试来自英国伦敦三一学院。三一学院以研发考试、艺术、表演等项目而闻名,市面上有一种错误信息说三一学院来自剑桥大学,其实它不是任何一个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一个独立的考试中心,有点像北京的考试院。

图片右边上方TRINITY COLLEGE LONDON是它的英文名称,下方是它的认证徽章。在孩子通过考试所取得的证书上会有这两个标识,证书也是可以在很多国家通用的。

GESE考试与市面上的很多国际性考试不同,并不采取人机或一对多的形式。而是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发生在一个考生与一个考官之间,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通过和不及格四个级别。如果孩子通过考试,他会取得一个证书,并用英文标注成绩:Distinction(优秀即A),Merit(良好即B),Pass(通过即C),没有通过则没有证书。

二、GESE核心属性

三、各类考试的区别

上图表示的市面上流行的国际性考试。左竖列三个考试都是英系考试,分别是:雅思、三一口语、剑桥通用五级考试;中间是托福、PTE考试为美系考试;最右侧是公共英语等级考试;

1、各考试间的区别:

雅思和三一口语。三一口语是辅助性考试,雅思是判定性考试。引用一个考官非常有意思的描述:三一口语是用来加分的,而雅思考试是用来扣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雅思考试为成人准备,考试内容更广泛、难度偏高,考官是比较刁难考生的,成绩也是从9分依次扣下来。而三一口语则不同,考官会不断的用一个级别的语言功能来刺激考生。

托福考试也是比较困难的,人机完成,口语考试分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包含较多的题目,考生先听题并迅速读题,1分钟内完成答案的输出,相对来讲比较刻板,但由于进入到全球时间比较早,流通性也是最广的。

总结来看,托福雅思更适合成人,因为它更像我们讲的“一锤子买卖”,它没有所谓的级别;三一口语考试更适合孩子,因为它能伴随孩子成长,考试分为12级,每一级都有不同的要求,孩子可以跟随级别逐步提高,不断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剑桥通用五级考试。另外一个名字MSE,一年两次,由剑桥大学发起,流通性广,权威度高。PTE,美国培生集团发起,有少儿版本和专业版本,这个考试也是偏趣味性的。而最右边公共英语考试,从去年开始已经禁止小朋友参加。

2、三一口语的不同版本

市面上,三一口语有很多叫法或者版本,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疑问。简单来讲,GESE,中文全称为伦敦三一口语英语口语等级考试,这个考试只有一个简称:三一口语。由于这个考试进入到北京和别的省市时间不同,导致出现了很多版本。

四、学术认证框架

学术框架对比表(各考试级别的对应关系)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欧标(欧洲语言标准框架),家长可能会比较清楚,我们的老师经常会讲到,它由A1到C2,级别由低到高。这六个档位是用来评定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程度,不光针对英文,也包含其他语言,例如法语、西语等。雅思、三一口语等都是在这个框架范围内的,因为所有考试都会以欧标作为最重要的审核标准这一。

这个框架就是告诉家长们,每考一级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小朋友现在最高考到六级,很多家长也许觉得六级不高吧,但三一口语六级难度已经很深了,这是海淀区小学英语老师的要求。

五、三一口语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通过三一口语的学习,让孩子有机会站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去绽放他他们的光彩。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取国际化的认证,这也是在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通常很难做到的。通过培训,考试获取证书让孩子明白自己所付出的汗水能到得到回报和认可,让孩子从学习和考证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荣誉。而这也会从根本上不断促使孩子更主动的学习英文更主动的去参加更高一级别考试。因为不断积累的自信的荣誉感才是激励孩子和陪伴孩子一直走下去的原动力。

六、如何了解和判定孩子应参加的考试级别

报考三一口语的要求:

参加考试的孩子需要在考试当天满5周岁。

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

了解级别最好的方式是找自己的老师做一个口语测试,我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大概的年龄和级别的对应:

5-6.5岁 一级水平

6.5-7.5岁 二级水平

8岁左右 三级水平

**当然英语水平要根据城市,孩子学习英语的时间进行判定。

家长们需要了解好以上这些信息,确定孩子适合参加的级别,再让孩子去准备考试。

这就是本次讲座想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内心之中获得了勤奋感,学龄期儿童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强迫手段,引导儿童成功获得勤奋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长与老师们的热议,说的是学龄儿童的很多作业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觉得学习不堪重负之外,连一个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各抒己见:

老师认为学校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但家长配合实施也非常重要;

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责任,这些部分不需要家长的参与。

两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到底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危机,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心理任务,我们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岁,在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属于学龄期,此时的儿童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

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社会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儿童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2

勤奋感和自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勤奋感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

所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在此阶段通过关注与鼓励的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学校和家长互相推卸责任,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学习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和家长在此时视学习为衡量儿童的唯一价值标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将来会认为只有工作才有价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阶段里,应该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绝不能以牺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比如学会帮助他人、怎样和同伴一起游戏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他以后就能不断地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埃里克森还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3

所以,学校与家长在本阶段应该互相配合,彼此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获得勤奋感。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让儿童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学习、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这一切不应该是互相应付与推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布置适合本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免任务难度太高,儿童不能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受。

4

纵观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可以说,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

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这也是我们带着觉醒做家长要努力的方向。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她寄钱。

“1200元够不够?”

女儿回答:“够了。”

父亲又说:“想买什么就买,别亏自己。”

女儿听了,半天不作声。

父亲觉得奇怪:“怎么了?”

女儿说:“室友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1200元,但她生活质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麦当劳……”

父亲说:“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误学习。”

“她没有打工,是在谈恋爱。

有一次她约会回来对我说,其实她不喜欢那个男生,只是喜欢他替自己买单而已。她还说我傻,可惜了这张脸,如果她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脸,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

父亲放下电话,立即给女儿打了1500元,回家又给女儿发了一封邮件:

“从这月起,我每月给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买零食。还有,如果你恋爱了就要告诉我。我每月再给你500元,作为恋爱经费。请你一定要记住,每次约会,都不要忘了带上自己的钱包。”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在给女儿灌输一个生活底线——要有经济独立能力。“经济独立的女人,是最有尊严的女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爱情便不独立。”

第三个底线教育:感情底线。

第四个底线教育:生命底线。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阳光教育:冒险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说得好: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创新。

第二个阳光教育:规则教育。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教育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险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得增加一个“规则教育”,

用规则来平衡冒险。

我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个阳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个阳光教育:独立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将无所适从。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从小独立,那是一种最明智的爱,苦尽甘来。

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挑战,父母能够做的,不是为他们预知每一次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社会上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然,穷养出来的男孩成长后也许很容易被物质诱惑,而富养出来的女儿或许也会太天真。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特性引导孩子,对于女孩,告诉她们做事的极限,对于儿子,让他们减少被影响同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最需要教会的。

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问题一:小孩爱玩手机、上网怎么办?

1. 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问题二:如何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情?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离婚,到孩子上学的年龄依然没有告诉孩子父母之间离婚的事。很多单亲的父母困惑该如何和孩子说这件事呢?

首先,父母离婚前应把如何对待孩子商量清楚。要让孩子知道只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断开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依然持续。其次夫妻关系不能持续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对父母有没有其他要求。孩子的悲伤可能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问题三: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如何处理?

凡事要透过表面去看本质,当家人或朋友无意间做错了某件事时,我们要理智对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会用爱心去包容爱心,家会让你感觉自己的周围,时时洋溢温暖的阳光,这种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往往,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孩子是否改错,关注孩子是否优秀,而我们忽略了关注孩子本身,这些都是打着爱的旗号伤害着孩子,但我们往往认为这就是爱。请牢记,孩子本身最重要!

问题四:孩子知错后;家长如何应对?

当我们说出“我原谅你”这四个字时,这代表我们选择放下生气和其他激烈的情绪,继续向前。

每个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的喜怒哀乐,你一眼就能看清;有的孩子则会把情绪深埋在心底。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当我们向孩子表达原谅时,我们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在发现错误之后重新开始。当我们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原谅时,我们也以身作则地教育他们要向其他人表达原谅。

那天,儿子听完我的话,和我一起手拉手走下了楼梯。他看到他的姐姐在楼下等他,于是他们说了“对不起”和“我原谅你”,然后拥抱在一起,不介怀地笑了。

说到底,挑战父母的极限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人的一个过程。我们经常教孩子说话,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记说该说的话。让我们说该说的四个字,向孩子表达原谅,教会他们这样的道理:生活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走错一小步真的不算什么。

问题五: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1、0—3个月

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

(1)无条件接纳。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2、4个月—10个月

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3、10个月—16个月

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4、16个月—2岁

“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岁—3岁

稳定自我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

玩的游戏是:捉迷藏。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

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

(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

(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

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6、4岁—5岁

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

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理上不适应很寂寞。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

(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

(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

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

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

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7、5岁—6岁

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

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

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③如何处理情绪。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8、7岁以后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9、13—15岁

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

父母的做法是:(1) 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宝宝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华仔身体不好,看起来比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欢欺负他,华仔妈妈跟老师谈了很多次,但是华仔还是屡次战败而归,请求妈妈援军出动,华仔妈妈总是会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闹一场,这时华仔才会甘心。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

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Sam这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智慧吗?

“吃小亏”有价值

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

“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到底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的辽宁少年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被周围人称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创造的奇迹而被媒体包围。日前,这位小博士在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上“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在榕城,这段视频的传播也引发榕城教育界人士以及家长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热议。

家长热议望子成龙,但别“使劲”过头

不少家长对张炘炀的看法颇为复杂。一方面对其言论表示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又很同情他“童年被父母的理想所绑架”。记者在榕城家长圈中对此事随机展开了调查。不少家长也在网络上反思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东街口一家培训学校校门口记者遇到不少送小孩上补习班的家长。家长胡女士表示自己也看过网络上对少年博士张炘炀的专访节目,她认为张炘炀的父母对于现在存在的矛盾无法免责。“这个小博士要求父母为其在北京买房,很明显有一种报复心理。”

家长王先生表示,尽管自己对于孩子的成绩也十分看重,但如果为此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就得不偿失了。“其实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很普遍,但是想这个小博士这样连跳好几级,虽然跑得比普通孩子远了,但是家长使劲过头,跑偏了。”

还有家长表示看完这期节目后,推荐给身边很多朋友看,并呼吁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替家长实现那些未实现梦想的工具”。

专家说法家长应警惕“唯成绩论”

不少家长在庆幸自己未曾给孩子过多压力的同时,也对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表现出了反思:为什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到头来还有可能遭受孩子的埋怨?对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福建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林高龙就此案例分析说,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智能的开发,而忽略了心理的培育。

林高龙表示,当他看完央视对张炘炀的访谈后,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张炘炀形容自己的成长过程“根本钢筋就没有,你盖什么楼,只能祈祷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脆脆’、‘楼倒倒’”。林高龙认为,这些比喻值得所有家长深思。培养一个健全的孩子,人格是本,学习在其次,如果本末倒置,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多么好,他的未来都是堪忧的。“望子成龙之前先要望子成人”。

林高龙也表示,在我们身边,不乏像张炘炀父母这样心态和教育方式的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一切,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他告诫家长们,学习可以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衡量指标,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唯一指标,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培育孩子健康的心态、优秀的体格、良好的习惯。这些也是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

“少年博士欲在京买房”网络引争议

日前,一段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长大要成人》的节目在微博上疯传。在这段专访中,年仅16岁的博士张炘炀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就他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这个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张炘炀9岁读高三,10岁高考,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也就是今年9月,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快速的成长给张炘炀带来的,还有与其年龄不符的焦虑感。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睹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已把“在北京有个房子”视为最大愿望,并称最希望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所以他们应该为了“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努力。

“不要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在看完最年轻博士的案例后,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表达了反思。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呢?请看A40版“16岁博士要父母为其买房”引发热议之“方法篇”。

相信《教育的万全之策到底是什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值得分享:家庭教育到底是什么(870字)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幼儿园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值得分享:家庭教育到底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
    2022-09-17 阅读全文
  • 儿童思维训练的可行性方法到底是什么? 最近一直被“思维训练”这个字眼苦恼着,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真的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我觉得和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的大环境有关。广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所以,一系列...
    2021-04-23 阅读全文
  • 孩子想要的高质量陪伴到底是什么样的? 父母都会陪孩子,但是我们的父母陪孩子时是什么样的呢?一边玩手机、一边坐在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自己玩。 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太多的场合看到过。在公园、游乐场、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睡觉时都在玩手机。 然后...
    2021-03-01 阅读全文
  • 家长都报名的三一口语考试,到底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三一口语的重要性,纷纷鼓励孩子报名参加,但是同时也有很大一批家长,他们并不了解这个考试,更别说让孩子去参加了。 那到底什么是三一口语?它为什么能受到家长的青睐?又能为考生带来...
    2021-06-1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
    2021-06-08 阅读全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幼儿园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值得分享:家庭教育到底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

2022-09-17 阅读全文

最近一直被“思维训练”这个字眼苦恼着,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真的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我觉得和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的大环境有关。广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所以,一系列...

2021-04-23 阅读全文

父母都会陪孩子,但是我们的父母陪孩子时是什么样的呢?一边玩手机、一边坐在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自己玩。 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太多的场合看到过。在公园、游乐场、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睡觉时都在玩手机。 然后...

2021-03-01 阅读全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三一口语的重要性,纷纷鼓励孩子报名参加,但是同时也有很大一批家长,他们并不了解这个考试,更别说让孩子去参加了。 那到底什么是三一口语?它为什么能受到家长的青睐?又能为考生带来...

2021-06-18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

2021-06-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