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警惕!宝宝7大“不正常”举动

发布时间:2021-07-27

宝宝入园。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警惕!宝宝7大“不正常”举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都6个月大了,我的小孩还不会坐。”“我的小孩平时总会把头偏往一侧。”“我小孩都1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是不是发育比其他小孩子晚啊?”……在日常生活中,刚当上爸爸妈妈的人,经常会有以上的疑问。父母们沉浸在小孩带给他们的喜悦同时,也在为小孩“不正常”的行为习惯犯愁。医生指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很可能预示着某些疾病,因此家长要格外警惕宝宝的“不正常”举动。另外,通过发育商测试,便可知道婴幼儿心智发育水平,目的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

院线点击

以为“发育晚”原是脑瘫

琪琪(化名)今年4岁了,记者刚看到琪琪时,她表现得很乖,看见熟人就会打招呼,嘴巴特甜。除了腿脚有点不方便外,看不出她有任何异于常人的地方。医生告诉记者,琪琪其实是一个脑瘫患者,曾在2岁时被检查出患有脑瘫。因此琪琪现在不但走路不太方便,而且智力也比正常小孩要低一点。

据医生回忆,2岁的琪琪在送来医院检查时,连坐都坐不稳,也不会爬,交叉腿也打不开,更别说会站了。除了不会站,琪琪也不会说话,因此家里人才带她来医院检查。医生经过询问后得知,琪琪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些不寻常的生理习惯和行为动作:不会吸吮手指、头老是往后仰、做什么事情都比同龄人要晚很多。但是家里人只是觉得琪琪发育比较晚,并没有意识到琪琪可能存在其他毛病。

家长态度

宝宝出问题才检查

黄女士说,她的小孩现在已经10个月大了,但是以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体检。直到最近发现小孩头总是习惯性地往右偏,这才想到来医院检查。其他家长基本上都是如此,当发现小孩的一些不正常举止时,才带小孩来做检查。

目前很多家长为小孩做儿童体检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很多家长认为小孩的这些“小问题”只是发育迟缓,并没有足够地重视。加上一些小医院医生筛查意识不强,或是根本没有受过相关方面培训的测试人员和康复人员,导致很多小孩等到四五岁才发现问题,这样的话治疗效果并不好。因此提高家长们为小孩做体检的意识,也是当务之急。平时就应该按照一定的年龄段进行体检,不要等到孩子有问题了才来检查。

专家提醒

需警惕七种举止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小孩比较难带或爱哭闹或不哭或声音无力、喂养很难、身体过软等。家长往往会认为这是因为小孩不乖、不听话,因此忽略了小孩的这些表现。其实,这些症状往往是怀疑小孩是否有脑损伤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需要确诊有何不正常的话,则需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测试,测试的结果就是“发育商”。发育商也称为DQ,是用来衡量婴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

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当小孩出现以下几点异常情况时,说明小孩的神经心理发育可能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1、喂养困难,如小孩不会吮吸、吮吸无力,或边吃边哭,容易呛奶,体重增长缓慢等。

2、哭声弱,如十分安静或无原因的持续哭闹。

3、自发运动少,如小孩不动,或整天呈现出没有力气的状态。

4、全身松软,肌肉松弛等一些肌张力低下症状。

5、全身发硬,喜欢打挺,头明显后仰,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硬性伸展等肌张力增高的症状。

6、新生儿痉挛,如容易受惊,容易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

7、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等。

专家建议

可做发育商测试

周国平介绍,发育商的测试主要是从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交往等五大方面,对婴幼儿发育情况进行衡量。通过问卷、答题和操作等方式,以较精确的数量化方法,如得分、公式、量表等,计算出小孩的发育商。不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孩,五个大项目中需测试的各个小项并不完全相同。

如果做神经心理发育测试的话,顺利的话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费用为93元。开展神经心理发育测试,目的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在神经心理发育不良早期就能够发现,其治愈率还是很高的,而且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脑瘫患者发现得早,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不过,并不是‘不正常’的小孩才做神经心理发育测试,正常发育的小孩也可以做。家长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对小孩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小孩发育商。”

除了做发育商测试外,还应该让宝宝按时进行体检。周国平告诉记者,小孩出生42天后,就应该做一些脑损伤、肌张力的筛查。等小孩子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1岁半、2岁、2岁半、3岁、4岁、5岁、6岁时,也应做相应的检查。一旦发现可能有发育商低的情况,应做神经心理发育测试,以便确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吸手指是宝宝的正常行为


导读:吸吮是人天生的本能,随着个体差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喜欢添自己的被子,有的喜欢吸手指,但是妈妈们要注意了,这些都是最自然不过的生理需求,不必过于紧张,想要了解宝宝吸手指的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给您彻底揭秘一下吧!

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吸吮手指的第一反应是阻止,但瞧见他们吸得津津有味的模样,又不忍心打断。为什么宝宝会喜欢吃手指呢?父母真的有必要帮宝宝戒掉吃手指的习惯吗?

吸吮是人天生的本能,随着个体差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喜欢添自己的被子,有的喜欢吸手指,但是妈妈们要注意了,这些都是最自然不过的生理需求,不必过于紧张,想要了解宝宝吸手指的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给您彻底揭秘一下吧!

吸手指是宝宝的正常行为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而言,吸手指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吸手指的行为之所以会持续,一方面能给宝宝带来舒服感,降低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宝宝出生后,本来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而吸手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吃母乳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饱了,宝宝还是会有吸手指的行为。

专家指出:4岁之前的吮指行为是正常的

在宝宝恒齿长出来之前,吸手指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并不需要刻意戒掉。

强迫戒掉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几乎八九成都有这种现象,有些宝宝甚至在妈妈子宫内,就会吸手指了。大约到1岁左右,大多数宝宝的吸手指习惯就会消失,4岁之后,大约只剩5%~10%的宝宝会保持这个动作。

根据专家研究,到6岁之后还保持吸手指的宝宝,和已经戒掉的宝宝相比,在人格特征上没有太大差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继续吸手指的宝宝,大部分都有在早期父母强迫他们戒掉吸手指习惯的经历。

吸手指存在五大后遗症

一般,吸手指并没有不好,但是必须谨慎观察所带来的影响,不要让宝宝因为过分吸手指而影响到日后的健康。

1、在吸手指的过程中,如果刚好遇到恒齿生长,因为吸手指时所用力的方向,会让牙齿照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进而影响牙齿的排列、咬合,容易引发口腔问题。

2、由于施力方向不当,嘴巴的上、下颚可能会因此变形。

3、脸的外观会随着咬合不正确而变形,宝宝也许会因此被嘲笑,从而产生自卑等不好的情绪。

4、因为牙齿排列不整齐,讲话会漏风或咬字不清,造成讲话不清。

5、可能会把病菌带入嘴巴,宝宝容易得感冒或肠胃炎。

四种戒除方法

宝宝爱吸手指的原因,可分为三类:无聊、情感上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习惯性动作。父母可先观察宝宝吸手指的频率,并分析他吸手指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专家建议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宝宝戒掉爱吸手指的习惯。

忽略法: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习惯会持续到5岁之后的宝宝非常少,如果父母使用带来较多负面影响的方法来戒除,反而会强化行为的发生。

奖励法:利用适当的赞美和鼓励,让宝宝戒掉吸手指的习惯。

分散法:如果宝宝是因为无聊才吸手指的话,爸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小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开心法:宝宝若在情感上获得足够的关心,就不会想通过吸手指的方式来获得快乐,所以如果父母给予较多的关爱,也能帮助宝宝戒掉吸手指的习惯。

吸手指PK吸奶嘴

一些妈妈感觉吸奶瓶也是吸,吸手指也是吸,何不用奶瓶替代奶嘴呢?而且在电视里,外国妈妈都是这样做的。

专家有两点意见:

1、不要为了方便,就把奶嘴直接挂在宝宝脖子上,因为绳子可能会缠绕住宝宝的脖子,造成窒息的危险;

2、也有国外的研究认为:吸手指和吸奶嘴的宝宝比较起来,吸手指的宝宝睡得更安稳,睡眠质量也好。

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们强烈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哺乳或吃奶瓶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仅给孩子以营养,而且暖暖的乳汁,母亲温暖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籍。在孩子感到压力和紧张,牙齿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况下,都会吮吸手指。不少父母担心孩子吸吮手指不卫生,可能吃入很多细菌。其实孩子这一阶段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放地,相比之下,吸吮手指吃入的细菌可谓是微乎其微,只要注意必要的卫生即可。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不能强制剥夺,也不要大惊小怪。

我曾经在读者文摘是看到的个小故事,里面讲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教育小孩中的体现,一个中国人到一个美国人家中做客,他看见美国人的小孩在吸吮手指,就上前拉出小孩的手指,告诉小孩这是不卫生的、不可以的,美国父母则轻松的笑道:“让他享受吧,没有关系”。我的孩子小时也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我从不要刻意的纠正,孩子大一些,度过他的这一发育阶段,自然会不再吸吮手指。

有的父母说,当孩子吮吸手指时,他们常常拿样其他东西给他吮,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的。不过要注意,这种方法可能会助长和延长孩子吸吮的时间,使正常情况下原本可能会停止的吮吸行为延续更长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要注意孩子准备放弃吸吮的行为动向,伺机不再给他吮吸的对象。

许多孩子一般到3岁—3岁半就不会吮吸手指或其他东西了,除非偶尔感到累了或发现自己无事可做、无所适从以及暂时感到不安时,才会吮吸手指。如果孩子4岁以后还继续吮吸手指甚至养成习惯,父母就必须注意了。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会因吸吮时间太长或太过用力,使上腭往上推,影响上面一排牙齿的整齐排列。对这种情况,父母往往会直接制止、不许孩子吮吸手指,但很快会发现收效甚微。如果父母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孩子往往在其他方面或事情上感到不高兴或很失望,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吮手指上。父母要注意找出孩子不开心的症结所在,多给孩子以关心和爱护,这比直接干预他的吮吸行为更有效。有些父母采取诸如固定孩子的手,往手上涂有异味的东西,或者给孩子戴上手套等不恰当的手段,不但收效不大,还会有意无意地伤了孩子的心。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宝宝吸吮手指,做家长的应该为宝宝的进步感到高兴才对。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四种戒除方法

宝宝爱吸手指的原因,可分为三类:无聊、情感上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习惯性动作。父母可先观察宝宝吸手指的频率,并分析他吸手指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专家建议使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宝宝戒掉爱吸手指的习惯。

忽略法: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习惯会持续到5岁之后的宝宝非常少,如果父母使用带来较多负面影响的方法来戒除,反而会强化行为的发生。

奖励法:利用适当的赞美和鼓励,让宝宝戒掉吸手指的习惯。

分散法:如果宝宝是因为无聊才吸手指的话,爸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小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开心法:宝宝若在情感上获得足够的关心,就不会想通过吸手指的方式来获得快乐,所以如果父母给予较多的关爱,也能帮助宝宝戒掉吸手指的习惯。

吸手指PK吸奶嘴

一些妈妈感觉吸奶瓶也是吸,吸手指也是吸,何不用奶瓶替代奶嘴呢?而且在电视里,外国妈妈都是这样做的。

专家有两点意见:

1、不要为了方便,就把奶嘴直接挂在宝宝脖子上,因为绳子可能会缠绕住宝宝的脖子,造成窒息的危险;

2、也有国外的研究认为:吸手指和吸奶嘴的宝宝比较起来,吸手指的宝宝睡得更安稳,睡眠质量也好。

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们强烈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哺乳或吃奶瓶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仅给孩子以营养,而且暖暖的乳汁,母亲温暖可以给孩子心理上的慰籍。在孩子感到压力和紧张,牙齿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况下,都会吮吸手指。不少父母担心孩子吸吮手指不卫生,可能吃入很多细菌。其实孩子这一阶段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放地,相比之下,吸吮手指吃入的细菌可谓是微乎其微,只要注意必要的卫生即可。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不能强制剥夺,也不要大惊小怪。

我曾经在读者文摘是看到的个小故事,里面讲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教育小孩中的体现,一个中国人到一个美国人家中做客,他看见美国人的小孩在吸吮手指,就上前拉出小孩的手指,告诉小孩这是不卫生的、不可以的,美国父母则轻松的笑道:“让他享受吧,没有关系”。我的孩子小时也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我从不要刻意的纠正,孩子大一些,度过他的这一发育阶段,自然会不再吸吮手指。

有的父母说,当孩子吮吸手指时,他们常常拿样其他东西给他吮,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的。不过要注意,这种方法可能会助长和延长孩子吸吮的时间,使正常情况下原本可能会停止的吮吸行为延续更长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要注意孩子准备放弃吸吮的行为动向,伺机不再给他吮吸的对象。

许多孩子一般到3岁—3岁半就不会吮吸手指或其他东西了,除非偶尔感到累了或发现自己无事可做、无所适从以及暂时感到不安时,才会吮吸手指。如果孩子4岁以后还继续吮吸手指甚至养成习惯,父母就必须注意了。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会因吸吮时间太长或太过用力,使上腭往上推,影响上面一排牙齿的整齐排列。对这种情况,父母往往会直接制止、不许孩子吮吸手指,但很快会发现收效甚微。如果父母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类孩子往往在其他方面或事情上感到不高兴或很失望,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吮手指上。父母要注意找出孩子不开心的症结所在,多给孩子以关心和爱护,这比直接干预他的吮吸行为更有效。有些父母采取诸如固定孩子的手,往手上涂有异味的东西,或者给孩子戴上手套等不恰当的手段,不但收效不大,还会有意无意地伤了孩子的心。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宝宝吸吮手指,做家长的应该为宝宝的进步感到高兴才对。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分析孩子吸吮手指的心理,同时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对症下药:

1.吸吮手指——表现为时间较长、神情专注、吸吮欲较强时

宝宝在婴儿期,正处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阶段,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照顾,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缺乏信任感等现象。

如果孩子长时间专注地吃手指头,妈妈们一定要通过安抚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指转移到玩具、画册等色彩鲜艳的东西上,使其能够更多的认知其它事物,对于大脑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个别孩子的吸吮欲望特别强烈,如果不能用怀抱、抚摸、玩具等方法来满足需求的话,建议各位妈妈们借用假奶嘴,有了它的帮助,一般能够避免宝宝吸吮手指。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假奶嘴永远不能代替来自父母的关爱,一旦发现孩子吸吮手指,就不负责任的把奶嘴塞进孩子的嘴里,而不去查找孩子吸吮的真正需要,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遇事更加依赖奶嘴来自我安慰和调节情绪,从而防碍孩子的正常成长。

2.吸吮手指——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婴儿时期的宝宝,往往对这个世界既好奇又惊恐,如果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从此产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绪焦虑等现象。

在孩子独自耍玩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哭闹、烦躁的现象,应及时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并轻声细语与其对话,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亲切和愉快的感觉。

3.吸吮手指——妈妈喂奶方式不当

当我们在喂奶时,由于抱孩子的姿势不当,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弯里感到很舒服,或喂奶的方法不正确,喂食的速度太快,没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宝宝的肚子吃饱了,但是在心理上还没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便会通过吸吮手指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喂奶的时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动吐出乳头的时候再离开。边喂奶边观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种满足感,并且用胳膊来体会孩子细小的身体变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宝宝已经能够用奶瓶喝奶了,那么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适中,过大容易使宝宝喝奶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宝宝吃手指头。

专家提示

虽然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吃手指头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都采取顺其自然的原则,但如果孩子是由于其它原因而拥有这个习惯的,那家长决不能袖手旁观了,要及早认清,抚平孩子幼小的心灵。

曾经有人对2650个宝宝做过调查,发现其中46%的宝宝都有吃手指头的习惯,男、女孩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可见有这种习惯的孩子还不在少数。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在该阶段如果父母能够顺其生理发展的需要,比如孩子在临睡前有吃手指头的习惯,不必太担心,等孩子一睡着,记得把手指头从他嘴里移出来,不要让他吃一整晚,以免长此以往手指变形,并试着让他抱着熊宝宝或是布娃娃睡,用这种取代的方法,慢慢地把孩子的习惯矫正过来。相反,如果父母此时强硬的制止孩子吃手,反而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对别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宝宝刚出生时,口唇接触妈妈的乳头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吸吮反射。当他们在饥饿时,无论口唇碰到什么东西,都会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会自发的出现吸吮动作。

稍大一点,饥饿时大多数宝贝(占婴儿的90%)会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

2~3岁后,宝宝饥饿时会要求吃东西,这种吸吮手指现象逐渐消失。

宝宝4岁了,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的现象,就可能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矫治了。

宝贝吃手有原因

宝贝需要吸吮。刚出生的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吸吮手指,这是一种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宝宝对爱的呼唤。爸爸妈妈或看护人很少和宝宝肌肤相亲,很少陪宝宝说话、做游戏,宝宝饥饿、患病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抚慰,吃手是宝宝的一种方法,其中多少有些无奈。

吃手是宝宝排遣压力的方法。如果宝宝的生活环境、看护人经常更换,或爸爸妈妈对宝宝要求过严,经常训斥打骂宝宝,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在较大心理压力下,宝宝会通过吃手来排遣内心的压力。

吃手是宝宝对抗孤单寂寞的方法。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宝贝,孩子不免孤单,如果孩子常独自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接触不到同龄的伙伴和新鲜事物,不免会感到寂寞,孤独和乏味,孩子会用吃手来排遣孤单和寂寞。

妈妈爸爸的态度强化——宝宝吃手。当宝宝紧张焦虑时、饥饿时、无聊时或模仿其他孩子偶尔吃手时,爸爸妈妈见了,严厉训斥,令宝宝更紧张,反而强化了宝宝吃手。也有的妈妈爸爸对宝宝吃手看之任之,不及时找原因,进行矫治,让吃手成为一种固癖。

宝贝吃手害处多

手宝宝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齿的压迫,时间一久容易出现手指蜕皮、肿胀、感染、变形。

牙小手放在嘴里,影响出牙,时间一久可能会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

卫生宝宝的小手东摸西动,粘了不少脏东西,一吃手,脏东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泻、感染寄生虫等。

心理如果宝宝形成了吃手的坏习惯,不仅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感,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

应对吃手有对策

1.让宝贝享受吮吸的快乐。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如果要断奶,要及时添加辅食和配方奶,逐渐过渡,让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让宝宝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

2.多陪陪宝宝。爸爸妈妈要多搂抱、多陪伴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有条件的妈妈可以为宝宝做抚触按摩,睡前给宝宝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读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宝宝愉快地入睡,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

3.给小嘴找个依靠。当宝宝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洁和消毒。)

4.为宝贝营造宽松、温馨的气氛。妈妈爸爸最好为宝宝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宝宝快乐成长。

5.伙伴多多,活动多多。妈妈爸爸可以让宝宝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他广交朋友,多接触外面的新鲜世界;为宝宝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一个人闲着,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6.请医生帮帮忙。如果宝宝满4岁了,还吃手,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宝宝一起咨询心理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宝宝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纠正,轻的可指导爸爸妈妈满足宝宝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为矫治方法。

厌恶疗法在宝宝经常吸吮的手指头上抹黄连素等无毒的苦味剂,或缠上纱布,让宝宝吸吮时产生厌恶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负性疗法让宝宝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这种习惯。

特别提示: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不要大声呵斥、打骂宝宝,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表扬。

孩子哭属于正常现象


导读: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孩子哭本是正常的。做家长的却往往喜欢看到孩子笑,不愿看到孩子哭。

一天去亲戚家做客,就见到这样一幕情景:孩子嚷着要穿鞋,奶奶赶紧过去给他穿上,他却硬要让妈妈穿。爸爸刚要开口,奶奶赶紧阻拦:“他还是孩子,别惹得孩子哭。”直到他妈妈过来给脱下又重穿了一遍才罢休。

这本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然而想一想,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却不少见。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往往以满足孩子,能让孩子高兴为出发点。有时候孩子“无理”地要求,不少长辈也往往采取宽容态度;有的还很乐意受孩子“欺负”。因为孩子天真无邪,在家长的无意识之中,自己的孩子又是最好的,所以常常觉不出他提的要求不合理——即使有时候觉得不合理也不忍心拒绝,而是用好言相劝,劝说不成只好照办。

孩子是天真可爱的,现在又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自然呵护倍至。然而我们要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并非好事,发展下去就成了溺爱。溺爱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固执、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正需要家长不断的教导、培养,如同小树需要不断修剪扶正才能成材一样。事实上,孩子的要求哪些是该满足的,哪些是该拒绝的,家长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好像总觉得拒绝了会委屈孩子。其实,该“狠心”的时候就“狠”下“心”越发对孩子有好处。总以“他还是孩子”为借口网开一面,只能会纵容不良习性。

笑,自然好,孩子高兴,大人也高兴;哭,让孩子不高兴,大人也着急。可是事情本身的意义不在这里。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爱孩子,不妨将依顺变为耐心,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该做或者不该做的原因。必要时别“怕”孩子哭——要知道适时地“哭”一“哭”并非坏事,他会从中认识到做事情应该讲道理,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

宝宝表情大揭秘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出生后最初几天乃至几个月里很少见到笑容的婴儿长大后性格很可能孤僻羞怯。婴儿的笑声带有纯下意识的性质,但很快他们就开始有理性地作出反应,一些宝宝会用笑声回应妈妈的微笑,但有些却对妈妈的笑熟视无睹,甚至是皱起眉头来,而这些不同的反应却是宝宝们的个性表现。对于那些皱眉和“冷漠”的宝宝,科学家表示,可能宝宝长大后还是这个样子,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这种情况,并进行适当纠正。

科学家们分析了1-6个月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有以下14种:

1、表情:咧嘴笑表示:兴奋愉快

婴儿笑的形态是突然发出,短暂而快速的,嘴角牵动,笑容骤现,伴着的表现是满目发光、两手晃动,舒展着魅力。这时父母应报以笑脸,用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面颊,并在他的额部亲吻一下,给予鼓励。

2、表情:瘪嘴表示:要求

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这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

3、表情: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

男婴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婴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

4、表情:红脸横眉表示:要大便

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5、表情:懒洋洋表示:我吃饱了

妈妈最怕宝宝饿着,但过量喂食显然也不是好事。怎么才能判断宝宝已经吃饱了呢?其实也很简单。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已经吃饱了,妈妈就不要再勉强人家吃东西了。

6、表情:吮吸表示:我饿了

喂食一段时间以后,宝宝的小脸再次转向妈妈,小手抓住妈妈不放。当你用手指一碰他的面颊或嘴角,他便马上把头转向你,张开小嘴做出急急忙忙寻找食物的样子,嘴里还做着吸吮的动作,这就说明孩子又饿了。赶急给宝宝喂吃的吧!

7、动作:喊叫表示:烦恼

不到1岁大的宝宝,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扰,但苦于口不能言,只好用尖叫、大哭大闹表达自己的烦恼。大人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步,或是给点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孩子安静下来。同时,大人也要做个好榜样,再怎么烦恼和生气也不要在家里大生说话或是喧哗吵闹,宝宝的学习能力可是惊人的哦!

8、表情:爱理不理表示:我想睡觉了

玩着玩着,宝宝的眼光变得发散,不像刚才开始那么目光灵活而有神了,对于外界的的反应也不再专注,还时不时的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太理采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这时,就不要再逗孩子玩耍了。只要给他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好。

9、表情:小脸通红表示:大便前兆

判断出孩子便便的时机,对父母减少工作量可谓至关重要。如果看到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这是明显的内急反应,得赶紧带他便便了。不然,你就得等着收拾孩子的排泄物了!

10、表情:哭得来劲表示:锻炼身体

宝宝一哭,妈妈就着慌了:是饿了、冷了、病了、还是尿布湿了?如果这些常规因素都不是宝宝哭泣的原因,也许你就可以乐观的看待这个问题了,哭泣可能对他的身体有好处呢。尤其当宝宝的哭声抑扬顿错,响亮且有节奏感时,你更是不必担忧。因为适当的哭泣是宝宝锻炼肺活量、声带和肌肉关节以及发展智力的重要方式,而泪水所含的杀菌物质还有预防眼病的作用。所以,如果孩子哭闹的时候没有伴随别的不良状况,你也就不必多虑,那只是宝宝在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健康!”

11、表情:吮手指、吐气泡表示:别理我

大多数宝宝在吃饱穿暖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比方说吮手指、吐气泡什么的。这时的孩子更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所以,妈妈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

12、动作:乱塞东西表示:长牙痛苦

当宝宝处于长牙期时,跟以往不一样的动作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嘴巴,乱咬乱啃,不给就大闹,直到牙长齐之后才会停止。的确,长牙那种又痒又痛的感觉真的很难忍受。宝宝抓什么咬什么,可说是逃避痛苦的一种方式。千万不将玻璃制品之类或锋利的东西放在宝宝的身边,避免他伤害自己。可以给宝宝吃一些饼干,这些食品可以帮助孩子长牙,而且也很安全。

13、表情:严肃表示:缺铁

宝宝的笑脸是了解其营养均蘅状态的“晴雨表”。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他在出生后2-3个月便可以在父母的逗引下露出微笑。但有些宝宝笑的很少,小脸严肃,表情呆板,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多半是体内缺铁所造成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连续一个星期给宝宝补铁,很快,他严肃的表情会逐步消失代之以灿烂的笑容。

14、表情:眼神无光表示:生病了

健康的宝宝眼神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的。若发现你的孩子最近眼神黯然呆滞、无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孩子去看大夫,千万要迟疑!

春季如何警惕儿童多动症?


导读:春季是儿童多动症的易发时节,父母应注意防止儿童发生多动症。因为到了春季,人体内神经细胞相对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也较敏感,因此容易诱发儿童多动症。

春季是儿童多动症的易发时节,父母应注意防止儿童发生多动症。因为到了春季,人体内神经细胞相对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也较敏感,因此容易诱发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以多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爱眨眼、皱鼻、张口、点头、摇头或耸肩、踢腿、扭动身体等,严重的还伴有喉头作响,常不自主地发出“哼”、“啊”、“咳”等异常声音,情绪紧张或兴奋时症状更明显,患儿睡着时症状自然消失。不少父母或老师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患儿,把患儿看成坏孩子,用过激言行训斥、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患儿病情加重。

因此在春季,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若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不必惊慌,更不能责怪孩子,而应通过耐心教育和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缓解孩子的紧张和压力。平时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少看电视或玩游戏机,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有助于病情好转。

家长该怎么认识多动症

关于多动症,家长朋友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儿童有哪些症状表现,这样对自己的孩子一旦有这方面的问题才不会不知所措。为此笔者采访了大连中医药学会门诊的专家们:儿童多动症又叫轻微脑损伤综合征(MBD),以特别好动、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为主要特征。多动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孕产期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脑器质性病变等有关。据统计,在我国约有1%~10%的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其中65%~80%的多动症儿童会有学习困难的表现。在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其比例约为5:1。多动症患儿有不同的表现,有个体差异,大部分患儿都有以下几个典型的表现:

1、注意力不能集中:患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不能自始至终地做完一件事;上课时不注意听讲,经常东张西望或走神开小差等。

2、特别爱活动:患儿经常不知危险地爬上爬下、乱跑乱跳;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多、话多,喜欢惹事,常与同学吵嘴打架等。

3、冲动任性、易激动:患儿的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爱哭,常发脾气。

4、学习困难:患儿虽然智力正常,但因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差等原因大都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

5、做精细及协调性动作困难:患儿的动作笨拙,做系纽扣、系鞋带、削铅笔等动作时不灵活,走路不成直线。

究其病因中医治疗

大连中医药学会门诊的专家介绍说:中医上强调脏腑功能失调是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基础,具体到小儿抽动症、多动症,临床观察则发现与外感风热邪毒(肺热肝风)、先天性格因素(心肾不足)、消化功能失常(脾胃不和)有密切关系,所以用清肺敛肝、养心补肾、调和脾胃、息风化痰中药治疗可起到健脑益智、宁神开窍的良好作用。大连中医药学会门诊部斥资引进的NJ-22注意力检测仪及NJ-12智商检测仪,对儿童智力,注意力感觉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测查,确诊。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体质、症状轻重不同、性别、体重等五项进行针对性系统治疗,突破西医等其他疗法的“千人一方、万人一药”的笼统性及局限性。利用基因重组生物制品,可直接进入血脑屏障,参与神经蛋白的合成,促进受损脑细胞,脑神经功能恢复,使受损的神经组织核酸核糖代谢恢复正常,提高机体免疫力,醒脑开窍,益智复聪,加强大脑皮层控制能力,使脑细胞DNA恢复从而提高大脑机能。同时采用具有开窍增智,养心安神,疏肝泄火,宁神镇静之功效的纯中药制剂,疗效确切。此疗法以其无毒副作用,治愈率高、不易复发,能除根等优势,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多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大连中医药学会门诊的专家特别提醒:多动症儿童都存在心理障碍,且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易受外界不良影响的引诱。因此,对待他们应该严格管理,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宠爱,更不能打骂。平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多鼓励,少批评,耐心辅导。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各方面都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特别是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切忌对孩子进行打骂,要多和孩子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然后加以启发引导。老师对待多动症儿童应多些关心和爱护,不应歧视和厌烦他们,对他们的缺点应加以理解,不能将这些行为视为调皮或故意捣乱而对他们加以惩罚。总之,家长和老师都应注意维护多动症患儿的自尊心,多和他们交心,表扬他们每个小小的进步,以使他们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增强自信心。这样才有利于多动症患儿的治疗与康复。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病,其主因不能怪孩子。专家介绍说,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对贫乏,也导致了儿童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意识地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

大连中医药学会门诊的专家建议,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多带孩子去亲近自然,给孩子一些时间,不带学习任务地听音乐、看电影、参观美术展;还可以经常放松一下,家长、孩子一起猜谜语、唱唱歌、登山远足、家庭聚会等。春光灿烂的日子,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爱好的权利,给孩子一些能自己掌握的时间,这是对孩子身心发展都有益的。

孩子哭闹是否属于正常现象?


导读: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并不是任凭孩子哭闹而不去管他。这种现象不太常见。

但是,它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服的问题。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还不到半岁的时候,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学会了执拗地拒绝上床。第二种发生在大一点儿的孩子身上,特点是,半夜醒来以后拒绝再次回床睡觉。这通常发生在6个月往后到1岁零几个月的孩子身上。这两类孩子拒绝上床睡觉的习惯都是由心地善良、顺从的父母给惯的。他们—次又一次地试图把孩子放到床上,但是,当孩子哭闹着拒绝的时候,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打消自己的念头。因此,尽管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但是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要求,一次比一次更加霸道。

虽然我一直主张要善待孩子和父母,但是经验告诉我,要成功地纠正这种抗拒睡觉的习惯,就要说服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屈服。要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理智的,并且要坚决地按照理智的想法去做。我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肯定,虽然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可能在几个星期里,甚至在几个月里变得更加严重,但是只要父母坚持让孩子到了晚上就睡觉,而且半夜醒来以后还必须继续睡觉,那么,这个问题通常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之内就能被解决。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气愤地哭闹20分钟,然后慢慢地减少到10分钟,再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就不会再哭了。

另外,父母也不要回到孩子的房间里,不要打开灯,更不要把孩抱起来。这些信号将使孩子误认为家长又要让步了,从而再次引发孩子哭闹的决心,一直闹得父母把他抱起来在房间里走动为止。

一些父母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初,他们的孩子需要抱1个小时,后来又需要抱2个小时、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当他们克服了这个问题以后才高兴地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这样容易解决。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警惕!宝宝7大“不正常”举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要重视孩子不正常的攀比行为 在如今的孩子中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一件新衣服,一样新玩具,都会引起一些孩子的相互攀比,有的孩子还就此去要挟家长去买其他孩子所拥有而他没有的东西。 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
    2021-10-29 阅读全文
  • 四种不正常心理会影响家教 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不正常心理,这些不正常心理对小孩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攀比心理。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乃正常之事,所谓不正常是指有...
    2022-02-02 阅读全文
  • 宝宝乱扔东西正常吗? 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都喜欢乱扔东西,这让很多妈妈都很担心,宝宝是在发脾气吗?宝宝脾气不好,难以管教,以后该怎么办?更让妈妈们觉得崩溃的是,宝宝乱扔东西,捡的腰都快要断了。 其实对于宝贝们来说,扔东西是一...
    2021-11-02 阅读全文
  • 捣蛋宝宝暗藏7大潜能 自从宝宝学会自己迈着小脚撒欢,他就时不时制造出让我们头疼的状况,头疼归头疼,有时换个角度想想,孩子身上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湿辨证的,例如表面看是调皮捣蛋,实质却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 潜能一:绘画 捣蛋表现...
    2022-02-08 阅读全文
  • 警惕:宝宝的恋母情节! 对恋母综合征的纠正、治疗主要需要做父母的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指导、教育、扶植和身体力行的予以完成。 一、立即停止高度溺爱和庇护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采用正确的母爱教育和爱的教育方式教育抚养自己的孩...
    2022-03-23 阅读全文

在如今的孩子中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一件新衣服,一样新玩具,都会引起一些孩子的相互攀比,有的孩子还就此去要挟家长去买其他孩子所拥有而他没有的东西。 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

2021-10-29 阅读全文

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不正常心理,这些不正常心理对小孩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攀比心理。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乃正常之事,所谓不正常是指有...

2022-02-02 阅读全文

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都喜欢乱扔东西,这让很多妈妈都很担心,宝宝是在发脾气吗?宝宝脾气不好,难以管教,以后该怎么办?更让妈妈们觉得崩溃的是,宝宝乱扔东西,捡的腰都快要断了。 其实对于宝贝们来说,扔东西是一...

2021-11-02 阅读全文

自从宝宝学会自己迈着小脚撒欢,他就时不时制造出让我们头疼的状况,头疼归头疼,有时换个角度想想,孩子身上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湿辨证的,例如表面看是调皮捣蛋,实质却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 潜能一:绘画 捣蛋表现...

2022-02-08 阅读全文

对恋母综合征的纠正、治疗主要需要做父母的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指导、教育、扶植和身体力行的予以完成。 一、立即停止高度溺爱和庇护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采用正确的母爱教育和爱的教育方式教育抚养自己的孩...

2022-03-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