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预设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发布时间:2021-06-02 幼儿集体活动方案 大班育儿经验 幼儿园集体活动方案实录:
这阶段我班正在开展《有用的植物》主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孩子们已经认识和掌握了许多树的名称和它们的一些显著特征。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决定预设一个集体活动:树朋友的身份证。
活动前我让孩子们对所谓的“身份证”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孩子们说:“最近,我们小朋友认识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树,跟他们交上了朋友。可是,幼儿园里还有许多小朋友不认识这些树,那该怎么办呢?”我的话音刚落,锐锐马上说:“我去告诉他们。”君君接着说:“我有个好办法,给树也做张身份证。”很多孩子纷纷附和着说:“对,对,我们来给树也做张身份证。”看到孩子们情绪渐渐高涨起来,我就顺势提出了今天活动的主题。
于是,接下来孩子们便开始忙开了。有的在纸上粘上一根根的大头针,这代表了松树;有的把手按在纸上画下自己的手印,涂上了红色,这是枫树的象征;有的用绿色的纸剪成椭圆形,说“这是广玉兰的树叶”;还有的索性拿来了西瓜子的壳贴在了纸上,还真象是一棵黄杨树------
思考:
这一次预设的集体活动是建立在孩子们对树已有一定经验积累基础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把已有的零星的、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概括、提升。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是非常积极与投入的。
正如黄群老师的《对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思考》中所说的:对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慎之又慎,更偏结果性,能够更适合交流、讨论、分享,需要老师梳理、提升的,才更适合集体教学活动。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怎样回应预设活动中幼儿的“跑题”?
实录:
上午计算活动课上,小朋友们正在练习着看三幅图编应用题。第一个三幅图是“大树上原来有三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两只,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大家先自己编,再个别小朋友编,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整的编出了应用题。第二个三幅图是小松鼠,我同样让小朋友自己先试编一下。我听着小朋友们的编题情况,作着个别辅导。接着,我让小朋友们个别发言,把自己编的应用题讲给大家听。小惠大胆的讲着自己编的题:“草地上原来有四只小松鼠,后来又跑来了一只小松鼠,草地上一共……”小惠的话还没有讲完,小昭已经在插嘴了“不对,不对,应该是飞来了一只小松鼠。”其他小朋友一听,都和小昭争论起来了。“松鼠不是小鸟怎么会飞呢?”、“松鼠应该是跳过来的”、“松鼠是会跑的,是跑过来一只小松鼠”……“会飞的!我知道松鼠是会飞的!”小昭胸有成竹的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多被吸引到小昭的话题上去了,不再管边应用题的事儿。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反应后,索性顺着孩子们的话题走,接着他们的争论说:“好吧,让小昭说说松鼠是怎么飞的。”小昭自信又得意的把从父亲那里知道的“松鼠尾巴的功能”讲给了大家听。大家听了以后,有的同意了“飞来一只小松鼠”的说法,有的仍坚持使用“跑”和“跳”。我就适时的进行了总结,同时把话题又调回到编应用题上来。
反思:
当幼儿在教师的预设活动中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和其他原因发生“跑题”现象时,我们不要着急着把幼儿招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如果新的教育机会很有价值,那么我们不妨就顺着“所跑的题”走下去,反正预成活动的教育机会还会有,但是好的随机的教育机会却“失不再来”。如果你觉得孩子们转移的新话题并没有多大意义时,也请你注意不要使用教师的权威来强扭孩子,请巧妙些,别伤害孩子对“主动”的尝试。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告诉我们:3~6岁孩子的人格发展正处于“自主对羞怯疑虑”、“主动对内疚”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作为教育者、养护者的教师能够正确的把握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对幼儿到处自主或主动行为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其结果将会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自尊、勇于探索、乐观向上的人格特征;而如果
教师对幼儿的干涉过多、限制过严,则可能使幼儿形成畏缩、胆怯、过分依赖的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请小心呵护“幼儿的自主主动的行为”吧,尽管有时这种行为来得并不是“时候”。
案例:我们帮助你
背景:
我们班开展了“故事小分队”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带着自己的连环画和小伙伴合作到外班级讲述故事,发展语言、增强自信。
孩子们合作绘画完了《小猫生日会》的故事后,都在小组内认真地拿着画面合作练习完整的讲述故事,为组成光荣的“故事小分队”、到外班级讲故事做着认真的准备。
记录:
这是欣欣所在的小组发生了争执:
“……都是你,你不会讲,咱们组怎么到外面去讲呢?”
“我不想和你一组了。”
……
原来是烁烁、欣欣、凡凡、迪迪所在的一组出现了矛盾:孩子们正你一言、我一语的对年龄偏小、不能完整讲故事的烁烁表示不满。烁烁低着头、眼圈红红的、不知该怎么办。
这不正是个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相互帮助、友好合作的好机会吗?
我走过去:“孩子们,张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懂事、爱关心别人的孩子、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小组能成功的合作、到外面的班级去讲故事。现在遇到了一点问题,相互指责别的小朋友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些不好意思了,相互看了看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进一步提示孩子。
“帮助他!”
几个孩子纷纷表示应该帮助他。
“怎么帮助他呢?”我提出了更明确的问题。
“我们替他讲吧。”凡凡想出了一个办法。
“烁烁不就是不用参加了吗?那就不是完整地小组了。”我也提出了意见。
“我来教他讲吧。”快嘴的欣欣说。
“不行,你一句句的教他讲太慢了;到时候别的小组早都讲完了。”迪迪不同意。
“我有个好主意。”凡凡兴奋起来,“第一副画面简单、只有2句话、好讲,让烁烁讲第一副画面吧。”
听了凡凡的意见,大家都很高兴。迪迪主动说:“我和他换吧,我来讲第4副画面。”
烁烁也高兴了,他大声地和孩子们练起了讲故事。
题后:经过调整,欣欣一组也成功合作、完整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画,并组成“中三班故事小分队”到小二班进行了讲述,充分的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分析:
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全依赖成人的说教,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孩子相互交往来发展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极好方法,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社会”里,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关系,学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1、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学会关心、友好合作
21世纪不仅要求人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幼儿园“学会关心”的教育应从幼儿周围的生活开始,具体的内容应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教育幼儿关心朋友,同情弱者,学会与小伙伴协商、合作,建立起同伴之间友好情谊。在合作讲述故事中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处理同伴关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关系同伴。
2、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友好合作
孩子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孩子们发生交往冲突和障碍时,教师不要急着参与评价和硬性指导,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孩子们通过争论、评价、以及七嘴八舌的讨论等都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冲突中悟出交往的新技能。
幼儿园帮助幼儿适应小学课间活动
幼儿园帮助幼儿适应小学课间活动
孩子进入小学后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如结交新朋友、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等等。以往我们更关注孩子进入小学后的课堂学习,而忽视他们在小学的一日课间活动。事实上,如果孩子入小学后能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就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为此,我们把课间活动作为幼小衔接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仔细分析幼儿园课间活动与小学课间活动存在哪些差别,这些差别可能会给孩子入小学带来什么不适,孩子需要为即将到来的小学课间活动作哪些准备,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课间活动和大班幼儿课间活动的观察以及对一年级教师的访谈,发现两者在活动时间、活动空间、活动内容、教师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别。对此,我们探索了一些指导策略,如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进行无玩具的课间活动,改变幼儿现有的活动空间、交往范围等,为幼儿适应小学的课间活动作好准备。
1.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
以往幼儿的课间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提醒中进行的,他们还没有能力自己安排喝水、休息、入厕、游戏等。所以,我们先在大班下学期将课间活动定为15分钟,然后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合理安排。比如课间要先解决入厕、喝水等问题,然后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离开座位活动身体或眺望远处,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交流经验,观看多媒体课件,总结出合理调整课间活动量和活动内容的方法,最终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
2.尝试无玩具课间活动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习惯了有玩具的课间活动,在无玩具的课间活动中他们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观察,发现离开玩具后,有些幼儿很兴奋,他们在操场上尽情地奔跑嬉闹,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有些幼儿则表现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为了帮助幼儿在无玩具的情况下能有序、安全地进行课间活动,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1)丰富游戏内容
首先,引入多种徒手游戏,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如,教师先组织幼儿玩猜拳跳步、老鼠钻洞等有趣的民间游戏,接着鼓励幼儿收集徒手游戏,建议他们把在家、在电视上学到的各类游戏引入课间活动,如绕圈接力、老鹰捉小鸡、系手绢、跨步比赛等,使幼儿在没有玩具一的课间活动中也能依靠各种游戏玩得尽兴。
(2)拓展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
小学生的课间活动范围较大.学校的户外场地都是他们的活动空间。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环境,我们打破现有的班级活动场地的界限,确定了平行班统一课间活动的方案.即每周安排三天,各班幼儿均可到另外班的活动场地上进行课间活动,教师分块管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了以下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第一,不懂得就近找厕所;第二,对集中的信号反应较慢;第三,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中找不到游戏伙伴,等等。针对空间扩大带来的问题,我们先给幼儿自我调整、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再适度介入、指导。比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们先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说:“我不知道离我最近的厕所在哪里。”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所以在讨论后立即让幼儿寻找分散在1~3楼的所有厕所,然后用记号标注在幼儿园方位图上。
为了丰富幼儿的交往经验。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尝试让几个大班的幼儿共用活动场地,一起游戏。扩大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后,许多幼儿反映.身边熟悉的朋友减少了,常常凑不足游戏人数。为此,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我的新朋友”.让孩子们发现游戏伙伴就、在身边。通过多次体验,幼儿逐渐由刚开始时的不懂得与陌生同伴交往、不懂得独立处理同伴间的矛盾,转变为能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游戏伙伴,能说出许多新朋友的名字,愿意分享游戏的经验,等等。
相信幼儿现在取得的经验会帮助他们在进入小学后轻松、愉快地度过课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