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教育反思“烤动物”风波

发布时间:2021-06-01 教学案例反思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教育教学反思笔记

角色游戏时,娃娃家客人盈门,他们正热热闹闹地给娃娃过生日呢。一曲《生日歌》结束,沈蕾手里托着一个彩泥捏的东西进来了。她边走边说:“这是给娃娃吃的烤麻雀。”“烤麻雀”可从没听小朋友说过,让我这个“客人”感到惊喜,竟脱口而出:“烤麻雀,娃娃一定喜欢吃!”这下可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们纷纷送来了“烤鸡”、“烤鸭”、“烤鱼”,连“青蛙”、“猴子”都上了餐桌。更令人尴尬的事发生了,金炜送来了“烤天鹅”,还拉着我的手盛情邀我共进午餐:“老师,一起来吃我做的烤天鹅吧!”顿时,娃娃家热闹非凡,整个娃娃家都快变成烤肉店了,孩子们还为自己想出新的动物名称而沾沾自喜。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游戏神态,我陷入了沉思:虽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但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全球性的主题。“‘呜——呜——’听!是谁在哭呀?”我边说边双手捂着眼睛,佯装哭的样子。所有孩子的动作一下子定格了,他们两眼直直地看着我。我连忙说:“肯定是这些动物的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急哭了!”“对呀!我妈妈找不到我也要哭的。”旁边的孩子附和着。我不失时机地说:“要是知道我们小朋友,把它们的孩子烤了吃,那就更伤心了。”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纷纷抱回自己的小动物,嘴里不停地嘟哝着“不烤了!不烤了!”

一场“烤动物”的风波总算平息下来,但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风波”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的一句赞美引起的,“解铃还得系铃人”。若是老师不加以制止,那么孩子们的错误行为会延续下去,游戏就失去了教育功能而成为单一的娱乐工具,在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风波”中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引导是及时的。

其次,教师运用游戏的口吻平息“风波”,维护了游戏的纯真氛围。老师若是马上说:“麻雀、青蛙、天鹅是我们的好朋友,不能烤了吃!”我想:在制止幼儿不良行为的同时,孩子们游戏的愉悦情绪会消失殆尽,同时给孩子一个信息: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么下次游戏时,他们还会创造性地发挥吗?这样岂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吗?!因此,教师声情并茂的说话技巧,及时转移了幼儿的注意。运用“妈妈找孩子”的情节,在情感上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再通过“要是知道烤了吃了会更伤心”的情绪渲染,孩子的内心更是得到深深的震动。由于小班孩子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孩子在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教师的情感的熏陶,自觉地否定了自己的行为。游戏中教师没有正面拒绝幼儿的邀请,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也使自己离开了尴尬的境地,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机会。

再次,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小班孩子来说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上述“风波”的平息只是暂时的,需要教师将活动延伸下去。讲评时,我请沈蕾小朋友来介绍了她给娃娃送的礼物,在肯定她能想出与众不同的礼物的同时,引导幼儿讨论:吃麻雀、青蛙、天鹅等小动物好不好?为什么?在说说、议议的过程中,孩子知道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的道理。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还特意收集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资料,幼儿知道了青蛙能够帮助庄稼捉害虫;天鹅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好多叔叔、阿姨正在研究怎么保护它。孩子们还了解了一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了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平时,我还利用自然角让幼儿喂养小金鱼;散步时,将迷路的小蚯蚓送回家等,孩子学得了保护动物的技能,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向深入。

从“烤动物风波”的平息中,可以看出:幼儿创造行为出现不当时,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及时加以引导。同时,教师的视角要伸向纵深之处。因此,教师心中要有大目标,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大课程观,以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一场游戏风波


在今天的区角活动中,Mary,Pocky,Ken,John,四个孩子都挤在电脑前,大家都想玩画画,可只能由一个孩子来操作,在活动一开始,四个孩子就吵了起来,都想来玩。Ken向我求救,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解决,于是就说:“这个问题挺让葛老师伤脑筋的,到底由谁先来玩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的?”Pocky,看看我,又看看大家,“我们让Mary先玩吧,我们三个都是男子汉,就让她先玩,我们等等在玩吧,先看她玩。”Ken和John也同意了,于是Mary开始操作电脑,三个男子汉在旁边看,Mary也很自觉,玩了一会儿就让开了,让大家轮流玩,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案例分析

这种同伴间挣抢的现象在一日活动中会经常出现,如果在孩子一求救,老师就出面解决,决定由谁先玩的话,我想孩子们表面上肯定会同意,但心里总会有些不服气,而且也不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于是,老师以一两拨千斤的话语先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然后再引导他们学着商量,这样既可以增进孩子的协商能力,又有助于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有了这样一次自己协商自己解决的经验后,在以后的活动中他们就会运用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友谊加强了,常规也显的好了,我想这大概就是二期课改理念下的老师之教育行为吧。

案例:主题活动“风来了”反思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某天中午,随着阿姨推开门,挂在教室顶墙上的装饰雪花、小鸟挂件在刹那间飘动了起来,孩子们见了,欢笑着,不停地叫着:“噢~~~~,小鸟飞啦~~~”“噢~~~~下雪啦~~~”,看着孩子门兴高采烈地模样,我想,关于风的问题,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那里来的呢?”,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是天上的神仙吹出来的气,有的说是从海洋上刮过来的……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孩子们去收集关于风的一些资料,然后再来讨论。在确定了风来了这个主题之后,我制订出了这个主题的实施框架: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风从那里来;第二部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第三部分让幼儿收集资料,讨论风的好处和风的坏处。

在实施第一部分的时候,多数的幼儿向父母询问答案,还有的幼儿则通过翻阅图书和上网查找获得信息的,在交流的时候,答案仍然很多:风从南方来的;风从大海上来;风是由高低气压形成的;风是空气对流形成的……面对各种答案,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扇子、小纸条,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实验如下:

实验1:扇扇子

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扇子扇动了什么?扇动了空气形成了什么?

实验2:吹纸条

思考:我们吹动了什么才使纸条动起来了呢?

通过争辩、实验、讨论、总结,使孩子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在孩子知道风的形成之后,通过制作风车和玩游戏《风车转转转》,让幼儿想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幼儿地体会到空气流动快,风就大,空气流动小,风就小;还通过放风筝,幼儿真实地感受风的存在和风产生的力量;通过找找风在哪里,使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风的存在:我看见树叶在抖动;大风把我家晒的衣服给吹走了;风把门给带上了;风会翻书;风吹来的时候,小风铃就叮叮当当地响了;我的头发给风吹乱了……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在他们纯净的眼神中闪现着因发现而喜悦的辉光。

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实施,孩子们对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时,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风对于人类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们开始起了争执,于是,我组织幼儿进行一场辩论,来说说风的好处和坏处。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和自身对于风的认识,在辩论中,正反两方各执己见,如在辩论龙卷风的时候:多数的孩子认定它能摧毁房屋等,因此对人类有危害,但是有的幼儿在收集资料时知道了,龙卷风带来的大量雨水,可以缓解干旱,所以认为龙卷风对人类也有益处。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提升了孩子的经验:使孩子知道风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想办法减少风的危害,让风为我们人类服务。同时还通过吹画梅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风为我所用的快乐,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勇于探索发现的种子。

分析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教育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风来了”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案例:生活教育反思


每个工作在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都会重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细节。我们发现许多传统的生活组织方式已不太适合课程改革要确立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和许多教师一样尝试着改革。

每天上午总有一个时段是幼儿盥洗用点心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孩子可以在这个时段的任意时间用点,看上去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可是实质上呢时间相对还是比较集中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的度还是很窄的。比如说我班有少数幼儿每天七点未到就来园了,而又有一些孩子在8点以后才来,那么他们用点心的时间需求是不一致的。对早来的幼儿可能用点心时间要提前,而晚来的孩子则可以往后拖一下,那怎样可以满足每一位孩子的生理需求呢?

不固定用点时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去选择什么时间用点心。在我们的教室一角始终放着可以随时提供给幼儿的点心、牛奶或果汁。从早7点半一直到10:20分,充裕的时间足够孩子自由选择。幼儿可以在来园活动、自由活动、游戏活动时间的任意时段来用点心。

相应设备的提供,为幼儿用点提供方便。

时间度的放宽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像冬季牛奶的保温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把牛奶放在一个精致的保暖桶中,桶的一侧有一个开关便于幼儿自己根据需要喝多少倒多少。而喝牛奶的杯子也放在一侧便于幼儿取用。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和环境,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

设计相应的游戏环节来吸引幼儿。

还记得以前的一个乐百氏饮料广告吗?“今天你喝过了吗?”曾是无数孩子模仿的一句广告语,今天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这一环节中。我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块版面“今天你用过点心了吗?”当孩子用完点心以后,会把一个牛奶饼干的图片贴到自己的大头照下,好多孩子一边贴一边还高兴地自问自答“今天你用过点心了吗?今天我用过点心了!”大大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而且也能让老师、保育员清楚地知道还有哪些孩子忘了用点心,可以适当的提醒个别孩子别忘了用点心。

这是我在生活实践中的一点小小尝试,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更乐意接受这样的用点心过程。它体现了老师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生理需求并让他们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真正地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相关推荐

  • 案例:一场游戏风波 在今天的区角活动中,Mary,Pocky,Ken,John,四个孩子都挤在电脑前,大家都想玩画画,可只能由一个孩子来操作,在活动一开始,四个孩子就吵了起来,都想来玩。Ken向我求救,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
    2021-05-22 阅读全文
  • 案例:主题活动“风来了”反思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某天中午,随着阿姨推开门,挂在教室顶墙上的装饰雪花、小鸟挂件在刹那间飘动了起来,孩子们见了,欢笑着,不停地叫着:“噢~~~~,小鸟飞啦~~~”“噢~~~~下雪啦~~~”,看着孩...
    2021-05-14 阅读全文
  • 案例:生活教育反思 每个工作在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都会重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细节。我们发现许多传统的生活组织方式已不太适合课程改革要确立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和许多教师一样尝试着改革。 每天上午总有一个时段是...
    2021-05-26 阅读全文
  • 案例:玩具引起的风波 一、案例描述 我班的幼儿在平时的活动能够做到和别人一起玩,但是在玩娃娃家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纠纷,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冲动的幼儿就会情不自禁的动手打人或咬人。 这天上午,幼儿们在我的带领下...
    2021-05-2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眼镜”风波 我有一双算较大的眼睛,别看我的眼睛大,其实它都是每天摘戴隐形眼睛时给掰大的,我妈常说:“你那眼睛要是摘掉隐形眼镜就跟瞎子的眼睛没什么两样了。”为了不让我的这双“大眼”与瞎子同归一类,这几天眼睛常常发炎...
    2021-05-18 阅读全文

在今天的区角活动中,Mary,Pocky,Ken,John,四个孩子都挤在电脑前,大家都想玩画画,可只能由一个孩子来操作,在活动一开始,四个孩子就吵了起来,都想来玩。Ken向我求救,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

2021-05-22 阅读全文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某天中午,随着阿姨推开门,挂在教室顶墙上的装饰雪花、小鸟挂件在刹那间飘动了起来,孩子们见了,欢笑着,不停地叫着:“噢~~~~,小鸟飞啦~~~”“噢~~~~下雪啦~~~”,看着孩...

2021-05-14 阅读全文

每个工作在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都会重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细节。我们发现许多传统的生活组织方式已不太适合课程改革要确立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和许多教师一样尝试着改革。 每天上午总有一个时段是...

2021-05-26 阅读全文

一、案例描述 我班的幼儿在平时的活动能够做到和别人一起玩,但是在玩娃娃家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纠纷,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冲动的幼儿就会情不自禁的动手打人或咬人。 这天上午,幼儿们在我的带领下...

2021-05-21 阅读全文

我有一双算较大的眼睛,别看我的眼睛大,其实它都是每天摘戴隐形眼睛时给掰大的,我妈常说:“你那眼睛要是摘掉隐形眼镜就跟瞎子的眼睛没什么两样了。”为了不让我的这双“大眼”与瞎子同归一类,这几天眼睛常常发炎...

2021-05-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