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不用迎合,做你自己吧

发布时间:2021-05-28

教育孩子笔记。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不用迎合,做你自己吧”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活在世界的比较、妥协、攀比中的父母这样告诉孩子:“妈妈其实和你一样,也在别人的认同里寻找答案”,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被为难,被孤立,被拒绝,所以选择顺从潮流,尽管我们知道这未必对;其实我们父母正是那害怕被为难、被孤立、被拒绝而选择默认让步的迷失者。

同伴压力是一生的征战

Peerpressure(同伴压力)是一个恼人一生的话题。对3岁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马斯火车、自己却没有而带来的懊恼;对6岁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酱果酱面包为午餐的孩子中间,开始讨厌自己便当盒里的中餐;对9岁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脚一双的UGG的群体,虽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双脚;对11岁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对于加入学校餐厅里最受欢迎的一群的渴望,尽管代价是装出酷酷的样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讽自己心里喜欢的朋友。可以看得出,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同伴压力在逐渐露出狰狞的面色,失去孩童时代近乎可爱、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小放肆的表象。

对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压力就已经非常令人震惊地带领你我的孩子进入到噩梦一般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为了不被哥们儿笑话就要抽一支香烟或者大麻;是不是因为小闺密们尝过了禁果,自己也应该尝试一下和那个临班的小男生有一个私密的约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最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进我们一辈子的生活,进入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在此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

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女朋友的脸蛋儿,男友的家境,大学宿舍周末的派对上的咳药和乱交,朋友聚会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热衷,购置新屋的大小,汽车的品牌,手上钻戒的克拉数,儿女入学大学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选址。同伴压力,就这样带着我们愈演愈烈地落入一个需要和价值的迷失,带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

9年前女儿走进学前班,我和她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同伴压力。那时,四岁半的孩子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语,但是我非常认真地告诉她,从今天起,她所面临的世界里一直将要有这样一种挑战在她的面前——从吃的、穿的、用的、说的话、看的电视、听的音乐,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暴露在这样的压力之下。

孩子带回来的挑战实实在在:上学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点她的肤色和眼睛颜色,让女儿伤心地抱着绿眼睛的德国娃娃羡慕了好久;随后有人开始当面嘲笑她用木头棍子吃饭,吃的东西怪怪的;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擦指甲油,各种颜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没有;大家都看一个很时髦的电视剧,学里面女孩子的说话很酷的态度和不那么好听的措辞,她却没看过;大家都穿一种款式和牌子的绒衣,没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们合伙来嘲笑和欺负一个身体肥胖的小姑娘,女儿因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谈过种族的敏感话题,告诉她神创造的美好心意,关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爱、以及每个人在神眼中的宝贵。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压力的角度里。我告诉她神所赐给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够漂亮,她不需要为了和别人一样把上帝给她的美好遮盖住;她的中国饭和筷子的确和大家不一样,但是若是我们觉得健康和宜用,我们可以不为讨好别人来放弃。

我陪着女儿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电视剧,看过之后和她一起讨论,引导她看见里面所用的态度和词语并不够好,不合上帝的教导,让她心甘情愿地不随从;我鼓励她勇敢地发出声音,保护因为肥胖受到歧视的朋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岁的孩子都买150美元的鞋子,你敢不敢说不?

无论什么事情,谈到最后我都要对她说:“凡事都可以做,却不都对你有益处。妈妈现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给你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好的、美善的,讨神喜悦的,不需要为着迎合别人、为着被人接受去改变。因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为你是上帝完美的创造,唯有他的心意对你最为宝贵;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妈妈现在会一直帮助你、支持你,为的是有一天你离开妈妈爸爸的时候,有人对你说‘来和我们做这个’、‘来,我们一起做那个’的时候,你可以有辨别、更有能力勇敢地说‘不!’”

三年级时,女儿班上的小朋友几乎人脚一双UGG的靴子。女儿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买一双。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妈妈觉得8岁的小朋友穿一双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脚长大了就浪费了,没有这个必要。”女儿很乖,没有说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时候,她又来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问她:“你真的觉得UGG很好看吗?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别人都有一双,你也想要呢?”女儿想了一阵,轻声说,“我觉得挺好看的,而且还暖和。”

我于是接着问她,“如果现在有这样一双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毡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觉得哪双更好看些?”女儿偷偷地看着我手中的童装杂志,想了很久,说“其实,是那双金色的更好看些。”

于是我说,“如果这样,妈妈劝你买自己觉得又暖和又好看的。”女儿最后选择了那双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学的功课已经学了两年了,表现不错,这次可以给她机会自己选择一下。

我于是买来一双UGG和一双Costco自产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两双颜色和样式都差不多,材质也一样。女儿放学回家,看到两双靴子,兴奋地试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见了鞋盒上面的价钱,一双149美元,一双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儿从楼上抱下一个盒子,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她告诉我说,“妈妈,两双鞋一样暖和,样子也一样,就差了三个字UGG。我觉得一个字要贵30美元呢,用不着。你把UGG退了吧。”

我心里好兴奋,倒是疼女儿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担心孩子穿到学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设想。谁知第二天下学,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因为她的“勇敢”,年级里另一个妈妈坚持不买UGG的美国女孩子,当天晚上就要去Costco,买一双一样的,说好和女儿明天一起穿到学校。

六年的小学生活,女儿成了一个内心勇敢的孩子:她流过许多的眼泪,但是她在祷告里、在上帝的话语里,一路笃定地走过来。

这个年级里唯一的亚裔女孩快乐地吃着中餐午饭,并把中餐带入了学校的课堂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一些美国孩子开始向她换取午餐,还有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饭食是如何预备的;她没有畏惧地守护着她那因为体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为她认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她不再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扰,因为她相信神给她的干干净净、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她坚持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穿着自己认为美的衣服,唱着自己喜欢的歌,爱着自己为之陶醉的古典音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嘲笑她到欣赏、喜欢、羡慕她的自信和坚持。

同伴压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软弱

其实说到同伴压力,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很清晰。

事实上,许多时候,最先选择放弃面对、而采取妥协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为,这种同伴压力其实远远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它正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许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软弱,正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坎坷与羁绊的祸首。

当孩子们最初睁着惶恐的眼睛,把对于同伴压力的恐惧带到我们面前时,他们是在问我们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是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寻找答案,“妈妈,我该和谁认同?我该讨谁的喜悦?我的被接纳应该从哪里来?”

许多时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较、妥协、甚至攀比中的我们告诉孩子:“妈妈其实和你一样,也在人的认同里寻找答案”或甚至“你应该向同伴压力低头和让步。”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所以我们选择默认和让步,顺从潮流,尽管我们知道许多未必是对的和好的;其实我们自己正是那害怕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而选择默认和让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属灵的长者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们做妈妈的不去教你们的女儿如何穿着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着她的朋友们学,露着肚脐儿、穿着洞洞回家见你的时候,你不要发脾气怪孩子哟!”

许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从我们这里领受过建设性的教导,告诉他们在那些事上我们应当和什么认同;相反,我们给了孩子不惜原则而随众、让步的许可。然而当他们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时,我们常常指责孩子没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挡住诱惑,而忘记了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养上的错误与亏欠。

其实,在小的点滴事情上不敢坚持的孩子,当中学和大学里的吸毒、酗酒、乱性都摆在他们面前时,孩子如何能够成为战胜同伴压力的勇敢的人呢?因为孩子们长大成人、走进社会时,面对同伴压力最终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征战:我这样做是因为别人都赞美和看中这些吗?我是盼望得着别人的高看和赞美才去做这些吗?我需要放弃我知道的当行的义,因为我周围的人都不这样做吗?我需要因为别人都有这些,我也要拥有,才可以觉得有成就和被认可吗?

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学校园,每一天都有极富政治性的群体结合与解体在悄悄进行着。哪一张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决于你属于哪一个人群。“你受欢迎吗?(Areyoupopular?)”成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们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系数:它显明你在这个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显示着你在社会中被认同、被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着你在同龄人群中的自我价值。

换取这种地位、程度与自我价值的常常是孩子们应当有的价值认同与坚持;正是对这种地位、程度和自我价值的渴望,诱惑和逼迫着孩子们放弃从小所知道的美善的事。

这样的政治关系,悄然延伸着,从少年进入到成年人的语境里,继续以更大的力量定义着我们人生的价值和道路。

仔细想来,当我们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时,我们忘记我们自己的责任:其实是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孩子们从幼年一路而来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找和需求;是我们自己在不断的保护与让步中鼓励孩子妥协,将自己的价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纳上;是我们从来没有双眼正视孩子们的明眸,将我们所信的尽心尽意地告诉他们、并切身地带领他们去操练这样一个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美好宝贵的创造,唯有讨神的喜悦、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做你孩子的“生命教练”


一个孩子生下来,他有些东西被接纳,有些东西不被接纳,他可能很多地方、很多纯真都不被接纳。他被要求很多、被应该很多。像我们70年代和之前,包括现在生的孩子,还是有很多的“应该”。他不被接纳的时候,尤其是他尝试做自己,遭遇到很大的痛苦和恐惧的时候,他就退缩回来,隐藏、压抑这一部分,甚至会合理化:人就不应该这样,人就应该那样。合理化之后,就成为他的模式——只要遇到这个事情,想都不想就这样反应。

然后,当他长大以后,他做了父母。这个时候,他的孩子引起的那些焦虑,就是触碰了他封锁起来的原本自己的那些生命本来要舒展的部分。

比如有个观念:孩子必须要好好上学。实际上生命本身是什么?不识字也可以很快乐、很幸福!但是如果这个人,他在他的生活环境,他从小就被教导、被教育:如果他不上学,就会非常地受打压,或者他目睹到什么后果。总之他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不上学就坏了。

这时候他碰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刺激这部分的焦虑。这就是反应了父母对自己生命中禁锢起来的能量。有的是在学业上,有的是在关系上。(现在不能想一个贴切的画面和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反应在关系上也是非常常见的。

总之,孩子在最初的呈现,让父母感到很多的压力、很多的麻烦,很多无能为力、很多无奈、很多恐惧,其实是(父母)让自己打开生命之门的机会。

如果父母去做一个权威的话,这个游戏就是个陷阱。你只要是做孩子的权威,就是个陷阱。因为你并不比孩子聪明,并不比孩子多太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关于社会化方面,是肯定(比孩子强),但是社会化有很多破坏性的东西。社会化本身也没那么难学,而社会化的局限性非常大。我们70年代的社会化是这样的、90年代的社会化是那样的,回到60年代、40年代,社会化都不同。所以这个社会化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特别地有价值、有力量,或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对孩子来讲,谈不上优势。我们本身是平等的心灵。

当我们企图去做孩子权威的时候,在这里也是冲突非常非常大的。我们总想去带领孩子、教导孩子,为孩子负责、把控孩子,去把孩子扶上马!不管那个马是孩子自己选的,还是我们(父母)指定的,我们要帮着孩子上路。有可能孩子根本就不想骑马,他喜欢下水呢?完全另外一个生活方式。

如果是权威的话,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冲突,非常多的焦虑,非常多的麻烦。(孩子)身体疾病、厌食症、暴食症,心理问题、人生的痛苦非常多的花样百出,万花筒般的困境和麻烦。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不是没有希望的。

希望在于——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心灵,孩子是另外一个心灵,我们是平等的。然后把孩子的出现,当成“他向我展示生命的可能性”。

我尊重他的主体性,我做好自己的主体性。我也不去用自己的认知去限制他,我也不要他为我负责。在这种平等,和孩子的相处中,去了解生命本身、去连接遗忘的自己,去重新体会生命的滋味。这就是孩子来教会我们的。

(妈妈:这有点像是“无条件养育”,我一样的困扰: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不去教导他任何东西,他是自己的生命,同时滋养了我的生命。那这个怎么做呢?这和放任不管的区别在哪里?他一生出来就是个婴儿,我不用去教导他,我和他一样大?)

在生理上,具体的生活常识上、社会常识上,我们要尽父母之责,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内容(要承担的)。最简单就是钱,我难道能让他自己去赚钱,供自己上学吗?不是的。就是我们该做父母的那部分,还是必然要做的。但是从心灵上来讲,从人格上来讲,从主体性上来讲,我们是完全平等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真的教导孩子,从心灵和思想层面教导他。

(妈妈:那我不要对他说:“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是这意思吗?)

我们不需要去套牢一个词汇,“应该”也不是说就不能说。哪种形式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内涵——当我这样去说的时候,我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而生出的限制?

发现了吗?绝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都是焦虑的。焦虑程度不同,但是绝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都有非常明显的焦虑的。极少部分父母,对孩子是充满惊喜、感谢和惊叹的。

推荐一本书,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这个就体现了一个人在成熟期:“我”基本上没有人生困境了,也没有特别多的匮乏感,“我”是作为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相处。“我”不需要孩子来给我挣面子,他的行为和别的孩子不同,我不觉得有什么事。老师如果打电话给我,说孩子表现怎么怎么样,我不会在意自己的自我形象,不会产生对自己的评判。“我”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依赖,需要他来证明我是个好家长;或者他要表现出色,我就自我感觉良好。“我”没有这些需要,“我”觉得自己可以了。对自己的心灵上的完整、成熟,还有社会和人生追求上的基本满足。“我”也不为钱也不为前途那么焦虑。

这个时候就能做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相处,去看他眼光中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他眼光中亲子关系中的爱是怎么流动的。有很多这些例子,可能对所有父母来说占比很少,但是有一批父母是这样的。显示出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是这样的关系——充满了欣喜、感激和学习:今天孩子教会了我这个,今天我发现生命是可以这样的,他带给我如此多的快乐。

这个是一个状态,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前者:唉呀!孩子怎么就是达不到我的期待?孩子怎么不听我的?都不爱和我说话,连话都不跟我说了。后者就是互相教会和滋养,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得很多滋养。然后前者就是反应了我们过去的被禁锢和被隐藏的生命的创伤。

有的父母特别本分,孩子就特别地叛逆;有的父母特别刚硬,孩子就特别地柔软。不是说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形成这样的对比,但这是一类。在这里面,(孩子)就是来帮助父母去拾回自己压抑和否认的力量:一个人是完整的,既可以很强大,又可以很柔软。

妈妈们停停手吧,让孩子自己来


中国的妈妈们正在经受丧偶式教育,爸爸们的严重缺席,导致妈妈们心力交瘁,但事倍功半,有时还适得其反。

从教30年,看过太多的负责任的妈妈,孩子的发展反而没有想象的顺利,究其原因,不是妈妈们不努力,而是出现了以下问题:

1、首先是没有计划

没有计划,是自己的心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要求不合实际。孩子本来资质平平,却拔高教育,累死自己了,孩子却不如从前了。

2、自己缺乏学习能力

孩子们喜欢妈妈知道自己的世界,这样和妈妈就有沟通时的共同语言。如果孩子和你谈论某个新闻事件,你都不知道这个人或者这件事,那孩子多失望。你的话

,你的教育孩子能信服吗?

3、把孩子的缺点亮出来

小区里经常听见有的家长大声说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即使孩子已经羞愧的无地自容了,妈妈们逞着自己的口舌之能,无视孩子的尊严。孩子自尊都没有了,你还指望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4、喜欢羡慕别人家孩子

永远自己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很努力,也许是天赋的原因或者是方法的原因,自己的孩子已经很不错,无奈,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妈妈眼睛里别人家的孩子。她永远不知道,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人家的妈妈不夸大孩子的缺点罢了。

5、越俎代庖式妈妈

剥夺孩子所有的动手能力,包括小时候喂饭,长大上学了还要给孩子穿衣,系鞋带,背书包,事事抢着干,心疼孩子的是理由,溺爱才是真的,这样的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可能照顾好他的学习工具,他的生活,妈妈累到瘫软,孩子根本不知道。

以上还不全面,妈妈也成了高危职业,妈妈们停停手吧,歇会,让孩子自己来。

学习好的,懂事的,动手能力一定也很强!

育儿:你自己决定吧!


育儿:你自己决定吧!暑假期间,哥哥回到奶奶家,xx自然高兴的不得了,早晨一起床就让我送去奶奶家,然而xx每次看到哥哥,就嚷嚷着让哥哥带着他玩电脑游戏,兄弟俩一玩起电脑,就什么都忘了。追溯根源,是因为小时候家庭聚会时,哥哥喜欢打电脑游戏,我们大人因为忙,图个清静,就经常说:“宝宝你和哥哥一起玩游戏吧!”结果就有了现在的情形。所以,在这里,我也想说,当孩子有了不好的习惯时,大人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是不是我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促使了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

看到他俩这样,我很头疼。这样下去可不行,一来哥哥马上要升初中了,一玩游戏就一两个小时,会严重影响哥哥的暑期学习;二来对孩子们的眼睛、身体伤害也很大,xx的身心也无法健康成长。

思来想去,我对xx耐心的讲了玩电脑时间长对眼睛、颈椎等身体方面的危害以及对哥哥学习的影响,当然也对他说,玩电脑游戏可以,但要学会控制时间,除了玩游戏,我们还可以和哥哥一起去楼下踢球,玩滑板车。xx很愉悦的接受了。

此后,每当孩子们要玩电脑时,我会提醒xx一句:你自己决定时间哟!五周岁的xx对具体时间概念不是很清楚,但他会在我提醒后问我:妈妈,我玩多长时间啦?我说,已经二十分钟了。他就会说:我知道了。接着他就会自己关掉电脑,去看会书,或下楼运动一会。头疼的“电脑游戏迷”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同样,因为这句话,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当xx想买玩具时,我会把家里有没有重复的玩具和我们需不需要买这个玩具的道理讲给他听,他便会思考一番,说:“我还是不买了吧,家里有,不能浪费钱。”当他吃饭不专心时,我便说:“你还有15分钟哟,如果吃不完,就不要吃了。你自己决定吧!”他就会说:“我知道了,吃饭不能时间太长,对身体不好。”

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很多问题上,强行的措施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与反感,相反,一句"你自己决定哟"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空间,更能调动起孩子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

育儿经验:妈妈们停停手吧,让孩子自己来


中国的妈妈们正在经受丧偶式教育,爸爸们的严重缺席,导致妈妈们心力交瘁,但事倍功半,有时还适得其反。

从教30年,看过太多的负责任的妈妈,孩子的发展反而没有想象的顺利,究其原因,不是妈妈们不努力,而是出现了以下问题:

1、首先是没有计划

没有计划,是自己的心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要求不合实际。孩子本来资质平平,却拔高教育,累死自己了,孩子却不如从前了。

2、自己缺乏学习能力

孩子们喜欢妈妈知道自己的世界,这样和妈妈就有沟通时的共同语言。如果孩子和你谈论某个新闻事件,你都不知道这个人或者这件事,那孩子多失望。你的话,你的教育孩子能信服吗?

3、把孩子的缺点亮出来

小区里经常听见有的家长大声说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即使孩子已经羞愧的无地自容了,妈妈们逞着自己的口舌之能,无视孩子的尊严。孩子自尊都没有了,你还指望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4、喜欢羡慕别人家孩子

永远自己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很努力,也许是天赋的原因或者是方法的原因,自己的孩子已经很不错,无奈,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妈妈眼睛里别人家的孩子。她永远不知道,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人家的妈妈不夸大孩子的缺点罢了。

5、越俎代庖式妈妈

剥夺孩子所有的动手能力,包括小时候喂饭,长大上学了还要给孩子穿衣,系鞋带,背书包,事事抢着干,心疼孩子的是理由,溺爱才是真的,这样的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可能照顾好他的学习工具,他的生活,妈妈累到瘫软,孩子根本不知道。

以上还不全面,妈妈也成了高危职业,妈妈们停停手吧,歇会,让孩子自己来。

学习好的,懂事的,动手能力一定也很强!

家园共育《孩子不用迎合,做你自己吧》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做你孩子的“生命教练” 一个孩子生下来,他有些东西被接纳,有些东西不被接纳,他可能很多地方、很多纯真都不被接纳。他被要求很多、被应该很多。像我们70年代和之前,包括现在生的孩子,还是有很多的“应该”。他不被接纳的时候,尤其是...
    2021-01-27 阅读全文
  • 妈妈们停停手吧,让孩子自己来 中国的妈妈们正在经受丧偶式教育,爸爸们的严重缺席,导致妈妈们心力交瘁,但事倍功半,有时还适得其反。 从教30年,看过太多的负责任的妈妈,孩子的发展反而没有想象的顺利,究其原因,不是妈妈们不努力,而是出...
    2020-10-21 阅读全文
  • 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解决吧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解决吧”,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是宝贝,全家人都围着这个宝贝转,平时爷爷奶奶都是寸步不离的,怕孩子磕着碰着,吃...
    2020-08-07 阅读全文
  • 育儿:你自己决定吧! 育儿:你自己决定吧!暑假期间,哥哥回到奶奶家,xx自然高兴的不得了,早晨一起床就让我送去奶奶家,然而xx每次看到哥哥,就嚷嚷着让哥哥带着他玩电脑游戏,兄弟俩一玩起电脑,就什么都忘了。追溯根源,是因为小...
    2020-10-26 阅读全文
  • 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昨天,我带女儿去县城学跳舞时,看到一对母女:母亲说:“你咋不好好学跳舞?”“我不想学跳舞。”女儿回答。“你再不学跳舞,我就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母亲生气地说。女儿不语。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一到节假...
    2020-10-15 阅读全文

一个孩子生下来,他有些东西被接纳,有些东西不被接纳,他可能很多地方、很多纯真都不被接纳。他被要求很多、被应该很多。像我们70年代和之前,包括现在生的孩子,还是有很多的“应该”。他不被接纳的时候,尤其是...

2021-01-27 阅读全文

中国的妈妈们正在经受丧偶式教育,爸爸们的严重缺席,导致妈妈们心力交瘁,但事倍功半,有时还适得其反。 从教30年,看过太多的负责任的妈妈,孩子的发展反而没有想象的顺利,究其原因,不是妈妈们不努力,而是出...

2020-10-21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解决吧”,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是宝贝,全家人都围着这个宝贝转,平时爷爷奶奶都是寸步不离的,怕孩子磕着碰着,吃...

2020-08-07 阅读全文

育儿:你自己决定吧!暑假期间,哥哥回到奶奶家,xx自然高兴的不得了,早晨一起床就让我送去奶奶家,然而xx每次看到哥哥,就嚷嚷着让哥哥带着他玩电脑游戏,兄弟俩一玩起电脑,就什么都忘了。追溯根源,是因为小...

2020-10-26 阅读全文

昨天,我带女儿去县城学跳舞时,看到一对母女:母亲说:“你咋不好好学跳舞?”“我不想学跳舞。”女儿回答。“你再不学跳舞,我就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母亲生气地说。女儿不语。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一到节假...

2020-10-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