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托班案例有趣的积木
发布时间:2021-05-27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现象:早上室内活动时,有两三个孩子选择了去玩积木。瞧!他们玩得多专注啊!他们正在用方形的小块塑料积木搭手枪。他们边搭边说:“我搭好手枪去打坏人,解放军叔叔就是这样抓坏人的。”没过多久,他们的小手枪都搭好了,互相之间便打了起来,嘴里还发出“啪、啪、啪……”的声响,玩得很开心。周围的其他孩子也被带动起来,纷纷涌了过来,都想搭积木了。
分析:玩具是吸引小小班幼儿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在玩具中能生成不少新奇的小主题,方方的小积木孩子们都愿意玩,而且具有了一定建构技能。积木是玩具,更是教学用具,它具备培养幼儿敏捷思维,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特长。积木又是多变的建构材料,可以搭许多有趣的东西。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参加搭积木的小朋友都是些调皮、好动的男孩,他们的构建主题基本以“小手枪”为主。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搭建简单;其二,是因为喜欢打所谓的“坏人”。
另外,小小班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够,因而在活动中很容易受外界或其他人的影响,产生“串区”和“跑主题”的倾向。当这三个小朋友构建完“小手枪”开始游戏时,周围的小朋友也纷纷涌入来想参与游戏了。
反思:从本次观察到的现象看,我们在小小班开设活动时,应以平行游戏为主,更好地挖掘游戏潜在的价值。小班孩子好模仿,自己的游戏和表现行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或同伴的左右,所以,我们应充分考虑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活动更具价值。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晨间活动:搭积木
晨间活动:搭积木
“老师,快来看呀!这是我搭的火车!”我来到彭新宇身旁,只见他把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各种形状的积木,一个接一个地摆成长长的一条,高矮有序,错落有致,多像一列火车啊!尤其是把那长方体的积木立起来,后面接着摆上一块正方体,正方体上面再摆上一块半圆形的积木,真像火车头。
彭新宇得意地看看老师,再看看自己的“火车”,双手握拳放在胸前,一上一下转动,嘴里发出“咔嚓、咔嚓”的火车开动声,脚还在有节奏地踏着地面。
我微笑着摸摸彭新宇的头,表达了我的鼓励后,走到王琳的身边。王琳正用两块正方体的积木、两块长方体的积木和一块小圆形的积木,摆成了蝴蝶的样子。发现老师过来了,王琳说:“老师,这是蝴蝶。”我赞许到:“对,真是一只漂亮的蝴蝶。”
以上是我们小四班的一段搭积木的情景。此时,看到孩子们能这样专注和投入地进行游戏活动,我感到很欣慰,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九月初孩子们刚入园时的情景。
那时,只要一进行自由搭建活动,孩子们就都开始嚷嚷起来,争相要要那种有现成的形象感觉的积木。比如,要“枪”——就是那种长方体的积木,有了“枪”后,满教室都响起了“砰砰”声,那是孩子们在互相“射击”;要“电话”——就是一种半圆形的木头积木,表面上画着圆点图案,很像电话上的按键。有了电话,就开始用手指头在积木表面上按来按去放在在耳朵边,“喂喂喂”使劲地喊着。最简单干脆的玩法,就是拿两块积木敲击,或把积木丢来丢去。那时,我很着急,玩积木可以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积木的建构形式多种多样,可我班的孩子只会这样玩,这怎么行呢?如何才能让他们学会搭积木玩呢?于是我给孩子们讲解积木玩法,示范搭建物体,可谓耐心细致,身体力行。可积木一到了孩子们的手中时,他们根本不在意老师是怎么说的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周埕小朋友用三四块积木,颤颤巍巍地垒高了才眼前一亮,这就是进步嘛!立即在集体面前表扬他,并展示他的作品。这一招还真管用呢!孩子们都渐渐地尝试着用积木来搭、拼、插物体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班孩子不仅会搭出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还会拼出许许多多的“交通工具”等,插出很多“生活用品”等,而且越搭越有兴趣,手眼的协调性得到发展,对称、均衡感都有所表现。最让我高兴的是,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得到了兴趣,体验了初步的成就感。
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感到,在幼儿早期就是要充分利用非正规的和随机教育,让幼儿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去发现,老师不加以干预,不必要幼儿这样做那样做,而是需要热情地鼓励、适度地指导,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探索、去感知,只有这样,各方面的发展才会自和谐,水到渠成。
案例:案例分析有趣的汽车
一天,浩浩带来了一辆车。自由活动时他拿出来玩,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个个都说,我家也有的。第二天,又有孩子带来车子,有的孩子带来的车子是买来的,有的孩子带来的车子是自己做的。季瑶将汽车都放在了一起说:“这是停车场,让车子好好休息。”教室的中间一下子放了许多车子,为了方便走路,我搬来了一张桌子做停车场。
实录一
小朋友来园游戏是自己选择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有的孩子看一看车子就去玩建筑积木、橡皮泥了。也有的孩子选择了汽车。他们坐要将车子放在地上开在桌前随意摆弄,一会儿开车,一会儿学车子叫,过后就玩其他游戏了。
分析与措施:
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总是将车子放在地上开,觉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在教室门口设计一条马路,有跑道线。
实录二
马路的出现,确实引来了不少孩子对车子的关注。诚诚说:“嘀嘀,我的车子要开过来了,你们的车子赶快让开。”黄嗣皓说:“你的车子应该在左边开,我的车子才能过去。”诚诚不听硬要开,结果两辆汽车相撞。黄嗣皓的一辆自制车车灯给撞下来了。诚诚见了,说声对不起马上离开。黄嗣皓哭了,来了许多孩子劝黄嗣皓不要哭,有的已经在帮他修车子了。
分析与措施:
幼儿对游戏规则还太了解,交通规则不明确,因此宣传一些规则并加宽马路。
实录三
浩浩在玩汽车,一边玩一边讲述着:一天,妈妈带我去玩,我问:“妈妈你带我去那里啊?”妈妈说:“今天去八佰伴”我说:“做什么车去。”妈妈说:“做公交车”。“公交车来了,是82路车,我和妈妈上车喽。”这时一旁的何世杰说:“停!你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罚款50元。”浩浩说:“我怎么没看见红灯,在哪儿。”何世杰指了指一个很小的红绿灯说:“你看,这就是。”浩浩大笑:“这么小,你回去再做一个来吧,我来不及了,拜拜!”浩浩的车开走了,何世杰在一边发呆。
分析与措施:
1.看了游戏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在没有教师干预,没有任何强求和催促下的幼儿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
2.这个过程使我明白:只要教师敢于放手,还幼儿游戏的本来面目,幼儿的游戏是愉悦的、主动的和有创造性的。
案例:有趣的串珠
一、案例:
今天的建筑区里真热闹,孩子们拿着一个个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珠子高兴极了。他们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爱不释手。经过一阵噼里啪啦声,孩子们逐渐安静了下来。小昭首先拿起毛线,开始试着“串”,不一会儿她高兴的说:“老师,看!我把珠子串起来了。”我马上说:“真能干,你是怎么串的,表演给大家看好么?”于是小昭兴奋的给大家做了现场表演。立刻有几个小朋友也开始串珠了。这时小辉一边招手一边说:“老师,看!我搭的火车。”我蹲下来大声说:“你太棒了,还能用珠子搭火车,再搭一个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好吗?”“好吧!”紧接着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加入到小辉的搭建行列。这时有一安静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心蕊和玉琪一声不吭的各自忙着。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心蕊说:“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一个红、一个绿、一个黄......老师这是大桥,漂亮吗?”原来孩子在排序呀,我摸了摸她的头说:“真漂亮,加油干吧。”“老师看!我把黄色的珠子放在这边,红色的珠子放在这边......”“老师,我的项链好看吗?”......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蛋,听着他们稚嫩的甜甜的声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动地冲他们伸伸拇指说:“你们真能干,真神气!”孩子们高兴的笑了。
二、分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是各个好奇、好问、好探究。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研究的本能。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新材料——串珠时什么也没有说,而是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发现:串珠能串、串珠能搭建、串珠能分类、串珠能排序......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教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
1、材料有适宜的结构: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材料应能够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幼儿所能获得的。首先“串珠”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另外“串珠”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串珠”还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
2、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他们因此会怀有很高的热情,并及其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