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发布时间:2021-05-25

幼儿园观察记录。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每阶段教学效果变化记录下来,而教育笔记有益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有关于优秀的教育笔记你知道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观察领域:健康

观察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者:***

今天我班在进行健康活动《我为红军送粮食》活动中。轮到高晨宇小朋友走“独木桥”时(平衡木)时,一只脚总会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踩到地面,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还是未能成功,高晨宇很沮丧地说“老师我学不会”,“宝贝,老师相信你可以的,你已经进步很多了”这时高晨宇看看我又看看平衡木,低下头不说话,还是不愿在去尝试,“你看啊,刚开始你的脚一下就踩到地面上了,现在你都能保持好长时间才踩一次,你已经很棒了,在坚持练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高晨宇加油”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高晨宇加油,高晨宇加油……”小朋友们也齐声喊到,高晨宇踌躇再三最终还是走到平衡木处练习起来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高晨宇小朋友终于成功走完了“独木桥”,他开心地笑了。

观察分析:

小宇小朋友是一个较为腼腆的孩子,在尝试走“独木桥”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尝试比较勇敢的孩子。在前几次的尝试活动中凸显了小宇动作协调性稍有欠缺,当经过多次尝试未能成功,他自信心受到了抨击,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小朋友们加油打气热烈环境,让他自己再次产生了坚持走过平衡木的信心。在孩子慢慢练习中最终得以成功。YJs21.com

指导对策:

1、小宇是一个动作协调性稍差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传递正确的动作要领让孩子观察学习,同时提供适宜的锻炼环境促进他动作协调性发展。

2、教师尝试有针对性地对小宇实施挫折教育,正面引导幼儿明白:人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3、提倡家长和老师同时对幼儿多点耐心,多鼓励,为他加油打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正确引导幼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


桌上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围一圈小朋友在观看,不时发出一两声议论。其中一个小朋友跳的明显要快很多,胜券在握。另一个小朋友有些着急了,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连续跳了好几个格,在场的小朋友把这个问题指了出来,这个小朋友理直气壮的回答:“在家妈妈就让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妈妈这么做也是不对的。该小朋友生气地把棋盘掀翻在地,并且说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们的一片混乱。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该幼儿能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规则意识之外,还与家长长期的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任性行为是分不开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家长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过分宠爱,百般迁就,会导致幼儿的骄横无礼,遇事任性而为。同样若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缺乏统一性,全凭自己一时的意念,而不考虑后果,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缺乏一种做事的标准,从而缺乏规则意识。

通过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分析,结合学前期幼儿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规则来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实践证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因此在游戏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来讨论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我们该怎样遵守?以前面的案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小朋友这么做,对吗?我们玩跳棋时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玩跳棋的规则都有哪些?这样,幼儿要想和别人玩游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导孩子们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规则之后,还应对这些规则进行积极强化。幼儿的任性行为,会促使他们对外界的规则特别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规则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师越是强调,违反的次数越多。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表扬能够积极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不仅能对其他幼儿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还有利于所有幼儿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促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瑞瑞在游戏中的表现


今天换了新的角色,孩子们都很开心,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快速的来到了游戏区,美甲店前挤满了小朋友,萱萱、芯瑜两个人最后来的,芯瑜将曦曦往边上挤了挤,搬张小椅子坐了下来,拿出材料和剪刀,开始制作,接着萱萱也搬着小椅子挤在芯瑜的边上开始了游戏,莺莺、心心嘴巴里不停的说:“你们别挤了,我们都没法剪了。”萱萱看了看她们,又开始自己的游戏了。

刚换了新的角色,孩子们对新的游戏都比较感兴趣,游戏的参与度也很高,美甲店的游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是女孩子们比较爱美,喜欢打扮自己,美容店一共有九个小朋友都挤在了美甲店里,以至于理发店、按摩店里都没有工作人员。游戏中萱萱和芯瑜是后来的,已近满人的美甲店变得很拥挤,根本没法工作了,当其他小朋友说很拥挤时,萱萱、芯瑜并没有理会,任然在挤,表现的比较自我。

孩子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对提供的游戏内容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1.引导美容店的经理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店里都有工作人员在工作。

2.和幼儿一起讨论,都挤在美甲店其他店里没人工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3.引导幼儿知道:人满了如果自己还想玩的话可以和经理商量,下次在过来玩。

嘉嘉、哲哲两个小朋友今天扮演的是小顾客,游戏开始了一会儿,嘉嘉拉着哲哲的小手来到了我身边说“老师,我们没钱了怎么办啊。”一旁的童童说到:“你可以去打工呀。”嘉嘉摸摸说:“对哦。”说完就跑开了,可是过了没多久,嘉嘉和哲哲低着头再次跑到我身边说:“我们找过了,可是他们都不需要打工的。”说着说着,嘉嘉的眼泪流了下来。我问他们是怎样找工作的,嘉嘉说:“我看看他们那有没有小朋友没有来的。”

哲哲和嘉嘉两个人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两个人在游戏中的表现说明两个人对游戏比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游戏中,遇到问题时能寻找办法解决,寻求他人的帮助。嘉嘉在游戏中能清楚的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能力发展的比较好。

哲哲和嘉嘉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能清楚的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

1.和幼儿一起讨论,帮助哲哲和嘉嘉解决问题。

2.经理可以根据店里的需要招聘临时工,并不一定必须有员工没来菜招工比如:商店今天的生意比较好,员工忙不过来,可以招聘一些临时工忙。

幼儿观察记录:游戏中反映孩子的性格


幼儿姓名:倪XX

年龄:6

班级:中2班

观察教师:沈XX

观察日期:5月12日

观察时间段:10:27——10:30(第一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2

客观描述:大部分幼儿都是小组进行活动的,但是倪XX在看了很多同伴结伴玩建构的时候,发现同伴的玩法不怎么适合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拿了一些建构的材料,并在一边自己琢磨怎么好玩的搭起来。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基本上随意地摆放,只是把塑料圆筒放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搭了一块木板。但是不一会,他发现木板可能有点不稳,他就又拿了两个圆筒直接塞在木板下面,并且试着轻轻地摇晃一下木板,发现不会乱动了,他又继续待在边上,思考着下一步该干什么呢?没一会,他有去拿了很多的塑料圆筒,并且小心翼翼地放在木板上面。一开始是非常小心地慢慢放上去,但是到后来发现木板十分稳固,就一下子放了很多个圆筒上去。

观察时间段:10:32——10:35(第二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2

客观描述:倪XX一个人在一边玩的十分开心,并且很有创意,这样的景象吸引了同伴。

同伴:倪XX,我也和你一起搭吧,好吗?

倪:好啊,但是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搭了?

同伴:那我们来把你刚才搭的再搭的大一点吧!

倪:好啊,就像搭一个大大的赛车跑道那样。

同伴:那我们一起再去拿东西搭吧。

在和同伴的相互合作下,他们快速地在地上放好圆筒,并且稳定地在圆筒上方放置木板,并且又很快滴搭了好几个一样的,并且又在木板上面放了很多个圆筒。看见这样的情境,幼儿们都十分开心。

观察时间段:10:35——10:38(第三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2

客观描述:由于突然的大风,倪XX和同伴搭建一半的赛车跑道被吹倒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极力去抢救。但是风还是有点大,他们无法继续刚才的赛车跑道了。但是,一会儿的时间,不知道是谁的主意,他们居然慢慢地在搭建一个滑坡,并且尝试利用圆筒从滑坡上面滚下来,并且滑坡还没有倒塌。于是他们又继续在滑坡上增加另一块木板,然后又一次尝试用圆筒滑下来。以此类推,他们玩的十分开心。

原因分析:倪XX在我们班是一个“不突出”的幼儿。为什么说他“不突出”呢?因为他不像特别爱吵闹的那些幼儿一样,吵闹的很有规矩,知道自己有点超出“调皮”的界限了,他就马上安静一会;如果,和同伴一起遇到或者发现了好玩的事情,即使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开心,但是一会儿的时间,就会发现他又在一边变安静了。总而言之,倪XX是一个很有分寸的孩子。在今天的游戏中,他看见其他幼儿成群在一起搭建,但是他并没有加入他们,而是自己创新想办法搭出不同的好玩的东西来。在搭建的过程中,也发现他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会考虑自己搭建的东西是否稳固,然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面对同伴的合作要求,也是欣然答应,并且和同伴合作搭建一个跑道。虽然在搭建中,遇到了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有创意了另一种的玩法,同伴们也是跟着他一起进行搭建。说明他又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是有很大的关联。从家长每日接送孩子的细节中发现:妈妈每天都是和他一起入园,然后相互说“再见”,并不是和孩子还要在教室内再聊一会;在放学的时候,妈妈会主动问“今天在幼儿园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啊?”有可能是家长的自然语言,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同时也会提高孩子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能力。

对策与建议:①倪XX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其实可以在每次游戏的时候,可以让他说说他想要怎么样玩呢?或者是遇到这些玩具,你会怎么办呢?也可以在他玩还一个游戏的时候,请其他幼儿一起来观赏一下他是如何玩的,或者在游戏结束的时候,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不但锻炼了他的语言能力,也让其他幼儿知道原来可以有很多的玩法,不要只局限在一种游戏的玩法上。

②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从生活琐事或者是他近期内的表现,不断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性格,这样在游戏的时候,可以更加去体会该幼儿的表现。

③家庭环境的因素很大,可以告知家长幼儿在园的表现,是否和家里的一样,也可以咨询幼儿在家会经常做什么事情,结合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幼儿。

轩轩在游戏中的表现


游戏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心的来到了游戏室,公交车是这个星期刚投入的游戏,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轩轩这次扮演的是小顾客,游戏开始了,轩轩很快的来乘公交车,急急忙忙的就上车了。公交车的司机恩恩说:“你不可以乘车的,你没有给钱。”说完就要求轩轩下车,轩轩听了,急忙下车,跑到小银行取了钱再次乘车,轩轩上车后,恩恩有问:“你要到哪里去呀?”轩轩愣了一下,一时说不出要到哪儿去。

游戏中的轩轩,游戏开始时就急急忙忙的来乘公交车,说明他对乘公交车的游戏比较感兴趣,第一次乘车时,轩轩没有付钱,被“赶了下来。”第二次他拿着钱去乘车,司机问他要到哪儿去时,他愣在了哪儿,说不出自己要到哪儿去。说明轩轩对乘车这一游戏很感兴趣,但要怎么乘车,要到哪儿去不是很清楚。

游戏中的轩轩喜欢乘车的游戏,但对乘车游戏的一些规则不是很清楚,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

1.结合幼儿的现有的经验,适当的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请家长节假日期间,可以带轩轩乘一次公交车,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小班观察记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创造与发展


一、观察记录:

户外自主游戏的时间,孩子们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然然最终选择了跳绳,他把跳绳伸展开来,哇,这个绳子好长啊,比我还高呢。其他几位小朋友听见了也拿起了跳绳,一起玩起了跳绳的游戏,然然说:“我不太会玩跳绳,你们谁会啊,能教教我嘛,”但是小朋友们没有会的,最终在老师的示范带领下,一步步的尝试跳绳,先是学会抡绳子,知道绳子是从身后往前抡的,然然费劲的抡着绳子,但是不会抬腿跳,后来慢慢的尝试着把绳子先抡过去,双脚再跳。

有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玩啊”,然然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跳绳,只有一根绳子怎么一起玩呢。他先是抖了抖双手里的绳子,高兴地说:“好啊,那我们一起玩吧”,说着,把其中一个手中的绳子交给了小朋友。两人一只手握着绳子的一端,开始使劲的挥舞着手臂。起初,他们只是在一上一下的挥舞着绳子。很快,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绳子在空中飞起来了,他们高兴的笑了。于是他们学会了两个人一起抡绳子玩了好久,乐此不疲。

不一会,然然就被其他玩具——小跨栏吸引住了眼球,他把跳绳放回筐里,走到跨栏旁边。他说:“我在电视里看见过有运动员叔叔是这样跳跨栏的”,他尝试着一步一个跨栏的走过去,慢慢的熟练了之后开始学会小跑起来,玩的不亦乐乎,这时在兴头的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走到玩具筐拿起了跳绳,尝试着在跨栏旁边跳绳跨栏,只见他一只脚跨过跨栏,双手把绳子抡过来,走两步,再把另一只脚跨过跨栏。

有其他几个小朋友看见然然玩的这样开心,也学起了然然的样子玩起了抡绳跳跨栏的游戏。

二、反思与回应:

1.游戏价值:

(1)动作技能得到发展

游戏中,然然利用跳绳的“抡跳”动作以及跨栏的“跨”的动作,锻炼幼儿的大肌肉以及精细动作的发展,抡绳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技能。

(2)交往技能的发展

游戏中然然能认真听取同伴的请求并乐意接受,一起愉快玩耍,提高其交往的兴趣。

(3)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游戏中幼儿从不会玩跳绳到在教师指导下试着练习跳绳动作,慢慢的学会抡绳、跳绳的动作,掌握跳绳的基本技巧。结合跨栏游戏,社会经验得到了丰富与实践,增长自身经验,获得游戏乐趣。

2.教师指导策略:

(1)提供丰富游戏材料,将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幼儿。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使幼儿展开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力,让游戏行为和内容更加丰富,使游戏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情境性。在此后游戏活动中,投放更多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选择与创造组合的机会,进一步放手幼儿,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能力更高层次的发展。

(2)做到持续观察,依据情况介入。

小班幼儿游戏主题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变通性,在幼儿持续游戏的过程中碰到阻碍,引导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动脑思考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指导与介入。在幼儿没有接触跳绳游戏的阶段中,教师适时介入,给予幼儿一定的示范与指导。借此丰富游戏内容,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新的游戏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已升华与创造。

(3)关注后期发展,及时给予幼儿鼓励与认可。

游戏过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鼓励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自主探索的活动意识,使其创造力与表现力向更好水平发展。

3.家园共育:

小班幼儿善于模仿成人的动作与行为,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学会善于观察幼儿日常行为与成长变化,遇到不恰当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给予引导与正确示范。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教师也会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幼儿定期观察,促进幼儿共同进步与健康成长。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 行为纠正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它,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却很少认识到。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这样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形成畏缩、压抑、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个性,他们以攻击性行动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同时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他作出还击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有必要受到指责。他的还击,会使得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获益,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幼儿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消极躲避,就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这当然也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这是幼儿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地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对幼儿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对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使幼儿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还击也并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这不是恶意的告状,而是相当于我们成人间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等。

三、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尹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威廉?门宁格也认为:“竞争性的游戏能为人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只有生气者对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进行一种安全的,没有自疚感的攻击,精神发泄的效应才最明显。从上述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减少攻击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印证的例子。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再如,某学前班的幼儿因父亲是扫垃圾的,在同伴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职业,他就以拳相对,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特意请他的父亲来到班上向小朋友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垃圾的意义,这使得该班幼儿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大家从此都很敬佩这位幼儿的父亲,这样,这位幼儿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攻击性行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击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感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导致攻击性能量的过度积聚,最终会暴发的更为猛烈的攻击性行为。所以说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与每个幼儿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还应允许幼儿大哭或大喊大叫,以减少其消极情绪的能量在他们心中的积聚,进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懦弱和只会逃避问题的性格,最后还可能会发展为害怕上幼儿园,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疾病,这也会给他们本应欢乐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鼓励一部分幼儿的忍让,其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是,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二是,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其关键是他们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

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是,应该尽可能地不让幼儿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片,也不要给幼儿讲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二是,不要对幼儿进行体罚,因为体罚不仅会伤及幼儿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它还会增加幼儿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三是,多为幼儿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四是,当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对之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批评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美]B.Raven和J.Rubin著:《群体心理学》,刘永和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4]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幼儿案例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表现


案例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作为幼儿园教育者我们在努力追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研究表明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但由于自身年龄发展特征,缺乏生活和游戏经验,幼儿在游戏中大都以模仿为主,很少有创新的表现。所以在日常游戏中作为老师,常会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为主,引导幼儿探索各种材料的玩法,从而导致出现教师高控游戏过程或开展高结构的游戏的现象。然而,当我在组织中班幼儿开展自主探索游戏时,却发现了许多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表现。

案例描述

案例一:户外“过小桥”

户外场地上平行摆放着两座“小桥”,我组织幼儿排队一个跟着一个从一座“桥”上通过,再通过另一座“桥”,依次循环反复。当两次循环之后,我就站到一旁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当没有老师的组织后,幼儿的游戏开始发生了变化。有的幼儿开始双脚分开坐在桥面上,然后慢慢地移动。其它的孩子看到之后也学着坐着移动,于是便看到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坐着移动,同时,还发现些孩子开始倒退中往后移动着。几次循环之后,又发现有个别孩子竟然全身趴在桥面上,然后爬着过了桥。孩子们就这样在两座桥上,玩出了不同的花样,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再组织,而幼儿却也很有秩序地一个跟着一个通过“桥”。

案例二:玩橡皮泥

在即将离园前的十分钟内,幼儿已做好离园准备,我发给每位幼儿一份橡皮泥,让他们在玩中等待家长的到来。我并没有规定他们要做什么,只是问了问:“橡皮泥,变变变,可以变成什么呢?搓一搓、团一团、压一压能变什么呢?”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起来,“可以变成球,可以变成饼干,可以变成面条…”说着孩子们便动起来了,有的搓成球,有的搓成长条状,有的搓圆再压扁变成“饼干”。我站在一旁等待孩子们更多的作品,接着一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说:“老师,饺子。”我一看,果然很像饺子,圆圆的饼干对折之后就变成了饺子。我夸了一句:“真是饺子耶,真棒。”其余孩子看了之后又开始捏捏橡皮泥,然后我便听到孩子们说:“老师,看我的牙膏,老师,这是蛇,这些是豆豆……”。最后,我发现孩子们将手里的橡皮泥变成了蛇、面条、饺子、饼干、豆豆以及棒棒糖等等不同的作品。

分析与评价

在以上的两则游戏案例中,我们鲜明地看到幼儿在游戏中也会有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并最终创新出的多种新玩法。为什么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如此的表现?分析这两则游戏,会发现有许多共同点。首先,游戏的材料简单且具有多变性。这两则游戏中使用的材料仅仅只有单一的平衡桥和橡皮泥,相比较于其它类的游戏材料很少。但同时这两种材料的玩法具有多变性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其次,游戏中教师的“干预”少,游戏结构低。在这两则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要求只有常规的提醒,游戏中对于幼儿的规则要求很少,游戏结构较低,这样反而给予幼儿较多的自由探索空间。所以,通过以上两则案例的分析可见,游戏材料的特性和游戏结构的高低以及教师的组织是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创新的重要因素。

幼儿游戏观察记录


祺祺和浩浩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娃娃家,可是不一会儿,却传来了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玩具,这是我的玩具,呜呜呜”只见祺祺两只手紧紧抓住“娃娃”家里的奶瓶的上半部分,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着浩浩哭叫着。而浩浩却拿着奶瓶的下半部分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力的拉扯着。这时候他们两个看到我,;祺祺马上指着浩浩南南说:“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而浩浩只是用眼睛瞟了我一眼,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两个谁也没有放开奶瓶,还是紧紧的抓住自己手里的那一部分奶瓶。于是我就走了过去问祺祺:“你今天扮演的是娃娃家里的谁呀?“祺祺说是妈妈。于是我又问浩浩:“你是娃娃家里的谁呀?”浩浩用眼睛瞟了我一眼说:“爸爸。”听了他们的回答我说:“哦,原来是妈妈和爸爸呀。你们是不是都想给娃娃喂奶?“两人朝我点了一下头。我说:”那你们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什么照顾你们的呢?他们有没有因为要给你们吃饭而抢饭碗呢?他们低头想了一会说:“没有。”我说:“对呀,爸爸妈妈可以一起照顾宝宝,也可以一个人照顾宝宝的时候,另一个人做别的家务的呀。”听我这么一说.浩浩南马上把手松开,对着说“你去拿奶粉吧,我来烧水,等会儿泡奶粉。”说完他就拿起茶壶去烧水了,而祺祺也拿出一瓶奶粉开始往奶瓶里加奶粉。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娃娃家的一家子都坐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时“宝宝”在一旁不停嚷嚷:“爸爸,看电视真没劲,我想出去玩。”“妈妈”在旁边说:“对了,宝宝不要老是看电视,电视看多了眼睛要坏掉了。我们出去玩吧。”“爸爸”在一边犯愁:“到哪去玩啊?哪里有好玩的?”忽然,“爸爸”想到今天小舞台里有表演。“爸爸”对着“妈妈和宝宝”说:“我先去买票,买好了来接你们去看”一会会浩浩回来了对着他们说:“走,我们出发去看戏喽!”这下子他们可乐坏了,抱着娃娃一起出发了。他们三个坐在椅子上看洋洋他们表演,看完后,浩浩又带着他们去小吃店里吃东西。

原因分析:现在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他人协商的意识和经验。因此,互相之间很容易为了某种共同的需求而发生矛盾。在玩游戏还是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而通过这一些小摩擦,孩子们可以学会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这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虽然在这个中间他们发生了冲突,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和平解决是符合《指南》人际交往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同时也符合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在解决问题以后他们两个还能够很好的一起玩游戏,是符合《指南》人际交往中愿意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在娃娃家里这些简单重复的游戏情节难免会对发生倦怠感,因此他们的游戏兴趣会逐渐降低,同伴之间相互协商后可以丰富游戏内容,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和深入。 

对策建议:当我们在孩子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指导解决他们之间的摩擦?

1.老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通过和孩子交流、讨论等让孩子学着自己去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2.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交给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在处理他们之间的摩擦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喜欢《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观察记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正面指导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天早上,瑶瑶的妈妈拿着一盒奶来到幼儿园:“张老师,我们家瑶瑶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她就是不愿喝了这盒奶,她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让瑶瑶把这盒奶喝了吧!”瑶瑶的妈妈一走,我拿着奶来到瑶瑶身边握着她...
    2020-12-04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
    2020-09-19 阅读全文
  •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实录: 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
    2021-05-2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 桌上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围一圈小朋友在观看,不时发出一两声议论。其中一个小朋友跳的明显要快很多,胜券在握。另一个小朋友有些着急了,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连续跳了好几个格,在场的小朋友把这个问题指了出...
    2021-05-05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
    2020-08-04 阅读全文

一天早上,瑶瑶的妈妈拿着一盒奶来到幼儿园:“张老师,我们家瑶瑶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她就是不愿喝了这盒奶,她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让瑶瑶把这盒奶喝了吧!”瑶瑶的妈妈一走,我拿着奶来到瑶瑶身边握着她...

2020-12-04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

2020-09-19 阅读全文

实录: 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

2021-05-20 阅读全文

桌上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围一圈小朋友在观看,不时发出一两声议论。其中一个小朋友跳的明显要快很多,胜券在握。另一个小朋友有些着急了,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连续跳了好几个格,在场的小朋友把这个问题指了出...

2021-05-05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

2020-08-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