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

发布时间:2021-05-05

游戏规则幼儿园。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每阶段教学效果变化记录下来,而教育笔记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育笔记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桌上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围一圈小朋友在观看,不时发出一两声议论。其中一个小朋友跳的明显要快很多,胜券在握。另一个小朋友有些着急了,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连续跳了好几个格,在场的小朋友把这个问题指了出来,这个小朋友理直气壮的回答:“在家妈妈就让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妈妈这么做也是不对的。该小朋友生气地把棋盘掀翻在地,并且说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们的一片混乱。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该幼儿能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规则意识之外,还与家长长期的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任性行为是分不开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家长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过分宠爱,百般迁就,会导致幼儿的骄横无礼,遇事任性而为。同样若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缺乏统一性,全凭自己一时的意念,而不考虑后果,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缺乏一种做事的标准,从而缺乏规则意识。

通过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分析,结合学前期幼儿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规则来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实践证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因此在游戏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来讨论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我们该怎样遵守?以前面的案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小朋友这么做,对吗?我们玩跳棋时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玩跳棋的规则都有哪些?这样,幼儿要想和别人玩游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导孩子们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规则之后,还应对这些规则进行积极强化。幼儿的任性行为,会促使他们对外界的规则特别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规则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师越是强调,违反的次数越多。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表扬能够积极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不仅能对其他幼儿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还有利于所有幼儿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促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让大班幼儿自己定游戏规则


区域游戏开始了,今天彤彤小朋友在选择区域时悄悄走到我身边说:“孙老师,我能不能还去建筑城玩啊?”我问:“你昨天不是已经玩过了吗?”她立即解释道:“是啊,昨天搭的房子还没建好呢?我还想去玩。”看到她期待的眼神,我又问道:“别的区域也很好玩,你不想去玩吗?”她立即摇摇头说:“我只想玩那个。”我只好答应了,她立即高兴地去盖高楼了。游戏一会儿后,琦琦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彤彤又去搭房子了,昨天她已经去过了。”我看看她,说到:“她跟我说了,她很想继续盖房子。所以我就同意了。”琦琦听完有些诧异的表情,然后就走开了。

每次玩区域游戏都是孩子们最爱的游戏,为了让孩子们不在某一个区域长时间玩,而忽视其它区域游戏内容,我们班级教师和孩子约定好了每天去不同的游戏区玩。这样孩子们才能关注到更多的游戏内容。但近来我总是发现有些孩子会选择相同的游戏区,像彤彤这样主动跟老师商量的不多,很多孩子都是悄悄地又去那个游戏区玩了。可能他们以为老师不会发现,存在侥幸心理。孩子们不敢跟老师商量,主要是知道我们约定好的规则是不能重复玩同一个区域。当然这是主要依据教师的意愿制定的游戏规则。当孩子们的需求与规则产生矛盾时,作为教师要反思。反思是否是规则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反思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反思如何在其中取舍。纲要和指南中一直强调教师要尊重幼儿,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要体现幼儿为发展主体。因此,思虑再三之后,我决定和孩子们商量重新制定我们班的区域游戏规则。

区域游戏结束之后,我跟孩子们讨论起来:如果你最近就喜欢搭建游戏,你们能不能每天都选建构区游戏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可以每天都去,这样别的游戏就玩不到了。有的说我的作品没搭好不可以多玩两天吗?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语中,我发现大班幼儿对待事情已有自己的思考,能积极把自己想表达的说出来。最后,我引导孩子们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决定到底能不能连续玩的问题。最终大部分幼儿决定可以连续玩,于是我们的规则就有了新改变。通过这次游戏规则的新调整,我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思索与表达,作为教师一定要支持与肯定孩子们的成长。

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领域:健康

观察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行为表现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户外操场

观察者:***

今天我班在进行健康活动《我为红军送粮食》活动中。轮到高晨宇小朋友走“独木桥”时(平衡木)时,一只脚总会为保持身体平衡而踩到地面,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还是未能成功,高晨宇很沮丧地说“老师我学不会”,“宝贝,老师相信你可以的,你已经进步很多了”这时高晨宇看看我又看看平衡木,低下头不说话,还是不愿在去尝试,“你看啊,刚开始你的脚一下就踩到地面上了,现在你都能保持好长时间才踩一次,你已经很棒了,在坚持练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坚持就是胜利,高晨宇加油”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高晨宇加油,高晨宇加油……”小朋友们也齐声喊到,高晨宇踌躇再三最终还是走到平衡木处练习起来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高晨宇小朋友终于成功走完了“独木桥”,他开心地笑了。

观察分析:

小宇小朋友是一个较为腼腆的孩子,在尝试走“独木桥”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尝试比较勇敢的孩子。在前几次的尝试活动中凸显了小宇动作协调性稍有欠缺,当经过多次尝试未能成功,他自信心受到了抨击,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小朋友们加油打气热烈环境,让他自己再次产生了坚持走过平衡木的信心。在孩子慢慢练习中最终得以成功。

指导对策:

1、小宇是一个动作协调性稍差的孩子,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传递正确的动作要领让孩子观察学习,同时提供适宜的锻炼环境促进他动作协调性发展。

2、教师尝试有针对性地对小宇实施挫折教育,正面引导幼儿明白:人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3、提倡家长和老师同时对幼儿多点耐心,多鼓励,为他加油打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正确引导幼儿。

让幼儿养成遵守游戏规则


银行门口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炀炀和静静开着车来到了自动取款机前,炀炀把银行卡放进了自动取款机,旁边的静静催着他说:“快按密码,快点。”炀炀对静静说:“我还没有领好钱,你等会。”说完就不慌不忙的按起来密码,取好钱以后,炀炀准备要走的时候,静静在大声叫到:“炀炀,你的银行卡没拿。”炀炀一听,赶紧回去取银行卡。

当银行里没有工作人员的时候,孩子们知道自己需要的钱都是在自动取款机中去领取的,在进行取款的时候,炀炀知道去取款机中取钱要输密码,对于用银行卡领钱这个游戏情节,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但是在取完钱以后,他去忘记了要把自己的银行卡带走,辛亏后面的静静及时的提醒了他,避免了他遗失银行卡。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将生活中和父母去自动取款机领钱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水平比起小班来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从银行没有人工作人员到今天的自动取款机,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当游戏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们能联系生活实际,想出了新的游戏材料——自动取款机。怎样利用这个自动取款机去缓解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确这个自动取款机的使用方法,其次是要让幼儿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 行为纠正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它,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却很少认识到。那么,幼儿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哪些积极意义呢?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如,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良的情绪长期滞留在心中,这样的孩子一般就不会形成畏缩、压抑、懦弱、逆来顺受的不良个性,他们以攻击性行动来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采用攻击性行动,比强行压抑内心的不满,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幼儿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2.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同时对他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他作出还击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反应,我觉得没有必要受到指责。他的还击,会使得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获益,进而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幼儿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消极躲避,就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这当然也不利于主动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遭到攻击而奋起还击,这是幼儿在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这比逆来顺受,消极地躲避别人的攻击,更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对幼儿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认真区分谁是主动攻击者,谁是还击者,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绝对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使幼儿学会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还击也并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言警告、或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这不是恶意的告状,而是相当于我们成人间以法律的形式处理纠纷,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等。

三、心理学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主张,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弗洛尹德认为,在人们受到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因而便产生暴力行为,或者以精神疾病的状态显现出来。威廉?门宁格也认为:“竞争性的游戏能为人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只有生气者对于使自己受到挫折的人或物进行一种安全的,没有自疚感的攻击,精神发泄的效应才最明显。从上述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减少攻击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的挫折。

上述原理,在幼儿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印证的例子。比如,经常被班里的老师和同伴忽视的某幼儿,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注,有一天他可能会突然暴发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又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一展自己的能耐,也可能会突然暴发攻击性行为,如,愚弄和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或动物──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受挫折后的一种反应。再如,某学前班的幼儿因父亲是扫垃圾的,在同伴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伴一提及他爸爸的职业,他就以拳相对,而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特意请他的父亲来到班上向小朋友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特别介绍了垃圾的意义,这使得该班幼儿获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大家从此都很敬佩这位幼儿的父亲,这样,这位幼儿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攻击性行为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根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该做的是:一是,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幼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宜过高,因为过高的期望只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增加其攻击性行为,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不适当的限制和控制,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进而减少其内心压力,减少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二是,努力为他们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感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导致攻击性能量的过度积聚,最终会暴发的更为猛烈的攻击性行为。所以说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宣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消耗能量的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与每个幼儿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还应允许幼儿大哭或大喊大叫,以减少其消极情绪的能量在他们心中的积聚,进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其与周围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过程获得的,其中他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幼儿攻击另一个幼儿,抢他的东西,被欺负者哭着躲开,攻击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负者的退缩谦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又如,性情温顺的幼儿,在一般生活情境中,往往被动地甚至忍辱负重地承受着富有攻击性的游戏伙伴的各种非礼待遇,并成为其发泄的对象或牺牲品,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当这些幼儿遭遇到攻击性强的幼儿的非礼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如果这些反抗意外地获得成功而使他们自己的尊严得到维护,那么,这种偶然的但却成功了的反抗经验,不仅增加了这些幼儿以自卫性的反攻击来应对非礼遭遇的倾向,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在未遭受非礼的情况下主动地对别人施以非礼或攻击。

相反,如果攻击者在首次采取攻击性行为时就被还击者击败──不但没有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受到被攻击方的痛击;或者那些被攻击的幼儿在试图进行反抗的过程中却失败了,那么,这两类主动攻击的幼儿都不可能从中获得攻击性行为。前者的攻击性行为会由此而明显地减少,或者此后他们在采取攻击性行动之前一般都要三思而行,而不敢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攻击。而后者则可能继续保持着对攻击性幼儿的顺从和对攻击性幼儿各种形式的非礼与攻击的忍受。因此,对于那些幼儿在遭受攻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味忍让、消极躲避等消极应对行为,我们老师也不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否则,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形成懦弱和只会逃避问题的性格,最后还可能会发展为害怕上幼儿园,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疾病,这也会给他们本应欢乐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另外,鼓励一部分幼儿的忍让,其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一是,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不管他是主动攻击者,还是被动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二是,对于被攻击后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其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其关键是他们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

据上述原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是,应该尽可能地不让幼儿看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片,也不要给幼儿讲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二是,不要对幼儿进行体罚,因为体罚不仅会伤及幼儿的身心,而且它本身就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它还会增加幼儿的心理挫折感,因此。它往往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三是,多为幼儿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四是,当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应对之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批评教育,以教育他本人及其同伴。

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纠正工作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美]B.Raven和J.Rubin著:《群体心理学》,刘永和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4]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幼教笔记:游戏规则的制定


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能够在孩子选取了“这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能够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

例如:玩“瓶瓶罐罐总动员”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玩的方法,有的能够一个一个套在一齐,幼儿能够把它们一个搭起来等不同玩法。”透过实践,孩子们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取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取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主角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用心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教育随笔:应对任性


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能力。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纲要》中也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而且在交往中普遍表现出独生子女所具有的自私、孤僻、固执和冷漠等不良现象。所以本学期我就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和同伴一起完成一副作品,你们要合作完成。伞的名字叫“友好伞”,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能友好的合作完成伞的绘画。最后我们要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欣赏,评选出最漂亮的“友好伞”。”

张浩宇、姚则亦、张一珊为一组开始作画。

姚则亦:“张浩宇你画这一块,姗姗你画这一块,我画这一块。张浩宇:“我不想画那一块,我想和姗姗一起画这块。

姚则亦听完,急了:“不行,老师没说让两个人画一块。我说你画哪块就画哪块。”

张浩宇:“那老师也没说不能两个人一起画。”

姚则亦听完狠狠的瞪了张浩宇一眼。

分析:

孩子的任性与霸道是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说一不二是比较典型的现象。孩子的心中认为爸爸、妈妈都听我的,那其他人就必须听我的,这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他们会把这种意识带到幼儿园,认为就是我说了算。案例中的幼儿,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一是因为家长对她过分宠爱有关,另一方面的原因还在于教师之前的教育只注重了讲道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这种任性、霸道的“公主病”总是没有根除。

措施:

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到姚则亦身边说:“姚则亦,这个地方不要画绿色,换个颜色。”只见她愣住了,迟疑了一下,换了颜色。又过了一会,我又说:“姚则亦,不要跟张浩宇画在一起,分开画,你画你的。”很明显,姚则亦很不高兴,不情愿的走到另一边开始画画。又过了一会,我指着她画的花朵说:“你这个花朵不要用红色了,你看都这么多红色了,换换!”这次姚则亦反驳了:“我觉得红色好看。”“不行,我让你换你就得换。”听完我的话,姚则亦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得出来姚则亦很生气,同时她也很不想换颜色。做的这里我觉得我的“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的方法已经收到效果了,于是我蹲下来问:“姚则亦,朱老师这样跟你说话,这样让你做不愿意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觉?”

“我心里很难受,很生气,不想理你了。”“嗯,那你知不知道,你刚才就是这样跟张浩宇说话的,你还不让他跟姗姗一起画画,他刚才的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你们画的这个伞就不能叫“友好伞”,因为你们不友好。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好好跟小朋友说话。”“好好跟小朋友说话,不能命令小朋友这样那样,想想你刚才的感受。懂了吗?”“嗯”随后,姚则亦高兴地跟张浩宇、姗姗一起完成了作品“友好伞”。

反思:

任性是每个孩童时期都会有的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到任性带来的总总“坏处”,大多数孩子还是会渐渐改变的。

孩子通过这次经历而有所转变,重要的原因就是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虽然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提倡,但是感受与体验深入了孩子的内心深处,让她能有所触动并印象深刻,从而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幼儿不论什么教育绝不能放在理论上、口头上,应从实际生活中的点滴抓起,而随机教育或是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教育则更为有效,尤其关键的是若能触动心灵,让孩子自发、自愿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跟同伴交往。

抢椅子——孩子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大班)


自由活动时,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抢椅子”游戏,我有点好奇,于是细细观察。看到玩游戏的孩子手里都有一张小卡片,小椅子有序地摆放成一圈,跟老师放的一样整齐,不同的是中间还放着一张小椅子,晨晨坐在中间拍着手(原来是代替音乐),孩子们听着拍手声沿着椅子一圈走起来,只见晨晨把小手放在膝盖上叫停,孩子们立刻停下来抢椅子,没坐到椅子的孩子被淘汰,然后孩子们搬掉一张椅子游戏继续进行着。等到晨晨再次叫停的时候,这时童童和涛涛同时坐到一张椅子上。我想,这下孩子们碰到难题了,只见童童和涛涛在“石头剪子布”,结果童童赢了,涛涛被淘汰,游戏继续进行着……看着孩子们一轮游戏结束,最后的胜利者高兴地举起手叫起来:“我赢啦!”孩子们玩游戏的热情感染了我,同时也觉得他们是如此地遵守游戏规则。我说:“老师也来参加你们的游戏,好吗?”孩子们拍手叫好。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都过来想参加游戏,于是我提议:“请小朋友们安静地坐好,让玩游戏的孩子们介绍游戏规则。”晨晨忙说:“我来告诉你们游戏的规则。”大家拍手表示同意。晨晨说:“参加游戏的一共十个小朋友,每人发一张小卡片,其中一个人是指挥的,坐在中间拍手,九个小朋友抢椅子,指挥的人叫停,开始抢椅子,没有抢到椅子的,就是输了,搬掉一张椅子再开始游戏,如果有两个小朋友一起坐到椅子,就要‘石头剪子布’,赢的人继续玩游戏。”我问大家:“你们同意这样的游戏规则吗?”大家齐声说:“同意!”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游戏了。

听了孩子们制定的游戏规则,看着孩子们有序地游戏,不由地想到实幼教师经验100条之84条所说的:“对于大班的孩子,有些游戏的规则、活动的常规,不妨让他们自己来商量、确定,要知道他们也是很有主见的。而且,由他们自己确立的制度更容易被采纳和遵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了。”

教育随笔:巧解幼儿冲突


教育随笔:巧解幼儿冲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学习中。幼儿之间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由于不良的同伴关系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及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巧妙采用各种方法正确地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隔岸观火”法

【方法要点】对于一些不亟待解决的冲突,教师可以静观其变,让幼儿自行解决冲突,但要密切关注冲突发展状况,以防幼儿因无法自行解决冲突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案例呈现】在一次区角游戏时,朵朵突然在表演区里大哭起来。由于没有孩子来找我“告状”,我便走到相邻的搭建区。一边假装看其他孩子玩积木,一边悄悄地观望表演区内事态的发展。只见晴晴不断地对朵朵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让你摔倒的。”另两个孩子则将晴晴拉到一边说:“不用管她,谁让她来抢绸子的。”“就是,你不来抢就不会摔倒的,都是你自己的错。”晴晴为自己辩解,“我不是故意的,你在我后面,我怎么知道你要来抢我的绸子。”“你还乱串区,是你的不对。”在几名孩子轮番“理论”下。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小,最后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看你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想玩,接下来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晴晴等几名孩子同意了朵朵的要求。

【案例分析】幼儿往往能以自己的方式化解大部分冲突,他们处理冲突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上述案例中,晴晴等几名幼儿通过给朵朵讲道理——抢绸子、乱串区,让朵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化解了冲突,最终大家一起玩。因此,在冲突发生时教师切记不可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介入冲突,这不仅会剥夺幼儿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而且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授之以渔”法

【方法要点】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从而逐渐提高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案例呈现】正当孩子们分工搭建“胶州湾小区”时,文文和洋洋突然扭扯在一起。文文说:“我是设计师,谁让你乱搭的?”洋洋说:“我们一起建楼,我也可以搭。”强强喊:“你们不要打了,有事找‘评议员’评理去。”于是文文和洋洋相互拉扯着来到“评议角”。值班的“评议员”让他们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请了“见证人”做了证明后,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评判”。

【案例分析】幼儿冲突防不胜防、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由教师解决,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降低或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教会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比如,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评议角”,让幼儿轮流当“评议员”以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到“评议角”里请“评议员”来解决冲突。“评议员”面对不同的冲突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从而学会和掌握解决各种冲突的本领。

3.“声东击西”法

【方法要点】在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化解冲突。

【案例呈现】在玩沙区里,丽丽、坤坤、辉辉等几名孩子因争抢沙漏而请我主持公道。我对情绪激烈的丽丽和坤坤说:“你们不是喜欢玩‘寻宝’游戏吗?看,婕婕、青青她们已经寻了好多宝了,你们要不要和老师一起加入他们去!寻宝’呢?”丽丽和坤坤犹豫了一下,就和我一起去玩“寻宝”游戏了。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我没有直接针对幼儿冲突进行处理,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能激发起幼儿兴趣的“寻宝”游戏来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轻松地化解了冲突。此种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自然,如果太生硬便会有敷衍幼儿的嫌疑,不仅不会奏效,反而会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4.“自然后果”法

【方法要点】通过让幼儿体验因冲突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教师引导幼儿学会主动规避冲突和化解冲突。

【案例呈现】在大家正准备开始音乐表演活动时,慧慧和月月却因争抢“指挥棒”而发生了冲突。慧慧攥着“指挥棒”的一端说:“这是我先拿到的,我当小指挥。”月月紧握着另一端说:“上次你已经当过指挥了,这次该我了!”由于她俩互不相让,致使表演时间被耽误了许久,招来其他同伴的抱怨。同时,根据班规,她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再具有竞选“小指挥”的资格。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幼儿之间因不互相谦让而耽误了表演的时间。她俩不仅谁都没有当成“小指挥”,而且还受到了班规的处罚。对于此类冲突,教师大可不必直接干预,可先让幼儿自己体验到冲突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让幼儿懂得“轮流玩,不争抢”等道理,并学会主动规避冲突和化解冲突。

教育笔记《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戏规则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矫治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
    2021-06-07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
    2020-09-19 阅读全文
  •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游戏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固然,我们不能违背与否认“规则游戏是幼儿在学前中...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让大班幼儿自己定游戏规则 区域游戏开始了,今天彤彤小朋友在选择区域时悄悄走到我身边说:“孙老师,我能不能还去建筑城玩啊?”我问:“你昨天不是已经玩过了吗?”她立即解释道:“是啊,昨天搭的房子还没建好呢?我还想去玩。”看到她期待...
    2021-05-05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
    2020-05-22 阅读全文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

2021-06-07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

2020-09-19 阅读全文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游戏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固然,我们不能违背与否认“规则游戏是幼儿在学前中...

2019-12-19 阅读全文

区域游戏开始了,今天彤彤小朋友在选择区域时悄悄走到我身边说:“孙老师,我能不能还去建筑城玩啊?”我问:“你昨天不是已经玩过了吗?”她立即解释道:“是啊,昨天搭的房子还没建好呢?我还想去玩。”看到她期待...

2021-05-05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

2020-05-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