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要让宝宝看负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2

宝宝入园。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不要让宝宝看负面新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现在电视上的节目非常多,但是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宝宝看的。电视中每天都会报道一些负面新闻,比方说杀人、抢劫、恐怖袭击、天灾人祸、赌博、吸毒、涉黄等等。宝宝看到这些负面新闻的话,容易情绪不安,可能会对他的心里健康产生影响。

一、负面新闻对孩子的影响wWw.YjS21.Com

一方面,负面新闻会让孩子觉得非常不安。原因在于很多的新闻会报道一些恐怖事件,因为孩子现在还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看到这类新闻会感到害怕、紧张,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另一方面,负面新闻中罪犯的很多言语都是过激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能力却很高。如果经常看这些负面新闻,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这对孩子自身、他人以及社会都是不利的。

二、孩子情绪不安怎么办

如果孩子看完这类报道后出现情绪不安的状况,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安抚宝宝,同时正确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尽快忘记这类事件。不然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交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另外,如果孩子害怕某些事物,爸爸妈妈千万不能用这类事物来威胁和恐吓孩子,防止孩子的个性变得懦弱恐惧。

还有,如果孩子观看后确实情绪波动很大,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去看一些美好的东西,让孩子放松心情,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安静下来了。

三、孩子看负面新闻注意事项

爸爸妈妈不要刻意不让孩子看负面新闻,这样做的话,反而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恐慌。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和孩子讲解相应的内容。平时爸爸妈妈要多陪着孩子看电视,遇到负面新闻或者不适宜孩子观看的情节画面,爸爸妈妈要多加引导,这样一来的话就能够开拓孩子视野、放大孩子知识面。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园共育:孩子看电视 请筛选掉负面新闻


平常吃饭的时候,家长喜欢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了解一天内都发生了什么,而孩子此时也会煞有兴趣的一起看。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有些新闻不适合孩子看,比如一些负面消息。孩子长时间看这些,很容易造成他们出现情绪不安的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负面新闻对孩子有何影响

1.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及大人,在看到负面消息时,会内心会很紧张很害怕,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出现惊吓的情况,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2.影响孩子身心成长

有些电视放的节目里面的人所作所为所想都是非常偏激的。孩子在看到之后,虽然没有办法辨别是非对错,但模仿能力却非常强,如果经常观看这些节目,孩子会模仿,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长大之后会给他人、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孩子情绪不安该怎么应对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看完节目之后情绪变得不安时,应及时安抚孩子,正确引导并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留下阴暗的一面。否则会对其以后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发现孩子非常恐惧时,家长不可威胁和恐吓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懦弱,丧失自我保护能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家长在发现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时,可以分散其注意力,让孩子多看美好的东西,让他听听音乐或是一些欢快的节目,让孩子放松心情,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稳定很多。

三、看负面新闻的注意事项

孩子在看到负面消息时,家长千万别刻意回避,这样做反而会加深孩子内心恐慌,加剧他们的紧张感。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感,跟孩子说说新闻讲述的内容。

平时别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如果你没有事情,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节目。当看到不好的消息时,家长可以引导教育,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孩子看到负面新闻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回避。有时候家长回避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情绪变得更差。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上爬。他们认为宝宝只要学会站着学会走路就足够了,至于爬行,其实无所谓。到底这样的观念正确吗?

相关专家称,爬行虽然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爬行可促进宝宝骨骼发育

在爬行的时候宝宝会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开地面,用自己的手脚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对于宝宝的骨骼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爬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如果宝宝一直躺着,那么他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就会比较小,等到宝宝能够坐着、趴着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听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等到宝宝学会爬行以后,宝宝能够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就能够激发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宝宝能够根据声音做转头、抬头的动作,还会开始看远处的物体,也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

3.爬行可促进宝宝协调性发展

宝宝在爬行,尤其是在拿东西的时候,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地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乐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前庭平衡的发育,提高宝宝面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高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4.爬行可培养宝宝自信心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宝宝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学习经验都可以让宝宝更具有好奇心,让宝宝在成长的道路上乐于探索,同时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可以提高宝宝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如何帮宝宝学爬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爬行呢?

1.让宝宝多趴趴

爬行需要宝宝胳膊、腿、手、脚、颈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宝宝保持趴着的姿势能够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为以后爬行打下基础。

2.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借助这个力量宝宝就会慢慢往前爬。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没有什么力气,爸爸妈妈最好是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妈妈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慢慢地能够把胸部、腹部悬空,并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孩子就可以一个人爬行了。

3.给宝宝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宝宝爬行的时候给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铺上地垫,接着在地垫上放一个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爬过去拿,在宝宝慢慢会爬了以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试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变方向爬、转身爬等。

总之,爬行对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爸爸妈妈平时最好是能够多多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不过在宝宝爬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宝宝,避免宝宝受伤。

不要让孩子开着灯睡觉


不要让孩子开着灯睡觉

有许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特别怕黑,从小喜欢开灯睡觉,虽然是那些不是很亮的夜灯或小灯。如果不开灯的话,孩子很可能就是无法入睡,甚至是立马哭闹。严重的,孩子看见四周黑漆漆的,就会吓得大声尖叫。

当家长问孩子原因时,孩子往往说是看不到爸爸妈妈而害怕。于是,不少父母就心疼孩子,为了能让孩子早一点睡觉,不少家长就“顺应”孩子的要求,采取开着一个小灯的方式,让孩子在弱光下睡眠。好一点的父母,会在孩子熟睡以后,把等关闭。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生长是有较大影响的,孩子养成习惯以后,未来会有许多问题的。参见《案例分析:由睡眠情况决定孩子几点睡觉》。

从生理的角度看,开着灯睡觉肯定是有损害的。这不仅是开灯睡觉刺激眼睛和大脑,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使孩子每次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深度也会变浅,而且很容易惊醒,最终导致注意力不精中和记忆力下降。长期在灯光下睡眠的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眼部网状激活系统,对孩子的视力发育不利,会成倍增加患近视的几率。

亮着灯睡觉,会改变人们昼行夜伏的自然生活规律,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新陈代谢,阻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比如,因为睡眠不良,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某些研究还说,人在睡觉时开灯会抑制人体褪黑色素的分泌,使心跳速度加快得不到休息,导致人体容易疲劳而使免疫功能降低。由于本人对此没有研究,就不妄加评论了。

当然,如果孩子要求开着灯睡觉,家长断然拒绝也是不恰当的。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例如睡觉要开灯,或害怕某个东西时,父母最好先暂时答应孩子的要求,然后去挖掘孩子为什么会害怕。父母只有真正找到问题表象后面的根本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才能“由内到外”的进行矫正。需要知道的,有些孩子问题表现后面,可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睡觉晚的原因和解决技巧》。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怕黑?

第一,父母自己就害怕黑暗,为了安全可能自己睡觉都需要夜灯。每个家长也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如果自己在小时候就害怕黑暗,就会在自己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怕黑是理所应当的,而解决的方法就是点灯睡觉。于是,孩子从父母的行为和对待黑暗的态度上,在示范和“灌输”下,也会认为黑暗是很可怕的。参见《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第二,在婴儿阶段,家长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喜欢点灯睡觉。特别是对哺乳期的孩子,很多妈妈为了夜里起来喂奶方便,以及生怕压倒孩子,往往想一睁眼就看到孩子。这样,当孩子由于饥饿、排泄等原因而哭泣时,父母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响应。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开灯睡觉的习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甚至是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

第三,父母以为孩子怕黑。实际上,在孩子出生以前,是在一个黑暗、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孩子的第一声哭泣,也是第一次感知明亮、低温的外界环境,从而产生了恐惧。所以,理论上孩子是不应该怕黑的。孩子后来养成对黑暗的恐怖,大多是社会化习得的产物,和父母的教养有极大的关系。

第四,在婴幼儿阶段,父母曾经吓唬过孩子。例如,家长给孩子讲有关鬼、神的故事,或利用这些经常在黑暗中出没的故事人物来吓唬孩子,以要求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把对妖魔鬼怪的恐惧和黑暗联结起来,认为只要有黑暗就是可怕的。久而久之,孩子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期望家长陪伴,或不敢关灯睡觉,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参见《教养坏习惯:故意吓唬孩子》。

第五,孩子对黑暗的恐惧,源自其亲身体验。由于婴幼儿的认知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区分现实和想象,如果恰巧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东西,或曾经做过可怕的恶梦,若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解决,也会造成对黑暗的恐惧。于是,孩子就会认为开着灯就是安全的,而一关灯那怕是一些影子都会引起联想。

第六,害怕黑暗,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这些孩子而言,害怕黑暗还不如说害怕父母离开,或生怕看不到熟悉的环境,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多陪伴一会。所以,想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是补足孩子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家长可在睡前多和孩子玩相对安静的游戏,或讲一些温馨的故事,避免毫无“征兆”或忽视孩子情绪就离开。参见《孩子的分离焦虑及其应对手段》。

如果孩子已经“沾染”开灯睡觉的习惯,那怎么解决?为此,我提供一些小技巧,大家在找到具体害怕原因后,可以适当选用。

技巧一:睡前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比如,睡前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或在洗漱后给孩子全身按摩,或听比较温和的故事等。父母离开一定要打招呼时,让孩子带着愉悦的心情入睡,孩子情绪不好就暂不离开。对某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或比较害怕黑暗和独处的,父母可以承诺一直陪伴到孩子入睡,使孩子更加放松,也容易入睡。

技巧二:在孩子睡觉的房间加装灯光调光器,逐渐降低光强,让孩子慢慢适应。但家长需要注意让灯和床之间保持一段距离,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最好是孩子可以看到折射的光。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的房门打开一道缝,或直接采取过道中的灯。一般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会比较适应弱光,最后可以做到关灯睡觉。

技巧三:改变孩子的认知,要给孩子多讲一点正面的东西,放弃给孩子讲鬼怪之类的故事,同时也不在生活中用这些事物来吓唬孩子。另外,不建议为了纠正孩子的认识,说那些鬼怪并不存在,因为在小孩子的认知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解释反而引起“冲突”,更难摆脱对黑暗的恐惧。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什么都有用。参见《案例分析:幼儿信不信童话顺其自然》。

技巧四:当遇到孩子半夜醒来,或出现哭泣,不要马上开灯。此时家长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轻语,比什么都管用。如果孩子是做恶梦而惊醒,家长追问孩子情节,重复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此时多说“妈妈在”是比较合适的。假设孩子非要开灯,就给适当的弱光让孩子眼睛适应。否则,强光的刺激会加剧孩子的不适,加重负面情绪。参见《孩子发脾气的通用处理技巧》。

家长需要知道的,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纠正孩子开灯睡觉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着急和贪功,且目标需要一点点地完成。但最关键的是要在尊重、认同和接纳孩子的基础上,需要耐心地坚持再坚持,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绝不是几天或几周就可以完成的。当然,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请教于专业人士,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校正。(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

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我曾经认识一位相当值得信任、很诚恳的人,她开了一门儿童行为的课程。有一次在某个场合,她告诉我,她学得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不是孩子顽皮,孩子是好孩子,他不过做了一件顽皮的事。”

父母一旦告诉孩子,他们顽皮、自私、懒惰、肥胖、愚蠢、粗鲁、好管闲事、粗心大意等等,你就是给孩子贴标签。如果他们认同这种标签(他们为什么不信呢——我们训练孩子要相信父母的话),他们的行为也会如此反应。他们会认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懒惰。”或者,“我有什么好在乎的,反正他们认定我顽皮捣蛋。”当然这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但是如果父母替儿女贴标签,他们会照这样去做。

父母应该做的是,谴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你可以告诉孩子:“那样做是自私的行为。”或者,“强行进入别人房间的行为很粗鲁。”这样的做法不是针对个人,而只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意见。如果你现在觉得很想大喊:“可是他真的很懒惰!”我不会说你错了。我只是要告诉你,父母绝对、绝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种话,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这样说,以免万一话又传回儿女耳中。

不过正面的标签就截然不同了。只要这些标签是正面的(不要给孩子压力去做他办不到的事),他们能够鼓励孩子,表现出与此名副其实的行为——思虑周密、事事谨慎、勇敢等等。

甚且,其实父母有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正面的标签,在孩子行为即将脱轨时,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看见你行为这么粗鲁,还真是让我吓一跳,因为我一直都认定你是个特别有礼貌的人。”这让孩子觉得安心,父母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正面看法,所以要做个“有礼貌”的人,孩子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不要让孩子厌倦学英语


老师们曾经发现许多父母的做法有可能使孩子厌倦学习英语。下面举例三个,提醒在家里教孩子学英语的父母们注意了。

(1)不停地追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

有些父母会习惯性问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宝贝,今天在幼儿园里都学了些什么,告诉妈妈?”或者觉得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就要问:“宝宝,英语里苹果怎么说呀?”孩子却经常结结巴巴地看着爸爸妈妈无法回答。于是妈妈爸爸急了,一遍遍追问:“都学一个月了,还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你到底天天去那里干什么呀?”

不论孩子学到了不会讲,还是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真的学到很多,家长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益处,对接下来的学习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孩子需要鼓励,学东西也需要一个反刍过程,不一定学了立即就会用。家长不要心急。

(2)“检查功课”方法不对

不久前,一位父亲找到我,一脸怨色地说:“我问孩子英语中‘黄色’怎么讲,他像傻子似的不知道,真担心你们老师是怎么进行教学的!”

我听了以后,把孩子叫了过来,并拿来一盒蜡笔,对孩子讲:“Plesegivemetheyellowone。”孩子就把黄色的蜡笔拿出来了,然后我又拿出一支红色的蜡笔问孩子:“Whatcolouristhis?”孩子很熟练地告诉我:“Red。”这位父亲见状后非常开心,拍着孩子的头夸奖他,然后向我抱歉。

幼儿园老师教孩子学英语总是会创造出特定的语言情境,孩子在环境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学习。年轻的父母们如果不太了解这种情境式教学,就会按照大人惯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去进行教学,并对孩子进行“考试”了。如果觉得孩子学了很多,但是表现不出来,不一定是孩子资质不好或不用功,父母们也许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检查功课的方法不对。

(3)不要一味看重学习结果

希望父母们对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少评价,多支持;轻结果,重过程”。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启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项老师家长压下来的枯燥任务。

家长更不要把自己“望子成龙”的心愿转成压力给孩子,而是要多多地留心孩子学习的反应,分析孩子的学习困难;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学英语怎么没有学好,而是要给孩子一个语言环境的支持。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昨天晚上带孩子去广场玩,**去玩滑轮了,我带着乐乐坐在一边休息,这个时候也有两个人带着小宝宝来休息。一个看起来跟乐乐差不多大,一个估计有八九个月了。因为都是带着小孩,所以很快我们就聊了起来,小的那个只是比乐乐小五天,而另一个奶奶带的那个我以为有八九个月大的却只是刚好五个月。

你们会说我为何猜想五个月大的孩子会有八九个月呢?其实孩子看起来没有那么大,但是因为他坐的是那种编织的推车,只能坐着,不能躺。俗话说:七坐八爬九站,孩子要七个月才能坐起来,就算早也早不了一个月,所以我才想孩子虽然看起来小,可能只是长个比较晚吧。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根本就是没有到年龄就让家人给强迫着坐进去了。孩子因为推车只有那么一点点地方,虽然不会摔跤,但是腰部却是弯着的,整个人趴在车子的边沿。

我问孩子的奶奶,怎么给孩子坐这样的车子啊,这个奶奶回答,这个车子方便啊,又轻巧,而且孩子不能乱动,不怕他摔跤。原来是这样啊。我告诉孩子的奶奶,这样只是不可以的,虽然现在是方便了,可是孩子根本就坐不起来,强制性的让他坐起来这样非常容易伤到孩子的脊椎,到时候长大了就麻烦了。而且还是出门玩,一出来至少都是一两个小时,孩子多受罪啊。孩子的奶奶很惊讶,说:还会这样啊,我不知道呢,我就觉得方便才给孩子坐,我看很多人都给孩子坐这个车子呢。我说:那得等到孩子的年龄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啊,孩子根本就不会坐就让他一直坐着得多累啊。等到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坐了,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坐平躺的车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或者躺累了就抱一会让孩子翻翻身,活动活动。如只是图方便给孩子坐不适合他的车子到时候孩子的身体受不了,非常容易让孩子身子受到伤害的。孩子奶奶听了后说以后给孩子换个车子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别人给孩子买这个或者那个,或者是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用某一样东西,可能会想我也要要给自己家的孩子买,可是却不去想这样东西是不是适合我家的孩子呢?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并不是每样东西都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给孩子越多的东西就越好,给孩子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不要让孩子精神的饥饿


我们在肚子饿的时候,饥饿感就会出现,这是“物质饥饿”,人类还有另一种饥饿——精神饥饿。宝宝有精神饥饿吗?有的!宝宝出生后随着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不仅身体在长大,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如果宝宝有“精神饥饿”,会累及他们的体格与智力发育。

1、心理饥饿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尤其是母亲之爱。当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的微笑时,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声来“要挟”,要求妈妈为他敞开怀抱。如果需要搂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哭声就会嘎然而止,脸色随之“由阴转晴”甚至“彩霞满天”。

对此,美国一位婴儿心理学家解释道: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胸对胸接触,宝宝不适的心境立即得到母爱的最佳抚慰而趋于平静,心理饥饿便得以满足。研究人员观察到,出生后30分钟内即被母亲搂抱的孩子,以后比其他婴儿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养也更顺利些。

不难明白,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怀抱称得上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维生素”,对他们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平时多抱抱孩子是“喂养”宝宝心理饥饿的最佳精神食粮。2、皮肤饥饿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的猴子实验显示,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

皮肤饥饿有什么危害呢?临床医生发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肌肤之亲。据外刊报道,欧美等国的儿童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结果。

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与孩子接触,如一边用手抚摩其头、背、颈、前臂、手掌等部位,一边讲故事、欣赏音乐、看电视,此乃促进儿童发育的又一窍门。

3、感觉饥饿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宝宝走出家门,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天地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高兴与激动,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咿呀作声,两只小手不停地挥动。奥妙何在?原来大自然的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的“感官饥饿”。不仅如此,这些良性刺激又可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传入大脑,使脑发育获得更多的直接与间接的“能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不妨借此“大做文章”,如在小床或摇篮前摆一只鱼缸、吊一只鸟笼、或悬挂彩色画片、或抱婴儿到室外直接观赏大自然,让小宝宝的视、听感官“吃”饱“喝”足,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感觉饥饿,又能健脑益智,可谓一举两得的美事。4、语言饥饿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串哭声到喃喃学语,直至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期间只不过一、二年光阴。时间之短充分反映出小生命语言发育的迅猛以及表达个体户的强烈。他们简直是在争分夺秒地观察、模仿、学习。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即时语言信息的迫切需要。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受试者禁锢在一间房子里,餐餐供给美味佳肴,但不能做任何事,不能与外界接触,也不许与人通话,结果这些人只坚持了短短3天,第4天便像逃犯似地逃出了实验室。这个试验证明了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任何年龄的人都离不开,故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地与宝宝对话。科学家强调,在宝宝体格与智力发育的过程中,母亲的话语几乎与母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不要让孩子太听你的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您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您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您没有成功,人们就说您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您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您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创造。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要让宝宝看负面新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孩子看电视 请筛选掉负面新闻 平常吃饭的时候,家长喜欢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了解一天内都发生了什么,而孩子此时也会煞有兴趣的一起看。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有些新闻不适合孩子看,比如一些负面消息。孩子长时间看这些,很容易造成他们出现情绪不...
    2020-03-26 阅读全文
  •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
    2020-12-19 阅读全文
  • 不要让孩子变笨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
    2020-11-04 阅读全文
  •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
    2020-06-08 阅读全文
  • 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
    2021-10-15 阅读全文

平常吃饭的时候,家长喜欢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了解一天内都发生了什么,而孩子此时也会煞有兴趣的一起看。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有些新闻不适合孩子看,比如一些负面消息。孩子长时间看这些,很容易造成他们出现情绪不...

2020-03-26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

2020-12-19 阅读全文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

2020-11-04 阅读全文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

2020-06-08 阅读全文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

2021-10-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