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发布时间:2020-12-19

宝宝班教育笔记。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上爬。他们认为宝宝只要学会站着学会走路就足够了,至于爬行,其实无所谓。到底这样的观念正确吗?

相关专家称,爬行虽然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爬行可促进宝宝骨骼发育

在爬行的时候宝宝会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开地面,用自己的手脚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对于宝宝的骨骼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爬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如果宝宝一直躺着,那么他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就会比较小,等到宝宝能够坐着、趴着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听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等到宝宝学会爬行以后,宝宝能够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就能够激发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宝宝能够根据声音做转头、抬头的动作,还会开始看远处的物体,也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

3.爬行可促进宝宝协调性发展

宝宝在爬行,尤其是在拿东西的时候,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地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乐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前庭平衡的发育,提高宝宝面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高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4.爬行可培养宝宝自信心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宝宝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学习经验都可以让宝宝更具有好奇心,让宝宝在成长的道路上乐于探索,同时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可以提高宝宝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如何帮宝宝学爬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爬行呢?

1.让宝宝多趴趴

爬行需要宝宝胳膊、腿、手、脚、颈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宝宝保持趴着的姿势能够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为以后爬行打下基础。

2.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借助这个力量宝宝就会慢慢往前爬。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没有什么力气,爸爸妈妈最好是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妈妈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慢慢地能够把胸部、腹部悬空,并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孩子就可以一个人爬行了。

3.给宝宝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宝宝爬行的时候给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铺上地垫,接着在地垫上放一个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爬过去拿,在宝宝慢慢会爬了以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试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变方向爬、转身爬等。

总之,爬行对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爸爸妈妈平时最好是能够多多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不过在宝宝爬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宝宝,避免宝宝受伤。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心,应当使学生学会爱——这在今天已经近乎于常识。对于这个常识,我们找不出值得怀疑的任何理由,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爱心的世界注定会成为霍布斯所说的“丛林世界”,成为冷漠、凶残的“狼的天下”。因此,培育学生的爱心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首要主题,也是一个永恒主题。

然而,教育只要使学生学会爱就够了吗?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只要有了爱的教育便可实现了吗?

我以为,只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很难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社会现实反复告诫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大量的丑恶、邪恶与罪恶,仅仅凭借爱还不足以扫除丑恶、铲除邪恶、阻止罪恶,不足以从根本上防止人为悲剧与社会困境的不断发生,因而也就不足以催生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

也就是说,爱的作用其实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无边无际,而是有它的限度。爱虽然可以赋予贫困者、受难者及受害者以巨大的力量,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帮助以及生活的勇气,却不能构成对于那些贪得无厌者、巧取豪夺者、昧心剥削者、肆意欺压者以及滥杀无辜者的巨大威慑力量,甚至基本没有威慑力量。换句话来说,爱可以扬善,却难以止恶。

于是,我们便可看到迥然相异的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爱心行为层出不穷,任何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加入到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尤其是当大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出现时,更是如此。其时其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的场景,时时让人感动。但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却并未因这些爱心行为而减少与减弱,这些行径甚至呈现出数量有增无减、严重程度愈演愈烈之势。相信这是我们大家很不情愿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严峻事实。

毫无疑问,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对贫困者、受难者、受害者予以真切的同情、关怀及帮助,而且需要对贪婪、欺压、施暴之类危害他人及公众利益的丑陋行径予以坚决的谴责、阻止及惩罚。如果说前者——也就是同情、关怀及帮助——必须诉诸于“爱”的话,那么,后者——也就是谴责、阻止及惩罚——则不得不仰仗于“恨”。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同一件事情”便是建设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没有足够的“爱”,这世界便会缺少温情、缺少温暖、缺少温馨,弱者便难以生存。而没有必要的“恨”,这世界便会缺少愤激、缺少愤慨、缺少愤怒,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便会肆无忌惮,且这些行径对弱者造成的伤害远非“爱”的同情、关怀及帮助所可消解。

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这样的“恨”,难道不是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所必需的吗?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借用一下周恩来1963年3月6日给雷锋的题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当下中国教育的一项有张力的任务,即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学生学会“憎爱分明”。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使学生学会一点“恨”的话,如果我们的未来一代将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熟视无睹、毫无愤恨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依然不会形成对于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的巨大威慑力量,这些行径便依然会肆无忌惮、愈演愈烈。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套用一下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句式来提一个问题。当年梁济向梁漱溟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使学生学会爱的同时、也学会一点‘恨’的话,这个世界会好吗?”(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说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你说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家长被警察带走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请家长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绪激动不能自持的时候,动手打孩子。这样的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这种打法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大孩子小,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持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不良的习惯,你上去打他吗?不是你不想,是你潜意识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也可以这么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那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都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妈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转眼又忘,接着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仔细想想,现在可能打都打错了!

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其实这两种打有本质区别。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打孩子,很少因为孩子“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遭到家长的“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当代,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这些德行的问题很少有家长打孩子,而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这些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孩子做人“凸”出来,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很严,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想好了这个问题再打,其实打孩子,什时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不要片面理解早期教育


《不要片面理解早期教育》

赵忠心

据报道,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北京市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的结果显示,不少家长把背诗、数数、读书、识字当作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的惟一手段,随之而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的孩子19个月了,能背儿歌和古诗,也能数到20,运动能力也不错,但就是不识数。做为母亲,我不知道以后如何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我的女儿一岁多,总是不太爱看书,特别淘气,她看一会儿书就扔到一边。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她安心读书。”

“我的孩子已经3岁了,教他数数时,他数到30以后就开始乱数,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女儿一岁九个月,我每天教她一首诗或一首儿歌。教她念诗时,她总是心不在焉玩自己的,自顾自的重复几遍。她的语言发展是否正常?我们的方法是否得当?”

“我家宝宝两岁半,原来很喜欢看书,经常自己翻看《婴儿画报》,还要求我们给他翻书讲故事。但是,最近他不像原来那么喜欢看书了,这是怎么回事?他是不是没耐性?”

看到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深感很多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智力开发有许多的误解。

3岁以前孩子的家长提出这些问题,很带有普遍性。而且,越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内容的就越多;相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反而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越趋于平和,没有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

早期教育同样也要坚持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智力培养和发展。

3岁以前的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应放在动作、语言和增加感性知识方面。

动作的发展可以通过玩一些能拍、拉、摇的玩具和婴儿体操来训练;同时,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使孩子逐步掌握要领和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语言训练,主要靠与孩子说话、交流,多给他们刺激,让他们吸收、储备词汇。与孩子一起看书、读书、讲故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家长要用通俗的、孩子能听得懂的话给孩子讲述书的内容,使孩子从中获得愉悦,培养读书的兴趣。

多带孩子到户外、到大自然界和社会上,观察、了解动物、植物和社会生活各种事物的名目、性能;与人多交往,以丰富见识,积累感性知识,为以后上学打下基础。

而背诗、数数、识字、读书,对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都属于生吞活剥、机械记忆,对幼儿智力发展意义不大。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还不还手?这种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发生过,我认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拆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第二该不该还手?怎样还手?

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在这首先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没错,错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错在先,先激怒到了别人,从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冷静下来,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个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说话,先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听完整件事情经过,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被打,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然无法和孩子沟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问清楚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了。觉得很多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律师”家长,而不是“法官”家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想法,这样才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导他能用正确的处理接下的问题。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的容易一点。但是会对孩子说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终是不对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但是后来还是成为被打的,就要引导她将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先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而后看她的处理方式。我一开始不会先给孩子答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会听听她的想法,或许她的想法会更好,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重在引导。最后还手,还是不还手,肯定孩子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单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负,这个情况相对要注意了,现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会留下点阴影,或多或少对将来社交沟通上会有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复孩子的心理顾虑,提起孩子勇气很总要,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当防卫”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是可以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的。

最终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学校老师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长虽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还手,但是可以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暴力只是一种最坏的方式。还是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更多的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家园共育《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班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
    2021-08-18 阅读全文
  • 教育叙事:要不要谦让 教育叙事: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
    2021-05-08 阅读全文
  • 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
    2021-04-03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
    2020-08-18 阅读全文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

2021-08-18 阅读全文

教育叙事: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

2021-05-08 阅读全文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

2021-04-03 阅读全文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

2021-06-01 阅读全文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

2020-08-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