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图书、小沙发、玩具熊,孩子选择什么
发布时间:2021-05-21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幼儿园选择准备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婴幼儿兴趣的产生很重要。而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角,对于激发婴幼儿的阅读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布置我们小小班阅读角的时候,我根据班上宝宝的年龄特点,在活动角里面除了投放各种各样的小图书之外,还放置了两个小沙发;三个颜色各异的靠垫和小熊、唐老鸭以及袋鼠妈妈和宝宝的毛绒玩具。整个阅读角的环境在我看来,就如同家中的小书房一样温馨,可爱。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我没有想到的。
场景一:
最先进入阅读角的是阳阳和泓泓,当他俩进入阅读角的时候,并没有象我想象中的那样,一人拿一本书,然后坐在小沙发上,翻翻看看讲讲。而是随手抱起放在小沙发上的玩具小熊和唐老鸭,一人坐一个小沙发,脸上露出了非常满足的神情。
随后,龄龄和奇奇也进入了阅读角。同样,他俩的注意力也在那两个小沙发上面。龄龄走到阳阳的面前,一屁股坐了下来,并使劲得往沙发里面挤。阳阳不舒服了,只见她一边往外推龄龄,一边拚命地叫:“老师,老师,你看她呀!”
另一边的奇奇和泓泓也在为小沙发而谈论着。奇奇说:“我也要坐。”泓泓说:“等我坐好了你再坐。”“你好了吗?”奇奇等不及了。“还没有呀。”泓泓还是坐在上面不动。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真是纳闷,在阅读角里应该占主要地位的图书,在孩子们的眼里根本不屑一顾,而原本是辅助品的沙发和玩具却成了他们的最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问题应该还是出在阅读角的环境创设以及材料的提供上,看来我所选择提供的图书,孩子们不喜欢看。
场景二:
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园,教室里的多数活动角都相继出现了孩子们的身影。当我环视一下的时候,发现阅读角里显得冷清了些。
过了一会儿,阅读角里出现了慧慧的身影,只见她站在挂在墙上的一排大小图书面前,看了一下,然后从上面取下一本大图书,随后坐在小沙发上翻看了起来。当慧慧一连将4页的图书翻了一遍后,就站起身,将图书放回了原处,并离开了阅读角。
接下来,阅读角里又有皓皓进入过。同样,他也选择了大图书,翻了几下后,也离开了。
这时,我想如果我进入阅读角,会不会有孩子跟来呢?于是,我就走了进去,坐在了小沙发上面。“董老师,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清清第一个跟进来,有些不解地问我。“我来看书讲故事呀。”“董老师,你给我讲故事好吗?”“好呀,讲哪一本书呢?”清清拿了一本书递给我,一看,也是一本大图书。于是,我就翻开图书,给他讲了起来。就在这时,孩子们接二连三地进来了,他们围在我的身边,听我讲图书画面上的内容,我问他们一些问题,他们也很乐意的回答。图书讲完了。孩子们又拿来一本,还要我讲。
可是后来,当我为了指导别的区角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有的也跟着离开了,有的虽然留下又翻看了我刚才讲过的图书,但过了一会儿也离开了。
对于以上的种种的情况,我进行了反思,发觉小小班的孩子由于尚缺乏阅读能力,所以对图书中所描画地陌生的故事无法理会,所以为小小班孩子提供的图书要有所区别。
于是,我就对阅读角进行了调整,首先,我使阅读角成为娃娃家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出来,这样更体验生活化。其次,我将图书分解成一张一张的画面,再由上而下的进行排列悬挂在小吊床的两边,这样孩子们可以一边摇摇小吊床,一边看看图片上的故事。当然这些图书都是页数少,画面较大,形象鲜明、单一,色彩鲜艳、单纯的图书。另外,我在墙面上添置了一辆长长的火车造型,并将近期所开展过的阅读内容一页一页的展示在其中,以儿童化的形式将图书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便于他们看看讲讲,复习巩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父母如何为孩子选择图书
1、选择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有关的书
如表现自已周围的人、物体、环境、生活里的各种活动的书,孩子在书里能看见,在生活中能有所体验的事,容易更深刻的印象。
2、选插图线条清晰的书,避免背景的干扰
因为孩子看书主要是读插图,如果图中有不必要的点缀,反而会混淆孩子的视听,复杂的不等于丰富,单纯也不等于简陋。用适当的图,表达出了适当的意思,就是好插图。
3、坚固耐看
幼儿的图书最好经得起翻阅。所以装订质量也要十分注意。当然,家庭用书以平装书更适宜,价钱也较便宜。
4、使用清楚而自然的说话方法
不要以为孩子喜欢大人学他们说话,他们自已说:“孩子怕怕”,是受了语言和思维的限制。并不表示他们不喜欢你说:“孩子心是很害怕”。
5、故事有趣味性
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游戏,游戏中固然有学习,也必然充满趣味,问题在于我们在选择书时,要注意那种有趣的书。
6、提供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书是被人看的,它影响看书人的想法,所以书和人是互动的,有些书里的内容要求读书人要参与进去回答问题、和书里人的对话。孩子读这样的书,兴趣一定会更高。
选择触摸和抓握玩具
新生儿的手是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状,他还不会抓住玩具,手的动作也只是将手放进嘴里吸吮,以后就是将手放在眼前细看,到3个月时可将两手握在一起放在眼前玩。此时手还不能主动张开,但家长也要有意识地放一些带有细柄的玩具在他手中,如花铃棒、拨浪鼓、塑料捏响玩具等。刚开始可先用玩具去轻轻地触碰小儿手的第一、二指关节,让他感觉不同的物体。待小儿的手完全展开后,将玩具柄放入孩子手中,使之握紧再慢慢抽出。也可以等小儿抓住玩具后,大人可握住小儿的手,帮其摇出响声,同时讲“摇!摇!”以引起婴儿视听的关注。除了让小儿触摸和抓握带柄的玩具外,大人可以把自己的拇指或食指放进其手心,小儿碰到手指就会无意识的抓住,一会儿便放开。大人还可以把铅笔杆、水果糖或其它光滑的小玩具放进他手心,让其抓住。除了上面这些训练方法外,还可用小儿的手去触碰某些物体,如吃奶时把小儿的手放在母亲乳房上或脸上,让他触摸。抱着小儿时前方放一些玩具,让他去触碰,以帮助他进行早期的感知活动。训练一段时间后他就会主动地抓握玩具。
这个年龄选择带柄易于抓握能发出响声的玩具比较适宜,如摇棒、哗铃棒、小摇铃、各种环状玩具等,装有珠子和小铃的玩具一定要结实,以防脱落后被小儿误食引起窒息
案例:让孩子自己选择
案例描述: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大多人选择区域活动。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看书下棋,有的玩积木,有的画画涂色等,活动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活动了。于是照例轻轻地摇起了铃鼓,示意大家整理。许多孩子们听见铃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整理得快的幼儿就排队等候出发,整理得慢的正在加快速度。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似乎并不在乎铃声的指示,全然不顾周围的同伴一个个走进队伍,他们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我冲着那几个孩子命令道:“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说完还用严厉的眼神注视那几个孩子。只见他们拽着手中的物品极不情愿放回,一副很不心甘的样子。我有点生气,走过去,看见一个孩子正在为一幅图画上色,上了大半还剩下一点点;另两个孩子的手里还拽着游戏棋的筛子,可想棋还没有下完。难怪他们不愿意整理,原来还想继续他们的游戏,不舍得离开。
案例分析:
如果我在这时候强制中断他们没有完成的活动,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心情会不会因此不悦?以后对该活动还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呢?孩子的要求合理吗?规则是为自己方便,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当设定的班级活动常规和幼儿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该服从规定还是满足幼儿需要呢?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活动空间,为幼儿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在适合幼儿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样想来我顿时明白,规则的执行是教师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使幼儿园的常规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并不是“是”和“不是”,“可以”“不可以“的简单判断。
案例措施:
我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对画画的孩子说:“老师给你两个选择,一先下去和大家共同游戏,等回儿上来时再完成作品;或者先完成作品后再下去游戏,那时候可能晨间游戏的时间就短了。老师更希望你和大家一起下去游戏。”孩子思量了一下,就说:“那先下去吧,等会儿再来。”他的表情还是挺满意自己的选择。我又对下棋的孩子说:“你们把没有下完的棋谱保存着,等晨间活动完了再继续行吗?如果一直下棋,你们就失去了晨间游戏时间。”两个孩子相互看了看点头示意,脸上的阴云立即散去了。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高兴。
案例反思: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管理,老师在处理众多教学问题中,务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提出具有民主的、公平的、指示性的建议,帮助孩子能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命令。依靠威严和压迫达到次序井然的教学,只会使孩子每天感到压抑,缺乏活动的生机,埋没了每个孩子活泼机智的品质。常规只是辅助管理的一个手段,而管理的核心是人和人宽容、尊重、互敬后达到的共同满足和提高。对待幼儿也需要像对待成人一样,给予思考、判断的权利。
案例: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玩具
家访实录:
利用假期,我们走访了一些幼儿的家庭,几乎每一家都堆放着许多孩子玩的玩具,而这些高档玩具往往在孩子的摆弄下“缺胳膊少腿”。而家长似乎对此也习以为常了,家庭经济条件好了,玩具坏了就再买,以致孩子从小到大,家中购买的玩具多的数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被娇宠惯了,越来越缺乏爱护玩具,珍惜玩具的意识。
但在走进宇宇小朋友的家中时,我却看到了另一幕:他爸爸正在用包装带给孩子扎兔子灯,而堆放一旁的大部分都是家长与孩子共同用瓶瓶罐罐,纸盒等日常生活材料制作的自制玩具。对此我非常感兴趣,并向家长询问,经与家长交谈了解到:以前宇宇父母也为他购买过许多玩具,但每一次买回后不要几天就会被弄坏,一旦孩子兴趣所至,随后便丢弃一旁。经济收入并不高的父母为此总会心疼不已,甚至常常对他发出最后通碟“要是搞坏了,下次可就不给买了!”。后来真的减少了购买次数,现成的玩具少了,宇宇就拿家中的瓶瓶罐罐来玩,而且他玩的花样还不少,有时搭楼房玩,有时当小车开,兴致很高。看见他那么乐于其中,所以父母就常把那些不用的可乐罐,盒子拿给他,有空还和他一起用这些材料做些玩具玩,如可乐罐火车,纸盒机器人等都是爸爸和宇宇一起做的玩具。前一阵子宇宇迷上了飞机,爸爸就和他一起用硬纸板做了一架战斗机,这让宇宇高兴了几天,天天拿着自制的飞机玩,因为知道制作的不易,所以他玩的时候还十分的小心,怕弄坏了。元宵节快到了,爸爸又在为他做兔子灯了,一旁的宇宇在高兴之余还不停地夸爸爸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实录分析: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爱玩具的天性,就不间断的为孩子买各种高档玩具,而孩子的玩具买了就被弄坏,玩了就腻,家长一次次的破费,换来的却是孩子对玩具的不珍惜,不爱护!而家长买玩具的想法也是纯粹依个人好恶而定,让孩子“玩”玩具来打发时间,至于真正让孩子在玩中求快乐、求发展,恐怕是这些做家长的所忽视的。其实,孩子从生下来开始,每一点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大脑一次新的印记。因而,很多成年人不以为然的风景,在孩子眼里往往构成了新鲜事物。例如,孩子爱踩地上的水坑,爱掏野外的泥沙……成人眼前的一种客观事物,在孩子眼里也许就变成了一百种概念,充满了联想与多变。
因此,我觉得宇宇父母的这一做法是很值得提倡和推崇。不要认为用一些五花八门的瓶罐纸盒来当孩子的玩具就是寒酸。其实,这些低级材料反而更能引发孩子的玩性,更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父母应将儿童周围的一切环境和材料视为儿童成长的备用品,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哪怕只是一只可乐罐,一个纸巾盒,或是一副简单的画,只要有心去“挖掘”,其“价值”会远远超过任何高档的玩具,并使孩子乐有所得。如与孩子一起叠可乐罐头发展动作平衡能力,用卫生纸内芯当望远镜来引发孩子的探究欲望,用随处可见的包装盒画面认识各种事物以开拓孩子的认知视野等等,这些在生活中随时碰到的机会和随处可见的材料往往能带给孩子无尽的乐趣,也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案例: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首先感受玩具的颜色,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玩具颜色的不同,同时建立红色和绿色的颜色概念.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并为幼儿初步学习分类的活动打下了一个伏笔.
第三环节: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加深对于颜色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语言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边说边进行操作
1.师“:我们来和玩具做个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
(1)提问:你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玩具?
(2)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和自己玩具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自己的篮子里
2、认识颜色标记,按标记分类
师“:这儿有两种颜色卡片,请小朋友给你的玩具找朋友吧!想一想,该找哪一种颜色的卡片做朋友呢?
师“: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我们喊一喊它的名字!
红绿标记说:我这儿是红绿玩具的家,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
3、检察幼儿活动,集体纠正。
师“是什么标记,这个颜色的玩具住在哪里,请你送它回家吧!”
活动小结:小朋友都把玩具送回了家,它们很高兴。你们手上的标记也想找朋友,我们到外面去给它找朋友吧。
幼:我拿的是红色的.
幼:我拿的是绿色的片片.
我拿的是红色的雪花插片.
幼:我找到了红色的太阳花.
我找到了红色的积木.
幼:我要找红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要找绿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也要找绿卡片做朋友..
幼::拿的是红色的卡片
我拿的是绿色的卡片.
幼:我要送红色的玩具回家
我要送绿色的玩具回家.
幼:红色的玩具.
红色的玩具在这里.
红玩具我送你回家.
幼:绿色的玩具.
绿色的玩具在这里.
绿玩具我送你回家.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并有讲述操作过程的兴趣.能认识颜色标记,并学习按颜色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对教室周围环境中颜色的感知,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在游戏送玩具回家的过程中理解颜色标记的简单问题。但我觉的这个活动不仅局限在一节课当中,在辅导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开展此项活动,加深幼儿对于这个活动的巩固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