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中班幼儿同伴团体个案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11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镜头一: ( 中班的积木建构区,男孩李晨与两男孩、一女孩组成一组,进行积木搭建。 )

李晨选择用积木搭建城堡。当他开始搭建的时候,其他三名孩子并没有与他一起合作,而是站着或者坐在他的周围看他搭积木。当一名孩子主动与正在搭积木的李晨交谈时,李晨立刻斥责道:“别惹我发火啊,听到没有,闭嘴 ! ”当男一名孩子插话时,李晨马上恶狠狠地对他吼道:“你废话多了啊,告诉你,再有两次我就把你开除,听到没有 ! ’’而当女孩碰到李晨搭建的积木时,李晨又暴躁地对她说道:“你怎么尽给我添乱呢 ? 你也不听话了吗 ? ”整个区角活动中,真正搭建积木的只有李晨一入,其他三入都是旁观者,他们偶尔的插话或者参与也被李晨车则或制止。

镜头二: ( 幼儿园小操场,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上,孩子们正在进行再现动画片《奥特曼》中情景的游戏。 )

李晨大声叫道:“胜利队队员集合,立即集合 ! ”四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拥了过来。“立定 ! 我让你们解冻,你们才能解冻 ! ”所有“队员”听了李晨的话都站在原地不敢动。李晨将手中的圆环玩具扔到地上说“这里着火了”,然后边大声叫“火越烧越大”、“整个世界都着火了”,边用双手做夸张的动作表示一会儿又说“现在解冻”。说完,他立即冲向其他孩子,说“卡、卡、卡”,用手在每两个孩子中间的地方劈砍。“队员们”惊声尖叫地散开跑,边跑变喊:“队长来了,队长来了……快跑快跑 ! ”李晨就在后面追,但是并不去抓他们。整个游戏活动在追逐中持续……

镜头三: ( 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围坐一圈谈话分享,“胜利队队员”全部紧挨着坐在一起。 )

集体谈话的过程中,李晨被老师叫去吃药,李晨立即对身边的队员小宝说:“帮我看着座位 ! ”小宝十分迅速地把一只手掌放到李晨的座位处。整个活动过程中李晨都没有回来,但小宝的手一直没有从其座位上拿开过,直至活动结束。

近日,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名为“胜利队”的中班幼儿小团体。当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 同伴团体 的雏形产生于小学低年级,在学龄中期达到稳定状态,因而小学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在幼儿期,儿童虽然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偏好,但是由于其团体常模和价值调节往往是外加的,而且形成的群体基本不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被认为“尚未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①然而,胜利队的出现似乎与目前对幼儿同伴团体的普遍认识存在差异,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笔者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利队内部的同伴交往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孩子的交往模式表现为以下两个突出的方面。

经常性的共同游戏。在同伴群体形成的研究中,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 (MSherfet a1 , 1961) 进行的经典研究,“交往、共同的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其中,共同的活动是群体得以形成、维持的根本因素和主要特征。在两个半日活动的观察过程中,胜利队的小成员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基本都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他们在来园后会有自己的集合活动,在区角活动中也选择呆在同一个区角进行游戏。由于“胜利队”的名称和“队长”的头衔均来自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胜利队的小成员们也都是《奥特曼》的忠实观众,因此我们注意到,胜利队成员的很多集体游戏都与《奥特曼》中的故事情节有关,包括对动画片情节的再现,而多数游戏活动均由队长李晨发起和组织,例如情景二中我们看到的“拯救着火的世界” 的游戏。

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胜利队成员的各种行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中都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的行为模式以相互之间的模仿为基础。然而有趣的是,几乎每一次一致行为的发起者。即其他队员的模仿对象,都是队长李晨。通常这种模仿是自发的,只要团体的追随者中有一人发现了队长做出新的行为改变,他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现有行为,进行模仿,而其他队员在他的带动下表现出跟随举动。例如,音乐课上老师所采用的伴奏音乐与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题曲类似,旋律具有日本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队长李展发现了这一点,便双腿盘坐,双手合十,随着音乐节奏点头。班里的其他幼儿此时都在注意着老师,倾听老师的指导。而坐在李展对面的小宝发现了队长的新动作。立即做出了相同的动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分散在圈内不同位置的队员都变成了一休打坐的样子。

同伴团体 (peer groups) 又称同伴群体或同辈群体,指因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及活动,处于相近年龄和发展水平的群体。③通常认为,当两个以上的儿童一起共同活动,形成共同的目标、行为规则。团体中出现层级性的组织和结构以确定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时,同伴团体就基本形成。④而据笔者的观察和对教师、幼儿的访谈,这个在中班年龄段出现的胜利队,无论在结构构成,还是孩子们的交往模式上,都俨然是一个基本成形的同伴小团体了。

成因

胜利队这个中班幼儿同伴团体的形成原因师多方面的。队长李晨具有突出的个人能力和强烈的好胜心,言语和行为特点也反映出其性格的特别之处。李晨所表现出来的超过其他队员的游戏能力以及自身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优势,符合了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的需要,因而顺利成为胜利队中的领导者。那些在体力、能力等方面甘拜下风的儿童,为了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和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便心甘情愿地担当起追随者角色,比如胜利队中的王诚、王宽、贾远三名幼儿。至于胜利队的另一类成员小宝、郭琪,他们的体力、智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在同龄幼儿中都算发育较好,性格也较活泼。尽管他们也喜欢奥特曼,自身能力也不错,但他们却无力组织团队,模仿奥特曼展开角色游戏。而班里已有一个以李晨为首的小团队,同时李晨也喜欢奥特曼。于是.共同的目的使得他们愿意跟随李晨。然而,无论胜利队中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具有怎样的特征,胜利队的小成员之间的交往存在着明显的“支配——服从”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体现在团体的沟通结构和权威结构中。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幼儿李晨的组织和发起,根据我们对胜利队其他团体成员的观察,他们不太可能为团体组织共同的游戏活动。因此,李晨的存在和他个人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身体动作发展能力、攻击倾向与内在的控制欲是胜利队这个同伴团体在学前期就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建议

同伴团体的形成,无乎在学龄期还是青少年期,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同伴团体的存在为儿童提供直接交往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其中拥有亲密交往和相互模仿的对象,他们习得和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交往加速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然而,如果同伴团体的行为规则存在错误导向,那对儿童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同伴团体为儿童的言行提供了一个参考群体和反馈机制,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从而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最后,由于儿童保持了与团体相一致的言行,受到团体的肯定和认同。这种感觉强化了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满足了马斯洛提出的个体归属的需要和获得自尊的需要。可见,同伴团体对儿童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作用直接决定了对其进行引导和促进的必要性。

那么。面对“胜利队”这样的幼儿同伴团体,教师们又应当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呢 ?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从观念层面上。教师对现已形成的胜利队不应该采取忽视和放任的态度。而应重视这种在学前期就提前形成的同伴团体,关注它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动态,积极引导。同时,教育者更应认识到同伴团体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教育促进,充分发展其正向特征,逐步消除负向特征。再则,教育者可以尝试利用幼儿同伴团体在合作上的已有条件,积极促成团体内部成员的分工协调和合作学习,将幼儿同伴团体引向更具有教育性的幼儿共同体。

针对胜利队这样的小团体,教育实践者可以考虑以下引导措施:其一,提供新的任务类型。引导胜利队建立新的兴趣。目前,胜利队队员的主要活动是依照动画片《奥特曼》的剧情内容进行角色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较为单一,且对幼儿而言有些许暴力倾向。教师可以为胜利队发掘新的游戏内容,提供新的任务类型,转移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健康、丰富的兴趣面。其二,影响胜利队的内部分工,适时打破胜利队内部专制型的权力结构。

有研究表明,在儿童小团体内部,受领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不从中受益。而胜利队在活动时,所有队员都以队长李晨为核心,配合李晨完成任务,队员间无更多交往与合作。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高级合作类型的游戏形式。促进胜利队各成员社会能力的发展。

同伴团体,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对幼儿同伴团体的关注却并不多。随着幼儿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育提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扩大,同伴团体的形成年龄也许有所提前。而这其中的机制如何.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幼儿园案例分析:同伴冲突


同伴冲突

观察目的:正确了解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引导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

观察实录: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张煜沈小朋友都会频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张煜沈其实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也很乐意与他们一起玩,每次教学活动他也能积极参与,表现自己,但是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也总是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分析与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多关注他,与他交谈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团结,要互相谦让,有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张煜沈的绘画比较有创意,在美术活动时,我有意拿着他的画向小朋友展示,进行表扬。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

幼儿园小班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入园第一个月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分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不合群,家人因心疼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去。入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很强,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

片段一:第一周

事件:入园的前几天,嘟嘟情绪相当低落,虽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号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任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座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勉强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于肯回座位坐下。

片段二:第二周

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虽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自言自语“嘟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每天都是老师喂嘟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嘟有些羡慕别人,所以才会自言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嘟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于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段三:第三周

事件:已经玩过了好几次滑梯了,可嘟嘟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去试试。嘟嘟摇摇头不肯去。第二天又玩滑梯,嘟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手舞足蹈,却不敢上去。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其实,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该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抓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去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嘟抱上滑梯,嘟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片段四:第四周

事件:这些天,嘟嘟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于融入了集体之中。午睡了,老师到处找嘟嘟,原来嘟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评析:

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嘟变化很大,已经能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首先,老师采取尊重他的意愿的方式,允许他不入座、不午睡,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些方法排除了嘟嘟对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给予他安全感。其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采取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嘟嘟克服了胆怯心理,树立“我不怕,我能行、我喜欢”的想法,大胆参与集体活动,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中心”,树立了自信心。

幼儿园案例分析:全班幼儿


全班幼儿

观察资料: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又向往日一样三三两两的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到大部分孩子都来了后,我说:"小朋友,我们准备走圈圈了"同时,录音机里放了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只见孩子们很快的到了走线的开始处我走在了前面,一开始,还听到了后面有孩子们推挤或说话的声音,很快,就很有序的跟在了后面构成了一个圈,我们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时而左跑,时而右跑,时而向中集中,时而变回圆圈孩子们开心极了。之后,我们进行谈话活动,这天我们的题目是开心的事我先说了起来,之后让孩子们挨着坐的顺序起来说,观察了这天分享愉快经验后,我让孩子们互相找朋友拥抱,但有个要求,多找几次,多和同伴们拥抱,而且还要说:"我喜欢你"孩子们很快的与同伴拥抱起来,一开始,有的小朋友还很小声的说,但很快的就大方起来许多孩子在拥抱同伴的同时也主动与我拥抱,连平时经常挨批评的唐一还一次又一次的主动过来与我拥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耳边轻轻说:"杨老师,我喜欢你"这是些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观察反思:

作为老师,我们要乐于观察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老是以一种老眼光看待孩子的表此刻每一天,我都看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他们每一天都在成长,都在进步在这天的活动中,每一个说的孩子都那么认真,主动的说,没有往时的吵闹,每一个听的孩子也都那么专注,就连平时老是喜欢抢玩的唐一都学着尊重同伴,虽然想玩,但还是默默的站在后面看着等待,这难道不值得我为他的表现鼓掌喝彩么!这给了孩子们一个表达爱的机会,向同伴、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爱。

相关推荐

  • 幼儿园案例分析:同伴冲突 同伴冲突 观察目的:正确了解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引导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 观察实录: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张煜沈小朋友都会频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
    2021-05-2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小班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入园第一个月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分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
    2021-06-08 阅读全文
  • 小班幼儿个案分析 一、观察对象: 幼儿姓名:天天 性别:男 年龄:3岁 幼儿表现:天天是小班的孩子,看起来聪明可爱,感觉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可是他妈妈却告诉我,天天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话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
    2021-06-10 阅读全文
  •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情况: 徐嘉赫小朋友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小王子,自控能力较弱,不但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影响,而且还会去影响别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有头没尾,进入建构区的他在拼搭中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最后的整理中活动中...
    2021-06-19 阅读全文
  • 幼儿园案例分析:全班幼儿 全班幼儿 观察资料: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又向往日一样三三两两的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到大部分孩子都来了后,我说:"小朋友,我们准备走圈圈了"同时,录音机里放了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只见孩子们很快的到了走线...
    2021-05-10 阅读全文

同伴冲突 观察目的:正确了解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引导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 观察实录: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张煜沈小朋友都会频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小朋友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

2021-05-21 阅读全文

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入园第一个月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分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

2021-06-08 阅读全文

一、观察对象: 幼儿姓名:天天 性别:男 年龄:3岁 幼儿表现:天天是小班的孩子,看起来聪明可爱,感觉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可是他妈妈却告诉我,天天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话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

2021-06-10 阅读全文

幼儿情况: 徐嘉赫小朋友是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小王子,自控能力较弱,不但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影响,而且还会去影响别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有头没尾,进入建构区的他在拼搭中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最后的整理中活动中...

2021-06-19 阅读全文

全班幼儿 观察资料: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又向往日一样三三两两的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到大部分孩子都来了后,我说:"小朋友,我们准备走圈圈了"同时,录音机里放了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只见孩子们很快的到了走线...

2021-05-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