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慎用手中的权力

发布时间:2021-05-05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可是,我们的幼师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慎用手中的权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我园进行了一次综合维修。装修后的活动室焕然一新,原来固定在活动室四周的玩具架被可以灵活挪动的崭新的玩具架所代替。

看到这些灵巧、轻便的玩具架和桌椅,有些老师建议改变我园因为一室多用、室内面积较小而造成的幼儿排排坐的布局。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拥护。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班级都在积极进行研究和尝试,只有一个班始终没动。看到这种情况,两个主任都亲自到这个班上了解情况。当问道她们为什么还不调整时,两个主班老师沉默不语,只有保育员老师着急地说:“把孩子的桌椅都放到活动区里,玩具架挡住了老师的视线,老师看不到孩子。这样一来,常规非乱不可。我就不同意这么变。”几天后,其他班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指导幼儿在新环境中活动的经验,可是这个班仍按兵不动。恰在这时,幼儿园有一次较重要的接待活动。如果这个班不动,势必影响幼儿园这次接待活动的效果。情急之下,我便动用了手中的权力,要求她们马上调整布局。班上的环境调整了,但却出现了让我始料不及的问题。由于班上的三位老师意见不统一,因此工作上的配合就出了问题。班上的孩子浮躁,老师心里烦躁,带起班来也会常出现一些平时不该出现的问题。眼看着各项工作落在了其他班后头。

问题出现以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主要问题在于我工作上的武断。一个新事物出现,应该允许老师有一个尝试、认识和认可的过程。当其他班的老师尝试并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资源,通过介绍经验相互观摩,帮助老师理解和认识问题,用成功的范例引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由于我过早地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忽略了这个过程,跨越了引导教师这一重要环节,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主动找她们交换了意见,给她们介绍了其他班的经验,并帮助她们出谋划策,还特别鼓励这位保育员要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把她参加“九五”课题获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当前的工作中。很快,班上的工作出现了转机,三位老师在工作上的配合又恢复了先前的默契,孩子们也开始渐渐稳定并习惯了新的环境。

从这件事情上,我深深体会到,管理者必须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决策时要三思而后行。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宝宝的用手习惯是先天的


导读:用手习惯早在胎儿早期就已经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得到贯彻和加强,成为一种明确的个人行为。

根据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研究人员对胎儿的超声波扫描表明,人的“右撇子”或“左撇子”倾向,在胎儿发育早期就已形成。

英国科学家对1000个胎儿进行了超声波扫描后发现,这些胎儿在发育到15周的时候,有90%会吸吮右手大拇指,只有10%吸吮左手大拇指。研究员对其中75个胎儿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中的60个偏好吸吮右手,15个偏好吸吮左手。在这些胎儿出生后成长到10到12岁时,研究人员调查发现,60个在胎儿阶段吸吮右手的孩子习惯用右手;而在15个吸吮左手的胎儿中,有10个仍旧习惯用左手。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胎儿发育到10周的时候,也就是在吸吮手指之前,便开始挥舞手臂,而大部分胎儿都喜欢挥舞右臂,其中使用左右手偏好的胎儿比例与成年人大致相同。这种偏好要持续到24周,此后胎儿因体积变大,无法再在子宫内活动了。

此次研究负责人彼得·海珀说:“超声波扫描结果并不说明胎儿的大脑能够控制自身活动,因为胎儿大脑与身体的神经连接到20周后才能形成。另外,对大脑皮层尚未发育的胎儿扫描显示,在15周时他们也会出现用手偏好。”海珀认为,这更说明了该阶段胎儿的活动不受大脑控制。他猜测说,很可能是胎儿的脊髓周围形成了一种区域反射弧,这种反射影响着20周之前胎儿的活动。

母亲使用手机影响幼儿


导读:出生前后过多暴露在手机使用环境中的幼儿在情感、行为等方面测试中,得分异常的可能性比其他幼儿高80%。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妇女怀孕和生产后过多使用手机,可能导致幼儿出现行为异常。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利卡卡菲茨博士负责这项研究,调查对象为13159名幼儿。

这些幼儿的母亲怀孕早期接受调查,在孩子7岁时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孩子行为与身体状况、母亲孕期使用手机情况以及孩子使用手机情况等。

研究人员排除了母亲精神病史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最终调查结果发现,出生前后过多暴露在手机使用环境中的幼儿在情感、行为等方面测试中,得分异常的可能性比其他幼儿高80%。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手机产生的辐射对胎儿影响较小,但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因为幼儿耳朵和大脑较小。同时,手机辐射对幼儿的危害大于成人。

一些研究报告认为,手机辐射危害人体健康,但现阶段尚无确切的科学证据。

卡菲茨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刊登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流行病学》认为,研究处于初步阶段,人们不应为此恐慌。

对待认生的宝宝的方法


导读:性格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体弱多病,接触人少的孩子,比体格健壮,家中人口多的孩子容易认生;环境刺激贫乏较之环境刺激丰富的孩子容易认生;过分依恋母亲较之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

许多母亲和传统的观念认为,婴儿认生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听之任之,或故意让孩子避开陌生人;有的父母则为此着急,认为一回生,两回熟,强制婴儿接触陌生人。

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

小于4个月:这么大的婴儿不会认生。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对陌生人,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任何人的引逗,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

4~5个月:他们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母亲)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

5~7个月:在陌生人面前婴儿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

7~9个月:有些婴儿面对陌生人会有苦恼、哭叫、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婴儿的认生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上述情况说明,婴儿起初并不认生,婴儿的认生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认生呢?

相对而言,性格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体弱多病,接触人少的孩子,比体格健壮,家中人口多的孩子容易认生;环境刺激贫乏较之环境刺激丰富的孩子容易认生;过分依恋母亲较之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此外,有的婴儿则只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戴眼镜或戴帽子的人,表现出害怕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受过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强制或恐吓的缘故。

认生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因为人们为了避免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往往只是远远地与孩子打个招呼,即匆匆离去,而不会坚持引逗孩子。孩子的哭叫,也会降低人们与孩子交往的兴致。这对孩子来说,自然就失去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一些有意刺激,孩子的生活圈子也就狭小起来。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在先天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孩子会比生活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的孩子聪明些。俗话说“见识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认生也使婴儿失去一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如果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往能力得不到补偿,长大后就会变得较弱,胆怯,不善于与人主动交往或难于与人相处。结果会经常体验到孤独、无能、缺少自主和自信,从而会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不认生或减少认生呢?

根据以上所谈的情况,出生后3~4个月以前的婴儿不会认生父母要抓住这一时间段,多带婴儿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活动,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特别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熟悉男女老少,成人,儿童的各种面孔,尽量多地接受他们的引逗与交往,包括各种不同的假面玩具等。对安静内向的婴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以后是否会认生的关键。

对3~4个月已经有了认生反应的婴儿,既不要避免让他们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都会适得其反。而是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

例如,经常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作客。此时,父母可设计这样的场景:孩子喜爱的玩具,糖果之类物品与陌生人同时出现,这样孩子多次体验到良好的刺激,总是伴随着陌生人,慢慢地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了。

再如,父母带孩子到集体活动的场合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事先带他到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认生的程度。

到了2~3岁仍然认生和孤独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先让他们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

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工作


职业倦怠这个词充斥在每个行业之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来越严重,工作中纷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工作量、还有专业成长中的困惑及长久的工作的单一性是造成我们对工作的厌烦和倦怠的主要原因。人到中年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还是从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人生的快乐?我便开始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职业倦怠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来自家庭、社会、工作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在长久的工作生涯中不注重自身的发展,是最容易引起这种心理产生的。那我们该如何实现这种心态的转变呢?

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自己,要活得有尊严,有人格,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不仅是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生活的更有活力。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不但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无论社会上对我们有什么看法,我们都要尊重这份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用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工作和生活。

其次爱心要持久。如果有人问你热爱孩子吗?你有可能会说是,可你会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始终如一的热爱孩子吗?恐怕很多人都需要考虑一下才会回答的。我们的爱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的爱了。从事工作的时间越久,我们会慢慢发现对工作对孩子原有的那份热情失去了,感觉自己麻木了。细细想一想那是因为我们丧失了热爱幼儿、喜欢幼儿的热情,所以我们忽略了真正的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去研究幼儿、观察幼儿,而只是为了教学、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完成任务去工作,去完成一些表象的东西。在这样年复一年不思进取的生活中,我们忘记了什么对于幼儿、对于我们最重要。如果我们真心把工作当作自己人生的必修课、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这样你就会发现这份工作是值得你去研究,去付出的,你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再者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人生好比在攀登一座高山,走到半途停下来,你永远也不会看到远处的风景,努力攀登你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教师都是有上进心的,刚开始我们都会积极投入的工作,时间久了却慢慢停顿下来,其实这里是缘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已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也难以促使自己再有所突破,所以要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一方面来源于领导对我们的重视与培养,还要来源于自己从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完成,使自己一直处于一个前行的状态,一路前行,你就会发现沿途风光无限而倍感振奋,毫无疲倦。

还要有创新精神。幼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情趣的工作,孩子们每天都会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幼儿的发展也要求我们不断的创新。从教育形式、教学内容到对待幼儿方法、解决幼儿问题等各项工作都需要我们不断的作出改变。如果一味的不变,幼儿会厌倦,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我们从平凡中寻找快乐,善于打破原有的经验,使工作一直处于常新的状态。

放松的妈妈,快乐的宝宝


导读:为孩子身上发生的很多问题的忧虑,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对孩子心理世界的一知半解,来源于我们“以己之心,度子之腹”而生的自以为是的误解。放松心情,其实孩子和自己都会添更多快乐。

妈妈心语:儿子的内心我如何能懂

五岁半的儿子,每晚都要抱着一个小绒毛狗入睡。记得去年,也就是儿子四岁多的时候,一个幼儿心理医生曾严肃地告诉过我:“造成这种状况绝对是单亲的缘故,你千万不能让他再这样抱着小狗睡了,这会妨碍他在心理、性格方面的正常发育。”事实上,我就是为了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和胆量,从小培养他男子汉的坚强性格,才一直让他单独睡的。但是,培养男子汉是一回事,宝宝的心理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为了满足他在心理上对安全感的需求,我一直允许儿子抱着他最喜欢的小狗睡觉。我相信,当我每晚和儿子说声“晚安”、关上房门之后,他能安然进入梦乡,这只被紧紧抱着的小狗,它的功劳不可抹杀。所以,我对儿子的这种“恋物”行为,从未想过要刻意去阻止。

但是,我的这种自信,因为儿子的一句话而开始动摇。那天晚上,儿子在床上抱着小狗,突然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小狗每天晚上等我睡着之后,它都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地爬出来,睡在被窝外面,它可真是不乖。”而真实的情况是:有的时候,是因为我怕磕痛儿子,而在他熟睡后把小狗拿到外面;有的时候,是因为儿子翻身、蹬被,而使小狗改变了最初的位置或姿态等等原因致使每天早晨儿子醒来时,见到小狗都不是头一晚入睡时被他抱住的姿态,而是躺在了被窝外面。我试着跟他解释小狗躺在被窝外面的真实原因。但是,儿子执意不相信,他宁愿、也坚持相信,小狗是自个儿钻出被窝的。

我突然有点担忧起来:作为5岁零8个月的幼儿,应该已经能够分辨想像和现实的不同,也应该能够分辨玩具和活物的不同。也许在梦中、或者在想像中,儿子把这只小狗当成了活生生的小动物,但回到现实,怎么也不应该执拗地相信:这只绒毛小狗会“自己走出被窝”啊?也许,是时候把陪睡的小狗拿走了?但是,当我讲完睡前故事,关上灯、掩上房门之后,儿子又如何独自面对黑暗和恐惧?怕黑、怕孤独是人的天性,更何况一个5岁的孩子?那么,仍旧让小狗陪着儿子睡?但是,儿子养成依赖的习惯该如何是好?他总是把想像当作真实该如何是好?这会不会影响他对其他事物的正确认识?对想像与真实的混淆,会不会扩大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一个5岁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这样地折磨着我、为难着我。

专家释疑:妈妈放松心情,孩子更添快乐

李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五岁半的飞飞每晚抱着小狗入睡,他分不清现实中的小狗和玩具狗的区别,如果没有了小狗,飞飞会恐惧吗?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细细解读。

飞飞的行为有据可依

1、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4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事实与虚构分不清楚的现象。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告诉你:“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很漂亮的摩托车”或是“妈妈带我去水上乐园玩了”,甚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家长和老师会以为孩子在说谎或是吹牛,是一种学坏的倾向,于是便紧张起来,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或者义正词严地进行训斥,认为一定要防微杜渐。但孩子决非存心,他们可能只是对所描述的情境或是对象极其向往、充满渴望,希望有一天美梦成真。通过幻想,他们感受到一种替代满足,甚至说出来与人分享。所以,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现象,耐心地解释和提醒,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否则会伤其自尊、引起自卑。

2、孩子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万物有灵”是孩子的另一种普遍的思维特征,他们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4-6岁左右,孩子把对人类有用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太阳是有生命的,“因为它带来光”;山没有生命,“因为它不会做任何事”。

看来,飞飞的心理行为还是有据可依的。当然,到学前晚期,儿童的思维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其“合理性”和现实性也日渐突出。所以,飞飞妈妈的担忧又显得不无道理。

3、小狗是飞飞的情感交流物

不过,我还是觉得飞飞妈妈有些过虑。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除了受其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毛绒小狗在飞飞是一个替代依恋物,一个能给自己父母般温暖和安抚的对象,飞飞对小狗的感情已经远远超出旁人,所以为的只是一件玩具而已。也许,他一个人的时候和小狗之间还有许多的情感交流呢。所以,他宁愿相信,小狗是有情有性的,而不接受成人的所谓真实的解释。因此,不能单凭这件事推论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并为此忧心忡忡,而要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孩子在其他方方面面是不是也有类似表现。

正视并积极关照每个人都存在的脆弱

对于男子汉的锻造,我觉得传统上,我们也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只有刚毅勇敢、无所畏惧才是男子汉的固有属性,而柔情和温存则不值得鼓励。其实,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正视并积极关照每个人都存在的心理上的脆弱,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和温暖,然后才可以以此为基础,从容地面对世界。

妈咪先减轻自己的忧虑情绪

飞飞妈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一直隐隐约约都在担心单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往坏处想?自己感受的孤独,也更多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实际上,你的这种脆弱心理,更可能成为孩子健康心理的无形杀手。

所以,现在飞飞妈妈应该做的,首先是减轻自己的忧虑情绪,因为这可能传染给孩子,让他更不安,更期望有所依赖。还可以通过给孩子更多陪伴,分散他的注意,让他能一点点减少对小狗的依赖。

为孩子身上发生的很多问题的忧虑,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对孩子心理世界的一知半解,来源于我们“以己之心,度子之腹”而生的自以为是的误解。放松心情,其实孩子和自己都会添更多快乐。

相信《慎用手中的权力》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心得:把权力还给孩子 育儿心得:把权力还给孩子 我们小班在开展前几个主题活动时,孩子的主题名基本上都是老师帮忙取的,在生活点名中,孩子经常记不住自己的主题名,需要经过老师的反复提醒,这可急坏了我们老师! 如何让孩子更快,更...
    2020-10-06 阅读全文
  • 善待孩子的过失,慎用“批评”教育 昨天带儿子去书店,路上遇到了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今年读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师,他说:“我很尊重老师的,但就是讨厌她!” “为什么?她教学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认我很喜欢她的课,我讨厌的是她的道德!她...
    2020-09-03 阅读全文
  •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
    2020-09-10 阅读全文
  • 幼儿教师应慎用“反语” 教师的言行,是幼儿学习的典范。这一点许多教师都懂得。但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却往往会不经意的违背“幼儿教育要以正面为主”这一原则,习惯性的说一些幼儿听不懂得的“反语”,给幼儿的行为和身心健康造成一些不良的影...
    2021-12-18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慎用金钱激励 家庭教育慎用金钱激励 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中单纯运用金钱作为手段指引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把获得金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
    2021-08-30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把权力还给孩子 我们小班在开展前几个主题活动时,孩子的主题名基本上都是老师帮忙取的,在生活点名中,孩子经常记不住自己的主题名,需要经过老师的反复提醒,这可急坏了我们老师! 如何让孩子更快,更...

2020-10-06 阅读全文

昨天带儿子去书店,路上遇到了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今年读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师,他说:“我很尊重老师的,但就是讨厌她!” “为什么?她教学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认我很喜欢她的课,我讨厌的是她的道德!她...

2020-09-03 阅读全文

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风筝 前几天有位朋友送了一套“乐高”的玩具给lulu。之前一直觉得lulu玩乐高还早了点。但这次lulu看到后很感兴趣,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玩。 1、完成一辆摩托车 这辆摩托车的拼装并不...

2020-09-10 阅读全文

教师的言行,是幼儿学习的典范。这一点许多教师都懂得。但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却往往会不经意的违背“幼儿教育要以正面为主”这一原则,习惯性的说一些幼儿听不懂得的“反语”,给幼儿的行为和身心健康造成一些不良的影...

2021-12-18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慎用金钱激励 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中单纯运用金钱作为手段指引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把获得金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

2021-08-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