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善待孩子的过失,慎用“批评”教育

发布时间:2020-09-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善待孩子的过失,慎用“批评”教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昨天带儿子去书店,路上遇到了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今年读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师,他说:“我很尊重老师的,但就是讨厌她!”

“为什么?她教学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认我很喜欢她的课,我讨厌的是她的道德!她曾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过我,历数了我所有的缺点,把我贬得一无是处。”

“那肯定是你做错了事情,否则老师是不会无缘无故批评你的,老师直击你的缺点,是想激励你改正,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啊。”

“我是有错,但是她说话太苛刻,太不尊重人,一点都不顾及我的感受,很伤我自尊,她的言辞和态度让我无地自容。”

事情发生在这学生读小学的时候,现在说起来,犹在眼前,而且情绪很激动,可见这件事已在他的脑海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教育孩子,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解、温暖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相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整天跟这些敢作敢为、个性十足的孩子打交道,偶尔的冲动也是难免的。当孩子有了过失,尤其是一些调皮捣乱的孩子,在对其进行教育时,我们往往会板起面孔给他们讲一些道理,甚至用尊严的语言对其批评一顿,殊不知,孩子在接受我们的教育时,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如何悔过,而是怎样应付过关,尽快结束这场居高临下的挑战。试想,我们当时所隐含的教育目的,他又能听得进多少呢?相反,这场对阵或许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言辞过激还会伤害到师生的感情。就像今天的这个学生,老师当时的本意已经完全被扭曲。我们的一片苦心岂不是徒劳吗?

“教育孩子,一定要饱含深情的爱孩子,不仅是孩子给你带来快乐时,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接受我们的批评时,更该在言词和感情上表现出这是出于对他的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跟老师交流,才会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为了不让孩子对我们“刻骨铭心”,还是引以为戒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批评要巧妙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转移贝贝的注意力。“小白兔老是吃零食,结果牙齿都掉光了,贝贝可不要和她学。我们先来讲故事,一会儿吃饭,好吗?”

策略1和策略2孰优孰劣,相信爸爸妈妈们一看就心中有数,妈妈在批评时唱“白脸”,既起到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贝贝的幼小心灵。3-7岁的宝宝大多精力旺盛,调皮好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在所难免,很容易招来爸爸妈妈的批评。诚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压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有人唱“白脸”。快乐有趣的语言更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白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明白他刚才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起到批评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Tips:“白脸”三要

1、要避免经常化。父母说孩子做得不对时,孩子总不大高兴,有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如果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有研究表明,爱笑的孩子更聪明,当孩子生活在宽松的氛围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乐。

2、要婉转而间接。孩子对世界还不甚了解,很多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好奇,所以即使是必须批评孩子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人物,婉转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容易轻松接受,还会感到爸爸妈妈很有趣。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说,“小熊都在自己画画呢,你也自己画好吗?”,“小公鸡在抢别人的虫子吃,你说它有没有礼貌啊?”

3、要有理加有据。爸爸妈妈在唱“白脸”时要和颜悦色,有理有据。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又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宝宝就会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并且改正错误。

妙用批评第二步:扮“黑脸”

子瑞爸爸:“每到吃饭时间,我和子瑞的妈妈就特别头疼,因为我们家子瑞很难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他吃下半碗饭。喂饱他以后,我们都没心思吃饭了。我要是打他骂他吧,又觉得孩子这么小,挺心疼的。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规矩是不能不立的,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因此,可当第一步——唱“白脸”力所不及时,爸爸妈妈就得在批评孩子时扮扮“黑脸”喽!

3-7岁的孩子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他们已经开始听从自我意识的召唤,此时就不该拘泥于道理而应着重行为习惯。“黑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对于因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不好好吃饭这类问题,单纯的劝说不一定有效,爸爸妈妈可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语言行动相一致就会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Tips:“黑脸”准则

1、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动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将造成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语言批评是第一步,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吃饭时要安安静静的,否则我就把饭收走了,今天你就没有晚饭吃了。”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大家可以想象,笑咪咪的警告会起多大作用呢?

3、行动惩戒。语言警告,往往会因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宝宝的个性特点等原因,不一定对每个宝宝都有效,此时爸爸妈妈就要果断采取行动,把晚饭收走。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乖乖吃饭了,这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光打雷不下雨”的话,“惩戒”就不起作用了。

妙用批评第三步:少“变脸”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真要持之以恒可就不像说起来这么容易了。

Tips:“变脸”解析

这“变”指的是对孩子错误发生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态度的改变。

1.前后不变

拿妈妈为例,在孩子所犯的同样错误的批评态度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应有强烈反差,甚至矛盾。比如,妈妈原本与琳琳约定好了每天的固定玩耍时间,可妈妈的脾气很火爆,碰上心情不好,看到琳琳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她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把琳琳好好“批评”一顿;要是碰上心情好的话,又跟女儿亲得不得了,即便看到琳琳做错了,也会轻松放过。那琳琳可能就会在妈妈义正严辞地批评她时,对妈妈曾经完全相反的行为提出疑问,那时你到底是以“我是你妈妈,你要听我的”搪塞,还是向女儿认错呢?认一次两次没有关系,可老在孩子面前检讨的话,以后孩子就会以“我妈妈还做不好”为由降低做事要求。造成前后改变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家长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上,为此各位长辈都应先检讨自己,省得以后再检讨就晚了。

2.人人不变

这不变,不单需要一两位家长,还应涉及到祖辈,这是出于现今祖辈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影响孩子的角度而考虑。如果各持己见,夸张起来,就会造成妈妈说东,爸爸说西,爷爷奶奶说北,外婆外公说南的混乱场面,那孩子一定是晕头转向,没了方向。那他怎么办呢?可能就索性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而缺乏体验和能力的他只会越做越错,导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发生,家长就开始新一轮的“批评”了。这样可是个恶性循环啊!

要做到人人不变,那就得统一步调,各自分工,长辈可以事先协调好,该批评的时候就贯彻批评,该教育的时候就正确教育,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明是非懂礼貌的好宝宝。

3.始终不变

这里讲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宝宝会出现的小差错虽有不少,可也无外乎那几样,不过依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可方法就可因人而异了,比如“白脸”、“黑脸”,但切记不可在同一次批评中改换,这样会给孩子“你治不了我”的感觉,以后孩子会更加肆意妄为。

成功而有效的批评对孩子还是有益的,所以就应仰仗合理的情境,良好的氛围,有趣的方法,达到万变也不离其宗。

善待孩子的“胆小”


善待孩子的“胆小”

编导语: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很为此伤心。孩子似乎无法和陌生的小朋友沟通,每

每有陌生人在场,孩子总是显得特别胆小,自己一个独自去玩了。

于是,我给孩子做了项特殊的要求,每天给我在学校里认识一个新的朋友。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在班上只认识了几个人。

有时,看到孩子见到陌生人的那份不自然,特别是有人在孩子面前嫌弃他的

胆小时,我本来也想训训自己的孩子怎么如此胆小,但我忍住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是生性内敛的人,我没有教会孩子如何

和人沟通。小的时候,孩子见到陌生人,我并没有示意孩子要和人热情地打招呼

。平时,我也很少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常此以往,孩子似乎不懂得和人交往,变

得渐渐胆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尝试着引导孩子去小朋友沟通,带孩子去公园玩

。以往见到陌生人我都很少搭讪。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我主动过去和小朋

友搭讪,先和小朋友聊开了,然后,再慢慢让自己的孩子试着和小朋友聊天。刚

开始,我只是让孩子简单地搭话,让孩子有个适应的时期。

我帮孩子引荐认识后,让孩子渐渐独立和陌生人沟通、聊天。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我发现孩子其实不象我和他人眼中的那样胆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

有引导孩子去和人交往而已。

如今,我无需再去抱怨自己孩子的胆小了。但是,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我的

孩子在人际交往似乎确实比较被动、积极性不够,而这点我也是如此。也许是遗

传的因素,也许是自己观念的改变。我不再苛责孩子改变,因为我明白了其实这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胆大。

胆量无法复制,性格无法复制,认识了这一简单的道理后,我渐渐接纳了我

的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

家庭教育慎用金钱激励


家庭教育慎用金钱激励

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中单纯运用金钱作为手段指引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把获得金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做法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

报《金钱奖孩子激励还是功利?》报道了清远部分家庭对孩子采用金钱奖励的情况,文中提到,金钱奖励的标准多种多样,有简单的考试成绩兑换现金、家务获取酬劳,还有达到一定的目标或积分即可兑换一定的现金奖励。一些家庭已经将如何实施金钱奖励的方式进行细化和规范化,并且出台相关“规定”,单纯运用金钱奖励指导孩子的行为已经成为清远不少家庭的最常用教育方式。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中单纯运用金钱作为手段指引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很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占有,把获得金钱作为自己生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做法对孩子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把他们分成两个实验组:他对第一组的孩子许诺说:“如果你们画得好,老师就给你们奖品。”;对第二组的孩子说:“我很想看看你们的画,我喜欢你们画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起来。结果,第一组得到了奖品,第二组得到了具体的点评。

三个星期后发现,第一组的孩子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意再画;而第二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喜欢绘画。后来,该心理学家又把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度、不同兴趣组作过多次论证,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让他们短时间内提高积极性,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的危险。孩子还小,尚未形成一个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用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奖赏,孩子将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对感情变得淡薄,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靠奖赏激发起来的行为不可能持久。

诚然,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与某项成绩的取得,应得到家长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是,金钱奖励更多是一种外在的手段,而不是内在需求,奖励孩子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应该以精神方面的鼓励为主,必须慎用金钱奖励的方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满足。而适时对孩子作积极的肯定,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让孩子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它能够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断地迸发出来,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从而巩固孩子好的行为。

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度,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放纵,因为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任何努力了。

切莫批评教育孩子的几个时间点


切莫批评教育孩子的几个时间点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动机。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温馨提示: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不要为孩子的过失寻找借口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散文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一手搂着孩子,一手用力拍打地板,对孩子说:‘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得宝贝仔摔倒,妈妈替你打土脚!’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休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我们也常见到。何女士到一位朋友家去玩,朋友的孩子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哇哇”大哭起来。朋友立即抱起孩子,一边念叨着“宝宝乖,不哭,我打死椅子”,一边用力拍打椅子。正哭着的孩子马上转哭为笑。可见,不同的母亲安慰孩子的方法却是相同的。

跌倒,无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情。父母都明白:不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孩子自己不小心。然而心疼孩子的父母却舍不得让孩子承担这小小的责任。为了安慰孩子,他们找出种种理由为孩子开脱:跑的时候被树枝或石头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把石子扔向远处,说:“坏树枝(坏石头)!你为什么要绊倒我的宝宝!”;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地板:“地板你这个大坏蛋,为什么要害我的乖孩子跌倒!”;即使是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都是这风,让宝贝儿摔倒,妈妈打风!”……就这样,因为孩子的跌倒,妈妈们撵过鸡,追过狗;骂过门槛,打过凳子;折过树枝,跺过地板。她们武断地将孩子自己的过失嫁祸给了椅子、树枝、地板和风,使孩子真以为自己的跌倒是因为风、地板或是树枝的缘故,而很少想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

这种替孩子寻找借口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误导。试看生活中的一幕幕:打碎了窗上的玻璃,怨玻璃不够结实;忘带钥匙进不了门,怪妈妈不早回家;和小伙伴闹矛盾,总是别人的不对;作业没有写完,怨老师留得太多;考试考得不够理想,总是题目出得太难……总之,只要有不顺心的事,就怨别人、怨父母、怨学校、怨环境、怨社会……正是疼爱孩子的妈妈们教会了孩子为自己的过失寻找借口,而心安理得地放弃应有的反思,逃避应有的惩罚,渐渐地淡漠了责任感。

人生的道路难免会坎坷不平,会有荆棘横路和风狂雨暴,“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不学会从主观上找原因,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只会一味寻找“跌倒”的借口,孩子面对的将是更多的错误与失败。所以,心疼孩子的妈妈,当你的孩子跌倒以后,不要责怪风、怨恨雨;也不要再骂树枝、打椅子;不要以爱的理由为孩子寻找借口。要让孩子明白“风中跌倒不为风”,正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才会被绊倒,而“绊倒”正是对“不小心”的惩罚。要教会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过失与失败,并从中总结得失。这样,孩子才会“吃一堑,长一智”,小心地避过前进路途上的障碍。

批评孩子的技巧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半功倍。

你会善待孩子的秘密吗?


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青春期:守卫秘密。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孩子为何隐瞒秘密

孩子有了“秘密”,却总是瞒着家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且听他们道来——

暂时保密,给大人惊喜

安安(5岁,男):每次我用在故事或电视里学来的方法,故意不把“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等到过一阵子才说,有时看到他们开心和惊讶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好玩。

点评:孩子的这类行为其实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并且想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具有良好动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可烦躁恼怒。

不顾阻挠,暗地行事

娜娜(7岁,女):父母总对我说很多事情不要做,可是我觉得自己是真的喜欢做那些事情的。所以,我只好偷偷地尝试,不想让他们知道。

点评: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发现后,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她一定的活动自由。

害怕批评和嘲笑

凯凯(6岁,男):放学回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练习体操动作。因为我想顺利通过筛选,成为六一儿童节体操比赛的队员。不过,爸爸妈妈对我很没信心,所以我不想让他们知道。虽然他们很好奇我每天在搞什么名堂,但我总说:“什么都没干。”

点评:这说明孩子不愿暴露缺点,而在维护“自尊”。家长应多肯定孩子的进步,耐心帮助他,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更不要讽刺挖苦他。

隐瞒过错,保护自我

肖啸(5岁,男):昨天我玩爸爸的牙刷,不小心掉到马桶里了,我不敢告诉爸爸,用水把牙刷冲了一下后放好了。哈哈,他没有发现。

点评:为了逃避惩罚,孩子通常会隐瞒一些事实。原因多是家长过分严厉。家长平时对孩子应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耐心说服,教育孩子勇于认错。

性格内向,少言寡语

覃芹(8岁,女):尽管我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有时老师或父母怪我“不坦诚”。这样我就更加不知道如何说了,只好把那些话藏在心里当作我的秘密。

点评:内向的孩子往往少言寡语,似乎“心事重重”,这主要与腼腆、羞怯、被动的个性有关。家长应耐心疏导,培养其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良好性格。

我的秘密我做主

闵亮(12岁,男):我已经3天没有和妈妈说话。因为她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很生气。虽然她说那是为我好,可是日记里面有我的秘密,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

点评:父母负有监护孩子的责任,但应以尊重为前提,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并且通过科学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秘密是成长的养料

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家长偷看过。有些家长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看看他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这表明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并不希望孩子有秘密,而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很多家长忽视了秘密就是孩子成长的养料。

一、秘密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秘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成长。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拥有一份独自担承的内心秘密。

二、秘密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的局面,但是成人世界的强大力量又令他们心生忌惮,于是秘密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三、秘密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秘密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批评孩子学会“指桑骂槐”


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由于自尊心的原因,许多孩子常常难以接受当面直接的批评,而比较容易接受间接的批评。那么,父母间接批评的艺术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以情感人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汉武帝的奶妈在皇宫住了几十年,不愿离开皇宫到外面去生活。但汉武帝嫌她啰唆、好管闲事,打算把她迁出宫。奶妈无可奈何地找到汉武帝的贴身红人东方朔,请他帮忙说句话。东方朔安慰她说:“当你向皇上辞行的时候,只要加减看皇上两次,我就有办法了。”这天奶妈叩别汉武帝,热泪盈眶,边走边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乘机大声说:“奶妈,你快走吧!皇上现在已用不着你喂奶了,还担心什么呢?”汉武帝听了,如雷轰顶,想起自己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她又没犯什么大错,感到十分内疚,于是收回了成命,留奶妈继续住在宫里。这个传说看上去是东方朔顺水推舟,让奶妈不要担心,放心地离去,暗地里却批评汉武帝忘恩负义,但汉武帝却能欣然接受,这是因为这个批评委婉而含蓄,无损于君王的尊严和体面。

由此及彼、旁敲侧击

这种方法是通过故事、寓言,或者是不点名指责某些人干的某些事,或是通过与之有牵连的人或事来表达批评。有一位小学语言老师,当他发现学生甲跟学生乙在课堂上闲谈时,他并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甲,甚至也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提问学生甲,而是提问乙或学生乙起来念段课文。学生甲没了谈话的对象,同时也意识到老师的间接批评,自然就专心听课了。还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而且不认错时,她总是耐心地坐下来讲个故事给儿子听,故事时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动物做了类似的错事。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个动物)错在哪里?”儿子按照妈妈的引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刚才我也做错了事。”运用这种形式传达批评的意思,表明一个道理,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被批评者尴尬,容易被接受。

避实击虚,循序渐近

间接批评的对象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有时也可以用于对付那些动机不良的人,使他们深感内疚,不至于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况且,有的坏人十分凶狠,间接批评更符合斗争策略。郑板桥吟诗驱贼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晚年的郑板桥辞去官职后,“一扇明月,两袖清风”,带了一盆兰花和一条黄狗回乡隐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风雨交加,他輾转难眠。这时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屋子,郑板桥略加思索,转身低吟道:“细雨霏霏夜深沉,梁上君子进我们”。小偷临近床边,闻声暗惊。接着,郑板桥又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得出这是房主暗示自己并不富有,自学羞愧,赶忙转身出门,飞也似地逃走了。

间接批评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避免给被批评者造成精神压力,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起到激励的作用。当然,应当指出的是,运用间接批评不能千篇一律,要看对象,批评的程度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那些错误严重、屡教不改的人,则还要运用其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善待孩子的过失,慎用“批评”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 幼儿的3-6岁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太强,对周围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问为什么,弄它个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做“错事”!对此,我们做...
    2021-04-2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插嘴,要善待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在我说话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很聪明,很能说会道的孩子,他们会迫不及待的说出她们的意见与建议,有时会让活动增添姿色,有时会让老师不知所措,有时则更让老师哑口无言……尤其是大班的孩子,...
    2021-04-28 阅读全文
  • 面对孩子的过失 案例: 早入院时,小宇的妈妈拿来一小袋东西,对老师说:“这是小宇昨天从幼儿园拿回家的玩具,我昨天在家已经批评他了,他爸爸气得要打他。”我接过小袋子一看,是活动区的小玩具。我没有马上批评小宇,而是安慰她...
    2021-06-0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批评孩子之后 批评孩子之后,您再次关注孩子的情绪了吗? 孩子们陆续吃完饭,开始擦嘴、漱口。我则站在活动室与盥洗室中间的门口看他们漱口。带了一上午的班,口干舌燥,于是我接了杯水一边喝水一边看漱口。在我一抬头喝水的一刹...
    2021-05-26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批评要巧妙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
    2021-04-01 阅读全文

幼儿的3-6岁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太强,对周围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问为什么,弄它个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做“错事”!对此,我们做...

2021-04-28 阅读全文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在我说话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很聪明,很能说会道的孩子,他们会迫不及待的说出她们的意见与建议,有时会让活动增添姿色,有时会让老师不知所措,有时则更让老师哑口无言……尤其是大班的孩子,...

2021-04-28 阅读全文

案例: 早入院时,小宇的妈妈拿来一小袋东西,对老师说:“这是小宇昨天从幼儿园拿回家的玩具,我昨天在家已经批评他了,他爸爸气得要打他。”我接过小袋子一看,是活动区的小玩具。我没有马上批评小宇,而是安慰她...

2021-06-01 阅读全文

批评孩子之后,您再次关注孩子的情绪了吗? 孩子们陆续吃完饭,开始擦嘴、漱口。我则站在活动室与盥洗室中间的门口看他们漱口。带了一上午的班,口干舌燥,于是我接了杯水一边喝水一边看漱口。在我一抬头喝水的一刹...

2021-05-26 阅读全文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

2021-04-01 阅读全文
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