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发布时间:2020-05-22

幼儿行为故事。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任性 自我 健康发展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工作。新入园幼儿的问题真是不少。由其是轩轩这名幼儿,每天来园总是哭闹不休,缠着家长不放手,任凭家人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而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还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啊!都这样,把父母都操心死了!”那么针对轩轩这一类幼儿,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轩轩这类孩子属于任性。

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反映,幼儿在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甘心处处听成人的照料和摆布,渴望在成人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幼儿用打人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最后,幼儿就可能引起行为冲动,以哭闹为手段,换去自我满足,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纠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根据轩轩这类幼儿的表现,我认为新入园幼儿形成任性心理和行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幼儿自制力差。自从幼儿有了行为能力、思想,这种由自我所引发的任性行为就随处可见。幼儿会因为自己系不上纽扣生气,会因为爸爸妈妈没给自己梳小辫子生气,也会因为没有让吃糖生气,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而生气,而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了幼儿的任性行为。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父母一开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可当孩子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因此,父母不再坚持。其实,这些父母还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已经有所觉醒,他们大多数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3.父母的过分纵容。因为现代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对孩子,如果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二、根据幼儿的任性形成原因,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取有效的教育活动进行矫正。针对这类幼儿,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采用幼儿喜欢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应该怎样做?”的环节中,让他们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达到克服任性的教育目的。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的方法。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小朋友来园一直哭闹,老师越哄,他的哭闹声音越大,可当老师放弃哄的时候,过一会儿他就好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哭闹是给成人看的,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一旦他发现成人不注意他,他自然会放弃。

由此,我认为“冷处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可以不必理会孩子,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行为。如果家长次次妥协,孩子稍微有一点无理取闹,就唯命是从,由此孩子得寸进尺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孩子发现没人理会,他会觉得无趣而放弃他的任性,当孩子不闹的时候,再给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叫“负强化”。

3.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所以家长不能随意地给孩子许诺,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的每一句话他都是认真对待的,如果父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办到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许诺,如果不经意间已经许下诺言,那么再困难也要实现,这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个模范作用。“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是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4.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和事情上,比如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我们带着他去做游戏,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以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爸爸,很有教育手段。一天孩子就要闹着买一件贵重的玩具,他就对孩子说:“那个玩具真的好,我的宝宝很有眼光,可前面还有更好玩、更酷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刚才的事情忘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很难再改变。如何在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时间就规范和引导是父母需要认真学习的,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技巧,否则会越引导越偏。

首先父母要记住几个错误的规范方法:

1.用打或骂的方式--这只能让孩子明白打人骂人都是正确行为。

2.攻击行为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管--开始没管后来管,孩子搞不清因为什么被管的。

3.用成人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试图用他/她的攻击方式对待他/她,企图让他/她理解攻击给别人造成的后果--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讲了只能白费口舌。

以下处理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父母在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制止他/她,同时把他/她带离被攻击的对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让他/她停止游戏,给他/她冷静下来的时间,这样他/她能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我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能再玩了),等孩子冷静后,要让孩子给“受害者”道歉,孩子最初说“对不起”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他/她会养成习惯,知道伤害别人是要道歉的。

父母的引导行为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致,不断强化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时管一下,有时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攻击别人可能没什么问题。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语言,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交流。发生攻击行为后,等孩子冷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她为什么要攻击别人,是什么让他/她生气或不满,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告诉他/她应该学会怎样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给孩子发泄的空间。成长中的孩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很有可能就会转变成为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适当地给孩子提供发泄的空间,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父母要用语言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滑滑梯的时候懂得排队时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是受到认可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很多卡通电视节目都有暴力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孩子天生攻击性比较强,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引导,如果错误引导或放任不管,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正确引导孩子十分重要,等攻击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恐怕父母也会束手无策了。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来;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

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来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来。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来,嘴里说着:“我先,我先。”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来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来了,几天不能来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来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轩轩小朋友每天因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被小朋友告状好几次,但他自己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三、案例分析

1、家长对幼儿的溺爱

轩轩的父母是生意人,他们忙于工作很少陪轩轩。轩轩一直以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且他又是独生子,整个家庭都是围着他在转,爷爷奶奶对他是百依百顺,父母对他更是溺爱,他要买什么就去买什么,不管适不适合价格贵不贵,先满足他的需求再说,以此来弥补他们对轩轩的愧疚。从而使他知道了只要我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买来,正因为父母对他的宠爱和放纵,导致了轩轩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他心中不满的情绪。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灌输着家长。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当然也是好的,有哪位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呢?但是他们往往会疏忽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从小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像轩轩小朋友的家长就对轩轩期望很高,有时放学回家就听见轩轩的奶奶在说:“我们家轩轩很乖的,很听话,明天还要去学跆拳道,下午要去学画画。”父母觉得这样对轩轩是好的,希望他能培养各种兴趣。在幼儿园的画画课上,我不看见轩轩会认真的画图,而是在玩蜡笔把好好的蜡笔都弄断,还要弄其他小朋友的,可见他对画画并不感兴趣。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的情况下就给他报班,这等于是在逼他做不喜欢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但他又不敢对父母说,这样长期下来压力就越来越大,他就会通过打人等一些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

3、电视的影响,模仿能力

伴随着电视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电视机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在很多的动画片都是带有打斗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懂,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打打闹闹很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和同龄孩子一样,轩轩也特别迷恋奥特曼,好动的轩轩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发出“嗬,哈”的声音,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性格不适宜看这类带有武力的动画片,但孩子喜欢也没办法,为了满足孩子,就带着孩子去买奥特曼粘胶纸、VCD带子、图书、塑料奥特曼模型、卡片等。幼儿的模仿不仅仅来自电视,还存在于同伴之间,还有他所处的环境。让幼儿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难的,但让他学一个坏习惯是很容易的,他一看就会。

4、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

轩轩一直被小朋友排斥,他不懂得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从小轩轩就很少去接触大自然,父母也没时间带他去逛逛超市,去公园玩玩,去亲戚家跑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年纪大了,考虑到轩轩的安全问题,放学回家后就让他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几乎是不让他出去的。他们限制了轩轩的自由,使他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也很少接触一些同龄的孩子,他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而他的攻击性行为更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接纳他,不愿和他成为好朋友,常常在教室里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有时看到轩轩一个人我就走过去问他:“轩轩,你怎么一个人啊?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低着头跟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想跟他们玩,是他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玩了。”看得出轩轩是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但由于他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他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得其他小朋友喜欢他,接纳他。

四、指导策略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往往在听到老师说:“今天你家孩子把班里的小朋友打了。”回到家家长也不会向孩子了解情况,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指责或是打骂。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做错事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来解决的。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被告知轩轩打了小朋友之后,父母要向老师询问情况,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因为他很难管教就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双休日父母要尽可能的放下工作来陪轩轩,多带他出去感受大自然,比如:带他去游乐场,因为那里可以接触到很多的小朋友,能使他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有所增长,还能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可以去动物园,让他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帮小动物们喂东西吃,激发他的爱。或者可以带他去同事、亲戚家适应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2、家长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轩轩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是原因之一。平时他只感受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很少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轩轩内心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导致了他的攻击性行为。轩轩需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他谈谈心里话,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问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快不快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轩轩肯定很乐意说说幼儿园的事情。在进行一番交流之后,他内心的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父母也可以陪他一起看电视,去书店一起挑一些书,买回来一起看,看电视看书都是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父母也要注意到电视的内容,要避免与孩子看一些打斗有暴力行为的电视,挑选书籍也是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书,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避免孩子模仿不良的行为。

3、通过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之间地交往

轩轩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技能不是很强,为使他与小朋友之间的同伴关系更好,老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来改善同伴间的关系。建筑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耐性与坚持性,轩轩可以参与到这类游戏中去,让他与其他几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这期间轩轩可能会想要放弃,老师可在一旁关注他、鼓励他坚持游戏,在作品快完成时,他常常会因为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出现破坏性行为,老师要及时提醒孩子有意识地将攻击性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老师可以特定他来当一次警察、解放军,因为在小朋友的眼里,警察叔叔、解放军都是很勇敢的人,还喜欢帮助别人,而且他们很遵守规则。让轩轩扮演正面的角色还可以让他扮演被攻击的对象,让他体验被攻击的不愉快,痛苦的情绪,领悟到伤害别人的危害,学习理解别人。规则性游戏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难度较大,他们常常因为破坏规则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老师可以带幼儿先观察学习规则、掌握规则后再加入游戏。老师在让他参加游戏之前先跟他讲清楚游戏规则,再引导孩子参加下棋、夹弹子等有固定规则的游戏,帮助轩轩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小孩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认为老师与家长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是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去批评或是打骂,这样反而让幼儿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案例中的轩轩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教育,他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地在减少,与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在不断地努力。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要更有耐心,同时家长也不可忽视,要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纠正幼儿的“敌意型攻击”


近期在班里发现了好几起“恶意攻击事件”,有的孩子是看别人不顺眼就出手打人,有的孩子是因为别人无意的碰触就恶意还击,还往往是“偷偷进行”,本以为这种现象在男小朋友身上居多,没想到这几起“攻击他人”事件中,也有女小朋友成为“肇事者”。恶意攻击是孩子们人身安全较大的潜在隐患,不容小视,因此我查阅了相关书籍资料,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原因,同时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了集中谈话活动,一方面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学会寻求正确的处理矛盾的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不做过分伤害他人的行为。另外,对容易“动手”的小朋友们进行追踪观察,既倾听他们的心情宣泄又纠正其过激的行为习惯定势,在容易发生攻击的情景中立即告知其正确的方法并引导其去运用和感受,同时及时鼓励表扬,对幼儿表现出的正向行为进行强化,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这几个孩子的极端情绪和攻击行为明显减少。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

1。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有可能动手打人。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或使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负面效应,诱发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2。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必然会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比如,一个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心里觉得很委屈、失落,并由此产生自卑感。而此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赞赏,他必然会对得到表扬的方产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诱发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进而对对方大打出手。

3。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或向对方表示友好。于是,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

*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攻击行为呢?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与亲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处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特别是爱争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执,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骂或体罚孩子。只有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进步。

2。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幼儿时期的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三四岁开始,孩子才有分享、合作等意识。所以父母要适时对孩子的分享精神、合作精神进行引导,让孩子懂得谦让,体验给予、分享的快乐。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让孩子当主人。让孩子学习礼貌待客,主动把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小朋友。他的行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实,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分享意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了。

3。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对于3岁以上的幼儿来说,家长可适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要告诉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样疼。同时,锻炼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感受。

4。巧用“爱抚效应”

心理学上有“爱抚效应”,是指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让人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人的不良情绪。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而生气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暴躁不安时,父母或老师可以借用爱抚效应,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抱抱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就不会再打人了。但是,成人尤其是爸爸妈妈不能在孩子攻击他人后打骂孩子,这样孩子不知道错在哪里就会加重暴力倾向,也不能鼓励孩子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这样孩子就会建立起错误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成长。

家园共育《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
    2020-06-20 阅读全文
  •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
    2020-12-10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
    2020-08-03 阅读全文
  •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
    2020-10-22 阅读全文
  • 小班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周孙浩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指着手说:"他咬我”,只见周孙浩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浩浩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何一沙也跑...
    2021-05-20 阅读全文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

2020-06-20 阅读全文

[摘要] 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措施;同时,本文还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心理健康和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

2020-12-10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

2020-08-03 阅读全文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

2020-10-22 阅读全文

案例: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周孙浩小朋友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们连忙跑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指着手说:"他咬我”,只见周孙浩手上一个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浩浩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这时何一沙也跑...

2021-05-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