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要以爱的名义残害孩子的童年

发布时间:2021-04-04

爱的童话。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不要以爱的名义残害孩子的童年》,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最好的兴趣培养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中完成的,许多不合格的兴趣班不但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反而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最近一位朋友愁眉苦脸地念叨:这两天,5岁的女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可怜巴巴地哀求,“爸爸,今天能不能不去舞蹈班呀?我想和小朋友去科技馆”。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也感叹:每天早上催好几遍,儿子才很不情愿地去上幼小衔接班。虽然大人也感觉孩子比自己还累,有些于心不忍,但一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去“上班”。yjs21.cOM

事实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看似“充足”的理由早已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驳斥。很多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现象,如有的孩子因为对所谓的“兴趣班”不感兴趣而装病逃学,有的孩子因为不愿练钢琴而自残手指……一再警示家长: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纯真而宝贵的童年了。

学龄前儿童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孩子却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被迫学会了欺骗和伪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不一定适合他们的重担。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此外,有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童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亦然。许多大人在回忆自己美好童年的同时,经常苛责年幼的孩子完成超越年龄阶段的事情,让幼小的心灵“往事不堪回首”。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分裂性质的双重价值标准,往往会造成孩子童年价值和美好童年记忆的缺失,为日后生活缺乏幸福感埋下隐患。

我们不反对适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兴趣培养,也不反对自然而然融学习于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之中,但前提是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童年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以爱的名义来限制孩子


以爱的名义来限制孩子中午休息没什么事儿,看xx幼儿园课上给孩子们拍的照片,看到了这张,就下了,如果不是在幼儿园,估计xx奶奶跟xx爸都不太放心她做此类运动,他们会更细心的照料着孩子,担心孩子有什么意外,却也限制了孩子控索需求。从

这是xx在幼儿园自己吃饭的图片,很明显没有老师喂她,她的班主任也明确跟我讲,xx在班上算是自理能力比较好的孩子,xx奶奶不止一次让我跟老师表达,xx平时很少自己吃饭,让老师能多喂些,我只是答应了,但跟老师沟通的是:正常对待孩子,不用过于照顾,能让她自己来做的老师尽可能的不要代做。由于之前跟老师的沟通不错,老师对我的一些理念也明白,xx在幼儿园吃饭、穿衣脱衣等方面都是自己来做的,实在做不来的老师才会帮忙。

再说说在家吃饭的情况吧,每天吃饭时,我跟xx爸弄好饭要吃了,xx还在玩儿不愿意坐到饭桌前,xx爸有时就被激怒发脾气,xx便是一声不吭的坐到桌前,仍不自己吃,便开始要求我来喂她,我更多的会让她自己吃,爸爸吃完饭气吭吭的去上网,不能再看她吃饭,再看着仍会跟着发火,这是同一个孩子呀,在幼儿园跟家里却有如此的不同!最近便跟xx爸沟通,她如果真不愿意吃就算了,饿于不饿是她自己知道,吃饭也是她自己的事情,干嘛弄得跟家庭战争似的,看不惯你吃完先离开。昨晚,xx在我们将要吃完饭时坐到饭桌前,xx爸吃完饭按约好的离开,xx让我喂,我没同意,她便自己端起碗吃起来,间或自己再夹点菜,不到十分钟吃完去跟爸爸要表扬了,虽然自己吃会吃菜少一点,就像饿一顿饿不坏是一样的道理。

晚上睡觉是别一个经常让xx爸头痛的事情,从小没有给xx养成早点睡觉的习惯,她基本每天晚上都到十点多才能睡着,早上在xx爸的千呼万唤中醒来,讲完故事要关灯,她便拉着我们不让关或是关了灯她来回扭着睡不着,便会找不同的理由,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的折腾,有时坐到小马桶上却不尿,我们实在困的时候那个气呀,这不昨晚,将近十一点了,关灯后小铛妮儿揉着眼睛不想睡觉,头躺到我肚子上脚放到xx爸脖里上,换作平时,xx爸会跟她玩儿,但睡前加上xx爸已睡着,看xx如此,xx爸估计是没忍住就大声说了xx几句,我也不好说啥,xx便抱着我用手揉着眼睛,我能感觉到她很难过无声的哭呢,拿纸帮她擦擦了眼泪,安慰了人家,小姑娘慢慢睡着了。

今天一大早起床,拉着xx爸没让他做饭,说一起聊xx,跟xx爸沟通他被惹火了说的急话恨话对xx不好,xx爸说,孩子有错了还不能让说几句?我还从来不打孩子呢!看人家理由多吧,孩子真的有错吗?不就是吃饭时间不想吃饭,睡觉时间不想睡觉想再玩儿一会,大人有时也一样,正在看电视剧或是打游戏,该睡觉或吃饭时也会延误一会儿,大人的做法就不算错,孩子如此做便是错了,不过是孩子的不按时吃饭和睡觉给大人惹了麻烦,便成了大人眼中的错误了。我们可以在吃饭前提醒xx要吃饭了,到我们吃完后如果她还不来就收走不让吃了,做几次她自己饿了会长记性的,这个坚持不用跟她发脾气,只要让她觉得她当时不吃饿了也没饭吃就行,饿一顿又饿不坏,睡觉到点就关灯她不睡就让躺着,不跟她说话,让她慢慢来养成习惯吧,越是关注越会焦虑,也越是觉得问题很严重,静下来想想,其实真不是什么大事儿。刚聊完一看点儿,又到呼唤xx起床的时间了,这点儿天天赶的,这还是今天早上我不用赶着去单位呢。

请别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


我正埋头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就听到陈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妈妈把鱼肉小心翼翼地夹到了儿子碗里,却把鱼头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儿子问妈妈为什么吃鱼头,妈妈说:“我最喜欢吃鱼头”。儿子长大后,妈妈老了,每次吃鱼儿子都会把鱼头放到妈妈碗里,说:“妈妈,我知道你一直喜欢吃鱼头”。

讲到这儿,陈老师问:“孩子们,你觉得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大部分孩子想都没想就回答:“是!他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妈妈自己说的喜欢吃嘛!”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涂抹什么色彩,他便会留有什么色彩。然而,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了吗?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了吗?他不认为也不知道其实妈妈喜欢吃的也是鱼肉!他认为给妈妈吃鱼头就是爱妈妈!不难理解:家长们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一味的接受,孩子把别人的爱和关心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把被爱、被满足当成了一种习惯。家长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去爱别人了吗?他们不会爱,不懂得爱,就不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付出关心;就不会知道如何在集体中关爱他人;就不会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

而改变这一切只需从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分享”开始,分享快乐、分享美食、分享玩具、分享电视节目……学会分享,孩子便会与你一起感受,感受你的喜怒、感受你的哀乐;学会分享,孩子便能学会分担,分担你的烦恼、分担你的忧愁;于是,孩子在分享中学会关爱,在分担中了解责任,孩子小小的心灵由此迅速成长,于是懂得:生活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被爱的深层含义是学会去爱!我有义务关爱父母,关心朋友,关注他人!

一个懂爱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爱!所以,请您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妈妈也喜欢吃鱼肉!”

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让幼儿亲近自然,许多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尽情地玩耍中增长见识。然而,我国许多幼儿园由于担心孩子在参加户外活动时出现安全等问题,害怕承担舆论和经济压力,因此户外活动能不组织就不组织。

不可否认,幼儿园不组织户外活动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据媒体报道,很多幼儿园因此取消了孩子春游、秋游,幼儿一旦出了点儿什么事情,由于法律上对于校园安全事故缺少明晰的责任分工,家长和社会往往会把并不属于幼儿园的责任推到幼儿园身上,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使幼儿园在保护自己的权益时显得软弱无力——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都难脱干系。而户外活动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大大地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理想的办法似乎莫过于画地为牢,让幼儿们静静地呆在相对安全的狭小范围之内,不准越雷池半步。如此这般,安全是安全了,但幼儿们却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以及拓展自身创造力与思想活力的机会。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的外部表现。儿童喜爱活动。对儿童来说,活动往往比食物还重要。如果以强迫的、屈从的、被动的、静止的所谓“纪律”剥夺了儿童活动的自由,不仅会扼杀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潜力,还会窒息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除此之外,由于长时间地缺少运动,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里曾说:“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唯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

放养的动物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应走出“圈养”的误区,尽量拓展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范围,而不能用“安全”等借口剥夺他们活动的自由。当然,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或户外活动出了安全事故,社会与家长也不应将责任一味地推向学校,更不应无理取闹,而应明晰幼儿园与自己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据理索赔。此外,为所有的幼儿购买“幼儿人身伤害校方责任险”及“幼儿意外伤害险”也是以降低幼儿园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的风险,减少幼儿园“圈养”动机的有效途径,幼儿家长应积极配合有关教育部门尽早采取这一措施。

一位父亲的呼唤:请不要再以教育的名义摧残孩子!


感谢上天,让我成为一个父亲,让我有机会感受这个时代孩子们的痛苦和教育的缺失。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认为这个时代里,教育是缺失的,教育在慢慢地死去。

也许你会反对:我们拥有史上设备最先进的学校、史上学历最高的教师,各种完善的教案、流程、考核,为什么还要如此悲观?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在给予教育、塑造孩子的同时,在越来越多地忽视生命的真正需求。

换句话讲,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性。

2002年,儿子来到这个世界。我知道,从此我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个角色——父亲。与很多父亲不同的是,我从小家境贫寒,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我更关心孩子的心智成长。在妻子眼中,我是个“陪玩爸爸”,从儿子会走路开始,我就是他的游戏伙伴,作为父亲,我很享受。同时,在游戏中,我更容易接触到孩子的内心。

我对教育现状的认知,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

被童话世界般的装修和精美的宣传品吸引,儿子迈进了人生第一所学校-——一个大型连锁幼儿园。半个月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我发现他早上开始磨蹭,不愿意出门。经过与老师沟通和两个月的适应,情况没有任何改善。究竟为什么?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迷信者,我开始跳出老师灌输给我的教育理念来思考:孩子究竟在拒绝什么?我得出的结论是:他在拒绝老师。那为什么?我不知道。但社会经验告诉我,人的两面性决定了你看到的一切不见得是真实的,与我看到的相比较,我更相信儿子的反应,因为他是纯净的。我开始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老师。

经过小区里大姨大妈的介绍,儿子回到小区楼下的一个小幼儿园,在李老师的班里一呆四年。不能否认,真正打动我的是李老师与孩子们的亲昵、还有孩子们每天上学时开心的样子。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儿子在这里得到了我想要的“教育”,虽然没有城堡、没有礼堂,但同时也没有心理阴影,至少他的童年有陪伴、他的童年不压抑。

但,其他的孩子们呢?

有多少像李老师一样的幼儿老师?又有多少像我一样被童话世界蒙住双眼的家长没能改变?

孩子上小学,是我最纠结的一件事。离家最近的小学走路只要五分钟,但当时口碑不太好,附近好一点的小学走路要二十分钟,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项,我可以在家教他,同时再找两个小伙伴一起,到五六年级再上学。经过考察论证、统一思想,我和妻子决定让他去离家最近的学校。也许在家里自己教,他的知识积累会更丰富全面,但我们不能剥夺他进入社会的权利,学校对他来讲,就是他的社会,那里会有他的领导(老师)、伙伴(同学),会有竞争、会有不平等、会有约束,也会有失败和成功,他要成长,就必须去经历和适应,而这些是我们无法提供的。学校成绩差一点没关系,主要是离家近,可以早点放手,培养他的自立能力。

事实证明,学校差点,对孩子成长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学校口碑差,新来的校长决心改变形象,所以不断地引入新课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举办各种活动、比赛,小学六年里,几乎每学期都有新的内容吸引着儿子,我和妻子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与成绩相比,我们更在意孩子的兴趣和见识。

但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对于分数的追求让我吃惊。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或公开或隐晦地推荐补课班(为什么你懂的),每次家长会时学校门口带着口罩发传单、手提袋的“教育工作者”们更让我震撼,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一面是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教育工作者”、一面是家长们巨大的盲目需求,另一面,是校内教师的推波助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分”。

再直白一点,是家长和老师对分数的追求,制造出巨大的利益链,最终传导到孩子身上。

我要孩子的成长,不要分数。

儿子从来没有补过一堂课。

在我的教育理念里,培养兴趣高于一切。有了兴趣就会有探索、有了探索就会有成功,有了成功就会有自信,有了自信就会有坚持不懈。不让他补课,是因为除了学习之外,很多事他需要去学、去做,不能因为追求分数而放弃生活里其他的部分,同时,我们更希望他自己去学习中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成功,而不是被重复灌输。总之,分数不重要!

但是看看其他的孩子,儿子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有多少在补习中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小我看着他们长大,从小时候一双双没有差别、充满渴求的眼睛,到小学毕业后有些孩子对学习的冷漠,我知道,他们失去了兴趣。而很多家长们,还在懵懂中鞭策。我跟很多家长沟通过,但他们的顽固让我只能一声叹息。

孩子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是教育体制造成的,而是人。家长是元凶,老师是帮凶。我们在用“教育”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我真心支持教育系统的一系列改革,一切改革的初衷都是那么美好,但中间有家长和老师顽固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切改变都是空谈。

就像天空中的雾霾,阳光再美好,也照不到孩子们的身上。

作为父亲,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强自立、不被改变。让自己变成一盏灯。

事情总有你难以预知的结果。

虽然不补课,儿子在小学成绩却逐年上升,以不错的成绩进入了一个不错的初中。人称“学霸”。

早有耳闻,在“X中监狱模式”的影响下,本市初中的教学趋于急功近利,大量做题、一切以分数为目标。兄长的孩子在一所重点初中,学习中等、没有玩乐时间、每天作业写到十二点,让我想要骂娘。我们给儿子选择的学校是相对作业较少的一所公立学校。但入学后,情况同样让我震惊。

首先是体育课程的边缘化。儿子小学同学去的学校中,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不受重视,随意挤占。儿子学校还好一点,教育局盯得紧,课时能保证,但教学质量不令人满意。教的东西少,自由活动多。导致很多孩子不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我相信这是和学校重视程度有关系的。要知道,孩子初中阶段正是长身体、需要运动的时候。

看看学校里,那么多的近视眼,十多岁的孩子,跑不会跑、跳不会跳,这就是我们要的吗?

其次是作业数量太大、质量参差不齐,这跟老师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儿子的班主任老师是教数学的,很有水平,留的作业就很精炼、针对性强。但有的学科作业质量真是惨不忍睹,大量的重复内容、甚至卷纸中大量的错误,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看都不看,估计都是复制粘贴来的,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

对于老师,我可以理解。当他们没有办法调动起孩子的兴趣时,只有用这种方式,毕竟家长和学校需要成绩。

作业针对性不强、水平不高,我也可以接受,每个人都需要成长,老师也需要在工作中进步。总不能期望,当你躺上手术台为你执刀的医生都身经百战,否则实习生怎样才能进步?

但我不能原谅,那些满篇的错字错题、机械的复制粘贴,这不是水平、而是态度问题。他们在伤害孩子,同时在打砸自己的教育饭碗。

作业多,直接导致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

进入初二,儿子这个小学霸也有点吃不消了,有几次作业写到十点半,(这已经很好了,经过在周围了解,很多其他学校初二生十一点睡觉是常态)早上五点四十又要起床,小脸开始变瘦。我知道,他必须改变。

从小听话、做事认真,是他的优点。他不会偷懒耍滑,所以老师布置的任务他都要完成。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最听话的居然没觉睡,该怪谁?

感谢我的妻子做了一个亲妈该做的决定:十点必须熄灯,无论写完写不完。我举双手赞成。

我们无能改变老师,但自己家里,我们说了算。

我们已经做了妥协,其实应该是九点半。

我知道我们在给儿子施加压力,我们希望他在压力中完成蜕变。他需要弄懂休息、学习、生活的关系,并合理安排它们。他需要了解,作业和成绩不是因果关系。同时他也要明白,他首先要为自己负责,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体谅到他的需求。

这就是社会。他必须面对,这也是让他上学的初衷。

我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在身体、智力、生活能力、道德意识等方面均衡发展,因为这是基于生命角度的需求,而不是生存角度。其实生命本身具有同样的愿望。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走到了这个地步?

混迹于儿子的朋友圈,我发现儿子同学们对于作业的无奈、吐槽,我知道,在心里他们已经种下了远离学习的种子,而这是谁造成的?我想家长、老师都脱不了干系,但很多人并不觉察。可怕的是,我们都在以“教育”的名义。

我很幸运,儿子开窍了。

早上起来,儿子看着微信群笑着说,“不让上课睡觉,作业还写不完。(怎么办?)”我跟儿子说:“人生总是伴随着问题和困难,成功的人就是能不断解决问题的人。你现在遇到麻烦了,我们必须解决它。”儿子听得很专注,没有说话,我知道,他开始认真了。

又一次努力开始了,只要他愿意尝试,他就有成功的机会。

可能两年后,我会收获一个学神。(神者,自由自在、高高在上。)

不过这些真的不重要,我们需要的,只是他的成长,和他的快乐。

我们也需要他同学的成长和快乐,因为这些孩子,将是他未来的同行者。

我知道,儿子的努力来自我和妻子的支持、理解和关心。更多的孩子同样需要,但真正能给予的家长和老师却很少。我同样爱惜儿子的同学、同学的同学们,但我无能为力。

相对于他的同学,儿子是幸运的,他有稍微开明一点的父母,和稍好一点的学校。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对苍白教育现状的认知。

应试改变教育,我们在掩埋孩子的未来。

如果教育缺乏了人性的关爱,将成为束缚。而人性将在束缚中挣扎、对抗,结果会是怎样呢?大家可以想象。

上小学的时候,儿子路过学校,说长大了一定要赚钱把学校盖得更漂亮,我知道他心中对学校充满了爱。

你看过朋友圈里转发的视频吗?那个小女孩打电话给抱破公司,让他们来把自己的学校咋掉。你真的认为,那只是个笑话吗?

两个结果,我们想要哪一个?我们的做法,又会制造出哪一个结果?

真正的教育需要充满人性。一个忽视人性需求的人不配做家长、也不配做老师,你认为呢?

遗憾的是,那么多人还在用背离人性的方式伤害孩子的身心——希望你们不要再以“教育”的名义。请看清楚,那只是你们的欲望!

而真正的教育,正在你们的嗜欲中死去。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儿子忽然对我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隔了一会儿又说:“世界有第一天吗?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儿子这是怎么啦?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最近老在看“东方之星”的新闻吗?对于孩子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间接受了我的情绪刺激,还好他说完没多一会儿就睡着了。

世界不总是美好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到底需不需要对孩子屏蔽“负面”、“伤感”、“残酷”、“黑暗”呢?

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书,《守护孩子安全一定要知道的17个方法》,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丽贝卡·贝利和精神病护理资格护士伊丽莎白·贝利,她们在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场景,是美国发生“911事件”后的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些家长以为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与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但是最终他们将无比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知道那么多信息。

我认识的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封锁了纽约世贸大楼遭攻击的事情。他们家里没有电视,但依旧小心翼翼,从来不在家中讨论这则恐怖新闻。

一天下午,有架飞机飞过他们的房屋上空,孩子就问飞机上是好人还是坏人,显然,孩子从别的地方听说过飞机恐怖事件,这时孩子的父母才认识到应当与孩子认真讨论这些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帮他理清思路……

家长不要自欺欺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比如像儿童绑架这样的新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不适感比成年人要严重得多。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这类事件是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家长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担心,或者觉得很难开口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所以,这两位作者的基本态度是:不要以为可以让孩子与外面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同时作为家长要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看到这类比较伤感、恐怖的新闻时,应该如何回应,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我采访了宋庆龄幼儿园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师,徐老师同时也是一个5岁男孩的妈妈。她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用刻意回避

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事实上父母没有办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许不会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儿园听别的孩子提起,就像“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儿园有新闻播报环节,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和你说起这个话题,父母回应的原则是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但要点到为止,不要再进行深入讨论。

比如当孩子说“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应,认可他的情绪:“是的,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的家人一定很伤心。”但不用再和孩子深入讨论了,毕竟学龄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

如果孩子表现出他的担心、害怕,家长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比如,遇到飞机失事的新闻,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飞机起飞、降落,发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飞机会推迟起飞,这就是飞机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飞行的安全,飞机起飞前都有叔叔会检查飞机的状况。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要通过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发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帮助在地震中受灾的人;再比如在这次翻沉事件中,有几个叔叔得救了,那么学会游泳就比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

家长收看此类新闻也要适度,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被家长的恐惧感传染。

那么具体到孩子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这样的问题,徐老师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如果活得时间长,可以多点时间实现愿望啊,比如你又想做宇航员,又想做消防员,你就可以做几年的消防员,再努力做宇航员,那是多棒的事情!”选择孩子喜欢的,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说。当然,有时候也只是孩子一时的感叹,你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伤,还是要具体看孩子的表现。

如果孩子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妈妈大条点也没有关系,不用担心是不是要回应孩子的每句话,因为孩子已经内心很敏感,如果妈妈亦步亦趋,反而强化了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没有回应,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后续表现,这种负面情绪是不是持续,如果持续就要帮助孩子疏导、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没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旧话重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徐老师还是建议“正面回应,点到为止”。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发生,也有坏的事情在发生,往往坏的事情似乎更多。如果有负面新闻出现时,我们会不会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关掉电视。或者是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不可能永远只是围绕着我们自己这个小世界,当谈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想一想:

“我给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励孩子以更宽阔的视角去认识当前发生的事情”?

用爱来回归孩子绚丽多彩的童年


用爱来回归孩子绚丽多彩的童年六一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狂欢和盛宴,但对于家长来说,就是一次智慧、体力和钱包的“考验”了。好多家长都是给孩子准备了昂贵的礼物,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一起回归快乐,或许才是最好的儿童节礼物。今年六一儿童节在我们共同的探讨下,很快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再去"比如世界"玩一次!

“比如世界”有多好玩,孩子心里是有数的。去年我们专程去玩过一次,对他们那种“体验式”快乐学习印象非常深刻,不过这次再次光临,还是眼前一亮,为了孩子们的六一,比如不仅装饰一新,而且还举办了各种精彩的活动,实在太过瘾了!

和一般的游乐园不同,比如它的最大亮点就是让儿童在模拟城市中,扮演社会角色,进行互动体验游戏,让孩子能够逐步提升思维、社交沟通、想象、应变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亲身参与职业体验,逐步培养勇敢、协作、独立、自信等优秀品格,从而获得成长的乐趣。

比世界的六一活动很多,每个孩子从一进场就会获得一个缤纷大礼包,里面小礼品还不少。每个场馆还都有各种抽奖活动,时不时地引爆现场惊喜的尖叫。看来比如世界在营销和服务上真是用了心了,每次来都会让人耳目一新,真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快乐大本营”。

我家宝贝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小明星了,在比如世界的T台上,小家伙端着模特范儿第一次走上舞台,像模像样地走了一场秀,虽然因为紧张动作有点夸张,但总体发挥还不错,竟赢得台下一片掌声,让这家伙的自信心瞬间爆棚,还缠着我要再上台多表演几次,但因为排队的人太多,只好就此作罢,我安慰他说,当观众也不错啊,好好学学人家的表演,下次咱们争取一鸣惊人!

爱吃的儿子在汉堡店也大显身手。通过自己动手,把面包、生菜,肉片快速“组装”成一个美味的汉堡,让他充满了成就感,简直有点得意忘形。在家的时候他就喜欢往厨房钻,不过那时是打着给我帮忙的旗号挣零花钱,今天是第一次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突发奇想,这个小小吃货看来还真有点大厨师的潜力呢!照这个方向培养下去,我这后半生可就能大享口福了!

一天下来,我们在比如世界里忙碌穿梭,消防员,警察,科学家,孩子一一体验,连我们几个大人也跟着重温了一把童年的“过家家”。好久没这样开心地玩了,真的好累,也真的好快乐!我感觉通过各种职业的体验,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又开阔了孩子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收获了无数成功和快乐。我相信这些美好的体验,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走出比如世界,儿子还是恋恋不舍,一路上还不停地问我,端午节快到了,比如世界还会组织什么好玩的活动呢?这个我可真猜不到,那时的比如世界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争取到时再要去玩一次吧!不过听说青岛也很快要开一个新的"比如世界"了,面积更大功能更多更好玩,以后到青岛海边玩一定要去逛逛!对孩子来说,童年只有一次,希望比如带来的体验和快乐能伴随着他成长的脚步,成为他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要以爱的名义残害孩子的童年》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童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以爱的名义来限制孩子 以爱的名义来限制孩子中午休息没什么事儿,看xx幼儿园课上给孩子们拍的照片,看到了这张,就下了,如果不是在幼儿园,估计xx奶奶跟xx爸都不太放心她做此类运动,他们会更细心的照料着孩子,担心孩子有什么意外...
    2020-11-24 阅读全文
  • 请别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 我正埋头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就听到陈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妈妈把鱼肉小心翼翼地夹到了儿子碗里,却把鱼头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儿子问妈妈为什么吃鱼头,妈妈说:“我最喜欢吃鱼头”。儿子长大后...
    2020-10-21 阅读全文
  • 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让幼儿亲近自然,许多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尽情地玩耍中增长见识。然而,我国许多幼儿园由于担心孩子在参加户外活动时出现安全等问题,害怕承担舆...
    2021-04-21 阅读全文
  • 一位父亲的呼唤:请不要再以教育的名义摧残孩子! 感谢上天,让我成为一个父亲,让我有机会感受这个时代孩子们的痛苦和教育的缺失。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认为这个时代里,教育是缺失的,教育在慢慢地死去。 也许你会反对:我们拥有史上设备最先进的学校、史上学历...
    2020-12-16 阅读全文
  •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2021-11-25 阅读全文

以爱的名义来限制孩子中午休息没什么事儿,看xx幼儿园课上给孩子们拍的照片,看到了这张,就下了,如果不是在幼儿园,估计xx奶奶跟xx爸都不太放心她做此类运动,他们会更细心的照料着孩子,担心孩子有什么意外...

2020-11-24 阅读全文

我正埋头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就听到陈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妈妈把鱼肉小心翼翼地夹到了儿子碗里,却把鱼头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儿子问妈妈为什么吃鱼头,妈妈说:“我最喜欢吃鱼头”。儿子长大后...

2020-10-21 阅读全文

不要以安全为由“圈养”孩子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让幼儿亲近自然,许多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尽情地玩耍中增长见识。然而,我国许多幼儿园由于担心孩子在参加户外活动时出现安全等问题,害怕承担舆...

2021-04-21 阅读全文

感谢上天,让我成为一个父亲,让我有机会感受这个时代孩子们的痛苦和教育的缺失。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认为这个时代里,教育是缺失的,教育在慢慢地死去。 也许你会反对:我们拥有史上设备最先进的学校、史上学历...

2020-12-16 阅读全文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2021-11-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