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

发布时间:2021-04-03

幼儿如何教育。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和朋友聊天至深夜,朋友的孩子是我的学生——从幼儿园小班带到中班。

朋友是个非常有心、又很有见地的妈妈,我们因为经常聊孩子的事情成了朋友。小家伙已经上一年级了,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懂事、漂亮的孩子。从上幼儿园时的状态看,孩子的整体素质应对学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初上小学的一段时间,果然没有太大问题,本身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在适应课堂环境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半年过去了,再和朋友聊天时,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妈妈,为孩子学习真是煞费苦心,几近疲惫。

半夜时分,朋友电话里非常无奈的说着:“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脱节的,是完全的两种学习状态。”说真的心里很不舒服。幼儿园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当我们还秉持着“给孩子上最佳人生底色”的快乐教育的时候,真的忽视若干年后孩子将独立面对小学教育的这一现实?在幼儿园里能歌善舞,乖巧玲珑的优秀小苗,上小学以后为什么会让爸爸妈妈如此着急?着急到开始怀疑自己一项优秀的孩子“是不是记忆力不好啊?是不是智商不高啊?是不是遗传基因不好啊?……”挂了电话,辗转反侧。难道上了小学以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受的教育都没有意义了吗(主要是私心,那些我带了3年或者2年的孩子们,我在他们身上花的心血,我对他们的影响真的毫无意义吗?)

天亮醒来,打起精神去上班,一路上都在想,似乎有一点儿想通了。上小学孩子换了一种环境(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同伴、老师、课业、考试、思考问题的方式)都需要她来适应。幼儿园养成式的快乐与发展教育,是符合孩子特点的启蒙阶段的教育。在幼儿园里为孩子奠定一个优秀的整体素质基础,对孩子上学,以至于今后的每一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正如朋友所说,也要面对现在的学校教育。这个是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老师们共同努力的工作了。比如:孩子出现短暂的不适应、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突出等问题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持怀疑的态度。坚信一定有更适合孩子地方法,我们还没有找到;没有找到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各个角度去尝试。给朋友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训练孩子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有时候孩子是很聚精会神地在听了,但是注意的效果并不精准,注意的指向性过于分散,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适应持怀疑的态度看我们的孩子。什么智商啊,记忆力啊……先天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不如动用后天的力量创造奇迹。何况绝大多数孩子的先天资质并不是很差!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效应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期待效应”。即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本书《卡尔·维特教育全书》;让我们从多方面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吧!

德国人卡尔·维特出生后被认为是个痴呆的婴儿,但他的父母却凭借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把不满14岁的卡尔培养成为了一名哲学博士,他们教育卡尔的经验是:

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咪”。yJS21.CoM

2、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解答。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4、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偶尔做一些有违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

5、开阔孩子的视野。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增长见识。

6、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7、鼓励孩子学习的热情。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绝不敷衍。

8、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避免孩子刚上幼儿园就生病


“生病期”,其实就是孩子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孩子进入幼儿园,类似我们成人走入社会,连大人都可能不适应,更何况孩子。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孩子必然有恐惧,害怕,焦虑的心情,加上幼儿园孩子多,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必然会导致孩子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于是得病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前,要灌输给孩子一些幼儿园的概念,要时不时的告诉孩子,在幼儿园里面有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在里面生活,学习和玩耍。最好有时间,带孩子多去幼儿园里面看看。记得我孩子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做操的时候,允许家长在里面观看,我时常会看到一个老奶奶带着她才两岁的孙子在里面玩耍,她说,是让孩子熟悉这里,为以后上幼儿园做好准备。这位老奶奶做的就是提前的心理准备,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当然,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可以买一些小孩子在幼儿园里玩或唱歌的光碟.

总之,让孩子对幼儿园有多方面的了解,这样,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有了心理准备,上幼儿园时就会大大降低恐惧的心情了,心情好了,生病的几率也相应的下降了。

(二) 让孩子学会两句话

这是我听一些带过孩子的妈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幼儿园前一定要经常教孩子说两句话:一是“老师,我要喝水”,二是“老师,我要尿尿”。这两句话很有道理。我们知道,幼儿园孩子很多,老师们精力有限,不可能象家长那样精心的照顾,所以,让孩子主动的告诉老师他渴了,多喝水,这是很有用的。今年的畅销书美国著名医学博士F·巴特曼写的《水是最好的药》就阐明了身体缺水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让孩子多喝水,肯定会减少生病的几率。“老师,我要尿尿”这句也很有用,想尿的时候勇敢的说出来,防止孩子因为胆怯而尿裤子。

(三) 必须的鼓励

曾经看过国外一个电影,一个孩子惧怕上幼儿园,于是孩子的爸爸陪同她一起去上,先是和她坐在一起,看孩子适应了,慢慢的离她越来越远,直到孩子完全溶入“孩子圈”以后,他才放心的离开,这样的情景让我羡慕的不得了。然而现实中,这样的幼儿园恐怕没有,家长们不得不扮演狠心的角色,当孩子在我们身后哭天喊地的时候,我们却要狠心的离开,这种让孩子迅速“断奶”的方法很不好,可是我们却是无奈的。怎么办?多鼓励和赞美孩子,或许是唯一的补救方法。我曾经请教了一切妈妈,他们教了我很多“招数”,当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尽量跑在其他家长前面去接孩子,早接他,还要给他买礼物作为鼓励,夸奖他很勇敢,这样孩子就会非常高兴。为此,我曾经厚着脸皮在幼儿园里“狂奔”了好多天,为了实现对儿子许下的“第一个接他”的诺言。所以,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是孩子少生病的前提条件。

(四) 变通

有些家长把幼儿园当作学校,好象孩子一天不去,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损失,我见到一些家长,明明家里有人可以帮助照顾,这些家长却把孩子过早的送到幼儿园里或生病还没有完全好,就把孩子又送去了,怕孩子落课。结果,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生病几率大多比一般孩子要多。

我非常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身体是本钱,生病的时候,一定该让孩子好好休息。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变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要总和别人比。在这方面,我很有发言权,我的孩子,4岁多才上幼儿园,儿子曾经是个早产儿,身体瘦弱,象个豆芽菜,也爱生病,我的父母刚好退休,在家帮我看孩子,他们曾坚决反对孩子上幼儿园,后来我担心孩子被溺爱,与父母沟通了一下,最后我的儿子就只上半天了,成了幼儿园里最特殊的孩子。尽管一些家长不赞同我的做法,可我还是把他当了“试验品”,试验结果,除了儿子在性格上有些胆小,不太合群以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因为只上半天,儿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得过几次病,身体也越来越强壮,成绩也没有落下,最后合格毕业了,如今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小学生,还当上了三好学生。所以我想,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特别爱生病,不如变通一下,先上半天,慢慢适应后再上全天,也是一种减少疾病的方法。

(五) 找原因

如果上面说的办法您都使用过了,孩子还是反复生病,那就要带到医院好好找原因了。据我的经验,爱生病的孩子多见以下一些情况:

1,不爱吃菜的挑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饮食结构不均衡,容易引起贫血和一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所以就会引起反复的感冒。

2,被加餐的孩子:一些家长,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不饱,傍晚回来后,不管孩子是否饿,就哄着孩子吃很多的饭,晚饭里有还有很多肉,这样的饮食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间睡眠质量差,久而久之,孩子就生病了。

3,睡前抱奶瓶的孩子,一些孩子,从小养成习惯,睡前要喝一瓶奶,喝完也不刷牙或漱口,殊不知,细菌最喜欢牛奶,最喜欢在隐蔽的咽喉部繁殖,于是,就容易诱发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

4,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这种孩子,小时候爱出湿疹,大多有家族史,比如爸爸妈妈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这样的孩子,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非常多,这样的孩子,咳嗽的原因不一定是感染,有可能是碰见了引起过敏的衣物,或吃了虾或螃蟹或其他引起过敏的食物引起的反复咳嗽。

5,非常恐惧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些孩子,对上幼儿园有明显的恐惧和不适应,因为心理的作用,孩子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咳嗽等现象,可是如果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不了太多的阳性体征。

6,睡眠太少的孩子;睡眠充足是孩子发育的先决条件,一些孩子,非常贪玩,不爱睡觉,加上家长爱熬夜,对孩子关心不够,没有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孩子每次都是玩的很累了才睡觉,第二天还要按时去幼儿园,久而久之,孩子疲乏过度,就生病了。

所以,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少生病,茁壮的成长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不但要细心,要耐心,要精心,还应该学会适当的变通,找出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多和其他家长交流却不盲从,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家长们选择性的参考吧。

育儿知识:如何避免幼儿磕碰现象


育儿知识:如何避免幼儿磕碰现象

不过度紧张,孩子身上小的淤青、擦伤、磕伤等,并不会对孩子带来伤害。如果孩子本身自己并无心理上的影响,家长只需要对孩子的伤口进行医护处理即可,甚至没有追究原因的必要。这对孩子来讲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自己会总结为什么受伤,并避免再次受伤。

积极沟通,大事化小,如果孩子的磕伤有些严重,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家长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与孩子和幼儿园老师及时沟通,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是幼儿园的责任,且园方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满解决;如果是自家孩子的责任,则配合园方将后续事情处理好,同时教育孩子学会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

不当面质疑老师,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磕碰,最紧张的就是老师,她们恨不得自己受伤也不愿孩子受伤。因为当家长把孩子交给幼儿园时,老师就有了一份责任。如果家长对于事情的解决有异议可以单独找老师或者其他孩子家长商议,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质疑老师,否则会降低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让孩子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孩子的未来终究需要自己应对,与其为孩子撑起一把雨伞,不如教会孩子如何自己抵挡风雨。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处理此事让孩子懂得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老师也会因为家长的包容而充满感谢之心,更加感恩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育儿常识——如何避免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


有操不完的心,原本以为只要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能轻松一些了。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又开始担心着:“到时宝宝能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呢?会有小伙伴一起玩吗?要是受欺负了可怎么办啊?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啊?”

确实,宝妈们的这些担心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教孩子要谦让、要礼貌,但又害怕其变成“受气包”,当其在幼儿园与他人起矛盾、争执时,只懂得一昧地退让,甚至不敢说出“不”字。

因此,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我们需教给孩子的是:怎么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交往;遇到矛盾时,该怎么处理。若孩子学会了这两点,便会大大地避免许多矛盾和冲突,在学校的生活必将充满欢乐。

一、为孩子寻个玩伴

为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需要在孩子入园前就为其寻找一个玩伴,对于这个玩伴的要求就是两个人能玩到一起。

选好小伙伴之后,我们就要为两位小朋友制造一些“相处的时间”,可以邀请这位小伙伴到家中一起玩耍,或者带宝宝到小伙伴的家中做客。

玩具车、积木、过家家等都是小朋友的心头喜好,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分享,体会到与玩伴在一起的快乐。届时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也能较容易接受“上学这件事”,入园后也能较迅速地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二、让孩子学会这些交往“金句”

在第一点中我们提到了为孩子寻找一个玩伴。小伙伴找到了之后,妈妈们可不能就此全身而退,而应仔细观察孩子们是怎么玩的?当他们之间有小冲突时,也不必急着上前劝解,先好好观察观察。

1、借助小冲突,判断自家小孩的个性

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会因为“玩具”而起冲突,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处理方法看出其在交往中是否属于容易受欺负的一方。

2、根据孩子不同的表现教会其不同的应对方法

情形一:

若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被对方抢了玩具,但他没有反抗而是不知所措快哭了的样子。那么,此类孩子属于不敢为自己争取、较内向,日后在幼儿园中也较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此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事件可以勇敢说“不”。和小伙伴一起分享是正确的,但如果对方太霸道,或是要争抢,你可以先说,“等一下,我再玩一会儿就给你了。”若对方还是一昧地争夺,此时你可以大声地说:“不要抢。”

情形二:

还是在玩耍,东东和明明都想要同一个玩具,双方争执不下,东东便打了明明一个大嘴巴子。从此过程中,我们看出了东东有维护自己的意识,这一点是好的,但是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此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遇到矛盾时应先用言语沟通,要是一上来就使用暴力的话,恰巧碰到较强劲的对手,自家的孩子肯定吃亏。因此,家长可以教孩子说:“你也想玩吗?那我们轮流玩,可以吗?”

三、先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再则不能欺负别人

家长应教会孩子:不被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有些争端是由我们自己的小孩先引起的。

可能是因为一个玩具或是一场游戏,由于落败了,便去捅对方一下亦或是打一下,可能对方的小朋友也本能地想要去反击,这时候,表面上看是我们的孩子被打了、被人欺负了,但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孩子先去招惹对方的。若是碰到较强硬的对手,是会吃大亏的。因此,要教会孩子不要仗势欺人。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熊孩子的宝宝无疑就是家长陪伴的时间太少。小盆友们都是一群好奇宝宝,模仿力又强,没有家长在身边陪护指导教育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一些陋习。

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变成熊孩子呢?

首先,你得陪孩子看电视。很多家长自己很忙就把孩子放在电视机旁边,孩子模仿电视机里做一些不正确的事就把错误归给电视剧、电视节目。基本不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你想想,你陪在你家宝宝身边一起看,每当看到宝宝可能模仿的危险动作就即可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相信宝宝也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其次,就是腾出时间陪孩子玩。大多数家长都老是抱怨自己没时间没时间,其实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像洗衣服,很多妈妈都觉得洗衣机洗得不干净喜欢手洗,但是手洗很费时间,你就可以买那些去渍能力强的洗衣液快速把衣服洗干净,腾出更多时间和宝宝玩。像做饭的时候,实在挤不出时间,你就可以让宝宝何以一起洗洗菜、捏捏肉丸什么的相信宝宝们也很喜欢和你呆在一起做事,同时也能培养宝宝的家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防止他无所事事到处乱翻。

最后,尽可能地带宝宝出去玩,最好是郊外、公园。但是一定要带好宝宝,像丁锦昊那样明显是父母监管不利,教育也有问题。去到一个地方,不是一屁股坐地上让宝宝自己去玩,而是带着孩子一起打打闹闹、放放风筝什么的,让孩子玩出美好未来。

在沙雕大师的巧手之下,一堆平淡无奇的沙子竟变作一幅幅令人称奇的3D立体大作。令每一个看到的孩子都“玩”性大发,一起和沙雕大师们玩得不亦乐乎。你说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无论是创造力还是联想力会有怎样地提高呢?

与此同时,和宝宝一起玩时,也要时不时为其树立良好形象,因为孩子总会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悄悄地开始模仿你,所以,时不时地给孩子一些小忠告,小叮嘱,小建议孩子就会变得更优秀,更讨人喜欢。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玩出美好的未来,需要父母亲用心的呵护。

育儿心得:避免批评教育


育儿心得:避免批评教育

女儿今年7岁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一些育儿心得,并列出了以下几点: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在小的时候会经历很多“危机时刻”,帮助她们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伤心这些情绪,对父母来说很是关键,先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要善用表扬和鼓励

每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就适当的表扬一下,但是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无所谓了,当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给予鼓励,不能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一定可以很好的完成。

三、避免批评教育

当孩子在做错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给予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我们应该心平气和,耐心的教育,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告诉她虽然这件事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改正还是一个好孩子,那样不仅可以让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点心得。

家长如何避免孩子“节后综合征”?


国庆节长假过后,重新回到繁忙的工作中,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上班族”网友用各种改编“吐槽”来表达各种情绪。“长假过后,你起得来吗?上班时,能精神饱满吗?工作日,能适应重新拥堵的交通吗?”网络上充斥着“上班族”们应对“节后”工作生活的各种情绪上的不安。

其实“节后综合征”是“征”不是“症”,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为“消化不良征”、“上班恐惧征”以及其他各式各样征兆,就统称为“节后综合征”。

专家提醒,在经历了七天小长假之后,市民一定要清淡饮食,调整胃肠功能。节后应少吃一些油腻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粗粮、水果等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胃肠道功能。强迫自己多喝白开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精对肝脏的危害。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碱性食物如豆制品、乳类中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等,能有效缓解身体的疲劳感。

另外,节日期间,父母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些,宝宝的不良习惯也很容易在节日里养成。专家表示,节日里菜肴丰富,会出现很多油炸食品或油很重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宝宝肠胃功能紊乱。还有各种色泽鲜艳的小零食、小点心、瓜子、糖果等,孩子容易对有颜色的食物感兴趣。宝宝的克制能力一般较差,看见好吃的就贪吃,吃后,感冒、咳嗽、腹泻和肠胃道疾病随之而来。在节日过后,家中剩余的饮料及零食等应尽快收起来,不能让孩子养成每餐喝饮料、没事吃零食的习惯;对于过节期间已经进食过多脂肪、蛋白质食物的孩子,节后应以清淡饮食,即蔬菜、菌类食物为主,且不可进食过饱;对过节期间食欲差、未良好进食的孩子,要注意调整饮食种类,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以免发生营养不良。“节后综合征”还表现在节日期间孩子作息方面没有规律,节后甚至赖床、不愿意去幼儿园等现象出现。这些都是需要大人们提高警惕的。

避免轻生 对孩子“补钙”教育


只因没向父母要到一元钱,12岁男孩小华(化名)居然自杀身亡。其父母从汉川来汉,在打铜街菜场卖菜,23日,男孩来到父母的摊位前要一元钱买东西吃。当时父母正忙,没有答应。小华拿起菜摊上的小刀剁着台面,恨恨地说:“你们不给,我回去上吊给你们看!”大家都以为孩子说的是气话,谁知一个小时后,小华的母亲回家,发现孩子居然用鞋带勒住脖子吊在窗户上,自杀身亡。

孩子因一点小事而轻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缺失的悲剧。父爱、母爱,听起来甜蜜而又温馨,但要做到真正的爱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有时甚至是艰辛的。这是当下为人父母者所困扰的话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爱孩子?

专制或泛滥的爱会阻碍性格发展

父母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会造就孩子的性格。晓非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3岁时就被周边的人称为“天才”。漂亮、活泼、能背诵一口流利的唐诗,晓非不仅是家里的“太阳”,也成为幼儿园老师关注的焦点。可上学后,他发现自己并未得到新老师和新同学的特别关注,晓非开始感到孤独,并变得郁郁寡欢。上初中后,他经常有意捣乱,为点小事就攻击同学,结果同学们离他越来越远,老师也时常地批评他,可他的父母反而认为是同学们嫉妒他。长大后的晓非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医生的诊断,父母才发现儿子有典型的人格障碍。他的母亲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只注重他的学习和身体,却忽视了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假如能从头再来,我一定会努力培养他的健康心理!”

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设置的方向去努力。殊不知,当爱带有目的性的时候,它的盲目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孩子的童心被泯灭,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且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的意志,也找不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可是不少父母在施与爱的同时,常常忽视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教给孩子学会爱的能力,有的只是无条件的满足和溺爱。这种情况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尤为突出。可是,无论这份爱是专制的,还是泛滥的,都将极大地阻碍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使得当今独生子女人格偏离、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用眼角的余光关注孩子

“我干脆死了算了!”不少家长曾听到过孩子把自杀挂在嘴边却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因为有自杀倾向而到心理门诊就诊的孩子还真不少。很多孩子可能没有真正明白死亡的含义,门诊中也经常见到孩子自残、自杀未果的案例。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竟尝试过割腕自杀,被救过来后才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对妈妈说,她并不想死,只是想让妈妈满足她的要求。

家长不能对常说“死了算了”的孩子掉以轻心,这种威胁性的语言暴露出他们的心理状态。采取自杀行为的少年多存在这样几种心理:要挟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抗议心理——想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当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时,家长应首先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要么粗暴地拒绝,要么置之不理,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情感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出走或自杀等过激念头。

在此情况下家长要跟孩子及时沟通,找出问题所在。但是又不要过分关注和宠爱,一听说孩子要自杀,立刻举手投降、百依百顺,这样势必造成孩子的误解——误以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后会频频使用,说不定哪天就真的酿成了悲剧。这种情形下,家长应当学会用眼角的余光关注孩子,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心变化。教育孩子的问题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家长需要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主动跟孩子讨论,为什么要自杀,让他们明白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让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动机和想法,再和他们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如何进行“补钙”教育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少的青少年和大学生对医生倾诉:“父母对我很好,从没给我施加过压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常常感到空虚、郁闷!”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孩子们吃的常常都是父母们准备的甜蜜的“糖”,可是没有吃过苦的人又怎能感受到吃糖的快乐和幸福呢?由此看来,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糖,成长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钙”。这种“挫折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在如何进行“补钙”教育问题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参考:一只母猫捕捉到一只老鼠,但母猫并不急于吃掉它,而是将它放在地上,双目紧紧地盯住老鼠。逃生的本能使得那只佯装死去的老鼠一跃而起,母猫躬起身来“嗷”地大叫一声,几只小猫迅速奔向母猫,一起冲向那只硕大的老鼠。不幸,其中一只小猫被老鼠抓伤眼睛,可蹲在一旁的母猫并没有上前搭救。

老鼠十分狡猾,它径直朝向那只受伤的小猫,试图从“薄弱”环节逃生。没想到,那只受伤的小猫顾不得流血的眼睛,再次奋力猛地扑向那只竟敢藐视它的老鼠。望着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老鼠,一直蹲在一边的母猫这时才走近受伤的幼猫,慈爱地舔着它那只因为勇敢战斗而受伤的眼睛。

这场来自于动物之间生与死的搏杀构成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每一位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必须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抑或是向那只母猫学习──用它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告诉它的孩子们应当学会怎样生存。让自己的孩子为生存而承受压力和挫折,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都能够同时健康地成长。

避免给孩子创下教育“伤痕”


家长对于孩子批评分寸的掌握,最应回避的伤害有哪些呢?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教育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教育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如何教育孩子判断对与错


“不,我不能给。”三岁的灿灿大叫,同时张开双臂试图将147块积木护到自己的胳膊底下。“这些都是我的。”他大声抗议。

显然,灿灿的行为违背了“分享”准则。那么,我们能说灿灿是一个自私、淘气、被宠坏了的孩子吗?也许不能。因为,该年龄段的道德感决定了,他只是简单地思考问题,自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学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等局限性,因此相应地在判断对与错方面,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绝对性。凡事常常都是好的或常常都是坏的,在他们眼里,一个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并不重要,他们不看动机,只看结果。

2、取决于身体伤害的程度。身体伤害越严重,就认为错得越糟糕。

3、取决于一切行为是否会招来惩罚。如果受到处罚就认为是错的。

4、规则。规则是从来都不应该被打破的,破坏规则就是错的。

5、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儿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因此,灿籼可能就认为,积木是我先拿的,我有权占有,打破了这个规则就是错的;另外,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我需要它们,所以就该归我。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地处理问题

首先,父母应判断孩子的违规则行为触及的是道德规范还是社会习俗,然后再做处理。如果是道德规范,一定要和孩子

交谈,让他理解做错的原因,让他认识到别人也有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帮助孩子去纠正错误。

2、让孩子体验道德冲突?

为儿童安排一定的自由游戏的时间,让他们自然地体验道德冲突,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3、讨论道德两难问题

选择一些道德两难故事,让孩子从不同人的角度去思考讨论。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

4、鼓励孩子改变规则

当孩子在玩一个喜爱的游戏时,鼓励他们改变规则,用不同的方式去玩。一定要强调指出,如果征得所有游戏者的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5、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些规则

强调指出,什么是对集体有利的事情。避免让儿童决定有关的惩罚规则,因为他们常常喜欢制定一些残酷、苛刻、不现实的惩罚措施,而这些对行为的改变地无济于事。

6、鼓励孩子开展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能使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促进他们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7、深究意图和动机的含义

使用故事和木偶剧讨论人物的动机。比如,小杰弄坏了小熊的椅子,为什么弄坏的?小熊感觉怎样?小杰怎样帮助小熊会好一些呢?

8、表扬有道德的行为

对孩子的合作、帮助行为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其他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辨别善良、公正和合作等行为。

9、使用真实的两难问题

在教室情景下,提出生活真正的两难问题,让孩子讨论。避免使用寓言或格言,因为这对孩子来讲太抽象,难以理解。

喜欢《如何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如何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避免宝宝“缠人”? 孩子整天像个小尾巴那样跟在妈妈后面,就连妈妈上厕所也不放过。如果训斥他,觉得本来孩子也没什么大错,如果不说他,感觉真是很烦。可最令人头疼的是妈妈很难想出两全之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表示:妈妈如果采用...
    2021-12-30 阅读全文
  • 如何避免孩子刚上幼儿园就生病 “生病期”,其实就是孩子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孩子进入幼儿园,类似我们成人走入社会,连大人都可能不适应,更何况孩子。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孩子必然有恐惧,害怕,焦虑的心情,加上幼儿园...
    2021-09-25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避免幼儿磕碰现象 育儿知识:如何避免幼儿磕碰现象 不过度紧张,孩子身上小的淤青、擦伤、磕伤等,并不会对孩子带来伤害。如果孩子本身自己并无心理上的影响,家长只需要对孩子的伤口进行医护处理即可,甚至没有追究原因的必要。这对...
    2020-08-04 阅读全文
  • 育儿常识——如何避免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 有操不完的心,原本以为只要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能轻松一些了。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又开始担心着:“到时宝宝能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呢?会有小伙伴一起玩吗?要是受欺负了可怎么办啊?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啊?” 确实,...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
    2021-09-01 阅读全文

孩子整天像个小尾巴那样跟在妈妈后面,就连妈妈上厕所也不放过。如果训斥他,觉得本来孩子也没什么大错,如果不说他,感觉真是很烦。可最令人头疼的是妈妈很难想出两全之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表示:妈妈如果采用...

2021-12-30 阅读全文

“生病期”,其实就是孩子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孩子进入幼儿园,类似我们成人走入社会,连大人都可能不适应,更何况孩子。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孩子必然有恐惧,害怕,焦虑的心情,加上幼儿园...

2021-09-25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避免幼儿磕碰现象 不过度紧张,孩子身上小的淤青、擦伤、磕伤等,并不会对孩子带来伤害。如果孩子本身自己并无心理上的影响,家长只需要对孩子的伤口进行医护处理即可,甚至没有追究原因的必要。这对...

2020-08-04 阅读全文

有操不完的心,原本以为只要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能轻松一些了。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又开始担心着:“到时宝宝能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呢?会有小伙伴一起玩吗?要是受欺负了可怎么办啊?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啊?” 确实,...

2020-07-08 阅读全文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

2021-09-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