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十一招巧妙应对孩子“询问期”

发布时间:2021-03-31

十一份幼儿园工作总结。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十一招巧妙应对孩子“询问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孩子的智慧萌芽靠父母栽培,父母的知识与修养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本文解答六个问题,供家长参考。

一、什么是"询问期"?

3~6岁时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以"为什么?""怎么会这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

询问期又可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他们喜爱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提问。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他们提出"这是什么?""彼会这样?"的问题。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在人的一生中,这个时期属于大脑迅速发展时期。相应地,它会带来语言与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询问期是个关键的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应答得当,就能促进孩子智慧的健康发展。

二、"询问期"孩子的问题特点是什么?

孩子总是探究自己身边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问题占多数,其中自然问题最多。如气象、天体等方面的问题,它们的动态与变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可见,孩子从小就爱科学。

三、为什么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有时会觉得可笑,但家长必须注意的是:首先接纳孩子的惊讶心理,如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父母应该说:"是呀!多美的天空,为什么天空是蓝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想发言了。即使母亲一时答不上来,也应认真思考,说我们来查一下书本吧!孩子受到鼓励,以后才会继续发问。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喜爱发问。教师讲2+2=4,他还要问为什么?老师认为他不但笨,还破坏纪律,要他退学,可是他的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而是拥有独特的想法,她在家里亲自教导他。后来,爱迪生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发明家,这正是善于栽培询问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四、为什么必须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情绪也易变化。孩子在发问的时候,是因为对当时该事物有强烈的印象。如果不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过一会儿,也许连孩子自己也会把问题忘得一干二净。即使记得,隔一段时间再回答,效果也会降低。孩子发问以后,父母有时会说:"妈妈现在忙,别吵,等一下再问。"等等。这样打发孩子,孩子就会认为"问了也没有用",反正得不到回答,于是再也不想发问。以后,孩子就可能变成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的人。

五、为什么要顺应孩子的智能来回答?

最让父母伤脑筋的,可以说是的问题。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生物的,生态的,难以解释。有时,父母能提供正确答案,可异孩子听不懂,这种回答就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对孩子来说,正确的答案和理论上的说明,远不如童话的回答来得有效。如4岁的孩子小伟:“为什么月亮跟着人走?”母亲说:"因为月亮怕你跌倒,才发出亮不照着你。"小伟说:"可是月亮有时也会躲在云里,到处都是黑漆漆的。"母亲说:"是呀,为了月亮躲在云野,伯伯才会装上电灯,爸爸才会买手电筒呀!"可以看出,小伟有观察力,而妈妈的回答也很得体。

六、为什么父母也要反问孩子?

孩子发问时,父母应以诚恳的态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不管什么事都问爸爸妈妈就不好了。比有问必答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养成心中有疑问先自己思考的习惯。孩子在发问时,父母别忙于回答,必要时反问一下孩子。如3岁的小明问:"男生和女生哪里不一样?"父亲一时说不出来反问小时:"你说,哪里不一样?"小明说:"穿衣服不一样啊,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原来孩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装不同而发问的。成年人往往从理性来思考。爸爸酌情后马上说:"对,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小明已经看出来了,爸爸也这么想的。"这个回答就很得体,又鼓励了孩子的创造力。

七、为什么要让孩子观察实物,并由自己去了解?yJS21.COM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管怎样形容,孩子都不懂,让他们观察一下实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图片时孩子会问:"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孩子必然地。如果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当孩子亲眼看到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东西提起来,送到嘴里,把水吸起来,洒在自己身上时,一定会恍然大悟:"噢,原来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样,用处很大哪!"

八、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

不要以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均能轻松自如地回答。在回答不了时,可以说:"妈妈也不知道,等一下我们一起看书来找答案吧!"千万不能因回答不出来就说:"这不是你问的问题。你年纪小,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情。"而且,既然你已经许下和孩子一起看书的诺言,就应该真的去买本书或去图书馆借本书,与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说。父母若能够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在以后小孩上学时,遇到疑难问题就会懂得自己去找答案,使他们产生了解未知世界的兴趣,并对书产生好感。父母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共同学习,不仅可以用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还有助于养成孩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九、为什么不要采用会使孩子害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避免无意中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这是因为恐惧的情绪会"传染",母亲害怕,孩子也会害怕。对一个人来说,恐惧心多形成于幼儿期,而孩子一旦潜藏着某种恐惧的心理,长大成人之后,要找出恐惧的原因,不但困难而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父母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如当孩子提出“地震为什么那么可怕?"父母可以这样回答:"在地震时,地会摆动,但不要害怕,看看煤气有没有关好。如果实在有危险,与爸爸妈妈一起离开房子好了。"这要比回答:"是啊,地震很可怕!"表现出恐惧和惊荒失措的样子要好。

十、为什么要采取对生活有帮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会发问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父母回答问题及时恰当,他们就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去吸收新的知识。而恰当的回答,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当问到什么是拐骗"时,大人出于爱子怕被人拐骗的心情说:"拐骗就是小孩让坏人骗走,这个小孩就要被杀死,所以不认识的人与你讲话,你要马上回家。"这样的说法往往使孩子产生过度的警戒心、神经质,不敢接触任何人。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日常规则。如果到外面去玩,要与爸爸妈妈说一声,天黑之前要回家,不要一个人去没有去过的地方,不要跟生人走开。要教育孩子社会常规,成为一个明有判断力的人。如告诉孩子行路要靠右边走,要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要左右看清,没有车子时,才可以地去。这比对孩子简单地禁止、恫吓要好得多。

十一、为什么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做父母的人,只要经常注意孩子的问题,应该可以推测出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并进而知道该如何地孩子。因为在孩子提问题及解答中可能蕴含着未来生活的方针,如孩子看到有的同学一面做功课,一面被批评时,产生了一种对上学校、做功课的恐惧心理,于是就问妈妈:“有没有不做功课的学校呢?”作为妈妈,这样的回答比较理想:"到学校是要做功课,学校里有老师,老师会教你知识,你原来许多不懂的地方,都会知道,你不必担心,而且到学校里,你还会认识很多朋友,很好玩。”让孩子满怀上学的憧憬,感到上学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还没有上学就厌学。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期”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反抗期”,每位家长都要面对这样的时刻。看到这个话题深有感触,就把之前的两篇日记找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3月4日晴

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小事。现在回想或许正是眺妈使用了沟通的技巧,才很好地解决了眺眺第一个“独立”时期和我们的“摩擦”。

记得那时,眺眺还不怎么会说话,可已经会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次眺妈给眺眺洗完澡后,让他帮忙把水里的瓶子拿起来,眺眺却故意抱着瓶子不给,任凭眺妈怎么给他“戴高帽”都不行。后来眺妈说:“眺眺,先把黄色的瓶子给妈妈,还是先把红色的瓶子给妈妈?”话音刚落,眺眺马上把一个瓶子递给眺妈。谢过之后,眺眺又把另一个也拿给眺妈。

小小的一个顺序选择却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原本“对立”的局面很快转变为“合作”的情形。这说明父母多掌握一些“技巧”,能更好地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法我们沿用至今,效果非常理想,这也是我补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使用此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自己的问题,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呵护婴儿的“自尊心”。问题的答案不应该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而是怎样去“做”。

2008年11月9日晴

眺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不再是我们说什么他都照做,更多的时候他都会提出反对的意见,我们选择坚持,他则采取赖皮的方式。几经较量,我们摸索出用“缓冲时间”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上带眺眺去淘气堡玩,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招呼眺眺回家吃饭。小子一口回绝:“不要!”我们说:“奶奶在家里饭都烧好了,怎么眺眺还不来呢?就着急了!”眺眺口气也软下来:“再玩一会儿哪!”“那再玩5分钟,爸爸叫你的时候可不能赖皮哦!”为了彼此能守信,我们拉勾为证。5分钟后,眺眺虽意犹未尽,可也是如约和淘气堡再见回家。我们对眺眺守信用的表现大加赞赏。

晚上送眺眺去阿婆家,我们照例陪他玩到8点多,临行告别时小子又尽力挽留:“再陪眺眺玩一会儿哪!”我们告诉他:“爸爸妈妈明天很早要上班,应该回家休息了。”“那玩到10点钟。”小子又变个法儿挽留。“那太晚了,这样吧,那个长的针(分针)走到12,眺眺和爸爸妈妈再见好吧?”见我们让步,小子也见好就收。

网友支招

伟大的外交家周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谈判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和孩子们相处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强压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适度的让步既照顾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缓和他的抵触情绪,何乐而不为呢?对眺眺而言,还学会了看时间,真是“一块石头好几只鸟”!哈哈!

——网友眺爸

我认为,4岁的孩子本来就不大明白道理,以前听话是因为出于本能的“爱”,为了让大人高兴,可以给他更多的关爱。当他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这个时候大人还用以前命令式的语气要求他,他自然也会用强硬的态度来回应。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不要,只是表明他想拥有自我。

关于小西画画只画5分钟这件事,我认为4岁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不长,当他对这件事没兴趣时,就会转移注意力。这个时候家长要弄清楚,孩子是遇到困难了,还是真的有了新想法。我们可以尝试着要求孩子完成某一个图形,或是完成某一个轮廓,下次再填色,并对孩子的坚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甚至是奖励——他已经很努力了。

对于看电视,是可以先约定好的,时间快到时可以提醒他:还有几分钟就该关电视了。如果违反约定,可以减少第二天看电视时间,几次违约,可以取消看电视一次;如果做到了,可以给予奖励,并经常强化孩子的这个优点:说话算数。

孩子敢于说“不”,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孩子成长了。家长要做的是:改变以前的沟通模式,尊重、理解、接纳、适应孩子的变化,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什么都由家长说了算,自己没主见,从而无法真正成长,直面人生。

——网友宇蕾妈

我觉得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是个不错的办法,还有就是跟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书上有很多正面的反面的形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像昨天他突然拍打我,很疼。我就拿《我好生气》这本书和他一起看,告诉他:“你这样突然拍妈妈,妈妈好生气的。”他就表示以后不这样了。有时候孩子不吃饭,我就说:“你看,小波(天线宝宝里的人物)不喜欢吃饭,所以个子最矮;丁丁(儿子最喜欢的角色)吃饭吃得又快又多,所以个子就最高,多好呀!”儿子就乖乖吃饭了。

——网友酒窝阳少爷

以前儿子也很喜欢说“不”,动不动就是“不好”、“不行”、“我不会”。这固然跟孩子的依赖性与叛逆期有关,但仔细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语,发现也带了很多的“不”字。比如,儿子说要买玩具,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行”;儿子要玩手机游戏,我们的第一句回答就是“不可以”……大人的这一举止在《大卫,不可以》这本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叛逆与我们对他果断的毫无商量的拒绝有一定关系。现在我尽量纠正自己的表达,努力让自己的言语中避开“不”字。

当他提出买玩具时,不再一棒子用“不”字打死,而是先听完他的购买理由,再向他说明我们不买的原因。几次讨论交流后,基本上他都能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通过这种正面引导,发现儿子的确进步不少,至少从他口中蹦出的“不”字已明显减少了。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都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给他充分表达、充分交流、充分理解的机会,相信孩子也会给我们投桃报李。

——网友lkl2003

应对暴躁宝宝方法要巧妙


生活中的小宝宝,有的很乖很听话,但有的就很暴躁,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宝宝不让父母离开,妈妈爸爸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到了商店里,他一定要买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不买就大吵大闹等等。

应对招数: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坏情绪原因之2:遭遇失败

宝宝的心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宝宝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房子突然塌了。宝宝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

应对招数:同情并给与鼓励

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以此缓解宝宝的压力和自责的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不要吝啬你的亲情,轻吻一下宝宝或抱抱他,都是让宝宝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等宝宝情绪稍稍稳定后,再帮他找到失败的原冈,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务。

坏情绪原因之3:要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终归是宝宝,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他在街头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当众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时,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很多父母也许都会忍不住厉声喝斥,但这对控制场面毫无用处,对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是没有帮助的。宝宝会很长时间愤愤不平,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是父母对他不好。应对招数:保持冷静教导宝宝

的确,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是宝宝在公众场所闹别扭。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因为你的干预愈多,他的脾气可能愈强烈。宝宝闹情绪,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建议这时,你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宝宝说话,这也是给宝宝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宝宝见你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宝宝“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当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他一会儿,宝宝“打仗”找不到对手,过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感到没有意思,发脾气也就停止了。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对于容易暴怒发作的孩子,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并为他们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供他们学习。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提及一点,家长不要自已经常暴怒发作,摔盆砸碗。

你怎样询问孩子?


你怎样询问孩子?[短镜头]

邻居的孩子**,在幼儿园上中班,每次回家,他妈妈差不多都会这样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虽然长得不算高大,但很结实,性格也比较强硬,有些小朋友还怕他呢!可是他妈妈总是怕他被人欺负。一次,**回家时没精打采的,妈妈一见,立即问道:“今天有人欺负你了?”**摇摇头。“**,到底有没有人欺负你,你同妈说呀!”“没哪。”儿子不耐烦地答道。“没,那你为什么一声不吭?”妈妈进一步追问说。“嗯——嗯——”儿子支吾道。妈妈以为有什么新的情况,立即警觉起来,俯下身去焦急地问:“**,你说,到底是谁欺负你了?是不是你后面的张挺?”“妈,没呐!我肚子饿了,我要吃饭了。”“我不信,肯定有人欺负你了。”说着,年轻的妈妈扯着儿子的手,直奔幼儿园。儿子不肯去,一个劲地说肚子饿。妈妈却越来越坚决地认为,一定有人欺负儿子了。到了幼儿园,妈妈先问小朋友,再问老师,结果什么也没有,都说**一整天都好好的。可就是这样,妈妈还是不放心,返回的路上对儿子还是说了好几遍:“以后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跟妈妈说的。”

[画外音]

像**妈妈这样过分的家长也许并不多,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经常询问孩子有没有被人欺负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为数不少的。有些家长,包括小学生的家长,或因孩子身体瘦小,或因孩子比较稚嫩,或因性格懦弱,或因孩子过于顽皮,或是有那么一次遭遇欺负的经历,等等,他们总是在担心,在经常询问。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而且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首先,这样询问会给孩子造成认识上的误解。孩子需要友谊,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应该是快乐的,许多孩子也确实是快乐的。“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欺负人的事,在幼儿园里是经常发生的,不是你欺负我,就是我欺负你,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和敌人差不多,在幼儿园是很可怕的。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误解,那他自然就不可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自然就会怀着敌意来看待其他小朋友,这样,他的人际关系肯定不会好,久而久之,他可能被孤立,也真的可能被人欺负。

其次,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助长孩子的不良心理。经常这样询问的家长,肯定会参与到孩子们的是是非非之中去。孩子之间的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家长是不应该插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实在无法解决的,也应该由老师解决。如果家长一插手,事情往往会变得复杂起来,也会影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到幼儿园或学校里哇啦哇啦一讲,这影响多不好,其他孩子会怎么看呢?或多或少要影响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另外,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是非,还会助长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孩子不太懂事,有了家长的帮助,有的就滋长出有恃无恐心理、霸道骄横心理等。

再次,这是对幼儿园教育严重的不信任。对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学校)与家庭应该互相配合,充分信任,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互相排斥,你不相信我,我不信任你,怎么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也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经常这样询问孩子的家长,无疑是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着不信任感。家长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其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还会对幼儿园有好感吗?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的,问问孩子在校的表现也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这样经常询问,要问,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今天有什么新鲜事,讲给大家听听?今天班级里谁表现最好?你今天向老师提问了吗?等,即使孩子偶尔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一次,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直接插手替孩子去解决,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顾一下我们孩子在第一反抗时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约几岁时,你忽然感觉不听话了?

2.对孩子不听话?你是如何做的?是进行吓唬?打骂?置之不理?还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坏,最终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们夫妻在教育孩子观念上一致吗?有没有因为观念不一致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4.你们夫妻之间和老人之间在孩子的教养方面,有没有观念上的冲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对于这四个问题,你们家的情况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这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一般有:

1.孩子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

2.吃饭问题。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听。这正是2--4周岁幼儿身上体现出来的反抗。大家认真思考下,几乎2--4周岁的幼儿都会经历这些现象。如果我们采取打骂,那终是无法解决这些现象的。那这是为何呢?

下面是老师分析的四种原因:

1.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回过头想想,当孩子一生下来时,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在婴儿期孩子只会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其它情绪表达,而我们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绪想法,靠我们平时的观察来猜测宝宝想表达的意思。到宝宝2周岁基本很能说了。(不过我家培洪说话就比较晚,2周3个月才开始说话耶,当然开口后,很快就能说得很流利了)会用语言表达后,宝宝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说出的话显得比较夸张,而我们大人却觉得好玩。老是以笑来应对宝宝,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孩子的表达。

还有就是大家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孩子能表达后,就想让孩子开始识字。其实这个时期是宝宝最佳的口语期(0-3),我们只要每天对着宝宝说话,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学会。这时的记忆力也是相当好。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当宝宝说要某一事物时,当你给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要是细心的家长,一定都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在用词方面还用得不准,所以产生了答非所问,他要东,你却给了他西,孩子自然就会有情绪,而我们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图。脾气急燥的家长,这时就会有情绪,甚至还打孩子,这样亲子矛盾就来了。家长情绪失控时,我们不妨冷处理,细心观察一下,而不能用传统观念,对于第一反抗期的宝宝来说是无效的。

2.家长忽略了游戏心理。

经常看到孩子吃饭,满地跑。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们先追他,他才跑。孩子还以为我们在和他玩游戏呢?所以这不能怪孩子,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吃饭对于一个1岁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饿了本能就会用手去抓东西吃。而我们却老是怕弄脏衣服及地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洪妈就是这样,不过我当时最讨厌孩子边走边吃,我是让培洪一边吃一边看电视。这方法自然也是错误的。)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刚开始时都是用手来协调动作,宝宝一般用手感知会持续2个月,然后用勺子开始模仿我们大人的动作,手和嘴正在协调配合吃饭,刚开始也许会把饭打到脸上,额头上……当我们意识到这是宝宝成长中的必须一课时。相信我们的年轻家长们都会满心欢喜看着宝宝这一巨大变化的。可现实中像我一样的人还是比较多,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终归还是观念在作怪)

我们当家长的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如何喂养你的孩子?孩子不爱吃饭,有没有想过为何不爱吃?所以我们家长在遇到情况时应该站在那先观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样在我们大人的序列中找到节奏感、责任感。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导?

3.单向思维。

经常看到这一时期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现象。老师给这总结了一句话:“宁要玩具,不要友谊。”其实大家细细思考下确实如此,有时家里来了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大家知道这是这一时期宝宝的现象,就不觉得奇怪了,这时候我们只要用其它新鲜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这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方式方法。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朋友学习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响让孩子学会说“不”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如果我们试图给宝宝养成好习惯,那必须要有约束力。如果在父母这边建立好了好习惯,老人那边却破坏好习惯。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和老人之间在观念和方法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得在这上面作文章。才不会让孩子生活在夹缝中,让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遇到你叫宝宝吃饭或者其它什么事时,如果宝宝专注于他手上的事,这时你如果叫了二遍,宝宝还是没有反映,这时你就不要再说第三遍了,这时候的宝宝他只专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再唠叨了。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一起关注宝宝手上的东西,这时,宝宝感觉到你来到他身边,会抬起头看你,你就可以面带微笑,用眼睛看着宝宝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简洁的语言对宝宝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是很愿意帮助人的,当帮你做后,你对他说一声:谢谢。那效果就更好了。不过,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语言。对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语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反抗了:你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2.制定家庭规则: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对某一件事,唠叨个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规则,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须得关注规矩,当然这规矩需要全家一起总动员,不能只是孩子一人执行,这样孩子是不会遵守的。

我们已经知道,这时期是处于游戏亲子沟通,对于,那些愁于宝宝每天吃饭困难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了宝宝在幼儿园的就餐习惯。我们可以和幼儿园一样进行分餐制度。为什么会有5+2=0这个说法,就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5天养成良好的习惯,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坏,又归为0了。所以说,根源还是在我们家长身上。我们应该在饭前和孩子商量规定好。吃一餐饭的时间是多少?到点了没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一定得执行,这样孩子经历几次后,就明白,不吃妈妈就收走了,中间又没零食吃。自然就会认真吃饭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吃饭时,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着孩子,这样过份的关注,会打乱孩子吃饭的就餐氛围,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时有饥饿感,良好的饮食习惯才会形成。

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老是唠叨个不停,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眼睛看着孩子眼睛,告诉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尽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3.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对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鲜,比如,经常看到宝宝把东西放到嘴里,这其实是宝宝通过嘴来尝试这个东西,找下感觉。接着通过手来握、捡、放等肢体协调动作。如果,这时家长不分清红皂白就上去抢孩子的东西,或者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徒劳的。这一举动还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给阻断了。好奇心一旦没了,想像力也就没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觉得孩子把东西放到嘴巴里脏、不安全。可这么小的孩子却不懂安全不安全;脏还是不脏。这只有在事前先进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他创新思维的发展。

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时期是宝宝单向思维时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鲜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您该如何应对孩子3-6岁叛逆期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什么都不听,对着干?怎么办?”

首先,请各位家长放宽心,像青春期的叛逆一样,3-6岁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叛逆期阶段,孩子心理与身体活动能力增强,感觉不再像2岁多那样听话,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断的挑战未知的底线,这种“叛逆”心理和表现是孩子独立人格形成和自我意识成长的重要标志。遇上叛逆期,是孩子心里有“我”这样的概念了,家长当喜不当忧!

在这宇韬老师给大家讲讲孩子叛逆期表现与应对方法,帮助爸爸妈妈和宝宝们顺利渡过叛逆期。

一、望闻问切:叛逆期儿童的常见表现:

1.不建设,爱破坏:

摔东西、拆玩具、乱涂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

2.不明理,易烦躁:

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

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

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想做的事坚决要做,否则就大哭大闹;

在公共场合坐地耍赖、打人。

3.唱反调,不理睬:

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不让越要做;

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权威,攻底线:

故意破坏之前一起订好的规矩;

层出不穷的提出新要求;

和父母讲条件,要达到要求才肯做事。

5.起冲突,易动手:

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爱争抢同一件玩具,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又爱抢别人的,严重时甚至打人。

二、四步除虑:如何应对儿童叛逆期?

1.深入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与动机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和父母最为亲近,要想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父母无法假手他人,知子莫若您俩人。

平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多与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要求,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

宇韬建议:当您想发火时,不妨停一停,看看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一定能投射出孩子内心的真正诉求

上课过程中,常常遇到父母指责孩子:上课时候去什么厕所?唯心角度出发,生理需求一定不能扼杀,所以我的课堂,孩子去厕所,一定要去,咱不憋着。

家长们,上课前,提醒孩子喝适当水,同时一定要求他去遍厕所,上课时孩子还会去厕所?

不想孩子摔倒,就不知不觉中将他面前的石头搬走。(注意是不知不觉,都帮搬走是溺爱)

2.原则问题绝不迁就

叛逆期的孩子是矛盾的,不断挑战规则,又不断追求规则。如果规则混乱,孩子一定缺少安全感。

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慎重科学并坚守:

坚守: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

慎重科学:不制定超过儿童能力的规则,例如要求孩子上课不走神等。

【抓大放小,要有重点。除危及生命、健康的坚决不能做之外,其余鼓励孩子尝试,多数时候宽松,该严格的地方坚决sayno。】

【尊重孩子的需求,有时候孩子的只是要求自主行动,例如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不应当因为大人嫌麻烦而禁止孩子做。】

宇韬建议:大人无底线,孩子不好管,分清规则与爱的界限,原则问题不妥协,莫让爱成了溺爱。

3.多种方法巧妙引导

叛逆期的孩子“问题”多,情况多,父母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办法巧妙引导,对策大致分七类,请灵活运用:

对策1:激将法,利用孩子唱反调的心理,想要孩子做什么,就偏偏不让孩子做什么。

【示例】:父母让孩子吃饭,孩子偏不吃。父母可采取激将法,要求孩子不吃饭,孩子反而拼命要求吃.

注意:使用这一方法时语气尽量真实平静,要根据孩子情绪适当调整。此外相反的“你去做XX”的激将法并不有效。

对策2:冷处理,装作没看见。

【示例】:孩子到处扔东西以吸引父母注意力,装作没看见,继续和爸爸聊天。孩子看见没引起她想要的效果,就自动停止。

对策3:把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示例】:孩子吃苹果是故意乱扔苹果皮,就是不肯扔到垃圾箱。父母可以等苹果吃完,装作才看见的样子,大吃一惊问孩子:怎么乱七八糟的,怎么办?让孩子想办法,孩子多半会主动扔到垃圾箱,注意不要问是谁弄得乱七八糟。

对策4:传递正向信息,明确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不要说不能怎么做。

【示例】:孩子到处乱写乱画,把墙壁弄的一团糟。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画画要在画板上。

注意:不要指责孩子乱画。

对策5:拉三角关系,借助权威,通过孩子特别喜欢或佩服的人,告诉孩子怎么做。

【示例】:去幼儿园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但孩子在公园玩沙,就是不走。这时按响手机铃声,假装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让你快去幼儿园,孩子会立刻起身离开。

对策6:运动发泄法,精力旺盛的孩子逆反行为越强,通过运动游玩,使孩子精力有发泄的渠道。

【示例】:孩子在家,一会要吃零食,一会要看电视,到处搞破坏,就是不肯乖乖玩。可带孩子去公园或游乐场,或与孩子一起玩一些消耗精力的游戏。

对策7:父母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示例】:孩子爱打人,打过许多小朋友,甚至家里人也打过。这种情况下,父母若用“打”来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宇韬建议:这7个方法是给大家的“下三路”招数,上三路是理念,下三路是技术活,育儿,定要上下三路,理念加技术结合,太理念,容易忽视教育中的细节;太细节,又容易忽视孩子感受。运用下三路,切记应景。

4.负面情绪冷静处理

孩子情绪激动时,千万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当孩子大哭时,情绪处理四步走:

抱着孩子或者到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听孩子哭一会,让孩子平静。

帮助孩子搞清楚为什么哭,是哪一种情绪,伤心还是愤怒。例如:哥哥不让你玩他的玩具,你是伤心?还是生哥哥气啊?

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例如:我知道你好伤心,伤心你就哭一会吧!

等孩子情绪平静了,提出新的办法转移注意力,例如:我们去玩沙子吧!

宇韬建议:哭闹,是不如意的宣泄,成人都有不如意,何况孩子?放慢脚步,静待花开

3-6岁,关键期,叛逆期,幼升小一个个关键词始终萦绕父母心头,父母再不易,再辛苦,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孩子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孩子就是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成长的,宇韬老师与您一起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快乐,遇问题,问宇韬,欢迎交流探讨!

附与孩子交流过程中三不要:

不要在任何情况任何形式的“打孩子”行为;

不要对孩子说“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妈妈不要你了”的语言惩罚;

不要说“你看看,隔壁的妹妹都会....了,你怎么还不会”的比较行为。

教育孩子批评要巧妙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转移贝贝的注意力。“小白兔老是吃零食,结果牙齿都掉光了,贝贝可不要和她学。我们先来讲故事,一会儿吃饭,好吗?”

策略1和策略2孰优孰劣,相信爸爸妈妈们一看就心中有数,妈妈在批评时唱“白脸”,既起到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贝贝的幼小心灵。3-7岁的宝宝大多精力旺盛,调皮好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在所难免,很容易招来爸爸妈妈的批评。诚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压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有人唱“白脸”。快乐有趣的语言更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白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明白他刚才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起到批评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Tips:“白脸”三要

1、要避免经常化。父母说孩子做得不对时,孩子总不大高兴,有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如果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有研究表明,爱笑的孩子更聪明,当孩子生活在宽松的氛围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乐。

2、要婉转而间接。孩子对世界还不甚了解,很多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好奇,所以即使是必须批评孩子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人物,婉转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容易轻松接受,还会感到爸爸妈妈很有趣。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说,“小熊都在自己画画呢,你也自己画好吗?”,“小公鸡在抢别人的虫子吃,你说它有没有礼貌啊?”

3、要有理加有据。爸爸妈妈在唱“白脸”时要和颜悦色,有理有据。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又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宝宝就会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并且改正错误。

妙用批评第二步:扮“黑脸”

子瑞爸爸:“每到吃饭时间,我和子瑞的妈妈就特别头疼,因为我们家子瑞很难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他吃下半碗饭。喂饱他以后,我们都没心思吃饭了。我要是打他骂他吧,又觉得孩子这么小,挺心疼的。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规矩是不能不立的,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因此,可当第一步——唱“白脸”力所不及时,爸爸妈妈就得在批评孩子时扮扮“黑脸”喽!

3-7岁的孩子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他们已经开始听从自我意识的召唤,此时就不该拘泥于道理而应着重行为习惯。“黑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对于因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不好好吃饭这类问题,单纯的劝说不一定有效,爸爸妈妈可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语言行动相一致就会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Tips:“黑脸”准则

1、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动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将造成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语言批评是第一步,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吃饭时要安安静静的,否则我就把饭收走了,今天你就没有晚饭吃了。”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大家可以想象,笑咪咪的警告会起多大作用呢?

3、行动惩戒。语言警告,往往会因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宝宝的个性特点等原因,不一定对每个宝宝都有效,此时爸爸妈妈就要果断采取行动,把晚饭收走。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乖乖吃饭了,这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光打雷不下雨”的话,“惩戒”就不起作用了。

妙用批评第三步:少“变脸”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真要持之以恒可就不像说起来这么容易了。

Tips:“变脸”解析

这“变”指的是对孩子错误发生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态度的改变。

1.前后不变

拿妈妈为例,在孩子所犯的同样错误的批评态度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应有强烈反差,甚至矛盾。比如,妈妈原本与琳琳约定好了每天的固定玩耍时间,可妈妈的脾气很火爆,碰上心情不好,看到琳琳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她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把琳琳好好“批评”一顿;要是碰上心情好的话,又跟女儿亲得不得了,即便看到琳琳做错了,也会轻松放过。那琳琳可能就会在妈妈义正严辞地批评她时,对妈妈曾经完全相反的行为提出疑问,那时你到底是以“我是你妈妈,你要听我的”搪塞,还是向女儿认错呢?认一次两次没有关系,可老在孩子面前检讨的话,以后孩子就会以“我妈妈还做不好”为由降低做事要求。造成前后改变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家长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上,为此各位长辈都应先检讨自己,省得以后再检讨就晚了。

2.人人不变

这不变,不单需要一两位家长,还应涉及到祖辈,这是出于现今祖辈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影响孩子的角度而考虑。如果各持己见,夸张起来,就会造成妈妈说东,爸爸说西,爷爷奶奶说北,外婆外公说南的混乱场面,那孩子一定是晕头转向,没了方向。那他怎么办呢?可能就索性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而缺乏体验和能力的他只会越做越错,导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发生,家长就开始新一轮的“批评”了。这样可是个恶性循环啊!

要做到人人不变,那就得统一步调,各自分工,长辈可以事先协调好,该批评的时候就贯彻批评,该教育的时候就正确教育,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明是非懂礼貌的好宝宝。

3.始终不变

这里讲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宝宝会出现的小差错虽有不少,可也无外乎那几样,不过依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可方法就可因人而异了,比如“白脸”、“黑脸”,但切记不可在同一次批评中改换,这样会给孩子“你治不了我”的感觉,以后孩子会更加肆意妄为。

成功而有效的批评对孩子还是有益的,所以就应仰仗合理的情境,良好的氛围,有趣的方法,达到万变也不离其宗。

帮孩子戒掉iPad、手机,只需一招!


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们喜爱玩手机、玩iPad似乎是天生,但是孩子频繁玩、长时间玩,已经给不少家庭带来了难题。最近不少妈妈在微信问的较多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戒掉iPad或手机。

幼儿教育专家小编首先提醒大家的是,让孩子完全戒掉父母每天都在用的iPad或手机,敢情是不现实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先给大家看看一位国外妈妈的做法,相信能给大家来带不少启发!

小男孩Andy也是iPad控,玩iPad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iPad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摔断了一条腿。结果妈妈想出了一个绝佳办法。

暑假的一天,熊孩子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iPad,竟然发现iPad上面贴了一条小纸条:妈妈从今天起实行iPad新使用法,iPad被上锁,密码每天更新,你每天要做完3件被随意选出的家务,并且按照指定顺序将家务做完才能找到密码,这样的新规定将维持1~2周,视情况作调整,如果不接受你有权利拒绝,但你的iPad在后天会送给表妹Jenny。如果接受,那就开始行动吧,记住超过下午2点,你就错过了得到密码的机会了,现在先去清理你的小书桌吧!

傻眼了,Andy又气又恼,但是妈妈不在家,心里的瘾像蚂蚁般在爬,当他将书桌上面凌乱的书本收拾好之后,发现了桌面粘着另一张纸条:真不错,做完一件家务了,请将地板拖干净吧!

小男孩打了一桶水,拿起拖把就将地板拖了一番,当他匍匐在地板上时,发现了贴在沙发底下的另一张纸条:加油,妈妈看到你的努力!将厨房的垃圾丢掉,你就能找到密码。

当小男孩拿起厨房的垃圾袋丢到街上的垃圾桶时,在桶边赫然看见类似密码的一行字幕,正是妈妈的字迹!怪不得妈妈说超过下午2点就无效,因为社区的垃圾车每天下午2点来收垃圾!

不得不称赞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玩iPad,还能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才刚刚过了一周,Andy变得似乎对iPad不是那么热衷了,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到了打篮球上,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家庭教育的胜利!

戒掉孩子玩手机、iPad, 无论是讲道理还是强行收掉的做法,大部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健忘“,讲道理这次有效下次还是照旧,而强行收掉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会抗拒哭闹,甚至会导致孩子变得固执, “你不让玩,我偏要!”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手机控“和”iPad控“的孩子呢?

1、规定时间,对犯规有惩罚

美国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乔布斯在内,他们都会限制子女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数码产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也很有限。幼儿教育专家小编认为,孩子玩电子产品,无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爸妈可以给孩子规定玩的时间,比如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下次没得玩,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2、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要玩电子产品或是不能停下来时,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等,都是 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孩子之所以沉迷玩电子产品,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没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甚至是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电子保姆“所致。

3、父母以身做则

孩子出生前,他们并不知道手机、iPad是啥物,因为父母总在一旁玩儿,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把吸引父母的东西是什么物体,然后他们便学着父母的样子这里划一划,那里按一按,渐渐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每当父母在用时,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会更加强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和iPad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这种瘾的最理想途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十一招巧妙应对孩子“询问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十一份幼儿园工作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巧妙应对孩子暴躁 生活中常见到小孩子暴躁的样子,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
    2021-08-03 阅读全文
  • 父母如何巧妙应对孩子“一根筋”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父母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父母心塞烦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玩...
    2021-05-15 阅读全文
  • 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期”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反抗期”,每位家长都要面对这样的时刻。看到这个话题深有感触,就把之前的两篇日记找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3月4日晴 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小事。现在回想或许正是眺妈使用了...
    2021-04-12 阅读全文
  • 应对暴躁宝宝方法要巧妙 生活中的小宝宝,有的很乖很听话,但有的就很暴躁,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
    2021-04-0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老师巧妙应对幼儿挑食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老师巧妙应对幼儿挑食”,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只要在生活里仔细去看大凡挑食的孩子都是受父母的误导,他们通常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吃的东西,我也不要吃。 所以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
    2020-07-01 阅读全文

生活中常见到小孩子暴躁的样子,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

2021-08-03 阅读全文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父母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父母心塞烦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玩...

2021-05-15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反抗期”,每位家长都要面对这样的时刻。看到这个话题深有感触,就把之前的两篇日记找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3月4日晴 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小事。现在回想或许正是眺妈使用了...

2021-04-12 阅读全文

生活中的小宝宝,有的很乖很听话,但有的就很暴躁,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

2021-04-01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老师巧妙应对幼儿挑食”,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只要在生活里仔细去看大凡挑食的孩子都是受父母的误导,他们通常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吃的东西,我也不要吃。 所以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

2020-07-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