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尊重,不等于没有规矩

发布时间:2021-03-30 幼儿园工作总结懂规矩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亲子活动方案

摘要:苏珊站起身,走到玛丽的身边和颜悦色地说:“玛丽,每家都有各自的规矩,露易丝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规矩,而你到我们家里来玩,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经常来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两块,你明白吗? ”

一天下午,我领着三猪到朋友苏珊家玩,苏珊的儿子和三猪是好朋友,她还有个六岁的女儿露易丝上一年级。那天,正好露易丝的同学玛丽也在她家,四个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过了一会儿,玛丽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有个糖果罐子,里面装满了各色巧克力和糖果,就问苏珊她可不可以吃。

苏珊点头说可以,但是她家的规定是每次每人只能拿两块。

不一会儿,露易丝走过来告状:“妈妈,玛丽没有遵守规矩,她多拿了糖果。 ”苏珊走过去问玛丽:“露易丝说得对吗?你拿的糖果超出了两块吗? ”玛丽点点头说:“你们家的糖果很好吃,我想带几块回去给妹妹尝尝。 ”

苏珊和颜悦色地对玛丽说: “我们家的规矩就是每次只能拿两块,你也只能给妹妹带两块,如果她喜欢,下一次你领她一起过来吃。”

我和苏珊继续聊天,却同时发现,玛丽又偷偷打开了糖果罐,抓了几块糖装进了兜里,这时其他三个孩子都在玩耍,谁也没有注意到。

苏珊站起身,走到玛丽的身边和颜悦色地说:“玛丽,每家都有各自的规矩,露易丝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规矩,而你到我们家里来玩,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经常来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两块,你明白吗? ”

玛丽再一次把多拿的糖果掏了出来。

苏珊坐回来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来玩是否该管教真是个难题,我的根据就是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如果露易丝发现玛丽在我们家可以不遵守规矩,那么她也就有样学样,也觉得规矩是可以随便打破的。 ”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二:打架、乱丢东西、乱画、不收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打手心。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2、帮忙做家务。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温馨提示: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宝宝没规矩表现三:吵闹不休

有趣“惩罚”方式:

1、罚坐。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2、排豆子。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四: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有趣“惩罚”方式:

画画。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温馨提示: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五: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有趣“惩罚”方式:

罚站。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六: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有趣“惩罚”方式:

看书、写字。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彩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温馨提示: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宝宝没规矩表现七: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有趣“惩罚”方式:

禁止某些权利、要求。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给孩子立规矩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孩子为什么会没大没小没规矩


导读: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也许很多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家长要求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孩子要么是不感兴趣,要不就是坐不住,总是喜欢去干扰别人随意地乱走,或是被其他事情吸引;又或是看到孩子的玩具摆放杂乱,丢三落四,没有一丝责任感。

碰到孩子这种自律性差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反反复复地用“不准”“不能”等强制命令,殊不知孩子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甚至出现心理反抗的倾向。

因为他还小

其实孩子的这种所谓自律性差是和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的。比如,孩子不能完成一项家长要求的任务,可能是因为他的肌肉运动缺乏协调动作的能力。当孩子的这些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有了提高,他们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

好奇心使然

孩子喜欢干扰别人,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其实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以及有好奇心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模仿和好奇的心理特质,充分地给孩子提供模仿和有新奇感的对象。

让孩子多多认识事物,并鼓励孩子当小老师,让孩子享受不断更新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家长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秩序美感,这样也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和自律性。

哭闹成法宝

当家长没有满足幼儿的要求时,幼儿就会经常大吵大闹,这说明平时家长对幼儿情绪方面的自我控制的培养并不重视,幼儿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哭闹当成法宝。因此,家长要重视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关心孩子的情绪问题,培养孩子的情绪自制。

规则要不要

有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对幼儿树立规则的意识,就算制定了规则的也只是基本停留在幼儿的生理上,还没有上升到幼儿的行为品德规则上。这也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较弱的原因之一。

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责任在哪里

责任感是自律产生的基础。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孩子普遍都缺乏责任感的培养,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由成人包办。即使孩子完成了任务,家长也会认为那是孩子的一时冲动、好玩而不予重视和关注。家长的一些消极评价也会让孩子的失去自信心,使孩子无法坚持到底,从而造成了幼儿的任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鼓励性。

管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很多父母建立规矩失败是因为轻忽。父母轻忽的管教态度会让孩子藐视你、藐视规矩,无法对规矩心存敬畏。孩子需要先敬重父母,对父母存敬畏之心,才能把他带入敬畏规矩、遵守规矩之中。父母要建立真正的权威,不是寡言少语、保持距离,而是依理行事,要言出必行,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父母设立的规矩是否坚定。

1、建立孩子的规矩前的准备

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有此行为习惯,应该怎么解决,如:孩子不乖乖吃饭,多半是因为饭前吃零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挨饿。

其次,要在环境中取得支持,如配偶或家中长辈的一致态度。此外,要将零食收起来,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父母将规矩告诉孩子时要说清楚,执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吃饭,如果你不吃,就要等到晚上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绝吃饭,不需要训斥,平缓地接受,但是要说到做到。过程中孩子喊饿,要吃东西,父母可以嘴软而心不软,可以说:“你饿了,我知道,因为你没有吃中饭,但这是规定,你还有几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

2、建立规矩时,掌握七个技巧

管教孩子时,要和孩子保持很近距离,不要很远距离就大声喊叫,过于随便且容易情绪化,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反而产生抗拒。和孩子说话时,孩子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

管教时的情绪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满足,管教才会有效,导正孩子的行为时,要先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

管教的规则要清楚,而且必须是孩子做得到的。

管教孩子时,不要用拒绝爱的方式,如:“你不乖,我就不爱你”,更不可把他和别人做比较,因为孩子们的基因、后天生长环境和经验不同,因而有个别差异。孩子只能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要奖励他。

教孩子要有技巧,选对时间才能事半功倍,孩子从体验中得来的机会教育是宝贵的,有感动才能内化,这内化的行为就是品德。如:要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最好的时机就是等他口渴了,给他白开水喝,让他体会到水的清凉甘甜,以后就会爱喝了。

父母在改正孩子行为时,不可以只说“不”,而一定要同时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背后的原因,孩子只有了解不能做的原因之后,行为才不再发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而省略解释。如:不要孩子孩子去摸烫的东西,除了禁止之外,还要说明“因为它很烫,会使手受伤起水泡很痛。”父母有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听话的自然结果,如:爱玩火柴的孩子,只要被伤了一次,他就知道玩火的危险了。不过这样做父母一定要在旁边。

父母的认知会受到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管教的标准往往不一致。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规矩上多少会有落差,要尽可能做到一致,家中若有长辈,养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是父母,因此在教养上要尊重父母,要使长辈们能明白这点。规矩的一致性并非一成不变,如遇到孩子生病,父母的规矩就与平时不太一样。

3、有规矩缺乏爱,只爱不建立规矩,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爱和规矩分离会产生困难,传统里严父慈母,好似父亲代表规矩,母亲是爱的化身,如此往往造成有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建立规矩。结果孩子是因为害怕父亲不得不照做,而不是处于对规矩本身真正地理解。

当爱和规矩平衡时,孩子能够敬畏规矩,以及设立规矩的父母,并且沉浸在父母的爱里,享受在美好的亲子关系中,爱喝规矩能为孩子成就美好的未来!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


教育宝宝要从小做起,对于3到6岁的宝宝,是该给他们定些规矩的时候了!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今天儿子竟然冲我发了三次脾气。第一次,我清扫时将他的积木碰倒;第二次,我将他的炒菜作料(一小盆干白菜和干芹菜叶)倒掉;第三次是他要出去玩,我告诉他先等等,妈妈还没收拾完。结果第一次,我冲我说:“妈妈,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请说对不起”;第二次,他火了说:“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第三次,因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有些生气地将收音机的频道调成乱音,声称要吵死我。

第一次碰倒他的积木,我不是故意,但我因为儿子没看到,所以没有道歉,他看到后让我说道歉的话,我郑重地道歉:“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请原谅妈妈!”儿子这才高兴地说:“行,我原谅你了,这才行!”我很高兴看到儿子能为自已的权利勇敢地提出自已的要求并让比自已强大的妈妈道歉,这说明孩子的自主意识再成长。

第二次我将的炒菜作炒倒掉,是因为它放了很久,我因为放在家中碍事就扔掉了。结果儿子当仁不让,高声质问:“妈妈,你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言外之意,我没经过他的同意扔掉了他保贵的东西,尽管这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我意识到我又犯了错误,赶紧上垃圾箱里将它们拿回(我倒时放到一个塑料袋里),并真诚地说:“妈妈又犯错误了,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将它们处理掉,现在又找回,请原谅妈妈!”儿子破涕为笑:“那是我炒菜的宝贝呢,下次不能扔掉!没事儿了!”他像个小大人似的看起来好像很大度呢。

第三次因为我正忙,想打扫完再带他出去玩,但他认为错过时间,阳光就没了。过后我仔细想想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家务活是永远也干不完的,可以回来再接着做,但是外面的阳光,尤其是冬天的阳光短暂即逝,是不会等我们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家伙竟然会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已的不满。

和儿子三次交锋,我‘败’了两次,第三次还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好,我只是生硬地拒绝而没有告诉他拒绝的原因。我口口声声尊重儿子的人格,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心里仍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没有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其实小孩子无论多小都有自已的个性和主张,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不错,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但是孩子长大后我们又苦于他人格上的不独立,处处啃老人,不能独立地存在于社会,其实放远处想想,童年时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多少人格上让他自已独立的机会。这三个小事,我是想得多了点,但是孩子从小看大,你给他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他就会长成什么样,你尊重他,他长大后就会尊重自已和别人,这是对等的。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落到实处,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才行呀!

相关推荐

  • 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 01 最近,有一个视频特别火。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淘气的小女儿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东西。 爸爸坚定地让小女儿...
    2020-12-21 阅读全文
  •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
    2020-09-29 阅读全文
  • 案例分析:自主游戏故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游戏背景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发展智力,在游戏中培养情感。近几年,幼儿轮滑掀起了一股热潮,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和普及,是同它本身具有的较高的运动价值及其...
    2021-05-01 阅读全文
  • 孩子为什么会没大没小没规矩 导读: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也许很多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家长要求孩子完...
    2021-10-12 阅读全文
  • 关于等待是尊重的哲言37句 “在等待过程中,可以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使自己更有魅力。”简洁有效的语句表达更准确,在平凡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分享心情。有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对《关于等待是尊重的哲言》的精彩解读,我们竭尽全力使这些句子成为您的导向!...
    2024-06-16 阅读全文

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 01 最近,有一个视频特别火。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淘气的小女儿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东西。 爸爸坚定地让小女儿...

2020-12-21 阅读全文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

2020-09-29 阅读全文

游戏背景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在游戏中发展智力,在游戏中培养情感。近几年,幼儿轮滑掀起了一股热潮,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和普及,是同它本身具有的较高的运动价值及其...

2021-05-01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也许很多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当家长要求孩子完...

2021-10-12 阅读全文

“在等待过程中,可以学会待人接物的方法,使自己更有魅力。”简洁有效的语句表达更准确,在平凡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分享心情。有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本文为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对《关于等待是尊重的哲言》的精彩解读,我们竭尽全力使这些句子成为您的导向!...

2024-06-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