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发布时间:2020-09-29

有趣的幼儿故事。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

宝宝没规矩表现一: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二:打架、乱丢东西、乱画、不收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打手心。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2、帮忙做家务。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温馨提示: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宝宝没规矩表现三:吵闹不休

有趣“惩罚”方式:

1、罚坐。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2、排豆子。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四: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有趣“惩罚”方式:

画画。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温馨提示: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宝宝没规矩表现五: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有趣“惩罚”方式:

罚站。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温馨提示: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宝宝没规矩表现六: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有趣“惩罚”方式:

看书、写字。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彩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温馨提示: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宝宝没规矩表现七: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有趣“惩罚”方式:

禁止某些权利、要求。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温馨提示: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给孩子立规矩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点评:让宝宝“听话”的惩罚


点评:让宝宝“听话”的惩罚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育儿说法,说要想让孩子越来越听话,就要对他们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可问题是,细看所说的内容,许多都是不恰当的。为了避免父母走入误区,导致教育孩子失败,我感觉对这些“惩罚”要适当的点评一下。

为了方便说明,我先摘录这条微博:【让宝宝越来越听话的惩罚】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3、事不过三。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6、追加一些家务活。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目前惩罚教育观点比较流行,是父母期盼自己孩子有较好表现,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单纯的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在辞海中是说惩戒、责罚、处罚的意思,是施加鞭挞或体罚使之服帖、受辱或以苦行赎罪。如果把这个对待成人犯错误后的解决方法,直接引入到儿童教育中,那一定会出现偏差的,甚至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犯错后要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学习,其重要性远比知识学习还重要。对和错,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没有错也就没有对,反之亦然。同样的,错误和正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社会认知的变化而出现转化。所以,想让孩子明白和辨别什么是错误,就要让孩子去犯错误,以获得直接感知。参见《让孩子认识错误比惩罚更重要》。

当孩子犯错误后,通过一些事先约定的惩罚,这对孩子加深记忆,以及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减少再犯,确实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或他们受到不恰当的惩罚,比如,孩子第一次犯某个错误就受到惩罚,或惩罚同时还受到人格侮辱,那孩子记住的是:下回怎么做的更巧妙一点,并想办法逃避惩罚!

下面我先对这七条“惩罚”原则做一个点评:

第一,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这是不恰当的做法,缺少对孩子错误原因的分析和执行的先决条件。对初次犯错误的孩子,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行为不恰当,那怕是父母事先说过,也不能说孩子有问题,他们不应受到任何惩罚。此时父母应结合孩子的直接体验,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其结果会伤害到谁,以及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如果孩子经常重复错误,才有可能牵涉到惩罚,但先决条件是明白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以及需要事先和孩子一起对惩罚进行约定,孩子不认同,就是不平等条约。一般来说,惩罚只对孩子确实没有记住管用,而对那些“故意”行为,如果家长不解决错误背后的原因,孩子就会对获得和惩罚进行比对,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并想办法摆脱责任来逃避惩罚。参见《案例分析:让孩子尝到错误选择的后果》。

第二,失去某些特别待遇。这不是特别恰当的做法,做不好不仅会把原本不相关的事情混在一起,引发其他问题出现,也很容易让错误和正常物质奖励挂上钩。比如,家长要求孩子饭前写完作业,否则就不能吃饭。父母这样做,会把吃饭这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家庭生活享受,和学习的“痛苦”联结起来,最终导致孩子在饮食上缺乏乐趣,影响到正常生长。参见《教养坏习惯:孩子学习和物质挂钩》。

但是,如果把某些特别待遇,例如能给孩子带来愉悦的、非物质的事情,和孩子的时间管理或生活习惯结合,而不是和犯错误结合,家长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事先和孩子约定,写作业是一个小时,然后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如果孩子提前按质量要求完成作业,就可以稍微多看一点。反过来,写作业耽误了,就只能挤占动画片时间了。

第三,事不过三。这是一种非常成人化的处理方式,处理不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前面提到,如果孩子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孩子可能是对界线的挑战,属于争夺控制权方式,也可能缺乏安全感,犯错是为了吸引关注,甚至还可能是孩子好心办坏事。例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不顾惩罚,故意出错让父母生气以获得关注。参见《故意犯错既是挑战也是享受》。

在孩子重复犯“错误”时,家长也要考虑孩子的行为是否事先得到许可或默许。比如,孩子以往拿着碗走路,有摔碎的情形,家长也告知孩子要注意。可某天孩子想帮助父母收拾餐桌,你没有禁止,结果导致摔碎了几个碗,此时再责备和惩罚孩子就是非常错误的了。所以,遇到孩子重复犯错误,仅利用惩罚来进行约束,很可能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参见《并非所有错误后面都是恶意的》。

第四,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这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属于阳性强化法。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奖励,应该是及时性的社会性奖励,如拥抱、夸奖、赞许的神态等,决不能是事先约定的物质奖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要想办法去“引诱”他们,并使其得到对应的快乐,孩子就有动力重复家长认为的好行为。参见《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

第五,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此种做法,和目前某些部门采取罚款的方式,来解决违章和违规一样,其效果是什么,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为什么会被广泛采用,甚至出现钓鱼执法方式,大家可以站在“执法者”利益的角度,稍微想想就可以得到结果。其实,对孩子某些行为,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去做,他们反而很快失去兴趣。比如,强迫孩子学习,他们很快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问题后面的善意。对错误进行惩罚,是一种省心、快速的方式,但这很容易使父母只看结果,忽视对孩子的倾听和了解行为动机。由于孩子发育不成熟,他们的能力不足会造成“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如果仅依据结果对孩子进行事先约定的惩罚,很可能让孩子产生退缩和失去尝试的信心,不再主动去做事。

第六,追加一些家务活。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做法,其核心是家长把家务活当成又脏又累的事情,是苦差事。实际上,家务活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生活任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承担对应的事物。所以,当家长把家务活当成一种游戏来奖励给孩子,那家务活就变成了对孩子的“引诱”,未来孩子才有能知道如何对自己的家庭和婚姻负责任。参见《让孩子按年龄学做家务活?》。

第七,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说实话,这条让人非常不明白,难道看见孩子的错误,就采取忽视的方法,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当然,在针对某些孩子因为好奇而出现的错误,比如幼儿骂人和说狠话,家长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方式,很快会使孩子失去行为的乐趣。所以,在教育上,缺乏条件的断章取义,很容易造成错误的效果。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靠惩罚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但这不是教育目的。更准确的说,对错误的惩罚,只是一种辅助教育手段,只有真正解决孩子错误背后的原因,同时在认识什么是错误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和弥补错误,才有可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起来。而对于惩罚,只起到强化记忆和增加犯错误的机会成本的作用,孩子无法得到罪恶感。参见《孩子成长要有适当的罪恶感》。

所以,在儿童教育上,孩子每次犯了错误,都是极佳的教育机会。这和孩子学走路一样,孩子早一点摔跤不是坏事,反而更容易学会平衡。反过来,如果使用学步车和牵引带,孩子却总走路不稳。同样,鼓励孩子在幼时去体验和直接感知错误,使某些行为和不愉悦结合,就会从内心产生自我免疫的能力。等他们长大以后,反而会减少犯错误的几率。参见《放权就意味着要相信孩子》。

当然,任何对孩子的惩罚,都需要和孩子事先约定,这样才能起到对应的效果。如果没有事先公平地约定,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不应该受到惩罚,否则就是家长的不良情绪发泄,对错误的了解只局限于是父母不高兴自己这样做。孩子不仅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因为受到惩罚,他们认为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和父母扯平了。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的儿童教育理念,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看是否正确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任何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或断章取义,都将使孩子教育出现问题。在生产中,是允许进行尝试和出现一定比例的残次品,可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如果家长采取“打草稿”式的教育,很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连带毁掉自己的晚年生活。

培养宝宝学规矩的最佳时期


孩子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孩子的秩序促使他认识身体不同的部位,及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也帮助他建立对自己与环境中人事物的关系的了解。

在此阶段,应该为孩子预备一个有秩序、合乎常理的环境,其中皮人、事、物三方面来看:

人 照顾者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敏感关键期,减少孩子因变动产生的不安感,及知晓孩子对事物执着,给予孩子更多耐心,降低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事 生活作息正常。找出孩子的生活节奏,何时吃饭、何时睡觉,在什么地方吃饭,在什么地方看书、玩玩具,有一固定的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作息中做事的合理顺序,例如:先洗手再吃东西,先刷牙再洗脸,顺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曾经在一次拜访朋友时,看见她刚满二岁的女儿,要上床睡觉,却没有直接爬上床,反而踩在床边地板上的布,用脚前后来回的摩擦,再看看自己的脚底。可以看这是父母顺应孩子内在秩序,引导出孩子上床前要先擦脚,固定的步骤,成为孩子基本生活常规的模式。

物 东西有定位。不要经常变动孩子生活中的摆设,对环境的布置必需有一合理性。诸如一些生活中小用品,如杯子应该放在托盘里、玩具放在篮子里……等。孩子长大后,对东西定位的概念,会逐渐养成收拾东西、整洁的习惯。

孩子在有秩序的人事物安排中,稳定而安心的成长,孩子两岁之后,秩序感会慢慢地内化,对周边人事物已建立秩序、连结及关系。以此为基础,拓展他更多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事情的推演、计划。

最后,必须告诉父母的是,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最需要的是如何在预备好环境后,屏住气息去等待孩子心中的秩序感自然的萌牙,而不去做过多的介入及责难。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跟随孩子-FollowtheChid。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准备好沃土,只需在旁欣赏孩子、观察孩子,适时的拔除杂草,灌溉水源,孩子会快乐而独立的长大呢!

宝宝上幼儿园前必知的规矩


时间转瞬即逝,昨日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宝宝,今天就要背着小书包开始幼儿园的独立生活了。作为妈妈是不是有几分不舍,有几分牵挂。可是更重要的是帮助宝宝提前做好准备,顺利度过入园的适应期。尤其是一下这些规矩,一定要在宝宝入园前教给小家伙们哦!

1.学会排队和等待

在幼儿园,不服从老师的分配,也不管园里的纪律,见到喜欢玩的、喜欢吃的,上来就抢,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在“排队守秩序”一课上败下阵来的。

在家庭环境中受“独我意识”熏陶,家长一味让孩子优先,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集体环境中不容易交到朋友,团队协作上也容易一意孤行。

专家建议家长给孩子立下规矩,要求他们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一家人吃饭时先到者先动筷,后来者只有“没菜吃”;早起上厕所、洗漱也是先到先得,让孩子尝尝“憋尿”等待的滋味……小小的惩罚能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还能避免自私,形成平等交往的观念。

2.做错事情要道歉

我们常常看到,年幼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衣服,除了哭闹,就是对大人拳打脚踢;大人不小心破坏了他的东西,觉得“孩子没关系,不用道歉”;因此当孩子们犯错了,也会轻易原谅他们。

专家指出,家长对犯错的孩子过于“宽容”,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没什么,反正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要趁此时教育他“无论是谁,做了错事就要道歉,这样才能被大家喜欢。”与此同时,父母犯错了,也不能碍于大人面子而不跟孩子道歉。只有以身作则的父母,才能教出懂礼貌的好孩子。

3.不可以粗鲁无礼

采用暴力行为和言语恐吓,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比如把泡泡糖黏在同学的凳子上、用玩具蛇吓唬女同学、抢夺他人的玩具、说粗话打架等等,这类行为一定不可取。

早教师邓明建议: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粗俗言行,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要挨批评。”其次,大人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如果要达到目的,有没有其他改进的措施?当孩子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大人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举一反三教给孩子处理同类型的事件,加深他对“粗野行为”的理解,学会正确应对的方式。

邓明认为,之所以将杜绝粗野行为作为学龄前孩子必学的首要规矩,是因为这是成长期的孩子在没有遇到指引前,为解决问题都会产生的原始意识。如果帮助孩子树立这一规矩,他就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成人后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4.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同样是四岁的孩子,有些吃饭、穿衣、整理书包都依赖大人,而有些孩子已经开始照顾弟弟妹妹。有些家长总是以为:孩子还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点没关系,他大一点自然会学会。当孩子今天说自己上厕所,明天要妈妈帮忙时,大人并未在意;孩子主动要求报的兴趣班,去了不到一星期就耍赖不好玩,大人也并不劝阻。儿童心理研究者陈颜认为,父母的态度,将纵容孩子习惯性地将分内的事情当“甩手掌柜”。

专家专家陈颜建议,当孩子两三岁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个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自己做的决定要承担后果。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父母应该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并克服。长此以往,孩子会学习理清“分内事”和“分外事”,会主动接受“分内事”,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耐性的良好时机。

“我们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就怕孩子吃苦头。四五岁了还要抱在身上,出趟门几个大人包里不是吃的就是玩的,这会让孩子的概念和思维混淆,他会认为‘服务’是他应该享受的。”陈颜认为,针对容易退却、做事虎头蛇尾、爱推脱责任的孩子,一定要加强他们“自己事自己动手”的意识,这对他们今后的职场竞争非常有帮助。

宝宝上幼儿园不适应,试试“诊断式”教育


3~6岁是孩子发育的黄金期,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重智力轻能力”,忙着教孩子学音乐、背唐诗,却忽略了对孩子自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有关 专家表示,家长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而掌握教育“妙招”,则能让家长的育儿方法更科学、系统,事半功倍。

模拟情境让孩子学会“提要求”

“宝宝,今天多喝点水,多吃点饭!”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家长这样细心的叮咛。然而让家长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后,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叮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专家表示,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没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将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还不能掌握向老师主动提出请求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教会孩子在具体环境中模仿如何去做。举个例子,家长可以和孩子模拟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场景,告诉孩子,如果没吃饱,可以举手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点儿饭!”

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往往也是家长没有运用“情境式教育”导致的。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还故意将孩子大便的时间调整到晚上。对此,专家表示,家长这种“宁可我帮孩子做,也不能让孩子自己做”的想法不可取,这不仅会打乱孩子的生物钟,而且会严重干扰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其实,家长只要掌握情境式教育,设定问题情境,就能很容易地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小问题。“家长应该意识到,帮助孩子提高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对3~6岁孩子来说,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础。”

细心“诊断”耐心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里根本不说话,他时刻抱着玩具熊,孤零零一个人待着,真愁人!”“孩子特别‘独’,自己的玩具不给别人玩,还抢人家东西!”孩子入园后,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

专家支招:“试试‘诊断式教育’。”

在家里的时候,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在人际方面的问题不突出;上幼儿园后,随着孩子跟同龄人交往的增多,问题就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像医生一样“诊断”孩子的“病因”,与老师及时沟通,合力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咱的孩子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甚至干脆退园。

专家说,上面那个“不说话”的案例实际上是因为孩子转到一个新环境后出现自卑、孤独和不安全感。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如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家长和老师可以故意不关注孩子“不说话”的现象,让他从“听”开始,然后变为“跟着老师思维走”,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老师可以鼓励他每天为小朋友讲故事,成为受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大王”。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后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去解决。”李淑英园长说,家长要容许孩子出现失误,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解决问题。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诊断”和解决能力,那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帮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绪,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转换方式提要求不如提“问题”

“孩子总是把他的东西乱放,让他物归原位,他就像没听见,批评他也不管用。”很多家长发现,越要求孩子“有规矩”,孩子做得越不好。

“家长喜欢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执行。但是别忘了,您面对的是小孩子,他们不喜欢接受指令,你越批评,他们越逆反。聪明的家长要学会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和孩子一起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

举个例子,当你希望孩子的书柜整齐有序,那么从摆放图书时起,爸爸妈妈就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规范化管理中来。“宝宝,你看,这本书应该放在哪儿?你给妈妈出个主意好吗?”“书看完了,咱们把它放回哪儿去呢?它原来是在哪个位置呢?”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得到表扬时还会很有成就感。

相信《宝宝没规矩?试试有趣的"惩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趣的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有趣的“惩罚”措施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所以爸妈们对孩子不免有些骄纵,当家长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些不对的时候,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习惯。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真的是越来越难管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当孩子没...
    2021-06-18 阅读全文
  • 点评:让宝宝“听话”的惩罚 点评:让宝宝“听话”的惩罚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育儿说法,说要想让孩子越来越听话,就要对他们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可问题是,细看所说的内容,许多都是不恰当的。为了避免父母走入误区,导致教育孩子失败,我...
    2020-11-17 阅读全文
  • 培养宝宝学规矩的最佳时期 孩子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孩子的秩序促使他认识身体不同的部位,及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也帮助他建立对自己与环境中人事物的关系的了解。 在此阶段,应该为孩子预备一个有秩序、合乎常理的环...
    2022-03-10 阅读全文
  • 惩罚宝宝的十个科学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
    2020-10-19 阅读全文
  • 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 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
    2020-11-12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所以爸妈们对孩子不免有些骄纵,当家长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些不对的时候,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习惯。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孩子真的是越来越难管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当孩子没...

2021-06-18 阅读全文

点评:让宝宝“听话”的惩罚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育儿说法,说要想让孩子越来越听话,就要对他们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可问题是,细看所说的内容,许多都是不恰当的。为了避免父母走入误区,导致教育孩子失败,我...

2020-11-17 阅读全文

孩子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最敏锐的时期,孩子的秩序促使他认识身体不同的部位,及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也帮助他建立对自己与环境中人事物的关系的了解。 在此阶段,应该为孩子预备一个有秩序、合乎常理的环...

2022-03-10 阅读全文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

2020-10-19 阅读全文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 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

2020-1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