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谈一谈国内外教育的公平问题

发布时间:2021-02-26 幼儿园小班谈话说课稿 家庭教育问题 幼儿园教师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子们先天的社会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或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没有更多获取资源的机会,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有可能要重复相同的命运。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那么,究竟是什么把农村的孩子拦到大学校门之外了呢?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但事实却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这些数据很值得我们深思。长久以来,对于许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现状的一条根本途径。然而,现实却给了许多农村家庭以否定的答案,教育不但没有改变命运,还让他们的生活止步不前。以承德为例,2008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56元,一位学生每年学费需要4000元到6000元,住宿费800元,再加上生活费,每年至少需要10000元左右。这等于说,一个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读一年书,需要家里不吃不喝节约近三年的钱才够。而毕业后随之而来的就业难问题,让他们觉得跟自己的想法有很大出入。于是,勤劳的农民们出于对现实的考量,不得不重新选择让自己生活更好的道路。yjs21.coM

除了这一原因,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摆脱不了城市化的影响。如同隋建国一样,这些曾经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在城镇化过程中,变身成了城镇居民,此消彼长,比例自然会失衡。再加之农村学子们先天的社会弱势地位,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或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没有更多获取资源的机会,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有可能要重复相同的命运。

培根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世世代代地穷。”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要兼顾到各个群体,特别是教育改革,更需覆盖到弱势群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才会保证社会正常流动,而不是阶层固化。弱势子弟最需要的是公平,那么,还有更多领域该向他们提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

应该说,相对于名校,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集中比例,确实相对要少些,但并不代表没有优秀学生,如果获得推荐资格的都是名校,都是城里生,这对非名校生、农村孩子自然不公平。旅美学者薛涌说,在美国,同样实行推荐制,但他们的推荐值恰恰与我们这里相反,越是在办学条件差的地方读书,越能获得高考加分──“我十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就碰到一个学生,她称自己住的地方是当地的红灯区,从小和妓女一起长大,学校里仅有4个白人。这种学生,即使分数稍低些也让常春藤求之不得。”

美国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很清楚:一个从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经常在录取委员会中受到这样的质问: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么多机会,我们学校为什么还要把另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你?相反,一个各方面都差许多的学生则会被录取进来。录取委员会的理由是:看看他这年轻的一生,几乎什么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挣扎到现在,离我们的门槛就差那么一点,该轮到他的!事实上,哈佛、耶鲁,到弗吉尼亚大学这种一流的州立大学,都主动出击,投入资源到最穷、最弱势的阶层和地区,说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这种大学的穷学生申请。

那些名校本来就站在制高点上,有优质老师、有优质设备,还有无尽的教育投入、政策眷顾,他们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下的最大受益者,如今再把推荐名额分给他们,只会强化教育不公。如果那些偏僻的穷困的学校,被关注少,享受的优质资源少,拥有的机会也少,如果不眷顾他们,他们何以改善命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国外教育家谈儿童教育


一个研究生格塞尔做的孪生子爬梯实验: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也就是说C到了某一时期,不用预先训练,爬楼的成绩和T一样好。这表明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提前训练,效果不一定更好。

另一个研究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地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哈佛大学儿科专家布雷泽尔顿说:“人人都想培养美国最聪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调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畅的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谈谈孩子在国外上幼儿园


谈谈孩子在国外上幼儿园

儿子在美国读书也快四个月了,他很喜欢上学。就这几个月的时间,谈谈我的感受。

就我而言,对幼儿园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饮食问题、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担心传说中的体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

1、就师资而言,美国显然资源丰富。

他们班上10个学生,有的班只有8个,有的班11个,但基本就是这么多,绝对不会一个班3,40人。按年龄分班。一个班上有两个老师,一个主管这个班的,一个是辅助的。如果是碰上瑜伽或者舞蹈课程,就是专职老师上这个课。

2、就硬件条件而言,美国土地大,房子大,他们幼儿园就没有二楼。

室外运动场所有两个,一个是有滑梯、千秋,沙坑之类的地方;另一个地方就是专门玩水的场所,到了夏天,所有孩子都穿着泳装在这里玩水,很high。这在中国大城市来说,没有这么大室外娱乐场所,也是没办法。

3、吃饭,基本跟中国一样,有早餐、中饭、点心。每天必须配置的有牛奶和水果。

吃多少随你便,你可以不吃,也可以吃两三份。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每天“日志”上记录吃了多少而已。我家孩子有四次没吃早饭,我就问他,他说他忙着玩玩具去了,忘记吃了。被我批评之后,就没有这个现象了。

4、经常有人说美国小孩小时候就是玩,很开心;中国小孩课业负担太重,幼儿园就开始写字,学拼音什么的,中国小孩太可怜了。

其实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幼儿园也有教学内容,他们幼儿园开设的课程有西班牙语(作为外语学习),数学,英语,艺术,形体,运动,科学(计算机)等等,而且几乎每天都有这些课程。但他们的课程教学形式是寓教于乐那种方式,而且对孩子没有任何考试和比较负担,每个孩子老师都以鼓励为主,所以大家没有觉得很枯燥,也并不觉得学习是负担。

比方说,西班牙语,我们做父母的根本不会,自然也无法辅导孩子,几乎从来不管,也无所谓他学没学会。数学,他们现在学简单的加法,10以内加减;艺术,基本就是唱歌、瑜伽、美术课程;运动就是球类等室外运动;计算机课程每天都有半小时,有个专门的IT教室,里面有10台液晶电脑;英语,就是学字母和单词。他都学了一个学期了,字母才学到K,我LG对这点很不满意。所有的课程,都没有测验、考试,家长好像也不会去刻意的“验收”学会了多少。

5、美术和瑜伽课程,我想在中国可能就是兴趣班才会有的,在这里被作为普通课程在上。

至于孩子画画会了多少技巧,瑜伽学会多少动作,我从来没在意过,可能我们家孩子在这方面也没什么天分,所以我也懒得关注。呵呵。

6、学校活动,基本没有领导讲话,园长致辞之类的。

万圣节,每个小朋友都打扮的非常有个性,学校邀请家长一起来学校玩;圣诞节,他们就穿着普通园服,排练了8首歌曲,然后到了时间家长就去篮球室(临时表演场所)去看孩子们大合唱,每个孩子都参与。从来没有说哪个孩子唱的不好就不参加。

7、美国也有兴趣班,交费去学的那种,这一点其实跟中国一样,在兴趣班学的就会比较专业一点。

听说有的三岁多就送去学芭蕾舞的。很多华裔家庭的孩子会报中文学校,到了周末就去上课,回来学习写中国字什么的。

8、孩子基本听不懂英语,而且作为特殊外来人员,难免也会受到一些本地小朋友欺负,但是除了头几天,后面他还是很喜欢上幼儿园,我想这跟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对孩子的和蔼态度有关系。

我每次去接他的时候,都会先在幼儿园逛一圈,偷偷观察一下其它班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基本没有发现训斥,骂人等现象。我家孩子每次放学除了跟本班老师再见,还会跟其他老师、前台等“givemefive”。每次来接他放学,都觉得他玩的挺开心的。每天4:30PM以后的时间,就是小朋友自由活动时间,就是在一个规定的场所,玩各种各样的玩具,每个人可以自己随便玩,也可以几个小朋友自发的做游戏。可以躺在桌子底下,没人说。我每次去接他,他都会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再走。

最后说到作业,他们课堂上的作业每天老师都会放在他专用的文件袋里,家长自己去取;一天的学习和活动日志也会放在里面;偶尔有需要回家做的作业。我看了他的作业,都是英文描述的,我问他怎么看得懂,他说“mandy辅导我做的”,也就是说一对一的教导孩子。我想这在中国,一个班30多个学生,老师是没有这么多精力的。

9、他们幼儿园的玩具真的蛮多的,我看过一些积木,感觉挺环保的、质量挺好;书籍也挺多,除了本班上有书架,还有一个专门的阅读教室。

10、他们幼儿园对孩子禁止的行为就是“嘲笑他人的缺陷”之类的,具体我不记得了,当时入园手册上写的几条,大概算做行为底线吧。

谈谈孩子的兴趣和时间管理问题


问:关于小朋友对于某项东西的执着,是不是需要顺着孩子的意思这样去做呢?

答:这里面涉及孩子的兴趣和时间管理两个问题。

孩子不管喜欢什么,玩玩具或做题目,当然是鼓励+引导最好,喜欢做什么,投入去做,这总是值得鼓励的,除了看电视玩游戏这些。但需要强调的是,玩不要瞎玩,做题不要瞎做,兴趣第一,但家长不要完全放任不管。和孩子一起讨论、陪孩子玩、陪孩子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另一个时间管理问题,对我来说,也是难题,我自己也没有做到,也没有想明白,都是感兴趣的事情,自己是不是有权利任意安排。我也经常不合理地分配时间,甚至拖延症。我想主要的原则有这几个:

第一,引导孩子规划时间,就像大人上班路上可以规划好一天工作的先后顺序、大概耗时一样,也鼓励孩子自己安排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时间安排,比如今天想做哪几件事,哪几件是必须要做的,哪几件可以机动;

第二,睡觉时间到了,不管是玩还是学习,一概不是理由,不能说不可以玩,但可以学习。真的想做题目,早点做,睡觉时间到了别耍赖;

第三,所谓原则的执行,也不要太强硬了,孩子带着不满足的情绪入睡并不好,可以婉转一些,比如说好只做2道题,或者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尽量让孩子带着平和的情绪入睡。

再谈孩子吃饭问题


再谈孩子吃饭问题上篇博文《就这样解决吃饭问题》我的本意是看了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保姆SuperNanny得着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规矩立好,并且态度坚定的执行,奖惩分明。因借着孩子吃饭这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引来了积极地回应。留言中许多提到孩子吃饭过程中的问题我们xx都有过,比如边吃边玩,要追着喂饭,一餐饭吃一个小时,阶段性厌食。留言中还有家长说“请教”,实在不敢当。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妈妈。第一次育儿,遇着问题也是边翻书,边请教,边学边做,谈不上经验,只能说有一点心得。留言和纸条中的提问恕不一一回复,写这篇博文就是根据朋友们提的最多的问题再和大家唠唠,算做回复。

如果可以,小朋友会愿意把吃饭当做游戏。瞧那些刚会用手抓食物吃的宝贝们,总把要吃的东西在手里捏了又捏,一部分送进嘴里,一部分涂在脸上,身上,餐椅上,一顿饭后满世界都沾着食物。除了要用嘴品味食物,还要用手体验食物的质感。当我们为他们擦手擦脸搞卫生时,小家伙没准还在一旁流着口水笑呢。这是天性,宝贝生来就喜欢边吃边“玩”。

大人的立场则不同。吃饭是严肃的事情,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吃饭时少说话,吃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夹菜要夹离自己最近的,不要把菜汁滴得到处都是……不管我们是否赞同,工作以后出去和朋友,同事,客户吃饭时,不得不承认一个餐桌礼仪好的家伙会让人感觉愉快并且在心里为他加分。做家长的都知道好习惯从小培养,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吃饭立规矩。

个人认为吃饭立规矩的第一步就是要坐餐椅。让孩子明白吃饭的地方是固定的,不能像游击战似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有坐在固定的地方吃饭才不会乱跑,也便于收拾卫生。餐椅应该从刚会坐的时候就培养坐,到了饭点就把孩子抱到餐椅上,养成好习惯。餐椅中那种高脚的比较好,因为椅子高,不能轻易下来。再有就是高一点的椅子可以看见大人们的餐桌,把餐椅拉拢让宝贝成为餐桌中的一员会让他们很开心。如果吃饭没有固定的地方,或让孩子坐在容易上下的地方,就不能怪他吃饭的时候乱跑。

xx两岁以后有一阵子就算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却不能好好吃饭。手上总要拿着点什么玩,或是要边看手机边吃,要不然就边看智慧树边吃。这一点不能怪她,是我们的问题。不给玩具,手机,不开电视是大人能做到的。如果以前有这待遇,后来没有了,孩子肯定会以哭闹来反抗。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说好不能玩就不玩,说好不给看就不看,孩子一旦感觉到家长的决心,再以贴画,泡泡等小朋友喜欢的玩意儿作为遵守规矩的奖励,几次以后是能改过来的。

至于一顿饭吃一个小时xx也是有的。吃着饭她有时拿着一根豆芽菜甩半天,有时拿朵菜花在桌子上搓来搓去,有时嘴里吃着一个花生米,手上捏着一把花生米当豆子玩。总而言之,玩的花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两岁以前没有进入“反抗期”还比较好管理,只要严肃的告诉她食物是不能玩的,并且把食物拿远一点就算了。过了两岁随着个人意识增强,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动她玩的食物肯定会引发一场“风暴”。现在我们的做法是她要玩就玩,大家装作没看见,继续吃饭。玩两次没人搭理,自己感觉没劲就不玩了。家长千万不要反应过激,或大声“教训”小孩,这样正中下怀,因为他们就喜欢看见大人因为自己的一点动静就“跳”起来。不过事后在xx心情好时我会轻言细语的跟她讲食物是吃的,玩食物是不好的做法。并让她看着我的眼睛答应以后不再玩食物。慢慢的就能改掉边吃饭边玩食物。

小孩一般都没有时间观念,我们觉得一顿饭吃半小时差不多,他们没有这样的概念。因此需要我们适当的引导一下。以前吃完饭我就对xx说:“快点吃,要收桌子啦!”小家伙总是不为所动,该吃吃,该玩玩。如果多催促几次,人家干脆就不吃了。后来我换了个说法:“xx,我们吃完了,再等你五分钟就要收拾桌子啦。”中途再提醒一下还有三分钟,还有一分钟。提前告知而不是急于催促效果就好很多。遇着有她喜欢吃的菜,一听还有五分钟就狼吞虎咽起来。遇着她不喜欢吃的菜,马上就说吃饱了要下来。不管吃的多少我们都不劝菜劝饭,吃多少是她自己的事。如果没吃饱,可以用水果作为补充,但绝不会给零食。

还有就是阶段性厌食。每隔几周xx会有那么几天不愿意吃饭。听老人说孩子在“换肚”,大意是胃肠在做调整,应该少吃,吃的清淡,让肠胃好好休息。不知道这么说有没有科学依据,不过据我观察是有一定道理的。xx不想吃饭的时候多数嘴里会有一点味道,舌头伸出来能看见一层白色偏厚的舌苔。中医书上说孩子舌苔白而厚是身体有寒,黄而厚是身体有热。如果积食消化不良也容易出现厚的舌苔。只要孩子不愿意吃饭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勉强。这方面我做过蠢事。有一次xx说不想吃饭,那天晚上外婆做了她最喜欢吃的海带排骨汤,xx还是说不想吃。外婆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我为了让外婆高兴,边逗xx边唱歌哄着吃了一碗饭。到了晚上,女儿一直说肚子难受,脸红扑扑的,我心知不妙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夜里十二点xx开始发高烧,哭了一阵子后“哇!”的大口吐起来,把晚上吃的东西连带胃酸都吐了出来。看着她满头大汗,疼苦的表情,又想到晚上她那么懂事明明不想吃饭还要配合我吃了一大碗,真是后悔的要去撞墙。现在的孩子没有听说过饿病的,倒是有吃多了“撑”病的。所以,如果有那么几天孩子说不想吃饭,就让其调整一下吧,只需准备清淡的食物即可。零食可不能多给,千万千万。

为了让小朋友吃饭吃的香还有几点是我们尽量要做到的。首先,食物的花样多些,荤素搭配,宝贝大多喜欢换口味。其次给一些蔬菜起好玩的名字。比如在看了一集熊猫吃竹子的纪录片以后我问芊,芹菜长的很像竹子,绿色的,长长的,吃着还会和熊猫一样发出脆脆的声音是不是?xx笑着高兴的说:“是!”以后吃芹菜我就要xx要像熊猫吃竹子那样咬芹菜咬的脆脆的。不知不觉她就喜欢上了吃芹菜。最后,宝宝只要有吃饭的积极性都要鼓励。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抓着吃,有的孩子用勺子,筷子用不好,家长不要一味的说他们。以前我看xx老用手吃饭就鼓励她用勺子,前几分钟能用好,吃着吃着就用手抓,说的次数多了她不爱听,有时候甚至耍性子把勺子扔掉。她外婆退休前在幼儿园工作多年,对我说:“幼儿园三岁到四岁小班的孩子很多吃饭时都是手和勺子并用,到了中班和大班,你让他用手抓饭他们还会不好意思呢,不要影响孩子吃饭的积极性。”

一顿饭看事小,实则倾注了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表达关心和爱的方式有不同,但心情却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小宝贝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谈谈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


“中国人丧失了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每次扯出来的结果,就是吵成一坨。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指责中国人,欺师灭祖。

作为外国人,凭什么指责中国人,天大侮辱。

尤其对于我这种留了洋,嫁了外国人的“二鬼子”,接受外国的文化,本身就可耻,还掐着腰来指责国人,真真是连祖宗血脉都不要了,撕烂了下十八层地狱也不解心头痛恨。

所谓的教养,其实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在饭都吃不上的年代,扯什么贵族?

六零年一个星期天,我妈小学校门口有老乡摆摊子买自家产的花生。有男生饿到无法自持,见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乡抓住狠打一通。我妈上的是军队住校的保育小学,抢花生的是少将的儿子。原来就算“官二代”,投胎的时候,最好也要选择一下年代。

七十年代的夏天,小舅舅要趴着火车从济南到章丘同学的村里,偷偷的收一篮子芦水泡过的鸡蛋。妈妈一个一个的蒸给只有几个月的我吃,掉在地上一点儿渣儿,也被爸爸捡起来吃掉说:“不能浪费。”

八十年代的春天,爸爸进了特别红火的外贸局,第一次去德国。回国的箱子里面,早餐发的盒装果酱,黄油,袋装糖,盐,胡椒,餐巾纸,咖啡棒,全部都敛了回来。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自己立足的财富,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谈教养。

所以虽然我不认同,但是我可以理解大爷大妈旅行团,国际机场里面高声大叫;星级酒店自助餐,拿多余几倍的食物;人人排队的景区门口,随便插队,勇争第一的抢先进去。

人无法超脱自己的年代和教育,尤其是随着年龄,固化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去国外旅行,都是自由行。酒店里面遇到旅行团的时候,真是鲜有。遇到的中国旅客,也都是安安静静彬彬有礼的模式,英文流利,相处愉快,除非……

除非他们带着孩子。

巨大的餐厅里面坐满了各种颜色的客人。不远的一桌子是两家中国客人,两对父母和三个八到十岁的孩子。

在整个进餐过程中,三个孩子几乎没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赶,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转着满地跑,跑一会儿来吃口,转头再跑。

父母们本来讲话声音并不大,但是为了让孩子听见,不得不扯着嗓子喊。这里成了一个球状的噪声源。整个餐厅的客人都在往这里翻白眼。

两个父亲对着脸边吃边聊天还哈哈大笑,这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母亲们高分贝的招呼孩子们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没有听到一句说,你们要坐好,你们不要吵。

更远一点有一对中国父母带着一个和我女儿思迪差不多大,五六岁的孩子。孩子整个人瘫软地歪在父亲对面的椅子里,妈妈把水果切成小块,喂到孩子的嘴里面。那个孩子绝对不是残疾,吃完饭往外走的时候,一蹦三跳,快得很。

那位妈妈在切水果的时候,有点惊讶地看着,我两个孩子,思迪和子觅安安静静地各自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思迪自己已经可以用刀叉,切她盘子里面的火腿和鸡蛋。桌子对于子觅来说真的有点高,子觅要跪在椅子上,自己拿着叉子吃我们帮她切好的东西。

说这话,我没有特别夸我家孩子的意思。

隔壁桌子是家有三个孩子的俄国人。大的两个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一岁多那个坐在婴儿椅上,用手抓着妈妈切好的食物,自己吃。

再过去的一桌是英国孩子,也是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自己的盘子。

对面是一对胖胖的捷克父母带着一个长头发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盘子收到一边,妈妈撑开IPAD,孩子端坐着看动画片。

每个人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在桌子上硬挺着坐那么久。

思迪子觅坐烦了的时候,会问询,“我吃饱了,是否可以离开桌子?”

我们按照我们吃饭的速告诉她们,你们需要在桌子上等待一会儿,还是你们可以去某个区域玩。

在亚洲,餐厅里面总有无所事事的服务生可以陪着她们玩一会儿,等我们吃完,开心的笑着说再见。

为什么只有中国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时候,不能够坐在椅子上自己吃?要四处跑着,尖叫着追着赶着喂着吃?

大家一起乘船出海。有个七八岁的中国胖小子,平日估计上过英文课。见到我老公,一步冲过来拦住我们的路,超高音贝喊,“whereareyoufrom?”后面的父母满脸的欣慰,英文班钱付的真值得,儿子大胆敢开口和外国人说英语。

中午自助餐,他跑过来插队,用没有变音的男声尖声的喊,“Bananas,Bananas”。服务员给他拿了香蕉,端着就走了,原来英文他不会说“thanksyou”。

国庆节期间,坐着飞机来星级海滨度假酒店消磨的父母们,在国内肯定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外地贫民。

也是同类的父母,肯付着每小时一百块甚者两百块的高价,逼孩子们去学习英语,国学,奥数,钢琴,芭蕾舞。

可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可以言同身教的让孩子学习一下教养?

教给孩子,和别人讲话之前,先说“hello”;

告诉孩子,自己独立安静的坐着吃饭;不要拿自己吃不完的东西;不要在公众场合尖叫着奔跑;不要插队;

要求孩子,用每个周末花了大价钱学的英语,对着你微笑服务的员工说:谢谢和再见。

这比奥数还难吗?

这比五线谱还复杂吗?

这比英文语法还繁琐吗?

现今中国,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比比皆是。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会有人跳出去来摊着手耸着肩说,“这就是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我痛心至极,却无可奈何。”

是的,现今社会有一个畸形的现象。孩子是父母在生,是祖父母在养。

老人养孩子这不是一个必需而是一个选择,有的人是生活所迫,有的人是乐的轻松,有的人被老人逼迫,有的人是天伦之乐。总之各有各的理由,各图各的好处。

“养不教,父之过。”

没有人说过,养不教,爷爷奶奶的错。

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养孩子都是一个耗费体力,消耗精力,大笔花钱辛苦的工作。有老人可以帮忙,已经是分担工作,但是不能因为有老人帮助,就放弃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生而不养,请不要生。实在没有办法承担责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种种有效的措施,可以享有没有负担的快活。

我们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闭馆的时间已经到了,大家都被清场到纪念品商店里面。涌进一组五六个中国的学生,女生都背着叫得出牌子的包包,男生都穿着认得出牌子的体恤。

从他们进来的那一瞬间,不大的商店里面,有点中学操场放风的意思。

五分钟之内,我明白了,每个人在这里都买了什么,到了美国大概花了多少钱,哪个家里最有钱,哪个家里最有权,哪个女生喜欢哪个男生,甚至哪个男生睡过哪个女生。

知道别人隐私是件沉重的事情,尤其还是不想知道,硬被别人在耳朵边上喊着告知。

比起讲中文的张扬,讲英文的时候,语调一下子就低了有八个音调,含含糊糊的像是喊着个鸡蛋。

在这种死贵的纪念品小店里,他们之间,照常举行着炫富比赛,每个人都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收银太太,一直板着脸咬着自己的下嘴唇拼命的忍,用最快的速度敲着收银机,终于把这群财神爷都送出了门。

小店一下子清净了下来。收银太太绷着的脸也松缓了下来,长舒一口气,对我和我后面的一两个顾客说,“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一时间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同样的表情,超越了语言和文化:“这群祖宗们可算退了。“

现在国人谈话的时候,有个人人热衷的主题:“土豪”。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空了整个店。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断了整个岛。

中国人有多土豪,买下了整条运河。

……

讲这个话的时候,一圈人的表情,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国人看得到,往别人桌子上拍美金的豪气冲天。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国人看不到,别人转过头数美金的时候,嘴角上挂着嘲讽的冷笑?

战争,疾病,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对于今天的九零后,零零后或者如子觅这种一零后,基本上算是天方夜谭。

中国用了三十年赶上欧洲一百年的经济发展。可是中国的孩子,还是高声尖叫,推搡粗鲁,完全没有意识到除了自己,原来还有别人活在旁边。

早餐过后,游客们都聚在游泳池边。捷克的孩子带了水球,英国孩子,澳洲孩子,俄国孩子,马来孩子,还有我们不会讲英语的思迪子觅,笑笑闹闹的玩成一团。

童孩的友情,不需要语言沟通,不需要熟人介绍,喜欢就好。

可是身价百倍,精通奥数,钢琴十级,跆拳道黑带,英文犹如母语的中国孩子们却被冷落到一边。

这个世上,优秀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修养。

所谓的修养,就是让你看起来和蔼可亲,让人心生喜欢,同你亲近,想和你一起玩。在无利可图,没有利益和好处的儿童世界里面,选择非常明显。

也许你会说我苛刻,他们只是孩子,何必计较?

就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聪明,他们优秀,他们可以有未来。

作为成年人,如果选择了有一个孩子,请你承担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被关注,被抱在膝头,温暖的呵护。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尽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每一个孩子在长成成人之前,也需要有人让他明白人类社会的典承习惯,让他遵守规定,让他友好待人,让他彬彬有礼,使他让人心生亲近。

有教养可以离得幸福更近。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在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

否则就变成了守株待兔。

相关推荐

  • 国外教育家谈儿童教育 一个研究生格塞尔做的孪生子爬梯实验: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
    2021-04-23 阅读全文
  • 谈谈孩子在国外上幼儿园 谈谈孩子在国外上幼儿园 儿子在美国读书也快四个月了,他很喜欢上学。就这几个月的时间,谈谈我的感受。 就我而言,对幼儿园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饮食问题、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担心传说中的体罚对孩子心灵的...
    2021-04-26 阅读全文
  • 谈谈孩子的兴趣和时间管理问题 问:关于小朋友对于某项东西的执着,是不是需要顺着孩子的意思这样去做呢? 答:这里面涉及孩子的兴趣和时间管理两个问题。 孩子不管喜欢什么,玩玩具或做题目,当然是鼓励+引导最好,喜欢做什么,投入去做,这总...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再谈孩子吃饭问题 再谈孩子吃饭问题上篇博文《就这样解决吃饭问题》我的本意是看了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保姆SuperNanny得着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规矩立好,并且态度坚定的执行,奖惩分明。因借着孩子吃饭这个大家...
    2020-11-04 阅读全文
  • 谈谈中国孩子的教养危机 “中国人丧失了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每次扯出来的结果,就是吵成一坨。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指责中国人,欺师灭祖。 作为外国人,凭什么指责中国人,天大侮辱。 尤其对于我这种留了洋,嫁了外国人的“...
    2021-01-11 阅读全文

一个研究生格塞尔做的孪生子爬梯实验: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

2021-04-23 阅读全文

谈谈孩子在国外上幼儿园 儿子在美国读书也快四个月了,他很喜欢上学。就这几个月的时间,谈谈我的感受。 就我而言,对幼儿园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饮食问题、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担心传说中的体罚对孩子心灵的...

2021-04-26 阅读全文

问:关于小朋友对于某项东西的执着,是不是需要顺着孩子的意思这样去做呢? 答:这里面涉及孩子的兴趣和时间管理两个问题。 孩子不管喜欢什么,玩玩具或做题目,当然是鼓励+引导最好,喜欢做什么,投入去做,这总...

2020-09-29 阅读全文

再谈孩子吃饭问题上篇博文《就这样解决吃饭问题》我的本意是看了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保姆SuperNanny得着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规矩立好,并且态度坚定的执行,奖惩分明。因借着孩子吃饭这个大家...

2020-11-04 阅读全文

“中国人丧失了教养”,在国内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每次扯出来的结果,就是吵成一坨。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指责中国人,欺师灭祖。 作为外国人,凭什么指责中国人,天大侮辱。 尤其对于我这种留了洋,嫁了外国人的“...

2021-01-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