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向家长伸手要钱时,请家长一定注意方式
发布时间:2021-02-26 幼儿园老师向家长道歉 家长教育笔记 幼儿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 最近有位妈妈跟我说:“我脾气不好,经常生气,现在孩子也这样,大概是遗传了我。”其实,3岁前人的性格轨迹大体已经形成,后来只是不断重复强化它而已,因此,我们的脾气习性主要来自自己父母的影响。如果我们已经受到不好的影响——意识到这一点就是进步,那么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这种坏影响再带给孩子。孩子渐渐长大了,懂得金钱的价值了,当孩子向大人伸手要钱的时候,你可要当心,孩子此时的心理脆弱着呢!(当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恶习)看看下面两则真实的故事……《五块钱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子讲的: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妈妈通常每周给2元零花钱,那个星期她想要5块,妈妈不给。她就表示不去上学。妈妈说:“爱上不上,不上现在回家。”后来,她一直缠着要,妈妈很不高兴地掏出5块钱,扔在地上,一副嫌弃的样子。她自觉很没自尊地捡起钱走了。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她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同时,在心里埋藏下对钱的渴望。《5毛钱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讲的:初二那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后来,女同学提议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妈妈不肯给。他一再恳求,哀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扔在地上,“拿去!”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碗大碗茶,就各自散去。当年的男孩子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他一直不肯结婚。他不结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这样过,不结婚,不回家。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究竟摧毁了一些什么呢?伸出手,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因为这个青春期的男孩子知礼体面有教养,他知道朋友来访应热情相待。张爱玲说,能够伸手向一个人要零花钱,这是严重的考验。在他伸手那一刻,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还是完整的,是他可以伸手的人。母亲掏出五毛钱扔在地上,呵斥他“拿去”,至此一个男孩的尊严已经体无完肤。而最最屈辱的是他不能拒绝,他需要这五毛钱,两个不明就里的女同学还在外屋等着他,期待一场愉快的同游。当他弯腰捡起这张纸币,他一定听到了尊严碎裂一地的声音。他的内心也就此四分五裂了。5毛钱就这样严重影响了他成年之后的生活道路。从伸手要零花钱,到弯腰捡起那5毛钱,客观时间只有几分钟;在他的心理时间上,漫长如整个人生。儿子心中翻腾的一切,那位母亲从头到尾全然不知。实际上,掌握金钱也是父母的一种权力,上面两个故事中的母亲都用金钱带来的权力狠狠地羞辱了自己的孩子。建议父母要告诉孩子:“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买或者不买,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中国许多父母都有控制病,金钱上的控制尤甚。当他们感觉自身说一不二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便把金钱作为武器,劈向自己的孩子。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便是一个人间悲剧。张爱玲曾经多么热爱母亲,母亲是美丽与光明的象征,母亲的一切都是好,令她心向往之。当她从父亲家中逃出投奔母亲,母亲接纳了她——这是她感念的。然而在朝夕相处中,她敏感的心灵时时感受到母亲的打量:自己在女儿身上的投资是否值得?她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还母亲的钱。成年后的张爱玲真的将一叠钱给了母亲,表示偿还当年的学费。母亲也感受到深深的伤害。早年被金钱磨损的感情,那些细小琐屑的难堪,将母女亲情毁灭于无形。当孩子伸手向你要零花钱,你是被依赖、被信任,也是被爱的。如果践踏这份爱,受伤的是双方,你与孩子的关系必定出现裂缝甚至就此崩塌。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要注意生气是不是孩子获得利益的方式
首先,要弄清楚他生气的原因。孩子生气的时候,很多家长急于平息孩子的情绪,急于灭火,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压抑,会感到很愤怒,所以容易“老生气”。
比如孩子正高高兴兴地玩着一只氢气球,不小心手一松气球飘上了天,孩子放声大哭,孩子一哭,家长就会马上劝慰:别哭别哭,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就是了!但是孩子还是会哭,家长也会跟着生气了:告诉你给你再买了,你怎么还哭?!
其实失去一件心爱的东西,孩子的情绪是正常反应,也应该得到释放,但是家长不接纳他的情绪,反而不允许他的情绪得以释放,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他并非想要一个新的气球,而是他的情绪应该得到家长的接纳并理解。如果他哭了,家长不仅允许他哭,还会跟他共情:气球飞走了
,你是不是很伤心、很失望啊?他会觉得你理解他了,哭一会也就没事了。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的情绪释放,情绪就会形成结,老堵在他的心上,他当然要“老生气”了。
其次,家长要注意生气是不是他获得利益的方式。
有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生气受委屈,孩子在解读了这个信息之后,便会利用“生气”来要挟家长,让家长妥协。
比如上了小学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等,但是他一生气,家长就心疼了,马上妥协,替他干他应该干的家务。这种模式会惯坏孩子。
他在该负的责任面前容易形成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相处模式,但是大多数的人不会买账,他在团队中很容易失去支持而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孩子用“生气”来获利,家长要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应负的责任,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负责,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长时间地坚持,孩子就会放弃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模式。
接纳情绪,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原则与底线,这样的孩子才会接纳他人的情绪、有共情能力,而且不会用情绪控制他人,才能够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健康的相处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二、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事情家长都不要贿赂孩子。如果你贿赂孩子他将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于太亲近孩子。要从小给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学习等。不要给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的,如果家长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自卑和胆怯还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反抗、残暴或是说谎还有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孩子的胆子经不起吓唬,这样就会使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对于父母的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这样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取得了优异成绩,你都不要过分的夸奖。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因为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或是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父母要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只是帮助和引导。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你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大家都深知的一句话,然而却很少人把这句话履行的很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好的形象。但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要求甚严而对自己却相当“放纵”。有些家长经不起麻将、灯红酒绿的诱惑,对此过多的投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面影响,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成才是相当艰难的。所以说,要教育出好孩子,就要先律己。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家长,即为一家之“长”就应注意自我形象和行为,需要不断地“自省自律”。事实上一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与其父母的不断进取“天天向上”不无关系,正是在家长长期潜移默化的感召下,才促成了这些孩子自强不息的秉性。
至于“我这辈子完了。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上学”是另一种极具传染力的颓废情绪。这些家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把“宝”押在孩子的身上,把对方压得苦苦的同时自己也弄得很累。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发育都极为不利。事实上,通过“压”成才的可谓旷古未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只定格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只有家长做到了“天天向上”,对孩子的这样和那样要求才具说服力。
少儿英语的学习误区 家长一定要注意!
目前,不少孩子从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开始参加各种英语考级培训,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状是,从幼儿园到到大学毕业,孩子们需要经历十多年的英语课程学习,虽然四、六级证书已经是铺天盖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难道孩子们今天的英语学习只是为了日后获得一张又一张证书吗?
少儿期是一个人智慧成型阶段,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因此,优秀的英语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规范的语音语调;培养他们用英语交际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大胆开口说英语和正确使用英语的习惯;训练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直接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而不受到母语的干扰,家长也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孩子的英语能力上,而不仅仅是高分和证书。
关于如何学的两个较大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首先要了解5-12岁儿童学外语的过程:
从听说入手,先培养孩子标准的语音语调和应用能力,才是最能充分利用儿童年龄优势的教学,而不应听说读写并驾齐驱。所以在一开始给孩子学英语的时候,可以看看玛玛洛可少儿英语,让外教跟孩子一起快乐学英语,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从容的接受英语,这样孩子学起来才不会累。
其实,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要强很多。才学了3、4个月英语的孩子就能做到边看动画片,边根据自己对动画的理解,用完整的句子一句一句地为动画片添加自编的英语旁白。这种自由发挥能力就是靠孩子平时像接触汉语语言一样去接触和学习各种各样的英语句子形成的。
玛玛洛可的一位外教老师谈到,把握好孩子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向。方向对了,才能接下来一步步的让孩子学习好英语,走向正轨,孩子学起来不吃力,效果也好。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1.英语环境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本。语思维是用英语方式去理解和思考事物。
3.建立英语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翻译的干扰。孩子的语言天赋在于掌握语言思维。实质是孩子在英语环境中可以做到不翻译。
4.让孩子用汉语理解学习英语,是在破坏英语思维的建立。用汉语理解和学习英语,是在浪费孩子们的语言黄金期,而且使翻译成为一种本能,阻碍英语思维的建立。
5.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先"语"后"文"。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维;"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方式。
6.英语文字与汉字是完全不同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形无音。而英文是字母文字,是按发音规则创造的文字。学英语千万不要"背单词",往往孩子强记的只是汉语翻译。
7.不要把英语当作高深莫测的知识,它只是一个工具。
8.英语环境非常容易建立。比如听一盘磁带,看一部原版电影等。
9.面对英语环境,只要培养起好习惯,并坚持不懈,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英语。好习惯包括:听英语时不翻译的习惯;天天听英语的习惯。保持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家长,请注意您的言行
家长,请注意您的言行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什么时候离园,是他们一天当中最盼望的事情,不哭不闹就是他们最好的表现。但年轻的家长,无论孩子哭还是闹都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不,今天早上,田淑凯的妈妈来送他的时候,田淑凯是眼含泪花、依依不舍得与妈妈说了再见。可是,妈妈刚走,田淑凯就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睡觉。”我一听,觉得奇怪,便问:“怎么刚来就想睡觉呢?田淑凯不是最不愿意睡午觉的么?”田淑凯哽咽这说:“妈妈说睡起觉来,一会儿就来接我了。”我一听明白了,这可能是家长在哄孩子入园时,随便说的一句话,但孩子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因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思想单纯,有时候根本不会不会分辨事情的对与错,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但是,我认为,做为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一份真诚的信赖感,不能只顾着顺顺利利的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算完事,还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正确的了解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制度,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克服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逐步的培养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