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帮孩子戒掉iPad、手机,只需一招!

发布时间:2021-01-20

幼儿园手机说课稿。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帮孩子戒掉iPad、手机,只需一招!”,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们喜爱玩手机、玩iPad似乎是天生,但是孩子频繁玩、长时间玩,已经给不少家庭带来了难题。最近不少妈妈在微信问的较多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戒掉iPad或手机。

幼儿教育专家小编首先提醒大家的是,让孩子完全戒掉父母每天都在用的iPad或手机,敢情是不现实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先给大家看看一位国外妈妈的做法,相信能给大家来带不少启发!

小男孩Andy也是iPad控,玩iPad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iPad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摔断了一条腿。结果妈妈想出了一个绝佳办法。

暑假的一天,熊孩子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iPad,竟然发现iPad上面贴了一条小纸条:妈妈从今天起实行iPad新使用法,iPad被上锁,密码每天更新,你每天要做完3件被随意选出的家务,并且按照指定顺序将家务做完才能找到密码,这样的新规定将维持1~2周,视情况作调整,如果不接受你有权利拒绝,但你的iPad在后天会送给表妹Jenny。如果接受,那就开始行动吧,记住超过下午2点,你就错过了得到密码的机会了,现在先去清理你的小书桌吧!

傻眼了,Andy又气又恼,但是妈妈不在家,心里的瘾像蚂蚁般在爬,当他将书桌上面凌乱的书本收拾好之后,发现了桌面粘着另一张纸条:真不错,做完一件家务了,请将地板拖干净吧!

小男孩打了一桶水,拿起拖把就将地板拖了一番,当他匍匐在地板上时,发现了贴在沙发底下的另一张纸条:加油,妈妈看到你的努力!将厨房的垃圾丢掉,你就能找到密码。

当小男孩拿起厨房的垃圾袋丢到街上的垃圾桶时,在桶边赫然看见类似密码的一行字幕,正是妈妈的字迹!怪不得妈妈说超过下午2点就无效,因为社区的垃圾车每天下午2点来收垃圾!

不得不称赞这个妈妈的新规定,不仅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玩iPad,还能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才刚刚过了一周,Andy变得似乎对iPad不是那么热衷了,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到了打篮球上,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家庭教育的胜利!

戒掉孩子玩手机、iPad, 无论是讲道理还是强行收掉的做法,大部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健忘“,讲道理这次有效下次还是照旧,而强行收掉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会抗拒哭闹,甚至会导致孩子变得固执, “你不让玩,我偏要!”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手机控“和”iPad控“的孩子呢?

1、规定时间,对犯规有惩罚

美国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乔布斯在内,他们都会限制子女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数码产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也很有限。幼儿教育专家小编认为,孩子玩电子产品,无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爸妈可以给孩子规定玩的时间,比如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下次没得玩,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2、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要玩电子产品或是不能停下来时,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等,都是 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孩子之所以沉迷玩电子产品,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没人陪同玩,或者父母少陪伴,甚至是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电子保姆“所致。

3、父母以身做则

孩子出生前,他们并不知道手机、iPad是啥物,因为父母总在一旁玩儿,所以好奇的孩子也想看看把吸引父母的东西是什么物体,然后他们便学着父母的样子这里划一划,那里按一按,渐渐被里面的新奇所吸引。每当父母在用时,孩子也要玩的意愿往往会更加强烈。所以,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和iPad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这种瘾的最理想途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贝学语,爸妈有一招


从孩子的呱呱坠地,甚至还未出生前,很多年轻的家长朋友就已经开始阅读育儿的相关文章。可是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孩子该学些什么,又该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呢?我们会发现在多变的实际生活面前,支撑我们的理论是多么的匮乏。往往对于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的概念比较模糊。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颁布了《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因此,广大家长朋友可以借着《指南》的东风,好好学习怎样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孩子牙牙学语时冒出的第一个“爸爸”“妈妈”时

,家长都欣喜不已,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能讲话,能够和自己交流。凡事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的语言能力也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首先,家长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如创设一个阅读区,可以摆放一些幼儿自己的图书和一些色彩鲜艳的小抱枕等。有了这样一个环境,家长可以随时和孩子来一次亲子阅读。孩子还小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听自己讲述故事,可以边讲故事边提问;孩子稍大一点时,可以让其看着图片讲述大意,甚至完整地讲述故事。你会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当然,家长要尽量选择那些色彩丰富,文字不要过多的图书。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往往在听到好奇的事情时就会插嘴问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除了可以和孩子交流故事内容,还可以引导孩子整理自己的图书,或者周末一起去书店购置新的图书等等。

其次,爸爸妈妈们还可以随时随地地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当然,对于这些儿歌、童谣等一定要选择韵律感强、短小的内容,方便幼儿跟读。类似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样的儿歌简单、押韵,孩子在说说唱唱的快乐中,还了解了兔子长耳朵及爱吃的食物。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2岁的小孩,便能熟练的滑动开锁、输入密码、找到自己喜欢的页面:游戏或者视频等……那么问题来了,朋友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ipad呢?

到底能不能让孩子玩手机ipad?总结一下玩手机的害处,大体可以概括两大类:1、玩手机/ipad,会导致宝宝视力下降,成为近视。甚至还有说“每天玩15分钟ipad,半年后视力变0.2”的说法。2、手机和ipad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孤僻。ipad游戏设计虽好,但毕竟是虚拟的,替代不了真实的世界。如果孩子天天玩游戏,会失去通过亲身的感受去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因此我们都像防洪水猛兽般,将孩子和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产品阻隔开,不让他们玩,甚至不让他们看到这些“坏东西”。一切貌似很顺利,直到某一天,我们带着孩子去邻居小朋友家做客,孩子一下子迷上了邻居家孩子手里那个ipad,里面可能有几款专门为宝宝设计的游戏,或是一个动画视频,反正,孩子是羡慕嫉妒,心心念念的日子开始了。

我们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迷恋过的游戏机,是一代人童年的共同回忆。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光靠堵无法阻挡他们终将进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步伐。堵则溃,疏则通。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矩,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玩手机/ipad的机会。但是,不阻止孩子们玩电子产品,不等于说就毫无顾忌的把手机ipad扔给他们随便玩,一些必要的原则和规矩也必不可少!

怎样正确的让孩子玩手机ipad?要解决让孩子正确玩ipad的问题,不可避免的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视力的影响。二是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如何解决手机/ipad对视力的影响?到底什么才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对于视力影响因素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基因这个最大因素之外,视疲劳才对近视的构成最直接的影响。但即便是视疲劳,事实上和手机ipad也没有直接的关联。真正容易导致视疲劳的因素有三点:阅读时长、阅读距离、阅读光线。在第三点上,恒定发光的电子产品其实比起纸质的书本还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其对于外来光源强弱和闪烁频率变化的依赖更小。如何让孩子正确玩ipad而不导致近视的几项原则:1.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手机和ipad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2.开启手机/ipad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3.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4.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手机ipad的时间,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手机ipad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如何解决玩游戏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会特别严重,因为只有严重的痴迷和沉溺于手机游戏,才会对真实的社交造成障碍。不过确实有的孩子们现在除了ipad和手机里的内容之外,对别的玩具、游戏、聚会都完全不感兴趣。孩子玩手机过程的两个建议:1.爸爸妈妈可以陪伴着一起玩。在一些绘图、打扮等体验式游戏中,可以边玩边和孩子商量。这样的过程,是与孩子交朋友的好方法。2.一些ipad里面学到的东西和应用场景,比如学会的英文歌、看过动画片里的情节等,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由爸爸妈妈情景再现的玩一次。比如动画片里玩了帮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可以把宝宝带到洗衣机旁边真实的再操作一遍,让宝宝能在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建立关联。这样游戏不会成为真实生活的替代,而是一个更好的指引和补充。永远记住,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孩子在手机/ipad上看什么、玩什么,远比要不要孩子玩更重要!给孩子挑选适合的动画片,下载优质而适合宝宝年龄的游戏、音乐等,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远远比绞尽脑汁去阻止孩子对手机/ipad产生兴趣更值得探究!

育儿心得:她就用了一招,孩子就变平和了


假期回老家,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约了几个人一起吃饭,闲聊孩子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教过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错,不要责备他!

这位朋友的孩子,在上本书的《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中曾经提到,因为听力方面有障碍,他的成长面临更多的挑战。一般孩子自然而然能学会的东西,他未必能学会,需要刻意地教会他。

我这位朋友举了个例子,因为孩子听力不好,所以,孩子很大声地关门,把别人吓一跳自己都浑然不觉。或者,一家人回家,他开门先进屋,随手就带上了门,把爸爸妈妈丢在了门外。这时候,爸爸会很生气,说他不懂礼貌,不懂得替别人考虑。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还会上升到自私的高度。对此,妈妈持不同意见,她说:我从来不为没教过孩子的事情责备他!

妈妈的做法,就是不断地让孩子体会,比如,让孩子反复练习关门,让他体会多大的力气关门是合适的。孩子把他们关在门外,敲开门,把孩子叫出来,锁上门重新开一次。我们不难想象,重新演示一遍,孩子就懂得了,不需要任何的批评和责备,在平和的心境下,孩子学会了为别人考虑。

有一次,许多朋友一起出去玩,吃饭的时候,孩子拿起菜单就点菜,并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妈妈觉得很不妥,就制止了孩子,没再多说什么。回家以后,详细和他说其中的缘由:吃饭是大家的事情,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要照顾到大家的喜好,不能你一个人说了算。这个孩子就非常坦然地问妈妈:这样做不对,是吗?我以后不这样了!作为旁观者,看到母子俩这么平静地谈论对错,我心里也觉得很温暖。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本可以这样温和地谈论,自然地改正。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来看,他确实不知道点菜的学问。回家后,妈妈是教会孩子,而不是单纯地责备孩子。

我好朋友说:你看,我一直用这个办法,他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识到,的确哦,孩子确实很平和了,尤其是最近两年。因为听力不好,小时候,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急躁,如果说不过别人,他就非常着急地去捂住别人的嘴。如果妈妈和别人说话,因为他听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聊天的内容,他就会不管不顾地打断别人:妈妈,他在说什么?在说什么呀?告诉我!告诉我好吗?告诉我吧……

我好朋友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等别人把话说完,再告诉你!如果当时不方便,回家我也会告诉你。现在,就算他非常想知道,也会静静地等在旁边,等别人说完的当口,再插言。这几年,孩子唇读的能力也在增强,他能通过唇读,大致了解谈话内容。

他很喜欢和我聊天,我们聊历史、政治,还聊UFO之类的话题,因为不经常和他在一起,有的话,他要重复三五遍,甚至还需要妈妈帮忙“翻译”,说实话,我有时候都不忍心,但是,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烦,一遍遍地重复,直到我听懂为止。然后,我们的话题继续,虽然有许多地方需要重复,但这样的重复完全不会影响他的心情。很显然,这并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在这份坦然背后,隐藏的是妈妈多少年不厌其烦的引导。

我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没记性。说孩子不懂事之前,我们不妨想想,我们有没有教过他,有没有让孩子去体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进行不间断的学习,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言传身教的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其实,说了,不代表教了;教了,也不代表会了。作为家长,我们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要“包教包会”。

通常,我们总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发现孩子做错了,给孩子单纯地讲一番道理,听上去很透彻,但孩子下次依然不会。一般来说,讲道理都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法。以这个孩子为例,如果孩子大声关门,妈妈事后告诉孩子小点声,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似乎讲得很明白,但孩子依然不知道用什么力度关门,算“小声点”,如果让孩子直接体会,则很容易明白,并且会形成一种“手感”,孩子很容易通过感觉来判断是否用力过度。

许多人发现孩子错了,会立刻教育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会走入一个误区,以为严厉地训斥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会学得更认真。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反倒不好,情绪是智力的守护神,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学习效率也很难保证。

那么,遇到孩子不会的地方,我们怎样教会孩子呢?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分别是方法、时机和语言。以点菜为例,如果妈妈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批评孩子,那么,方法、时机、语言的选择都不妥当。妈妈当时只是简单制止了孩子,但并没有立刻教孩子,而是选择回家以后,和颜悦色地解释因由,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语气温和,心情平静,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也许,我这位好朋友的做法,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信心和启示。岁月像一条悠长的曲线,昨天和今天,看不出太多的改变,她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着,我想,她的内心,经历过的煎熬和惶恐,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我与这位朋友相识已经整整十年,回首十年,我见证了一个孩子从急躁走向平和,有感慨,更多的是感动……

家园共育:孩子上课走神,快快看这儿 一招搞定!


有爸爸妈妈经常问:孩子做作业专注力不够怎么办?孩子上课走神怎么办?那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专注的习惯,注意力难以集中。这篇文章里面提供了很多训练孩子专注力的好方法。各位家长可以试试哦!

第一关 听课不走神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写作业,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天训练10分钟,放学后在家里写作业前训练,由家长监督训练情况,必须每天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1. 数字传真

训练方法:家长将下列每个数字读一遍,孩子在听完之后凭记忆写下听到的数字。

例如:家长读:68715 孩子听完之后在纸上写:68715

2. 听字训练

训练方法:家长读下列短文,孩子认真听,当听到一个“一”字就用笔在纸上打一个“√”,家长读完后统计“一”字的个数,直到孩子记录的个数与短文中“一”的个数相同为止。

有一小鸟,它的家搭在最高的树枝上,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要飞,每日只在家里叽叽地叫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他们都是觉得非常的快乐。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个老鸟都找食物去了。一看见火红的太阳,它们又害怕了,因为太阳太大了,它们又看见一棵树上的一片好大的树叶,树叶上又有站着一只小鸟,正在吃害虫,害虫吃了很多树叶,让大树不能长大,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棵树都产生氧气,让我们每一个人呼吸。这时老鸟马上飞过去,与小鸟一起吃害虫,吃得饱饱的,并为民除害。

第二关 听写训练题

1. 词语思维

训练方法:家长每念一个词语,孩子认真听,当听到电器就马上举起右手,当听到学习用品就马上举起左手。

凳子 课桌 洗衣机 篮球 电视机 自行车 书包 电冰箱 作业本 葡萄 空调 电风扇 电话机 被子 杯子 钢笔 手机 篮球 羽毛球 打火机 飞机 刀剑

2. 找差异训练

训练方法:仔细听下面几组句子中的甲,乙两句话,快速找出乙句中与甲句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

甲:树林里的动物和植物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自由自在地成长。

乙: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自由自在地生长。

第二组:

甲: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植物学家,种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送给妈妈。

乙: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植物学家,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花送给妈妈。

针对孩子注意力训练集锦:

1. 按顺序找数字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快速做习题的办法,严格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见下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同时计时。研究表明:7—8岁儿童 按顺序导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可以自己多制做几张这样的训练表,每天训练一遍,相信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

21 12 7 1 20

6 15 17 3 18

19 4 8 25 13

24 2 22 10 5

9 14 11 23 16

2. 玩扑克游戏

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2在哪儿。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这种方法能高度培养注意力的集中,由于是游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非常受孩子欢迎,玩起来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坚持玩一阵,注意力会有所提高。

3. 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4. 玩“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当然如果有爷爷奶奶或其他参加,那就更好了。为了叙述的方便,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 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

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一招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一招判断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每年入园季,新入园的宝宝都哭得撕心裂肺、声嘶力竭,妈妈们也是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少则数周,多则数月,天天哭,没有慢慢适应的孩子。

可能是妈妈做错了这些事,做错这3件事,孩子哭得更凶、更久,一年半载都未必能适应。

一、送孩子的时候偷偷溜走

强行把孩子推进校门。每天送孩子入园时,进校门是最大的一个难关!孩子要么§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撒手,要么拽着妈妈的衣角怎么都不肯进去……

禁不住孩子左磨右泡的妈,心软一点的,可能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掉;还有的妈妈干脆强行把孩子推进校门,转身就走。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伤害都非常大!

前者会引发孩子的巨大恐惧,以为妈妈不要自己了,会哭得更凶、更久,而且孩子第二天的警惕性会特别高,根本不会再给妈妈溜掉的机会。

后者如此生硬的做法,完全没有照顾到孩子焦虑、恐惧的心情,孩子只能回以更猛烈的哭声,来吸引妈妈的关注。

二、 当着孩子的面哭哭啼啼

300次亲亲、500次再见后依然舍不得走。我很理解妈妈初次和孩子分离这么长时间,而且是孩子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妈妈的那份担心和不舍。确实,很多妈妈见不得孩子掉眼泪,我也一样。但为了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忍、憋,妈妈也要假装从容、淡定。

千万不要,孩子哭,妈妈也哭,俩人抱头痛哭;更不要没完没了的告别,300次亲亲、500次再见后,还是依依不舍,不忍离开。

妈妈控制不住自己悲伤的情绪,只会放大、延长妈妈和宝宝的焦虑,或者暗示:“只要你哭,我就不会走”。可想而知,这种漫长而痛苦的厮磨有多折磨。

针对上述几种不好的告别方式,建议:

一定要和孩子道别!这很重要,是宝宝入园前的一种“仪式”,慢慢会让孩子感觉到“上幼儿园时每天都要做的事”。

但妈妈和孩子道别时的态度更重要!妈妈只需要记住2个词:温柔、坚定。最好能笑着和孩子挥挥手,说再见,同时要用坚定的眼神和孩子有目光交流。

“再见”只说1次!然后微笑着转身离开(要哭也得走远后,自己偷摸哭去)别把悲伤、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三、总用“妈妈会第一个来接你”

糊弄孩子。如果不是真能做到,千万别说“放学,妈妈第一个来接你”。

这是在安抚宝宝焦虑情绪时,妈妈最常说的话,给宝宝一个承诺,好让宝宝安心进去幼儿园。妈妈的动机虽好,但除非你真的能做到“第一个来接”,而事实上是,情况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第一个接孩子的人。

所以,如果不是百分之百做到,就别这样承诺孩子,孩子会特别认真的当回事。一旦妈妈接晚了,孩子就会觉得“妈妈骗人”“妈妈说话不算数”……慢慢就会失去对家人的信任感。

建议承诺要具象,务必说到做到:

承诺孩子“我一定会来接你”,给孩子定心丸,这样说是必要的。因为在一个陌生环境,孩子最担心的就是“被妈妈抛弃”“妈妈会不会来接我”……但,要说具体。

宝贝,妈妈肯定会来接你的!(让孩子感到安心)

等你吃完午饭、睡醒觉,老师带小朋友们出来找爸爸妈妈的时候,你就能看见我了!(给孩子一个期盼和预知,知道这一天做完哪些事,就能见到妈妈了)

最最重要的就是,务必要说到做到!尤其是在入园初期,最好不要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那种别的小朋友都走了,只有自己站在门口望眼欲穿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妈妈们要尽量做到做好这6件事,不出半个月,孩子就能高高兴兴去上学了。

一、送宝宝一个“魔法亲亲”

或允许带一个最喜欢的玩具入园

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魔法亲亲”。妈妈可以在宝宝的掌心亲吻一下,告诉宝贝:“妈妈在你的掌心留下了‘魔法亲亲’,当你想妈妈的时候,可以把小手的手心贴在脸上,这样就像妈妈在亲你一样”……

这不是骗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具象的情感寄托。当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中感到孤单、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小动作来缓解焦虑了。

允许孩子带一件最喜欢的物品一起去幼儿园,与“魔法亲亲”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不是虚拟的“魔法亲亲”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孩子平时最依赖、或者最喜欢的一件东西,可以是玩具、小毯子、甚至是妈妈的一件衣服。

这些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能在陌生环境中,给孩子带来安慰。只不过,不是所有幼儿园都让孩子从家里带东西来,允许的话可以带,如果幼儿园不让带,就最好改成“魔法亲亲”那种的虚拟安抚了。

二、循序渐进,先送几个半天

再慢慢延长到待一整天,为了减轻宝宝的分离焦虑,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送短一点时间,再慢慢延长到在幼儿园待一整天。如果幼儿园允许的话,可以用2周的时间这样做:

第一周的前3天,孩子吃完午餐后接走;

第一周的后2天,宝宝午睡后接走;

第二周的前2天,还是午睡后接走;

第二周的后2天,改为吃完下午加餐后接走

第二周的最后1天,就正常接送孩子,孩子基本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了。

三、家里准备一些可供孩子情绪宣泄的东西

在刚入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内,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脾气变大了,变得娇气、爱哭了,一点小事就会大嚷大叫的。其实这是孩子对于幼儿园焦虑的一种宣泄,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反应。

遇到孩子放学回来就变得爱发脾气,妈妈可以这样做:

允许孩子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可以准备一些软的棉垫、报纸等物品,让孩子可以踢、打、撕,以此来减轻宝宝的心理压力,给坏情绪一个出口。

和孩子看一些情绪控制类的绘本,比如《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引导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并掌握一些简单、可行的情绪宣泄方式。

四、 一定别骗孩子“明天不去幼儿园”

很多孩子刚从幼儿园接回家,就央求着家长“明天不去了”,同时情绪很不好,爱哭、爱闹、爱找茬儿……

有的家长,尤其是老人,为了先把孩子搪塞过去直接就说:“不去不去”,或为了孩子马上停止哭闹会说:“你现在不哭,明天就不去幼儿园”。

但是真到第二天的时候,却又把答应过孩子的“明天不去幼儿园”给忘了,或者以为孩子不会记得了,还是会把孩子送去幼儿园。

如此,故意骗、或失信于孩子的做法,伤害最大。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对家人的信任,而且慢慢也学会搪塞或敷衍身边人。

五、每天多一点时间陪孩子

常说“宝贝上幼儿园,妈妈更爱你了”。孩子上幼儿园后,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肯定比之前少了很多(职场妈妈可能好一些)。自然,孩子在家里就会表现得更黏人,缠着妈妈要亲亲、要抱抱、要陪着一起玩。一定不要拒绝孩子的这些亲密请求!

反而是在宝宝刚入园的这段时间,更该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尤其是陪玩、陪讲故事等,日常也可以多一些亲亲抱抱这样的肢体接触。最好每天都能跟孩子说:“妈妈爱你”“宝贝长大上幼儿园了,妈妈更爱你了”……这样的亲密话语。孩子会感觉到即便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全感支持。

六、千万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不能因为孩子哭就妥协。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少有不经历一段“哭”就能高高兴兴入园的(有也是极个别的)。宝宝都是家里人的心头肉,不少妈妈因为听不了孩子哭,看不了孩子难过,索性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送。

有句话“长痛不如短痛”,虽然形容的不太贴切,但真就是这个理。送几天、停几天,孩子刚稍微有点适应,在家休息几天后又要重新适应,就好像总是撕开快要结痂的伤疤一样,只会拉长孩子的适应时间,别人家孩子可能哭俩礼拜就好了,这样送送停停的可能半年都适应不了。

为了孩子好,孩子再哭得厉害,只要没有生病发烧,就一定要坚持每天送幼儿园,让孩子感觉到,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才会主动去适应新环境,而不是一味想要逃避。

考前十招帮孩子卸下心理包袱


即将步入考场的上千万考生背后,是无数家长期盼的眼睛。而这些考生家长的心态,也影响着孩子们的情绪。临近高考,考生的压力都比较大,家长不仅要从家庭气氛、饮食方面帮助考生调节身心状况,也应适时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所虑,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予以疏导,以帮助考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家长情绪力求稳定

在高考前,特别是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经常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意义的。高考前,家长也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但是,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家长心情要愉快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因为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温馨的心理气氛将融化孩子心中的抑郁、苦闷、焦虑,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对孩子高考复习是有帮助的。为了使高考前家庭保持一个温馨的气氛,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要发生口角,确实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要等到高考后再说。父母少一分争论就会给孩子多一分温馨。

只要尽力就行了

很多高考状元回答他们的父母在高考前是如何要求他们的,大多数人都说,父母只说了一句话:只要尽力就行了。父母说了这句话自己感觉有定心丸,自己肯定会尽力的,这样减少了不少心理压力,就会从容地应对高考。但也有些家长高考前唠唠叨叨,反复嘱咐孩子,考试要认真,不要马虎,一分之差,千人之后,你一定要改变马虎的习惯,现在可不能丢分了,你可要注意呀。其实,这样的话家长已经讲了多少遍,在高考前再讲、反复地讲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高考前,孩子和父母发生口角对情绪的稳定会起很大的破坏作用,这对考试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

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将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在这里我特别提示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在这个时间家长尽量不要与外界通电话,如果有重要的事情非打不可,也要简明一点,说起话来简单扼要,不要无边无际地拉家常、聊闲天。

督促孩子娱乐与运动

高考前夕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例如,做俯卧撑,跳跳绳,打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孩子消除疲劳,焕发精力。也可以提醒孩子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里轻松的节目,也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消除疲劳。在高考前夕提示孩子不要看武打片,不要看那些电视连续剧,分散孩子的精力。

确保孩子健康

有些家长误认为高考前应该给孩子加强营养,给孩子吃大鱼大肉。其实那没有必要,孩子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孩子食欲好,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营养都会得到满足,关键是要做到营养平衡,合理。不在于说给孩子增加什么蛋白质就能提高什么记忆能力,这种增加蛋白质和提高记忆力的关系我们暂且不说,就算真的吃了富含蛋白质的东西短期内也不可能提高记忆力。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专家建议在高考前家长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做好心理调节成功的一半。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是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进去就聊上几句,要在孩子休息的时候,他比较放松的时候去做,要见机行事。不过聊天的内容不要过多涉及高考,找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去谈,这样,有助于放松孩子的心情。

防止对孩子的过分关注

高考前,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在那复习功课时一会儿过去给孩子冲杯热牛奶,再一会儿过去给孩子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心想,一旦考不好,怎么对得起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准备一个小药箱

高考前,孩子在家备课期间有可能身体上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的不适等。孩子复习很忙,这些小毛病他顾不得上医院去看。其实,只要家里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就可以解决了,没有必要往医院里跑。

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物质准备

高考前几天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的物质准备,把橡皮、小刀、格尺等准备好,把准考证等准备好,最好都放在一个口袋里。而且要督促孩子看看考场,讨论一下一旦在去考场的路上发生交通堵塞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父母七招帮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绪


有个朋友来电话说,他在经营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给小孩子们做文化课的辅导。几年做下来,他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大多数来自家长,但是又不太清楚到底问题在哪里。我便让他发调查问卷给家长们,看看家长们认为孩子有哪些问题。朋友果然去做了调查,家长们交给他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个问题,便是“孩子闹情绪的时候该怎么办”?

早就有研究指出,那些感到幸福且有成就感的人,并不是智商高成绩优秀或者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据说,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的作用只占到了15%,而情商(EQ)的作用则要大得多,占到了85%。也就是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决定着这个人的成功与否。

想要孩子脾气好,父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来说,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有哪些呢?它可以让孩子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出色;孩子的心理免疫力强,可以进行自我调整;人际关系融洽;对疾病的免疫力也较高。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首先,父母能够清楚自己的情绪,并且了解自己的“元情绪”。所谓“元情绪”指的就是小时候积压的情绪,影响到当下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情绪。比如,爸爸看到孩子大声吵嚷就忍不住发火,原来是他小的时候爸爸动不动就在家里对妈妈和孩子们大叫。他把这个情绪积压在潜意识里了,长大了遇到相似的情境,他立即就会有情绪。父母明白了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孩子,而是来自自己的成长造就的。如此,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管理。

“爸爸小时候,只要爷爷大声发脾气,就会感到害怕和讨厌。所以当你大声说话时,我就不知不觉发火,情绪激动。我希望宝贝和爸爸说话时,能够温柔点、轻声点。”

其次,家长要把孩子当孩子,而不是大人。内心拥有“童心”的父母,才会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相处。有的爸爸妈妈因为小的时候比较懂事,很早就承担起了责任,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像自己一样。

是不是我们爱跟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开始帮你爷爷下地干活了!或者,我比你小得多的时候,就能够照顾弟弟了。比如,有个妈妈,因为父亲早逝,5岁的时候就帮妈妈做很多事情。她的女儿5岁的时候,她就觉得孩子也应该像她那时候一样,所以,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的时候,便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就变得内向退缩,并开始口吃。

这就是典型的把孩子当大人来对待的例子,因为家长的要求太高,高出了孩子承受的范围,孩子小小的认知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导致身体上出了问题。

第三,家长内外一致,不隐藏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妈妈现在很生气,不想说话。”或者“你受伤了,妈妈觉得很担心,也很害怕,觉得非常内疚。”等等。

事实证明,夫妻关系和谐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稳定非常好。孩子往往是夫妻关系的替罪羊,表面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孩子生活的环境让孩子无所适从,一直处于情绪困扰中。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爆发出来以后便是偏差行为。

此外,爸爸参与情绪管理,效果会更好。孩子过了3岁以后,爸爸对他的鼓励和肯定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妈妈,所以爸爸要是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情绪管理中来,对孩子来说会受益终生的。

孩子表现出的不同情绪都有着不同的根源

家长要学会探究孩子不同情绪产生的来源在哪里。首先,我觉得孩子的情绪来自学习。在我们国家,学习会占据孩子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所以学习的好坏或者说学习的情况非常影响孩子的情绪。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许会受到同学的小瞧,也会遭到家长的抱怨和指责。这些孩子就会时常处于挫败、害怕等情绪状态里,当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的时候,还会有愤怒等等的情绪出来。那些学习太好的孩子呢,因为高处不胜寒,也经常会有担心、不安等等情绪。而考试则几乎是所有孩子压力的来源,让孩子时常处于不好的情绪里。

情绪的另外一个来源会来自孩子身体上。女孩子身体发胖或者脸上长痘痘,都能困扰到她们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这也算正常表现。家长先不着急,首先从内心里就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我的孩子是啥样,我都是爱他的;然后在言行举止上,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我爸妈就是爱我的。

还有来自人际交往的问题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挨了老师批评的孩子,跟同学打了架的孩子、失恋的孩子,以及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他们的情绪都会很受影响,而且也会有大的波动。

降低和调整期待值,真诚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呢?首先,家长要做到能尊重和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尊重孩子是对家长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解读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就要及时帮助孩子缓解。

第三,接纳和允许孩子有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只要是情绪,而且是负面的情绪,孩子就会受到困扰,家长就要理解和接纳。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非常大。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身体荷尔蒙的失衡,一个是大脑的“重组”。这两个因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别容易波动。这就需要家长包容孩子,因为有的时候孩子是不由自主的。

第四,要真诚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摆家长架子。也许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就是大事。所以,不要说那些“犯得着吗,不就那么点事吗”等等的语言。这样不仅不能改变孩子,还会把孩子推得离我们远远的。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不理解他。

第五,家长应该降低和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值,也会帮助孩子缓解情绪。有家长问,强迫症的孩子如何治?这样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完美型的父母。就是因为父母要求很高,孩子怎么做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强迫。这样的孩子就更要降低期待,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做事,并且要允许他犯错。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需要强调的是,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最好的办法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疏导。

第六,满足孩子的内心渴望。比如孩子有情绪,大约是因为他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或者是被剥夺了自主和自由的空间。

最后一点,就是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扰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帮宝宝建立自信的六招


第一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其他家庭成员的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件事,另一张是全家人愉快地在一起,以此提醒孩子的可爱和能力。

第二招: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但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第三招: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第四招:珍视孩子的物品。

不少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作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第五招: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和雀斑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解决的。

第六招:孩子贬低自己时父母要干预。

孩子贬低自己是在传达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这时父母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 

五招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必须让他独立完成,可以指导怎样利用工具书,不完成不能轻易放过。养成习惯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切忌忽冷忽热,只抓一阵就完事。在孩子出现反复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多分析,多引导,千万不能急躁,不能跟孩子说泄气的话。

1.作业必须让他独立完成,可以指导怎样利用工具书,不完成不能轻易放过。当孩子明白他躲不过时,就自已完成了。可以有奖惩措施。这里的惩并不指的是打骂,可以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或是他喜欢的不让他去做。

2.完成的内容,您要检查,对的及时表扬,不对的要严厉批评。这时家长对许诺过的奖励一定要言而有信。

3.在做作业前,讲讲他的优点,这个优点一定得是实际的。比如他一次做作业好在哪儿。并告诉他这次他一定做得更好。

4.平时多在他面前说说他的优点,少提缺点,然后说说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还要说自己的儿子要是变成那样多好,那他就更让您喜欢了。

5.与班主任多交流,请班主任发动同学别告诉他答案,让他独立完成;将他周围安排老实不爱理他的同学,让他说话没人理,做小动力没人配合。也可以自己准备一些小奖品给班主任老师,请求班主任在他有进步且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认可的时候奖给他。孩子最在乎得到老师的奖励了,这个对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养成习惯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切忌忽冷忽热,只抓一阵就完事。在孩子出现反复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多分析,多引导,千万不能急躁,不能跟孩子说泄气的话。

家园共育《帮孩子戒掉iPad、手机,只需一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手机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你一招好方法,轻松帮孩子练习数的分解 我家娃学习启蒙较晚,一直到去年,我才开始考虑这个事情。当时觉得数学语文这种老妈上学时的强项,又有做过家教的底子,教他还不跟玩似地,结果,大败而回。 首先,对娃学习,我从来不强制,随时教,有兴趣就学,没...
    2021-09-10 阅读全文
  • 帮宝宝戒掉孩子吃手毛病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
    2021-12-15 阅读全文
  • 宝贝学语,爸妈有一招 从孩子的呱呱坠地,甚至还未出生前,很多年轻的家长朋友就已经开始阅读育儿的相关文章。可是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孩子该学些什么,又该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呢?我们会发现在多变的实际生活面前,支撑我们的理论是多么...
    2020-11-11 阅读全文
  •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
    2021-08-18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她就用了一招,孩子就变平和了 假期回老家,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约了几个人一起吃饭,闲聊孩子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教过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错,不要责备他! 这位朋友的孩子,在上本书的《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中曾经提到,因为...
    2020-05-22 阅读全文

我家娃学习启蒙较晚,一直到去年,我才开始考虑这个事情。当时觉得数学语文这种老妈上学时的强项,又有做过家教的底子,教他还不跟玩似地,结果,大败而回。 首先,对娃学习,我从来不强制,随时教,有兴趣就学,没...

2021-09-10 阅读全文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

2021-12-15 阅读全文

从孩子的呱呱坠地,甚至还未出生前,很多年轻的家长朋友就已经开始阅读育儿的相关文章。可是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孩子该学些什么,又该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呢?我们会发现在多变的实际生活面前,支撑我们的理论是多么...

2020-11-11 阅读全文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

2021-08-18 阅读全文

假期回老家,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约了几个人一起吃饭,闲聊孩子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教过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错,不要责备他! 这位朋友的孩子,在上本书的《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中曾经提到,因为...

2020-05-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