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

发布时间:2021-08-18

幼儿园手机说课稿。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2岁的小孩,便能熟练的滑动开锁、输入密码、找到自己喜欢的页面:游戏或者视频等……那么问题来了,朋友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ipad呢?

到底能不能让孩子玩手机ipad?总结一下玩手机的害处,大体可以概括两大类:1、玩手机/ipad,会导致宝宝视力下降,成为近视。甚至还有说“每天玩15分钟ipad,半年后视力变0.2”的说法。2、手机和ipad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孤僻。ipad游戏设计虽好,但毕竟是虚拟的,替代不了真实的世界。如果孩子天天玩游戏,会失去通过亲身的感受去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因此我们都像防洪水猛兽般,将孩子和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产品阻隔开,不让他们玩,甚至不让他们看到这些“坏东西”。一切貌似很顺利,直到某一天,我们带着孩子去邻居小朋友家做客,孩子一下子迷上了邻居家孩子手里那个ipad,里面可能有几款专门为宝宝设计的游戏,或是一个动画视频,反正,孩子是羡慕嫉妒,心心念念的日子开始了。

我们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迷恋过的游戏机,是一代人童年的共同回忆。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光靠堵无法阻挡他们终将进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步伐。堵则溃,疏则通。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矩,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玩手机/ipad的机会。但是,不阻止孩子们玩电子产品,不等于说就毫无顾忌的把手机ipad扔给他们随便玩,一些必要的原则和规矩也必不可少!

怎样正确的让孩子玩手机ipad?要解决让孩子正确玩ipad的问题,不可避免的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视力的影响。二是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如何解决手机/ipad对视力的影响?到底什么才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对于视力影响因素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基因这个最大因素之外,视疲劳才对近视的构成最直接的影响。但即便是视疲劳,事实上和手机ipad也没有直接的关联。真正容易导致视疲劳的因素有三点:阅读时长、阅读距离、阅读光线。在第三点上,恒定发光的电子产品其实比起纸质的书本还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其对于外来光源强弱和闪烁频率变化的依赖更小。如何让孩子正确玩ipad而不导致近视的几项原则:1.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手机和ipad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2.开启手机/ipad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3.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4.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手机ipad的时间,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手机ipad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如何解决玩游戏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会特别严重,因为只有严重的痴迷和沉溺于手机游戏,才会对真实的社交造成障碍。不过确实有的孩子们现在除了ipad和手机里的内容之外,对别的玩具、游戏、聚会都完全不感兴趣。孩子玩手机过程的两个建议:1.爸爸妈妈可以陪伴着一起玩。在一些绘图、打扮等体验式游戏中,可以边玩边和孩子商量。这样的过程,是与孩子交朋友的好方法。2.一些ipad里面学到的东西和应用场景,比如学会的英文歌、看过动画片里的情节等,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由爸爸妈妈情景再现的玩一次。比如动画片里玩了帮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可以把宝宝带到洗衣机旁边真实的再操作一遍,让宝宝能在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建立关联。这样游戏不会成为真实生活的替代,而是一个更好的指引和补充。永远记住,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孩子在手机/ipad上看什么、玩什么,远比要不要孩子玩更重要!给孩子挑选适合的动画片,下载优质而适合宝宝年龄的游戏、音乐等,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远远比绞尽脑汁去阻止孩子对手机/ipad产生兴趣更值得探究!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往大里说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中国的法律很多时候无法执行,你说你打了孩子,警察把你关起来,谁来管孩子?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家长被警察带走的情况,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请家长明白,法律规定不能打孩子。

其次,中国家长打孩子,往往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把自己搞得情绪激动不能自持的时候,动手打孩子。这样的家长打孩子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

,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这种打法是对孩子的虐待。

第三,家长为什么敢打孩子?是因为家长知道打孩子没有后果,因为孩子不能反抗,家长大孩子小,家长打孩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持强凌弱”。你在街头看到很多不良的习惯,你上去打他吗?不是你不想,是你潜意识不敢,因为你可能打不过人家!

第四,中国的家长打孩子,是实在拿孩子没办法了,也可以这么说“自己实在没办法了”,那只有动手了,因此大量家长打孩子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第五,中国家长打了孩子以后,都会后悔,看着被打的孩子泪眼婆娑、伤痕累累,哪个做妈的不心疼!每次打每次后悔,每次后悔转眼又忘,接着又打又后悔…你何苦呢?

综上所述,孩子不应该打,关键是“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照样优秀”,“没有教子智慧的家长打了孩子,孩子还是照旧”。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父母就是把我打好的!”,“孩子不打不行!”。家长们,仔细想想,现在可能打都打错了!

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父母打孩子,而且把孩子打优秀了,现在有很多父母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其实这两种打有本质区别。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打孩子,很少因为孩子“才华”打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孩子“德行”打孩子,“出去欺负小朋友了”、“故意砸人玻璃了”、“扎老师的自行车轮胎了”、“和父母顶嘴了”…这些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招来家长的“打”,那个时候的孩子很少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出错”、“分数考得不好”、“字写得不认真”等原因遭到家长的“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家长基本上都是因为德行不好,做人不好打孩子的!

看看当代,孩子们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这些德行的问题很少有家长打孩子,而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退步了,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这些才华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

德行不严,孩子做人“凸”出来,可能成为缺德的孩子,学习很严,孩子做事“凹”下去,可能成为无用的孩子。德行不打不“凹”,学习越打越“凸”。做事“打”不会做事,做人不“打”不会做人。

很多无知的家长,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你抡胳膊,扯袖子准备打孩子的时候先想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想好了这个问题再打,其实打孩子,什时候打?怎么打?打在哪?都是有全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孩子,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上爬。他们认为宝宝只要学会站着学会走路就足够了,至于爬行,其实无所谓。到底这样的观念正确吗?

相关专家称,爬行虽然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爬行可促进宝宝骨骼发育

在爬行的时候宝宝会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开地面,用自己的手脚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对于宝宝的骨骼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爬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如果宝宝一直躺着,那么他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就会比较小,等到宝宝能够坐着、趴着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听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等到宝宝学会爬行以后,宝宝能够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就能够激发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宝宝能够根据声音做转头、抬头的动作,还会开始看远处的物体,也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

3.爬行可促进宝宝协调性发展

宝宝在爬行,尤其是在拿东西的时候,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地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乐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前庭平衡的发育,提高宝宝面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高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4.爬行可培养宝宝自信心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宝宝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学习经验都可以让宝宝更具有好奇心,让宝宝在成长的道路上乐于探索,同时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可以提高宝宝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如何帮宝宝学爬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爬行呢?

1.让宝宝多趴趴

爬行需要宝宝胳膊、腿、手、脚、颈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宝宝保持趴着的姿势能够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为以后爬行打下基础。

2.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借助这个力量宝宝就会慢慢往前爬。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没有什么力气,爸爸妈妈最好是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妈妈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慢慢地能够把胸部、腹部悬空,并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孩子就可以一个人爬行了。

3.给宝宝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宝宝爬行的时候给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铺上地垫,接着在地垫上放一个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爬过去拿,在宝宝慢慢会爬了以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试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变方向爬、转身爬等。

总之,爬行对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爸爸妈妈平时最好是能够多多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不过在宝宝爬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宝宝,避免宝宝受伤。

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心,应当使学生学会爱——这在今天已经近乎于常识。对于这个常识,我们找不出值得怀疑的任何理由,因为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爱心的世界注定会成为霍布斯所说的“丛林世界”,成为冷漠、凶残的“狼的天下”。因此,培育学生的爱心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首要主题,也是一个永恒主题。

然而,教育只要使学生学会爱就够了吗?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只要有了爱的教育便可实现了吗?

我以为,只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很难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社会现实反复告诫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大量的丑恶、邪恶与罪恶,仅仅凭借爱还不足以扫除丑恶、铲除邪恶、阻止罪恶,不足以从根本上防止人为悲剧与社会困境的不断发生,因而也就不足以催生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

也就是说,爱的作用其实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无边无际,而是有它的限度。爱虽然可以赋予贫困者、受难者及受害者以巨大的力量,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帮助以及生活的勇气,却不能构成对于那些贪得无厌者、巧取豪夺者、昧心剥削者、肆意欺压者以及滥杀无辜者的巨大威慑力量,甚至基本没有威慑力量。换句话来说,爱可以扬善,却难以止恶。

于是,我们便可看到迥然相异的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爱心行为层出不穷,任何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加入到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队伍中来。尤其是当大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出现时,更是如此。其时其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的场景,时时让人感动。但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却并未因这些爱心行为而减少与减弱,这些行径甚至呈现出数量有增无减、严重程度愈演愈烈之势。相信这是我们大家很不情愿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严峻事实。

毫无疑问,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对贫困者、受难者、受害者予以真切的同情、关怀及帮助,而且需要对贪婪、欺压、施暴之类危害他人及公众利益的丑陋行径予以坚决的谴责、阻止及惩罚。如果说前者——也就是同情、关怀及帮助——必须诉诸于“爱”的话,那么,后者——也就是谴责、阻止及惩罚——则不得不仰仗于“恨”。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同一件事情”便是建设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没有足够的“爱”,这世界便会缺少温情、缺少温暖、缺少温馨,弱者便难以生存。而没有必要的“恨”,这世界便会缺少愤激、缺少愤慨、缺少愤怒,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便会肆无忌惮,且这些行径对弱者造成的伤害远非“爱”的同情、关怀及帮助所可消解。

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这样的“恨”,难道不是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所必需的吗?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借用一下周恩来1963年3月6日给雷锋的题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当下中国教育的一项有张力的任务,即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学生学会“憎爱分明”。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使学生学会一点“恨”的话,如果我们的未来一代将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熟视无睹、毫无愤恨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依然不会形成对于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的巨大威慑力量,这些行径便依然会肆无忌惮、愈演愈烈。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套用一下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句式来提一个问题。当年梁济向梁漱溟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使学生学会爱的同时、也学会一点‘恨’的话,这个世界会好吗?”(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挨打了 ,要不要教孩子还手


这的确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一但处理的方法不对,孩子就不仅仅是身体上受苦,很可能在心理上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孩子挨打了,到底要怎么办呢?记得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她挽起衣袖,指着胳膊上的一处牙印说今天被某某咬了一口。我当时很气愤,都没问事情的缘由就教她要怎么还击。她听了我的话问我,要是被老师看到了批评她怎么办?我说又不是你先动的手,就是警察叔叔来了也要问谁先动手的。她听了我的话,歪着头想了想说:同学要玩她手里的玩具,她不肯给,同学才会咬她的。我一愣,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孩子被欺负了,而是孩子刚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还没有适应,不知道要怎么去分享所得到的东西,也不知道在自己的要求没被满足时应怎么办?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我摸着她的头对她说:你现在已经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你要学会去分享,那样你才能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孩子上小学以后,挨打就不仅仅是你打我一掌的事情了:挨打会有不小心的碰擦,会有无意识的打闹,也会有以大欺小的校园暴力。但不能每次都教她还手,还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小孩子的矛盾升级成更大的矛盾,到那时他们就不会静下心来去想对错,只会以暴制暴,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碰到不小心的碰擦时你一句对不起,我一句没关系;碰到无意识的打闹时要接受安全教育的指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碰到校园暴力时要及时的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能一味的忍让,那样终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当然,打不还口,骂不还手那是懦弱的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还是遵循此理,必要的时候也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所以家长在碰到孩子挨打的问题时要先冷静对待,不要一来就指责孩子不对,那样会让孩子变的畏缩,胆怯,不自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要学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事情的经过,再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以此让孩子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和自信。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还不还手?这种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发生过,我认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拆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第二该不该还手?怎样还手?

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在这首先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没错,错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错在先,先激怒到了别人,从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冷静下来,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个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说话,先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听完整件事情经过,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被打,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然无法和孩子沟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问清楚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了。觉得很多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律师”家长,而不是“法官”家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想法,这样才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导他能用正确的处理接下的问题。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的容易一点。但是会对孩子说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终是不对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但是后来还是成为被打的,就要引导她将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先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而后看她的处理方式。我一开始不会先给孩子答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会听听她的想法,或许她的想法会更好,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重在引导。最后还手,还是不还手,肯定孩子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单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负,这个情况相对要注意了,现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会留下点阴影,或多或少对将来社交沟通上会有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复孩子的心理顾虑,提起孩子勇气很总要,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当防卫”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是可以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的。

最终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学校老师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长虽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还手,但是可以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暴力只是一种最坏的方式。还是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更多的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家园共育《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手机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冬天幼儿园到底要不要睡午觉? 冬天幼儿园到底要不要睡午觉?xx从很小的时候一天几觉,到一岁多以后每天养成就中午一觉,这个午觉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现在天黑的很早,一般晚上六点半就已经吃完饭了。上个星期,xx晚上都睡的很早,很少都...
    2020-11-25 阅读全文
  • 孩子要不要打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
    2020-08-18 阅读全文
  •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
    2020-12-19 阅读全文
  • 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
    2021-04-03 阅读全文
  •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
    2020-11-12 阅读全文

冬天幼儿园到底要不要睡午觉?xx从很小的时候一天几觉,到一岁多以后每天养成就中午一觉,这个午觉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现在天黑的很早,一般晚上六点半就已经吃完饭了。上个星期,xx晚上都睡的很早,很少都...

2020-11-25 阅读全文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常做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多少家长打孩子,让我吃惊的是,80-90的家长都曾经多次打过孩子。那孩子到底改不改打呢? 首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家长不允许打孩子,因此,打孩子可...

2020-08-18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

2020-12-19 阅读全文

导读: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

2021-04-03 阅读全文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

2020-1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