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发布时间:2021-01-18 幼儿被拐故事 被帮扶幼儿园活动方案 被帮扶幼儿园工作计划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非常震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哪些地方相似?我想,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妈妈被宠爱,家庭更幸福
女作家入江之鲸,曾讲过这样一则温暖的片段:
地铁到站的时候,我旁边空出来一个位置,有个大概三岁的小男孩蹭蹭蹭地跑过来,坐下,然后对着车门口说:“妈妈快过来,这里有位置坐!”
没多久上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挽着丈夫的手,笑盈盈地和儿子说:“只有一个位置,你坐就好了,我和你爸爸站着。”
小男孩说:“我是男孩不用坐,妈妈你坐吧。”
熬不过小男孩的请求,妈妈坐下了,爸爸则奖励般地揉了揉儿子的小脑袋。
从他们的聊天中,大概明白了,这一家三口是妈妈带儿子出门玩,顺便送爸爸去上班。儿子一直嘟嘟嚷嚷地和爸爸说:“能不能和妈妈一起陪我玩。”
爸爸安慰儿子说:“你要乖点,等我下班了,马上去接你和妈妈,带你去吃你最喜欢的香蕉船。”
小男孩还是不太高兴,一直在蹭爸爸的手,却也没再说什么。
后来爸爸到站,临下车的时候,突然很严肃地对儿子说:“你一定要照顾好我媳妇,不许哭不许闹不许惹她,那是我媳妇,懂吗?我去给你们挣钱!”
我看到整车的人都笑了,善意地看着小男孩像个大人般地做着保证。
如果我在场的话,简直想给这位爸爸鼓掌。因为宠爱妻子,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法则。
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请教:“教授,你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大学?”
梅迪纳回答说:“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
教育专家孙云晓后来专门就此事追问梅迪纳:“为什么您当时让那位爸爸回家疼老婆?”
梅迪纳回答说:“在美国,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家庭情绪稳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绪所预测。”
简而言之:妻子情绪越稳定,家庭情绪就越稳定,孩子成绩也就越好。而想要妻子情绪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宠爱她。
生活在丈夫的爱中的女人,她的心是柔软的、温柔的、安定的,会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会创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相反,一个长期忍受着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女人,会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转嫁给家庭里的其他人,一个家将从此不得安宁,怨气重重。
国外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Happy wife happy life”。翻译成中文就是“老婆开心,生活舒心”。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丈夫的座右铭。
爸爸被尊重,则更爱妈妈
在英国,流传着一个“女王敲门”的故事。
一次,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女人需要宠爱,男人则需要尊重。
香港女明星蔡少芬就深谙这个夫妻相处之道,她的丈夫张晋名气远远不如她,但是她却从来没看轻过自己的丈夫,而且还到处炫耀丈夫。
孙俪和蔡少芬一起拍《甄嬛传》时期,接受媒体采访,就忍不住爆料说,蔡少芬天天在剧组“夸老公”。
在蔡少芬眼中,顾家是张晋最大的优点,并直夸对方长得帅、演戏好、唱歌好、跳舞好,“总之他什么都好。”
得到了妻子的鼓励和尊重后,张晋终于“扬眉吐气”,凭借《一代宗师》“马三”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在说获奖感言时,张晋有点哽咽:“我的太太是蔡少芬,有人说我这一辈子都要靠她,我想说,是啊,我一辈子的幸福都要靠她。”
说这话时,蔡少芬坐在台下哭成泪人。
爱默生·艾格里奇博士是著名的婚姻问题专家,在30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爱默生发现了经营家庭和婚姻的真谛——爱与尊重。如果一个丈夫不爱妻子,妻子则不会尊重他,反过来,如果一个妻子不尊重丈夫,丈夫则不会爱妻子,于是婚姻就会陷入一个“疯狂怪圈”。
蔡少芬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尊重,打破了这个怪圈,获得了张晋更深的爱。
一个被宠爱的女人,会容光焕发,温润如玉。一个被尊重的男人,则会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男人越宠爱女人,女人则会更尊重男人。女人越尊重男人,男人则会更爱女人。爱情如此,经营家庭也是如此。妻子尊重丈夫,丈夫更爱妻子,家庭则更温暖。
孩子被接纳,家才真的为家
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老师曾遇到过一位不敢回家的小男孩。
当时正值期末考试,某小学五年级上午考的是语文。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妈妈早早就把饭做好了,等着儿子回家。眼看着别的孩子都回来了,他们的孩子却迟迟不见人影。
起初他们以为孩子贪玩回来晚了,就把做好的饭捂在锅里等着孩子。可是放学都快一个小时了,还是不见孩子的踪影,他们夫妻才着急了,赶紧分头去找。他们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低垂着头,正徘徊在学校的教室外面,似乎要进教室,又不像要进教室的样子。
小男孩的爸爸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特意就此事找到刘称莲老师,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他应该怎么办?
刘称莲老师了解到,这位爸爸平时对儿子宠爱有加,经常会带儿子出去玩,但是在儿子没考好的时候,就会打骂孩子。于是刘称莲老师跟他说:“我深深地知道,你一定是爱你的孩子的,你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是恨铁不成钢才做出来的。”
“但是,你知道孩子对你的希望是什么吗?他一定希望在他不学习的时候你能够对他好,在他学习的时候,甚至考不好的时候你也对他好。他需要始终如一的爱。”
不能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可是在孩子眼中,幸福家庭的标准恰恰是能否接纳他。
有一个心理机构做了份专题调查,让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幸福家庭的定义。前三项分别是:父母恩爱、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父母真正关心和欣赏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家的定义都是如此,我们常常把家比作母亲的臂弯,因为家可以给人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像母亲的怀抱那么温暖。
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让你觉得不管变成什么样,那都是能接纳我的地方;是就算你已经为人父母,在人生走到低谷时,还想回去父母身边重新获取力量的地方。
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慰藉,如果一个家可以让妈妈获得宠爱,让爸爸获得尊重,却不能让孩子获得接纳,那家就不是完美幸福的家。
知乎有一个提问:“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网友们千差万别,答案却大同小异:
“小学的时候,小学同学的父母挽着手来接我同学回来,让我们其余一干人等艳慕不已,然后那个同学的家就成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家庭。”
“小时候,我没有被强迫上过任何补习班。现在面临职业规划,他们也从未试图说服我考公或者考教师证。去年跨年的凌晨,我给爸妈发短信,说我才不要当你们的小棉袄,我要当你们的军大衣。
第二天,我妈给我回短信说,小棉袄就够啦,好看还不冷。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爸回的短信是,我和你妈妈能照顾好自己,你的最大任务是让自己过上快乐的生活。”
家庭是母亲的世界,父亲的王国,儿童的乐园。
这就是一个幸福家庭应有的模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同样值得被尊重
尊重,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曾有“恋爱专家”就给年轻人支招说:约会时,先观察对方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再决定是否答应与其交往。这个说法确实不无道理,得以想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被尊重的重要性,也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当然同样值得被尊重。
这种观念在二十年前似乎只有很少的家庭能够接受,如今已被大多数家庭所认同,很多家长摒弃了上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始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态度。那么,我们就来一起检查一下,作为家长,是否已经足够尊重我们的孩子?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
成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到抬头、翻身,大到读书、识字,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完成一项任务,孩子便会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若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所受到的激励则会成倍增加。
当孩子刚刚开始学着去做一件事时,当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接连失败几次时,当孩子用错方法似乎总是不得要领时,当孩子还很弱小,干什么都显得吃力时……当这些时候,家长的做法是什么?是急切的希望孩子直抵结果,因此有意降低难度,或者协助孩子尽快完成了任务?还是尊重了孩子的发展潜能,耐心的陪伴、轻声的鼓励,最终孩子独立的完成了任务?
当然,并不是所有任务都适合让孩子独立完成,但是,年龄越小,任务越基础,一旦孩子通过各种尝试独立完成,他们越能够感受到巨大的满足和激励,由此也越容易培养出孩子乐于探索、勇于尝试,不惧失败的品质。
有句古话这样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给与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成长的潜能,最终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情绪?
成年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有的可以与人分享,有的只能独自消化,同样的道理,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埋藏在心里的小秘密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曾经有网友调侃自己的外甥,明明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QQ签名却看得他一脸黑线,写的是:当繁华落尽,只剩下满地忧伤。
一个孩子,能遇到什么事?能有什么烦恼?都是瞎闹腾,现在的孩子电视剧看太多了,都早熟!家长们,你们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然而,是谁说孩子不会有烦恼?是谁说孩子不该有心事?在成年人看起来毛毛雨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中可能就是狂风巨浪。我们始终在说,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虽然小,却也是个普通人,是普通人就会有烦恼和心事,因此,孩子们的心情会随着一天的境遇有起有落,有时他们会选择分享,有时也会选择沉默。任谁有烦恼时都希望得到安慰,孩子也一样,回想一下,当孩子像大人一样心事重重,一脸忧伤时,家长们是当个乐子一笑而过?是指责了孩子的表现?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尝试沟通帮助他们排解心事?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隐私?
若是在二十年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隐私的态度还是:你都是老子生的,讲什么隐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隐私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有些家长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是主动打探,而是在无意间知道了孩子的小秘密,接下来该怎么做?
检查作业时看到了男同学给女儿写的情书;用电脑时不小心发现了儿子电脑里的小秘密;收拾房间时看到了一个带锁的日记本;找东西时翻到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游戏机……这种时候,家长通常都是怎么做的呢?是直接把证据摆到孩子面前质问他们?是悄悄把东西放回原处,言语试探他们?还是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悄悄关注孩子的行为,适时的提示和指引?
所谓隐私,指的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那么尊重孩子的隐私,也就是尊重孩子那些不愿意家长参与的事情。家长在无意间发现的小秘密,并不是孩子主动交代的,因此它们仍旧是孩子重要的隐私,仍旧值得被尊重。虽然有些小秘密明显是错误的,并且需要及时被纠正,但您的反应和做法是否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帮助,是否足够尊重孩子,值得深思。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在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上,我们总是批评国内的家长不够民主,其实,在国外也同样有很多家长独断专行,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人物所说:我们不能让他们选择,他们是孩子!
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在面临选择时,的确常常会出现问题,但是,他们作为独立的人,理应有选择的权利,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那么,当孩子们要做选择时,家长是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认真耐心的听完孩子的分析?是否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进行讨论?是否达成最终的共识?这些都很重要。
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样不仅不能够增加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给出的选择可能也得不到孩子的认可。相反,如果只参与帮助孩子分析和讨论,而尊重孩子最终的选择,不仅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也能够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最终选择正确的答案。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家庭教育随感
当“爱的教育”在我们幼儿园遍地开花时,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也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爱意,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着、引领着,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以下就是我班一位家长写的“育女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宝宝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小小的他们耳濡目染,默默地感受着家人的温情,模仿着家人的言行。
当我给宝宝89岁高龄的曾祖母洗脸洗脚时,宝宝静静地站在我的身边,不时用稚嫩的小手为曾祖母拉拉起皱的衣角,拍拍她身上的灰尘。我知道父母的行为在这个时候就是“教育”,无声胜有声啊!回到家之后,她居然拿来了一个空水盆,仰起她可爱的脸蛋笑着说:“妈妈,宝宝帮你洗脚。”说完缠着我要来帮我脱鞋袜,学着先前的我,有模有样地帮我洗起了脚。
有说有笑,那么快乐。呀,一个4岁不到的孩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那么的纯真,那么的稚嫩,那天使般的话语让我的内心在飘着小雪的日子里,仿佛涌进了一股温泉。我的宝宝在长大。
下雨天,母女俩乘着三轮车高高兴兴地往家的方向赶。到了吕公桥上,眼看着车夫吃力地上坡,宝宝突然停止了她优美动听的“我爱我的幼儿园”的歌唱,转过头来告诉我:“妈妈,我们下车吧!”
“为什么呀?”
“你看,老爷爷骑车这么累,我们下车他会不累的。”宝宝稚气的小脸上透露着大人般正经。
“噢!”我欣然同意。
我的宝宝,你长大了,你懂得关心、照顾别人了。
想想以前,每当爸爸要离开平湖几天的时候,总会告诉她:“宝宝,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你要照顾好妈妈。不要顽皮噢!”这时候的她,总是又蹦又跳地叫着:“爸爸,你放心,我知道啦!SEEYOU~”
在家中,每晚睡前,宝宝总会吻一下我们的脸,有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然后听着故事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我们平时也经常将“你好”“谢谢”“要我帮忙吗”“……”这些话挂在嘴边,每当宝宝帮我们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书本时,我们总会说声“谢谢!”
这些不经意间的对话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也正在用她的成长告诉着我们她的懂事、她的乖巧。虽然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是我们只要把能做的做好,用最好的自己去做一个四岁孩子的父母,让她可以很骄傲地跟大家说: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普遍现象|家长半引导、半强迫
“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地要他们手中或怀里的幼儿跟熟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腼腆的轻声说:“阿姨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边往后缩边打量似的看着我,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每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每个人曾经是小孩,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大人们“高高在上”,而自己是这么矮小之下,被揪出来。
剖析|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揪出来批判,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就能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不到大人一半的幼儿呢?或许其中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小小的身躯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罢了。也或许我们这样的自信,相信小小孩就是要以较严厉的话语来教导,正应了那句俗话“棒下出孝子”!
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接把孩子贴上“没礼貌、太吵、不听话……”的标签,“警惕孩子”的目的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愧有用吗?
受伤的心|以羞愧为手段来教养幼儿,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言语暴力带来伤害
在以羞愧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现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真是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丢脸……”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二、忽略孩子与生俱来的“安检雷达”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三、罪恶感的产生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悖。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如何做|从被尊重中学会有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以正向、有尊严的、又有意愿的学会和人打招呼?首先我们必须带领孩子认识的是:什么是礼貌?“礼貌”不是只有外在形式的执行,重点其实是在感受的交流。所以我们要以“感受性”为中心,来引导幼儿学习礼貌。比如说,以感受,来理解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感觉(是不好意思、害怕);以感受,来说明友善的向他人问好,那是一种关心,别人会多么开心,而自己也会因为这友善的交流,感到温情。
以友善的感受交流为基础的认知,会自然的带领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所以说,最重要的关键,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实例|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位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王阿姨又断断续续地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今天很高兴遇见王阿姨。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成功的打招呼例子里,仔细去分析,你会发现那一来一往间都以感受的交流为中心,所以充满了友善和尊重。
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因为她了解孩子会害羞;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因为她明白自己得先伸出友谊的手;她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因为她尊重孩子必先观察她的需要。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跟智慧: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
咖啡店里,一对外国夫妇坐在我斜对面。夫妻俩正在低声聊天,不知说到了什么,丈夫突然拉过妻子的手,放在唇边吻了起来。妻子笑着,脸上泛着微微的红晕,眼睛闪亮,他们沉浸在幸福中,旁若无人。
他们的小女儿在咖啡店里四处走,走到我面前时,站住了。我对她做鬼脸,她捂着脸害羞地笑。我拿起笔,画了一个中国古代的美人像给她看,她走过来,小胳膊很亲昵地放在我的腿上,靠着我。我把笔递给她,让她也画,她在纸上胡乱画了一些线条。
我问她:“这是什么?”她说:“是你!”“啊!”我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她更开心了,咯咯地笑出声来。
不远处,也坐着一个小男孩儿,抱着一杯冰淇淋,用勺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挖着奶油吃,神情木然。
他的妈妈背对着我,正在和丈夫说话:“你这样躲着我,算怎么回事?即便是离婚,也得见面解决吧。孩子你也不见,有你这么做父亲的吗?”说到孩子,女人明显哽咽了。
男孩儿看了看难过的妈妈,又把目光转到别处去。我一直看着他,等他的目光和我相遇,然后立即见缝插针地给他一个微笑。他显然是吃了一惊,看了看我,在自己的座位上扭了几下,就把身子缩下去了,再也不肯与我目光相接。隔着那么远,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小小内心世界里的灰暗和胆怯。
两个孩子,差不多的年纪,但给人的感觉却如此不同。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不同的,一个沐浴在爱中,一个正承受着丈夫的冷漠。一位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因为生活在丈夫的爱中,女人的心柔软而舒畅,温润而又安定,她会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会制造出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爱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别让孩子看不懂
在幼儿园生活时间长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有时也会走进孩子们的家门,走进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时你会感叹:现在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世界很无奈。现在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孩子太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的关爱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纷纷扰扰中,孩子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节过后来幼儿园的大班男孩,长得很清秀。报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关于孩子的证件和证明,就是缠着园长要入园。经过园长的悉心解释,他终于同意回去试着找找相关资料,直到孩子报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带来了村里的一个简单证明。在办完孩子的入园手续后,他很紧张也很严肃的找到我,根本顾不了孩子,有时打个电话就是要老人们对孩子严厉点,孩子不管不顾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气得老人在家大发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妈妈那玩,没过几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节回家几天,赶上日期早,还可以接送儿子几天,在家看见儿子太淘,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脾气对孩子动粗。时间长了,孩子也无所畏惧。今年开学时,我们了解到小威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皮球。看着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操场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常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开放自由、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的家庭伦理责任感为何世风日下,看着一个个聪活泼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还有什么障碍跨越不了呢?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时,你们打算把你们的孩子置于何境地?为什么要让无辜的生命去承担你们放任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