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发布时间:2021-01-18

教育笔记小学。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中美小学教育比较”,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课程设置

中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占全部课程的3.9%,美国小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

中国的语文占全部课程的25%,美国占38%;

中国算术20%,美国占23%;

中国科学课占4.7%,美国占3%;

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都占1.6%,美国小学地理课和历史课的教学都溶入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小学不开设社会学习课,而美国小学社会学习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3%;

中国小学体育课占全部课程的7.8%,美国占10%;

中国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占14%,美国占13%;

中国小学劳动课程占1.6%,而美国小学则不开设劳动课程。

从课程开设来看,中美小学对本国语言课程的重视程度区别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国规定在课堂上不得宣讲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应该由家长向子女传授。

二、教师要求

中国小学教师大多是高中或师范毕业生,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要求至少是大学毕业;

中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是0,美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则达人均00;

中国政府每年为每位小学生投入,美国则多达63;

中国小学每班通常都达到70人左右,而美国小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33人;

中国小学文化课学习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国小学生高出两级,即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与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水平相当。

中国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教授一门课程,而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即某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承担。

从这里看出,两个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入职要求区别很大,对教育投入的区别也非常大,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的义务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费任由学校收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

三、课堂教学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要数课堂教学了。

首先是班额差别大,中国的小学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数地区班额高达80人,美国的小学的班额则不会超过30人;

中国的课堂中学生规矩守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美国课堂中学生自由活跃,学生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虽然近几年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稍有改变,但应试教育的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课堂教学内容深,要求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而美国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浅得多,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中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中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菜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中美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开办得如火如荼。当然了,一箭双雕,各个机构都赚的盆满钵盈。家长们开始了囊中羞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银子花花地往外倒得心甘情愿。

美国的学前班是设置在小学中的,学费,书费,各种文件通知作业纸费,早餐费,午餐费通通免费,这一点,我们中国比不了,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也比不了。

第二,教学目标

中国学前班教育目标明确,培养孩子初步学会数学20以内加减法,熟悉所有汉语拼音,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幼升小考试,因为选择任何一所好学校都得通过考试这一关,说白了就是学前教育是送孩子幼升小的必由之路,通过了入学考试才能取得起跑资格,否则您的孩子连跑道都沾不上。目标清晰,压力陡增。

美国学前班教育目标也清晰,培养孩子初步熟悉数学这门学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些叮哩咣啷的美元钢嘣是和数学息息相通的,只有数清了钢嘣才能吃喝玩乐,五谷丰登。(所以儿子整天和我拿着那些我都搞不清楚的cent,nickle,dime,quarter,dollar数来数去)英语语音课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让孩子熟悉26个字母和相关的单词。因为上了学前班直接升入所在学校的一年级,美国学前班似乎是没有多大压力的,但是对于我儿子这样的外国人来说,一点都不轻松。

第三,教学步骤

中国学前班教学步骤是紧凑的,迅速在4个月内把20以内加减法算清楚,10以内的加减法是数苹果,对付10以上的加减法,中国的杀手锏是进位法,并且此招一出,立刻所有百位,千位,万位的加减法通通拿下,我记得当时那两天,儿子迅速成长起来,足以对付小学2年级的数学题。让我卓实地得意了一下。总之,中国的数学教育相当紧张高效,哗哗哗的数学习题做了一本又一本,不断温故而知新,通过海量的数学等式计算不断操练加深印象,以期做到百发百中。枯燥不枯燥不知道,反正通过填鸭式的训练,孩子们都会了。

美国学前班教育数学节奏是舒缓的,题目是幼稚的,过程是繁琐的,半本书了,也还是仅限于数数钱币,10以内的苹果涂涂颜色,10以上的钱币加起来是要靠数的。据说再大点的数要靠计算器了。

第四,教材

中国因为学前班教育定位的模糊,所以学前班没有统一教材,我儿子所在的那个私立幼儿园教材是幼儿园自己印刷的活页纸装订的,所选内容还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总体上还是让孩子们一定程度上能接受得了的。语文数学每学期各一本活页书。但是语文书编写的不如数学出色,因为语文教材中太多的绕口令,对于不认识汉字的孩子来说这些绕口令除了博得孩子们当时上课学习跟读时的哈哈一笑之外,对于孩子学习汉字和拼音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基本上课后成了摆设。

美国学前班教材正规,数学语文也是每学期各一本,应该说美国的教材还是经过了教育专家严格编写的,数学教材设计多变,可以涂色,可以剪贴,总之是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学习加减法。(数学节奏缓慢大概也是西方特色,中国人印度人的数学能力强大概是天生的。所以中国人精于算计,不过算计来算计去总是犯算计的错误,不知道算计好还是不好)美国语音书编写的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使用起来适用也实用。每一个英语字母大概都会占12-15页的篇幅,通过5,6种的不同方式的游戏练习熟悉相关单词,比如连线,涂色,分类,朗读,抄写等等。这样的设计非常有趣,既契合了5,6岁孩子绘画,模仿等等的心理需求,也让语言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第五,老师

中外好老师的标准是一样的,课堂上滔滔不绝,对语文数学知识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课堂下和蔼,可亲,对孩子亲如父母。所以中国古代尊称老师为师父和师母,而美国孩子见到老师就是Mr…,Mrs…文化底蕴高低浅薄一看即出。

但是中国的教育过程是选拔式的,淘汰式的,这样的教育适合那些聪明懂事的孩子,一路上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关,最终劈荆斩棘,到达众人仰慕的顶峰,但是这样的孩子凤毛麟角。更多的孩子在大浪淘沙过程中惶惶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在哪个坎上一头栽倒,又不知道在哪年哪刻幡然醒悟。

西方的教育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人成长,纽约市针对我儿子这样的外国学生设置的ESL课程即是证明之一。我儿子班上的老师是一个美籍韩裔老师,东方的面孔让我觉得有点亲切,纯正的美语又拉开了我对她的心理距离。总之这个老师既继承了东方人的精明强干,又透露出美国人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每天我都是被她重点“照顾”的妈妈,因为我儿子的可怜英语,她不断会给我布置一些课后辅导任务。我除了感激以外,也真是佩服美国人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

中美教育的差别在于时间段


最近了解到的美国教育,我觉得中美教育在时间段上有明显的差异,美国孩子至少在9年级之前是轻松教育,而中国孩子至少在5年级已开始强化训练。

这个差别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从更长时间来看,中国教育将输给美国教育,为什么?

因为在9、10年级之前,人的思想还没有进化到自觉阶段,或说很少孩子能出自内在动力去进行学习。因此美国人选择让孩子们尽情以玩为主,而在高年级后人的思想开始成熟,来自本身动力会占主导作用,而且随着时间过去,这个动力会越来越大。

而中国正相反,由于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需要在每一个门槛上较量,小升初,中考,高考,现在甚至是幼升小。孩子在9年级之前的自身动力不容易支撑这些要求,因此外在动力成为主导。当孩子们升入大学后,本应该产生的自身动力反而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所以,美国高阶段名校教室图书馆的灯总是亮的。而中国大学里很少听到勤奋的故事和标志。这种故事在中学里已经演过了。

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人们的创新力,而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创新力。

我想这才是中美教育的差别。

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中美之别——冬天的穿衣


终于第一场冬雪飘飘洒洒而来,风吹着,雪花舞动如飘逸的裙,旋转着由上而下地跳着,似乎杂乱,细看却是那么的步调一致,每一片都是训练有素的舞者,优雅极了。

孩子们都很快乐,急切盼望的雪花终于飞来。我也欢喜,秋天这个恼人的季节就这样被赶走了。

下雪了,圣诞的气氛直面的扑来,被银装的世界烘托的浓郁如奶油的浓汤,孩子们享受等待圣诞老人光临的时刻,而我却急急地给Santa打着电话,写着信,让他不要遗忘掉任何孩子们期盼的礼物。

天气的转凉,阳阳和月月开始感冒,空气也干燥的利害,阳阳的嘴干裂的通红,月月的清鼻今天才开始有点好转。我总是一件一件的衣服给他们穿,毛衣,棉毛衫等等,出门总是围巾帽子,我想我冷他们一定也是冷的。老杜说你真是太怕冷,Alway sover dress他们。

说起给孩子穿衣,对中美的差异在回国显露的无遗。

带孩子们回国是两月底,没几天就到了三月。初春的江南仍然阴湿寒冷,因为家中的取暖不如北方的条件,母亲说感觉冷就开空调,客厅是立式的大空调,卧室是挂式的小空调,说实话静坐久了不开空调还是很冷,孩子们的衣着还是按在美国时搭配的,一条单的牛仔裤而已,上身一件毛衣,孩子们从来不说冷。天气好的时候,我带孩子们到小区的活动场晒太阳,那里很多老人和小朋友,我们一共没去几次,可是每次去都有好多的妈妈,奶奶们‘质问’我为什么不给孩子穿棉裤,一条透风的单裤怎么了得,伸手摸摸阳月的裤子露着小腿,发出啧啧的叹息声,我说不冷啊,孩子不冷,向他们的孩子那样棉裤,毛裤,再加绒裤不是太热了吗?上身也是棉袄加毛衣,再加外套。我对他们说那样孩子太热了,手脚也活动不方便,得到的回答一致是:不穿孩子会冷,要感冒的。

阳阳月月的衣着在美国人眼里我已经是给他们穿得太多了,这点我也有感觉,周围的孩子都是一条单裤的时候,我给孩子们穿绒衣,他们给孩子穿绒衣的时候,我又总是给阳阳和月月多加一个背心,可是到了国内他们对我无奈的叹息摇头,好似一幅想不通的模样,我想他们看我给孩子穿衣就如我看美国的父母给孩子穿衣一样,想那些孩子不冷吗?

在这边的生活经历,和回国的感受,我想给孩子穿衣的不同确有他们存在的必然。美国取暖的条件好些,外出也都是有车代步,不会很冷。国内尤其南方,取暖条件差些,室内外温差不大,所以孩子总是像裹粽子似的被包的严严实实,不过还是觉得国内的家长给孩子穿衣太过‘宠爱’,冬天其实是个孩子喜欢的季节,他们喜欢有活动自如的身躯,去发现冬天的无穷乐趣。多活动其实也有助于强健身体少生病。

冬天又来了,别给孩子Over Dress,让他们有灵活的身躯,让冬天在诸多活动中快乐地度过。

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比较


不久前,日本儿童教育研究机构Bennese公布了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台北、东京和首尔5城市进行的儿童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重视艺术培养,日本妈妈注重身体素质,而韩国母亲着重智力开发。本版特从中日韩三国进行了对比,希望能给家长以启示。

中日韩父母教孩子什么

日本孩子练身体

中日之间在对儿童教育的侧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在两国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上体现明显。虽然两国家长都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但上海、北京的家长有60%以上都是将孩子送去学钢琴或外语,而排在日本孩子课外活动第一位的则是游泳等体育项目,其次才是钢琴等乐器。

在平常生活中,日本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在冬天上体育课,他们还是穿着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平时也尽量穿得薄些。

长跑是所有学校冬季早上的活动。记者曾经去一所小学参观冬季长跑比赛,参加运动的孩子们都穿着短袖运动服,他们不管跑得快慢,都很卖力,尤其是最后一两个小胖子气喘吁吁跑着的时候,一旁的老师和同学全都会鼓掌喊加油,直到全体同学都跑完了规定的距离。

通常来说,在中国的学校里,多数是成绩好的孩子最受人喜爱,但在日本,则是体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学尊敬。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全体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日本式育儿的一大特点。

韩国家长重智力

韩国国民大学金淑英教授表示,日本的调查结果确实反映出了韩国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愿望和做法,他们习惯于从小就在家教小孩学习语言、数学,开发智力。

韩国大城市中的幼儿园非常重视创造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去适应韩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尤其是要体现出对儿童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记者曾参观过首尔的一家幼儿园,那里的环境布置很家庭化、生活化。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此外,教室里还设有不同的活动区域,供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活动的内容,可以到数学区去学习,到美术区画画,还可以在娃娃家、建构区玩,或是到自然角、科学发现角去探索。各个活动区域的布置,完全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特别有利于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韩国一位儿科大夫申宜真写了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进行慢速培养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内心世界、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规律。并且,这本书中体现的思想,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许多韩国家长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即把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中国宝宝多才艺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近期曾做过一项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0—6岁孩子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比例高达10.6%,而智力开发的比例则只有8.9%。这与日本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以上海为例,大大小小的才艺培训班非常多,调查显示,基本每个学龄前孩子都会学习至少一门才艺,有的更是多达四五门。目前,仅上海就有钢琴琴童10万,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国外家庭教育投资比较


受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生。当这种观点在国人心中树立时,教育投资成为家庭第一投资方向。但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俊奇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国外家庭教育投资的一些侧面。

美国、欧洲尊重孩子,择校成风

欧洲人特别是美国人,对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特别关注。18岁成人礼过后,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父母“投”入社会中。快餐店的小时工、临时刷车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忙碌的“小大人”为着下个学期的生活费而辛苦工作。所以,对于孩子文化课以外的综合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效果是非常显著。当然,这和父母的付出也绝对不可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有名气的公立学校,英国家长每年在这些学校周围购买房产,据英国教师和家长协会称,“择校风”已经成为英国教育制度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有资料显示,至少有6.5万户家庭平均额外花费10万英镑购买第二处房产,目的是为了在择校大战中赢得先机。当然,对于没有先天优越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政府支持的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让他们也一样可以圆一个求学梦。

印度、韩国倾家荡产也要补课

亚洲国家似乎对于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分外重视。这与亚洲文化渊源密不可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流传了千年的古训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由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印度、韩国等一些国家,花在孩子教育上的费用可占到家庭月均生活费的50%以上。许多学生几乎在放学后,立即要赶往各种科目的补课班。而父母在补课费的投入每年都在激增。不过,还是有许多父母几乎是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投资教育。

可见,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家庭的第一消费。但教育投资的“回报”却在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家庭中不尽相同。注重教育投资的质量才是提高“回报率”的关键。

加美日儿童教育的特色比较


如何改进儿童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一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儿童教育注重寓教于乐,特色鲜明。

加拿大:享受快乐与自由

在加拿大,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快乐与自由和严格遵守规则与纪律是结合在一起的。加拿大的教育崇尚寓教于乐,不说教,重体验。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老师将知识一点点“渗透”而不是“强灌”给学生,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加拿大的小学生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硬性压力。低年级学生少有正式考试,也不会按成绩排名次。每学期一次的“成绩报告”也是保密的,均由班主任封在信封里由学生转给家长。

在加拿大,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规则和纪律教育,每个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纪律。老师们会通过形象化的方法和手段把规则要求具体化,使学生们易于接受。

美国:身心发展为重

美国小学教育的目标以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重,注意发掘个人潜能。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学校强调互相尊重和彼此接纳,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小学,老师通常不要求学生们背诵文章或者公式,而是发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孩子的家庭作业中抄写、记忆和练习的内容较少,以需要操作、观察、探索等的作业量较大。

另外,美国学校对孩子们的教育远远不只局限在课堂上。美国小学基本上每天都有体育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室外活动,篮球、排球、橄榄球等各项活动既让孩子们锻炼了身体,也让他们体会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

美国学校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实习商店、交易会和拍卖会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也增强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加拿大一样,美国老师也非常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以表扬学生为主,尽量地激励他们,给他们信心。

由此可以看出,美加儿童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近年来,有教育学者认为,仅仅快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不够,还要培养锻炼他们的意志。日本儿童教育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日本:重视安全教育

日本人十分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品格。在幼儿园,老师会适当设置一些困难情境,培养孩子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班上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孩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孩子,但一定是最努力向上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并不意味着日本儿童教育是严格、刻板、整齐划一的。日本也非常注重激发孩子的个性。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活动可以不一致,一部分孩子进入教室参加专题活动时,还有一些孩子可以留在户外继续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日本老师认为,要尊重并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不能“一刀切”地对待孩子。

日本人口密度大,交通拥挤,多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因此,日本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校会通过日常教学,指导孩子们适应不同场所和环境,面对意外情况要灵活恰当地保护自己,教育他们珍惜和爱护生命。同时,学校还会进行预防灾难的训练,增强孩子面对灾害的应变能力。

喜欢《中美小学教育比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小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中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
    2021-03-01 阅读全文
  • 中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
    2021-04-26 阅读全文
  • 中美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
    2021-04-2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比较薄厚 本月的数学活动有一节“比较薄厚”,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对薄厚有了一定的理解,也能很容易的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薄厚,但是对于3个以上的物体的判断则有一点困难,如何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则更有难度,根据...
    2021-06-15 阅读全文
  • 时间段差别在于中美教育 时间段差别在于中美教育 最近了解到的美国教育,我觉得中美教育在时间段上有明显的差异,美国孩子至少在9年级之前是轻松教育,而中国孩子至少在5年级已开始强化训练。 这个差别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从更长时间来看...
    2021-04-29 阅读全文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

2021-03-01 阅读全文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

2021-04-26 阅读全文

第一,学费问题 中国的学前班教育实际上是羞羞答答,忧抱琵琶半遮面,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学前班教育这一项,但是各个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又得让孩子进行入学考试这一关,使得幼儿园学前教育风生水起,民营教育学前班...

2021-04-28 阅读全文

本月的数学活动有一节“比较薄厚”,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对薄厚有了一定的理解,也能很容易的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薄厚,但是对于3个以上的物体的判断则有一点困难,如何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则更有难度,根据...

2021-06-15 阅读全文

时间段差别在于中美教育 最近了解到的美国教育,我觉得中美教育在时间段上有明显的差异,美国孩子至少在9年级之前是轻松教育,而中国孩子至少在5年级已开始强化训练。 这个差别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从更长时间来看...

2021-04-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