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徒有虚名的爱——过度保护

发布时间:2020-12-28

爱的教育笔记。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徒有虚名的爱——过度保护”,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朋友家的孩子10岁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奇怪的是,每到周末她只呆在家,从来不去找同学玩,因为她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

因为她从小就是在长辈的“关爱”下长大的。从来没接触过同龄的孩子,更别提和外人沟通。在上学之前,她的生活中只有家人。

也是因为“还小”这两个字,每天都被大人护在中间。我每次带着她出门的时候,看到熟悉的邻居她不敢打招呼。在超市让她去找收银员拿一个袋子更是怕的不行。

这些行为很多妈妈认为是“爱”,其实这是“过度保护”!这种行为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会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并且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很惶恐。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孩子的妈妈,很难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认为“别人也都这样做”,我这样只是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可是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并不健康!

1、妈妈要学会放手

学会让放手之前,妈妈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未来,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妈妈要适当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多给他适度的探索空间,让他逐步学会独立地面对事情。

2、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妈妈的欣赏与鼓励永远是孩子有力的支持。但这个过程中也要有必要的批评。当孩子总是依赖你不愿意自己动手的时候,妈妈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孩子,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自己试试呢?”

3、孩子要学会冷静的处理问题

一味的保护,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妈妈总是说,你得小心这个主意那个。其实,妈妈更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冷静的处理危机,而不是把所有的“危机”都列出来,告诉他不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只会索取


疾病的传播,意外的随时发生,危险的玩具,存在巨大隐患的饮食,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种种危害,都在强化家长们过度保护孩子的态度。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他们觉得别人也都这样做。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是有许多忧虑的人: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孩子骑自行车、剧烈跑跳、参加集体对抗等活动;严厉要求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总是不断地给孩子暗示那些有可能发生的拐骗、绑架、火灾等事故。这样一来,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许多要经历的、挑战的课题都没能面对。而且像这样总是给孩子烙上事故或是事件危险性的印迹,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除了家人,其他人都是不能相信的。结果呢,就变成了那种依赖家长的孩子,对于危险信号总是很敏感,长大了哪怕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也会紧张不安。

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还有一个错误,就是阻碍了孩子独立发展。受着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会因为自身取得的经验不足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

替孩子去做事和事先告诉孩子要怎样做才是安全的,这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你一个人做不了。在父母的这种态度下,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并有了轻易放弃的倾向。

偶尔,在某一个瞬间,这类父母会感觉到自己在过度保护,就突然产生从现在开始你自己看着办的想法,于是什么也不帮了。这显然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处理办法。自律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要通过渐进式的成长而形成。所以,如果没给孩子一些采取自律性行动的机会,当有一天突然一概不管或一概管不了的时候,就会让孩子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在社会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家里,家长会帮他解决所有问题,但在外面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孩子就会退缩。在人际方面,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这样的孩子也只会索取,无法形成平等的关系。

不幸福的孩子的问题大多相同。在他们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真爱。当他们表现好,我们就爱他们,当他们犯错或者令我们不愉快,我们就少爱他们一些,这样不论他们积累了多少的赞美、权利、愉悦感和安全感,他们都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有效帮助。

过度保护,增加分离恐惧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一般,我们对一个有分离恐惧小孩应该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陪他,并且在几个星期内暂时不要出远门;但这和过度保护是不同的,父母在这时应保持一个愉快、自信的态度来面对小孩,时常鼓励并夸奖他,一步步减少他对你的依赖,父母亲的态度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最效的工具。

可是当他发现妈妈是如此的在意他的恐惧时,他就会做许多事情来测验妈妈,以确定妈妈不会和他分开;如果妈妈对他百依百顺的话,他更可以用这种分离恐惧来控制妈妈。对这种情形,妈妈要先观察出什么是过度的要求,并很认真的拒绝这种的情形,妈妈要先观察出什么是过度的要求,并很认真的拒绝言种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态度温和而坚定,这样的情形很快会消失,才不会造成将来长久的困扰。

老人的过度保护助长孩子依赖性


早上,我带孩子们在塑胶场地上玩健身球,一个家长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昨天晚上我跟阳阳的爷爷吵架了,孩子要大人喂饭,不喂就不吃饭,我边凶孩子边告诉阳阳,你马上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了。不想这个小家伙不但不听还朝我瞪眼睛骂我,他爷爷还在旁边“助威”着说:‘你不怕累着孩子,孩子吃饭的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长大了自然就会。孩子毕竟还小,你跟他计较什么,别要求太高。’哎!我爸爸妈妈实在是太骄惯他了,说多了,老人家就要生气,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知道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但面对她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阳阳小朋友已经跟我相处三年了,对他非常了解,在幼儿园是个“胆小鬼”,因为没有家人这把“保护伞”在身边,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吃饭也是自己完成的,可到了家里却成了个“大霸主”,造成他这种“两面派”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爷爷奶奶,因此,我们老师和他父母的家园配合政策也就无法实施,夫妻对两位老人也没有办法,孩子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坚强后盾”,所以在家非常张扬跋扈。类似这种现象的家庭也存在不少,相必在我们老师家庭中也存在着吧。

记得在三月份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长会上,小学高老师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中提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家长做好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上了小学,有很多事情如整理书包等都得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会结束后,一些家长留下来还跟我聊了会儿,在和家长的谈话中可以听出他们都有一种紧迫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过程越来越趋向自动化,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摆在孩子面前的将是激烈的竞争。今天的孩子将要走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未曾遇到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这需要孩子具有独立性。

做了十四年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与老人交流的也不算少,在年轻父母的要求下再怎么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他们的心声依然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现在都只有一个,不宠他们还宠谁呀!有些事情孩子做不好,我们自己再做一遍不是很麻烦吗?”阳阳的爷爷奶奶就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下给阳阳创设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环境”。孩子在这种“全自动化”的生活环境中,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泯灭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滋长了孩子的蛮横无理。孩子一旦离开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情感上会很不适应,社会适应性差,老人的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在助长孩子依赖性的同时,还抑制了他们意志力、坚持性、自信心、应变能力、不怕困难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我想对老人们说:“关心孩子是做长辈天经地义的事,但你们能保护孩子到老吗?要知道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洗漱、穿脱衣裤、整理玩具、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也增强了。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要及时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那么,什么是真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过度的阻碍。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徒有虚名的爱——过度保护》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只会索取 疾病的传播,意外的随时发生,危险的玩具,存在巨大隐患的饮食,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种种危害,都在强化家长们过度保护孩子的态度。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
    2021-03-31 阅读全文
  • 过度保护,增加分离恐惧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
    2022-03-22 阅读全文
  • 老人的过度保护助长孩子依赖性 早上,我带孩子们在塑胶场地上玩健身球,一个家长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昨天晚上我跟阳阳的爷爷吵架了,孩子要大人喂饭,不喂就不吃饭,我边凶孩子边告诉阳阳,你马上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了。不想...
    2020-08-26 阅读全文
  • 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
    2021-08-21 阅读全文
  • 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一说到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总是有着太多的抱怨:不走脑子,错过的题改了之后还是一错再错,写作业磨蹭,一边玩儿一边写,效率很低……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家长们付出...
    2020-09-30 阅读全文

疾病的传播,意外的随时发生,危险的玩具,存在巨大隐患的饮食,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种种危害,都在强化家长们过度保护孩子的态度。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

2021-03-31 阅读全文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

2022-03-22 阅读全文

早上,我带孩子们在塑胶场地上玩健身球,一个家长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昨天晚上我跟阳阳的爷爷吵架了,孩子要大人喂饭,不喂就不吃饭,我边凶孩子边告诉阳阳,你马上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了。不想...

2020-08-26 阅读全文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

2021-08-21 阅读全文

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一说到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总是有着太多的抱怨:不走脑子,错过的题改了之后还是一错再错,写作业磨蹭,一边玩儿一边写,效率很低……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家长们付出...

2020-09-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