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她家“承包”了美国顶尖名校,奥秘就在这8个习惯

发布时间:2020-12-28

升中班了教育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她家“承包”了美国顶尖名校,奥秘就在这8个习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今天,我想结合我自己和我孩子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所谓培养聪明小孩的经验。其实,提高孩子学习力不等于提高孩子的成绩。美国的学校非常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好是一方面,富有好奇心,擅长从身边学习知识是另一方面。而家长在日常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和探索习惯,对于促进孩子学习兴趣和成绩,往往能事半功倍。

分享嘉宾介绍:DebbieHung,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南中国区招生委员会主席、现为AceAcademy创始人。除Debbie毕业于宾大沃顿商学院外,她的孩子现在分别就读或毕业于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我们认为成功者的经验未必适合每个家庭,所以我们分享的话题并非“如何上名校”,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Debbie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总结出几条经验,下文将一一阐述。

习惯一: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说“我对……有兴趣”

我的一个经验是,一定要让孩子在课堂上多发言。特别是在美国的中学,那边平均所有课程的分数都有30%是课堂讨论。发言不只是为了成绩,还为了在老师面前刷“存在感”。

在美国读研究生,平时要上的课是很少的,考试也很少,这就要求学生自发地学习。学生如果要做项目,必须自己去和老师主动说“我对……有兴趣”,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很容易就决定了这个学生有多少机会,整体表现会怎么样。

习惯二:吃早餐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家是名校专业户,如果说孩子们真有什么习惯是一直坚持下来的,按时吃早餐算一个。每天一定要吃好早餐。吃早餐的小朋友在学校的成绩比不吃早餐的好很多,这是很多调查的结果。2009年,日本做了个全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考试,发现每天正常吃早餐的孩子,国语和数学成绩远高于完全不吃早餐的孩子。

习惯三:爱阅读的孩子成绩都不差

在我看过的学生里面,喜欢看书的孩子一般有三个特点:打字速度比较慢(甚至有根本不会的),不喜欢看电视,读书成绩绝不会差。

我以前在香港读书,后来到了美国才发现,每一年开学学生领到的书,不是自己去买的,是学校给的,而且非常多元化,不一定和专业有关,主题非常丰富。你会发现,在国外留学的学生看书都很快,我的两个儿子就是,他们看的书多了,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玩电脑游戏。我儿子的电脑上都没有安装电脑游戏,这也省了一笔钱啊。有一次他们请同学回家玩,家里什么玩的都没有,只有他们平常练习音乐用的钢琴和小提琴,他们就干脆把桌子一擦,一人一本书,坐在桌子边就开了个读书会。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周抽两个小时,和孩子一起读一些不同课程或者领域的书或杂志。香港有一些很大的书店,那里面好书非常多。我每次都会跟他们说,“你们看足两个小时,我就送一本书给你们,这本书让你们自己选。”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马上就会起来。

习惯四:让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话题

有些习惯看上去很小,但培养起来真的非常有用。我的两个小朋友以前常常在家里阳台吃饭,有的时候碰上雷雨天,我就会和他们聊,打雷是怎么形成的,它是怎么来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0年前火星撞地球,用眼睛都可以看得到,我就和他们讲火星的轨迹,它在太阳系的地方……Alex教授也有这个习惯,他是教法律的,经常是看着今天的新闻,就和孩子聊,新闻里的人出现了什么问题,法院会怎么判决,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学习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

其实不需要是打雷、火星这样的专业学问,看到地下的落叶你也可以和他讲讲,这个树这么大,为什么有叶子掉下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习惯五: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们家必备的一样东西,是地球仪。没事就和孩子一起转转,看你手指点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夏威夷,我就跟孩子一起上网、看书,看那里的人如何跳草裙舞,听他们传统的民歌,让他自己主动去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

习惯六:给孩子留一个私人创作空间

上面提到的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看到东西然后去学,还有另外两种学习方法,听到然后去学,和直接用手来做。小朋友要读书读得好,一定要有创意,有创意的小朋友一定要有起码的时间去玩。

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放一些胶泥、树胶或者软的东西,他们可以用来做模型。我建议每个父母都在家里给小朋友留一个创作空间,爱画画就画画,爱雕塑就雕塑,爱做科学实验就做,只要安全,一概不管,孩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大人可以偶尔去参观一下,或者直接开口申请加入,这个参与主要是便于家长观察孩子的学习速度和对哪方面知识更加敏感。

习惯七:和孩子一起做饭

做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培训,用多少材料、加多少水、加多少油,那都是学问。在我们家,如果要吃披萨,我们是绝对不叫外卖的,而是大家一起做,过程中,我就和孩子讲,为什么螃蟹熟了会变色,或者牛排为什么蒸太久肉就老……既是科学知识,又是生活常识,我们就一起学习。

习惯八:不要因为成绩而奖励孩子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一点,绝对不要用物质去激励孩子学习。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学习必须是自己感兴趣了,主动去学,所以就算我的孩子成绩再好,我也不会给他们奖品,否则就变味了。我经常给他们送礼物,原因其实有很多,比如我的孩子忽然从美国来了香港,我觉得一样东西很适合他,会让他开心,就送了,这份礼物有的时候可能只是街边一个冰淇淋呢,但心意表达到,让孩子觉得你关心他的心情,就足够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非传统的美国教育照样可以进名校


最近两个在家自学(homeschool)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都进了名校。一个进了Yale(耶鲁),一个进了UCBerkeley(柏克莱加大)。进入柏克莱加大的女孩,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家里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宗教的理念,不同意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从小就在家自读,这次申请大学,SAT几乎得到满分,看到她有这么优异的表现,真的很为她高兴。这两个孩子的家庭,都是极普通的中等家庭,所以不存在什么以钱买进名校的说法。

在美国12年的义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主流学校之外,还有很多种不一样的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家庭自学教育就是其中一种。有些家庭,因为某些原因,如宗教、住屋离学校太远、孩子有社交的问题,或家长[微博]对学校老师不认同,等等,让家长做决定把孩子放在自己家里自学。家长必须要向学区报备,符合家庭自学的条件,即可成为家庭自学的一员。

基本上,孩子在家自学,要有一个指导老师,通常是父母、或有个家教。然后孩子必须要寄属于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可以是下面三种形式的任何一种:

1)属于一个保护伞学校(umbrellaschool)

保护伞学校通常是个注册有案的私立学校。学生和保护伞学校之间的关系有点象是房地产中介隶属于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自学在家,一方面可以运用学校设施、如实验室器材;一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活动,如乐团、体育课等等。学校可以帮学生出成绩单、处理法律问题,甚至用学校的教学材。

2)属于一个公立学校

学生名义上属于自己居住地学区的公立学校,可是可以向学校申请在家自读。用学校的材料,其他基本上是和上述(1)大同小异,只是在成绩方面,学生必须更严谨的符合学校的标准。

3)自己家里成为一个独立的私立学校

这是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基本上没有学校作为依托,自己家庭处理所有学校相关的事情。

在家自学的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课业,通过考试,就能够毕业了。当他们申请大学的时候,他们也是和别的孩子一样,必须经过同样的申请程序。更甚的,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有资格、有能力。所以很多孩子,在普通的SAT考试之外,还必须经过SATsubject2考试,一科一科的考,证明他们达到或者更超越其他孩子的水准。

除了在家自学这种方式之外,美国还有其他几种非传统的学校,如CharterSchool(特许学校),指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教育团体或个人开办并负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学区的学校;如MagnetSchool(磁石学校),也是公立学校的一种,有特别的、不同于传统学校的课程。之所以定义位磁石学校,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像磁石一样,可以吸引不同学区的学生去就读;

另外,美国还有特殊教育与治疗性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是帮助美国弱势团体的教育,两者均在美国发展成熟,资源丰富、设费完善。美国特殊教育始于1975年,当美国国会通过了残障儿童法案,驳斥了当时公共教育对于残障孩童歧视的待遇。在美国的每一州,公立学校里都有对于残障孩子特殊教学的配套措施。这种特殊教育通常指的是身体上的残障。

而美国的治疗性教育是针对于心理或者情绪方面问题的治疗。治疗的学校或者机构都是私立的,其目的是把心理(包括情绪发展)发展和学科发展合并的一种教育。在正常的教育中,加上了情绪治疗、心理发展、社交、人际的培养、人格和道德的塑造、生存能力的训练、等等。这种教育包括了短期的治疗性营队和治疗性学校,这中学校的注册日期,是全年制的,不同于传统的学校。

如果把正常的学校放在左边,医院的治疗中心放在右边,而在两者之间画上一条横线,那么许多不同种的治疗性教育营队和学校,可以分布在横线上。有些治疗性教育的学校和普通学校差不了多少,除了提供各种学科之外,还加上一些调整情绪的课程和工作坊。最轻微的治疗性教育学校,是给那种虽然情绪有些障碍,如社交轻微障碍、焦虑症,过动症等等,但是能够承受普通学习压力的孩子。他们的学科成绩并不会比一般的孩子低,毕业之后,很多孩子也进入很好的大学。

如果学生的情形再严重点,学校还有心理医生的个案辅导。也有学校专门处理心理、情绪极端受损的孩子,他们因为自己情绪和心理的问题,无法专注在课业的学习,所以这些学校的课业进度会放慢,内容也会简单一点,让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在调整、治疗自己的内部情绪及心理。现在我们常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有,网瘾、辍学、忧郁症、焦虑症、躁郁症、厌食症、贪食症、吸毒、酗酒、强迫症(OCD),自闭症、精神分裂症、边缘人格症等等。

这种治疗性的学校是私立的,而且收费很贵,都有心理医生和精神医生在校,根据学校所收学生的病症和严重性,甚至在课程的编排上都有医生的参与。通常孩子先在营队待上6-8个星期,而后进入长期性的学校,可以待到高中毕业。学校有一系列的辅助方案,帮助孩子在毕业之后融入正常社会。营队的收费约一天500-600美金,长期住宿学校一年6万到8万美金左右。

目前美国治疗性的营队和学校有很多,从网上搜寻比比皆是,但是良秀不齐。做父母的要非常小心,千万不要随便的相信网上资讯。在美国只有有执照、名誉好的教育谘商师是可以相信的,也只有他们具资格可以把小孩子介绍到这种治疗性的学校。

给予不同孩子,一个平等的教育机会,可能是美国教育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学习不好的孩子,美国老师透过赞美、不同的安排让孩子跟的上进度;有ADHD(过动症),Aspergers(亚思伯格症)的孩子,有专门的教师加以指导;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有政府补助的私人助理,在课堂上跟着孩子,做额外的辅导;有轻微情绪、心理问题的孩子,在公立学校里也设有特殊部门,有专门的学校心理谘商师特别辅导。

每个孩子生来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弱势的孩子在起跑点和别的孩子一样,至少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尽量和别的孩子一样,有着相同的机会。有的孩子生来是父母的骄傲,对於这种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尽情的往前奔跑;有的孩子却需要父母多付一分心力,牵着他们的手走很长的路。

虽然国情不同,中国的教育裡或许目前做不到如此多样化,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顺著孩子的本性,做他们自己。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进入最适合他们的学校,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好,让他们不会遭受不需要的歧视,他们依旧能够抬头挺胸、生活的有尊严。我想这才是我们父母可以给他们最大的爱护。

美国顶尖级幼教专家和你谈谈幼儿教育 


3月21日-4月2日,四位来自纽约的顶尖幼教专家带着他们近200年的幼教经验,开启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这次访问活动由美国爱文世界学校举办,四位幼教专家在中国发表演讲,参观学校,还跟家长和教育者探讨了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对中国的父母比较关注的几点有关幼儿教育的疑惑,专家们给出了她们的意见,一起来看看吧!

1.一年级学生寄宿,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

南希: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很难回答。

艾伦: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作为父母,我希望自己是影响我孩子的那个人——除了我自己和我丈夫,我不愿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其他任何人。与此同时,在一个有着祖父母、表兄弟姐妹和叔叔阿姨的大家庭里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孩子没有那样的经历。

杰奎:我觉得孩子会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并且无法理解。那个年龄的孩子在你离开一下下的时候都会担心你会不再回来,如果你把他们送去长期与他人生活,可能会造成情感依附障碍的问题。

莉迪亚:父母扮演的角色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差别的。父母是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并全身心地投入,而老师则需要更客观。就情感方面而言,我觉得就像杰奎说的,一年级的学生寄宿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伤害。

南希:此外,在一个群体里面生活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我觉得这取决于父母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也许他们没有其它选择,也许他们没有祖父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我会想知道为什么父母做出这一选择,或者他们是否有其它选择。

莉迪亚:是的,如果这个家庭生活的地方没有学校,而送孩子上寄宿学校是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这是一回事;父母忙于经营生意而不希望将孩子留在身边则是另外一回事。

南希:比如,我们参观的北京郊区的民工学校,那些父母很少见到他们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地方都离家很远,这些孩子寄宿在学校可能生活质量更好。所以要看情况。

杰奎:作为一个父母,我不想放弃给我的孩子塑造价值观的机会。价值观是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我可不想让别人塑造我的孩子的价值观——就连对我的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也是这么想的。

2.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不丢中国文化又能学到西方的知识?

南希:如果你指的中国文化是传统和一个家庭重视的东西,如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庆祝仪式、家庭生活等等,我觉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教育完全不冲突。

艾伦:我同意。纽约就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多元社会,但是在那里你会发现,人们既保留着他们各自的特色文化——食物、家庭、宗教信仰等等,又能够融入大环境并找到一种平衡。

莉迪亚:但是,如果你指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孩子必须听话、不质疑长辈,那么这中间就可能产生冲突——特别是如果他们正在学校学习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的话。

杰奎:我觉得你在拓宽孩子的知识面的同时,要非常努力让你的孩子接触他们自己的文化。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莉迪亚:另外,如果学校可以赋予孩子优秀的社会技能和自我意识,孩子们就会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家里和祖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很听话;而在学校,我就会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

南希:我觉得这对哪里的孩子都一样。在游乐场跟朋友一起玩和在祖父母家玩不是一回事。你必须教孩子这些东西。

莉迪亚:语言规则的转换。

艾伦:是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并不冲突。一个是有关道德行为,一个是有关探索、拥有好奇心,以及提出质疑——不一定是挑战权威。在大人让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拥有爱探索的好奇心。

南希:这也是为什么规则和界限很重要。父母和老师应该教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但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冲动情绪和行为。

艾伦:说到这点,人们经常误解“开明的教育”这一概念,以为这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教育。但事实上,我觉得开明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纪律和自我控制。

南希:因为开明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没有人告诉一个孩子要做什么,孩子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杰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莉迪亚:父母有时可能会因此处于两难境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速把握语境并进行模式转换。我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父母可能需要向祖父母解释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祖父母的不尊重,而是跟他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关。

3.双语教育,几岁开始最佳?

南希:越早越好。学习第二语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不过这也取决于你怎么做。在爱文世界学校,孩子从三岁开始接受沉浸式语言教学——这不是单纯地教一门语言,而且用一门语言进行内容的学习。区别就在于:这样他们学习语言就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他们是通过在语言环境中接触那门语言学会的。就好比是你教你的孩子学中文一样,他们是自然而然学会的,并不是通过每个星期上一节语言课学会的。如果开始的早,他们学起来就更加容易,越晚则越难。所以,沉浸式教学就可以帮助孩子轻松掌握一门语言。

4.怎样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杰奎:让他们广泛接触各种东西。

南希:让他们接触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你为他们选择的东西。比如说你想让他们学习拉小提琴,这跟他们自己对音乐感兴趣而想学习拉小提琴是有区别的。接触音乐也不意味着必须在这个年纪上音乐课。

艾伦:这一区别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以音乐为例,你不应该送他们去上音乐课,而是给他们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他们自己探索音乐并乐在其中。再如艺术,你应该给他们很多艺术素材,带他们去博物馆并讨论你们看到的东西。这不像是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上课,听别人讲何为艺术。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经历。

5.我们经常听说“在玩中学”,一个孩子应该怎么玩最好?

艾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给孩子玩的时间。还要提供给孩子那些鼓励他们有创意玩的材料,比如纸张、剪刀、蜡笔、水彩笔、积木等等。你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服装道具,让他们扮演其他的角色。之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玩。他们会展示给你看他们的创意和想法。

南希:多运动,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大动作能力。

艾伦:是的,室外玩耍。到外面去,让他们在游乐场玩耍。让孩子奔跑、攀爬、强健身体非常重要。我们发现在纽约很多孩子因为长期不锻炼他们的肌肉,他们都需要接受特殊治疗。作为一个父母,你看着他们玩都会觉得快乐。我觉得再没有比坐在地上看孩子玩耍并参与其中更好玩的了。

顶嘴是个好习惯,美国爸爸教孩子从小懂得为自己说话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当时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这么差,都怪她爸爸。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她们颇为震惊。

我给了女儿一个失望的眼神,不慌不忙说,“抗议无效。如果你想逼我走的话,这么做还不够可怜。”听了这话,女儿果然安静了,眨巴、眨巴眼睛,从地上站了起来,小嘴撅得老高。

“你对她说了什么?”其中一位老奶奶吃惊地问我,“孩子这么快就不闹了!”我解释说,“这是我们家的辩论小游戏。让别人觉得自己可怜,是古代辩论艺术里常用的辩论方法。”我从女儿出生前就痴迷于此,那时女儿虽然小,但在教她何为“说服”的魔力上,我已下了不少功夫。

▋“表达你自己”VS“让对方听见你”

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很多人逃避争论,认为这有失修养,但我们的文化,从来就不欢迎“拒绝”,一味保持表面认同,只会导致被动同意或者“办公室政治”,家庭里,大家都崇尚绝对权威,那么最后,孩子连看哪个电视台、买什么东西这种小事都不会和大人好好沟通。

而辩论术,也不是让孩子变得腹黑、尖锐,它只是让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尽早学会辩论,能从小养成一种意识,即“表达你自己”远远不如“让对方听见你”来得有效。每当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发生冲突时,我都会提醒他们,牢牢记住你的观点后再去说服别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顾自己说——每次他解决完冲突,我都会多问一句,“所以你的朋友最后认同你了么?”

▋学会察言观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一直想让孩子们学会合理地说“不”,这就需要用到辩论术的三个关键词——无懈可击的逻辑、毋庸置疑的理念和让人动容的情感。其中,“逻辑”是最基本的,当孩子想要或者不想要一个东西时,他得找到说服别人的最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简单说一句“我想怎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样的小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要发生无数回。

“Mary不让我玩这辆车。”

“为什么她不让呢?”

“因为她是只小猪。”

“所以,Mary不让你玩车是因为她是只小猪?”

……

这种重复,是让孩子自己梳理清楚因果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让孩子意识到:怎么可能因为不让你玩车,Mary就变成小猪了呢?逻辑上不成立,别人怎么可能答应你?

但更多时候,过于纠结逻辑也不一定奏效。辩论者给人的印象、字里行间展示出的人格魅力等,经常会起大作用。不少人认为“察言观色”太过市侩,但这是群体有效沟通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有两个孩子,生活中免不了各种摩擦,但姐姐总能获得我更多的信任,不是我偏心,而是她在“拨弄人心”上,确实有一套。

记得他们还小的时候,有一次,打算留给其他人的一块饼干被姐弟俩其中一人吃掉了。虽然事情很小,但明令禁止后还是有人偷吃,我确实不太高兴。

我:“你们中有一个人吃了饼干。”

女儿:“我以前偷过饼干吗?”

我:“有道理。弟弟呢?”

弟弟还没说呢,女儿就不依不饶发表了一顿悲情控诉,什么“不让孩子吃饼干是酷刑”、“已经很努力了”……竟慢慢把我说动了。如果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发起脾气,控诉我冤枉她,那这场简单的讨论可能又是一场家庭大战。

但悲情控诉就不一样了,它是唤起“同情心”的基本前提。当一个小孩懂得读你的情绪,然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朝“一个好的说服者”的方向成长。

▋让孩子尝到努力争取权益的甜头

而当孩子们诚恳地说服我让他们多看会儿电视时,任何时候,我都会尽可能满足:这时候他们就获得了双倍的满足,一来,他们确实看到了自己想看的节目,二来,他们享受到了说服别人可获得的好处。两个孩子越来越喜欢为自己的权益争辩。事实上,对于看电视本身,他们已经在说服我的过程中,自己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少坏处。

我尝试过把辩论三要素都用在我的儿子身上,在他7岁时的一个冬天,他坚持要穿一件很酷的短裤去上学。一开始,我搬出了我们家的家规——我父亲传授给我的一种毋庸置疑的理念,“你必须穿上长裤,因为我是你爸,而且我让你这么做。”但儿子就是定定地看着我,双眼泛泪。

然后我尝试调用逻辑:“长裤才能防止你的腿冻裂,你才能感觉好受些。”

“但我就想穿短裤。”

道理说不通,我开始打感情牌。我把我自己身上的长裤腿卷起来,“你看看,现在我也要穿短裤去上班了。这么冷的天,我穿成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很蠢?”

“是的,”儿子说,但他还是坚持要把短裤穿上。

“你为什么这么想穿短裤呢?”

“因为我看上去不蠢,而且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他们被冻裂,你不用担心。”

我的天……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完美地说服了我:不容他人质疑的理念(我看上去才不蠢),缜密的逻辑(这是我的腿,你无权干涉),以及情感(不用担心,我自己能承担冻裂后的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收起以往的大哭大闹,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怎么能错过这次机会,用父母的强权打击他呢?

“好吧,”我说,“等我和你妈征求到老师、校长的同意后,你就能穿短裤去上学了。但你得先穿雪地靴在外面。如何?”

“成交。”

他开心地拿出他的雪地靴,而我开始给学校打电话……几个星期后,校长宣布把儿子的生日定为学校的“短裤短裙日”,校长本人也会穿短裙去上班。那时还是二月中旬,我们都感受到了来自这个社区共识的温暖和舒适。

▋每个家庭都该养成“餐桌会议”的传统

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大。我发现在各种家庭谈判中,我输得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会把我说得哑口无言,真让我生气,但这也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回想这个过程,我最大的心得,是每个家庭都应该保持一个“餐桌会议”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还曾专门为此提出过5个详细建议:

1、家庭辩论是为了教会孩子自己做决定。当你和孩子分析一个事情的不同角度时,记得给孩子一个明确的选择(比如暑假是去沙滩玩,还是爬山),更记得告诉孩子,他们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比如暑假又去沙滩又去爬山),然后他们自己根据现实情况决定如何做。

2、聚焦在未来。关于过去或者现在的讨论,总是低效的。“谁把玩具弄脏了?”、“好孩子才不会把玩具弄脏!”都不如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们保持干净?”

3、说“犯规”。所有阻碍辩论进行的行为都是犯规:大声嚷嚷、冲出房间、翻出以前家庭成员的旧行,都会让讨论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得到一个大家都不满意的结果。

4、奖励正面的情感。对于所有尖叫、生气等行为,都没收奖励,这时候顶多说一句“回来,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参与讨论的孩子,才能得到奖励。

5、偶尔让孩子赢。当他们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据理力争又颇有几分道理时,没有比好好奖励他们更值得做的了。过去我贪方便,经常用慢炖锅煮各种食物,后来儿子受不了了,说,“即使是一只猫,它的食物也不会总是湿哒哒的”,说得多好,我第二天就买了一堆汉堡。

这8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


当爸妈的都希望孩子能越来越聪明,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越变越笨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大鱼真是笨死了!可仔细想想,大鱼原来并不笨,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大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

这种无力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惯性愚蠢”。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在生活中,父母的以下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过早进行知识传授,忽视孩子自身感受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对孩子进行高难度的知识教学;

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自满”,而设置了过高的学习目标。

但是,孩子尽了力却总也达不到,每次尝试都失败,孩子就会感觉很受挫,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糟糕。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父母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爱看电视,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可是你的言行举止和境界,直接决定孩子的高度,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至大。你不学习、不读书,就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孩子也必定不会对书本感兴趣。看书能充分开启人类思考的大脑,锻炼思维能力。

经常思考是使人聪明、锻炼大脑发达的最佳方式。长期不动脑的人,会加速大脑衰退,聪明人也会变迟钝。

3、每一餐都让孩子吃太饱

不少家长在孩子吃过饭后,不断往孩子嘴里塞饭,要多吃点、再吃点,恐怕孩子少吃会饿着。殊不知,吃的太饱,人懒惰、不运动,脑细胞不活跃、懒于思考,有昏昏欲睡之感。民间有说法“吃太饱、撑笨心”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研究证明:长期吃太饱,会出现脑细胞早衰和智力下降、致脑动脉硬化、越来越笨,所以吃太饱,未必是好事。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关系密切,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

4、父母熬夜、孩子陪同

父母爱追午夜场电视、彻夜打牌娱乐,为了避免孩子打扰自己,常常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让孩子陪同自己看电视、娱乐。

孩子因熬夜而导致的睡眠不足,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身体代谢出现问题、易发胖,不仅导致各种疾病产生,并且这样长期熬夜的行为,也是作父母的严重失职和不负责任。

已有研究表明:经常熬夜、睡眠不够的人,脑细胞衰退加速,再聪明的人,也会逐渐变糊涂、变笨。

5、对孩子用武力或语言暴力

有的父母,一遇到事就大声责问、甚至动手打孩子,孩子怯于家长愤怒、扭曲的面孔和暴力言语的权威,只能选择沉默。时间长了,会形成内向、封闭、少言寡语性格。

家长打骂孩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问题的,打骂只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孩子被打,情绪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导致神经系统出问题。

6、只准学习、不准玩耍

有的父母,一辈子没大出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娃身上。只要看到娃手捧书学习,就喜笑颜开;一看到娃玩耍、游戏,就大发雷霆。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一玩,心就变野了”,天天就死盯着孩子的学习、学习、学习,从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和自由。

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玩,而是帮助孩子一起制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仅仅是学习计划,包括娱乐、玩耍和游戏时间等,劳逸结合、玩学有度,给孩子释放压力和排遣情绪出口的机会,只有让压力和情绪得到充分释放,才能装进去知识和教诲。

专家指出:玩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处,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做到玩耍、学习两不误,对智力的开发,很有帮助。

7、用“不许哭”来压制孩子的眼泪

哭声是一种很让人神烦的事情,尤其是家长,听到孩子哭,涌上头的是各种负面情绪:恼火、不安、愤怒、焦虑,自责,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简直就像人人都在盯着你,说:你这爸妈是咋当的?

所以,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恐吓孩子停止哭泣。心想,只要孩子不哭了,麻烦就过去了,事情就解决了。

事实上,你不知道:哭泣是人类自我疗愈的康复过程。

尤其是对男孩,很多家长会说,男孩子,不许哭,没出息等等的话来阻止他哭泣。殊不知,让孩子成为男子汉,并不是靠压抑他的情绪就能实现,学会让他认识到必须坚强,有担当才是最紧要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和纾解,日积月累,他怎么可能保持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呢?

8、大量的负面暗示

很多父母有口头禅或者是谦词,经常有意无意在外人或孩子面前,说自己孩子笨,太笨、笨蛋等。殊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用语和措辞,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其实,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有些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坏处,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的年龄尚小,无法分辨家长更深一层的含义,他们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脑袋瓜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学习可费劲了。”

整天被高频率的负面暗示所淹没,孩子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来,父母应该多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陪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一个正面、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变的“聪明、有智慧”做好充分条件。

爸爸妈妈们,相信你能做到!

美国育儿四个新观念


美国育儿四个新观念

近年来,美国一些新生派的育儿专家对传统育儿观念与做法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挑战。这些新的育儿理论,主要根据一些脑部发展研究的新成果而得出,新生儿的脑部、感官与行为发展的新发现,在逐渐改变父母的育儿方法。美国出版的《PsychologyTody》一书,整理了这群新育儿专家的理论,提出了养育婴儿的4个新观念。

婴儿初生的头一年,脑部就从400克惊人地长到将近1000克。如果父母无法在婴儿初生的头两年内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可能会导致婴儿终生的情感能力问题。如果把婴儿的脑袋比作硬件,父母则应为孩子负责提供软件。当你了解硬件(婴儿的脑)时,你可以设计出更合适的软件(你的行为),以促进婴儿的发育。

新观念一:感觉胜于思考

旧想法:

在过去,有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武器,希望培养天赋禀异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资料或智商玩具。

新想法:

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象在马戏团里训练小马玩把戏一样:当小马滚在地上数到3,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父母可以怎么做?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新观念二:婴儿不只是会哭闹的动物

旧想法:

直到现在,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认为,婴儿从初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社交、认知的能力,也没有这些需求,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循环,例如:睡与醒、白天与黑夜、吃饱了或饿了、哭闹等等。这些专家甚至称这段时期为正常的孤独期。当然,婴儿会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认为婴儿只是针对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觉、触觉而做出反应。

新想法: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动,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父母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新观念三:爱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

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

旧想法:

母亲将资讯与感情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像个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

新想法: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和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

专家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本能。例如,当你的宝宝安静地躺在地板上,快乐地享受周遭环境的光线与声音。当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寻求外来的刺激,于是你回应你的宝宝,发出好玩的声音,逗他开心。当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时,孩子也同时回应你喜悦的笑容,你的脸部表情将战线更为灿烂的笑容,不久,你也会发现,孩子以同样的愉悦神情回应你。

父母可以怎么做

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

新观念四:帮孩子化解羞耻感

一位母亲,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旧想法:

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可以怎么做

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洗墙壁吧。”)

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与感情部位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家园共育《她家“承包”了美国顶尖名校,奥秘就在这8个习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升中班了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美国儿科专家纠正孩子的6个坏习惯 尽管幼儿在学说话阶段的表现令人兴奋,但他们的有些行为却会令父母抓狂,还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健康栏目邀请儿科专家总结了一些应对孩子坏习惯的解决方法。 1、发牢骚。美国纽约巴纳德学院幼...
    2021-11-22 阅读全文
  • 非传统的美国教育照样可以进名校 最近两个在家自学(homeschool)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都进了名校。一个进了Yale(耶鲁),一个进了UCBerkeley(柏克莱加大)。进入柏克莱加大的女孩,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家里是虔诚的基...
    2021-04-23 阅读全文
  • 美国顶尖级幼教专家和你谈谈幼儿教育  3月21日-4月2日,四位来自纽约的顶尖幼教专家带着他们近200年的幼教经验,开启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这次访问活动由美国爱文世界学校举办,四位幼教专家在中国发表演讲,参观学校,还跟家长和教育者探讨了什...
    2021-01-07 阅读全文
  • 顶嘴是个好习惯,美国爸爸教孩子从小懂得为自己说话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当时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这么差,都...
    2021-04-28 阅读全文
  • 这8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 当爸妈的都希望孩子能越来越聪明,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越变越笨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
    2021-01-11 阅读全文

尽管幼儿在学说话阶段的表现令人兴奋,但他们的有些行为却会令父母抓狂,还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健康栏目邀请儿科专家总结了一些应对孩子坏习惯的解决方法。 1、发牢骚。美国纽约巴纳德学院幼...

2021-11-22 阅读全文

最近两个在家自学(homeschool)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都进了名校。一个进了Yale(耶鲁),一个进了UCBerkeley(柏克莱加大)。进入柏克莱加大的女孩,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家里是虔诚的基...

2021-04-23 阅读全文

3月21日-4月2日,四位来自纽约的顶尖幼教专家带着他们近200年的幼教经验,开启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这次访问活动由美国爱文世界学校举办,四位幼教专家在中国发表演讲,参观学校,还跟家长和教育者探讨了什...

2021-01-07 阅读全文

有孩子的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女儿5岁时,我曾带她去银行柜台取款,当时她在旁边等得百无聊赖,为了让我早点走,竟开始大发脾气,大吼大叫,引得旁边两位老奶奶侧目——她们一定在想,这孩子的家教这么差,都...

2021-04-28 阅读全文

当爸妈的都希望孩子能越来越聪明,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越变越笨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

2021-01-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