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宜的方式使孩子转变
发布时间:2020-12-19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刘文博小朋友有爱心、自理能力强,这两个方面成为孩子们学习的焦点。但是,提起刘文博排队,却还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不管他站在哪儿,他都会跑出去,有时跟小朋友追逐,有时跑到大型玩具区域,有时蹲下来捡石子,有时在队伍中窜来窜去……总是让我为他担心,于是,我决定想一个适宜的办法,既不伤害她的自尊心,又能使他得以改变。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一边指导孩子们排队,一边对刘文博说:“文博,你有好吃的东西,总是想着老师和小朋友,老师太喜欢你了,老师愿意离你近一点,快到队伍前边来,老师领着你。”刘文博跑过来:“老师我不愿意你领着我,小朋友会笑话我的。”“笑你什么?你表现好,老师才领着你的!你要是表现不好,老师就不领你!”
我把刘文博放在队伍前边,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他掌握一些排队、走路的常规,整个队伍没了他的“捣乱”,“安稳”多了,我也不用太担心他和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了。“刘文博,你领着小朋友在前边走着,要走的不快不慢,一个劲儿走,中途不能停下,一直走到厕所,我在后边看着,看看谁能受到表扬。”前边有文博带路,后边有老师指挥,整个队伍整齐的到达了目的地。
瞧,刘文博从一个胡窜乱跑的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小排头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爱孩子
多年来,我都认为自己深爱着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认真组织每一个教育活动,教他们很多知识,希望他们每天都有进步。虽然有时候会很严厉,使孩子们很不情愿,但我总是固执地认为是为他们好!
直到有一天,跟孩子们的一堂户外活动课后,让我开始反思,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改变。
那是一堂户外活动游戏“赶纸足球”比赛,我先将游戏玩法和规则跟孩子们讲明白,并且也做了示范,可孩子们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就加入其中,成为了孩子们队中一员,跟孩子们一起拼命奔跑、抢球、赶球,当球进时,我跟孩子们兴奋的拥抱在一起,在我的带动下,孩子们玩的特别放松特别开心。看到孩子们脸上喜悦的表情,我能感觉到孩子们一下跟我的距离拉近了。
我突然想起了以前我的严厉,想起了我阻止孩子们玩打闹游戏时他们失望的表情。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很简单,就是快乐!这种简单的爱,就是需要老师放下成人的架子,跟孩子们融在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爱他们!
爱哭孩子的转变
刚开学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孩子爱哭,他每天早上来到幼儿园就开始抱着奶奶不肯放,嘴里总是喊着“奶奶来呀,奶奶来”“我要外面去”,东西么也不肯自己吃,只有老师来喂他才肯吃,后来我发现,他慢慢的开始在接受这个集体了。
到了这个星期,他开始自己吃东西了,有一天中午,他居然自己拿着饭碗跟我说,“我要吃个白白碗,把饭都吃进去。”那天中午我们吃的菜有胡萝卜,他还一个劲的跟我说,“我要吃胡萝卜的,这个吃了弟弟会长大的,对身体好的。“听了这话我真的是很惊讶,这个爱哭的孩子,居然能笑着跟我说话,而且还那么乖的吃饭,很快他就吃完了一碗饭,他还很开心的跑过来给我看他的“白白碗”。那天我给他奖了一个大五角星,他回去的时候高兴极了,还拿给奶奶看。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来幼儿园,他又哭了。他奶奶说,他就是胆子小,每天都不愿意离开他们,他也是特别担心。过了一会,他就开始不哭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小朋友们玩,有时候还会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玩积木。同时我大张老师也发现了问题,他不爱跟别人交流,总是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但是在上课时,他的注意力却是格外的集中,他的小眼睛总是跟着老师一起走。当我们问到他时,他又不愿意回答,话也显得特别少,在发红花的时候,我会给他发上一朵大红花,表扬他上课听的很仔细,他拿着大红花很开心的笑了。
后来跟他奶奶交流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可是回到家里他话很多的,他每天回去都会跟奶奶说今天做什么,吃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奖你到大红花了,讲的时候他很开心的。
我们发现这个还在对大红花很感兴趣,因此,我们根据他每天的表现,只要每天进步一点了,我们就讲给他一朵大红花,并且让他知道他得到这朵大红花是地方做的好有进步了,每天得到大红花他都很自豪的,慢慢的他也开始跟小朋友交流了,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
调皮孩子的转变
这学期我班的张鑫震小朋友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园对老师有礼貌,和同伴能友好相处,尤其上课认真听讲,能积极举手,大方、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前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让老师非常头疼。记得他上小班的时候,上课经常地不听讲,还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需要老师的反复、多次的提醒,他才会有所收敛。为此,我常常利用家长接送的时间,与家长交流、商量出一个让他有所转变的好办法。在我们双方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发现张鑫震小朋友有了一点变化。在活动中,当他正在和同伴讲悄悄话的时候,只要看到我注意到他时,就赶紧坐好参与活动中去。尤其进入中班后,我发现鑫震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每次画画时,他都能认真地去画,同时我总能及时地去表扬他——画画认真,这时也常会见到他高兴的样子。渐渐地我发现鑫震小朋友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变懂事。现在在园他的表现很不错,上课爱讲闲话等一些坏毛病逐渐改掉了。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等待我们老师去发现,去培养,我们不能用有色的眼光看待调皮的孩子,孩子会在我们的引导和教育下变得越来越好的。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调皮孩子转变记
今天到班级去上课,也顺便看看班级里的一位小朋友,看看他最近的情况。这是一个小男孩,以往去的时候总感觉他比较好动,不能好好坐在椅子上,不论上课还是游戏他都会不经老师同意而起身走动,有时是丢一点垃圾,有时是到橱柜边晃一会,有时是走到老师面前,就连睡觉也不安稳。对于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他常常表现得无所谓。这个学期他们班的一个老师因某种原因暂时调离,由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去顶课,去之前我们就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讨论,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我们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小朋友特别聪明但也很调皮,老师比较喜欢,家长也特别的宠溺,导致了他自我为中心比较严重。得知这些情况以后,我们觉得该严厉的时候就得严厉,不能太宠,必须让他融入集体,学会遵守规则。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些行动。刚开始这小家伙还不太接受,后来由于我们坚持原则,他慢慢地也能够融入集体了,但还需要大家的监督与提醒。今天我进教室时,孩子们还没来,我把他们的游戏卡拿出来放好,以便孩子来后插卡。他是第一冲进教室,一看是我,很礼貌的问了声早,然后问我是不是可以插牌了,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在后来的桌面游戏和户外锻炼时,同伴提醒他认真排队,我提醒他与同伴一起合作游戏。在后来的课堂上,他的表现很好,没有随便走动,也没有随便插话。看来这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个孩子进步还是挺大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孩子,有的调皮聪明,有的活泼可爱,有的乖巧文静。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我想:只要我们老师具有一双善于发掘的眼睛,将调皮的孩子的优点放大,但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吧。
用表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往上画什么就是什么。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的性格和习惯都各异。那么好的习惯需要老师来鼓励发扬,那么坏的习惯怎么来改正呢?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是“它”改正呢?同样的也需要表扬,但怎么表扬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呢?进入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时间长了,加上又有一部分新来的孩子对于班内的常规不是很了解,经常有各种状况发生,因此开学初幼儿的常规都不太好,经常乱哄哄的,因此什么都要从零开始了。早上做完早操回来休息时小朋友们特别吵,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那玩旁边玩具厨里的东西,我在旁多次提醒他们安静的休息一会,但是效果不佳,安静一会儿马上又喧闹起来了,真是把我气坏了,情急之下我说了一句话“恩,倩倩老师表扬翟硕祺!看人家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休息!”。很灵验,马上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了每个幼儿乖乖的休息,之后我又表扬了所有的小朋友,他们很开心,当然我更开心了。还有一次,上完一节课,老师叫小朋友们洗手、喝水。结果小朋友们像被放出的小鸟飞奔过去,盥洗室、喝水的地方都乱成一团,有推挤小朋友的现象,这时我马上过去整顿秩序,我说:“小朋友喝水要排队,不许插队!”但是效果不佳,我马上有采取了另一个对策——“我看喝水的时候哪个小朋友安安静静的排队喝水?”“呀,卢俊泽真乖,站的最好,我看看还有谁呀?”这时更多的小朋友笑眯眯的对我说:“老师,老师,我排队了,我也站得很漂亮……。”常规是长时间慢慢训练出来的,进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慢慢又恢复了原先的好习惯。孩子需要用表扬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我相信利用这颗“糖衣炮弹”一定会把他们的缺点打倒,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个孩子带来的转变
自从搬家时便与邻居相识,不过到现在已有三年多,却还不知对门人家姓啥。在搬家之前,与以前的老邻居们楼上楼下十年,关系处的可好,一句话印证了我们的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不管谁家有需要、遇困难、要帮助,都会伸出友爱援助之手。虽同住一楼道,却好似住在一个大家庭,有太多温馨的感觉。
新小区家对门住着“阿婆”一家——“阿巴”的称呼应该更适合,自从几个月前她那小孙女“哇哇叫”的日子之后,可谓是“突变”——对人真是360°大转变,前后判若两人。
曾经的“阿巴”,不管见了我家谁,或是其他楼上邻居,从不打招呼理会。哪怕是楼道口,迎面相逢,也装作视而不见;多次遇她,又是长辈,开口问她好,可是她都不与理会,漠视邻里的存在;有次小区路上又刚巧遇她,更巧的是这路上就我俩在面对面行走,见了不打招呼好似很别扭,可是我开了口令自己尴尬的事就发生了,对面的“阿巴”不仅没有搭理,还故意把头扭转往另一边,感觉第一次碰上这么没有礼貌的人。这一次后,印象中有一年多我们邻里间没有说过话,没有了任何打招呼。后听其他楼上邻居说,对门邻居不仅和我们从不打招呼,和任何邻居也从不打招呼,从没见她的脸上对我们邻居有过一丝笑容。
一个孩子的降生,彻底改变了对门“阿巴”,她不仅脸上洋溢着笑容,而且开始和我们邻里邻居的打起了招呼,现在每次不管是在楼道里遇到,还是小区内遇见,或是小区外的地方恰遇都会用很有礼貌的与我们打招呼,笑脸问好,还会很主动地与我们交谈,聊她家的小宝贝,孙女的出生让这位奶奶级的“阿巴”更懂与邻里的相处之道,以笑容对人。
为小宝宝鼓掌,她给奶奶带来如此大的转变,更为对门“阿巴”鼓掌,小孙女真正带给她的转变!
教育随笔:给孩子适宜的爱——爱很简单
最近电视剧《虎妈猫爸》的重播,再度引发了以幼儿的教育为中心的热论,剧中的小主人公茜茜的生活经历生动的表现出了在当今社会中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过度保护、过于放任、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分溺爱,忽视孩子自身的需求。由此再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试问一下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去关心过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爱。
其实爱很简单,爱是放手,爱是相信;爱是沟通,爱是陪伴。在生活中我们要放手给孩子,让孩子亲自去参与在自己的成长中所必经的点点滴滴,要相信他们可以很好的处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哪怕是他们处理的并不好,一个人犯错误或者失败都不要紧,关键能够意识到原因,能够总结出经验。因为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只有才亲自参与中才能让孩子们有深刻的体会。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我们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样放手并不代表着放任,当孩子出现错误或者迷茫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我们中班有一个小朋友,之前是非常听话、懂事的一个孩子,可是忽然有这一阵子却是一直的哭闹不止。晚上在家的时候会哭着闹着不睡觉,早上哭闹着不上学,家长和老师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效果。后来老师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便把这件事情跟我说了一下,我把孩子叫到了眼前跟孩子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孩子才小声的说:“在幼儿园里老师只照顾哭的小朋友,在家里爸爸妈妈也只看着小弟弟,他们都不喜欢我了”。听了孩子的话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后来我把事情跟家长和老师一起做了一下沟通,家长回家后和孩子做了一下沟通,每天睡前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陪她将一个睡前小故事;老师也会经常的关注这一些“老生”,和他们聊聊天、或者是抱一抱、亲一亲等,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喜欢每一个小朋友的。很快乐的这个孩子的脸上有布满了幸福笑容,并且还常常会提起她家的小弟弟有多么的可爱。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够多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一点的沟通,孩子们的成长每天都会是幸福的、快乐的。
爱其实很简单,但是爱却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如何把握好,给孩子们一份适宜的爱是我们现在以及将来需要做的事,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再是在溺爱、保护下长成的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相信、尊重、以及陪伴下成长为参天大树。
适量的劳动可以使孩子快乐
适量劳动可以使孩子快乐。美国哈佛大学历时40年研究后得出结论: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乐。
研究表明,孩子们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那些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失业的可能性少15倍。那些童年很少劳动或不劳动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康的可能性大。可见,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让孩子参加适量劳动是大有好处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的。让孩子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其责任心、独立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这是情绪健康的基础。
及早开始。“帮助妈妈”的强烈愿望,几乎在孩子学步时就开始了。一个2岁的孩子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间去。四五岁的孩子可以执行一个小的差使。7岁的孩子可以放餐桌,履行家庭一员的职责。一位心理学家在郊游中,让他3岁的孩子洗金属餐具,这样到长大一点时,孩子就已经学会怎样做了。
要有现实的标准。虽然多数事情大人会比孩子做得更好,但切不要自己代替孩子做,这样只能削弱孩子的自尊心。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最好办法,是先向他示范,再和他一起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恕、草率,如果他没有尽力做好,应当坚持让他再做。
不要用物质引诱。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报酬是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孩子可以有零用钱,但不要让他觉得这是履行义务的报酬。如果这样,他可能认为,每一次清理自己的房间,都应得到钱。
要力所能及。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过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给孩子任务要在其体力所及的范围内,使他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如果对这个任务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他也许再也不愿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