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心灵对话
发布时间:2020-12-19 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教”与“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游戏化”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游戏与教学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游戏活动能解决教育中的哪些问题?游戏应当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和以何种方式进行?这些都是我们幼儿教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将游戏机制科学的引入教学过程,而不是将游戏与教学简单相加、机械运用,应该寻找游戏与教学的结合点。使游戏与学习有机统一起来,使“游戏化”教学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发展能力的增强剂。yjS21.com
除了用游戏引领孩子进行学习以外,与孩子直接对话同样重要。著名巴西教育家费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如果不热爱世界,不热爱生活,不热爱人生,那么就不会有对话。爱是对话的基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时常热情地与每一位孩子进行交流,尤其是那些很有个性的孩子。
在我的班上有一位特别好动的小男生,能够看出来,有的时候他自己也不想动,但就是抑制不住。我就经常和他谈心,通过卡片游戏的方式渐渐培养他的注意力。一段时间以后,他慢慢地改变了,现在已经没有原来那样好动,而且课后作业也完成的很好,妈妈也说他变得懂事多了。记得有一次,看到我在接水,他就远远的跑过来。当初我以为他只是经过这呢,可没想到他是专门来帮助我的。还指着饮水机旁边的红灯问我:“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这个是用来显示目前水温的。你看红色就代表正在加热,绿色的呢就表示保温,可以喝了!”“哦,是这样啊!”看着他天真可爱的小脸,这还是以前被大家称为有多重症的小调皮吗?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连校长告诉我们“教育是良心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为孩子的未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让楼道环境与幼儿对话
为幼儿创设丰富而有意义的环境,不仅要将互动性环境的创设思想体现在班级环境中,也要将这种做法渗透到楼道环境里,使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幼儿对话。幼儿园楼道是幼儿和家长时常经过的地方,不仅蕴含着许多教育契机,也是幼儿、家长共享信息的天地。于是,我们结合现有条件,让楼道环境与幼儿对话。共享角我们在楼道的墙角处开设了“共享角”,展示的作品可以来自孩子,也可以来自家长或教师,大家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物品摆放在这里,并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中大班的共享角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由家长和孩子一起从家里选出有意义的物品在班中进行评比,选出最有意义的物品做展示,包括玩具、饰品、各地特产等与大家共享,以开阔孩子的眼界。激发他们参与的愿望。在小班楼道处,教师还结合教育目标,有意识地把资料室的动物模型摆放出来,并在“写给家长的话”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家长如何与幼儿交谈。自从有了共享角,幼儿、家长在楼道里走路时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从楼道经过时发现了展示的声控小鸡“唧唧”地叫个不停,感到很好奇,问:“老师,小鸡怎么自己就叫了呢?”后来,他们将这只声控小鸡“借”到班中仔细研究,终于明白了声控小鸡的奥秘。升降展示杆以往在楼道高处展示幼儿作品时,通常由教师来粘贴或悬挂。一次,我们将孩子的作品挂在楼道墙壁上时,听到孩子说:“老师,我想自己挂!”这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自己的作品自己挂和教师挂到底能给幼儿带来多大的影响?从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中,我们觉得幼儿自己展示作品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并真正体验到成功。受升降式家庭晾衣架的启发,我们把升降式晾衣杆安装在了楼道内,这样,幼儿不仅能自己悬挂作品,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而且还能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创新”角一直以来。我园重视营造创新型园所氛围,努力从点滴的细节中渗透创新思想。一次,我们在逛家居市场时发现了一个多功能晾衣架,设计非常新颖,于是将它买了下来,希望通过这件物品的创新设计思路,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启发,也能对孩子甚至家长产生影响。我们在作品介绍中说明了该物品的购买地点、功能、启示等。就这样,门厅角落处“感受创新”的环境诞生了,我们会定期更新创新角中的物品,让老师、幼儿和家长不断地感悟各种创新事物,逐渐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氛围的感染下,我园幼儿和家长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每一次亲子制作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而许多作品的设计思路正是来源于创新角内的物品。感知探索墙经常听到小班老师在楼道里对小朋友们说:“请把你的小手放在自己身体的两边,不动窗台和墙上的东西。”尽管老师反复提醒,可孩子们仍会摸摸这儿。摸摸那儿。通过观察及思考,我们一致认为:楼道里的东西就应该结实,就应该让幼儿感知,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只有通过直觉行动才能认识周围事物。于是,我们为小班幼儿创设了能看、能摸、能玩的楼道环境:有五彩小蜗牛,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认识基本颜色、感知圆形;有小鱼吹泡泡,用来感知质地不同的材料与铁摩擦后发出的不同声音,并能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体验直与弯曲的不同;风车小屋。感知弹性和物体转动、认识基本的颜色。自从楼道里有了这些能看、能摸的玩具,幼儿把在楼道里走路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随时发现着,分享着,而老师也由原来的提醒、要求、批评,变成了理解、尊重与引导。
心灵的对话、淘气鬼的转变、让我也发一次彩笔
让我也发一次彩笔
一天早上,正逢我值班,延超的妈妈来送他,向我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我说延超很乖,很听话,就是胆子小些。他妈妈同意了我的看法。但她最后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赵老师,你猜延超跟我说什么了?”孩子能说什么呢,我好奇地等待下一句,他说,“妈妈,你跟赵老师说说,涂颜色的时候,让我也发一次彩笔。”我当时一愣马上说:“是啊!我还真没让延超发过什么东西。”
过后,“让我也发一次彩笔”这句话,总在我脑子里打转。我联想到有时候请孩子帮助发东西时,只注意到表现好一点的孩子,以至于当我说请小朋友帮助发东西的时候,调皮的孩子不屑一顾,知道一定没自己的份。老实的孩子则用乞求的目光注视我,心里肯定在想:“老师,你请我吧!”而我真忽视了他们,当孩子用求妈妈帮助的方法来告诉我时,我震撼了。
第二天,我把延超叫到身边,首先做自我批评,承认自己从没让他发过东西是不对的,夸奖延超其实很能干,以后一定要请他帮助。在他向座位走去时,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笑容,然后,我又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咱班的小朋友都特别能干,都爱为大家做事情,以后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但有一个条件,比比谁的进步大,我请大家来选。”这样做一是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二是拉近我和孩子的距离,增加孩子爱的体验。后来我鼓励延超大胆发言,他真的有了很大进步。他发彩笔的那天,下午妈妈来接他,延超高兴地扑进妈妈的怀里,第一句话就说:“妈妈,今天赵老师让我发彩笔了。”妈妈听了,对他说:“宝贝,你真棒!”然后,对我说:“谢谢你,赵老师!”当时我真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对老师来说,这是最容易、最平常的事,而对孩子和家长来说的确很重要,因为这是对孩子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考验和肯定。
孩子事无小事,我们做老师的,如果不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我真得要感谢延超,是他的“让我也发一次彩笔”这句话,使我找到了工作中难以察觉的不足,从而调整工作方法,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淘气鬼的转变
佳琪在我们班是出了名的淘气鬼。玩玩具时,她喜欢的玩具总是被她独占:讲故事的时候,总做小动作:吃饭的时候,总说话,吃到最后一个:午睡的时候,睡在她旁边的小朋友总被她扰的睡不着。。。。。为此,孩子们经常告她的状,我们几个老师多次对她“警告”,可是成效不大,我们也一直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我在布置主题墙的时候,想把一个圆圆的太阳贴在墙上,由于太高,需要把凳子放在桌子上才能够到。站在凳子上,总怕掉下去,越是这么想心里就越害怕,两根腿也跟着颤抖起来。突然,我感到了一股力量使在凳子上,低头一看,原来是佳琪用小手使劲帮我扶凳子,那股认真劲真让人感动。我贴上了以后,跳下来,忙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高兴的说:“佳琪,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老师谢谢你!”可能以前她总是被小朋友们告状,我们也没怎么表扬过她,听到这样的话,她既高兴又有些许的不好意思,扭扭蹑蹑的走开了。
也许是尝到了受表扬的甜头,从那以后,坏毛病渐渐在她身上消失了。。。。。。
我注意到那几天佳琪上课的时候,小动作明显变少了,也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活动课时
教育随笔:让小耳朵灵起来
班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型玩具结束以后要求大家排队回教室,而有个别幼儿怎么也听不见你的呼喊,还在大型玩具上等你亲自去“请”他回来为止,说教很多回,到下次玩时还是忘记了。
今天杰杰和硕硕还是这样,只顾着自己玩。我并没有马上去强迫他们回来,而是让保育员老师在一旁悄悄关注他们的安全,我带领着其他小朋友进教室玩起了大家最喜欢玩的橡皮泥,我还特地教大家学捏一个小手机,小朋友们开心的玩起橡皮泥,很快大家就拿起自己捏的小手机玩了起来,这时候杰杰和硕硕回来了,我们也很平静地接受他们回来加入我们的活动。很快要吃午餐了,大家都开始收起自己的橡皮泥和作品,可是他们俩却没有小手机,很生气。于是,在等待开饭的时间我们进行了讨论:“为什么杰杰和硕硕”没有橡皮泥手机呢?有的小朋友说:“他们在外面一直玩,不回来,当然没有啦。”有的小朋友说:“他们听不见老师说话,我们都捏好了他们才回来,所以就没有办法了。”在小朋友们的讨论中,他俩心里早有了答案,悄悄低下了头没有辩解。从那以后每次户外活动回来我都会为小朋友们准备一个有趣的游戏,这样每当我提出要求后,幼儿很快就有反应了。
在组织活动时,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冲突,要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还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教育随笔:拥有心灵
教育随笔:拥有心灵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有人说:幸福是饥饿时一桌丰富的大餐。我的幸福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天真无邪的小精灵,他们稚嫩真诚、纯洁可爱,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里,我都是幸福的。
为孩子们付出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小班孩子初入园时哭闹不止,我接过这个,抱过那个;给这个擦眼泪,教那个擤鼻涕;帮这个穿衣服,教那个上厕所;帮这个洗手,教那个自己吃饭……我用行动表达着对孩子们的爱,慢慢地孩子们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了。每天清晨那一声“老师早上好”,小鸟一样飞扑到我的怀里,我是幸福的;户外活动时间,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随时关注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看到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是幸福的;午餐时,我总是忙碌地穿梭在孩子们中间,随时关注他们的进餐情况,并告诉他们中餐的营养,看到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我是幸福的;午睡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孩子们掖好被角,看到孩子们甜甜地睡着,我是幸福的;离园时,向家长反馈孩子今天的进步,孩子开心的和我说“老师再见”!看到孩子和家长满脸笑容离开的时候,我是幸福的。
得到孩子们的关心,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是幸福的!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活动中,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本领,活动后我们一起开心地游戏,这些调皮的小家伙们会趁我不注意,摸一摸我的长头发,揪一揪我的衣角,和我“没大没小”地玩耍,我知道,他们在向我表达对我的喜爱,当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平时爱捣蛋的小调皮总是一变脸,对着大家嚷嚷道“小声一点,老师生病了!”我知道他们是在向我表达他们对我的关心,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与理解的时候,我是幸福的!在“家长半日公开活动中”,有一位妈妈这样说道:“短暂的开放日,看到了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和进步,这其中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关怀,真诚地谢谢老师们,道一声:“老师,辛苦了”!每每回想起来,心里酸酸的,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有时孩子在游戏中不小心受伤了,我满怀愧疚向家长说明原因,道歉时,家长说:“没关系的,孩子小,好动,有时磕磕碰碰很难免,老师每天照顾这么多小朋友,很辛苦,没关系的,老师不用放在心上,我们能理解。”这种被体谅的感觉是幸福的。
这就是“幸福”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颗被幸福浸润的心灵,去体验、享受这幸福的人生!
教育随笔:让迷途的孩子回归心灵的家园
近几周来,我园又陆续买入一些新的小玩具,投放到各班级里。那些玩具五颜六色,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每次区角活动时,我都让孩子们自己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一个遵守规则和内在秩序的良好习惯。
可是,这几天,我在每次分发摆放玩具时,都发现每组的玩具少了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直没说,今天发现少了一个,就在教室里东找西找,可就是找不到。明明让孩子们玩完放回原处了啊,难道......我暗暗地用审视的目光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扫来扫去,孩子们玩耍的快乐笑容写在脸上,我根本没有发现什么。
那就怪了!这次我在孩子们玩完后,不是让每个人送回去,而是指派了每组的一个小朋友收完后送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老师,珂珂不交给我!”第二组的君君向我汇报。我走过去,看到珂珂有些慌乱的神情,小脸红红的。
我蹲下身问道:“珂珂,为什么不交玩具呢?是想在玩会,还是想自己送回去啊?”
珂珂小手交叉着扣着,不做声。“珂珂,我们现在玩玩具时间结束了,不能再玩了,待会我们还要讲故事呢!老师觉得你是想自己送回去,对不对啊?”我故意引导道。
珂珂点点头,无可奈何地从衣兜里掏出了玩具。那是一只会跑的梅花鹿!呵呵,我笑了:“珂珂自己送回去吧!”珂珂自己送了回去。
在户外活动时,我把珂珂单独叫到一处:“珂珂,这几天,我们班的玩具少了几个,你知道它们自己跑到哪里去了吗?”珂珂脸红了,有些局促不安:“不......知......道啊!”“珂珂,你想啊,那些小玩具都像我们喜欢的小动物一样,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耐心地开导道:“我们现在找不到他们了,可能是他们“迷路”了,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啊,它们也多想回家啊。我们这儿就是它们的家,他们也很想念我们啊!”
珂珂低下了头,手不停地揉搓这衣角。我趁机又说道:“珂珂,你能帮老师把它们找回家吗?小朋友们都很想念它们呢!那些玩具小朋友也很想念它们啊!”
“嗯,好吧,我试试,把他们找回来。可是,老师,不要给小朋友们说是我找回来的,好吗?”“那些小朋友都不知道呢,只有老师知道,你帮老师找回来,你就是好孩子,学期末的时候,老师会发给你小红花!”我紧接着鼓励道。
“好!”珂珂有些释然了。果然,第二天,珂珂把那些“迷路”的动物玩具都“带回了家”,悄悄地交给了我。我笑了,表扬了珂珂。
“玩具回家”的事件给我带来了深思:个别幼儿经常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我们怎么办呢?我觉得我这次的做法就很恰当。另外,我还有以下建议:
幼儿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因为太喜欢某样东西想回家接着玩而已,大多是无意行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保护孩子的这种不光彩的“秘密”,同时,让孩子认识到问题,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还要耐心地告诉幼儿,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它的“家”应该在幼儿园,如果私自带回家,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引导幼儿主动把玩具带回幼儿园。如果特别喜欢某个玩具,需要经过老师的同意后才能拿回家玩,并要定时归还。
另外,我们应该逐渐让幼儿懂得,任何东西都是有“所有权”的,想要他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的同意。比如,在游戏时,告诉幼儿需要借用某个东西时,可以说:“某某,你好,用一下你的彩笔,行吗?”
最后还要和幼儿家长多沟通,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克服这个问题,让家长适当对孩子知错就改的行为进行鼓励。
总之,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关系到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优良品质的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我们应该让那些行为有些“迷途”的孩子尽快回归心灵的家园!
幼儿爱心教育:纯洁的心灵
那天孩子们正在做手工,突然有个孩子惊喜的叫起来“老师,老师,床上有只小鸟!”我和陈老师闻声看去,真的有只小麻雀正静静的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我们以为它受伤了,就赶紧把它抓到手里,一看,没有受伤,听到这个消息,班里的孩子都似乎松了一口气。然后就有孩子来问,那小鸟为什么在这里一动也不动呢?陈老师就说,肯定是小麻雀口渴了,要喝水呢,于是陈老师就用手指滴了几滴水喂给小鸟吃,小鸟果然贪婪的喝着。这时边上的孩子都关心的问小鸟:“小鸟啊,你是不是在找妈妈呀,你的妈妈在哪里呀?”听着孩子们天真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天真与充满爱的心灵。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小麻雀我们就打算把小麻雀留下来,找了一个大的塑料桶把它放在里面,怕它飞走了,我们用另一塑料桶罩在上面,但留下了一条缝隙,可是孩子们一看到我们把桶罩上了,都叫了起来,不要罩呀,这样会吧小鸟闷死了,我就对孩子们说,老师给小鸟留了一条缝隙呢,孩子们听了又欢欣雀跃起来。到中饭的时候,孩子们提醒我们也要给小麻雀吃饭,我们就拿了一小团饭喂小鸟……
小鸟在全班孩子的关注中幸福的生活在大二班里。双修日,小杰主动的要求把小麻雀带回家照顾。想不到,一只平凡的小麻雀竟引发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孩子们都是那么有爱心,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纯洁,我在心里默默的祈祷,希望她们那么美好的心灵能永远保持下去!
让孩子的心灵阳光灿烂
记得我刚到小二班那阵,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甚了解。一次美术课上,我教孩子们画柳条。试范完后,我让他们自己画。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位小名叫“胖胖”的小朋友一动不动。“你怎么不画呢?”我轻声地问。“老师,我……我……我不会画!”说完,他呜呜地哭了。我连忙说:“胖胖别哭,那你告诉老师你喜欢画画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喜欢,但是我害怕画不好老师会批评我。”“画不好没关系,你试着画一下,让老师看看好吗?”他犹豫了一会,终于鼓起勇气说:“那好吧!”“胖胖”轻轻拿起了放在桌子上的油画棒,他一边看我的范画,一边认真地用左手画柳条的叶子,画着画着他又停了下来,用一双透亮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说:“老师你看我画的可以吗?”“胖胖,画得真不错,不过画画的时候用吃饭的那只手---右手效果会更好些。”于是,他迅速把油画棒从左手转到了右手。画了一会,我又过去对他说:“胖胖画的真好,如果再把柳条的叶子画得长一点就更漂亮了”。他望了我一会,然后很有信心地点了点头。按照我说的方法,“胖胖”认真去画,而且画得越来越好。对“胖胖”取得的进步,我及时加以肯定,还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夸他画得好,并在他的画上盖了一个能干的小印章。此时,我看到胖胖害羞地低下了头,尔后又仰起了脸蛋,自信地笑了。事后,我了解到,胖胖在原来班上的时候,曾经因为画不好老师把他批评了几次,致使他只要一看到老师拿画画纸时就哭,还因为害怕画画哭闹着不上幼儿园。经过以后几次的鼓励和引导,胖胖在上画画课时不仅不哭了,还主动帮助我给小朋友们发画画纸。最近他还让妈妈报了幼儿园的画画兴趣班呢。据胖胖的妈妈介绍,如今他一回家有空就画画,显示出了浓厚的画画兴趣。胖胖从一见画画就哭,到真正喜欢上画画的转变过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赞扬和肯定就像是照在孩子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孩子的自信心就无法发育和成长。如果让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总是紧跟着一个的愉快的结局,那么他们都乐于倾向重复这个行为,逐步培养起学习进步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朋友的自信心十分稚嫩,容易受到挫折和伤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维护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的心灵始终充满灿烂的阳光、脸庞绽放出自信的笑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快乐地成长。
教育随笔:敲开心灵之门
薛景浩是我们上学期小班新生,刚入园时不哭不闹,给他些积木、玩具,就自己静静地的玩半天,在我们面对那些大哭大闹,甚至哭的撕心裂肺的“小泪人”们,累的满头大汗,手忙脚乱时,看到他安静的待在那里,打心眼里感激这个乖宝宝: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至于分身乏术。
慢慢地孩子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入园,在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吃饭、活动,一起度过开心的每一天。薛景浩还是像原来一样,自己玩自己的,不和身边的伙伴交流,也不进区域活动,游戏也不参与,只是自己安静地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入园也不跟老师问好,离园家长来接也是漠然。这孩子怎么回事?找了个机会与家长交流一下,妈妈说,孩子很乖,很听话,由于偷生二胎时天天和孩子呆在家里不敢出门,他很少有机会和邻居家孩子玩耍,后来有了妹妹后妈妈,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他,也不能带他出去玩,可能是与外界很少接触的原因,孩子在家也很少说话,只是自己玩玩具,很少给妈妈添麻烦。跟家长反映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也很着急,很为孩子的行为担忧,迫切想知道促进孩子与人交往现状的好办法。我们建议家长在家多抽时间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里的事情,多讲讲自己小时候和同伴玩的趣事,引起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园里我们也多和他沟通交流,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
当我们老师试着去和他交流时,他很排斥我们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玩自己的手指,或衣服,就是不搭理我们,我们想拉着他一起玩游戏,他把手藏到背后拒绝我们。我们让孩子去拉他的手请他一起玩,他甩开了孩子的手,转身趴桌子上谁了不理了。他就像一只小刺猬,静静地看着别人在干什么,当有人靠近时,就紧紧的把身子蜷缩起来,保护自己。我们不敢太张扬的去靠近他,只有慢慢寻找机会“下手”。一天早上入园时间,早来的孩子都进区域玩去了,他来了之后照旧坐在他喜欢的位置,建议他和伙伴一起玩,他无动于衷,我就给他端了几个动物、水果拼图给他玩,他成功的拼了几个,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后来一个玉米的拼图,他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块了,玩具筐子里他翻了几遍都没找到,他很着急,放弃可惜,不放弃又找不着。我走过去轻轻的问他:“我帮你找找好吗?”他点点头,当我从别的筐子找到递给他的一刹那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把拼图拼好了,我边鼓掌边说:“你好厉害,拼出这么多了,我还帮你找到一块,谢谢我了没有?”他小声的说了声谢谢,我立刻表扬他是个有礼貌好孩子。
第二天妈妈来送他时就开心的告诉我说,薛景浩在家跟妈妈说,老师说他是个好孩子,他喜欢老师,想去幼儿园见老师。慢慢地我们和他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在我们的引导下,他也慢慢地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虽然与同伴相处的技能还有欠缺,但更多时候,他有欲望想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
《指南》中指出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或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快乐,幼儿才能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刚开始对陌生的老师是不信任的,他很排斥我们,怕我们会威胁到他的安全,所以把我们“拒之门外”,在慢慢的接触后,他知道老师能帮助他,他就把“门”打开了。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敲开每个孩子的心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