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的需求
发布时间:2020-12-1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自动停止的时候,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寻思恰当的教育方法。
要寻找适当的教育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翻开久违的《幼儿心理学》,我发现这么一段话:“中班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显得非常活泼好动,他们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游戏。”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对于孩子们之前的表现,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而不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了。
曾几何时我们因急于布置好教室环境和制作教玩具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又是什么时候脑中只想着自己的工作而敷衍孩子对自己讲的贴心话,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忙着备课、制作教具、布置环境的同时,真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聆听童声、研读孩子、走进孩子、支持孩子。只有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才是真正符合孩子需要的教育。
引导
今天林林、星星、超超等几个孩子又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建筑区。近一周来他们已非常默契,有的搭桥,有的搭建公路,有的搭建停车场……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的搭建兴趣渐渐减弱了,有的在玩玩具车,有的则东张西望无所事事。
通过一连几天的观察,我知道这是因为孩子们受生活经验的局限,无法将游戏深入下去。我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孩子拓展游戏内容的好时机。于是,我拿起一辆小汽车放在桥上行驶并故意让车从桥上掉下去。借此问孩子们车为什么会掉下去,怎样才能防止车从桥上掉下去。林林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一根作桥面的长条积木立在桥边,当作桥的护栏,我表扬他想出了好办法。然后,我让他也拿一辆小汽车与我的小汽车在桥面上相向而行,两车相遇时,孩子们发现桥面太窄了,林林又赶紧把那根已作护栏的积木放下来作桥面。这时,其他幼儿赶紧去找长条积木,但空手而归。我问:“桥的护栏是什么样的?”小超说:“是一根一根竖起来的。”他的话提醒了大家,他们赶紧找来小圆柱体积木搭起了桥的护栏。
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的汽车从桥上驶过,开上了公路,我继续和孩子们边玩边聊:“哎呀,车多了,很有可能发生交通堵塞,你们有解决的办法吗?”召召建议道:“那咱们就搭一个环岛和一个十字路口吧。”于是,孩子们又忙碌地寻找合适的材料,饶有兴趣地继续搭建……(经典范文网 WWW.995563.com)
中班孩子已有一些自主游戏的经验和选取适合的游戏材料的能力。但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游戏往往很难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情节不断拓展:引导幼儿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循序渐进地启发他们挑战难度更高的搭建活动。
时刻注意自己言行
方楠是这学期刚插到我们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日常规范什么都不懂,不知道排队,经常在院子里大小便,还把小朋友的小椅子到处乱搬动……开始时,我们还好言相劝,教她怎么做,但是,时间长了,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她却没有一点进步。
今天,孩子们正在给星星涂颜色,她把鲁颖的书撕坏了,我拿着书大声的呵斥她说:“你懂不懂事呀?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书撕坏呢?你把鲁颖的书撕坏了,把你的换给她吧”她抬头看了看我,嘟哝了一声:“老师真凶。”听了这句话,我的脸腾地红了。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于是我蹲下身,换了一副笑脸对她说:“你看老师凶吗?”她看到我笑了,说:“刚才很凶。”我说:“你喜欢凶的老师,还是喜欢不凶的老师?”“喜欢不凶的。”“那你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小朋友吗?”她摇了摇头,我说:“老师喜欢听话的乖孩子。”“老师,我听话,我是乖孩子。”看到她真挚的表情,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惭愧。孩子多么天真,自己随意的话语,却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
“老师真凶!”这是孩子的内心话。我将把这句话牢牢地记住心里,它会时刻提醒我,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多么的重要。
孩子的理解
又到了“八个一”活动的时间了,我让孩子们跳绳,活动刚开始,就拉着绳子跑着,突然一下子摔到了,虽然情况就发生在我的眼前,但是我来不及拉到她,她已经摔到了,我迅速跑过去扶起她,看见她的下巴上有零星的红点,严重的是嘴巴里出血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上牙齿咬到下嘴唇上,并咬破了,有两个很深的小牙印,我心疼极了,连忙请王老师帮忙,带文琪去教室漱口,擦药。
中午吃饭时,我一直问文琪嘴巴是否还疼,需要把饭菜切细点喂她吗?可是她却告诉我“老师,我不疼,吃饭也不疼”,还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我的心里是一阵阵的感动,她竟然看出我的担心,像个大人似的安慰起我了。到下午午睡时,文琪的状态一直很好,我时刻留意着她。就这样到了下午离园的时候,我心想,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如果不能理解我,就算是有一些指责的言语我也一定要听进去,更何况文琪一直是她奶奶来接呢,老人更是心疼不已了。我忐忑不安的等着文琪的奶奶,教室里还有四、五个孩子时,她的奶奶来了,我连忙迎上前,把今天上午的事情给老人说了一遍,就在我的话还没有完全讲完时,老人家就说“这是难免的,老师,你太辛苦了”然后一再告诉我别放心上,领着孩子跟我说了声:“老师,再见!”后就离开了。
今天这件事情使我再一次被感动,被文琪的善解人意,还有家长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使我更加自责起来,如果我在活动前再多说几句“请宝宝不要奔跑的”之类的提醒的话语就好了,或者今天如果不玩拉力球,改玩别的项目可能也可以避免“流血事件”,今后我还要更加用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用百分之百的心看好孩子们。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了解孩子们的需要与渴望
一切好的教育,从了解懂得孩子的需要开始……我们班有一个脾气特别古怪的孩子,吃饭了,他想吃就吃,他不想吃就坚决不吃;做操了,他不愿意做他就坚决不做;上课他不想听就不要听,自言自语,走来走去;他不想跟你讲话,你跟他讲他永远也不会开口讲一句话;午睡起床,他不愿意起床就不会爬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老师弄的非常的头痛。
自由活动时,他总是拿着自己的陀螺在角落里玩,我走过去问:“我们一起玩好吗?”他朝我看了看回答到:“嗯。”我说:“怎么玩,你教我。”他一边示范一边说,轮到我玩的时候我有意不会玩,再让他教我,他也非常的高兴。在玩的过程中,我便开始跟他聊起了天:“做操的时候是不是不会做操,就不做操。”他告诉我:“我会做,我不想做。”我追问他:“为什么不想做。”他始终没有作答,我也没有追问下去,就对他说:“你想做的时候就做。”他点了点头说:“嗯”。我觉得幼儿做操,老师尽可能的引导孩子要跟着音乐节奏做操节,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不做,也没有错,我们教师也要学会尊重孩子。
我们俩一边玩陀螺一边又开始聊另外一个话题:“那午睡起床你为什么不愿意起床。”他没有做声,我便开始猜:“让我猜猜看,你为什么不起床,你不想吃点心。”他仍然自言自语再说陀螺怎么玩。我一边学习怎样玩陀螺一边猜:“你不会折被子。”他马上“嗯”了一下。我就说:“没事的,以后我帮你折。”他就朝我点了点头。现在他午睡起床不再像以前一样不起床了。我终于找到午睡不起床的原因了,我特别的高兴,哪怕是每一次都给他折被子。
我觉得我会静下心了,继续倾听他内在的声音,寻找探索他种种的稀奇古怪的事,总有一天,我会真正的了解他。
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与渴望,走到今天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们告诉了我许多,我感激我遇见的每一个孩子,他们让我不断地成长。
以后我要坚持培养孩子应该从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起,坚持保有谦虚的心聆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如果你了解懂得了孩子,尊重了孩子,你不仅完成了对孩子最好的培养,你也完成了自己最好的成长。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天早上,妈妈送姗姗来园之后就一直站在一旁看她跳绳,我奇怪地问姗姗妈妈:“今天怎么看那么久?”姗姗妈妈说:“姗姗回家跟我说自己没有朋友,她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她妈妈继续说,“我刚才观察她那么久,发现她一个人闷头跳绳,别的小朋友三三两两说说话,可她和别人没有交流。”听了姗姗妈妈的话,我很纳闷:这么能干的孩子怎么会说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呢?
姗姗是中班上学期转来的,说着一口好听的普通话,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做什么事情都又快又好。她能和大家友好相处,从不因为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骄傲自满。姗姗妈妈说.姗姗在家里也很能干,能把碗洗得很干净。由此看来,老师和家长对姗姗的表现都很满意。
再细想,我发现姗姗确实没有太要好的朋友。她独立能力强,这使她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合作,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姗姗虽然并不内向,但缺乏主动性。在幼儿自由游戏的时候,她很少主动地去寻找玩伴,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在一边玩。她没有真正融入同伴中,所以她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没用的,她缺少的正是同伴的认同。怎样让姗姗真正快乐起来呢?首先,我经常请姗姗当小助手,让她发挥桥梁作用,帮老师收发物品、维持班级秩序,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使她在与同伴的接触、交流中获取快乐。其次,我鼓励她主动找朋友一起游戏,而我也适时在游戏中“穿针引线”,让她主动和同伴沟通。
姗姗越来越活泼了,笑容时常荡漾在脸上,回到家也喜欢把幼儿园的事告诉妈妈,她真的变快乐了。
通常,教师和家长较多地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好不好,能力强不强,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情感得到满足的孩子才会真正快乐,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为此,教师要细心观察、体会,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
H宝由于身体原因,与同龄孩子相比动作发展不协调、语言发展迟缓,不能很好的与同伴交流。大家也很少主动去找他玩,但是他每一次眼神里都流露出和同伴一起玩的渴望。今天午休起床后喝水时间,他端着小杯子转来转去,终于转到了W宝面前。他要干什么?正在我猜想的时候,他举着小杯子去和W宝碰杯,H宝的举动并没有引起W宝的关注,W宝竟然躲开了的杯子,转过身到另外一边去喝水了。
看到这一幕,我想小家伙的心灵肯定是受伤了,于是我决定要“帮帮H宝”。所以我便有意无意地创造机会,让大家走进H宝,在操作活动中,请邻近的小朋友和H宝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户外游戏时,让H宝进入简单的角色。在H宝有点滴进步的时候,我们给予表扬与鼓励。后来我发现在我的有意干预下,H宝渐渐能融入大家的活动中了,他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也慢慢地多了起来,笑容也时常挂在了这个小家伙脸上。从这件事我知道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变化,只有发现,才能满足他们,让他们快乐成长。
了解孩子的意愿
1、随着天气变冷,宝贝儿们的衣服厚了、多了。各方面都需要老师更多地关注,早上做操给宝贝儿们穿衣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多个宝贝儿,老师必须一个一个地给他们穿,时间上很紧。为了让宝贝儿们在区角里玩的尽兴,我们几个商量让宝贝儿们自己穿衣服,这样就能节约很多时间。在其它方面我们多提醒,提高宝贝儿们的速度。开始我们引导宝贝儿把衣服放在地板上,胳膊伸进去、头再钻过来就成功了。每天有几个会的,第二天就能自己穿不再要求老师帮忙。而且还帮助比他小的朋友和还没穿完的小朋友,宝贝儿们自己穿上衣服脸上都露出了微笑。“老师,我自己会穿了。”那种成功的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述。我们让不会穿衣服的宝贝儿观察,实践。最近几天很少有小朋友让老师帮忙穿衣服的了。我们老师帮忙整理一下就可以了。宝贝儿们掌握的方法,时间也缩短了很多。我们老师省心了,高兴了。宝贝儿们也获得了成长的快乐。反思: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的认识最初是从模仿他人的地方开始,而且相互学习是孩子获得提高的途径之一。比如说,宝贝儿从不会穿衣服,到经过别人帮助会穿,再到独立完成。对宝贝儿的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宝贝儿们会发现更好,更快的方法穿衣服。作为老师我们给予宝贝儿及时的观察和帮助,在孩子能完成的情况下给予探索的时间。做到适时、适地指导。教育的意义在于给孩子自主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帮助。2、今天早上,我陪宝宝们在娃娃家玩,请小动物做客的游戏,孩子们都很专注。“我请你吃糖,苹果……”这时,果果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张老师,王诗瑶打我。”(我知道是王诗瑶不小心碰到她的)我把王诗瑶叫道身边问她:“宝贝儿,你为什么打果果呢?果果哭了。你该怎么做呢?”(我本想引导王诗瑶说:“果果,别哭了,我不是故意的.”)没想到,王诗瑶说了一句:“果果,你打我吧。”我说道:“宝贝儿,我知道你不想让果果哭的,不是她打你一下,她就不哭了。你可以抱一抱她,亲一亲她,看看她还哭吗?我们都是好朋友嘛!”王诗瑶明白了我的意思。拉着果果的手表示友好。这时,果果也不哭了,已经没事了。两个人又玩去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想到。只有了解孩子的意愿,走进他们的心中。学会在随时的教育中关注孩子们的想法,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会到孩子成长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劳动的甜蜜。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长大。
了解孩子的心思
予予是我们班最小的一个孩子,一到午睡时间他就成了让我们最头大的人。
为了避免他打扰别的孩子休息,我们把他安排在了教室靠墙的位置,这样也方便我们安抚他睡觉。
但即便如此,每天的午睡还是像一场战役。
予予是个很可爱的孩子,经常会在老师巡视别的孩子午睡时,在被子下偷偷地瞄着老师,和老师做游戏;或者遮住脸用脚拦住老师的路等等。
我们曾试着不去理他,但时间如果稍稍长一点,他就会从床上爬起来,做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影响周围的孩子入睡。
我们也曾试着告诉他,如果不好好睡觉就把他送到另一个班级,他会很委屈地哭着说“不要,不要”,同时答应好好睡觉,但也是好景不长。
同时,考虑到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不利,我们最终还是放弃了。
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巡视孩子睡觉时,予予又用腿拦住我。
我蹲在他的床边说:“予予,把脚并齐,手放好,好不好?”他照做了。
我顺势将我手上的纸巾放在了他的手上,说:“予予,老师将纸巾放在你的手上,你能帮老师保存好,不让它掉下来吗?”他点点头。
“那我们拉拉钩,说话要算数哦。
”等我回来再去看他时,纸巾已经滑到了旁边,而他也已经睡着了。
接下来的两三天,我在十二点半左右继续用毛巾、他自己剪的红心等去和他做类似的游戏。
他渐渐能够午睡了,虽然每次睡眠时间都不是很长,但相对于以往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件事情让我思考了很多,记得卢梭在《爱弥儿》里曾经这样说过:“采取规规矩矩的教育方法,老师发号施令,以为这样就可以管住孩子;然而实际上是孩子在管老师。
”就像予予的午睡一样,之前我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方法管住他,让他能够顺利地午睡,但我们忽略了,我们以为我们是在管他,可实际上是他用各种方式管住了我们,用各种方式逼迫我们不停地去关注他,而结果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情他却并没有做。
这样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不够了解孩子,如果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思,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们的每一步行动我们都能够有预料,我们就可以在他未行动之前给他最好的行动方式与方法,而不用在要他做事情时用尽强迫与诱惑使得我们疲惫不堪,结果却一事无成。
用心了解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以孩子的方式帮助孩子,其乐无穷,智慧无穷。
及时了解孩子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我班都要上一节周评课,正确评价幼儿一个星期来的各方面的表现,对那些各方面表现好的和有进步的孩子给予小小的奖励,鼓励幼儿下周表现更好一天早上,一个平时很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忽然不肯来园了,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他哭着赖着不肯进来。我很奇怪,等他妈妈走后,我把他搂在怀里,亲切地问:“你干嘛不肯来幼儿园?是不是家里来了亲戚?是不是小朋友欺负你了?”他听了都摇摇头。我说:“那是不是老师对你不好?”他点了点头。“是哪个老师对你不好?是陈老师还是吴老师?”他指着我说:“就是你不好。”我忙问:“陈老师怎么不好?”“你星期五没有发两颗五角星给我。”我一想,真的,我星期五给每一个孩子发了五角星,给进步大的孩子多发了一颗。他呢,是没有给他两颗。这孩子最近上课、做操、午睡都有明显进步,可他不爱讲话,就这样被我给疏忽了。想不到疏忽竟给这孩子的情绪造成了这么大的波动。我忙对他说:“星期五老师没发两个五角星给你是老师不好,一定注意改正,好吧?”同时也给他提出要求:“你不愿意来上幼儿园那也不好,你也一定改正,好吧?”这时,孩子高兴地露出笑容。我想他也一定会改的。由此,我想到老师给予孩子的评价与鼓励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损伤任何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及时细心地了解孩子的情绪。《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关注到这个孩子的需要,所以造成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造成了他的误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通过这件事,再次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倍地关注,了解每一个孩子,能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
深入了解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深入了解孩子”!
俗话说“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桃李的培养不仅仅只在于播种更重要的是管理,修剪好的,舍弃差的枝条。
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待我的第一批桃李非常的呵护,合理的管理。
首先,我不仅仅把自己当做班主任老师,我首先把自己当做了妈妈。
我相信每位妈妈都回爱自己的孩子,其次才有信心耐心教育好孩子。
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们健康长大,我就不仅仅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外在健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我会努力教育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开心面对。
作为班主任,除了每次的半日开放活动与家长们沟通以外,我有时还会打电话询问宝宝最近在家的一些事情,以及表现。
我相信这样会更有利于面对他们带来的考验。
我们小托班有位小宝宝面对父母离异的现状,很久没见到自己的妈妈,以至于每次看不到他的笑容,于是,我就和她做游戏,给她买好吃的,慢慢的了解他,开导她。
最后,他开始主动和我说话,慢慢的我带他出去和小朋友做游戏,久而久之,他也喜欢一起玩耍了。
其实,作为一个老师真的不光光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多关心他们,多观察她们,多爱护她们多理解她们,也是教育好他们的基础。
不知道本文“深入了解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许不服气:知子莫如父母,我们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难道还不了解他(她)?
让咱们来看一些事实吧。
住进高楼里的孩子孤独感增强了,父母们于心不忍,建议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却回答:“没劲!”鼓动孩子找邻居伙伴玩玩,孩子竟说:“不愿意”。
如今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卡通(漫画)。有位干部是儿童图书奖的评委,抱回家许多获奖图书。可儿子毫无兴趣,却用零花钱买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饭,忘了功课,忘了睡觉,看得开怀大笑、浑身乱抖。父母困惑不已,要过卡通书细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这是什么鬼东西,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可问题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么就看不懂呢?
正如读书一样,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最难读的是子女这部无字之书。做父母的,要透过子女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简单的教育对待复杂的对象,也必然导致教育无效或失败。所谓复杂,是说今日孩子接受了复杂的大量信息,由于难以消化、难以适应而产生了复杂心态,甚至模糊了与成人的界限;所谓简单,是指今日教育在原有的体制内循环,父母由于无法面对新人类新世界而显得简单尴尬,甚至连自己也困惑不已。
如果,以前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则倒了过来,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那么,怎样了解孩子呢?具体说来,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听孩子讲话,要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要看一点《少年儿童研究》之类的报刊书籍。
21世纪已经向我们匆匆走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机遇,也有众多的麻烦。例如,心理障碍增多等等。因此,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为了家庭长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视对孩子的了解与尊重了,否则,我们将遭受无情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