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了,别把“孩子的不会” 强加给家长
发布时间:2020-12-1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寒假一天一天的近了,孩子大多离不开作业作业,知道如何指导吗?
省教育厅叫停家长作业,引得众多家长点赞,这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2000年以前,是没有“家长作业”这个词的,“家长作业”成为专有名词,是近10年的事。有些是学科类的,有些是社会实践类的,有些是展示性作业,有些仅仅为了加强亲子联系。这些作业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为了加重家长的负担,但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变异。
一项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最终变成了“家长作业”,基本原因在于——孩子不会。同样的作业,美国学生不需要父母帮助能独立完成,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校内经常练习这样的作业,所以没有让这成为“家长作业”。而在我们的学校里,这类作业在校内投入的时间太少,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不会做,最后只能变成了“家长作业”。(www.Qx54.coM 群学网)
在新课程条件下,学校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更多的要依靠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而不应该把学校任务转嫁给家长和社会。从学校内部课程改革的指向来说,老师要更多地参与、指导学生的拓展性课程。
客观来说,转化为“家长作业”的作业,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来做,对于他们能力的培养胜过做题目。主管部门需要考虑的是,不要把这种类型的课程、活动变成一项作业,而应该转化为学生需要的、适合他们自己的内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寒假,如何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
晚上10点,小峰屋里的灯还亮着,妈妈悄悄打开他的房门,准备把牛奶端给他,听见开门声,小峰迅速把手机塞在作业本下,可这哪逃得过妈妈的眼睛。妈妈觉得一股无名之火蹭一下上来了。
“又玩手机,每次因为玩手机耽误写作业,说你多少次了,再这样我把你手机没收了。”
小峰红着脸:“好了好了,我查个资料,又没干别的。”
“真的吗?给我看看。”妈妈夺过手机,不出所料,手机上播放着游戏音乐,还有游戏的视频。
妈妈更生气了:“每天陪着你熬夜,担心你累着了,饿着了,你倒好,天天迷着玩手机不说,还学会撒谎了。”
小峰也有点急了:“在学校憋了一天了,回到家还不能放松一会,活着有什么意思。”说着把手机往桌上一扔,转身去客厅了。
望着孩子的背影,小峰妈妈困惑了。自从孩子上了初中,给他配了智能手机,感觉他在家的时候一直在捧着手机,不是在听音乐,就是在看游戏,要么就是找同学聊天,家长又逼不得、说不得、更打不得,可怎么办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下手机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如此恋恋不舍?
孩子从手机里获得了什么?
1.暂时的轻松
在学校,老师张口闭口谈学习,在家里,家长催着努力、盯着成绩,孩子身上背负了太多希望,也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他们也会累,这个时候,玩手机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可以让他们获得短暂的轻松。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倾诉而无所顾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2.及时的反馈
有些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是因为他们在急需要外界肯定的青春期,却无法从现实中获得回应,做得好做的坏,家长没有及时给出反馈。
手机游戏不同,每赢一步,都会有相应的奖励,玩得熟练,就可以过关斩将、畅通无阻,这种满足感和获得感是孩子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
因此,即便是家长三令五申、恨不得为了游戏断绝亲子关系,孩子依然无法斩断对手机游戏的爱。
3.内心的激情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安排和干涉下按部就班地生活,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想要自己做决定,但家长干涉的欲望未消,孩子被牵绊着艰难前行,压抑感如影随形。
一旦他们接触到新鲜自由的网络世界,一定顿觉神清气爽。
在手机里,他们可以扎堆追捧自己的偶像,为之如痴如狂、肆意挥洒,他们可以谈论平时家长不允许他们涉足的话题,无拘无束;他们还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能力,豪气冲天。
这许多乐趣,怎不令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手机,对外面的世界兴趣减弱,那家长就要反省,是不是一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家长没有给予他。
如何让孩子少玩手机?
了解了孩子玩游戏的内在动机,我们家长是不是觉得更加理解孩子了呢?如果你和小峰妈妈一样遇到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学习哥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1.理解和接纳。
前几天帮主被一则新闻逗乐,新闻里大体讲的是一位父亲因为看不惯女儿往网络上上传奇装异服的自拍照,也模仿女儿的穿戴姿势,用同样的角度拍照上传,结果,效果十分喜人。
这可以给我们家长一个启示,对于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也许深入了解其中的趣味和吸引力,会获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孩子喜欢听手机里的音乐,那我们就跟着一起听一听,说不定你同样会爱上他爱的音乐,这时候一起聊聊歌星和音乐,听孩子讲一讲你不知道的歌星的奋斗史、音乐背后感人的故事:
一是可以跟孩子交流感情,二是满足了孩子的倾诉欲,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岂不是其乐融融、两全其美。
对你不太了解的又无伤大雅的事物,家长不妨保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这会让孩子产生被理解、被尊重之感,拆除了两代人之间的围墙,你的建议和规矩孩子便更能听到心里。
2.共同制定规则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机的需求,但因为他这个阶段学习是不能放松的,所以对于玩手机的时间和限制,一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注意,规矩不是单方面限制孩子的,而是需要全家共同遵守。
孩子使用手机规矩可以包括:
手机的作用是,跟家人保持联系,所以,上课必须关机,晚上11点之后必须关机。
在家可以用手机听歌玩游戏,但有时间限制,在游戏时间,家人一起分享好音乐好游戏,而在作业时间,手机绝对不能再用。
远离色情暴力内容,这是最低原则,同时也不能在网络上放纵自己,骂人、说脏话,传播谣言等。
3.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可行之路,能让他们把心愿投之于实践、付之于行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会再沉迷于虚幻。
具体做法可以是培养孩子一些书法、乐器等方面的兴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运动、一起阅读;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乐趣;等等。
如果你也遇到了假期里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不妨试试上面这些方法,效果也许会让你意想不到哦。
寒假,这9条安全提示送给家长,助孩子平安过寒假!
寒假来了,孩子们的玩心也回来了。这个寒假,您想好怎么陪伴自己的孩子了吗?是不是也会叮嘱他赶紧在春节之前收心写完寒假作业?是不是也会定一个亲子出行的计划?是不是要在春节期间带着孩子走亲访友呢?
但是家长们,在和孩子一同享受美好假期的时候,也千万要注意安全防范。在家、在外,都不要放松警惕。
那么,哪些方面需要家长注意?哪些寒假安全知识点需要告诉孩子呢?
为各位家长整理了9条注意事项,希望对各位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一、别在马路上玩耍,交通工具要慎选
冬天,孩子一般会穿得多一点,因此活动起来没那么方便。冬天也常有下雪、冰冻等天气,路面湿滑,行人不易行走。同时,当雨雪天气来临时,汽车的刹车性能也会被天气所影响,产生交通安全隐患。
这些点我们要提醒孩子:
1.慢走、走安全路段。所以孩子在马路上行走时,一定要走人行横道或紧靠路边行走。不闯红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
2.别在马路上玩耍。走路时,要提醒孩子注意来往车辆。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在行走和骑车时看手机、听音乐,不在车辆盲区内玩耍。
3.选择正规的交通工具。出行时,要注意乘坐正规的交通工具,不坐黑车或不正规车辆,避免走失。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及共享单车,不坐副驾驶座位。未满16周岁不驾驶电动自行车。
二、电梯突然停止,应先拨打电梯内的应急电话求救
电梯已然成为现代建筑的配套设施,所以教会孩子必要的电梯安全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事我们要告诉孩子:
1. 电梯内要守规矩。按电梯的时候不要按太多次,也不要用力去按,而且,不可以在电梯内蹦跳或打闹。
2. 记得拨打应急求救电话。如果电梯突然停止,千万不可自行硬掰电梯门,而应该先拨打电梯内的应急电话求救,并做到等待救援的时候,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
3. 电动扶梯要扶稳。乘坐电动扶梯时,要扶稳站好,该下的时候及时下电梯。
三、在居室玩耍时,这些物品要远离
寒假期间,孩子在家时间较长。尤其是对于稍微年幼一些的孩子家长来说,防患意识还是需要的。
这些事我们要告诉孩子:
1. 远离有棱角的家具。家中桌椅、柜子等这些生活用品的边角等都比较尖锐,在居室玩耍时要远离尖锐的桌角等。
2. 远离没有护栏的窗户。住楼房的家庭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在窗边玩耍,更不要将身体探出窗外,谨防不慎的发生。
3. 远离药品。家长还要注意告诫孩子,没有大人的允许,孩子不可以碰药品。
四、使用电器需谨慎,尤其是取暖设备
寒假期间,孩子一个人在家时,可能会使用一个家用电器,这些电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家长必须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电器。
这些事我们要告诉孩子:
1. 正确使用电器。按照规定正确使用电器以防发生危险。比如,用热水壶烧水时,要注意有没有上水位,烧水时,要注意不要超过上水位,以防热水溢出。
2. 及时断开电源。使用完电器后,应及时断开电源,随时拔掉插头。
3. 慎用取暖设备。取暖器周边不要放易燃物,以免高温着火。同时,不要长时间使用,以免电线发热产生不安全因素。此外,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或擦拭取暖设备。
五、春节聚餐少不了,宁可少吃莫贪多
寒假期间孩子在家可以选择的食物较多,但是也不能暴饮暴食,还是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些点我们需提醒孩子:
1.少吃生冷食物。冬天天气寒冷,家长要提醒孩子少吃生冷食物,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牛羊肉等,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多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这样能够提高孩子自身机体的御寒能力,比如可以多吃奶类、豆制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2.多吃蔬菜少油腻,切勿暴饮暴食。节日的餐桌菜肴丰盛,顿顿离不了鱼肉荤腥。孩子要控制住自己,别吃坏了肚子。别学着大人饮酒。
3.勤俭节约,剩饭剩菜记得打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间接影响孩子做法。勤俭节约的品质,需要从小抓起。
六、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危险的游戏慎重玩
寒假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危险的游戏不要玩。
这些点我们要告诉孩子:
1. 远离危险冰面。寒假,外出玩耍时要避免去危险的地方,比如不要到设有防护栏、警示标牌自然结冰的江河、湖泊、水塘、水池等冰面游玩滑冰,防治发生破冰溺水事故。
2. 和小伙伴和睦相处。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要懂得守规矩,讲礼貌,不争不抢,安全玩游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和打闹。
七、不要把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网友
信息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孩子的戒备心不强,很容易上当受骗,家长需提醒孩子提高防备,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这些点我们应当告诉孩子:
1. 保护个人信息。上网的时候,不要将重要的信息如家庭地址,个人电话等告诉陌生人。
2. 不要轻信网友。家长要提醒孩子爱网上交朋友要谨慎,网上的朋友难辨真假,聊天时避免谈及隐私,也不要轻信网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3. 远离校园贷款、网络诈骗。孩子这么小,怎么分得清楚是不是诈骗?简单来说一句话:只要是涉及到钱的事儿,都要慎重考虑,都必须询问家长。
八、提高警惕性,防止拐卖事件发生
春节是拐卖、绑架等事件的高发期,家长需教导孩子提高警惕性。
这几点我们需教导孩子:
1. 警惕向你寻求帮助的成年人,别跟陌生人玩耍。孩子一个人在家时,要提醒他们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孩子在外玩耍时,要教导孩子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讲话,拒绝陌生人的礼物和拥抱,不随意透露自己的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给陌生人。
2. 熟记报警电话和家人电话。家长平时也要教导孩子熟记报警电话和家人的电话号码,如遇到危险,要第一时间报警并和家长取得联系。
3.别离开父母的视线。带孩子外出时,家长需告诉孩子不能离开家长的视线范围内。最好是抱着或是拉着孩子的手,千万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不管在做什么,都要眼睛看着孩子。
九、注意个人卫生,防范流行疾病
寒假期间天气寒冷,是流行疾病高发季节,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加强防范。
这几点我们需提醒孩子:
1. 勤洗勤换。孩子在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换衣。
2. 外出戴口罩。外出可以选择戴口罩,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 加强锻炼。为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孩子在寒假期间可以加强锻炼,养成强身健体的好习惯。同时,孩子还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
别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您的孩子得到别人的赞许,做父母的也许会觉得脸上有光;如果别人对您孩子的评价是“这孩子怎么有点人来疯”,这时候,做父母的也只好附和着,待回家后,再对孩子进行一次狠狠地“教育”,使得孩子下次不敢再犯。这样做也许会使大人顾全了自己的体面,却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抑,这种压抑不但会扼杀孩子和他人交往的热情,还会形成负作用——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诚诚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位聪明伶俐的孩子,拒他父母反映,他就有“人来疯”的毛病。只要家中一来客人,他就一反常态的在家中窜来窜去,甚至还爬到客人的身上,去亲客人的脸颊,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尴尬。在幼儿园里,想诚诚这样的幼儿还有不少。刚来的实习老师极有可能被一群幼儿围在教师中,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实习老师注意甚至还有幼儿用赖在地上的方法来讨实习老师的喜爱。对于这种情况,指导老师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不要来人来疯啦!”这句话在当时有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后,他们依旧如此。
其实,幼儿在客人、新老师面前一反常态的表现,正是孩子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样,用这种方法来宣泄感情,以此表达到心理平衡。而现出一种不顾场合、不顾对象的行为来。
因此幼儿在宣泄时,其实是在暗示着一种最基本的心理交际需要:爸爸、妈妈、老师,多给我一些关注吧!实际上,孩子的这种交际需要婴儿期就已经产生了。婴儿在降生后的大哭打闹,除了饥饿、不适外,就是与生俱来身心需求的体现。婴儿最初是通过和母亲的接触来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孩子从妈妈的微笑中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了解到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会从母亲的嗔怒笑骂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不满,孩子从母亲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宝宝的长大。学会说话、走路,他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加强,孩子要求获得更多的关注,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往仅仅和母亲的交往方式和圈子,这时,父亲便成了宝宝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也从中学会了不同于母亲的交往方式,这时的父亲成了婴儿交往的重要人物。可一旦到了幼儿期,父母对幼儿的关注相对于婴儿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转移。孩子发现父母已不再象以前那样给予爱抚,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他受到的关注比平时更少,于是他便希望在客人面前得到额外的补偿性关注。
同样,在幼儿园中,从老师一方来看,带班老师不可能给予每个幼儿都是同样的爱;从幼儿一方来看,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看惯了老师的老面孔,未免看“腻”了,一旦看到了新鲜的、陌生的面孔,焉有不高兴之理?他们希望能在新老师那边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爱抚。希望虽好,但由于幼儿对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发现有些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就尽力去表演,且由于幼儿的控制力比较差,一高兴过了头,就疯起来了,即使成人批评、指责、甚至骂他,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最近带着xx跟很多妈妈在一起玩,于是讨论起关于给孩子把尿的问题了,很多妈妈说给孩子把尿不好,又有很多妈妈说把尿才好呢,为此一直争执不下,可是把尿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因为关系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我也去网上查了一下,可是网上的争议也挺大的。据某些专家说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而说好的一方却说把尿非常好,不但可以提升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思,而且把尿会让孩子更舒服,对皮肤保护也好。爸妈最好在宝宝0—4个月大期间开始给宝宝把尿。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的养法完全不一样,**小的时候是不把尿的,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也为了家里不那么乱糟糟的。而xx却是完全相反。
生xx的时候是在xx的外婆家,xx的外婆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她一直都认为把尿对孩子好一些,而且还省钱,特别是xx现在是夏天,如果不把尿还很容易引起痱子和红屁股,所以自从xx生下来的第一天,就开始给xx把尿了。
对于把尿的有点和缺点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先来说说缺点吧,因为孩子尿尿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尿了不到5分钟就又要尿第二次,有时候却又间隔时间很长,所以经常会尿到身上,而屋子里也经常乱糟糟的,要经常去打理,所以要经常留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把尿的优点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思,对皮肤也好,特别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而且也省钱。不过如果要把尿的话,一定不能强制性的把尿,有的小孩不愿意的时候,父母不停的在那里把,不到不目的不罢休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抗拒。
把尿对对于健康来说究竟会怎么样我也不懂,所以我不发表评论。其实父母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观察和条件来决定给孩子把尿还是不把。我家xx现在是习惯了,每次她要想要尿尿的时候都会叫出来,虽然是一个“啊”字,但是音量会比平时提高很多,这样的话我会在第一时间就去给她把尿,除非没有听见,而xx也会等一会,如果太长时间没有回应她才会尿裤子。
家长,别成孩子的不文明“榜样”
中国江苏网5月29日讯 家长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闯红灯,在孩子面前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这些不文明的场景落入孩子眼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当孩子发现,最佩服的爸爸妈妈在公共场合内突然成了“反面典型”,又会如何感想?公共场所是一个面对所有市民的开放空间,经常领着孩子出入公共场所的市民,更应该注重行为引导,用文明的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
近日,宿迁日报联合宿迁日报社官方微博、本地论坛就“家长不文明带孩子”这一话题进行了互动讨论。一些市民和网友都表示,家长在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
无意之举竟成反面教材
28日下午,在人流如织的骆马湖旁,一对夫妇在孩子面前一边吃着瓜子一边谈笑风生。在他们周边,洒落了一地的瓜子皮、果皮和饮料瓶。在学校接受公德教育的孩子不知是否会被这样一幕所“污染”。
网友“蓝色的心”就表示:“我曾看到这么一幕:一个孩子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要爸爸领着去找垃圾桶。由于垃圾桶距离有点远,那个爸爸从孩子手里拿过口香糖,直接丢到旁边的草丛里。”
市民刘先生就透露:“经常能看到家长带孩子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家长丝毫不顾及周围闪烁的红灯,在车流中穿行。”
部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无意之中为孩子当了反面教材。学校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有些家长的不文明行为却对孩子文明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当引起重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爱孩子自是天性使然。
俗语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么不懂得方法,要么不懂得注意细节,导致家教效果不理想。孩子尚幼,不能分辨是非,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担负教导之责。
特别是,部分父母平时花很多时间和口舌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但是一转过头,自己就犯了同样的错误。一些日常细节不留心,可能给子女们带来负面影响。
“我觉得我爷爷和爸爸是不文明的人。因为爷爷在公共场合喜欢随地吐痰,爸爸喜欢抽烟。怎么说,也不听。”王同学告诉记者,长辈虽然会教自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总会在生活中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感觉言行不一。
网友“风清扬”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就在他们的心里种下文明的种子,面对孩子的错误举动及时予以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
文明应从孩子抓起
人生下来,好比一张白纸,好写最好的文字,好画最好的画图。父母想让孩子成才,应该先让孩子学习做人。而学习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就需要对孩子进行礼仪行为常规教育。
周围人的言行对孩子打上什么烙印就是什么烙印,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和老师,不能光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讲卫生,关爱他人。
今年春季开学起,江苏首创的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在全省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开。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又称作“八礼四仪”。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在宿迁,“八礼四仪”已经成为娃娃们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文明操守。
孩子就像小树一样,如果小时候不管,等他长到十几岁时,再想教育,就来不及了。世上没有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好的,也没有一夜之间变坏的,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