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11-19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

有一次,我和铁锤附近的肯德基,和以往一样铁锤自己去点餐。回来时端着可乐杯的他满脸的不高兴,我问他怎么了?原来他想要不加冰的可乐,但是肯德基哥哥却给了他一杯加冰的。他反复的和我强调自己已经告诉他了,为什么还要往可乐里面加冰呢?

我劝他一次无所谓的,加冰就加冰呗!可是他好像还是不能原谅对方的工作失误,依旧生气。

接着,我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真的告诉肯德基哥哥可乐要不加冰的吗?

对呀,可是他还是给我加了冰。

你提出的要求别人就要满足是吗?

是呀!

妈妈和你说过好多次看完书要放回到书架上面,你听了吗?

我......

妈妈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为什么你说的话肯德基的叔叔一定要听呢?

沉默。

老师和你们说的话你们都听吗?老师告诉小朋友们要团结,可还是有小朋友们打架、抢玩具吗?

没有。

现在是晚饭时间,餐厅里的人太多了,你说了,肯德基哥哥也听到了,但是可能他溜号或者是忘记了,所以又习惯性地给你的可乐杯里面加了冰。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好像妈妈在工作中会出现问题,写文章时候会有错别字,你也会偶尔犯错误,所以,不能只允许自己出错,不允许别人犯错。对不对?

嗯。

说到这时铁锤端起杯子开始喝可乐了,说明在他心里的情绪已经得以缓解,逐渐释然了。

在铁锤恼怒对方的工作失误时,如果我顺着他说“肯德基哥哥这什么工作态度呀”“工作太不认真了”这类的话,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很正常,自己有恼怒情绪很正确,我的方式对他的情绪会起到添油加醋的作用。可是,这样即便是顺着铁锤的意思,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缓解他的情绪,不过是让他对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心生不满而已。

其实,不过是加了几个冰块,多大点事?

我想到心理学课程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在这个可乐事件中,肯德基哥哥没理睬铁锤的要求给可乐加了冰就是A,B是铁锤认为他的话对方应该听,C是铁锤有了不良情绪,生气了,不开心。

可乐里面有没有冰块都无关紧要,不过是温度和浓度的一点差别,但是因为几个冰块坏了心情就不值得了。小孩子有时还会因为一件小事影响到他对其他事情的判断,如果我顺着铁锤的情绪,和他一起埋怨肯德基哥哥操作失误这件事,他会觉得自己有情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他会不喜欢这个工作人员,如果家长不及时的缓解他的情绪,可能他还会连着这家餐厅都厌烦了。

这样想来,还是孩子损失的多,不划算!

生活中有很多技巧,在和孩子交流上面也如此。发生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往往有着大相径庭的结果。

可能生活中我们遇到别人对我们有意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纠结于此,耿耿于怀的放不下,那么最终痛苦的只是我们自己,因为被我们耿耿于怀的那个人一无所知。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能原谅就原谅,能遗忘就遗忘,不要让那些消极的记忆垃圾存留在自己的心里面,这样时间久了,会占用很大的内心空间,导致一些积极美好的东西没有空间保存。

让孩子学会放下心中的不良情绪,宽容的对待周遭每个人,这是一门毕生的课程。

如果爸爸妈妈可以学一点心理学,那么在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可以智慧的解决,四两拨千斤,百炼钢皆化绕指柔。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随着孩子成长心理和心智这块逐渐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快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所引起的系列问题,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合格的父母,不能对孩子大发脾气,可是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那该怎么化解?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禁果效应:孩子都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越想尝试。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用在好的方面,就有积极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

孩子不听话,有可能是大人的错,单纯的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孩子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其实是大人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规律,任何人都有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一旦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孩子为了释放负面情绪就会违抗父母的命令。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方面减少父母对孩子一些行为的抵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家长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分歧。

孩子为什么撒娇

安全效应:幼儿时期对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小时候没有获得良好的安全感,那么对孩子心理阴影非常有影响。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照顾孩子是有十足的把握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自身的焦虑也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影响。

孩子喜欢对父母撒娇,就是寻求安全感的需求。感觉到安全感,孩子才会对父母撒娇。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以对父母的体验为基础,孩子逐渐发展与他人的接触,对以后的社交能力也会更强。

孩子为什么怕黑

睡眠障碍:孩子的睡眠障碍和成人的睡眠障碍不同,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梦靥、夜惊、梦游等。

人一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8小时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孩子的脑细胞正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孩子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高水平分泌。

睡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睡眠。当孩子说不敢一个人睡,房间太黑了,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胆子太小了,应该培养他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殊不知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是睡眠障碍。

深夜孩子在黑暗中惊醒,他是多么渴望父母在身边陪伴,可是他不敢下床开灯,不敢去父母的房间。

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习惯,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孩子晚上睡觉时应保持安静和舒适,卧室最好不要摆放电视、电脑、手机等。睡觉之前不要让孩子喝过多水,和刺激性食物。不要让孩子将床作为活动的场所,要确保床就是睡觉的地方。

孩子为什么不耐烦

超限反应: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但我们发现没什么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这是出现了超限反应。

超限反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当孩子一件事做错了,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地重复对这件事提出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感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所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管教手段,都会引起孩子的超限反应。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度”,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训导对孩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年轻的父母应该学点心理学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实都是一个个奇迹。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由于生理呈现为阶段性的发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学到、一点点发展的,所以他们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全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便会不时地有一些让人费解的行为。我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我的哥哥在山东师范大学工作,嫂子在职教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都热别忙,嫂子生下小孩三个月就上班了,就请了一个十八九岁的亲戚来照顾孩子,她年龄小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是饿了喂奶粉,渴了喝水,不渴不饿就自己玩,与孩子基本没有交流,这样一直持续到孩子三岁。刚入园时,孩子又哭又闹,中午从不睡觉,下午回家就拿起一床小褥子抱在怀里,晚上睡觉必须盖那床褥子,不得已,只好把它带到幼儿园,这样才安安稳稳的睡午觉,以至于那床小褥子四个角都破损,孩子也离不开它。这一奇怪的行为这才引起哥嫂的注意,这是缺失爱的表现啊,小褥子是孩子的依靠、是离他最近的、上面也许带着妈妈的味道,这是一种感情的依托。哥嫂感觉亏欠了孩子,没有好好的研究孩子,没有理解孩子的心理,于是经常陪孩子做游戏、谈谈心,慢慢的孩子的性格也开朗了,小褥子也放手了。类似的例子很多,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撒谎、打人、拿别人的东西......,但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都有原因的,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地和谐发展。所以,学一点儿童心理学,会使父母更为理解孩子的各种行为,能够及时的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可从生命成长,发展的角度,更好的引导孩子的行为。有利于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希望年轻的父母成为学习型的家长。

家长:放下架子学点心理学


脑科专家和心理专家表示,“有50%成人以后诊断出的心理或精神问题,源头都在儿童时期”。

在我们身边,那些心理异常的成年人的父母,都已届垂暮之年,他们大多经历过战乱和文革各种运动,心灵如砂纸般久经磨砺。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攻击多于合作,防范多于体谅,除了少数能洁身自好保持学养外,绝大多数人几乎都在焦虑困顿中生下和养大孩子。就如抓阄一样,孩子长成什么人,无法预测,无法控制。如今,他们的子女,成人结婚生子,也靠着本能和由着情绪去养育下一代,这是多么可怕的局面。

专家的提醒,相信可以挽救我们的下一代。因为,我们可以学习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孩子。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伦理关系如何理顺,是最难解决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他们潜意识中都有家长意志,习惯于用命令管理孩子。一方面宠爱无度,一方面有强烈的长幼尊卑。很多成年人连蹲下跟孩子说话都不能做到,训斥孩子时,从不去观察孩子的神情多么的悲伤和纠结,更甭说视孩子为独立人格的人了。所以,平等、易位思考、聆听、克服过度的自尊心,这都是中国父母需要迈过的一个坎。

心理学,除了能帮助家长科学地跟孩子沟通外,还让家长学会自查。现在中年人的心理也不见得有多健康。工作生活,累!供房子,累!股票跌了,物价涨了,更年期来了……让孩子目睹父母情绪混乱,是很可悲的事。若父母在孩子面前崩溃酿成悲剧,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关起门来,两公婆互相监督,从心理学角度检讨自己,让自己的心理健康起来。再不行,找医生,先把自己治成“正常人”。

如果某一天,孩子气冲冲地朝你喊“变态!”记住,第一件事不是发火,而是问问身边的老婆或者老公:“我是不是出问题了?”

非常著名的33段心理学语录,句句戳中家长内心


1、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2、大多数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离婚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处理夫妻间的差异性,如果你们没有一个好的婚姻至少你要有一个好的离婚。我们所谓的好的离婚是指最起码这个离婚对孩子有一个正向的影响。

3、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解决方案。如果孩子不上学,那是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有人想自杀,那是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有人抑郁,那也是他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失去功能的解决方案!所以,聪明人,学会这个,学会问“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学习,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4、和孩子发生联结。我们现在很少能听到孩子内在的声音,大都是从外在行为上回应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才可以和你分享他/她的那些感受。你不见得需要完全接受,但是你至少要能听到他/她的内在发出了哪些声音。

5、所以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接纳。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也不管我喜不喜欢,我都要接纳,接纳我的孩子是这个样子。就像天下雨了我不开心,可是我接纳一样。反之他只是听到了你过高的期望,感受不到你的爱,虽然你以为你爱,可是他已经绝了望。一个绝了望的孩子又会怎样呢?

6、如果父母不能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可以选择健康的离婚和愉快的分手。为了孩子,我们两个不用彼此喜欢,彼此友善就好了。我们不再是夫妻,可是仍然是孩子最好的父母。很多的单亲父母,耗费了太多能量在彼此指责、彼此怨愤上,孩子在这个里面承受了大量的恐惧。

7、忙碌是现在父母和孩子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家长们大都是在外在的行为上对待孩子,却没有时间聆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其实,不见得需要去接受他的感受,但是父母应该花时间听一听到底孩子的内在发出了哪些声音。

8、无穷无尽地爱自己吧!能有多爱就多爱!

9、我知道我对你很重要,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你有多重要,当你知道怎么爱自己,你就知道怎么爱我了。

10、对于一个成人的孩子如果父母介入太多那就是一个负向的,如果父母介入太多,即使是一个成年的孩子也无法学会如何承担责任,这到底是爸爸妈妈要的呢?还是我要的呢?对某些人来说就会很头疼,当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要为他们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责,要他了解什么事对自己是好的。

11、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不是在试着解决问题,而是在争谁对谁错,谁该服从谁。

12、父母没有因为宝宝的出生而忽略彼此,还像宝宝未出生前一样相亲相爱,甚至如恋爱时那般甜蜜,就是你们给宝宝最好的礼物。温馨的家庭氛围能让“小不点”拥有安全感。

13、帮助孩子确立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学会爱与被爱,让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愿意去冒险,是每个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14、萨提亚模式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它补充完善了我们的许多信念:改变是可能的,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现在产生影响,祖上传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及我们能够学会为自己负责。在萨提亚模式中,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很重要。

15、不发火,是因为自己不再害怕被别人伤害。

16、给中国家长的建议:1、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中国的家长最常犯的错误是\“总是太忙\”,很少有时间给我们的孩子。其实所谓忙,不过是我们认为其他事情更重要,但时间最终会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最重要。所以,如果你今天真的不能给孩子太多时间,就一定要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给他们有质量的陪伴。

17、好好照顾好自己,然后去帮助别人。

18、“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萨提亚心理观点提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现有的问题都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必须的心理营养,以后孩子就可以自然顺利地成才,可谓事半功倍。

19、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一段很好的婚姻,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应当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内心需求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20、如果你的伴侣不愿意改变,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改变?

“我正在改变”我已经改变“。你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从现在就开始。

21、法官通常最初来自于父母的指责,孩子把这些指责内化为自己的法官。

22、如果你经常评判自己或别人,代表你内在有一个法官在工作。对于你的法官,你可以这样做:1.欣赏他,因为他希望你更好;2.接纳他,但可以不喜欢他;3.把他变小,不赋予重要性;4.让法官放假或退休;5.把法官当做一个信差,看看他背后是什么。

23、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作为治疗师,要去发现行为背后的目的。

24、孩子逃学可能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报复,另一个是消极抵抗(passivelyaggressive)

25、我不认为我们的父母很糟糕。我认为我们的父母只是做了一些很糟糕的事情,他们并不糟糕,他们也跟你我一样,是宇宙生命力的显化。

26、如果我们过去一直在讨好父母,当我们停止讨好,试图做到一致时,往往会发现父母会愤怒地指责我们。于是我们感到内疚,又回到了原来讨好的模式中,心里却隐藏着愤怒。从治疗师的角度看,父母从依赖到指责,其实说明他们的能量在增加,我们应该欢迎这个变化,而不是感到内疚。指责代表他们在乎你。

27、只是理解了妈妈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知道她为什么会成为她,这是不够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头脑层面,接纳在中间,原谅是在心里。只有在心里原谅了,你才是真正地放下了。

28、孩子反叛的时候,并不是代表这些孩子希望做得不好,他们所希望的只是得到注意,所以萨提亚模式也试着在帮助这些孩子得到一个正向的注意。

29、再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以前的两个成人变成现在的四个成人介入。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彼此的差异,你并不是因为喜欢他与你的差异才去接受它,而当你接纳了这件事情之后才会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变化。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再婚家庭要达到和谐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处理彼此的差异。

30、我肯定我自己的话,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为父母亲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责,要接纳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做,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些孩子的话,不对他们的行为带着批判的态度,那你就可以教育他们如何肯定自己。

31、不是致力于“让自杀者不要死”,而是要让他选择“活着”。

32、一个快乐的家庭就是他们永远都可以相处在一起,他们可以了解,并且接纳彼此的差异,他们可以欣赏和感谢他们的相同,他们可以为了未来共同生存,而不是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

33、什么叫家庭言论自由?的言论自由包括4个方面:1、你可以就你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发表怎样的看法。2、你可以向谁表达?3、如果你不同意或不赞成某人某事,你会怎样做?4、当你不理解时,你是怎样发问的(或者你是否会发问呢)?

家长们应该学点心理学


知道北京冠城园小女孩跳楼自杀的事情,心酸、心痛。

帖子里的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学,你抱抱我吧。”

不管孩子跳楼的原因多么复杂,这句话是孩子轻生前的求救信号,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要明白!孩子在那一跳之前,经历过多么痛苦而艰难的抉择,她又是多么留恋这个世界,依恋她的父母!她这样说,这样做,是在向父母求救,家长一定要接纳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的懦弱、耍赖、娇气,抱起孩子,告诉她,爸妈永远爱她,永远和她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爸妈会帮助她解决,一定会的!

有点写不下去了。我是学心理学的,我明白这个道理。但我不知道该怎样让家长们都明白。

最近单位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同事也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也平生第一次去八宝山参加了遗体告别。本来我一直认为,他的决定是由来已久,并非一时想不开,可是看到他的遗体时,面对那修整过的容貌,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但这个小女孩不是,她和他不一样。她的花样年华刚刚开始,她的死完全可以避免的。假如她的父母知道人在轻生前的异常行为,关注到孩子不寻常的言语、行为,是完全可以先稳住孩子,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先度过危机,然后再慢慢解决累积的问题。

家长们,学一点心理学,努力去体察孩子的感受、情绪,关注孩子的行为,做善解人意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渡过难关。

另外,推荐几本书: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心理学方面的,多看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书,具体书名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以后推荐。

童谣“两只老虎”的心理学意义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两只老虎》,我们小的时候就喜欢唱;现在,又满心欢喜地教孩子唱。

童谣里面的老虎怪怪的,要么没有耳朵,要么没有尾巴,一点都不可爱,那它们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我们代代传唱呢?在“中德精神分析培训班”进修期间,德国老师让我们分4个声部来演绎这首《两只老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这首童谣有了全新的认识。

1.什么阶段的孩子最怕“老虎”?

德国老师介绍,这首童谣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发源地——德国,并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3~6岁是“恐怖敏感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对“鬼怪、猛兽”产生莫名的恐惧。有时这种恐惧是非理性的,在大人们看来是无凭无据、没有必要的,但也许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和无法自圆其说的想象,使孩子们感到莫名的恐惧。

《两只老虎》中的“老虎”可以视为猛兽的象征。除了童谣之外,一些古代的神话故事中也常有鬼怪、猛兽出没,比如:一条火龙横空出世,一头独角兽威力无比,等等。这些影像会投射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引发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在孩子的感觉中,一些猛兽、妖魔鬼怪似乎真的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

2.如何帮助这一阶段的孩子?

3~6岁的“恐怖敏感阶段”非常特别,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只不过由于个体感受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直面恐惧,通常的做法是:

尽可能详尽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的主体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你的孩子。当孩子能够详尽描述他所害怕的东西时,他的恐惧情绪就已经减少一半了,因为人最害怕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为恐惧对象起一个名字。起名字是一个掌握主动权的策略,把恐惧情绪具体化、拟人化。当我们可以去命名一个对象的时候,感觉上就已经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与恐惧对象打个招呼。这一步对孩子很重要,意味着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而且是迈出直面恐惧的关键一步。

3.《两只老虎》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一首儿歌或童谣,其实还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就像我们的国歌,每当她在重要场合响起的时候,每个国人的心里都会掀起庄严而澎湃的情感波澜,并从中获得一种能量。

当孩子们开始哼唱《两只老虎》的时候,在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境:两只残疾的老虎,一副落荒而逃的狼狈相,威力大打折扣……这种形象上的描述,让孩子们感觉身为猛兽的“老虎”不再那么令人恐惧了。

心理学家认为,只要能够将内心的负性情绪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情绪就有得以处理和改善的机会。而这首童谣,不论采用哪国的文字,歌词都是那么琅琅上口,十分便于幼儿习唱,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地将内心的恐惧情绪象征化。因此,《两只老虎》为孩子们带来的其实是从心理上战胜恐惧的能量。

从心理学视角看亲子关系


大家好,我是东南大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的一名老师,非常高兴新东方能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话题。

在开始课程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儿为人父母的体会。我的女儿是名小学生,在她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一种工作,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是,我们却没有专门训练父母的学校,做父母好像是件无师自通的事儿。事实上,即使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了十几年儿童心理研究的人来说,养育自己的孩子,仍然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

我们都想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且她还要掌握生活技能,会才艺,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希望孩子是自律和快乐的。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们却常常感到不满,无聊,低落,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出现心理行为障碍。我们经常不知道该拿孩子们怎么办?!

做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们已经知道,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对待当今的孩子了,但是我们一定也会有疑问,不用传统的方式,那用什么方式呢?

虽然很多父母都能接触到教育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说法却各不相同,只能让父母更加困惑,或者无法付诸实践。那怎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操作和应用呢?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父母们不断的学习,需要父母们时刻保持警醒和觉察,因时因事调整策略。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进步。

而我们开始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从心理学视角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子女是最近的直系血亲,亲子关系是家庭法律关系的核心。而心理学所说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在生活互动中所形成的心理上的联系。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人的一生中有三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密朋友关系,夫妻关系,还有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生命中的第一份关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被替代。

亲子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雏形。成年以后的一切关系都是亲子关系的无数次复制和演化。就像我们在陌生人群体中能找到最顺眼的那个人,在那一刻影响我们的,就是生命中最初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决定和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决定和影响着其他人际关系,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将了解父母或者家庭的特征将对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育儿的过程,也是育己的过程;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深刻领悟这两句话,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亲子关系模式,我们将会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不同的影响。比如,一对父母喜欢支配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照管过多,这样亲子关系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会表现出温顺、亲切,但是消极、被动、依赖、胆怯;不善社交。而一个任性、反叛、横蛮、粗暴;自私、缺乏责任心;人际关系差的孩子,往往是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

另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又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方面,孩子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会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策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教育困惑,孩子更加的累。而在另一方面,父母所应对的社会压力也更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卖力的工作。都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与孩子的交集时间还能有多少呢?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来实现。那么高质量的陪伴到底是怎样的陪伴呢?在后续课程中我们将涉及这一内容。

说完父母的一端,我们再看看在亲子关系的另一端。孩子本身的人格特征对亲子关系也会产生影响。在生命的最初,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就影响了养育者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按抚养类型划分,40%的孩子是容易抚养型,10%的孩子属于抚养困难型,15%的孩子是发展缓慢型。其他部分属于混合型。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指孩子的人格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依据自己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来施加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式。

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率,取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特征的匹配程度。父母越了解孩子,亲子匹配程度就会越好,教育成功率就会越高。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阶段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亲子关系也会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发生变化。

比如,在小学阶段,经过幼小衔接的过渡,孩子们进入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时期,家长的待人处世态度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状态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以小学生为例,重点讲解一些亲子互动的技巧,帮助父母和孩子在互动上更为有效。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育儿即育己”,我们将通过学习正念养育,改善父母的认知,教给家长自我情绪的有效方法,实实在在的做到陪作业不吼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们还将通过学习什么是共情,拉近亲子距离,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通过“成长型沟通方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孩子应对压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被一杯水毁掉的5岁孩子


这天到朋友家作客,还没进门就听见5岁楠楠的吵闹声:“我不要我不要!”原来是妈妈为了让楠楠接受白开水,在劝说楠楠喝白开水。经过劝说的楠楠强忍着吞了一口后,随即将白开水连同食物一起呕吐了出来。

对于这个儿子,楠楠妈可是绞尽了脑汁,因为楠楠非常抗拒喝白开水,按照楠楠的说法是:“一看见白开水就想呕吐!”楠楠只接受饮料和浓汤,淡汤还不行。儿童经常不喝白开水是不行的,会危害身体的发育和成长。楠楠在一次发高烧因为拒绝喝水而休克,后来抢救回来,仍旧非常抗拒喝白开水。心理医生的解释是,这是被强迫过度的结果。楠楠妈回忆楠楠小时候,因为喝奶粉经常上火,所以会看着时间给小楠楠喂水,后来楠楠到了一岁多,不知怎么的就抗拒喝水了,还经常便秘,楠楠的外婆给孩子规定,每天晨起一定要喝一小杯水,然后隔着奶和辅食每天至少要喝6小杯水。外婆责任感很强,每当楠楠上火便秘都要自我责备一番,然后第二天更加严厉地要求楠楠喝开水,少了一杯都不行,即使到晚上睡觉前无论如何都要补上。有时候楠楠拒绝喝水,外婆就想方设法哄,比如食物引诱,有时候外婆没耐心了,就威胁说:“再不喝水我把你丢下楼!”,平时家里来客人,外婆总是数落:“看最差劲就是楠楠了,不喝水脸上长麻子,长大当丑八怪!”一次楠楠因为偷偷将嘴里的开水吐掉被外婆发现,愤怒的外婆惩罚楠楠一定要重新喝一杯水才能吃饭,否则不能吃。当有了选择,楠楠选择了既不喝水、也不吃饭,结果楠楠被生气的外婆打了一顿关进房间,到了半夜被楠楠妈发现发起了高烧,从此楠楠每次看到白开水都要反胃。喝水是解渴的,是自然而然的生理需求,当孩子把喝水变成了一项任务,甚至被不断强迫喝水后,那么喝水就变成了一种痛苦,甚至是噩梦。楠楠在三岁那年不断地做着各种喝水的噩梦,因为精神衰弱不得不送到医院治疗。楠楠妈将外婆劝说回老家,楠楠的喝水噩梦消失了,但孩子仍旧非常抗拒喝白开水,长期的压力和恐惧已经在楠楠的小心灵烙下了阴影,怎么也驱散不掉。心理医生的警告是:“不能再强迫,否则会害孩子一辈子!”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会抗拒喝水。胎儿在妈妈子宫的羊水里浸泡了10个月,每天吞吐羊水,也没见哪个新生儿出生后对“水”反感,反而对伸给他们装着温水的奶瓶吮吸不停,那是因为他们在妈妈的子宫内是自由自在的,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人强迫他们必须每天吞吐多少,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的精神顾虑。当我们的孩子出生后,大人以自己内心的标准,不惜通过威迫利诱强迫孩子喝水,有些大人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孩子不喝水,大人心里不舒坦,当千方百计让孩子喝了一杯水,大人的内心才无比的舒畅。到底让孩子喝水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的感觉呢?提醒那些经常习惯强迫孩子喝水的大人:人体缺水会导致死亡,当孩子感觉到口渴了,自主寻找水源是生物界的共性。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提供像子宫内的自由环境——将凉开水、温水放在孩子可以触及的地方,孩子口渴了自然会喝。当你认为孩子需要多喝水时,最好选择建议的方式而不是强迫。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将心比心,如果你被强迫每天反复看一次一部自己曾经非常喜爱的电影,直至厌倦了还被强迫,这难道不是一种煎熬?即使是多么美味的食物,当孩子将不愉快的经历跟美味的食物一结合,那么这美食就成了孩子看之反胃的食物。再好的爱,如果夹杂着强迫,那么对孩子就变成了伤害。强迫孩子吃东西、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强迫孩子打招呼、强迫孩子穿他们不喜欢的衣服鞋子、强迫孩子背诵英语单词、强迫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强迫孩子参加兴趣班、强迫只会犁地的牛去爬树……你还在做这样的事情吗?

相信《一杯加冰的可口可乐——育儿中的心理学》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学心理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随着孩子成长心理和心智这块逐渐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快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所引起的系列问题,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合格...
    2020-06-20 阅读全文
  • 年轻的父母应该学点心理学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实都是一个个奇迹。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由于生理呈现为阶段性的发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学到、一点点发展的,所以他们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
    2020-10-31 阅读全文
  • 家长:放下架子学点心理学 脑科专家和心理专家表示,“有50%成人以后诊断出的心理或精神问题,源头都在儿童时期”。 在我们身边,那些心理异常的成年人的父母,都已届垂暮之年,他们大多经历过战乱和文革各种运动,心灵如砂纸般久经磨砺。...
    2021-12-16 阅读全文
  • 非常著名的33段心理学语录,句句戳中家长内心 1、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2、大多数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离婚就是因为他...
    2021-01-04 阅读全文
  • 家长们应该学点心理学 知道北京冠城园小女孩跳楼自杀的事情,心酸、心痛。 帖子里的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学,你抱抱我吧。” 不管孩子跳楼的原因多么复杂,这句话是孩子轻生前的求救信号,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要...
    2021-03-22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随着孩子成长心理和心智这块逐渐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快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所引起的系列问题,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合格...

2020-06-20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他们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实都是一个个奇迹。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由于生理呈现为阶段性的发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学到、一点点发展的,所以他们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

2020-10-31 阅读全文

脑科专家和心理专家表示,“有50%成人以后诊断出的心理或精神问题,源头都在儿童时期”。 在我们身边,那些心理异常的成年人的父母,都已届垂暮之年,他们大多经历过战乱和文革各种运动,心灵如砂纸般久经磨砺。...

2021-12-16 阅读全文

1、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2、大多数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离婚就是因为他...

2021-01-04 阅读全文

知道北京冠城园小女孩跳楼自杀的事情,心酸、心痛。 帖子里的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学,你抱抱我吧。” 不管孩子跳楼的原因多么复杂,这句话是孩子轻生前的求救信号,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要...

2021-03-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