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的行为会助长孩子明辨是非

发布时间:2020-11-17

小班家长会活动总结。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的行为会助长孩子明辨是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长的行为会助长孩子明辨是非生活在同一小区的孩子,一起玩耍时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世界很单纯,他们的心灵都是小空白儿。就算发生就扯和争斗,眼泪干了还会往一块儿扎。家长之间若是掌控好了,受委屈的孩子家长平下心对待,这样的鸡毛蒜皮事会让孩子长些见识和心眼儿。若是家长觉得孩子受委屈心疼,袒护和教唆孩子跟小朋友发生争斗,后果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简单。

场景一:

两个孩子正玩得好好的,xx上前把**推了一把!**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摔在地上,头上顿时起了一个大包。**疼的嚎啕大哭,**的妈妈自然也心疼,但她很快就冷静下来。上前扶起地上的儿子,脸上的神情开始舒缓下来,柔声安慰儿子不要紧,说xx是跟他闹着玩。平心而论,xx的做法有点过,他爱动手的毛病小区里的妈妈们都知道,有几位妈妈为了这个原因,都吓得不敢让孩子跟他玩。

xx的妈妈并不护犊子,也不对孩子溺爱万分!xx毕竟是个孩子,爱动手的毛病最近是频频发生。

看着**摔倒在地,xx的妈妈赶快上前抚慰**,**的哭声稍微缓和了点,xx妈妈扭转身逮住儿子狠揍了几下。xx妈妈对儿子的做法有时很无奈,在家里千嘱咐万叮咛,外边玩耍要跟小朋友团结友爱,无奈xx就是个惹事的小魔王。看着xx妈妈恶狠狠的打儿子,**妈妈赶忙上前拉开,并说xx妈妈做得过分了,孩子之间磕磕碰碰正常,赶紧把xx拉进怀里!

这件事情后,xx竟跟**成了好朋友!跟**在一起不但不发生战争,反而还把心爱的东西跟**一起分享。看着儿子跟**在一起的表现,xx妈妈高兴万分。跟**妈妈交流育儿心得,才明白孩子虽小,但却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那天推到xx闯祸后遭妈妈暴打,**妈妈不但没有指责xx和添油加醋,反而还紧紧护着他并迁怒于xx妈妈!这个经过被xx记在了心里,觉得**妈妈真心对自己好。别看xx淘气年龄下,但也知道仗义和感恩,从那次后,xx再也没碰过**一个手指头!

**妈妈的做法得到了其他妈妈的赞赏,xx妈妈还需心向**妈妈学习育儿经验,**妈妈说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正常,并指明xx妈妈千万别在众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小也有自尊心,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要用耐心和关爱去对待孩子的过激行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改正错误!xx妈妈改变了对儿子的态度,果然,xx也变得很有亲和力,跟很多的小朋友的关系都融洽起来!

场景二:

再来说说另一位小朋友类似于xx的故事。小A跟xx一样,也是个小淘气!他跟小朋友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小A沾光时,小A的妈妈就会心中暗喜,觉得儿子很霸气!有一次小A吃亏了,被其他孩子打倒在地,脸被擦伤出血了。小A妈妈不顾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对另一个孩子的行为很不满,恼羞成怒大吼起来,直到孩子妈妈对孩子痛打出手,小A妈妈的心里才算找到了一点平衡!

后来也没少发生了这样的事儿,只要小A沾光不受委屈,小A的妈妈就对儿子大加赞赏:“宝贝,真厉害,了不起!妈妈回家给你做好吃的,儿子吃了长力气!”有时小A占不到便宜,小A妈妈就对小A怒吼:“打他,打他!你真笨,吃的饭都到哪儿去啦!”

在妈妈的助威下,小A在小区成了一霸,邻家的孩子见了都赶快拉着孩子避开。小A在妈妈眼里最金贵,人家的孩子也不是石块做的,与其在一起为孩子生闲气,人家选择避开是聪明之举!

后来小A读小学五年级,跟同学发生纠纷,霸气心态竟然对同学下了刀子!

上面是生活中真实的例子,两位妈妈的表现不同,也反映了当下家长的育子心理!不让孩子吃亏,是父母源于对孩子的爱,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可事实上,越是不让孩子吃亏的家长,往往就会教育出容易吃亏的孩子。孩子小有你护着压着,等脱离家庭走向社会,这样的霸气孩子早晚会捅出大篓子!

再往开了一想,孩子之间如果一方真吃亏了,不用大人教,孩子也会明白躲避开强势孩子!上面的**妈妈就是一个好妈妈和称职的家长,她冷静的心态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赞赏!而小A妈妈的做法就明显过了,她越是袒护不让孩子吃亏,她儿子的品行就会越极端,最后走到了小小年纪用刀捅人的地步!

所以说,家长的行为会助长孩子洞察是非,家长的行为端正了,孩子的心灵才会更加阳光,家长的行为一旦歪曲,孩子的心灵也会变得扭曲起来!在育儿的角度上,家长的眼光应该放的长远点,不要鼠目寸光只看眼前的一点,要为孩子以后的人生着想!让孩子自己学会吃亏,总比家长助威袒护的要强百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行为异常家长及时洞察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杜莱克斯认为,他们无非想要:

被爱与被接纳

有安全感

有归属感——融入某个群体

自己的所作所为受人肯定

逐步迈向独立,担负责任及做决定

当孩子感受不到这几点时,他会有负面情绪,如变得消沉,进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当父母亲不认同孩子们的情绪时,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种羞耻感,父母亲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给切开了,分成了两半;孩子只是在学业上发展,而在情感上不让他们发展,压抑他们,如果是永久性的就会造成精神紊乱。

二、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和异常表现,及父母应对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为目的,通常你的感觉是烦躁、懊恼,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劝说。在达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许会暂时停止这坏行为,但不久之后,他也许会旧病复发,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种方法来寻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觉时,六岁的佳佳一会要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说害怕,不停地要让爸爸妈妈注意到她,连续几个晚上都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烦。后来父母了解到,原来佳佳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才这样表现的。后来父母设法给予佳佳应有的关注和爱,也使她有足够的安全感。佳佳这些折腾就没有了。

父母应对策略

避免在孩子寻求注意时给予注意,在孩子没有预料到或在他无意引起注意时,给予正面的关注。不要有求必应,尽可能忽视不良行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权力

追求权力的孩子通常会令你生气,让你有被激怒的感觉,你感到你的权力受到挑战。陷于权力争斗的孩子好辩,爱与人作对,结果不是你硬要他服从,就是向他投降。有时你也想摆平或打击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再有不良行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很头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地强迫孩子,甚至不许他离开座位。有时父母或爷爷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孩子吃饭,每天都重复着,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减少孩子的零食,吃饭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吃,时间到了,让孩子去玩,中间饿了只给果汁,不给零食,孩子终于了解吃饭再也不能达到权力争斗的目标,而同时孩子也必须忍受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

父母应对策略

一般是从冲突中退出来,不要与孩子继续争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气。可能的话,让孩子经历一下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冲突,事后请求他帮忙、询求他的意见和建议,使他成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没有人可以作对了。

3、报复

寻求报复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通常父母对这种报复行为的反应是感到伤心难过,当父母生气或想摆平时,孩子可能会发觉自己斗不过父母,因而转移目标,开始报复。

怀有报复心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爱而受到伤害。有一点需要注意,幼小的婴儿通常不会以报复为手段,他们有时是因为生气而表现出越轨的行为。

当孩子在你面前说:“你不是我的好妈妈,你对我一点都不好”,甚至说:“你不配做我的爸爸。”这些话让人感到很伤心,随之而来的是气愤。这就是孩子在以报复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他们就到外面去,故意报复你,他们知道父母最不喜欢什么,如果你不喜欢他们吸烟、喝酒,或穿奇装异服,他们就故意这样做或这样打扮来报复父母。

父母应对策略

不要以伤害回报孩子,要打破报复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做错了要道歉,试着想办法与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因为寻求报复的孩子极需要被爱。

4、表现力不足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要父母对他们放弃希望。你觉得失望,无助,对孩子消极以对,最后完全的放弃,认为孩子真的无可救药!

案例:文文的父母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因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们一样,受人尊重,将来长大了更优秀。

文文觉得父母因为太优秀了,就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像父母那样,因此很自卑。当文文问妈妈数学题时,妈妈给她讲了好几遍她都没有明白,妈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不明白,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也许数学对你来说太难了,你不是学数学的料。”于是文文说:“你说的对,妈妈。我真的不是这块料。”

父母应对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弃表现力不足的孩子,否则他们会自己放弃。要停止所有的批评。关注所有的努力,无论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争取帮助孩子。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多给予孩子鼓励。

最后一个父母应对的策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中精神先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改变你对孩子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反应模式。除非父母们愿意花时间和努力同孩子们一起来建立积极的关系,否则任何的指导和训练都是没有效果的。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时下,幼儿学英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令家长们尴尬的是,如今有不少早教双语读物中的英文单词难认,有些单词的难度甚至赶超大学水平。(太原晚报3月6日)

不能不感慨今非昔比,上世纪80年代,我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现在呢,咿呀学语的孩子就会背英语单词。其实不光学英语,还有识字、算术等,更有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会背唐诗宋词三字经之类,其博学程度令人惊叹。这就是早教的结果,好吗?看似挺好,实则未必。

对于早教,我国一直存在争议,赞成者认为开发智力,反对者认为揠苗助长。谁对谁错姑且不论,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回避,那就是早教以牺牲儿童的童年为代价。童年本应自由成长、尽情玩乐,现在却被很多家长无情剥夺,从会说话起就学认字,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至于上了学,更是无休无止地学习。不可否认,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为一台“学习机器”,玩乐没了,童真没了。不知有多少家长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孩子要教育,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没有合理的教育计划,就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小学生报了很多兴趣班,学得太多太杂就难免顾此失彼。若再因为过度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则更是害莫大焉。

所谓学无止尽,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舀一二瓢饮。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这件大事上,应该多点儿理智,少点儿盲从。早教或许必要,但不能不加选择,早早地把孩子绑上学习的战车,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孩子的成长之乐里,或许不会排斥学习,但对强迫,一定很反感。

家长课堂:惩罚也会强化不良行为


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

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凭借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下面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妈妈想要宝宝关了电视去洗澡,小家伙却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坐在电视机前不动窝。于是,妈妈提高了声线,继续下达指令。直到妈妈的声音都变了调,变成了一种怪异的吼声,小家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间。再过些日子,即便妈妈对着宝宝吼叫,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跟妈妈顶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电视!”非要妈妈巴掌相向,小家伙才会哭哭啼啼听从指令。

如同上例一样,惩罚常常无法持久有效地解决问题,一种惩罚措施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效用,相反,我们还需要不断增加惩罚的力度,才能让宝宝对我们施加的惩罚有所反应。所以,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惩罚常常是不断升级的。一旦走上惩罚的路线,爸妈和宝宝之间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宝宝对爸妈的惩罚无动于衷,爸妈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的愤怒,于是在这种愤怒情绪支配下,爸妈不得不一再加大惩罚的力度,而宝宝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逐渐过度到无动于衷的状态……

2.惩罚让宝宝习以为常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 “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斗争”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这就跟我们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电影都吓不住我们了。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3.惩罚关注的重心是不良行为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宝宝说,我要吃饭!”他会跟着重复:“吃饭!”你再说:“宝宝不吃饭!”他通常也会重复:“吃饭!”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不”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爸妈惩罚宝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是任何类型的惩罚方式都是针对行为而来,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为本身。所以,当我们一边惩罚宝宝,一边冲着宝宝吼叫“不许打人!不许乱扔东西!再打人,再乱扔东西,我就……”之类威胁的话的时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乱扔东西”,除了“打人”和“乱扔东西”,他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于是,爸妈这种处理方式会将宝宝关注的重心转移到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本身,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不起别的解决方式,相反,因为惩罚带给他的深刻记忆却会更多地诱使他去“打人”和“乱扔东西”。这样一来,我们的惩罚自然就会背离初衷,进一步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4.惩罚给了宝宝更多负面关注

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妈妈对宝宝说过多次不许碰电源插座,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样的企图的时候,立刻大喊:“不许碰电源插座,危险!”宝宝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会更为顽皮地走上前,将手伸向电源插座。于是,妈妈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声,给他来上一下。虽然被这样惩罚过多次,但是宝宝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因此递减,相反,他甚至会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一边走向电源插座,一边对着妈妈坏笑,当妈妈冲他喊叫或者举起手假装要去打他的时候,他会停下来,过一会儿继续这种行为。

类似上例所描述的,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惩罚会给宝宝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爸妈惩罚宝宝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惩罚的结局总是令人伤感的。惩罚会给宝宝带来很多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惩罚会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经常挨罚的宝宝自我价值感明显降低,他们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类宝宝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行为,一种是变得很顽劣,通俗点说叫“没脸没皮”,不管别人怎么烦他、罚他,他都不在乎;另一种是变得很胆怯,凡事都不敢自己做决定,每当你鼓励他去做点什么,他总是显得很没自信,动不动就说:“我不会,我做不好!”这类宝宝小时候会迷信爸妈和老师,大了就会迷信其他的权威,或者盲目追星,变得人云亦云。

2. 惩罚会影响宝宝的行为模式

在被惩罚的过程中,宝宝习得的是一种粗暴无效的处理问题的模式,当他遇到自己无法控制环境的情形时,他也会试图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或者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可能给对方施以暴力。宝宝这样的交往模式会严重地影响他融入小伙伴的圈子里,同时别的成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对他有些偏见,导致他变成一个不那么受人欢迎的宝宝。

3.打消宝宝探索的积极性

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给予宝宝的惩罚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他的行为本质上并非是一种顽劣的不良行为,仅仅是他好奇的一种表现而已。当宝宝因为好奇而做了某些我们不认可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给他以惩罚,就会约束他的探索行为,打消他探索的积极性。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其实我们都无需去约束他,更不应该去惩罚他。

怎样才能避免无效的惩罚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是最无效的改变宝宝行为的方式。实际上,一些比较温和的处理方式对改变宝宝的行为往往更有成效,我们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采取灵活变通的处理方式

并非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明白这点,我们就能找到一些非对立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惩罚在我们与宝宝交流的过程中销声匿迹。比如,宝宝非要自己过马路,不许妈妈牵着,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需要立刻制止。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立刻捉住他,跟他讲道理,讲过道理之后,他仍然不听,那就采取强制措施,把他抱起走人,甚至在他小屁股上拍打几下以儆效尤。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或许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宝贝,我们要过马路了哦!看看,我们家宝宝长大了,都知道要保护妈妈了,好了,快牵着妈妈的手,看好汽车,别让汽车碰到妈妈哦!”相信宝宝会非常乐意去承担这样的责任的。

2.在当前环境中找到替代的事物

不管宝宝有多顽劣的行为,我们都可以利用他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比较短的特点,根据当时环境中一些特定的情况,选取某些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通常都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的,边玩边吃,与其惩罚他,不如改变一下就餐环境,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热烈的就餐的气氛,利用这种气氛感染宝宝,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吃饭这件事情上来。

3.提前预警诱惑宝宝改变行为

实际上,宝宝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获得爸妈的赏识。当我们赏识他时,他就会像喝了心灵鸡汤一样美得不得了。当我们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种行为之前,不妨利用宝宝这种心理特点,假想一个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并对这个小朋友大加赞赏:“有个小朋友表现可好了,一听到妈妈喊吃饭,立刻就坐餐椅上好好吃饭,他可不边吃边玩。你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小家伙肯定会忙不迭地说出他自己的名字,于是,爸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溺爱行为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宠爱可以但不要过度的溺爱,溺爱给孩子带来各方面的缺陷。

过分注意,全家以孩子为中心,想要什么满足什么。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这些都是溺爱的一些表现。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做事懒散无纪律,谁也管不了他,而且衣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做法?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家给大家一起玩;吃东西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幼儿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是独立性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儿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尤其是带着儿子时经常会碰到小区内的熟人或者同事、朋友,大家见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问:“孩子上幼儿园了没有?”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紧接着就会问:“怎么样?哭闹了没有?适应吗?”此时儿子就站在身边,每每这时我都高兴地说:“当然上幼儿园了,而且除了前几天有些不适应外,现在表现可好了,老师都表扬我们适应得很快呢?我儿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挺棒的!”这时再看儿子小头抬得高高的,那神情就像是在说:“我表现得确实不错!”

大家不要小看家长的这几句平淡地赞扬,对孩子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肯定呀,他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后来的表现就真如表扬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暗示的作用,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呀!相反有些家长却不是这样,见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就会说:“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结果真是这样,那孩子到现在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小区就有一个奶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小孙子,结果那孩子谁都不跟,也不说话。

前几天接儿子时遇见那个小新疆男孩儿,就是掏我包的那个,昨天又碰上了,他尾追一个人,还不时地回头看我们,后来我又发现小男孩儿不是一个人,后面还有一个新疆大人跟在后面,因为是新疆人长得特别我印象比较深刻。回家后我学给家人听,这时就听儿子大声地说:“那个小孩子是个坏小孩,他是坏蛋!”我一听大怔,儿子一定是听了我们的议论后得出的结论。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对于小孩子来说,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学习的榜样,无论好的坏的,他暂时无是非观念,无法弃去糟粕,取其精华呀。

所以说家长莫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是非’,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坏的不好的影响长大后再改,会很不容易!!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长的行为会助长孩子明辨是非》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家长会活动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要客观评价孩子的行为 导读:孩子年龄小,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与成年人的观念有很大差异。家长在看到孩子粗心的现象时,应该具体分析,不要直接否定孩子。 近日,银川市阳光心理健康研究所从回收的3900份调查表统计数据来看,86...
    2021-11-09 阅读全文
  •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要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
    2021-05-26 阅读全文
  • 孩子行为异常家长及时洞察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
    2021-04-05 阅读全文
  •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时下,幼儿学英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令家长们尴尬的是,如今有不少早教双语读物中的英文单词难认,有些单词的难度甚至赶超大学水平。(太原晚报3月6日) 不能不感慨今非昔比,上世纪80年...
    2020-11-28 阅读全文
  • 家长课堂:惩罚也会强化不良行为 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 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2021-09-09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年龄小,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与成年人的观念有很大差异。家长在看到孩子粗心的现象时,应该具体分析,不要直接否定孩子。 近日,银川市阳光心理健康研究所从回收的3900份调查表统计数据来看,86...

2021-11-09 阅读全文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要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

2021-05-26 阅读全文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

2021-04-05 阅读全文

莫对孩子拔苗助长 时下,幼儿学英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令家长们尴尬的是,如今有不少早教双语读物中的英文单词难认,有些单词的难度甚至赶超大学水平。(太原晚报3月6日) 不能不感慨今非昔比,上世纪80年...

2020-11-28 阅读全文

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 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2021-09-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