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从妈 妈做起
发布时间:2020-11-13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方案 幼儿园感恩节亲子活动方案 幼儿拍卖活动方案 “拯救男孩”从妈妈做起读过了《拯救男孩》这篇文章后,我感觉自己茅塞顿开,不再认为**是个淘气顽皮的孩子,相反,觉得**越来越乖。我也明白了,男孩的天性是什么。
引用小巫老师博文里的一段话:
“男性是一个空间的动物,他需要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实践,来发展他们的身体和大脑。相对于时刻有人陪伴的生活,男孩子更需要独立的私人空间。相对于“安静”“读书”“写字”这些女孩子比较适合的学习方式,男孩子更擅长在自由的空间里奔跑,经由身体的感受丰富大脑的认知,他们需要身体的冲撞,强烈的运动,启动大脑灵活运转的开关。他们通过冲撞,通过奔跑,通过快速变化的景观,活跃大脑的思维,认知身边的世界。现在状况时,独立的空间被养育着,父母、老人完全侵占了,生活的经历也被压缩到极其狭窄的范围里,在这样的环境中,男性的优势处于被抑制和弱化的状态,他们逐渐失去了个性成长的空间。”
我承认,**很顽皮,很不老实,总是不闲着,总是不停的在动。我甚至都怀疑过,**是不是有点多动症啊。现在总算是明白了,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的儿子。身为男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动、顽皮,这是他们的天性,我之前总是试图要改变他,现在想想,我为什么要改变他的天性,那不是成了逆天而为了吗?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孩子顽皮,为什么要说他不听话。不要总是找孩子的原因,试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他们活动的机会,足够他们活动的场所。既然要选择接纳孩子,就要承认这个好动的事实,就要陪他一起动起来。如果说,一个男孩子,从小就像一个小姑娘那样的听话,那我们是不是会更担心。谁也不愿意,把一个男子汉培养出娘娘腔吧。(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说了这么多,总结只有一句话,我要陪**一起动起来。
屡屡思绪,以前教育**的时候确实忽略了这点,我也说过“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类的话语,现在想想,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提出的要求太多太高,孩子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标准,不听话是相对而言,如果我们换一种理解方式,是不是孩子都会变成听话的呢?
男孩子本来就好动,再加上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就构造出了一个“顽皮小子”,如果我们把“顽皮”看成是这个小子的优点,那是不是就是另一回事了呢?
还有点一最关键,就是家长的耐心,在“拯救”男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因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这个观念,事实上,“顽皮”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顽皮”是男孩子的天性。切记!切记!
**喜欢在屋子里跑,一圈一圈的,之前,我总是怕他磕着碰着,不让他乱跑。但是现在,在保护**安全的情况下,我和他一起跑,一起玩捉迷藏。我藏在屋子里的某个角落,他找不到我就会发出咯咯的笑声,我不清楚,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还笑得这么开心。但是只要他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我就满足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做男孩的妈妈要嗲一点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脚下的路将很长很长。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株小树,需要自然地成长,做妈妈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浇水、松松土,给予养分和足够的空间,才能期待小树自然舒展地成长,长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妈妈档案:本文来自一位有24年教龄的妈妈,作为教师,更作为妈妈,她给了我们本篇建议,帮助我们的男孩成为更好的人。男孩子就是要吃点苦——生活教育我一贯坚持“男孩要穷养”。所谓“穷”,就是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苦”,不享受过分的照顾。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步行接送。生活上,我也是“穷养”。从小到大,儿子的衣服、鞋子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用下来的,学习用品、玩具买的也是最普通、传统的。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成败。所以,父母就算再富有,也要对男孩“穷”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和特权毁了男孩。男孩子就是要野一点——游戏玩耍“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冰心老人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儿子刚会走路时,我就把他送到家住农村的外婆家里。夏天,儿子在沙子堆里捉虫子,在树下捉蚂蚁,赤着脚在田埂上跑,整天脏得像个泥猴子,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满身的痱子,但他快乐得像小鸟一样。儿子最喜欢的游戏是捡石子,走到哪儿都要捡几块。每回帮他洗衣服,都会发现不是口袋被小石子咬出了洞洞,就是裤子的膝盖处磨出了窟窿。于是我在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袋小动物贴布,专门用来补他的衣服。每回儿子和我说,妈妈,小熊又逃走了。我就知道他的口袋破了。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没有这样的环境支持和机会让我们的男孩子体验玩得脏兮兮、乱糟糟。而这样的玩才是顺应孩子天性的,给孩子心灵的滋养才长久。儿子上高中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没有喘息的时间,不过他说“好在我还有一个自主的童年,让我总算还有美好的回忆。”真是让人又欣慰又心酸。男孩子就是要责任心重一些——品格教育儿子懂事后,我和孩子爸爸达成共识,要开启责任感教育。上中班时,我们送给儿子和他堂姐每人一本《动物大图册》,儿子当宝贝似的每天捧在手里。一天,姐姐在看她的《动物大图册》,发现恐龙那一页不见了,就去问弟弟。儿子紧张地捂着自己的书,说:“不知道,你的恐龙自己走了吧。”姐姐说:“你让我看看你的书吧。”“不给,你看自己的书。”我发现是儿子把姐姐书里的恐龙撕下来,放到自己的书里了。我问儿子:“该怎么办?”儿子说:“和姐姐说对不起,把恐龙还给她。”我摇摇头:“不行,除了道歉,妈妈觉得你应该把你的书赔给姐姐,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只好看坏书啦。”儿子一脸的委屈,眼泪汪汪地和姐姐交换了书。现在他的书柜里,还放着那本修补过的《动物大图册》。承担错误,是要承担事情的后果,如果仅仅只是道歉,孩子体会不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当男孩的妈,要“嗲”一点我让儿子从小做我的小跟班。我逛街时,儿子帮我拎包包,尽管有时把我的包包在地上拖着、拉着。每次一起回家,总让儿子去开门;有好吃的,我总是和儿子抢着吃,挑好的吃,因为“妈妈是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照顾。”渐渐地,儿子的口头禅是“要我帮你做什么?”俨然成了姐姐、妈妈、奶奶的“护花使者”。只有让男孩子眼里、心里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成为男子汉,结婚后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儿子已经作为大一新生去学校报到了,因为他是学生党员要为同学服务,所以提前去了;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高考前一晚,儿子还在给因紧张睡不着觉的同学做“心理咨询”。儿子很普通,但因为他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当妈的,倍感欣慰。
“男孩问题”催生“拯救男孩计划”
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
自20世纪末以来,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讨论“男孩问题”的书。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在澳大利亚,男孩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孩存在差距,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孩几乎占了绝大多数。在美国,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美国的《商业周刊》曾这样断言:“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
拯救男孩计划
19世纪末,西方世界一度笼罩着“男性危机”的阴影。这一危机感促使法国的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英国的罗伯特·巴登·鲍威尔创建童子军。在美国,它催生了一种崇尚力量的新式运动——美式足球,也将骑兵团出身的西奥多·罗斯福奉为英雄。
美国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者应该重点帮助男孩们减轻格格不入的感觉,重视男孩的感情世界也会取得效果。有专家正在研究更符合孩子发育特点的学习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考试上。例如,男孩们可以通过数松果来学习数学,可以在池塘附近边闲逛边学习生物。他们将用《哈利·波特》作为阅读读物,写外星人袭击医院的故事,而不是写如何在医院照顾病人。
拯救男孩不能单兵作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人要赶飞机,当时已是深夜,找不到出租车,无奈之下搭了3个小伙子的车。一路上,商人战战兢兢,因为他知道这地方治安不好。后来,男孩们打消了他的疑虑:他们不想做坏事,因为他们都与父亲住在一起,而父亲就是“一直陪着你,支持你,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你站在同一战线上,还会教你认识很多东西”的人。商人感慨,其实是他们的父亲把我送到机场的,是他们的父亲保障了我的安全。
家庭教育首当其冲
陪伴孩子成长,做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说拯救男孩的首要责任在于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是男孩健康成长的保障,那么最应承担保障责任的就是父亲。有研究发现,男孩对男性的认识,就是从父亲开始的。从父亲身上,男孩学习如何举手投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爱女性。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具有权威性的。也就是说,男孩成长之路上,父亲的角色不能缺位,父亲的教育必不可少。
而培养健康自信的男孩,父母双方要改变凡事亲历亲为、越俎代庖的教育方式,拒绝做“保姆家长”或“陪读家长”。
其中道理很简单,所有的爱与恨都是相互的。唯有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成人愿意花时间与他共处,给他以关注,并以之为乐,孩子才会觉得被认可,进而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而这无疑是优秀男孩未来必备的心理素质。
此外,父母还应让男孩爱上运动。因为运动除了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培养男孩的归属感,塑造他们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性格。在运动中取得的成就还能增强自信,逐渐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与孩子一起运动,还有机会教会他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遵守游戏规则和学会与人相处,感悟团队合作的益处。此外,青少年的天性就是不加分析地崇拜自己的偶像。如果这个人是出色的运动员,那么他们不仅会模仿他的运动精神,也会模仿他的人品、态度和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适当加以利用,会对孩子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大有可为
明晰男孩认知特点,创造活力教育
如今男孩在学业上陷入危机,表面上与学校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关,其实源于对被教育个体毫无区别对待的错误观念。有人评论,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定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
而拯救男孩,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首先要在理念上认识到男女学生不同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两者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德里安在《男孩的脑子想什么》中指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者坐立不安。
而且,相对来说,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男孩的两大弱项。对此,老师应该根据男女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男孩精力旺盛,喜欢表演和辩论,非常需要有情绪的发泄空间,而不是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如果仍然要求男孩像女孩一样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拿着书本死记硬背概念和知识,既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也是一种对男孩心理的戕害,最终导致男孩对学校教育的深恶痛绝甚至是逃离。
在教育内容上,也可以针对男孩好动、爱表演的天性,以及在做中学的特点,为男孩加设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加多元、灵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让更多的男孩得到学校和他人的认可,使之找回自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此外,让男孩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和学校事务管理之中,目前许多学校以单纯学习成绩来评优和选拔学生干部的做法使男孩越来越边缘化。
例如,澳大利亚的麦基洛普中学,每年定期召开校园大会,参会者是一些特意挑选出来的男孩,目的是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生活里去,了解男孩对学校的看法、妨碍他们参与学校生活的障碍以及怎样克服障碍,从而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后来,参与会议的男孩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在学校形成鼓励学生热爱运动、热爱音乐和读书的氛围,也有助于男孩的全面发展。
政府和社会群策群力
增加男教师比例,关注男孩成长
大量事实表明,男孩陷入学业和心理等方面的危机,并非一个家庭和一所学校之责。而拯救男孩,也不是家庭和学校所完全能解决的,还需要政府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切实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拯救男孩方面,目前最迫切的是增加中小学中男性教师的比例。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男女教师比例的严重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女教师远远多于男教师,在幼儿园,更是几乎见不到男教师。《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年》显示,女教师远高于男教师,尤其是东部女教师比例高于中西部,城市女教师比例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9%。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指出,鉴于男教师对男孩成长和教育的独特作用,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第一,在舆论引导上提高教师的地位,营造有利于男性进入中小学教师行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识到男教师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第二,各地中小学招聘、选拔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录取学生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男性比例。第三,提高教师收入有助于提升男教师在中小学的比重。
除了政府部门,社会各方面也应该有所行动,积极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来帮助那些处于危机中的男孩。例如,新西兰一家大公司就与学校一对一地结对,在工作日里,他们每周去学校两小时,帮助处境不好的男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而且,全社会都要明白,毕竟拯救男孩不会危及女孩的利益,不会危及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相反,越来越多优秀的男孩,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做孩子的点灯妈妈吧
图画书实在是一个很特别的花园。图画书的出现,图画书的丰富多彩,使得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书籍,有了真正的丰富多彩和童年面貌。一个孩子,尤其在今天的社会,没有看见、阅读过图画书,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是童年不完整
的表现,和没有看见过玩具、没有看见过草地一样。
图画书应该是年轻父母们都应该知道、并且十分喜欢的一种书籍。他是最适合搁在年幼的孩子们面前的,让孩子坐在我们的腿上,或是我们坐在他的身边,孩子自己阅读,看着图里的故事,还可以摸摸里面的表情、摸摸颜色。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父母的机会和幸福,因为,它是给年幼的孩子们的一种最快乐的阅读和聆听。
我想做孩子一生成长道路上的点灯妈妈。你不想吗?你不想让自己和孩子拥有很多的笑容、很多的善意、很软和的目光和心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大声地阅读,走进童话的世界,和孩子一同成长,体验阅读的幸福,体验做母亲的幸福------
合格妈妈从不做的七件事
想做个合格妈妈,其实并不难,把握住几个要点,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能慢慢熏陶孩子成长。
你一定也想做个合格妈妈吧,以下这7条会让你跟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希望你都没做过!
1、睡懒觉
有些妈妈习惯睡懒觉,这样对孩子有会有不好的影响。孩子也许会养成睡懒觉的习惯,不按时作息,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影响。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己不懒惰,才能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勤快肯干,让孩子勤奋好学。
2、整天开着电视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大部分家长都会开电视机看新闻、看娱乐等,甚至有的会一整天都开着电视,即使并没有人在看。这么做很糟糕,妈妈应该多陪孩子聊聊天,或者营造好的学习和读书的气氛,没有人会喜欢这种背景噪音。
3、沉迷手机
妈妈沉迷手机,孩子肯定也天天惦记着想玩手机。而且我们知道——一天内超过7个小时对着手机,对身体健康是没好处的。反省一下子自己用手机的习惯,每隔几分钟就必须看看手机,那么当你的孩子玩手机时,你就很难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因为你自己也做不到。
4、打骂孩子
不怪妈妈脾气大,实在是家务孩子一把抓,很多妈妈还要上班工作,实在是太劳累了。但是,打骂孩子依然是最不好的做法。孩子有了错,妈妈深吸一口气,找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发泄了,冷静下来再去跟孩子说话,做个温柔和善的好妈妈。
5、自我厌恶
无论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有健康的自尊心理都非常重要。家长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身材,体重,皱纹或者其他缺点。这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对自己不满意,时间久了产生自卑的心理。
6、诅咒别人
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哦,小孩子也会跟着学得戾气十足。特别是不要抱怨上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孝道要从小教起,妈妈要以身作则,等孩子长大了,才会有样学样,尊重你,孝顺你。
7、跟爸爸吵架
家庭生活里总是免不了磕磕碰碰,妈妈和爸爸之间难免有争执的时候,关着门打打闹闹感情深,当着孩子还是收敛些好,千万别吓着了孩子,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果将来孩子也随了父母,家庭生活不顺,那才是一辈子的悲剧!
现在,你觉得你算不算一个合格妈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