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0-11-12 幼儿园合作力量大说课稿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上午学习活动后,我安排孩子喝水、小便,突然暄暄跑过来告状:“洪洪把水倒在周周身上了。
”接着周周走了过来,我一看,她的裤子湿了一大片,我气冲冲地赶到杯架处,见洪洪正站在旁边,就大声地问了一句:“洪洪,是不是你把水倒在周周身上的?”洪洪一听,马上耷拉下脑袋,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子。
见他这样,我知道准是他干的,错不了,真想对他狂轰乱炸一番。
可见到孩子被我吓得那个样子,突然感到自己的态度有些过激了,于是强忍住自己的火气,用平稳的声音问他:“为什么把水倒在周周身上?”谁知他只是耷拉着头不说话。
我只好转而问周周怎么回事。
没想到周周倒很客观地讲述了事情了经过。
原来周周解完小便要走出来时,洪洪拿着杯子正在和同伴说笑,一只手兴奋地挥舞着,不巧刚好碰到从身后经过的周周,男孩力气大,一下就把他推进小便池了,幸好人没什么事。
周周说完事情的经过,还补充了一句:“他没看见,不是故意的。
”我再问洪洪是不是这样。
见到受害者这样为自己辩解,洪洪抬起头点了点,说了几句,还感激地向周周看了一眼。(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网)
看到这些,我刚才的火气全没了,剩下地是自责与羞愧。
孩子们年龄小,往往不会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经常出现“告状”的现象。
洪洪这个孩子做事比较莽撞,所以常成为被告的对象。
听得多了,不禁使我有些不耐烦了,加上今天这事件的“恶劣性”,所以我一开始就沉不住气了。
但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不应该,瞧瞧洪洪被我吓得样子就知道了。
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进行了纠正,但孩子已经不敢再开口了,我是多么的失败。
是周周的宽容给了洪洪解释的勇气,他的宽容也给我上了一课。
作为老师,无论遇到孩子们告什么“状”,都应冷静下来,多问问为什么。
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方式,尽量保持平心静气,耐心听孩子们诉说,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一些无心之过。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宽恕与包容?
那是发生在上午第三节自由活动课,在幼儿园的大操场上,黄炳拿着一根小棒在挖土,突然来了个小男孩过来抢走了小棒,黄炳说:“还给我!还给我!这是我的!”。但那个小男孩拿了棒子转身就跑,又跑又笑地说:“不给你!不给你!我就是不给你!”,笑着跑远了。我发现了,那是中二班的小淘气陈刚,他的妈妈十分疼自己的孩子,不能让孩子受一点点的委屈的,因为他是中午回家吃饭的,所以他妈妈刚好也在,站一边和他们的班主任黄老师在说话。我就站在一旁开口说:“黄炳听话,给他玩吧,你再去找个其它的玩。”于是黄炳小朋友走开了与别的小朋友玩在了一起。但是,我并不是没有注意黄炳的动向,因为我知道他一直是个不肯吃亏的小男孩儿,暗中注意着。果然黄炳看到我走开,就对着陈刚追了上去,让陈刚把棒子还给他,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陈刚非但不还,还拿手中的棒子狠狠朝黄炳打了过去,还好,黄炳也聪明躲了过去,我看情况不对,赶忙走了过去。陈刚妈妈看到了跑上去阻止他们,想把黄炳支开:“走掉走掉,不要来跟我们玩,把我们打去了怎么办?”,却一点也没有批评自己的孩子,听到她的话我当时蒙了……可没想到那小陈刚还不肯罢休了,又想赶上去打黄炳,她妈妈忍无可忍,把那棒子从自己儿子手中抢了过来,丢到黄炳面前说道:“拿了棒,快点走掉!不要再来跟我们玩!”这是怎么一种情况?我脑海里忽然冒出一句话:“如果这样就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教育的问题了……”。于是我和陈刚的班主任黄老师一起向陈刚妈妈解释到:“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毕竟还小,他们天真无暇,他们不会记仇,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做父母的其实不必看的那么严重,有舍才有得,孩子的成长比“疼一下”更为重要得多。”他妈妈听后一想也说:是有点道理,但是陈刚是我的心头肉,我不想他受委屈……,之后也没有说其它的话。我相信陈刚妈妈以后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也会有所改进。之后我便走开去哄黄炳了,哪知道事情还没完。等到第二天课间的时候,我听到小朋友来跟我说,黄炳把中班的哥哥打哭了,我纳闷“怎么回事?”对着黄炳问到。这次黄炳居然没有回避我的问题,大声地说到:“我打的是昨天抢我棒子的那个小朋友,我没有乱打别人,妈妈说叫我不要怕,如果下次别人还抢我东西,要我勇敢一点,把东西抢回来,他们来打我的话,一定让我打回去。”听完了这番话,我便和黄炳说:“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在家里你是他们的“小皇帝”,你爸爸妈妈不想你让别人欺负,但是以后在幼儿园小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有什么事、有什么委屈就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听了这番话后,他频频点头,还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不会这样了,我听你的”。之后,我也和黄炳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和他们聊了天,让他们也知道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父母也是比较赞同。以上我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基本懂得了遇到委屈应该怎么样处理比较好,我并没有变相体罚做错事的孩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的身心也能更加的健康,我真正的做到了关爱孩子。
老师的爱是永远的宽容
导读:所谓对学生宽容,有三层意思:一是把学生当人看即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是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看,即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学生,不能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三是把学生当成不完美的人看,即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不能对学生过分求全责备。总之,教师要容得下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进而才能教育好学生。
教学故事:
课前两分钟,我经常请同学作自我介绍。这天,一位同学兴冲冲地站起来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我长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两个黑黑的眼珠滴溜溜地转个不停。我还长着一只小巧玲珑的嘴巴,一个聪明而又有智慧的脑袋。我一见到我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总是问“这是什么东西?”我有时会哭泣,也会微笑,活动起来就像灵活的猴子。我最大的坏毛病,想必大家也知道,那就是粗心,所以妈妈总是提醒我要细心。我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儿。听着他的自我介绍,一个淘气又可爱的小男孩展现在大家眼前。看来他早就准备好了要在今天的语文课上作自我介绍,所以说得很流利、很完整,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上课铃声正好响起,我的“上课”两个字正要出口,已经坐下的他又忽然站起来说:“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打架。”
我一下子有点呆,“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打架?!”打架是一个特点,而不是缺点?难道在他眼里,打架也是一件想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知道的,值得宣扬的事?当然我也知道,他的所谓打架实际上就是和同学们你推我一下,我拉你一把的,不是真的打得不可开交的那种。可那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呀?至少我觉得,一个喜欢打架的同学,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我在心里想,找个时间,我得找他好好谈谈。
下课后,我正好看到了《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把学生当人看》。文章是这样写的: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为师之道贵在宽容。所谓对学生宽容,有三层意思:一是把学生当人看即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是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看,即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学生,不能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三是把学生当成不完美的人看,即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不能对学生过分求全责备。总之,教师要容得下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进而才能教育好学生。新时期人才的人格特征应该是独立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敢于怀疑,勇于超越,这样的品质在缺乏宽容大度的教师教育下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是呀,为师之道贵在宽容。有时候一点点小事,可能我们老师太小题大做了。写错一个字,做错一道题,就把学生批评得体无完肤,抬不起头来;迟到一回,就能训得老师自己都头晕眼花、血压升高……他在大家面前说自己喜欢打架,说明他并没有把打架看成像老师眼里那样是一种坏习惯。爱动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要让他像大人一样不吵不闹,那怎么可能呢?只要跟他讲清道理,他一定能慢慢改正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坚信我们的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只是一时的顽皮而已。让我们以师爱包容学生的一切,爱是永远的宽容!
让宽容走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遇到问题不能只是去责备,去抱怨,而是要站在孩子和家长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我们多一份宽容,让爱永驻我们的心间!
新的时代、新的社会赋予了我们老师新概念下的责任与义务,宽容公正成了教师对待孩子的核心原则。
“宽容是阳光、宽容是甘露、宽容是钥匙、宽容是理解。”多么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们多一份宽容,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安慰和无穷的力量,让老师那种无私的爱源源不断的滋润着每位孩子的心田,我曾经尝试过、也体味过宽容给我带来的春风拂面般的暖意。
那是去年冬天,我教的是小班,因为孩子年龄小,又加上现在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天气刚刚有点冷,许多家长都纷纷来给请假说:“孩子先不来幼儿园了,来往的路上怕冻着孩子。”我想那怎么行呢?这些孩子刚来园几个月,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刚刚消除了他们入园时焦虑不安的情绪,对幼儿园的环境和各种生活学习活动也适应了,如果再间断,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我就站在家长的位置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说服他们。并把这件事作为班里的一项主题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来参与讨论。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天天来上幼儿园,你能奖给我一颗小星星吗?”我听了孩子的话点点头说:“行”。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我鼓励他们说:“咱们比一比,看谁的小星星多。”我还通过故事《北风爷爷来了》、歌曲《天气冷了我不怕》等内容渗透其中来鼓励孩子,效果还真不错,孩子们天天都喊着让家长早早的送幼儿园,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我也开心的笑了……
我想,遇到问题不能只是去责备,去抱怨,而是要站在孩子和家长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我们多一份宽容,让爱永驻我们的心间!
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作为教师,当孩子犯错误、淘气、闯祸时,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角度,如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对幼儿的看法和态度去解决所谓的问题。随着对《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观念的转变,我认为教师要克服自身言行的随意性,对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一次,我给孩子们讲“爱护玩具”时告诉他们:“每种玩具都有自己的家,大家要爱护玩具,保持玩具家的干净、整洁。”正说着,只见在玩玩具的德馨搬起玩具盒,把里边的脏东西全倒在了地上。当时我心里想,我话还没有说完,还没有让整理玩具盒呢,他就自己行动,真不守纪律,所以立刻批评了他。只见他眼睛不看我,脑袋扭向一边,表示出非常反感的样子。平日他好胜心强,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都强于其他孩子,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批评他,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我立刻改为鼓励的口吻:“德馨是懂事的好孩子,想把玩具盒整理干净,只是忘记把垃圾放在什么地方了。快来,老师和你一起捡起来,要不然别的小朋友就没有玩具完了。”说着德馨的小手慢慢捡起垃圾。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把地上的垃圾全捡起来了。事后我和德馨谈心,知道是老师鼓励的语气及肯定的态度才使他心动。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是从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感到老师理解他,和他有共同语言,这样,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抓住教育时机,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并愿意改正。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老师柔和亲切的态度、幽默活泼的话语、敏锐信任的眼神,都会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而孩子们也正是在这宽容、谅解的氛围里,才会消除抵触心理,获得尊重、理解,从而接受教师的正面教育。
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孩子是活泼可爱的,他们有时很调皮,有时很懂事。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只有你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涛涛是我班的“捣蛋鬼”,他好动,总喜欢满教室的乱穿,总是坐不住。
尽管我耐心教育他,可一段时间下来,收效不大,我有些气馁了。
可有一天发生的事,让我又对他有了信心。
那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吃完饭碗也没放好就去玩了,我就去叫他们。
可一转眼,看到涛涛已经吃好了,正在收拾。
那几个小朋友看了都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我看了心里感到很欣慰,他现在就很棒,不是吗?我走到他面前,笑着对他说:“谢谢你,涛涛,你真能干!”说完我在他脑门上贴了一颗五角星,他看了看我,高兴地笑着出去玩了。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慢慢回味:每个孩子的秉性不同,但他们都有惹人喜爱的一面。
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调皮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
我们往往武断地认为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是不对的。
对这些调皮的孩子,我们常常很严厉,少了许多宽容与理解,从而让他们产生了抵触心理。
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让我们多深入观察了解他们,多从正面加以鼓励与引导,多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不知道本文“多一点宽容与理解”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教师眼中的孩子——宽容种子
在餐桌旁吃完饭的小朋友,都会拿着椅子到等等区沿线整齐排列坐下,辰宇坐下时,另一位小朋友也拿着椅子坐在他身边,辰宇的手正好放在椅子两边,这位小朋友的椅子正好把辰宇的手挤到了。
辰宇本能地把手缩了回来。
辰宇对我说:“老师,他挤到我的手了。
”我叮嘱辰宇和其他小朋友,以后不要把椅子放得太近,坐好后要把手放到腿上,以防挤手。
并要求刚才不小心挤到辰宇手的小朋友向辰宇道歉。
没想到辰宇笑着对我说:“没关系的,老师,他不是故意的,反正挤得也不痛。
”本来旁边的小朋友很紧张的样子,现在也开心地过去抱了抱辰宇。
这个小家伙应该还不知道有“宽容”这个词,但我想宽容的种子已经在这个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宽容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原谅别人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可以让你更被人亲近,宽容可以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宽容可以让你体验到快乐!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
宽容孩子的所谓“胡乱捣蛋”
摘 要:父母文化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一般父母文化素质越高,越可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越能为培养子女创造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调查显示,“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创造力的培养。从父母文化程度与“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关系看,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越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
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顺水推舟”或“逆水翻舟”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市在对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进行大样本调查后发现,创造能力强的孩子大多出自气氛民主自由的家庭。
家长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大
“小孩不懂瞎胡闹”,这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兴趣的一记闷棍。家长喜欢用成人的视野,对孩子创造力的萌芽不自觉地加以扼杀。有一位女孩对摆弄电脑有特别爱好,结果还是被母亲斥责为“破坏”行为。
调查显示,“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创造力的培养。调查通过对子女拆闹钟的反应来分析家长的教育类型。“很生气,训斥我一顿”和“警告我以后别再做这样的事”属“强制型”教育方式;“无所谓,反正都已经拆了”属“溺爱型”教育方式;而“赞许,并加以鼓励”和“陪我一同做,并给我讲解相关知识”属“民主型”教育方式。结果发现,“民主型”占54.4%,“强制型”占33.5%,“溺爱型”占12.2%。从父母文化程度与“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关系看,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越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
宽容孩子的所谓“胡乱捣蛋”
在创造教育上屡有成果的上海市向明中学,在对学生创造发明的过程进行跟踪后发现,知识层次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胡乱捣蛋”行为表示容忍和引导,有利于孩子把胆量练大,萌发新的想法。校长芮仁杰认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一个需要被放大的因素。
一些专家认为,家长态度对孩子影响深远。比如,“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总是鼓励我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父母经常和我一起谈论科技、文化或社会新闻,彼此交流信息”、“父母鼓励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家里我可以通过上Internet了解世界”等,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正向的力量,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看起来好笑的行为予以宽容,也许能让创造的火花点燃。
一句话的力量
早上可儿带了一包妙脆角来,要我分给小朋友们吃。
下午,吃完点心,我就拿出来果子放在桌上。
这时孩子们都很高兴的说:“哦,分果子喽”。
那我就说:“我们了来比赛背儿歌,背对了就把果子奖励给谁。
”孩子们都很高兴,马上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座好,准备背儿歌。
我来报儿歌的题目,孩子们举手也很积极。
但有些孩子老是站起来,手举得很高嘴巴里还叫着“我、我、我”,怕我看不见他,我连忙说:“我喜欢举手的小朋友,我要请手举得好的小朋友,嘴吧不发出声音的小朋友来回答”。
但这招并不管用,为了能吃上果子有些孩子还是按捺不住了。
治轩,就是其中一个,他是坐在第一桌的,还一脸的不高兴得说:“老师,总是不请我。
”我就生气得说:“我就不请你。
”后来我发现治轩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就跟他说,他应该怎么做。
背完儿歌后,我又单独找他谈了一会儿,他也似乎明白一些道理。
从这一点小事,一句无心的话。
让我感受到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大班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关注着,影响着他们。
这一点我们更应该关注,家长们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