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0-11-03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你是什么样的父母》,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同样是爱,结果却是大不相同。想一想,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保护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但是孩子却往往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切记,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娇纵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支配型: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放任型: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

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孩子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理想型: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协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二类孩子:

一类是“乖”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成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惹事,也不会惹人生气。很多成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包括很多家长和老师,因为这样的孩子让人省心。

一类是“聪明”孩子,这些孩子特别知道如何说和如何做能让成人高兴,老师一句坐好了,他会把何把腰挺得往后躬,甚至成人不用说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这些孩子都能理解。几乎每个成人都会喜欢这些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特别会讨人喜欢。

我却觉得有点担心,为这样的孩子屡屡被表扬和被做为导向担心:

“乖”孩子往往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自己的想法从来或很少受到过关注或重视,或者根本得不到表达,或者表达了也没人理会不起作用,慢慢地他就会习惯不表达、思考,就会习惯于自我放弃。于是这些“乖”孩子到了社会上后,领导同事们一边会喜欢他们的好相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从来没有“看不惯”或“气不愤”),一边却更会为他们的没想法没主意而发愁,甚至有时难免会忍痛割爱而不得不辞掉。

“聪明”孩子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当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关注,或因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受到批评时,一个或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如果自己试着不说自己想说的而说“大人”想听的,他就会得到关注,就会受到表扬,于是他就变得“乖巧起来”,学会了掩饰自己来讨好别人尤其是手握表扬批评和奖惩大权的成人。这类孩子有时会被视为“有心计”,被认为是“小大人儿”。可惜的是,这种人长大后却往往活得很累很累,因为他们在忙于讨好这个、讨好那个、讨好好多人后,忽然会发现“自己”没有了,而没有“自已”的人往往是很难找到幸福感的,即使他得到了很多物质的收益或别人的称赞。

您喜欢这二类孩子吗?您想培养这二类孩子吗?您的教育正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引言:在父母离异前后,孩子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有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孩子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许多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了,离异家庭的少年儿童,在父母离婚期间及其离婚之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反社会的心理。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容易激怒、闯祸、甚至自杀。他们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父母容易产生愤恨,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甚至暴力行动,如偷东西、骂人、斗殴等。我国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

另一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较,离异家庭的儿童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自卑感强、孤独、悲伤、抑郁、情绪低沉、胆小、精神紧张,甚至出现儿童的早期行为,如尿床、吮吸手指等。

经济问题带来的后果也是不能忽略的。夫妻离婚的直接后果,是抚养孩子的一方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有的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因经济上的困难,无法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因而造成了孩子身体发育不良。

夫妻双方离异后,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付给孩子的抚养费,比起孩子的实际生活花销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由此造成了抚养孩子一方的单亲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这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自卑感。

这里引用一份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是我国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所小学,进行了广泛调查的结果。

(1)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认知、推理与学习成绩诸方面的差异

此研究共测有效被试者1733名,其中离异家庭儿童929名,完整家庭儿童804名。被试取样范围遍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均为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认知、推理与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经过统计和比较发现,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的离异家庭儿童占83.68%,完整家庭儿童占16.32%;扰乱课堂秩序的离异家庭儿童占78.21%,完整家庭儿童占21.79%;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离异家庭儿童占81.79%,完整家庭儿童占18.21%。

认知和推理成绩代表了一个人的一般能力,即智力。而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的状况。掌握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智力为前提,智力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调查还发现,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父母离异对小学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对认知的影响小于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对非文字的逻辑推理方面的影响最小,即对知识的影响大于对能力的影响。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学习成绩落后,知识水平低下,必然会限制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水平又影响了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深化。

(2)离异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及他们与父母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此研究共使用了4种问卷:儿童问卷、儿童认知发展评价量表、教师问卷和父母问卷。

A、离异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

调查显示,完整家庭儿童比离异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和善于交际、待人热情、乐于助人而博得同伴好评。而离异家庭子女在"被同学们同情"这一项的人数明显高于前者。

两类儿童同伴关系差的原因比较调查显示,"孤僻、冷漠","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两项,离异家庭子女显著多于完整家庭子女。

B、两类儿童与父母关系的比较

统计结果说明,离异家庭子女比完整家庭子女更不满意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明显不如完整家庭子女。

C、两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问题行为的比较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完整家庭儿童的主、客观自我控制能力均略高于离异家庭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行为分别属于情绪、性格特征、品德、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在问题行为方面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巨大差异在每一项上的人数比例都远远多于后者。品德类三种行为特征,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4.94%,完整家庭子女为6.38%,差别最大。其次是性格类八种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学习类三种问题行为特征,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完整家庭子女为8.06%;情绪类六种表现,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为5.58%。由此可以证明,离异家庭子女问题行为远远多于完整家庭子女。

以上这两个调查报告,已将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推理学习成绩、与同伴及父母的关系、自我控制力及问题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完全显示出来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承认父母的付出,但仍然要记得做自己。

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来说,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应当无条件给予的,因为所有由于个人原因或者环境原因获得的(如财富、身份特权、义务、疾病、债务等)都不是上下代之间所能自然继承的,应该由父母自己承受。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理应天然地获得父母给予的特权,就会产生负面的结果。之后则是身为父母,需要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伴侣获得的情绪情感的需求,不能从孩子身上获取,当孩子承担了与父母相对等的情感付出,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会倒置了。

理解夫妻关系的层级是大于亲子关系的

在家庭系统中,新系统高于旧的系统(如再婚),但同一系统中,旧的关系高于新的关系。夫妻是家庭系统中最早成就的关系,所以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当有多个孩子时,每新出生一个孩子,层级就会低一些,这也是我们常看到兄姊们对弟妹们会多一些付出,同时也会得到一些特权的补偿。

所以,孩子不应当成为伴侣之间的借口,孩子也不应当卷入父母之间的纠葛。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伴侣之间应当尊重彼此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并抛弃它们——或者说,重建它们,形成新的家庭系统中的新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如果夫妻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那么孩子越是被要求背离某一方,越是在潜意识中追随这一方。比如父亲酗酒,当母亲说“不要像你父亲那样”,孩子可能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不由自主地模仿父亲的方式,从而常常遭遇失败;然而当母亲正视这一现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变成和你父亲那样,我没有意见”,倒会减轻孩子身上的压力,让他体会到“无条件的爱”。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以往自身家庭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小孩,甚至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真是社会的一个悲哀,父母其实也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你知道在小孩子的眼中爱情是什么样的么?


什么是爱情?孩子们又了解多少呢?不妨看看小孩子眼中的爱情和婚姻是怎样的呢?一组5至10岁的美国小孩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或许答案貌似傻傻的,但是……谁说小朋友就一定不懂事?或许他们看到了你所看不到的。

在西方情人节那天,孩子们给这一情人节赋予了新的内容。因为这是一个“爱”的节日,小朋友可以给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送礼物,表达对周围人的关心、爱心和友谊等,可以广泛地交朋友,感受爱与被爱,体会分享的快乐。那么什么是爱情?孩子们又了解多少呢?不妨看看小孩子眼中的爱情和婚姻是怎样的呢?一组5至10岁的美国小孩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合适的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84岁吧。那时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时间彼此相爱。”──朱迪,5岁

“等我读完幼儿园,就得开始考虑为自己找个妻子。”──汤米,5岁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听人说,这和身上的味道有关。大人们都很喜欢用香水。”──简,9岁

“我想大概会被一支箭之类的东西射中吧……应该不疼的。”──哈伦,8岁

爱上一个人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会像发生了雪崩,你得拼命地向前跑,不停地跑。”──罗杰,9岁

“如果会像学拼写那么麻烦,我可不想试。太花时间了。”──里奥,7岁

外表重要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不是亲戚的人爱上你,当然是长得漂亮点好。”──珍妮,8岁

“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长得应该算不错了,可是没听说过有谁想嫁给我。”──加里,7岁

“外表是不能持久的。你有多少钱才最重要。”──克里斯汀,9岁

为什么恋人们总是手牵手?

“是怕戒指掉下来吧。那些东西很贵的。”──大卫,8岁

愿意恋爱吗?

“我还是很希望和人谈恋爱的──只要别是在电视放《阿森一族》的时候。”(注:《阿森一族》是美国很受欢迎的动画片)”──安妮塔,6岁

“就算你想躲起来,爱情也一定会找到你的。从5岁起,我就常常想藏起来不让人看见,可是那些女孩老是能找到我。”──波比,8岁

要成为一个好的爱人,应该有什么条件?

“起码得会签支票。就算你有好多好多爱,也得付好多帐单。”──爱娃,8岁

怎么让别人爱上你?

“告诉她你有好多糖。”──阿朗佐,9岁

“请她吃饭吧。一定得是她喜欢吃的东西。我自己就很喜欢吃法国菜。”──巴特,9岁

怎么判断在餐厅里吃饭的两个大人是不是在恋爱?

“看看是谁付钱。谈恋爱的男人都愿意付钱。”──约翰,9岁

“恋爱的人总是我盯着你你盯着我,吃的东西都凉了。”──布拉德,8岁

“恋爱的人准会叫甜品……他们心里准是很甜。”──克里斯汀,9岁

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心里想着什么?

“她没准在想:爱是爱,不过最好他能勤点洗澡,至少一天一次。”──米歇尔,9岁

人是怎么学会接吻的呢?“多看点肥皂剧一定有好处。”──凯琳,9岁

应该在什么时候亲吻自己喜欢的人?

“除非我有足够多的钱,买得起结婚戒指和摄像机,否则我不会去吻一个女孩子。因为女孩子们总是想把结婚那天录下来。”──吉姆,10岁

“我可不想在别人面前这样做,会很害臊的。不过如果没有别人看见,我可以考虑亲一个好看的男孩……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凯丽,9岁

爱情怎样才能持久?

“多花一点时间,不要老是想着上班。”──汤姆,7岁

“别忘了她的名字……那样会把事情弄糟的。”──罗杰,8岁

“接吻的本事很有用。就算你忘了清理垃圾,她也会原谅你的。”──兰迪,8岁

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去找朋友玩,却看到了令人尴尬的一幕。

朋友的弟弟正在和自己的父亲吵架,吵的很凶,当父亲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气突然一脚把旁边的一把暖壶踢飞了!暖壶在空中划了一个弧度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爆炸发出“嘭”的一声巨响,把我吓得一个哆嗦,紧接着就是玻璃渣满地、热水流出,连着升起一股浓浓的白色热气。

在这样的威慑力下,任何孩子都会被吓傻,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从小父母都没有大声红过脸的我,早被这架势吓得魂飞魄散了。

然而,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当儿子的居然没有一丝的惧怕和畏缩,反而来了个更劲猛的动作,一把把桌子掀飞了!随着一声“哐当”巨响,桌子上的茶壶茶杯碎了一地,一片狼藉。

正在这时,朋友的妈妈回来了,人家居然能心不烦气不燥的说了句:“你们这对冤家父子奥!”就开始收拾起东西来。

让我更吃惊的是,朋友的弟弟看见了母亲,原本怒气冲天的脸瞬间变成了和颜悦色,就像按了一个转换开关,恭恭敬敬的帮着妈妈收拾起残局来,一边收拾一边还安慰妈妈不要生气!

当父亲的看到这幅情景,很没脸的躲了出去。

我也帮忙收拾东西。朋友的母亲说:“让你见笑了。”

我好奇的问:“你们同样是他的父母,为什么态度却是天壤之别?”

朋友的母亲看了一眼在一旁扫地的儿子,叹了口气说:“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通过一个母亲的肺腑之言,和她看孩子时爱怜温柔的目光,我能想象出这个儿子从小是怎样在暴躁脾气父亲的威慑下压抑成长的!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哭泣时,父亲打雷般的咆哮一句“闭嘴,一边哭去!”孩子只好硬生生的把眼泪憋了回去;当孩子耍小脾气把手里不满意的一块饼干扔了时,父亲却把整包的饼干摔在了地上,然后还不解恨的再上去重重的踩碎了。

这种粗暴行为在孩子的小时候确实能立竿见影,孩子确实被你的举动吓得乖巧无比。

但你可知道,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特殊的储存罐,它是专门用来储存情感的,一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全部都储存了起来。也许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但它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这些储存的情感像一根隐形的藤蔓,看似无形,却将我们的过去紧紧缠绕,又影响着我们走向前方。当我们以为过去已远去时,却发现我们的一些思维模式就是父母的复制品,对待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与父母小时候对待我们的方式惊人的相似。

通常,坏脾气的孩子后面是一个坏脾气的家长;性格急躁的父母在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以暴制暴,恐吓,只能造成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我们从小生活、成长在一个家庭里,耳濡目染地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继承它,不自觉地应用于我们的婚姻、交友、职场以及对待父母的态度上。

这好像是一种轮回,又像是一种循环。

一位老人上洗手间时不小心滑了一脚,结果胳膊肘就粉碎性骨折了,孩子气冲冲的埋怨:“你这么大年纪了,真让人操心,怎么这么没出息,就不能小心一点吗!”

当有一天孩子这么说你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个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妈妈再三叮嘱,他还是不停的跑来跑去,结果跌倒把手磕破了,于是你没好气的训孩子“活该,让你不听话,跌到了吧!和你说别跑了、别跑了,就是不听!”

一位许久未见孩子的老人,凑过来想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孩子却眼睛盯着手机心不在焉的随便敷衍几句。

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现在为了看手机敷衍孩子的影子?

你真是太让我生气了!

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就知道哭!

你不听话感冒生病了我可不管你!

你在学校里干的啥!考了这么一点分数,长大了捡垃圾去吧!

你可知道这些话将来会变成孩子嘴里的:

你老人家能有一天不气人吗!

你老人家能让年轻人省点儿心吗!

你老人家多大了,还哭,还不如小孩子呢!

你血糖这么高,还不注意饮食,病了都是自找的,没人陪你去医院!

你们一辈子干的啥,这么点钱也拿不出来!

我们总说,“看清别人容易,却看不清自己”,其实透过父母我们便可以看明白自己。每个人在孩童时候认知发展并不完善,很难独立自主,所以他们必须主动适应环境,接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并习以为常地把父母的生活公式代入自己成年后的生活。

家长的威信,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好好对待你的首要条件。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威信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赖,对孩子的关怀与帮助,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诚的感激父母,从而使得孩子对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积极、自觉的接受,并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这样,日久天长,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教育力量,也就是威信的力量。

有句老俗话说: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这“各奔他乡”好像有点过了哈,总不至于吧!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自身做到身正严明,自然可以产生不怒而威的力量。

就像上面这位父亲,摔桌子、砸椅子是最无能的表现!

人家林肯的儿子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往父亲的帽子里拉大便,林肯却哈哈大笑说儿子有创意。要你还不气的把白宫都炸了!呵呵。

林肯之所以能这样的对待儿子,是他的童年恨透了父亲的粗暴和苛责,所以他形成了一个父亲应该很宽容很温和的观念。真正的成长,便是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知道我们父母教育方式中哪些值得继承或需要抛弃,然后自己去孕育一个全新的文化。就如林肯。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产生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等负面情绪,这种时候,家长要明确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家乡应该拥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要用心倾听,读懂孩子的情绪,要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判断是非对错,给孩子人生道路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做事时有章可循,说话时有本可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教孩子,甚至“以暴制暴”。

有人说灵魂是会记账的,我觉得性格脾气也会记账,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后也会这样的对待我们,那就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吧!

也为自己在孩子心里储蓄一份感情,一份依赖,一份信任,一份爱恋,一份尊敬,一份威望,一份崇拜。

突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今年的冬天似乎比着常年要冷一些,还没到供暖的时候被窝里已经凉的进不去了,我特意给儿子买了个暖水袋灌上热水暖和被窝。

儿子说:“妈妈,你怎么不买两个,咱俩一人一个。”

我说:“妈妈是大人了不怕冷的,再说过几天来了暖气就用不着了。”

晚上睡觉时,儿子早已睡着了,我钻进自己的被窝,伸开腿,脚碰到了热热的暖水袋,一股暖流瞬间传遍全身。

儿子的暖水袋什么时候到了我的被窝里了!

也许是儿子觉得自己的被窝暖过来了就给我拿了过来;也许是儿子根本没用,直接就放在了我的被窝了。

父母是孩子们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一位妈妈的苦恼:我的女儿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从上初中后就变了。我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学会了顶嘴,真是气死我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其实孩子跟家长顶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这些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顶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我为什么要跟爸爸妈妈顶嘴:

—言而无信—

上个星期,和爸爸约定好如果我作业完成了就带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却改口说,等你考上班级前十名,考不上就别想了。我真的特别生气,为什么你们大人这么言而无信……

—感到委屈—

其实,只有在妈妈误会我时,我才会顶嘴。有次我只是想帮她分担一点家务,不让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坏了碗。妈妈就过来向我大吼:“谁让你洗碗了!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去看书!”我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顶嘴了。

—父母不以身作则—

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都没有做到。让我早睡,可他们在外面打麻将到凌晨才回家;让我别玩电脑,我妈却在电脑上看韩剧一看就几个小时。

—父母霸道—

我觉得父母太霸道了。妈妈经常教训我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你小孩子懂什么?”我的天哪,这话也叫讲理吗?

—总拿我与别人比—

他们只知道打击我,我妈反正就是有意无意的就说起别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么奖啦,考上重点高中啦巴拉巴拉的。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那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

—顶嘴是表达想法—

在我们孩子面前,父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其实,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不大声“顶嘴”,根本没有威力,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厌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后半集的连续剧看完就马上睡觉,爸爸坚决说不行把我电视关了,而且他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话,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让我很不爽。

“一个巴掌拍不响”,从以上几个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顶嘴并非无缘无故的,父母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

孩子顶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所以作为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没法让孩子有效地停止顶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育孩子时不免粗暴急躁,而这种不当的处理方法往往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

二、遇事冷静,赏罚有度

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要急躁,先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决定处治方法,不搞连带处罚,不翻旧账。赏罚前,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彻底信服。

三、主动了解孩子的意图

在孩子顶撞你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小家伙想怎样?”当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图后,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突然之间这孩子变得那么粗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父母缓和气氛和自己的情绪。

四、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父母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或者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父母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五、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自己都时常跟爱人顶嘴,跟老人发生冲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则,平日处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长辈时言行尊重,孩子自然会听从教导,而不再顶嘴的。

六、减少对孩子的溺爱举动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爱的害处,溺爱可能造成孩子顶嘴,只有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驱除了,顶嘴现象才能减少。最好是全家同一阵线,如果孩子不听话,明显是不讲道理地顶嘴胡闹,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让他承受后果。而当他变得讲道理听话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七、营造民主的家庭气氛

为了让孩子有话可以轻松讲出来,做父母的不应该时刻以权威自居。不妨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父母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八、给孩子申辩权利

即便知道他们在狡辩,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选择将功补过的办法来弥补过错,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权威压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顶嘴背后的原因,积极引导孩子,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教育观点:“现代淑女”该是什么样?


“这是在提升女大学生自身修养,还是大学教育对世俗的迎合?这是教育的创新,还是教育的堕落?”2010年6月12日晚,武汉纺织大学“淑女班”,经过一年国学礼仪、茶道女红、化妆技巧、服装搭配等课程的学习,首批“淑女们”向大众展示了她们的阶段成果。这样一个毫无掩饰地以培养现代淑女为目的的课程班,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即便一年后的现在,人们在看着成果展的舞台上一众有着靓丽外形、优雅气质及端庄仪态的“淑女们”时,争议仍在继续,本应专注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却忽然剑走偏锋培训起了“淑女”,这合适吗?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就是“现代淑女”吗?

◆该不该办班培养淑女?

支持:就当是情商教育,挺好的

“起码比现在的老式教育,把男生女生都培养成情商等于零的苦瓜脸强!经过这样的训练,这些生涩的孩子进入社会才能多少有些用。”网友黄薇从一个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淑女班”,认为这类似于情商教育,在现行教育环境中应该支持,而且他相信“这是个开头,以后会更完善”。

支持者认为,虽然现有这个的“淑女班”形式重于内涵,但是对中国的教育而言,总归是一件好的开端。“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是受世人仰慕的,淑女班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体现,中国女性既有传统文化思想又有现代科学知识有什么不好,有些人打着崇尚时尚、个性的幌子把女子引上了斜路,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正确培养和教育,淑女班是纠正这些错误的开始,是好的开端。”网友雪莲说。

反对:事实上是种枷锁

反对者则认为,装模作样、忸怩作态的“淑女们”,或许会物极必反,终成“俗女”。网友“帝国良民”发帖抨击道:“倒不是说中国不需要淑女,尤其是当前中国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拜金主义风行一时,如果通过专业化的淑女培训能让那些‘专业淑女’们真的一夜之间与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绝缘并彻底高雅起来,那倒是一件好事,只可惜这种放到中国的大学里办,更多的动机本身就来源于内心的浮躁……一部分女大学生来学淑女目的是伪装一下嫁入豪门……”

而网友“flying7snow”则觉得高校开设“淑女班”,对女生不但不会有帮助,更会是一种枷锁:“淑女的定义应该是善良,有涵养的女子。她可以活泼开朗,也可以文静,或者成熟,大方。怎么全是一个模样呢?简直变成了机器。太过于强调礼仪类表象的东西,其实很虚伪。希望短期内通过表面的言行来培养淑女,这是对淑女深层次含义的曲解,简直就是枷锁。女人可以是淑女,但一定要活得清新自然,要发自内心的美丽、善良,并且发自内心的自我欣赏、开心、自信而美丽。礼节是随时代可以改变的,而不变的是发自内在的真善美、清新、自然、高贵、成熟、豪放、泼辣都是美的。何必要变成一个机器模板压出来的物品?”

◆“现代淑女”该是什么样?

高校开始培养淑女,并声称此淑女不再是古时“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而是“在传统美德基础上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新女性”。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样的女子才是符合现代审美的“淑女”,不同的人感想是不同的,男人与女人心中的“淑女”也是不同的。

女人说:

传统淑女在现代社会活不下去

淑女是十八世纪的概念。如今的男人还被称为“绅士”,那是落伍,但当代女人如果被称为“淑女”,却依然是一种荣誉。

十八世纪的淑女会刺绣,动辄晕倒,当代淑女从不刺绣,看到别人晕倒会去扶起来。十八世纪的淑女为夫君点香读书,当代淑女叫情郎为她点烟敬酒。十八世纪的淑女在后花园拜月许愿,当代淑女在大街上追星求名。十八世纪的淑女最动人的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当代淑女最魅人的是“那一昂首的决绝”。十八世纪的淑女在现代社会活不下去,当代淑女在现代社会如鱼得水。

男人说:

做自己喜欢的淑女最好

如果有具体要求,那么具备以下四点的女子,便是淑女。

拥有健康的心灵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现代女性承受的心理、生理压力逐年升高。女性拥有健康的心灵,就成为淑女的前提条件。

拥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你渴望成为万众期待的淑女还是想做真实的自己呢?前者活得很累,后者活得潇洒。保持独特的个性“追随我心”,宁让别人去想象也别做讨人欢喜的奴隶。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些女生相貌出众,衣着打扮前卫,过分追求个性总希望保持独特,结果与人格格不入。相比较有些女生处事懂分寸,恶言畏语都能从容化解,和身边的人常有欢笑。虽说相貌不出众,能力不算强,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成为集体的焦点,容易得到别人支持和帮助。

拥有一颗包容的心

想起小时喜欢女生只要对方才华出众便产生朦胧的好感;高中时期两个人谈得来便牵起小手;进入大学迷恋对方的美貌与智慧,碰出火花一拍即合。但到了谈婚论嫁年纪,才发现心目中的淑女条件不再是美丽、才华,而是对方一颗包容的心。两个人在一起,各相互尊重,善于发现对方优点。如果没有那颗包容的心,只盯准对方的缺点,那爱情远了,婚姻的幻想也破灭了。

但其实,淑女形象万种风情,各花入各眼,各有所好。所以,作为男生,我要送给女生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淑女最好。

专家观点:

现代淑女,经济、情感、人格独立最重要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淑女班”呢?中山大学中文系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教授认为,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人们发现现代社会“野蛮女友”、“作女”、“腐女”等折腾而不安分的女生越来越多,而乖乖听话的女生却越来越难寻;二是因为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相信淑女仍有市场,一些单位仍需要“门面人才”,需要优雅而好看的淑女们作为摆设与花瓶。而一些女生也将淑女的培训经历,作为自己未来就业的一个砝码,但柯老师认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与其一味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不如更好地发现、发展自我,培养自己的兴趣与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自我独特的气质。这才是成就现代淑女的一个关键所在。柯老师认为,如果“淑女班”只是作为小众的一个兴趣班或是高校中开设多元课程的一个尝试无可厚非,但若作为一个专业的学习,则并不值得提倡。

反观“淑女班”的学习内容——国学经典、艺术修养、公关礼仪、服饰与色彩搭配、化妆技巧、形体与健美等,事实上仔细比对一下,每个人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到了职场后进行的职业训练以及在工作过程个人的自我成长,与淑女班要教授的课程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淑女班的课程里,“德”、“仪”更被强调,而“德”与“仪”的培养则更多的是向传统吸取资源。但是,柯老师认为,不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学生的个人选择,在吸取传统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反思,才能将传统的东西,转化为现代社会能用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柯老师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德”与“仪”的教育,也不应分性别来培养,谁说男生就不需要礼仪的培训呢?

那么,现代淑女应该是怎样的呢?柯老师说:“现代淑女首先要经济独立、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然后在此基础上还有余力去超越自我,再去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现代淑女绝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品德修行上,而应该将眼光放得更远,展示自己的大爱空间,懂得慈善与关怀,让自身更有内涵。”

什么样的年龄适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

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我们想要孩子茁壮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多去学习,做到多理解孩子,认识孩子,感知孩子,给孩子需要的营养。

像艾利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和温尼科特所说的如何做足够好的妈妈都是可以参考的对象。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孩子反馈过来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很喜欢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例如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他的首要问题是我能相信别人吗?他发展出信任还是不信任这个品格。

一岁半到三岁,他会想到我能独自行动吗?

我是自主的还是羞愧怀疑的品格;

三岁到六岁,我能成功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我是可以主动的,还是经常心怀内疚的;

六岁到十二岁,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这是对是勤奋的还是自卑的一种选择;

十二岁到二十岁,他会产生我是谁的疑问,

是具有同一性还是自我混乱的;

二十岁到四十岁,我已经为某种关系准备好了吗?

在关系中是我是亲密表现,还是总是和亲密爱人是疏离的状态,等等。。。

我女儿今年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课程,看得出她非常的喜欢,可两次考试下来,都是70几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非常的沮丧挫败,还有不知所措,回家还让我打电话给老师,这更加增加了她的恐惧。

这个时候我没有批评她,我知道她是很想有个好的结果的,肯定是不得章法,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成绩,这个时候让她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对于他的分数倒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学龄儿童建立勤奋的这个信念,而不会只让自怨自艾式的自卑来打倒她,后来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后考到90几分。

在语文数学科目上用同样的方法鼓励她,现在她自己也说,以前考90,100的,自己也没个数,就是撞大运一样,可是现在可以心中有数了,哪些地方是自己没做到造成的,那些是需要在努力的,即使考得不好,她也不会惊慌失措。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自己去做就好了。

当我们可以在夫妻关系中学会了和谐想处,正确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孩子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不会差;

当我们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的挫折,孩子也会尽收眼中,就像我们的传统谚语,虎父无犬子,言传身教就是这样意思吧。

所以说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我们想要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独立自主的人生,就先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父母自己的言行体态是最好的教科书。

注重互动模式

注重和孩子互动的模式,多做觉察,看自己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控制,讨好,还是相互尊重倾听着孩子的心声的。

多对关系互动觉察,我们在关系中的角色就是可以调整的,让孩子和父母可以选择自己在关系里最舒服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发现有时我们简直是父母的翻版,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样子,却偏偏就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觉察,才可以让我们对生命进行重新选择。

让我们和孩子都学会了在关系中成长和适应,而不是一段段的强迫性重复,让我们在命运的旋涡中不断轮回,这样就少一些因为父母自己局限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结)而进行的代代相传,例如,父母过度节俭,孩子也会把这个接力棒给传下去这样的例子。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和我们不一样,让他成为他自己,愿我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家园共育《你是什么样的父母》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蒙古族是什么样的 蒙古族是什么样的 活动一:我认识的蒙古族 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准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 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
    2019-12-12 阅读全文
  • 维吾尔族是什么样的 维吾尔族是什么样的 活动一:表达与交流:我认识的维吾尔族 目标:了解新疆风俗文化 准备:调查表、新疆特产小吃 组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新疆人,装扮,特产……。 2、选读调查表。 3、制作大统计表...
    2019-12-12 阅读全文
  • 正确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
    2021-07-23 阅读全文
  • 你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二类孩子: 一类是“乖”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成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惹事,也不会惹人生气。很多成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包括很多家长和老师,因为这样的孩子让人省心。 一...
    2020-10-27 阅读全文
  •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引言:在父母离异前后,孩子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有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孩子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许多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了,离异...
    2021-09-17 阅读全文

蒙古族是什么样的 活动一:我认识的蒙古族 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准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 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

2019-12-12 阅读全文

维吾尔族是什么样的 活动一:表达与交流:我认识的维吾尔族 目标:了解新疆风俗文化 准备:调查表、新疆特产小吃 组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新疆人,装扮,特产……。 2、选读调查表。 3、制作大统计表...

2019-12-12 阅读全文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

2021-07-23 阅读全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二类孩子: 一类是“乖”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成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惹事,也不会惹人生气。很多成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包括很多家长和老师,因为这样的孩子让人省心。 一...

2020-10-27 阅读全文

引言:在父母离异前后,孩子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有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孩子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许多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了,离异...

2021-09-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