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发布时间:2020-12-08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www.yjS21.COM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吗?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是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环境确实很重要,在一定年龄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又撒谎了!老婆的脸马上变了颜色,儿子听到了也似乎感觉不妙。原来,放学的时候,儿子要跟同学回来,同学的妈妈就跟他说:你到办公室跟你爸爸说一声,要爸爸同意了,才可以去。于是儿子就跑到楼上的办公室,但因为我在开会,不在办公室,于是儿子便下楼跟她说:我爸爸同意了,我们走吧。后来因为带着儿子的包不方便,同学的妈妈便上来放在我的办公室才发现我并在办公室。于是几个人便认为儿子撒了谎,便出现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儿子是个性格外向的小伙子,喜欢到同学家去玩,特别是点点家,在和儿子的聊天中,儿子告诉我点点妈妈的要求是必须是我同意才可以去他们家,但他在找不到我的情况下,不知如何解决,又担心他们会离开,于是为了达到点点妈的要求而去他们家,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于是就发生了前面的一幕。听完之后我跟儿子说:假如以后找不到我的话,就告诉阿姨,让阿姨打电话给我就可以了,儿子很开心的点点头。

策略:

一、理性的面对。

撒谎并不什么新鲜事物,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此类经历。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撒谎有时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但在我们目前的社会道德常识体系中,人们常常记住其向“恶”的一面,而忽视其向“善”的一面。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并不少见,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经常会说一些并不存在或并未发生的事件,也常会为此而担心苦恼,忧心忡忡,甚至大发雷霆。其实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与孩子做好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意图与目的,切忌冲动上火,不问青红皂白,一顿呵斥如疾风骤雨,过后却又后悔不已,但给孩子已经留下难以弥补的伤害,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二、正确的引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孩子也在寻求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方法,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来权衡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恰当,但对于目标的达成意识确实非常强烈,会想方设法的围绕欲达到的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但绝对不是在主观意识上去进行我们所谓的“恶念”的行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在了解孩子真正的意图后,应该给与理解,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去上纲上线,随意的给孩子扣上一个帽子。

正如儿子所碰到的这件事情一样,他这样的解决方式,对于他的年龄来理解,并无不妥,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已,只是我们成人带着社会性评判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假如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之后,了解他所存在的困惑,告诉他如何正确的去表达现实,如何去求助的方式等等,相信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途径,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感悟:

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很多家长并不一定会在意孩子偶尔的“胡说八道”,或者简单的评价,武断的批评,但我们的一番大道理并不一定能够让孩子入心,也未必能够理解,不给与解决问题的帮助,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忙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花开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一种等待慢慢成长的心境,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用自己的童心去感悟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真的是天使


人总是对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往往是看别人的东西好。我一直如此!

怀孕之前,对孩子在心里其实很期望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婚后就要孩子。不明就里的亲人朋友,总是很私密的给我讲,尤其是妈妈,总是含蓄而又坚定的告诉我,不要采取措施,该要孩子了。其实她总是担心年龄大了生不了孩子,在她看来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可怜的妈生活在农村,见多了有家里没有孩子女人的地位,可能有太多因为这个原因而婚姻不保的。

婚后近一年了,意外的有了宝宝。最先松口气的是妈妈。不用说,她终于放心她的女儿可以生孩子了。

想想这些琐碎的往事,好像是好久以前了。

有个朋友,婚后非常渴望有小孩子,可是非常不顺利,第一个怀孕三个月不到遭遇胎停,第二个因为服用药服被医生建议人流,连着好几年,终于顺利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宝宝.看到她喜极而泣真感觉太不容易了.

我的同学是个高龄了,得知怀孕时幸福的不得了,谁知医生说是葡萄胎,而且得知,葡萄胎后要好几年不能要孩子!

身边有对朋友,男的快三十五了,对孩子充满了渴望,结婚一年了,一直未能如愿,孩子一直像镜中月,看得出他们的压力。那种想要却不能的压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看着他们这一对郎才女貌溢于言表的遗憾,有点不忍。

今天出去的吃饭,在座的都是非常熟悉的好友,一对结婚八年了,没有孩子,一直觉得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丁克一族,可是男的却曾私下说是想要孩子而不能。另一对也是,结婚四年后却一直未孕。也是想要而不能。

想起妈曾对我的担心,妈说孩子是上天(真主)给你的安排,给你了才有,不给你也没办法。原来这真的是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感谢我有了宝宝。感谢我虽然辛苦却享受到的天伦之乐。

有那么多的人一个一个去做人流,却有那么多人对孩子望眼欲穿。所以真的应该减少扼杀那些小生命的事情,祝愿那些想当爸妈的人如愿以偿!

孩子真的是天使!

“压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吗?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缩了。后来用老鼠来做实验,这些老鼠比猴子幸运,它们不曾被打骂,只是一天六小时,给它们套上网袋,限制它们身体的活动,但是头露在外面,吃喝随意,只是不准动,跟控制组比起来,神经的突触及树状突都萎缩了很多。

这些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压力伤害比童年时期的更严重。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连心智不是这么发达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很多大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气去管教他,但是不当的管教,如威胁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开口闭口都是“不准……”,这样会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压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压力;也不要迁怒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疼惜他、爱护他。

在火车上,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永远成不了大器”“你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点”。当卖便当的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敢吃便当?”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实验上,我们看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神经的连接,影响大脑的发展和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童的大脑,他发现,语言暴力的受虐儿,其小脑蚓部不正常。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基因来得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

我们看到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个性不会受别人喜欢,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会人格。

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一个悲观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直接受到伤害更长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头的伤口还在淌血。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师长的辱骂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逼学习成绩是为了他好,其实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学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恶性打骂会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对他的将来又有什么用呢?

在你否定他、骂他“连石头都比你聪明”前,请先停下来想一下,他真的有这么糟吗?如果他会帮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忧解闷,就请你不要骂他!

虐待除了恶性打骂还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顾、限制行动自由等损害行为。做父母、做老师的应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是否在“为孩子将来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对待孩子,既毁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没有了“将来”。

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在台北的青少年育乐中心举办“脑与情绪”的巡回展,我去做导览时才知道台湾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有的人已经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挣扎中。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的人,五个中有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很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用钱鼓励孩子真的有效吗?


中国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证明。

请学生尽快用鼠标把计算机屏幕上的圆圈拖曳到一个正方形里,每拖曳一个圆圈,第一组给五毛钱,第二组给五分钱,只有第三组是被请求参加实验,没给任何报酬。结果第一组在五分钟内拖了159个,第二组101个,第三组却拖了168个。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结论:第一,无报酬的请求帮忙效果可以和给付金钱的一样好;第二,钱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动力,给得不合适,效果也不好(如第二组的成绩)。

另一个实验也验证了这点。

2005年,美国四位经济学家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实验人员接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委托,去印度测试外在诱因,尤其是金钱对绩效的影响:是否薪水越高,表现越出色。

他们把87名印度人分成三组:一组付4卢比(相当于当地一天的工资),另外一组付40卢比(相当于两周的工资),第三组付400卢比(相当于五个月的工资),请他们做九种作业,如记忆数字、解字谜、掷飞镖,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领钱。结果发现,拿40卢比的人表现得并没有比拿4卢比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拿400卢比的人表现最差,在九种作业中,有八种低于其他两组。

研究者深感不解,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吗?为什么不灵了?

2008年,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把153名捐过血的人随机分成三组,请他们捐血。第一组没有酬劳;第二组可以得到50克郎的报酬;第三组也有酬劳,但是可以选择把钱捐给儿童癌症中心。结果第一组有52%的人愿意捐血,第二组只有30%,第三组有53%的人愿意捐血并把钱捐出去。

这几个实验都显示金钱非旦不是万能,有时反而误事。捐血本来是高尚的利他行为,但是一拿钱就变成卖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帮助癌症儿童,人们又都愿意去做。人在吃饱穿暖以后,对精神层次的要求是高于金钱的。

另一个实验是请学生把一组字重新排列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第一组成员的字重组成“冷天”等中性的句子,第二组的字组成“高薪”等跟金钱有关的句子,然后要他们做一个很难的拼图,拼不出来时可以请求帮忙。结果“冷天”组三分钟就求助了,“高薪”组坚持了五分半钟才求援。做完正要离开时,有人(另一实验者假扮的)不小心打翻一盒粉笔,“高薪”组的人视若无睹,没有帮忙捡。

很明显,金钱固然使人自立自强,却也使人不愿帮助别人。人一被金钱浸染,就变得自私自利了。

很多家长自己在小时候受过贫穷之苦,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快乐,就拼命赚钱,给孩子很多的钱,让他们不需要奋斗就有钱花。这样做其实正是消减了孩子的幸福感。

钱和肥料一样,用得对,可以长出丰硕的果实;用太多,会烧死植物;舍不得用,只会越堆越臭。过去经济学认为工作是负面,金钱是正面,现在发现正好相反,工作恰恰是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会长久,流过汗水的果实才最甜美。

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管理上。

最近台湾当局针对一些海归学者又纷纷移民海外的情况,为挽留他们在台湾安心工作,提出学术界弹性薪资,最高可到年薪三百万的计划。虽然立意良好,但若配套措施没做好,则会变成“二桃杀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许多人回台教书并不是为了钱。台湾目前教授的薪水虽然比不上国外,但是温饱无忧。与其用钱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湾的科研环境,如改善计划报账流程,使教授觉得被尊重,不被一些小事情破坏心情,有大把时间能花在研究上。金钱对知识分子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比金钱更重要。

真正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是荣誉感、责任心、自我期许和成就感,金钱其实是最难激励人心的方式,它远不及这些有效。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不解:“那你怎么走得了?你儿子那么粘你,他肯定会哭啊!”我说:“没关系,就算他哭我也得和他说再见。”那几个人对望一下,满脸惊讶。

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我一样,我也很难理解他们。

比如**玩沙子。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这样玩,就要“讲”。而且现在不快点讲,“长大后成习惯了,谁也讲不听,谁讲也不怕,到时候你就知道哭了!”

老猫堂哥的大女儿,已经小学快毕业了,听说也是“不是一点点不听话”,“没有人讲得听,不敢讲,讲了就要生气。”

而堂哥的小女儿,一个三周多岁的小女孩,叫她和**一起玩,她只是有些新奇地看着**玩这玩那,却不肯参与;看到**玩任何一个玩具,她就一定要赶快拿走,于是,她也被戴上了“不听话”的帽子。

老猫的大舅妈的孙女,显得比较乖巧。我亲耳听见她的奶奶拖住试图走出去听听鞭炮响的她,说:“你要听话,不听话奶奶不要你了!”

婆婆对于我们不把**留在乡下让她带非常不满,跟老猫不服气地说:你妹妹两个儿子都是在我这里带大的,他们现在不是非常听话,又会读书?

听话与否,成为他们评价育儿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可是,我觉得这个标准实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在那里,大家对这个标准的认识,竟然那么整齐划一。为了成为大人眼里“听话”的人,这些孩子们放弃了自我,努力地钻到那个大人为他们设置好的套子里。如果偶尔有些孩子,比如堂哥家的大女儿,对别人的否定试图抗争,就被视为“无可救药”。他们的进步是不再崇尚打孩子,但依然信奉的“该讲的要讲”。这里所谓的“讲”,其实就是指板起面孔厉声训斥。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恶习”难改很是纳闷:一直有讲啊,讲不听啊!没有人注意到了在听话背后,孩子们那缺失了的安全感,更没有人想得通什么叫尊重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是要教育,而所谓的教育,就是“讲”甚至“打”。要及时“惩罚”。

因为人微言轻,而且也不自信,所以实在不敢对他们提什么建议,只是在心里想,要“改变”这些孩子们可能也很容易,尊重他们的需求,还给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由,就足够了。

成绩好,未来就好吗?


这篇“不合时宜”的校长致辞,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自古以来,王侯将相就没有天注定,成绩好,未来就一定好吗?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总常开玩笑说成绩好的都给成绩不好的去打工了。虽然只是开个玩笑,从侧面告诉我们,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成绩好,并不能证明什么。

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毕业致辞似乎是件形式大于内容的面上的活儿,往往和鲜花、温情、成功、祝福等等相伴。相反,在毕业典礼上探讨“失败”、“苦难”之类的话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北京市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就是没按常理出牌,做了《面向未来,你为失败做好准备了吗?》的毕业致辞。这篇毕业致辞,少了热闹,但多了冷静,少了装饰,但多了真实。言辞切切中,用意深远,很多人读完都沉默了。

他的“教育测不准原理”,更值得每个人去反思和回味。

学校只给了你短暂的成功,没有给你永久不败的未来

今年看到高考成绩,没有像往年那样“欣喜若狂”,我很冷静,因为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这些“好看的数据”能代表你们高中三年的全部学习成果吗?成绩较好的同学未来一定会较好吗?这些成绩能证明我们的教育已经很成功了吗?

今天我不敢用简单的主观推断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最近,我们越来越觉得不应该只拿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全部、也不应该只拿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的全部。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今年是我高中毕业20年,这些年来同学分散在五湖四海,去年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聚会。这些同学当中,有在政府部门担任高管的、有在大学当教授的、也有在中学当老师和副校长的,等等。但是这些同学在高中时候的表现各不一样:有成绩一流的、有成绩一般的、有很听话的、也有学校多次要开除的……大家在一起共叙自己以及保持联系的同学18年来的经历、感悟和成就,最后几乎达成这样三点共识:

学习一定要好但不一定去追求第一名,因为追求第一名往往会使人成为“书呆子”。

一定要上大学,因为不上大学是没有希望的,尤其对农村地区的学生;但不一定都要上好大学,因为上大学就是一个人的临时身份象征,今天没有同学在意哪个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哪个老师是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的,因为好大学只影响你2-3年。

一定要有能力但不是只有学习能力,因为社会能力(人际、仗义、诚信)比学习能力(高分、博学)重要得多!

我有这样的一个推断:你的高考成绩即将一文不值。我们应不以高考成绩高而沾沾自喜,也不以高考成绩低而盲目自悲。学校只给了你短暂的成功,没有给你永久不败的未来!

名次不再排队,不确定的未来里你们都平等

当你们的高考成绩一文不值以后,你们就平等了,因为学校不再对你们的名次进行排队了。这种平等是指大家都将拥有同等的、新的发展机会,可以同等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你们也将同等地面临各种挑战。

我总结出这样一些结论:将来个人的发展好坏与高考成绩高低没有必然关系;学习能力强未必未来工作能力强,学习能力弱也未必未来工作能力弱,这里就有很多个“不一定”,我把这些不一定称为“教育测不准原理”。

“教育测不准原理”告诉大家:你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必须思考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谁将主宰这个世界?谁将是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

决定未来的六大能力,谁先掌握谁就占了先机

记得在你们高一的时候,我说过:未来就是还没有来!今天我们处于什么时代呢?这个时代里,数据大爆炸、人人自媒体、手机微信微博,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得面目全非。据说不久的将来我们不用到商场去买鞋子了,只需在家用3D打印机就可以“自造”。可见人类很多工作都已被计算机取代,信息时代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概念时代——如果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因为人能够制造工具并且使用工具,那么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没有形成差距?尤其是到了新经济时代,如果有所谓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之分,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人和人的区别在于优秀的人能够制造概念并且可以使用概念。

在概念时代,只有具备电脑无法企及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处于领先地位。你能说出十个电脑或机器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工作吗?盖房子?扫地?洗衣服,几乎找不到了!

这就是形成了决定未来的六大能力:灵感设计、创造故事、发现幸福、情感交流、游戏娱乐、寻找价值等。每个人都能掌握概念时代的这六种右脑能力。

关键问题是:谁先掌握了它们,谁就会在这个时代占得先机。

大学不是用来虚度的,真正的学习是从大学开始。

你的未来和今天你的理想可能风马牛不相及,鲁迅都可以弃医从文,你也可能弃文从理、学非所用,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看到了未来。

在未来你们干什么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到你所干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优秀拔尖的人才是随心所欲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就成什么!因此要积极准备干好这份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的学习是从大学开始的,记住大学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虚度的。如果你不学,在未来的路上,你们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甚至惨败,这是必然的。

一个人失败主要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努力不够,二是借口太多!在此,向大家强烈推荐一本书《哈佛,凌晨四点半》,希望大家成为十年后优秀的人才!

六十年后,你在哪里?

根据“教育测不准原理”,开始我提出的三个问题显然是没有答案的,希望我们一起用三个20年即60年来回答这三个问题、来反思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希望你们能每隔20年向母校做一次汇报:

●第一个20年(38岁)汇报:你在干什么?如果你在干正确的事儿,这就是有德,或者叫有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个20年(58岁)汇报:你干成了什么?如果你干成了一件或几件有价值的事,这就是有能力、或者叫有智慧。

●第三个20年(78岁)汇报:你是否还活着?说明你身体不错。

如果大家这三次汇报都比较不错,就叫做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这个学校一定在做真正素质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轻轻地你走了,你将从这里带走了什么?

亲爱的同学们:也祝福你们——在未来你们中,失败的人少一些,成功的人多一些!

家长育儿心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女儿已平安成长六个春秋。她的学习与生活是快乐的、温馨的、自然的,也是平凡的。打开记忆的闸门,许多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初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要去上学,就紧张得不得了,不愿意上学,不想离开温暖的家。有时候我经常自责,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陪她的时间很少,都是外婆带她。每当听到她外婆跟我说,她哭喊着要外婆早点去接她,我心里很是不舍,真想她永远寸步不离呆在身边。但我知道,这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女儿要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努力读书,也需要与社会这个大家庭融入。

因此,在家的日子,我都给她讲故事、陪她一起分享幼儿园里的趣事、讲老师的好,也叫“寓教于乐”吧,同时让她给我讲每天所见所做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逐渐感受到上学的乐趣,感受到老师的好,如果在学校里学到了新的手工、新的儿歌,回家会第一时间与我们分享她的快乐与成就感。

在生活的点滴上面,我们从小鼓励她要有良好的秩序感,家里的东西不要乱堆乱放,自己玩具、学习用品最好用整理箱分别放好,自己把玩具收好,大的应该放在哪里、小的应该放在哪里,这一点她做的很不错。现在经常会提醒我,东西不要乱放,哪来拿来的放到哪里去,人小鬼大地开始教育起我们了,哈哈!

我们家长也深知一个道理,好孩子是夸出来。做家长的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但要注意表扬的事情要具体,不要泛泛地表扬。比如铭悦今天饭吃得好,我们就说:“铭悦今天饭吃得真快!妈妈真喜欢啊!”诸如此类的,而不是光说“铭悦是个好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对了。我记得她刚上幼儿园那会,对于画画,一点也不会,我在家无数次的教她拿画笔画画,总是学不会,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过后,慢慢的开始学。回到家,哪怕是弯弯曲曲的画上二笔,我们也会说她:“嗯,画的真捧,如果这条线画的更直一点,会更不错。”这一点,相信学校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表扬孩子们的。

前些日子我一连几天下班回家,都见到女儿坐在桌前画画,我问她:“铭悦,最近很听话噢,天天画画。”女儿回答我说:“妈妈,老师说我画画进步很大,所以我每天回家都要练习画画。”当时心里涌进无数的感激与感动,感谢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有要求上进的表现,也让我感动。

闪念间,女儿已在幼儿园学习近三年了。她酷爱讲故事,画画,从刚开始发音的不标准,到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升迅速,除我们家长的辅助外,这一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育。希望女儿越来越自信,并走向自强。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很多,但伴随她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故事更多。作为家长,我为她的每一次进步由衷地高兴,为她的进步感到骄傲;更要和老师一起为她加油、鼓劲,希望她的人生活得精彩、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打孩子”是好的儿童教育方法吗 ?


一位妈妈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她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学习更多的教育方法!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家园共育《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
    2020-10-15 阅读全文
  •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孩子真的是天使 人总是对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往往是看别人的东西好。我一直如此! 怀孕之前,对孩子在心里其实很期望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婚后就要孩子。不明就里的亲人朋友,总是很私密的给我讲,尤其是妈妈,总是含蓄而又...
    2021-04-05 阅读全文
  • “压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吗?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
    2021-08-30 阅读全文
  • 亲爱的家长,您真的爱您的孩子吗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她们满腔热情的爱不但没有让孩子像花儿一样的成长和绽放,反而常常事与违愿,有些花儿像遭了霜打,有些枯萎有些褪色了…… 张楠,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入学两个月了,从来没有听...
    2021-04-02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孩子,你真的是在撒谎吗? 事件: 今天下班比较迟,儿子又跟同学点点一起回家吃饭去了,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去接儿子,进门后我的老同学(点点妈妈和我们夫妻是同学)就很义正词严的告诉我们:你们儿子今天...

2020-10-15 阅读全文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

2020-12-31 阅读全文

人总是对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往往是看别人的东西好。我一直如此! 怀孕之前,对孩子在心里其实很期望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婚后就要孩子。不明就里的亲人朋友,总是很私密的给我讲,尤其是妈妈,总是含蓄而又...

2021-04-05 阅读全文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

2021-08-30 阅读全文

每个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往往她们满腔热情的爱不但没有让孩子像花儿一样的成长和绽放,反而常常事与违愿,有些花儿像遭了霜打,有些枯萎有些褪色了…… 张楠,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入学两个月了,从来没有听...

2021-04-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