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父母的十本书
发布时间:2020-10-03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绘本教育笔记《童年的秘密》 (意)玛丽亚.蒙特梭利
“从理解孩子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到真正理解什么是儿童教育,说是一场革命也不为过,蒙特梭利几本书的历程,我们可能要走很久。”
《爱和自由》 (中)孙瑞雪
“孙瑞雪老师结合儿童之家的情况概括性地介绍了蒙特梭利的学说。如果嫌蒙氏几本书太多内容的话,不妨从此处入手。引入了心理胚胎、吸收力的心灵等概念,最重要的是将爱和自由这个教育方法展现给读者。阅读完之后,你会希望进一步了解蒙特梭利。我读完之后,为了孩子对成人的爱而心酸几度落泪,从来以为自己是爱臭臭最多的,孰料,真正被爱的人其实是我自己。”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美)海姆.G.吉诺特YJS21.COm
“操作性极强,既有心理上的分析又有详细的方法介绍,技巧性比较强。我想父母所困惑的内容,里面都有解答。例如:孩子语言行动后面的潜在信息,礼貌,撒谎,偷窃等等。这本书犹如一本开锁大全。我想每一位父母都值得去阅读。甚至可以立刻解决一些问题。”
《倾听孩子》 (美)帕蒂.惠芙乐
“非常实用,传授给父母们两方面的技巧:通过倾听孩子来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通过互相倾听来宣泄父母自身的负面情绪。”“孩子被宠坏的原因多半是我们只顾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或顾不上满足孩子对于精神和感情上的关怀的需求。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情感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中)李跃儿
“可以算是入门书籍。如果一个父母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或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往后的一切就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了。”“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授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生命,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欣赏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每一个文字都会敲打我们的心,直至我们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幸福在何方。这就是引发教育观念转变的引子。”
《小脑袋,大世界》 (德)多纳塔.艾申波茜
多纳塔.艾申波茜博士是德国从事“7岁儿童认知世界”课题研究的教育专家。本书通过对德国学者、科学家、小商贩、移民、父母、教师等150人的两次访谈以及同孩子实际接触的交流与观察,整理出来的足以挑战学前教育观念的“69条童年体验的清单”,既高度浓缩了艾博士的研究理念,又触动了众多父母、研究者、教育者的心灵。
《捕捉儿童敏感期》 (中)孙瑞雪
“收录了200多个0岁~10岁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你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目录按照年龄段排列,非常清楚明白,你可以像查手册那样找到自己关心的年龄段,找到该年龄段的敏感期表现。如果够细心,你会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去观察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
“用一个孩子的成长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展现给我们”“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接受到最平等的最有效的教育。小豆豆无疑是幸运的,她有一对最好的父母,她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最好的老师。这个善良的小女孩真的让我的心为之一动,是巴学园本色的教育方式让小豆豆或者说让人的本性发挥到了极致。”
《养育儿子》《养育女儿》 (美)唐.艾里姆、珍妮.艾里姆夫妇
“这两本书决不是鼓吹男女不平等。它揭示了男孩与女孩的不同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改变父母对教育的态度
父母要先改变态度
七田真说,即使是患有唐氏症、先天智障的儿童,经过七田真式右脑教育后,也能发挥很好的学习能力。
七田真说:“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若父母认为孩子不行或漠不关心,孩子就往往不行。只有父母先改变,孩子才会改变。”他因而坦承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改变父母对幼儿教育的心态!
而对父母来说,右脑教育最大挑战是:你到底真心爱孩子吗?爱孩子,而不是给孩子压力。因为右脑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以一体感、协调、梦、和平为基础,透过心灵交涉得到对方的感应。“心”的教育就是“认同、爱、夸赞”,妈妈给孩子爱心,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才有助于右脑潜能的开发。
七田真举例:当孩子不乖时,父母只需紧紧拥抱孩子,告诉孩子:我爱你。多多拥抱孩子,肯定、赞美孩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良好行为。只是培育“聪明”的孩子并不足够,孩子的“心灵”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训练想象开发右脑
根据七田真的著作,右脑有五项功能:
ESP能力:超感觉能力,不需要靠一般的感觉器官,而是靠细胞、波动来感觉,所以能感应接受到宇宙的信息。
图像化机能:一眼看过、听过的事物可借由意象显现。
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是一种高速大量的计算能力,小孩子能算出多位数乘法,就因为右脑天生有这样的能力。
共振共鸣机能:不需要通过严谨的五线谱练习,只要打开右脑听一遍,脑海里尽量去想画面,就可流利地演奏音乐。
超高速大量记忆机能:运用在语言学习方面,小孩子常听外语录音带,能讲四五种语言。
右脑训练方法第一步:想象训练。每个孩子都具备看到影像的能力,妈妈在自己额头处想象要传出的影像,将其传达到孩子额头,让孩子接收。
方法包括:制作一张橘色卡片,中央贴上直径3.5公分的蓝色圆,让孩子进行“一点凝视法”。让孩子合上眼,在可看到残像的颜色中告诉孩子:“你的头脑看得到红苹果”;影像就会立即出现在孩子的脑中。
母亲也可手拿两张颜色纸,在脑中想着其中一张纸的颜色,再让孩子挑选母亲所想的颜色。这些想象游戏,玩5分钟就足够。能够“看到”理应看不见的影像,表示右脑已开发。如此一来,吸收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都会令人刮目。
作为父母如何改变孩子浮躁情绪
当今社会上,浮躁的心态都或多或少的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这种心态也蔓延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幼小、纯洁的灵魂为什么受到这样的染污?家长们又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此类不良心态呢?
人都经常容易浮躁,更遑论孩子呢?浮躁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大人可以趁孩子还小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引导。
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家长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在进行着大调整,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与遗传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意志品质薄弱
有的父母只知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改变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教育孩子立长志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孩子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
父母应该告诫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孩子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正如赫伯特所说:“人不论志气大小,只要尽力而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
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一点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的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有针对性地“磨练”
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孩子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噪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孩子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用榜样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其次,鼓励孩子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母爱能够改变遗传密码
遗传基因一向被认为是先天确定、不可改变的,但最近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基因学家却研究发现,母爱可能足以改变我们的遗传密码,这种变化还可以遗传下去。那么———
最近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基因学家在研究中控制母老鼠舔舐新生小老鼠和为它们梳理毛发的时间,最终实验结果表明享受到母亲更多照顾的小老鼠更加胆大且更爱冒险。实验还发现,母亲的照顾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一种控制大脑对压力反应的基因的表达。
这种基因变化导致大脑中的海马长出更多的压力受体,减少身体对压力的反应。随后的实验显示,这种基因变化是持久的,甚至可以遗传给后代。
英国《卫报》由此称,这一惊人发现意味着,我们的遗传蓝图不是在出生之前就确定下来的,我们的身体能够改变生物学指令,使我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而不是等待数百万年的进化去适应。
由此而发,母爱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遗传特质吗?母爱对于一个人的真正影响究竟多大?
人的生物特质和蛋白质有关
对于母爱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遗传基因,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君晖表示,目前生物学界认为,DNA序列是不可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的,除非发生自发性或诱发性突变。由此看来,母爱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
但王君晖也介绍说,从DNA到信使RNA,再到蛋白质的这一生成过程中,同一基因序列会有多种成熟方式。面向同一序列,如果编辑方式不同,那么其表现结果也就不同,这正是日益兴起的表观遗传学所着力研究的内容。简单而言,基因是不可改变的,但同一基因可产生的多种蛋白质是可以改变的。众所周知,人体绝大部分的生物功能都和蛋白质有关,不仅如此,蛋白质可能还和人们的性格等存在一定关联。由此可以推论,即使我们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也可以改变基因的表现形式———蛋白质,并最终改变一个人。
外界因素推动个人多向发展
具体谈到遗传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时,王君晖认为,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基因是不可改变的,但加工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遗传特质是先天决定的,但什么特性能够显现出来,这是后天的作用。
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很多: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求学经历等,这些都可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年研究已经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所经历的抚养、教育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的现在。他认为,5岁之前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要求。国外调查曾发现,出生后即被遗弃,在育儿院里成长的婴儿身体状况一般比较差,此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也更多,如果在婴儿期增加对他们的抚摸、哄拍,便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在心理学家看来,并不是触摸本身改变了什么,而是触摸所传达的爱,这种爱带给婴儿安全感和满足感,使其健康成长。
母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棒”
华夏心理网咨询师荀焱表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基因的遗传,以及怀孕期间营养物质的摄入对孩子生理功能发育的影响。
心理方面,同样开始于怀孕期间,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会决定孩子今后的自信程度,以及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而这种安全感是和母亲的情绪、营养等紧密相关的。胎儿出生之后,在婴幼儿期是否能与母亲形成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则会对其心理状况、性格特点等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方面,主要是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这其中涉及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爱的表达,如何让孩子既充分地感受到母亲的爱,又不会失去控制,才是最重要的。
爱的给予不在于和孩子相处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只要让幼小的孩子始终感觉到妈妈是爱他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就是安全的。比如,上班族并不用担心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真的就会有什么不妥,在条件不允许母亲和孩子有更多相处时间的时候,提高相处的质量也可以很好地传达自己的爱。
要改变孩子 先改变家长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
有家长问:
1岁3个月宝宝脾气急躁,怎样叫她平静下来?
解答
脾气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性格”。用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说,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环境影响的“合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脾气是由两元素组成:一是天生的成分(神经类型),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由此,人的性格便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前者决定性格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则决定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刚出生的孩子之间性格差异也是存在的,但差异很小。比如有的孩子哭声很小,而且有时有会儿;有的则哭声很大,哭起来没完没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性格差异会逐步增大。
脾气急躁,就是遇到不称心的事马上激动不安、生气、发怒,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应该纠正。
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在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家长的诱导下,能够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新的良好的性格类型。家长要树立信心。
我向来主张“孩子生病,家长吃药。”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
一是家长要加强自身修炼,强化自我克制能力,遇到孩子急躁,家长不急躁,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左右。因为家长管教孩子急躁时的态度会暗示、影响孩子。
二是家长要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急躁还要坚持循循善诱,态度要温和,不要太强势、太冲动。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简单、粗暴、武断,企图以家长的强势迫使孩子就范会适得其反。
三是家长的心态要放平和,不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解决孩子脾气急躁的问题,不要指望一次根除,万事大吉,要允许有反复。
四是遇到孩子情绪高度激动时,家长也可以做出必要的暂时的让步、妥协,有利于破解“顶牛”、“僵持”势态,缓解紧张关系。因为高度激动时刻是什么话也听不进去的,待以后寻机管教。
五是家长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巧妙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暂时缓解孩子的情绪。
六是如果孩子不听劝导、总是暴躁的话,家人可以延缓表态,利用“时间的帮助”,等孩子情绪自行平静下来再表态、处理。
七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家里人谁也不搭理他,让孩子感觉到他的暴躁使家长忍无可忍,从而迫使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断绝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被孤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实这就是一种“无言”的惩罚。
八是孩子脾气急躁,很可能是受家长的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家长要切实加强性格方面的自身修养,用温和性格感染、影响孩子,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要改变孩子 先改变家长》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
有家长问:1岁3个月宝宝脾气急躁,怎样叫她平静下来?
解答
脾气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性格”。用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说,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环境影响的“合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脾气是由两元素组成:一是天生的成分(神经类型),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由此,人的性格便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前者决定性格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则决定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刚出生的孩子之间性格差异也是存在的,但差异很小。比如有的孩子哭声很小,而且有时有会儿;有的则哭声很大,哭起来没完没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性格差异会逐步增大。
脾气急躁,就是遇到不称心的事马上激动不安、生气、发怒,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应该纠正。
小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在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家长的诱导下,能够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新的良好的性格类型。家长要树立信心。
我向来主张“孩子生病,家长吃药。”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
一是家长要加强自身修炼,强化自我克制能力,遇到孩子急躁,家长不急躁,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左右。因为家长管教孩子急躁时的态度会暗示、影响孩子。
二是家长要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急躁还要坚持循循善诱,态度要温和,不要太强势、太冲动。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简单、粗暴、武断,企图以家长的强势迫使孩子就范会适得其反。
三是家长的心态要放平和,不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解决孩子脾气急躁的问题,不要指望一次根除,万事大吉,要允许有反复。
四是遇到孩子情绪高度激动时,家长也可以做出必要的暂时的让步、妥协,有利于破解“顶牛”、“僵持”势态,缓解紧张关系。因为高度激动时刻是什么话也听不进去的,待以后寻机管教。
五是家长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巧妙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暂时缓解孩子的情绪。
六是如果孩子不听劝导、总是暴躁的话,家人可以延缓表态,利用“时间的帮助”,等孩子情绪自行平静下来再表态、处理。
七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家里人谁也不搭理他,让孩子感觉到他的暴躁使家长忍无可忍,从而迫使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断绝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被孤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实这就是一种“无言”的惩罚。
八是孩子脾气急躁,很可能是受家长的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家长要切实加强性格方面的自身修养,用温和性格感染、影响孩子,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
天底下各种关系里,最亲密、最纯真、最温馨、最靠谱的莫过于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伴随血脉,纯粹又美好!
可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甭管是上一代,还是这一代,抑或下一代,却在这样的关系里备受煎熬,遗憾、痛苦、束缚和不解,困惑着我们的身心!
多少父母口出狂言:“如果你不是我的儿子或女儿,我早和你.....” 年轻的爸妈:“要不是生了你,我就不会.....”“你怎么这个德性,我怎么可能生了你这样的......”
作为孩子,除了心里滴血,他也会把这些像针一样的藏在心中,化作自己身上的“刺”,再用让你伤心的方式给你痛苦。相爱相杀,冤冤相报,这样的亲子关系,谈“温馨”,谈“美好”,真的太奢侈!
爱是一个需要“艺术”的字眼,没有父母不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孩子从一开始就不爱自己的爸妈。只是,你的“爱”是否用正确又合理的方式传递给了孩子。
如果你的“爱”本身“畸形”,就不用奢望孩子还能回馈给你让你舒服的“爱”。
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佛教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
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
身体的密码是什么?
身体是四位一体的身体,包含物质体(肉体)、情绪体、心智体、灵体(光体)。心智体也是我们的信念系统,它和情绪体都会在我们的物质身体留下记忆。
举例:一位家人在被灵触调理的过程中,唤醒了她儿时的记忆,她看到了自己对父母的恨,一边释放自己的情绪(情绪体解锁),
一边对父母表达:对不起,是我没有看到你们的爱,你们已经尽力给了我所有(心智体转化)。瞬间,她背部的气结包块消失。
心智体(父母不爱我)和情绪体(恨)都在她的物质身体留下了痕迹,这份痕迹切断了她与父母深度的连接(爱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影响着她和其他生命的关系,
因为来自父母的爱是生命力量的源头。而通过灵触我们物质身体,给予物质身体以柔软的爱,情绪体和心智体自动解锁和转化,光体也得到净化和升级。
她打通的不只是物质身体的气结,生命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爱的大门,光明和力量向她涌来,这就是身体的的神奇和美妙之处。
灵触到底是什么?
灵——是让自己的灵性成长!就是往內观,不要往外求!(灵 是自度)
触——是手法,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心手相连,薪火相传,是触疗,是通过我们的手法疗愈他人(触 是 度人)
灵触就是自度度人的一种快速神奇的法门!灵五行属火,触五行属金,灵是来自火星的男人,触是来自金星的女人!
灵触 就是通过灵触师(慢 连贯 不费力)的手法,使人达到( 松 静 定 空)的状态!
松 全身心 放松!静 是安静心静是平静,是静谧,是静穆!
定 是身定心定的一种状态,是安定是安稳是不动的不变的!
空 就是无我的状态!
疗愈者和被疗愈者同时达到 松 静 定 空的最佳状态!同频共振,同体大悲排汗~排气~哭泣~呕吐~流鼻涕等等!哭泣者灵性之像悟性之征也!(疗愈自然而然的发生!就这么简单!)
灵触不是治病的,是疗愈灵魂的!
灵触的理念是——身体是灵魂的显示器!
每个人的身体是圆满具足的,身体本身没有病,而灵魂是累生累世的一些神经记忆!所以说,它出了差错就会生病!
灵触催眠 就是疗愈人的灵魂,灵触疗愈师不是医生!没有医生职业从业资格,也不强调效果,但实际疗愈过程中会创造很多非常好的效果。
这就是灵触的 奇妙之处!
如果您真心的想了解
建议有缘的您走进灵触催眠疗愈工坊 亲身体验,过多的语言无法形容,面对体验~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体验后才知,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