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于适龄宝宝的阅读训练安排
发布时间:2020-09-29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宝宝游戏家长对于适龄宝宝的阅读训练安排
1、4岁前的阅读养成习惯
这个阶段的宝宝对口语声音和意义的敏感程度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口语中的押韵现象,喜欢听有绕口令特征的语言,同时他们也开始注意到许多字词发音的相似之处。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和阅读中的语言活动,帮助宝宝扩展口语词汇量,同时学一些比较复杂的词汇,增加他们口语表达的丰富性。妈妈们可以通过谈话、讲述、故事阅读和续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宝宝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围绕故事活动,培养宝宝的阅读策略。从学前阶段到学龄初期,故事是宝宝阅读的主要材料。因此,让宝宝慢慢适应故事文体特征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成分,会有助于宝宝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策略。妈妈们应注意每天给宝宝看故事书的时间,使他们养成“阅读图书”的习惯,还要让宝宝口述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扮演“讲故事人”的角色来编和讲自己的故事。
2、4岁后的阅读养成习惯
4岁宝宝怎么培养爱看书的习惯。不是说当着孩子的面看书,孩子就容易喜欢看书吗?但事实上很难做到。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可以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与宝宝共读的过程中,成人可以帮助宝宝认识书上的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做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
拼字组词活动是让宝宝养成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提供对文字组成关系结构的认识,并且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提供操作材料给宝宝摆弄。同时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重复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简短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遇上孩子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要耐心解释给孩子听,每天坚持。这样一直坚持到孩子两岁半左右,孩子又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自己单独看并朗读简短故事了,并可以给大人讲故事,但往往讲得不是很连贯,没关系,此时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美。要多夸和轻吻孩子!有爱就会有收获!提高宝宝对文字组成规律的认识。有条件的妈妈还可以给宝宝使用平板电脑,让他们通过多媒体学习认读书面语言,有助于宝宝对于多样化阅读途径的认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对于宝宝早教怎么做
家长对于9个月宝宝早教怎么做
我家儿子9个月大了,礼拜一带他去打预防针,顺便做了体检,医生说我家宝贝的说话能力有点缓慢,急死我了,该怎么办?
网友睿宸:我们家宝宝也说话有点慢,别急。
网友快快活活:我儿子也就会爸爸妈妈叫喊,其他的我们都听不懂了,叽里旮旯儿的。
网友郭德纲的分:我们以前也这样,后来不断给她讲话,进行早教就好了别急。
再来看看网友分享的早教技巧:
网友乐力钙:给宝宝买挂图和绘本,教宝宝吧,还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儿歌什么的,让宝宝听。
网友老姐:九个月的宝宝,早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让宝宝多爬——这是我三年的早教生涯中,感觉自己最做的不够的地方。另外,多读儿歌童谣之类,宝宝该学说话了。
网友i一体:首先妈妈应该和宝宝经常交流,通过谈话、做游戏、运动等方式来实现父母和宝宝之间的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妈咪育婴网:看来各位宝爸宝妈都是有很多心得。其实9个月的宝宝,语言能力发育快慢都是正常,因为有的比较早讲话,有点比较早爬行,有的比较早学走路这些都是正常,家长千万不要有攀比心理,只要宝宝健康成长就好了。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一些早教方法:
音乐篇:音乐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培养宝宝想象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宝宝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时,有很多机会需要运用想像进行创造。如,在舞蹈中,宝宝“闻乐而思”,灵敏地感知特定的时间、空间的各种情态,把音响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映出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表情幼儿音乐脑(右半球)的经常活动还可促进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加强左右两半球的联系,为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游戏篇:9个月的宝宝对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能对某一玩具或者事件的感兴趣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父母需要多鼓励宝宝进行游戏和运动。比如说妈妈可以跪或者坐在地板上,然后将宝宝脸朝外抱在自己的胸前,注意正确的姿势:一只手扶着宝宝胸部,另一手托着宝宝的PP,将足球放在宝宝正前方然后开始让宝宝伸出一只腿,帮助他用脚踢到球;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跟着往前移动,能够让宝宝继续踢着球向前走。每次宝宝的脚碰到球的时候妈妈需要配合的说一些鼓励的话或者发出欢呼声,如果有两个小“球员”能面对面地来回踢球,效果就会更好了。也可以让宝宝自己玩,把注意力转移到玩具上,学会用不同的摆法和方式使手的技巧得到进步,同时使注意时间延长。学会独立玩的宝宝能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和感知外界事物,将兴趣从依恋母亲转移到外界,为将来离开母亲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语言能力篇:9个月的宝宝已经能理解一些常用词语,并会用动作表示词义。宝宝学大人的样念念有词时,要即时予以鼓励;宝宝说得不准确时,大人可在一旁缓慢而清晰地把准确的语词说上几遍,但不必纠正他的发音;这时候宝宝说话虽然还含糊不清,但他有强烈的沟通欲望,大人要注意观察,及时予以应对。
总结:早教方法千千万万,但一定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不要盲目进行早教,不要急于求成,这样会误导宝宝,甚至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就9个月宝宝早教的注意事项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9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要求反抗了,如果宝宝特备反对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免得引起反面效果;
2、9个月大的宝宝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都想碰一碰,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什么都制止孩子,这样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对于有危险的东西,父母要多次强调给宝宝,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记忆力只有一天,明天很可能就不记得了。
3、宝爸宝妈是一面镜子榜样,千万不要在宝宝面前有不文明及错误的行为,这样会给宝宝造成不要的示范作用。
适龄宝宝入园准备手册
9月份,新的一批“小豆丁”就要走向社会,开始自己的幼儿园生涯了。这对这些宝宝来说都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往往会掺杂着宝宝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家长们于心不忍的无奈,这期间必将伴随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难以入眠……
许多家长迫切想知道怎样为即将迈入幼儿园的宝宝做全面的准备。那么,作为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如何帮助宝宝度过这样一个转折期呢?为了让父母们能够轻松地度过这个“宝宝的第二次断奶期”,本期健康版邀请了浙江省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汤军一同制定了“宝宝入园准备手册”,从各方面为家长布置好预习工作,与大家一起应对“成长的烦恼”。
防病准备篇:第一学期是“生病高峰”
症状:严重的焦虑情绪
有些宝宝进了幼儿园以后,就突然有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常常会抱着自己家里带来的东西,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等妈妈来接。省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汤军说,这其实是“分离焦虑”。大部分幼儿都会出现“分离焦虑”,这种焦虑的产生其实也很自然,宝宝们平时和亲人之间会产生强烈的依恋感,一旦进入了新的环境,出现了依恋上的断层,失去了一种安全感,就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如果没有解决好“分离焦虑”,就会出现一些“看不见的内伤”,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
对症下药:父母在入园前,可以带着孩子到所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活动,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幼儿园里参观以后要用的小杯子、小床、小桌子等,或者在活动场地进行一些亲子活动,以此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症状:吃不好睡不好、容易生病
有些宝宝平时在家里吃饭、睡觉都很香,刚上幼儿园就彻底改变了:胃口变得很不好,吃午饭也是有一口没一口,还有的甚至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孩子一到午睡时间就哭闹,而且没几天就感冒发烧了。
对症下药:孩子睡觉时防范意识特别强,尤其是换了陌生的环境,没有父母在身边哄着,睡前特别容易哭闹。这在开始阶段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宝宝在幼儿园里睡不着,家长可以带一件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让孩子抱着睡觉;如果在幼儿园吃不下饭,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食物让宝宝带到幼儿园,回家以后,准备的饮食要尽量清淡一点,注意多补充水分、维生素C等。
容易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宝宝接触的环境复杂了,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机会也就多了;因为不习惯陌生环境,经常性的苦恼也会使得抵抗力下降。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入园的初期有不良反应也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过于担忧。
心理准备篇:积极与老师密切配合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要学会“狠心”。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还有的中途来看望,这样孩子的哭闹时间会延长、次数会增多。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切勿给孩子消极暗示
许多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前,经常无意中会对孩子这样说:“你再不乖,过两天就送你去幼儿园。”“这两天让宝宝多玩玩吧,过几天就要到幼儿园去了。”殊不知,这样的言语对孩子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在孩子意识中会认为幼儿园就是惩罚自己的地方,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入园前产生抵触情绪。专家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相当重要的。
带孩子熟悉环境,减少焦虑
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带着孩子到所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园中的活动场地进行玩耍,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能力准备篇:重点训练“吃、睡、拉”
不少老师反映有些孩子在刚入幼儿园时,连一些最简单的本能需要,例如大小便、喝水等,都不会向老师主动提出,造成孩子对环境的抗拒。孩子掌握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心。
教孩子独立吃饭。学会用勺子,自己舀菜。即使是吃得满地都是饭粒也没关系,到了幼儿园里老师会想办法,帮助他吃得干净些。
想小便的时候,跟老师说。有些孩子刚入园时不会自己大小便,没有爸妈提醒,又不敢告诉老师,因而憋着,或干脆拉到裤子里。因此在入园前,必须训练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会主动向成人讲出,并且知道大小便的方法(先脱裤子,然后进行。在大便后会自己用纸擦屁股)。大小便拉在裤子里后再向老师说或者是不说,孩子往往会因此生病,这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事情。
训练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动去喝水。
训练孩子当有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会穿脱简单的衣裤。
教孩子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宝宝的思维需要训练
导读: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而右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地。从小进行音乐训练,对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
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聪明的宝宝是天生的吗?在人的一生中,婴幼儿时期是最聪明的天才时期。通过什么样的训练能使自己的宝宝更聪明呢?
思维分类及特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的本能,正像人需要运动一样,人脑也需要思维。从个体思维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种。动作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如3岁前儿童的思维总是伴着动作。他们不能脱离动作默默思考。形象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依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为中介,并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俄国儿童专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儿童到学前晚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时期,其中8个月—1岁,2—3岁(特别是2岁半—3岁)是这个年龄阶段发展的两个转折时期、关键时期。人的一生思维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是先快后慢的。
思维需要训练
思维是儿童掌握知识主要的心理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核心。促进宝宝思维发展,一方面要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掌握宝宝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善用赞美和鼓励,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另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要进行思维训练,思维是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和发展的。
思维训练,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七巧板、燕儿图、益智图。古人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明代以来的珠算等,都是思维训练的好形式。
儿童的思维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儿童的思维训练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从大脑的训练、相似性思维训练等方面,来谈如何促进宝宝思维训练。
大脑训练,开始!
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有着一定的分工。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半球的主要贡献语言和逻辑方面的,主管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它也是脑语言区的所在地。左脑如果出问题,语言表达常常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下降,很难进行推理、演绎,要完成一些数学题目(数学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就会非常困难。
右脑半球的功能主要是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综合性思维。如果一个人右脑半球损坏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识别方向、空间位置的能力就会非常低。
右脑训练——
1。手指练习法:
用拇指去挨个碰从食指到小指的指尖。
2。左书左画:
左脑主管着书写过程。为了开发右脑,脑科学家们主张多用左手写字。左画,就是用左手作画,不仅具有一般作画时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等益处,还练习左手的灵活性,同时,激发右脑在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和创造思维方面的潜力。
3。左侧体操强右脑:
左侧体操是开发右脑功能的一种好办法。由于右脑负责左侧身体,因此,左侧体操会反过来促进右脑的活动,有利于右脑能力的提高。左侧体操包括一些基本的动作和游戏——
基本动作:
Ⅰ.左上肢侧举运动。
Ⅱ.左上左上肢侧举运动。
Ⅲ.左手指运动。
Ⅳ.左腿侧举运动。
Ⅴ.左腿前举运动。
基本游戏:
Ⅰ.用左手进行猜拳游戏。
Ⅱ.每天早上学习用左手使用牙刷。
4。脚部活动法:活动脚趾的右脑刺激法。这是一种宜于洗澡时或洗完澡后进行的。
具体做法:
Ⅰ.不用手,将脚趾全部伸展开,并稍稍保持一段时间。
Ⅱ.脚拇指和其余四趾交叉活动。一开始活动不了的时候,可以用手指帮助拉开。
Ⅲ.将脚趾绕到第二趾上,再相反进行。
Ⅳ.以抓东西的感觉收拢脚趾。
Ⅴ.用手一个一个拧转脚趾,并握紧拳头捶击脚心。
5。潜游:在练习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时间长度不要超过2分钟。
6。悬挂倒立:这种训练能够治疗前庭疾病,发展平衡感觉,同时还能改善整个头脑的循环功能,使更多的脑细胞得到更充分的氧分供应。
7。音乐吹开智慧花:
音乐被称为“智慧的催化剂”。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大脑细胞能更好地发育成长。音乐是一种形象思维,而右脑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地。从小进行音乐训练,对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还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
具体做法: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们为歌曲配动作。家长鼓励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多选择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的音乐。
相似性思维训练——
相似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它主要包括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发现事物相似的原因、发现事物相似的结果、发现事物相似的规律,等等,所以相似性思维训练也主要是针对这些方面训练来提高思维能力的。
具体方式:
1.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例如:
无花果叶和仙人掌。
鲸鱼和鲤鱼。
人和猴子,人和黑猩猩。
2.寻找事物间的差异,例如:
仔细观察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看看有什么不同。
仔细看看你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有什么不同。
对着镜子,仔细看看你的左眼和右眼,有什么不同。
3.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例如:
彩笔、铅笔、记号笔、抹布、扫帚、本、图画书。
鲸鱼、鲫鱼、金鱼、海狮、海象、海马、海豹。
大猩猩、猴子、长臂猿
4.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关系,例如
人和猩猩;猫和老虎;熊和熊猫。
5.从事物的相似性推测事物的性质
红色的长方形和红色的圆球;蓝色的圆球和红色的圆球。
训练宝宝的握力的方法
导读:妈妈或爸爸用手把栓绳的玩具有意塞到宝宝手里,然后趁宝宝没有抓牢的时候,突然把玩具提起来,以此来刺激宝宝的兴趣,经过几次刺激之后,宝宝就会主动挥舞小手去抓了。
训练宝宝的握力,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抓手指法。在训练宝宝的握力时,妈妈可以把自己的大拇指或食指,放在宝宝的手心里让宝宝自己抓握,等感觉到有一定的握力后,再把手指从宝宝的手心向外拉,看宝宝是否还能去抓。
拉线法。第三个月的宝宝可能还不会自己拉线,但可以买一些带拉线的玩具,最好是一拉线就会动或发出响声的玩具。开始训练的时候,妈妈可以把线放到宝宝手里帮宝宝拉,玩具的活动或响声会刺激宝宝的兴趣,经过多次训练宝宝就会自己玩耍了。
抓悬挂物法。在宝宝小床的上方,低低地悬挂一些色彩鲜艳的小小软塑动物或其他东西,先晃动悬挂物引发宝宝的注意,然后拉着宝宝的手帮他(她)抓,慢慢地逗引宝宝自己伸手去抓。也可以妈妈或爸爸用手把栓绳的玩具有意塞到宝宝手里,然后趁宝宝没有抓牢的时候,突然把玩具提起来,以此来刺激宝宝的兴趣,经过几次刺激之后,宝宝就会主动挥舞小手去抓了。
抓球法。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训练方法。不仅可以训练宝宝手的握力,而且还可以训练宝宝眼睛的追视力。训练的时候,先让宝宝趴着,然后把一个色彩鲜艳的球,从宝宝的手可以抓到的地方慢慢滚过。刚开始球从一侧滚到另一侧时,宝宝会专心地看,经过几次重复之后,宝宝很快就会伸手去抓那个球。
训练宝宝视觉的好办法
新生儿期的宝宝具有活跃的视觉能力,他们能够看到周围的东西,甚至能够记住复杂的图形,分辨不同人的脸形,喜欢看鲜艳动感的东西。训练宝宝的视觉能力应注意以下细节:
对视法
新生儿最喜欢看妈妈的脸。当妈妈注视他时,宝宝会专注地看着妈妈的脸,眼睛变得明亮,显得异常兴奋,有时甚至会手舞足蹈。个别宝宝和妈妈眼神对视时,甚至会暂停吸吮,全神贯注凝视妈妈,这是人类最完美的情感交流,也是最基本的视觉能力训练。
平时可以采取玩藏猫猫的形式,训练时妈妈可用一条薄纱布盖住宝宝的眼睛(注意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妈妈把脸躲到一旁,一边跟宝宝说:“妈妈在哪儿?”一边迅速将薄纱布从宝宝的眼睛上拿开,把脸凑近宝宝的脸说:“妈妈在这儿呢!”
迷你手电筒法
大多数宝宝不仅喜欢看爸爸妈妈的脸孔,而且喜欢看亮光。由于新生儿的视力还比较微弱,你可以用支迷你手电筒(有点儿光就行,光千万不能太强)来训练宝宝的视觉能力。先将迷你手电筒摆在宝宝视线的一侧,距宝宝的面孔约25~30厘米,在第1个月内,宝宝会稍加凝视;到1个月大时,如果你慢慢将手电筒往旁边移动,宝宝的视线会追随你的动作;一般要等长到3个月大以后,宝宝才能完成左右180度捕捉物体的视觉动作。
静态玩具法
当新生儿睡醒时,他会睁开眼睛到处看,这时可以为宝宝预备几幅挂图,最好是模拟妈妈脸的黑白挂图,也可以是条纹、波纹等图形。挂图要放在距宝宝眼睛20厘米处。由于新生儿对新奇的东西注视时间比较长,对熟悉的东西注视时间短,所以每隔3~4天应换一幅图。另外,也可以在宝宝的房间悬挂一些彩色气球、小灯笼等彩色玩具,悬挂的玩具品种可以多样化,还应经常更换品种和位置,悬挂高度以20~35厘米左右为宜。
动态玩具法
让新生儿学习追视,新生儿喜欢左顾右盼,极少注意正前方的东西。这时爸爸妈妈可以慢慢拿些玩具在宝宝眼前移动,宝宝的眼睛与追视玩具的距离以~20厘米为宜。训练追视玩具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控制在每次1~2分钟,每天2~3次为宜,否则会引起宝宝的视觉疲劳。除了用玩具训练宝宝学习追视外,妈妈还可以用自己的脸引导宝宝进行追视,妈妈把脸一会儿移向左,一会儿移向右,让宝宝追着妈妈的脸看,不但可以训练左右转脸追视,还可以训练宝宝仰起脸向上方的追视,甚至环形追视,这样不仅锻炼了视觉能力,而且也使宝宝的颈部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