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

发布时间:2020-09-29

教育孩子笔记。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

先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

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10%左右的少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高峰期为7-10周岁。而厌学、害羞、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并非进入小学才突然出现,而是在0-6岁被“培养”出来的。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健康。因为家庭气氛、家长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如果家长一味关注智力发展、看重考试成绩、拔苗助长,这种单一维度培养的做法,偏离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其结果不但培养不出聪明的孩子,还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学业的进步。

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只有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读懂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早期教育。

成长早期的孩子,如一片肥沃的处女地。精心的种植者,把它打扮得葱葱郁郁,而粗鲁者只会让它越来越贫瘠。

教养需因地制宜

父母需反躬自省

当红电视剧《北京青年》中有这么一句有意思的台词,相信广大中国父母都很熟悉:“我都是为你好!”这是典型的中式教养。养孩子的大忌,就是不过问孩子的想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设计孩子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或者活泼,或者安静,或者敏感等等。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它们还随时受到生存的环境、文化、人际关系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气质与人格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教养。父母的第一要务,即摸清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抚育技巧。

粗放的教育,通常是“一锅煮”,生搬硬套地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孩子。精致的教育,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气质类型,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因此,让早教逐步精细化,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作为家长,有责任去反省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养、自己的胸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条件。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教育孩子需要的意识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七种意识

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育的不成功是因为教育的不一致,父母们觉得教师的教育最主要,教师觉得家长的配合更关键。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只要不脱节,学校与家庭就不会做“无用功”,教育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

1、了解学校里孩子的“真面目”

也许父母们眼中的孩子和教师眼中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也是有些家长与教师沟通时的困难所在。往往有些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是不一致的,当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的时候,有些家长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那样的表现,从而不认可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教师希望家长可以理智接受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从家庭的角度予以帮助,不能盲目地偏袒,也不能随意地否定。

2、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教师

有些家长都有不满意教师行为的时候,他们会在孩子面前谈论教师,甚至对教师有攻击性言辞,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后也会效仿,这样就对教育孩子不利,就会抑制教师的教育。如果家长对教师有看法,可个别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建议或商讨。

3、从学习入手,抓住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检查孩子的功课或过问孩子的功课是一个家长和孩子了解沟通的好机会,教师希望家长可以通过过问孩子的功课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要看到分数就生气,分数虽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家长不理解教师留的的“签字”功课,认为自己也不懂学习的内容。其实为什么家长不把“签字”看成一次机会,一段可以和孩子共处的时间?

4、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有些父母并并没有承担好管教孩子的责任,有的孩子和祖父母在一起,有的生活在寄宿学校,有的父母忙到无法顾及家庭,有的家庭破裂没人管教孩子,这使教师无法找到可以讨论孩子问题的对象,使得教育失掉了家庭配合这一环。教师极其头痛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往往也是问题儿童,希望家长不要忘记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责任,不可以推给别人,更不可放任。

5、正确评价孩子

孩了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完整而全面地评价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和家长往往因为彼此和孩子的接触面不同而对孩子有不同的认识,这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反而更有利于认识一个孩子。教师和家长都要公正、宽容而开放地评价孩子,也请父母和老师一起去认识孩子,正确评价孩子。

6、谈谈学校里的故事

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会发现,父母们对孩子的校园生活非常陌生,家长们则抱怨孩子根本不和他们谈论学校里的事,这使得父母失去了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教师建议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论一些学校里的事情,讨论家庭作业或其他的活动情况,谈他与同学,老师的相处等,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7、积极面对教师的教育

在学校里,教师有时会较严厉的教育学生,这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如乱画墙壁的孩子会被留下来清理自己的“作品”,上课不听课还影响别人的孩子会被减少游戏时间补做功课。事实上,对孩子而言,受到“惩罚”也是一个宝贵的学习经验。但有些父母却责备教师.甚至不管什么教育都与所谓体罚挂钩。希望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形成“和力”而不是“对立”。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2、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3、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可以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爸妈谨记家庭教育中的“十宜十勿”


爸妈谨记家庭教育中的“十宜十勿”

在思想上,宜平等勿凌人

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在行动上,宜诱导勿控制

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在方法上,宜明理勿强迫

孩子虽然在各方面还尚未成熟,但简单的道理是会明白的,不能过低估计孩子的理解水平。特别是在孩子犯无知之过时,更要求父母在责骂之余,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之知错,并有所改。不讲明道理的强迫孩子改,往往使孩子心里不服气。

在童真上,宜理解勿责难

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在教育上,宜启发勿压制

孩子对世界特别好奇,他们的追问有时会抵得上“十万个为什么”。而对如此求知的孩子,父母应该感到高兴,不可视之厌烦,处处压制,那样会磨灭孩子那脆弱的求知欲。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采取启发的方式,尽自己所知讲解。

在游戏上,宜同乐勿漠视

孩子们玩游戏常常要求父母一起介入,与之同乐。这时,如果父母有时间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置身“事”外,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失望。长此以往,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习惯上,宜培养勿强制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在特长上,宜发现勿施压

每当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专长时,总想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有某种特长。于是就生搬硬套,采取高压手段“拔苗助长”,一旦“恨铁不成钢”时,就拳脚相加,这样做很难培养孩子成才,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首先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从中发现孩子的特长萌芽;其次,要因势利导,提供条件,让孩子的特长得到发挥;第三,强化培养,使孩子的特长得到专业指导。整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必须贵在坚持,切不可盲目施压。

在活动上,宜得当勿过火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活动开展得好坏,活动质量的高低,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父母要科学安排孩子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采取室内外相结合、动静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等方法,既让孩子感兴趣,又不失教育的机会。活动的内容与时间要因人而异,切不可过火,否则会事半功倍。

在智力上,宜挖掘勿盲目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想自己的孩子的智力不弱于别人,于是就采取超前培养,超量灌输的办法,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这样既苦了孩子也累了父母。应该明确智力是很多客观因素决定的,如:先天遗传和年龄变化等。有的孩子年龄只差数月,其智力就有质的飞跃。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科学地激发孩子的智力,不要盲目培养。当然,父母也不能任其发展,也要主动地营造学习的氛围,有意识地挖掘孩子的智力,促其尽快健康成长。

孩子成长最需要的7个教育


你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7项:

1、语言教育,孩子需要学习语言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 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 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2、知识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 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 姨很多,便并不常见到……

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 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 起源。

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需要大人的帮助,而更深入的认识就非读书不可了。

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3、创意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 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童话故事,他很快融入故事的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 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生活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 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想象能力。

4、品格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做事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

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别人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人定讨厌他。

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当代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

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

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5、生涯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

“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着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童话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

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对别人,他将很难识别的方向的成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

6、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传来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

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 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 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着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

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7、气质教育,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做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 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像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 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不致摔坏。

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清凉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 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受,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烈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

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

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单亲孩子更需要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现象早已引起婚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是,单亲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不少父母对性教育颇感困惑,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性教育内容就是夫妻性生活的内容和技巧,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对于不同年龄的对象,性教育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对幼儿的性教育主要是性别角色的认同教育及健康科学性观念的形成。

单身母亲家庭是指由于离婚、丧偶或其它原因造成由母亲单独一人与儿子组成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缺少父亲的形象和来自他的教育,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在正常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中,儿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即男性父母,并在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中打下未来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如:怎样承担家庭的责任,怎样与同性和异性相处,怎样解决社会需要与家庭需要之间的冲突,等等。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亲形象的儿子,如果母亲没有相应的关注,结果会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这会给他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让孩子的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单身母亲对男孩要在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儿子男性角色性格的培养

一些母亲在教育儿子时,首先将他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然后才将其当作独立的男子汉,甚至从未将其视为独立的男子汉。对孩子过分支配和保护,满足于儿子的顺从、依赖、怯懦、仔细,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例如,男孩子总是十分淘气,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母亲要求他讲卫生,不要把衣服搞脏,不要乱跑,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结果孩子变得处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成年后,母亲对儿子的这种性格当然是“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主要是母亲本人教育的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为孩子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

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有的母亲认为,与女孩子一起玩安全、文明、卫生,而与男孩一些玩则容易出乱子。其实,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因此,母亲应该多安排孩子与爷爷、舅舅、男性同事等交往,补偿父亲缺乏而造成的同性交往上的空白。另外,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其他男性的行为,这是母亲那里所得不到的。

给孩子适度的母爱

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例如,有的母亲将喂奶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允许儿子一直与自己同床而眠;对儿子过多的关心和爱抚等等,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习惯于依赖母亲,而不愿意独立,更有甚者会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七岁以后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果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父母分床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条件下分不清母爱和情爱的界限,也不了解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恶果,造成儿子在心理上永远不能“断奶”。

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安排

孩子一生下来本能的具有占有欲,他们吮吸母亲的营养,占有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慢慢将注意力离开孩子,但是,许多单身母亲将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其实对儿子性心理的发展是无益的。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否则孩子会变得放荡不羁,不服管教,或向母亲滥施命令,自私地反对母亲再婚等等。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

有些单身母亲在以往的婚姻生活或性经历中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是爸爸不要他们了,男人都很坏,自己是如何不幸,等等,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还有的母亲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就好过多了。”她们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忧郁、多愁善感、自卑、自责的心理,给未来的生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有些成年男性所患的“心因性阳痿”,原因就是母子关系的异常造成的。他们总有“女性是痛苦的,自己是有罪的”潜意识,因此,在性生活中无法产生平等、共享的感觉。因此而导致性功能障碍。

六、再婚,有利于儿子的性教育

在很多情况下,单身母亲是为了孩子不受苦才选择了不再婚,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很不利。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性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即使有其他男性亲属的帮助,也很难弥补父爱对于孩子的影响。而孩子与继父关系的处理,以及母亲在生活中的处理技巧。而且,再婚对于单身母亲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当然,母亲是否再婚是其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则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总之,单身母亲对儿子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与一般意义上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许多具体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革,离婚现象越来越得到公众的理解,但我们希望孩子受到越来越少的不良影响。

喜欢《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美感教育何时开始为宜 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2022-01-2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好孩子需要鼓励 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她时她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语言表达、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慢一些。 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心疼、纠结。...
    2021-04-2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需要多表扬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刚工作的两年里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美国有人提出的...
    2021-05-1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更需要尊重 我班李**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
    2021-05-05 阅读全文
  • 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1.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 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
    2021-07-14 阅读全文

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或借助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2022-01-26 阅读全文

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她时她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语言表达、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慢一些。 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心疼、纠结。...

2021-04-27 阅读全文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刚工作的两年里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美国有人提出的...

2021-05-17 阅读全文

我班李**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

2021-05-05 阅读全文

1.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 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

2021-07-14 阅读全文